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503【原刊页号】161-169【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作者】刘坚/曹广顺/吴福祥【复印期号】199509【标题】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正文】零引论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汉语词汇很早就有虚实之分,所谓实词是指那些具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则是指那些没有词汇意义而仅有语法意义、并在语句中起一定的语法作用的词。
考察汉语的发展历史,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
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语法化”。
近年来,西方语言学家对语法化理论的研究颇为重视,成果不断问世。
对于汉语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来说,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狭义)的语言,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词序,正是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虚词。
词汇语法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本文仅就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壹句法位置的改变就多数情况而言,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
汉语的虚词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
动词通常的句法位置是在“主—谓—宾”格式中充当谓语。
在这种组合形式中,充当谓语的动词,一般只有一个,它是句子结构的核心成分,它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某个动词不用于“主—谓—宾”组合格式,不是一个句子中唯一的动词,并且不是句子的中心动词(主要动词)时(如在连动式中充当次要动词),该动词的动词性就会减弱。
当一个动词经常在句子中充当次要动词,它的这种语法位置被固定下来之后,其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虚化,再发展下去,其语法功能就会发生变化:不再作为谓语的构成部分,而变成了谓语动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词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便导致该动词的语法化:由词汇单位变成语法单位。
however的语法化研究
however的语法化研究
赵若弟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2()8
【摘要】大多数文法学家认为however是连接副词,各词典学家将其划分为副词
和连词。
从词源上来说,however是由两个副词how ever构成,所以however本
身是副词,但是从副词的修饰功能到连词的连接功能表明它发生了语法化。
因此,本
文从历时的角度,结合however的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探究它的语法化过程和动因,并结合认知理论研究其认知机制。
由此发现,however经历了从表示“不管怎样”和“无论到什么程度”时用来修饰到表“然而”时用来连接的语法化过程;动因是
句法环境的改变和高频率重复使用;遵循从范畴化到非范畴化再到重新范畴化的认
知规律,并且通过转喻和隐喻机制实现语法化。
【总页数】4页(P00086-00089)
【作者】赵若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英语介词down的语法化和去语法化研究
2.汉语语法化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汉语动词语法化的多视角研究》读后
3.语法化、词汇化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化与构式调变》评介4.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理论反思与方法探索新动向——《词汇化与语法化理论及其运用》介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一、语用因素: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多数句式形式就会被表达成
简单明了、可控制范围的词汇,以此取悦心情减轻语言表达的负担。
二、历史演变:语言演变发展时,形容词词语由于过度使用,而被时
代及使用频率改变其内涵,从而衍变成为词语性质的名词。
三、社会风俗:一些风俗习惯、家塾文化都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使
一些原本简陋的词汇语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文化传承:经历长久征守的文化核心词汇语句,也会被历史洗礼,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以更加简约的形式传承下去。
五、语言联想:带着相似形象,词语也会拓展出更多意义,甚至有可
能联想成一个全新的文化,把文化根植在当地居民生活之中。
语法化机制探赜
语法化机制探赜语法化机制探赜1.语法化涉及的范围学者们对实词虚化多有论述,如果将虚化的两端作一排列,则可见如下几种情况: 1.1 实词(名、动、形、代)向虚词(副、介、连、助、词缀)的虚化名(时间)→副时、昔、今名(方位)→助里、后名→词尾子、儿、头动→介以、为、从、及、与、将、连、和、把、被动→副毕、并、渐、共、还、更、终、试、没、没有动→助了、着、第、罢、休形→副良、殊、绝、精、独、诚、信形→助好代→副莫代→连斯、或代→词尾然、若、尔量→助个 1.2 某类实词向另一类实词的虚化名→代所、身、何物名→量块、株、枝、条、颗、粒代→系词是动→系词为 1.3 某类虚词向另一类虚词的虚化和:(动-拌和)→介-连带→连-连同着:(动-附着)→介(送着门外)→助(把着手)考虑到以上纷繁的情况,“实词虚化”就不是十分名副其实的说法,不如用“语法化”概括更妥。
要之,“语法化”是语法意义抽象化的进程,其特点是:(1)语法化是语法历时变化的普遍现象;(2)语法化首先表现为词汇、语法意义的淡化和虚化;(3)语法化的结果是词性的变化;(4)语法化是渐次虚化的过程,虚化有程度之分,层次之别。
2.引致语法化的原因 2.1 语法变化包括: A.句法位置变化如“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隋尹式诗)前例中“无论”作谓语动词,意为“不要说”;后例中“无论”位于句首,并与“俱”搭配使用,表示无条件,已虚化为连词。
B.配合关系变化如“还”:还+名还圭(归还义)还乡(返回义)还+动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
