《央行学,第13-15章》金融监管
第十五章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
债务危机是指一国处于不能支付其外债利息的情形,无论 这些债券是属于外国政府还是非居民个人。 其中货币危机和银行业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可以单独发生,也可能同时出现在一次金融危机中, 并且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后者构成现代金融危机的一个 重要特征。 IMF的研究表明,(1)货币危机在1975~1986年相 对盛行,银行业危机在1987~1997年更加盛行。(2) 银行业危机在时间上要先于货币危机,这说明导致银行业 危机的原因具有连续性。(3)新兴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率 是工业化国家的2倍,银行业危机是其3倍。
30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 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 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 的基础。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 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 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 严重的不对称性显然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 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 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 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 系的负外部性影响。
1.全球流动性过剩
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通过次贷证券化的手段 让贷款机构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房价的持续走高则让 贷款机构忽视了风险,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膨胀,再由 证券市场传导给全世界投资美国次级贷款证券的投资者,最 终演绎成为全球的金融风险。
21
25% 20% 15% 10% 5% 0% 2000年
次级贷款
低于620分
15
次级按揭贷款债券业务流程示意图
级别高、流动性强 低风险、低收益 担保债务 出售资产抵 凭证(CDO)
债券评估价格下降
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与中国式愿景
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与中国式愿景作者:蔡宁伟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4年第09期[摘要]文章梳理了中国特色金融监管的整体历程,初步划分了统一监管、分业监管、混业监管三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特色金融监管的主要特征,提出人民性、发展性、普惠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五大特征及其内在逻辑。
结合近期国家金融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梳理了中国特色金融监管的核心内涵,阐释了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和兜底监管的关系与主要作用。
尝试从逻辑思维和哲学联系上分析金融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特色金融监管的要求,客观剖析可以持续提升的空间,并分别探讨愿景与金融监管、金融从业者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金融监管;金融强国;统一监管;分业监管;混业监管[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4)09-0077-10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从影响上界定,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金融是“国民经济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1]。
从概念上溯源,金融(Finance)源自拉丁语,本意是“目标”[2]。
金融所要服务的目标源自民众,本身并不包含或聚焦为一个特定的目标。
因此,金融并非狭义上的赚钱或生财,其存在是为了帮助实现其他目標,即社会目标。
这些目标广义上反映了每个个体职业者的抱负、家庭生活中的希望、生意当中的雄心、文化发展中的诉求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
借助上述目标的设立与追求,金融机构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是维系社会运转最基础的关系[2]。
这种关系导致金融具有一定“双面性”,既可为善,也能为恶,尽管其本质是经济体系的中介者[3]。
典型的如金融杠杆,关键在合适的度[4],需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否则欲速不达、过犹不及。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学期:学分学时:54学时, 3学分(理论学时: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本科)课程性质:必修课选用教材:《金融学》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等开课单位:编写依据:一、课程简介《金融学》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
课程介绍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货币、信用和利率,金融市场与运作,金融机构与体系,货币运行与调节金融开放与发展等内容,阐明经济体系中货币运行的基本功能、运行方式、基本规律以及社会货币管理与调控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分析我国和世界金融发展形势,及货币政策变化方向,增强对宏观经济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政策、金融活动及其宏观调控的理论、手段等有较整体的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与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货币金融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及货币政策意图和效应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多样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把经济、金融思维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
三、教学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1.1 金融概述1.2 金融的地位和功能1.3 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要求:了解“金融”一词的界定与演变、理解现代金融学的基本框架结构。
教学重点:金融的内涵与界定教学难点:金融学框架参考资料: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6学时)教学内容:2.1 货币的定义和计量2.2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2.3 货币的职能2.4货币制度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从货币的起源掌握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了解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的存在形态,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作用以及货币层次的划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的货币制度、人民币国际化的缘由与路径。
