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声明:1、此份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概念以书本为准!2、带有猜题性质,若中不谢,未中莫打。
一、名词解释1.空斑(蚀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被病毒蚀空形的成空斑。
(单位:PFU)2.噬菌斑: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叶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过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的空斑。
(单位:PFU)3.温和噬菌体: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细胞,与宿主核酸同步复制但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噬菌体病毒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4.病毒滴度:能产生培养管中50%的细胞病理效应的最高病毒稀度。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个阶段或遇到不良环境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内生孢子。
6.酶活力: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单位为IU、Kat)IU:在最适条件下,每分钟转化1μmolKat(催量):在最适条件下,每秒钟催化1mol底物转化的酶量7.比活力:在固定条件下,每毫克或每毫升酶液所具有的酶活力。
8.米氏常数K m: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般时的底物浓度。
9.主动运输:需要浓度和渗透酶的逆浓度梯度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
10.基团转位:存在于某些原核生物中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
11.世代时间(代时):细菌两次分裂之间的时间。
12.糖酵解(EMP):在无氧条件下,1mol葡萄糖逐步分解产生2mol丙酮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3.三羧酸循环(TAP): 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继续进行有氧分解,最后分解成CO2和H2O。
14.PCR技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体外扩增DNA或RNA片段的方法。
15.水体自净:河流在接纳一定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
16.堆肥化(法):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的过程。
(完整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绪论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接受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
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
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
环境微生物学 PPT课件
研究内容。 (3)在治理污染的人工构筑系统中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
此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4)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此即环境微生物监测技术。
(三)环境微生物学学科特点
1、以微生物学为基础,与微生物生态学联系紧密。 2、是实用性极强的独立学科。与发酵微生物、工
五 环境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环境微生物学概念
环境微生物学是由普通微生物学发展起来的环境 科学和环境工程相结合的一门理论基础学科。
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在研究微生物一般规律 的同时,着重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微生物活动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环境污染 控制工程中有关微生物学原理的研究。
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 细胞结构的:
①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
②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霉菌、蕈菌、单细胞藻类、原 生动物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
H1N1病毒
我们生活中的微生物
土壤 水体 空气 极端环境 皮肤 肠道 •••••• 土壤:细菌数亿/g
人口腔中的微生物
教学安排
54 学时,3学分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 30% 期中考试成绩 20% 期末考试 50%
主要参考教材: 殷士学主编. 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参考书目: 1. 乐毅全,王世芬主编.环境微生物学.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5 2. 和文祥,洪坚平主编.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
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科研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目前研究的成果:
1、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70年代初分离筛选有效 微生物,成功处理氯丁橡胶、腈纶、TNT炸药等工 业废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球衣菌处理生活污水及 光合细菌处理豆制品废水。
环境微生物学2-3放线菌
图 2-33 钩端螺旋体
5
在废水活性污泥法处理中,出现过由诺卡氏菌属的某些种引 起的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和起泡沫现象。
一、放线菌的个体形态、大小和结构
放线菌的菌体由纤细的、长短不一的菌丝组成,菌 丝分枝,为单细胞,在菌丝生长过程中,核物质不断复 制分裂,不形成横隔膜,也不分裂,无数分枝的菌丝组 成很细密的菌丝体。
一、放线菌的个体形态、大小和结构
三、放线菌的繁殖
放线菌的生活史包括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发育及繁 殖等过程(图 2-28)。
放线菌是通过分生孢子或孢囊孢子繁殖,也可以一段营养 菌丝繁殖。
各种放线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链霉菌的生活史
图 2-28 链霉菌的生活史 A.孢子萌发 B.基内菌丝 C.气生菌丝
D.孢子丝 E.孢子丝分化为孢子
分布:在土壤、污水、垃圾、昆虫、脊椎动物及人体中。
三、衣原体
衣原体隶属于衣原体门(BXⅥ门)衣原体目衣原体科的 衣原体属(Chlamydia)见图 2-32。呈球形,直径0.2~ 1.5μm。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细胞化学组分和结构与 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相似,其细胞壁为含胞壁酸的外膜, 含RNA和 DNA。
72~73
好氧
菌 丝 常 平 行 排 列 , 彩 色 , ⅡD 型 细 胞 壁 , 在土壤和植物腐败物中生活,营养菌丝 发达,菌丝呈各种颜色,产生各种色素, 没有气生菌丝或不发达,在营养菌丝上 长出孢囊柄,在其尖端长孢子囊
直 径 0.5 ~ 2.0 , 营养菌丝分枝无 气生菌丝体;形 成多腔孢囊
66~71
菌丝体分三类:
① 营养(基内)菌丝:摄取培养基内营养,菌丝宽度为 0.2μm~0.80μm,长度为50μm~600μm之间,有无色的、 有的产色素 (黄、橙、红、紫、蓝、绿、褐、黑)。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室手册(第二版)说明书
