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作者吴伯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李永强辅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爱国的情怀。
课型、课时:
新授课、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常用教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德育教育:
一、激趣导入:
1、导言:
同学们,你们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吗?
你们元宵节的时候有没有去参加过灯会?想必,“灯笼”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写的《灯笼》吧!
2、展示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 xuán)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chànɡ 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2、辩清字形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问题,然后展示,教师点评并指正)
1、理解词义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四、精讲解疑:
1、作者简介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3、朗读课文,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五、达标测评:
1、测评习题:
(1)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
(2)用思慕:“怀念、怅惘”两个词语造句。
2、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词的读音与解释,了解了作者作品,同时也了解了灯笼这个在贫穷年代用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愈来愈被现代化的照明设施所取代:夜晚,开车有车灯,散步有路灯,航海有指明灯……这些“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灯”的指引。
板书设计:
灯笼
1、字词学习
2、作者简介
3、写作背景
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生词。
2、完成同步练习相应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德育教育: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灯笼》一文中的基础知识—生字词,解决了我们通读文章的障碍,想必,大家已经对“灯笼”到底是什么?在文中又代表了什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了吧!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吴伯潇笔下的“真正”的“灯笼”吧!首先让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做一回顾,叫两个同学展示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生字词。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
思慕怅惘褪色熙熙然
2.展示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及段落中的发生事件
2.分析文章结构,感知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学习,分析“灯笼”的深刻内涵,体会文章线索、主旨。
二、自主学习:
1.第1自然段叙述了什么事情?有何作用?
玩火坑灯,燃滴滴金,放焰火,点烛……
引出下方,为下方做铺垫。
2.第10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
霍嫖姚,李广,裴公。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的马前卒”的誓愿。
3.最后一自然段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二、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问题,然后展示,教师点评并指正)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试分析加点词语的用法。
“挤着”,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
2.“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六、精讲解疑:
1.通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课文段落,你认为文中的“灯笼”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