十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监管
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保 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规范运行是央行执行货币政策职 能的需要。
7
央行参与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
2. 是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需要
3. 中间型监管体制
是介于集中型和自律型之间的一种管理模式,它 既强调集中统一的立法监管,又强调自律组织的 自律管理,是集中型和自律型两种模式的相互协 调、相互渗透的产物。
该模式有时也被称为分级监管体制,主要包括二 级监管(中央政府+自律机构)和三级监管(中 央、地方两级政府+自律机构)两种类型。德国 是中间型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此外,意大利、 泰国、约旦等国也采取这种监管体制。
央行在金融市场上扮演两方面角色:
作为中介参与市场活动,并为融资双方提供融 资便利和清算服务;
调控金融市场的资金运行,进而调控整个宏观、 微观经济。
央行在调节经济时既可以运用各种经济手 段,又拥有行政和法律手段,还可以发布 各种经济信息对交易行为加以引导。
4
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目前,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证券监管 机构,作为中国证监会在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使证监会 赋予的权力,对当地的证券业实施监管,从而逐步形 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中型证券监管体制。
33
资本市场监管体制比较
4. 中国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和组织执行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的协作
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货币市场的关系,资本市 场的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以及证监会风险处 置能力的欠缺,都要求二者保持密切的合作。
2. 自律型监管体制
中央银行学-第九章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2 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方法
一.金融监管的内容
3. 市场退出的监管
对金融机构变更、合(兼)并的监管
濒临倒闭需要解散,或需要合并的金融机 构需要在监管部门的管理下进行。
保证其偿还原债务,避免社会经济动荡。
对违规者的终止经营监督
纠正其错误,恢复正常经营 难以挽救,注销该机构——海南发展银行 对主要责任人按规定予以处罚
14
管理人员及组织架构
§2 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方法
一.金融监管的内容
2. 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
资本充足率监管
资本总额 资本充足率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评价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的标志。
我国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8%
最低实收资本金监管
即核心资本占总资本50%以上。
核心资本=总资本-附属资本
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 依法监管原则
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运用法律手段 机构内控+当局监管和社会监督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谨慎监管原则 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跨国银行
9
20th70-80年代 20th90年代以来
安全与效率并重
§1 金融监管概述
金融自由化,效率优先 恢复金融业竞争 提高金融业活力和效率
各国金融形势差异大,监管政策 和态度不同,加大国际金融业风险 各国央行监管能力和范围有限 东道国对外观金融机构监管受限 本国对海外金融分支机构监管受限
37
各国央行态度不一
各国央行能力不一
§4 金融监管的国际准则与国际协作
一.金融监管国际协作的动因
2. 金融监管国际协作的原则与形式
主权原则
21886金融监管学全套PPT课件李成
金融监管学李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目录第一章金融监管发展第一节金融监管的逐步形成时期第二节金融监管的严格管制时期第三节金融监管注重效率的时期第四节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时期本章小结思考题第二章金融监管系统第一节金融监管的目标第二节金融监管的原则第三节金融监管的工具第四节金融监管的体系第五节金融监管的途径第六节金融监管的修正本章小结第三章金融监管理论第一节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第二节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第三节注重效率的金融监管理论第四节规则引导的金融监管理论第五节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四章金融监管体制第一节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第二节集权型金融监管体制第三节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第四节合作型金融监管体制第五节金融监管体制的趋势第六节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本章小结思考题第五章商业银行监管第一节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第二节商业银行市场经营监管第三节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监管第四节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六章证券机构监管第一节证券机构市场准入监管第二节证券机构市场经营监管第三节证券机构跨国业务监管第四节证券机构市场退出监管本章小结思考题第七章保险机构监管第一节保险机构市场准入监管第二节保险机构市场经营监管第三节保险机构跨国业务监管第四节保险机构市场退出监管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八章其他金融机构监管第一节政策性金融机构监管第二节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第三节金融租赁公司监管第四节集团财务公司监管第五节信用合作联合社监管第六节汽车金融公司监管本章小结思考题第九章涉外金融机构监管第一节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第二节本国境外金融机构监管第三节跨境金融机构收购监管第四节涉外金融机构风险监管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十章金融衍生品监管第一节金融衍生品监管的规范第二节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原则第三节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内容第四节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借鉴第五节金融衍生品的联合监管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十一章反洗钱金融监管第一节洗钱的主要渠道第二节反洗钱的主要环节第三节国际反洗钱联合监管第四节中国的反洗钱监管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十二章金融安全监管第一节金融安全监管层次第二节金融机构安全监管第三节区域金融安全监管第四节国家金融安全监管第五节全球金融安全监管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十三章金融监管供求第一节金融监管需求第二节金融监管供给第三节金融监管均衡第四节金融监管非均衡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十四章金融监管博弈第一节金融监管博弈的原理第二节金融监管博弈的规律第三节金融监管博弈的界域第四节金融监管博弈的环境第五节金融监管博弈的效应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十五章金融监管绩效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外部绩效第二节金融监管的内部绩效第三节金融监管绩效的衡量第四节金融监管的循环系统本章小结思考题第十六章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第一节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需要第二节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框架第三节巴塞尔协议的监管内容第四节其他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本章小结思考题第一章金融监管发展第一节金融监管的逐步形成时期一、早期意大利金融监管的诞生商业银行产生以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为标志。