AMSTERDAM • BOSTON • HEIDELBERG • LONDON NEW YORK • OXFORD • PARIS • SAN DIEGOSAN FRANCISCO • SINGAPORE • SYDNEY • TOKYOThis book is printed on acid-free paper.All rights reserved.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including photocopy,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publisher. Permissions may be sought directly from Elsevier’s Science & Technology Rights(+44) 1865 843830,You may also complete your request on-line via the Elsevier homepage (),For my bravest dog—Moss.Her tag read:“Be kind—I’m blind.”You know—you can learn an awful lot from a blind dog that loves you.Ian Pepper,August 3,2004 To Peggy,Peter and Phillip.Chuck Gerba,August 3,2004Table of ContentsPrefa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iiBas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iiManual Conven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vSuggested Soil Types and Tes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vSECTION ONEBasic Protoco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EXPERIMENT 1Dilution and Plating of Bacteria and Growth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3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Example Calculation of Mean Generation Time. . . . . . . . . . . . . . . . . . . . 9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Refere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EXPERIMENT 2Soil Moisture Content Determin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Example 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SECTION TWOExamina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 Via Microscopicand Cultural Ass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EXPERIMENT 3Contact Slide Ass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Table of Contents Copyright 2005 © by Elsevier Inc.All rights reserved.vii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EXPERIMENT 4Filamentous Fung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EXPERIMENT 5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EXPERIMENT 6Algae:Enumeration by MP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Theo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SECTION THREEMicrobial Transformations and Responseto Contamina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EXPERIMENT 7Oxidation of Sulfur in Soi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viii Copyright 2005 © by Elsevier Inc.All rights reserved.Table of Contents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Theo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EXPERIMENT 8Dehydrogenase Activity of Soi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Theo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Example 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EXPERIMENT 9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Theo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Assignment and Ques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EXPERIMENT 10Enrichment and Isolation of Bacteria that Degrade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EXPERIMENT 11Adaptation of Soil Bacteria to Met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Table of Contents Copyright 2005 © by Elsevier Inc.All rights reserved.ix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EXPERIMENT 12Biodegradation of Phenol Compoun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EXPERIMENT 13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EXPERIMENT 14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0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0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SECTION FOURWater Microbiolog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EXPERIMENT 15Bacter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Water:The Coliform MPN Test. . . . . . . 115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8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x Copyright 2005 © by Elsevier Inc.All rights reserved.Table of Contents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Refere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EXPERIMENT 16Membrane Filter Techniqu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4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6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Refere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EXPERIMENT 17Defined Substrate Technology for the Detection of Coliforms andFecal Colifor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9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9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9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0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3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3EXPERIMENT 18Film Medium for the Detection of Coliforms in Water,Food,andon Surfa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5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5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5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6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Refere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EXPERIMENT 