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段(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然后向下走, 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向西伸延,寻找风景没有发现; 另一条稍微折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 方,山土中断,河水分开,有积石横亘在路边。它 的上面形成女墙、栋梁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堡 坞,有一个像门的洞。往里看很黑,拿小石子投进 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声音十分响亮 激越,过了很久才消失。盘旋攀登可以登上山顶, 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山石没有土壤却生长优美的 树木和竹子,显得更加奇特和坚固,它们疏密有致, 或俯或仰,恰似智者精心布置的。
2.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 参考答案:没有。首先,从“吾疑造物者之有 无久矣”一句可以看出,柳宗元从来就是一个无神 论者。其次,作者之所以“愈以为诚有”,是因为 小石城山的风貌太奇妙了,作者叹为观止,故以为 是造物者之所为。再次,从“神者傥不宜如是,则 其果无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了“愈以为诚 有”的看法。最后,从“是二者,余未信之”可以 看出作者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是一个坚定的唯 物主义者。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中,特别是在文章的第二段, 制造了很多波澜,使文章表现出一波三折之妙:“吾 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以为诚有”——“则其 果无乎”——“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这样写不 仅是追求行文的变化,以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 还曲折写景,委婉抒情:“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 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 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第二段(译文)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灵很久了。 到了这里,更加以为确实是有。又对神灵不在中 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却在将它放置在偏僻荒 远的永州感到奇怪,历经千百年却不能被人赏识 它的美景,确实是劳而无功。神灵或者不应该这 样,那么是真的没有神灵吗?有人说:(这是神 灵用它)来安慰那些贤德却被屈贬在这里的人。 有人说:“这里山川的灵气,不不能孕育为人, 却唯独创造了这些山石,所以楚地的南边少出人 才却多产石头。”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文章主旨
本文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 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己被 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 愤之情。
文章特色
1.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2.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3.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 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思考探究
1.文章怎样写得一波三折?这样写有怎样 的作用?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 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文章遣词造句之美,品味作家笔下 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 感慨。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 城)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 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805年,柳宗元积极参加 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失败, 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 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此后, 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 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 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
2.在第一段中,作者如何描绘小石城山的 “奇”的?试着用你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参考答案: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其旁 出堡坞,有若门焉——山形之奇;窥之正黑,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
已——山洞之奇;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
而坚,其疏数偃仰——山树之奇。
第二段(原文)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 是,愈以为诚有。③又怪其不为之中 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 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 是,则其果无乎?④或曰:以慰夫贤 而辱于此者。或曰:⑤ “其气之灵,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 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写作背景
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 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 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除了写出了许多抒 发自己孤寂苦闷之情的诗歌(如《江雪》等)外,还 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等寓言、散文和史传 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 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 石”的“永州八记”。本文便是柳宗元“永州八记” 的最后一篇。
知识点总结
数: ①其疏数偃仰(形容词,密 集) ②骑千余,卒数万人(数词, 道: 几) ①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名 ③广故数言欲亡(副词,多 次) 词,小路) ②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 (名词,路) 列举罪状) ③邦无道则愚(名词,正 ⑤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确的 (名词,法则) 治国方法) ④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名 得通其道(名词,思想、 词, 主张) 运数)
研讨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身世之慨”?“更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的深 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 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作者是在影射自己,表面上是 在为小石城山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 赏识、受人轻蔑而感到不平,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 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打抱不平,也为自己长年被贬 斥荒野而感到苦闷忧愁。作者借物抒情,表达自己 失意痛苦的心情。
研讨分析:第一段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文章第一 段所运用的写作方法。
参考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 手法有: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 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描写,例如:“其 上,为睥睨、梁 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 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 之激越,良久乃见。”
字 音
垠(yín) 睥睨(pì nì)

(lì)
疏数(cù)
傥(tǎnɡ)
偃(yǎn)仰 更(ɡēnɡ)千百年
第一段(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 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①其一 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 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 梁 之 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 良久乃已。②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 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 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注:画横线句为作业,要求同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