《货币金融学》米什金 第15专题 金融监管
资产质量 管理 盈利 流动性 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
(6)风险管理与评估 之前——关注商业银行风险本身 现在——关注商业银行是否具有健全的风控程序 VaR——在险价值 压力测试
(7)信息披露要求 详细披露,利用市场金融监管 盯市记账法 优点: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价值,更加准确 缺点:导致经济的顺周期性
三,银行业监管 1,商业银行的准入监管 商业银行准入监管有四种类型: 自由主义 特许主义 准则主义:合规即可 核准主意(审批制):不只要求合规,还需要申请监管当局批准
2,商业银行的日常监管 业务运营监管 内部控制监管 稽查与检查
3,银行危机处理与退出管理 危机处理是指银行危机发生之后的一系列挽救措施: 紧急救助:监管当局提供资金救助或信誉支持 接管和并购
更关注行业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关注广义信贷)
(2) 系统风险的防范 提前发现系统性风险 控制发生概率 风险发生的蔓延(金融机构传染,挤兑;顺周期性)
(3) 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MPA) 多个项目打分,分高者给予降准等优惠
第三,引入了流动性监管指标
4,巴塞尔协议的局限性(默认巴塞尔协议1) 风险等级划分不够细致(只有0,20%,50%,100%),存在监管套利,即同一个风 险等级下的资产倾向于选择风险高的,这有悖巴塞尔协议的精神,也是巴塞尔协议 23尽力修正的
金融并购对政府安全网的挑战 第一,金融并购导致银行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太大而不能倒的风险 第二,与其他金融机构并购,导致政府安全网的保障范围扩大,导致低效率 和削弱金融体系稳定性
【补充】发展中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往往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降低和危机发生 率提高 发展中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提高银行稳定性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十章+金融监管
(一)主张多个分业监管模式的主要观点 • 有明确的、集中的目标和合理的监管 • 针对不同类型机构和业务进行区别监管 • 权力分散,存在权力的竞争和监督,避免
出现极端的官僚主义 • 多样化监管,可从不同方式中总结经验,
互相参考
• 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内 部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实际上,许多风 险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这些风险的主要 原因有: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思想与方针的偏差 • 业务承办不能形成足以分散风险的规模 • 业务结构比例不协调
• 二、银行业监管的含义
• (1)从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货币稳定角度 看,银行监管是指银行监控。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 1997年,英国将金融监管职能集中于金融机 构管理局;
• 1998年,韩国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集中负 责金融金融监管;
• 1998年,日本将大藏省的金融检查和监督职 能分离出来,成立金融监督厅;
• 1998年,澳大利亚成立审慎监管局,专门负 责金融业的审慎监管。
• 1999年,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标志着全球金融分业经营时代将结束,混业经 营时代开始。
• 二、银行监管目标 • (一)银行监管目标比较
从各国和地区的银行监管目标来看,主要有三种 类型:
• 1.保护金融消费者及允许银行体系适应经济的变 化而变化,以美国为代表。
• 2.维护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从而促进国民经济 的发展,以德国、日本、新加坡为代表。
• 3.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银行的有效经营, 以英国、中国香港地区为代表。
第三节 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对商 业银行的监管就成为金融业监管的核心 内容之一。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及其与国 民经济各部门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对银 行业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5-3 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金融学第十五讲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本讲导读一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面临的挑战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五四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三、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01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03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04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体制是由一系列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与对象组成的体系⚫完备的法律是监管体制的基础和依据⚫监管当局是监管体制的核心⚫所有从事金融业经营和投资交易活动的企业、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是监管对象,其中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是主要对象金融监管体制的各种类型都是基于上述要素而言:⚫监管模式的种类主要是针对监管对象而言⚫监管体制的类型主要是针对监管当局而言掌握金融监管模式:对于监管对象是功能监管或机构监管⚫机构监管➢定义:机构监管是按照不同机构的类别来划分监管对象,如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优势:监管门槛相对较低,易于实施➢不足: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问题监管模式的演进趋势:由机构监管逐渐发展成为功能监管从功能和机构的组合中,可派生出以下三种监管当局与职权界定的模式:⚫牵头监管模式: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并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协调不同监管主体,共同开展监管,如法国等国家⚫“双峰”监管模式:设置两类监管当局,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类负责对不同金融业务开展监管,从而达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伞式”监管模式:对特定金融机构,由