19Detection of Bacteriopha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2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4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Table of Contents Copyright 2005 © by Elsevier Inc.All rights reserved.xiSECTION FIVEAdvanced Top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7EXPERIMENT 20Detection of Enteric Viruses in Wate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9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9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9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2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4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4EXPERIMENT 21Detection of Waterborne Parasit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EXPERIMENT 22Kinetics of Disinfe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3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3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3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6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7Ca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7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7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7EXPERIMENT 23Aerobiology:Sampling of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 . . . . . . . . . . . . . . 169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9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9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1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3Colcul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3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3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4EXPERIMENT 24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Via PCR and SubsequentBLAST Analysis of Amplified Sequ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5Overvi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5Theory and Signific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5Proced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0 xii Copyright 2005 © by Elsevier Inc.All rights reserved.Table of ContentsTricks of the Tra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4Potential Hazar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4Questions and Probl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4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5APPENDIX 1Preparation of Media and Stains for Each Experiment. . . . 187APPENDIX 2Glossa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7Table of Contents Copyright 2005 © by Elsevier Inc.All rights reserved.xiiiPrefaceBASICSThis manual has been designed for upper division and/or graduate-level lab-oratory sessions i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Overall,this 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 Laboratory Manual is optimally designed for use with studentsthat are concurrently taking a lecture class i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using the text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R.M.Maier,I.L.Pepper,andC.P.Gerba—Academic Press).Section One ·Basic ProtocolsThese first two experiments introduce students to two concepts that are criti-cal to many of the subsequent experiments outlined in this manual.Experiment 1 introduces students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bacterial growthin pure culture.These concepts are illustrated using standard broth cultureand dilution and plating techniques.Experiment 2 demonstrates how tomeasure soil moisture content,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oil moisture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Section Two ·Examina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Via Microscopic and Cultural AssaysExperiments 3–6 are related to analysis and study of microorganisms in soil.Experiment 3 introduces the student to soil as a habitat for microorganisms,the main types of soil microorganisms,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smsand soil.Experiments 4–6 cover the main cultural enumeration techniquesfor soil microorganisms while introducing soil fungi,bacteria,actinomycetes,and algae in more detail.Section Three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s andResponse to ContaminantsThis section illustrates the microbial activity of bacteria in soil and water.Such activities not only affect nutrient cycling,but also interactions withorganic and metal contaminants.Experiment 7 demonstrates the conver-sion of reduced forms of sulfur to sulfate,while Experiment 8 illustrates amethod to monitor general metabolic