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分析这一段文字,谈起语文教学的现状,不能不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笔下的“蝜蝂”。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蝜蝂传》)

蝜蝂“好上高”,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可谓不高——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蝜蝂“善负”,语文教学背负的任务不可谓不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蝜蝂“卒踬仆不能起”“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其境遇不可谓不惨,而语文形成教学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语文的批评此起彼伏,有的人批评学生书写太差不好辨认;有的人批评中学生不会写信;有的人批评学生在大庭广众下羞于开口;有的人批评当今的大学生文化底蕴太浅薄,甚至有人愤激地说“误尽苍生是语文”。总之,经过中小学十二年三千多个课时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并未过关。

造成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语文教学的负担过重。其实,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说过:“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张志公先生也早就指出:“语文教学兼差过多:思想政治教育人物、提高审美任务、提高思维能力的任务,等等,等等。”

现在,需要我们正本清源,彻底澄清语文教学的任务。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是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这一点,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但附加了许多的任务,“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句话在其中却显得微不足道。

叶老对语文学习任务的界定其实是回归传统。传统的语文学习,就是读书作文,目标和任务十分明确。纵观百年的语文教育历程,20世纪初,中国学者将西方印欧语言的语法移植过来,解放初期,搬用前苏联的模式,到改革开放后,又钟情于标准化试题,传统语文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丧失殆尽。

对传统的回归不是倒退,规律的东西虽然不能一成不变,但不遵循规律,是必然要受到惩罚的。让有识之士担忧的语文教学现状,难道不是一个明证吗?

语文教学的负担过重,目标任务不明,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教育政策的误导,另一方面,和教师的认识水平也有极大的关系,当然,

现行的语文高考模式,也难逃其咎。

现行的语文高考模式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唯高考“马首是瞻”。举个例子说,语文高考试卷的字音字形题,虽然只有六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要占用高中语文课时的三分之一,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用时要更多。这也难怪学生分析文章就蹙眉,下笔作文就打怵。当然,高考制度正在进行着改革,语文高考的模式也在变化,有些地区也作了有益的尝试,像上海语文高考题,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部分,考查方向明确,学生也从字音字形语法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但上海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科技说明文的考查没有必要,社科类考查局限性也很大。社科类文章的解读是因人而异的,而现在的命题方式却违背了这一规律,所以不考为宜,况且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在写作方面也会充分体现出来。语文高考命题可以分为两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文言文阅读命题以主观题为优,而作文可考两篇:一篇为给材料议论文,选择时事新闻通讯,让学生写成400—500字的议论文。一篇为话题作文,字数不少于900字,并应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作文稿纸),让写作水平高的同学有发挥特长的余地。走出当今语文高考的桎梏,语文的教学才真正回到正确的轨道,教师和学生才会真正体味到“长空任鸟飞”的愉悦。

从理论上界定语文课程的任务不是一件难事,但“行之维艰”。改变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改进语文高考的模式,提高语文教师的

认识水平和业务素质,都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令人担忧的是制定政策的专家,长期脱离教育第一线,脱离教育的实践,往往无法理解由实践而升华出来的正确理念。宋朝君王在将领出征前,先付予阵图,临阵将领依图而战,宋将对敌时缚手缚脚,导致宋朝对辽、西夏的战争败多胜少,症结在于宋朝君王遥控指挥。理论来源于实践,语文教学的指导政策,也应来自教育的第一线。

语文教学的任务既已明确,语文的教学方式也就明了——训练。叶老曾明确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训练”之说出现了淡化的趋势,只在实施建议中提到一次“训练”,即“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任务的繁重,导致教学方式的模糊,教学的方式不正确,犹缘木而求鱼。

即使是一匹千里马,让它拉动上万斤的货物,它也是寸步难行。如果重负依然不减,语文教学依然是“用时多而见效少”,学生也会不堪重负而厌弃语文课。难道“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就不要了吗?当然不是。“子勤行之,道在其中矣。”很难想象一个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会缺乏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自然会接受良好思想道德和科学理念的熏陶。学生如果厌弃语文的话,又从何谈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

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