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综合监管,其他监管机构按企业经营业务的种类开展具体监管熟悉金融监管体制:监管当局的设置与职权界定⚫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划分:单一监管体制和多元监管体制⚫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根据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线多头模式:全国的金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几家机构共同负责,如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双线多头模式:中央和地方都有监管权,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集中单一模式:由一家机构集中进行监管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英国等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背景是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变化⚫历史上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混业经营与集中监管: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证券业、保险业不发达,金融监管职能基本上归中央银行履行,中央银行是唯一的监管机构,是典型的集中监管体制➢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在经济大危机对银行和证券业的毁灭性打击后,以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确立了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在金融创新的高潮推动下,金融再度形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格局,的监管体制变革。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13
第十三章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监管一、填空题1.我国2003年12月人大通过修改的《商业银行法》,将对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权利,从原来赋予______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的监管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本充足率通行的国际标准形成于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它规定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不低于_______,其中核心资本成份至少为_______。
4.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于1996年发布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市场风险的计算有两种方法: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
5.“5级分类方法”把贷款资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5类。
二、单项选择题1.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人采取( D )原则。
A.自由主义B.特许主义C.准则主义D.核准主义2.批准成立的商业银行,必须在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的( B )个月内开始营业。
A.3B.6C.9D.123.根据《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与资本标准的协议》,银行总资本分为一级资本(核心资本)和二级资本(附属资本),下列( A )不属于二级资本。
A.公开储备B.非公开储备C.资产重估储备D.一般储备金4.我国商业银行提取呆坏账准备金时一直实行( A )。
A.普通准备法B.直接冲销法C.特别准备法D.专项准备法5.存款保险制度于( C )由美国率先创立。
A.19世纪80年代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60年代三、多项选择题1.审批商业银行时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 ABCE )。
A.资本金B.高级管理人员素质C.银行业竞争状况D.国际政治环境E.社会经济需要2.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时应向审批部门提交以下( ABCDE )材料。
电大形成性考核--金融学第13-15章测试题(满分通过题库)
第13章测试题单选题(每题6分,共5分)题目1在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中,托宾提出著名的Q理论,归属于().正确答案是:金融价格传导论题目2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操作指标主要包括()。
正确答案是:准备金和基础货币题目3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效果较强烈的工具是( )。
正确答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题目4下列可能影响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的因素是( ).正确答案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或扰动题目5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包含三个环节,不属于这三个环节的是( )。
正确答案是:银行金融机构至非银行金融机构题目6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主要包括()。
正确答案是: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调节作用有限,是中央银行利率, 可能加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题目7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的()。
正确答案是:中介指标,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 操作指标题目8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的优越性有()。
正确答案是:主动性强, 灵活性强, 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告示效应强题目9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直接信用控制的是().正确答案是:采用信用配额,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 规定利率限额, 直接干预题目10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包括(). 正确答案是: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 同业拆借利率,银行超额准备金率题目11货币传导论认为,货币政策操作以后,传导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价格和信贷渠道完成。
案解析:货币传导论认为主要通过货币量的变化传导.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2超额准备金由于不受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而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答案解析:超额准备金虽不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却并不影响其可控性,它同时也符合其他三性原则,是重要的操作指标。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因为它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因此,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正确的答案是“对”。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小组成员:常乐、杭天乐、景鸿、李娜、吴竞男一、金融监管发展脉络概述从金融监管成型理论的历史演进来看,被认为是政府正式监管金融开始标志的1720年英国的《泡沫法》直接指向“那些以为大家造福为幌子,设计、运作危险、有害的项目,吸引大批不够谨慎的人认购股份,筹集大批资金的人”,取缔了所有未取得议会或皇家许可的股份公司,一种近乎因噎废食的严格监管的做法带来了半个世纪的过于谨慎的保守,直到工业革命开始情况才发生变化。