activity via dehydrogenase activity.Experiment 9 documents the important autotrophic activities of nitrification,and subsequent denitrification which can be autotrophic or heterotrophic.Experiments 10,11,and 12 illustrate bacterial responses to organic and metalcontaminants.In contrast Experiments 13 and 14 evaluate uptake of assimi-lable carbon and oxygen.Preface Copyright 2005 © by Elsevier Inc.All rights reserved.xvSection Four ·Water MicrobiologyThis section involves assays of microbial pathogens—bacteria,viruses,andprotozoan parasites—used in water and food quality control.Experiments 15and 16 teach basic methods for coliform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inwater.Experiment 17 illustrates the detection of bacteriophages.Con-temporary methods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coliforms are the subject ofExperiments 18 and 19.Section Five ·Advanced TopicsThese experiments require more sophisticated expertise and/or equipment.Experiments 20 and 21 outline procedures for the detection of entericviruses and protozoan parasites.Experiment 22 looks at the topic of dis-infection.In contrast,Experiment 23 illustrates procedures for the detectionof airborne microorganisms.The final experiment involves molecularmethods of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Appendix 1 ·Preparation of Media and Stains forEach ExperimentAppendix2 ·GlossaryA glossary is included that covers terms that may be new with this course aswell as basic,discipline-specific terminology from microbiology and soilscience that may be new to some students.MANUAL CONVENTIONSEach experiment generally contains the following sections:OverviewA brief synopsis of the experiment designed to give the student the bigpicture.Theory and SignificanceThis section describes biological,chemical,and physical principles behind theassays performed,how they relate to the environment,and the significanceof the topic.ProcedureThe labs are broken up into multiple periods to facilitate the organizationof experiments that can run concomitantly.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needed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 for each student isgiven at the head of each period.xvi Copyright 2005 © by Elsevier Inc.All rights reserved.Preface。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内容简介本资料是详解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的配套题库,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
本部分对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改,质量上乘,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
本部分严格按照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
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
本部分参照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教材,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的解答。
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第1篇环境微生物学基础一、选择题1.在分类系统中细菌、蓝细菌一起皆属于()。
[华侨大学2 014年研]A.原生动物B.后生动物C.绿藻门D.原核生物界【答案】D查看答案2.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
[华侨大学2014年研] A.它们是多细胞的B.细胞有明显的核C.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D.可进行光合作用【答案】C查看答案3.关于细菌的鞭毛,正确的是()。
[华侨大学2013年研] A.所有细菌鞭毛数目相同B.由糖类组成C.只着生于细胞的一端D.由蛋白质组成【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BD两项,鞭毛的化学组分主要是蛋白质,只含有少量多糖或脂质。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纳米材料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研发基于纳米材料的快速、灵敏、准确的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和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监测和治理中潜力挖掘
人工智能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微生物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营养物质影响微生物间相互作用
03
营养物质可改变微生物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从而影响微生物
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
05 环境污染治理中 新兴技术发展趋 势
基因工程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应用前景
0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具备特定污染物降解能力,提高环
境治理效率。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目 录
• 环境微生物学概述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与作用 •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应用 •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研究 • 环境污染治理中新兴技术发展趋势 •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01 环境微生物学概 述Leabharlann 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04 环境因素对微生 物生长影响研究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机制探讨
1 2 3
温度影响微生物体内酶活性 适宜温度下,酶活性高,微生物代谢旺盛;过高 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酶失活,从而影响微生物的 生长和代谢。
温度影响细胞膜流动性 高温下细胞膜流动性增加,通透性增强,有利于 物质运输;低温下细胞膜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减 弱,物质运输受限。
与其他学科关系
01
02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内容简介本资料是详解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的配套题库,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