经历了一段相对自由发展的时期之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再度凸现出来,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下,传统上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职能已经转化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金融监管更加倾向于政府的直接管制,并放弃自由银行制度,从法律法规和监管重点上,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经营范围和方式进行规制和干预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进入70年代,滞胀问题的出现使得自由主义理论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与此相适应,在金融监管领域自由化的思潮也日渐高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在基本解决了安全问题之后,对效率问题开始进行尝试。
90年代之后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又重新对已经渐渐放置到次要地位的安全问题提出要求,金融监管更倾向于在二者之间寻求均衡。
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金融监管活动和监管理论是随着金融实践的现实而发展的,金融监管机制也是在金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 市场失灵主要由市场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原因产生, 而通过政府管制可以消除这些问题, 从而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Stiglitz, 1971,1993;Varian,1996; 高鸿业, 1996)。
自1970 年Akerlof 的代表作“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发表后, 使经济学界进一步认识到, 不完全及不对称信息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又一主要原因。
《金融学基础1》连载——第13章金融监管(3)
《金融学基础1》连载——第13章金融监管(3)金融监管的目标各国的监管目标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过程和制度也各不相同,追求的金融监管目标可能也有不同,不过大多都包含金融业竞争、安全和发展等内容。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总目标为改进国内金融监管制度,使之更为有效。
具体目标: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定的银行系统的信心;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和竞争的金融系统服务;保护消费者;允许银行体系根据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以德国、法国和我国台湾等为代表具体监管目标重点是维护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以新西兰和我国香港为代表目标重点为对存款人的保护和银行的有效经营。
中国的监管目标: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目标是一国监管主要部门采取所有监管措施重点追求的结果。
监管目标是考察金融监管行为是否有效的依据,能够有助于最终目标实现的监管措施就是好的。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目标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金融系统内最所关注或最重要的风险点可能不同。
例如,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稳定的货币供给,防止银行发生挤兑;20世纪30年代末,接受经济大危机的教训,金融监管的目标转变为维持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防止金融体系崩溃对宏观经济造成冲击;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下实现了金融稳定,金融目标转变为提高金融效率;21世纪后,金融监管目标开始转向注重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的平衡。
金融监管的目标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详细越好,关键是能够抓住金融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最好是那种多个方面目标的连接点,或者是金融现状中最薄弱的地方。
金融监管的目标也与一国的社会发展和体制环境有关,有些国家认为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他们的监管目标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竞争环境;有些国家有更强的社会目标,以保证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则其金融监管目标是金融调控政策的实现。
第九章 金融监管《货币银行学》PPT课件
第一节 金融监管概述
三、金融监管的意义
(一)维护信用、支付体系的稳定 (二)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 (三)保证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四)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第一节 金融监管概述
四、金融监管的成本 (一)金融监管的直接成本
金融监管的直接成本主要反映的是金融监管工作中 所投入的硬件设施、组织运作以及监管人才的培训 及培养。这类成本是可以计量的,是我们会计意义 上的成本,按照承担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由政府 负担的和由金融机构负担的。金融机构负担的成本 是执行监管条例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雇用专人、提 供材料、聘请律师等。
三、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
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综合风险评级后,监 管当局要针对金融机构所存在的不同风险及风险的 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正常或者基本 正常的金融机构,应继续采取持续性措施加强风险 控制。
第三节 金融监管主要内容
三、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
对关注类金融机构,应针对所存在的风险种类及性 质,分别采取建议性措施或者强制性纠正措施。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一、金融监管的目标 (一)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二)维护存款人和公众的利益 (三)保证金融机构竞争的有效与公平 (四)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二、金融监管的原则 (一)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二)依法监管原则 (三)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四)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五)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二、日常监管 (三)业务范围限制
这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被获准经营哪些业务、禁止 经营哪些业务。
(四)资产分散化管理
银行资产分散化管理可使银行保持较好的清偿力。 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对银行总是具有吸引力的, 因此,有必要对银行的贷款风险进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三)第三个支柱:市场纪律。
1. 让市场来评价银行的风险程度,银行被要求作适当的信息 披露。 2. 对于那些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希望通过监管当局的监管来达到情况的改善。
40
三、巴塞尔协议Ⅲ
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Ⅲ》,
其核心内容包括:
即使是在维护安全和稳定性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
10
(二)金融监管局限性的弥补
国际监管领域正呈现出“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监管转移”的趋势, 即
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官方监管的依赖,
另一方面越来越注重创造发挥金机自身管理和市场约束机制作 用的环境。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维护金融业稳健的三大支柱: 1. 内部管理。金融机构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 治理结构(自律),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6
13章 金融监管概述
一、金融监管及其必要性 二、金融监管目标与原则 三、金融监管内容与方法
四、金融监管制度的选择
7
13.1 金融监管及其必要性
一、金融监管定义:
是政府部门强加给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强制性约束。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 狭义:金融主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
实施监督、约束、管制行为的总称。
18
二、金融监管方式的选择
(一)统一监管模式 (二)分立监管模式
19
1. 统一监管模式
①
② I.
定义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进行监管。这种模式中一般金 融监管机构只设有一个,承担所有的监管职责。
优缺点: 节约成本。由于所有的监管都在同一个机构内进行,形成范 围经济,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成本。 适应性强。统一监管能够迅速适应金融创新的变化,并能够 从整体的角度控制和防范新的金融系统风险。
1.一级资本金比率 普通股最低要求将从当前的2%提升至4.5%。 (在2013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之前实现) 一级资本金比率将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从4%提升至6%。 2.资本留存缓冲 这一留存缓冲的目的在于确保银行持有缓冲资金用于在金融 和经济危机时期“吸收”损失。 3. 反周期缓冲 该比率为普通股或其他能完全“吸收”亏损的资本的0~2.5 %,可根据各国情况具体执行。 4.杠杆率要求 除了上述基于风险的资本要求,还有不基于风险的“杠杆率 ”要求作为辅助。
23
14.1:银行业市场准入、退出监管
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
(一)审批商业银行考虑的基本因素 (二)我国商业银行设立的条件
24
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监管
(一)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必要性 (二)央行对商行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救助
(一)最后贷款人 (二)存款保险制度
44
4、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① 流动性覆盖比率。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与未来30天的资 金流出量之比。协议规定该比率不得低于100%。 ② 净稳定融资比率。指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所需的稳定资 金之比,协议规定该指标不得低于100%。
45
5、设立银行资本监管立过渡期
46
巴塞尔协议Ⅲ在提升资本金比率方面新规定:
一、金融监管及其必要性 二、金融监管目标与原则 三、金融监管内容与方法 四、金融监管制度的选择
4
14章、中央银行对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一、银行业市场准入、退出监管 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监管 三、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准则——巴塞尔资本协议
5
15章、中央银行对外汇外债和国际储备的监管
一、中央银行对外汇的监管 二、中央银行对外债的监管 三、中央银行对国际储备的监管
32
33
34
(三)确定资本充足率
35
中国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
36
二、新巴塞尔银行资本协议(2004.6)
新协议最大的变化是:对资本协议的框架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三根支柱。 1988资本协议是比较单一的,只有最低资本要求一根支柱。 在新协议的新协议中,新增了两根支柱:
1.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另外,还规定了1%的附加资本。
48
商行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底线,迫使其再融资
工、衣、中、建、交五大行及大多数上市商业银行,都可定 义为系统重要性银行。 按以上数据上限计算,10%的资本充足率加上5%的留存资 本,总资本充足率将达15%,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将达到13% 。
根据201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半年报,这些银行
1、提高资本监管要求
2、建立反周期资本监管框架
3、引入统一的杠杆率监管标准 4、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5、设立银行资本监管立过渡期
41
1、提高资本监管要求
协议要求全球各商业银行在5年内将: ① 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提高至6%,
② 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比率的下
限提高到4.5%。 ③ 而总资本充足率则保持8%不变。
16
一、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选择
(一)分业经营 (二)混业经营 (三)经营模式的比较
17
1. 分业经营指:根据规定金融机构不能同时兼营商行、证券、
信托以及保险业务。分业经营的主要内容,是把商业银行业
务与证券业务相分离。 2. 混业经营。指和分业经营相反,根据规定金融机构可以同时 兼营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信托以及保险业务。 3. 目前金融监管趋势: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14
13.3 金融监管内容与方法
一、金融监管的内容
(一)市场准入的监管 (二)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 (三)市场退出的监管
15
13.4 金融监管制度的选择
金融监管制度的选择从广义上讲,包括两个层面。 1. 2. 选择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选择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模式:统一监管、分立监管。
5. 系统重要性银行。
47
我国监管层最新规定:
对于资产规模在5000亿以上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我国监管层最新 规定:拟将 1. 普通股比例(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分别设定为6%、8%、10% 【相比《巴塞尔协议Ⅲ》平均提高了2%左右】。
1.