本部分对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改,质量上乘,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
本部分严格按照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
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
本部分参照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教材,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的解答。
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第1篇环境微生物学基础一、选择题1.在分类系统中细菌、蓝细菌一起皆属于()。
[华侨大学2 014年研]A.原生动物B.后生动物C.绿藻门D.原核生物界【答案】D查看答案2.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
[华侨大学2014年研] A.它们是多细胞的B.细胞有明显的核C.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D.可进行光合作用【答案】C查看答案3.关于细菌的鞭毛,正确的是()。
[华侨大学2013年研] A.所有细菌鞭毛数目相同B.由糖类组成C.只着生于细胞的一端D.由蛋白质组成【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BD两项,鞭毛的化学组分主要是蛋白质,只含有少量多糖或脂质。
2024(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绪论•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目录•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微生物的代谢与生长•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01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任务揭示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岩石等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等人工环境中的微生物。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功能、代谢途径、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发展历史经历了从描述性到实验性,再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历程。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现状当前,环境微生物学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其中,野外调查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模拟可以揭示微生物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则可以对复杂的环境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02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基本结构。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一类具有分枝状菌丝体的原核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水中。
又称蓝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2024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章完整版
contents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特点•微生物代谢与遗传基础•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应用•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方法与评价指标•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环境工程领域其他相关知识点拓展目录01微生物基本概念与特点微生物定义及分类微生物定义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01处理废水废气02生物修复03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温度pH值氧气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能够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如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
真菌在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如霉菌、酵母菌等。
病毒在环境工程中主要用于生物治理和生物修复,如噬菌体等。
原生动物在活性污泥法等废水处理工艺中起到重要作用,如钟虫、轮虫等。
常见微生物种类及其功能02微生物代谢与遗传基础微生物代谢类型及特点发酵01呼吸0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031 2 3DNA结构RNA结构遗传物质功能遗传物质DNA与RNA结构功能转录水平调控通过调控转录因子的活性和数量,控制特定基因的转录速率和转录产物的数量。
翻译水平调控通过调控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控制特定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和数量。
表观遗传调控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基因的表达模式和细胞命运。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突变与选择压力对遗传变异影响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和倒位突变等,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和基因功能的丧失或获得。
选择压力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选择作用,使得适应环境的基因型得以保留和传递。
遗传变异与进化突变和选择压力共同作用,推动微生物种群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过程。
03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应用废水处理中活性污泥法原理及操作条件优化活性污泥法原理操作条件优化微生物种群调控固体废物堆肥化过程中微生物作用分析堆肥化过程微生物作用影响因素大气污染治理中生物过滤技术应用生物过滤技术生物滤池构造影响因素土壤修复中微生物接种和强化技术微生物接种技术强化技术应用范围04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方法与评价指标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方法介绍显微镜检测法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种。
微生物学第二版答案
微生物学第二版答案【篇一:《环境微生物》课后答案完整版】>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
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
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
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
环境微生物学.ppt
中国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1952-1998)
2020-11-16 资料来自“邹景忠,赤x潮x 灾害,《海洋志》”
12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赤潮发现次数
2020-11-16
xx
13
(二)水体污染(有毒化学物危害)
2020-11-16
xx
14
2020-11-16
xx
15
2020-11-16
xx
(二)、研究污染环境的微生物行为及微生 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微生物活动对环 境的影响等,此即污染微生态学研究内容。
2020-11-16
xx
6
(三)、在治理污染的人工构筑系统中微 生物的作用与应用,此即环境工程微生物 学的主要内容。
(四)、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此即环境 微生物监测。
2020-11-16
16
(三) 荒漠化