2.
资本留存设定在0~4%,必要时可以提高到0~5%。
③ 信用风险模型法。
2. 关于第一根支柱的最低资本要求,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 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把焦点集中在操作风险上。和信 用风险的处理一样,委员会提出了三种方法以供银行选择: 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38
(二)第二根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1. 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对银行是否持有所规定的最低资本准 备和银行持有的资本准备与它的实际风险是否相吻合,被明 确地规定为监管当局的职责。 2. 在发现银行的风险和它的资本不吻合而且低于最低资本要求 时,监管当局对银行经营的及早介入也被明确地要求。
II.
III. 责任明确。由于监管机构只有一个,监管者的责任认定比较 明确。
IV. 缺乏竞争。由于机构庞大,且不存在来自其他监管机构的竞 争压力,监管机构内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降低监管效率。
20
2. 分立监管,也称分业监管 ① 定义:是指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按照银行,证券,保险 等分成若干个领域,每个领域设有监管机构负责该领域的 监管职责。 分立监管的利弊: I. II. 专业监管优势。分业监管能够发挥专业监管的优势,有 效解决不同监管目标的冲突问题。 加强竞争。尽管监管机构的监管领域不同,相互间存在 竞争的压力。
2. 辅助资本。第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其构成是: ① 非公开储备。这部分资本没有公开,但已经反映在银 行的损益表上,并被银行监管机构所接受。
②
③ ④ ⑤
资产重估储备。
普通准备金与普通贷款呆账淮备金。 债务性资本工具。具有股本与债务综合特征的工具。 次级长期债务。
31
(二)推出资本充足衡量标准——风险加权制。 1. 表内项目风险分为“无风险”到“十足风险”5个风险等级 , 2. 表外项目的风险则按 “信用换算系统” ,分为“无风险” 到 “十足风险” 4个等级, 3. 对不同的风险设不同的风险权数。
②
III. 成本较高。不同监管机构之间人员,技术以及信息不能 够共享。 IV. 协调性差。监管机构之间没有统一领导,协调性差,容 易造成监管真空地带。
21
三、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
(一)1995年前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 (二)1995年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
22
第14章:中央银行对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所面临的资金缺口将达10946.2亿,平均为2186.24亿。
49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
加强金融监管的监管指标
2011年7月,BCBS发布 《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评估方法和额外损失吸收要求》, 提出了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Bs)的监管框架。
50
G-SIBs评估指标
指标类别及权重(%)
42
2、建立反周期资本监管框架
① 银行应保有0%-2.5%的反周期超额资本。反周期超额资本
与商业银行的信贷指标挂钩 ; ② 银行必须设立资本留存缓冲资金(由扣除递延税项和其他 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以弥补银行在金融危机时期 所蒙受的损失。
43
3、引入统一的杠杆率监管标准
杠杆率为银行一级资本占其表内资产、表外风险敞口以及衍 生品总风险暴露的比率。 协议将杠杆率最低标准定为3%。
2. 市场约束。通过信息披露等,促使金融机构高效但审慎的方式
开展业务。外部监管力量(他律)是防范风险的第二道防线; 3. 官方监管。则是在以上市场力量失灵的情况下,由政府采取的 11
干预市场行为,是防范风险的第三道防线。
(三)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安全与竞争、效率与成本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