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 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 这是不准确的。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定义是 “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內种种因素造成的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漬 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 荒漠化。
2. 沈德中主编,环境与资源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李顺鹏主编,环境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020-11-16
xx
3
绪论
一、环境微生物学概念 环境微生物学是由普通微生物学发展起来的环境 科学和环境工程的一门学科。它以普通微生物学为 基础,在研究微生物学一般规律的同时,着重微生 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微生物活动对环境 和人类产生的有益和有害的影响以及在环境污染控 制工程中有关的微生物学原理的研究,是环境科学 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1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三、病毒的培养
动物病毒的培养 主要方法有:动物接种 (少用) 鸡胚接种 (分离流感病毒) 组织培养 (广泛应用)
植物病毒的培养 噬菌体的培养
双层琼脂法
32
第五节 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 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去除效果
一、病毒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温度(高温和低温) 光(辐射) 干燥
33
二、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
可在这个系统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其中种是分类 的基本单位。
《伯杰氏手册》
8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的分类有其分类系统,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具有权 威性的是,是对原核微生物(细菌等)进行分类;另外, 放线菌、真菌(包括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等也有各自的分 类系统。 一般大家比较熟悉的生物分类是所谓的二界学说, 即把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个界,这种分法已有很长 的历史。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进步,新的分类手段不断被 应用,1969年,魏塔克提出“五界学说”,后经Margulis 修改,为较多的人所接受: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我国学者提出的六界学说, 在上述五界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病毒界。
2.病毒的结构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结构。整个病毒体
分两个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 病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有两类:一种是不具被膜(囊膜)的裸露病毒粒
子;另一种有被膜包围的病毒粒子。 最简单的病毒只有核酸,不具蛋白质,如寄生在植物体内
的类病毒和拟病毒,只有RNA。
20
21
大肠杆菌T系列噬菌体为复合对称型: 头部为立 体对称型,20面体;尾部为螺旋对称型。
29
大 肠 杆 菌 T 系 列 噬 菌 体 的 繁 殖 过 程
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原核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粘细菌、古细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光合细菌等。
3、真核生物有:酵母菌、霉菌(曲霉菌、青霉菌)、真菌、伞菌、线虫、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
4、噬菌体的形状是蝌蚪形,微球形,丝状。
典型外形是蝌蚪形。
5、细菌的基本形态有杆状、螺旋状、球状。
细菌细胞中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质粒和拟核。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芽孢、荚膜、鞭毛、菌毛、粘液层和衣鞘等。
细菌的运动器官是鞭毛、重要代谢活动中心是细胞质膜。
6、不产生荚膜的细菌所形成菌落被称为粗糙型菌落;产生荚膜的细菌所形成菌落称为光滑型菌落。
7、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共有成分是肽聚糖。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特有成分是脂多糖。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特有成分是磷壁酸。
革兰氏阳性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蛋白质,脂多糖,脂蛋白。
8、原生动物分类:肉足纲、纤毛纲、孢子纲和鞭毛纲。
用来治理污水的有:肉足纲、纤毛纲、鞭毛纲。
9、霉菌的有性孢子主要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青霉菌丝特点是菌丝有横隔膜。
10、根据最终电子受体不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分为:无氧呼吸、发酵作用、有氧呼吸。
但有些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如酵母菌。
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时,能充当无氧呼吸中电子受体的物质主要有:CO 2、SO 24-、NO -3、延胡索酸。
11、一切生命活动的通用能源是A TP ,糖类是主要能源。
微生物产生ATP 的反应主要有: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12、常见自养型微生物有藻类、蓝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
它们可以自己获得能量,如硝化细菌利用无机物氧化获得能量;光合细菌和蓝细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反应式为:CO 2 + 2 H 2S → [CH 2O ] + 2S + H 2O 。
其中蓝细菌还是光合固氮微生物。
13、生物进行同化作用时,供氢体不同,如紫色非硫细菌同化CO 2的供氢体是异丙醇;光能异养菌同化CO 2的供氢体是有机物,从而把微生物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光能异养型。
14、每种微生物只在一些特定培养基才能很好生长,其中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真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放线菌在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霉菌在查氏培养菌。
细菌在液体培养液中生长时,其生长曲线中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缓慢期、稳定期、对数期、衰亡期,其中对数期的细菌生长健壮、整齐和代谢活力强。
15、微生物需要多种养分,如C 源、N 源、能源等。
其中生长因素主要是维生素。
此外,还应该注意氧化还原电位,如需氧细菌生长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是0.3--0.4 V ;PH ,如在pH 值4-6条件下生长良好的微生物是酵母菌。
温度,如中温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是370C 。
17、细菌质粒DNA 有可以相互转化的3种不同构型,即线状、环状、超螺旋。
微生物常常通过质粒介导从而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基因重组,常见的方式有:接合、传导、转化18、微生物间相互关系主要有: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捕食关系。
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结合而成,它们属于共生关系;氧化塘法处理污水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共栖联合作用;沼气发酵产生甲烷是利用S 菌株与甲烷杆菌MOH 菌株的共生作用来实现的。
19、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如在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是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其中分解淀粉中α-1,6 糖苷键的酶是异淀粉酶,而其他淀粉酶主要分解α-1,4 糖苷键。
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或氨基酸的方式有:氧化脱氨基作用、水解脱氨基作用、还原脱氨基作用、合成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
20、汞是环境中毒性较大的一种重金属,它通常以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三种形态存在,其中有机汞的毒性最大,而有机汞中甲基汞毒性最大。
微生物转化汞的方式主要有:甲基化作用、还原作用。
21、生物转盘法处理污水利用的微生物是需氧菌。
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生物方法主要有:生物沉淀处理、生物还原处理、生物氧化处理、生物吸附处理21.垃圾无害化的主要方法:卫生填埋技,高温堆肥处理,焚烧22.污水生物处理法:活性污泥法,氧化塘法,生物膜法,土地处理法。
23.原生生物在活性污泥中的作用:促进絮凝;净化;指示24.微生物膜处理污水,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细菌,原生动物,藻类。
25.微生物淀粉酶主要有:α-淀粉酶,β-淀粉酶,糖化淀粉酶,异淀粉酶22、在环境中有很多因素对生物尤其是DNA有损伤作用,如紫外线可以使DNA中的T形成二聚体,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然后微生物自身可以对受损DNA进行修复,DNA修复途径主要有:光复活作用、切除修复、重组修复、紧急修复、SOS修复。
23、沼气发酵步骤有:液化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
1、观察菌落的特征通常要从表面特征、纵剖面特征和边缘特征三个方面入手。
3、固体废弃物主要采用好氧堆肥处理,根据好氧化堆肥微生物活动规律可以将其分为潜育期、中温期、高温期和腐熟期。
5、当水活度小于0.6 时,所有微生物均停止生长。
7、病毒按宿主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病毒三种。
8、细菌和粘细菌间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9、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属名加种名组成的,需要打印时,则需要用斜体。
10、垃圾在堆制过程,由于微生物作用使堆肥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复杂的变化,C/N逐渐降低,微生物组成亦发生改变。
堆肥的微生物作用过程的4个阶段:、中温期、高温阶段、降温期和腐熟阶段。
13、病毒衣颗粒的三种对称性构型:20面体对称、螺旋对称和复合对称。
14、选择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添加或不添加特定化学物质以选择性地促进某类微生物生物而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的培养基。
15、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最大的区别:没有定形的核膜,无明显的细胞核。
16、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叫溶源细胞。
17、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18、一般来说,兼性微生物呼吸方法与氧化还原密切相关,当Eh 值在0.1 V 以上时,它进行有氧呼吸;当Eh 值在0.1 V 以下时,它进行无氧呼吸。
19、紫外线杀菌作用的机理是破坏微生物的DNA 。
20、常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荚膜结构。
21、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菌,共生固氮菌,联合固氮菌,气生固氮菌22.、霉菌的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两个性细胞结合形成)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
包括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三大类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代下去,一般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菌落:由1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裂繁殖并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菌胶团:多个细菌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
质粒: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小环状DNA分子。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代下去,一般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
霉菌的菌丝体:霉菌数体均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的则称为菌丝体。
培养基:是指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物质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
选择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添加或不添加特定化学物质以选择性地促进某类微生物生物而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互生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创造或改善了另一种生物的生活条件,可以是单方面的偏利共生或双方互惠共生。
(好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共生关系: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在形态上形成了特殊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工、互相有利,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时便难以独立生存。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结合而成,它们属于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是一种对立关系,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微生物体内,以另一种微生物为生活基质进行生长繁殖,对后来者或强或弱的危害作用。
( 噬菌体与细菌)拮抗关系:指一种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其他条件,从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他微生物物的现象。
(吞食性原生动物主要以细菌为食)水体富营养化: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过度繁殖,造成水质恶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现象。
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无人处理的条件下,借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得到净化的过程。
BOD:生物化学需氧量,是指在有足够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水中能分解的有机物质完全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的量。
BOD5:5日生化需氧量,即微生物在20度时,培养5日所消耗氧的量。
COD: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使污染物氧化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所有能被氧化剂养护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包括在内。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活性污泥:是一种绒絮状小泥粒,它是由需氧菌的主体的微生物群,以及有机性和无机性,悬浮物等组成的一种肉跟可见的细粒。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含有大量需氧性微生物的活必污泥,在力通气的条件下使污水净化的生物等方法。
活性污泥膨胀:在曝气池运行中,有时出现污泥结构散沉降性能恶化,随水飘浮,溢出池外的失常现象。
厌氧生物处理法:是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厌氧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的方法。
卫生填埋技术:利用天然山谷、低洼、石塘等凹地或平地,经防渗、排水、导气、拦挡、截洪等防护措施处理后,将垃圾分区按填埋单元进行堆放。
高温堆肥处理技术:将经分选或分类收集的有机垃圾在发酵池或发酵场中堆积,采用机械搅拌或强制通风或自然通风的方法使其高温发酵,杀灭病原体,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
环保型微生物菌剂:是指将具有特定功能的有益微生物大量生产繁殖后制成含活菌体或菌体内特定物质的产品,应用于环境,起到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及保护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