(晋傅玄诗)“还”用于名词前是动词,用于动词前虚化为副词。
C.句法功能变化如“是”:是日是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学而》)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前例中“是”作指示代词;中例“是”复指前文,仍是代词;后例“是”已虚化为系词。
2.2 语义变化如“大概”:举其大概,惟在吊民。
“鉴于”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用特点考察
“鉴于”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用特点考察作者:陈诗语王雪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5期摘; ; 要:连词“鉴于”的形成则是由介词“鉴于”句法功能进一步扩大化所致,即介词的二次虚化结果。
在清朝其后连接成分由名词或名词性成分扩展为小句时,“鉴于”的连词功能肇端,20世纪90年代在与结果性关联词配合使用中成熟起来,而后随着“鉴于”句法衔接能力的增强,逐渐摆脱了结果性关联词可独立使用。
其中语义演变机制是“鉴于”连词用法演变的重要动因,且“鉴于”语义“主客观域”呈高度平衡性。
而在语用特点探求过程中我们发现其语用衔接具有因果、条件、推理等多元化功能,并在语用强化情境中根据相关“焦点突出原则”解释了“鉴于”引导原因复句先因后果排位模式的原因。
关键词:鉴于; ; 语法化; ; 语用特点一、引言依《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释,“鉴于”属典型的介—连兼类虚词,它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①介词,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②连词,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的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和理由。
两者在共时层面的差异涉及较复杂的词汇化语法化交织的历时演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介词“鉴于”来源于“鉴(v)+于(prep)”这一动介跨层结构,它的虚化滥觞于隋唐五代宋时期,此时的“鉴于”具有两解性,其介词用法于元代正式形成,随着明代使用频率的增加介词功能渐趋成熟。
介词“鉴于”词汇化的动因包括语法上动词“鉴”和介词“于”的去范畴化及语义漂白、语音学层面汉语韵律双音化促动、及认知层面的组块心理与重新分析的心理暗示。
第二阶段介词“鉴于”二次虚化促成了其连词用法。
学界对于该兼类词的词汇化、语法化研究仍有待完善: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1994)并未收录其连词用法,中国社科院所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5)并未收录该词;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及《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分为介词、连词两个义类;张谊生(2000),刘红妮(2010)分别在对“X于”的词汇化动因探求和与其介词并入相关研究中提及“鉴于”的“连—介”兼类属性,但并未展开具体探究。
语文中连词知识点总结
语文中连词知识点总结一、连词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 连词的定义:连词是连接词语、词组、分句或句子的词,用来把若干个词、短语、从句或分句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表达一种逻辑上的关系。
2. 连词的分类:连词可以根据其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分为:并列连词、关联连词和转折连词。
1)并列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结构的成分,使之保持平行结构。
主要有:和、与、而且、或、也等。
2)关联连词:表示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让步、比较等关系,使句子之间具有因果、递进、对比、让步等关系的连接。
主要有:因为、所以、但是、虽然、即使、如果、只要等。
3)转折连词:表示对比或转折的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矛盾的意义,起着对比或递进的作用。
主要有:但是、然而、可是、而、却等。
以上是连词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接下来将分别详细介绍并列连词、关联连词和转折连词的用法和特点。
二、并列连词的用法及特点并列连词用于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分,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关系,使之保持平行结构。
并列连词主要有:和、与、但、或、而、然后等。
下面分别介绍其用法及特点。
1. 和、与:表示并列加,连接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名词、代词、动词或动词短语等。
例如:小明和小红是好朋友。
2. 但、而:表示并列转折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矛盾的意义。
例如:她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并不理想。
3. 或: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表示有多种选择。
例如:你可以吃苹果或者梨子。
4. 而且、并且、还有:表示进一步的补充、肯定或者加强关系。
例如:这个手机价格不贵,而且功能很强大。
并列连词有以下特点:1)并列连词连接的两个部分在语法结构上应保持平行,并且表示一个逻辑上的平行关系。
2)并列词语顺序可以交换,但同时需要保持语义的正确性。
3)并列连词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应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以保持整体表达意思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三、关联连词的用法及特点关联连词用于连接两个句子或句子成分,表示转折、因果、目的、条件、让步等关系。
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只有”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陈文中没有提到的是 :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另
一
种 副词 性 的 “ 只有 ” 即为 “ , 只有 , 的出现要 ”它
引 言
现代汉语中的“ 只有 ”前人一般分析为以下 , 三种语法结构 : 限定副词 “ + 只” 存现动词 “ 有” ( “ 如 桌子上面只有一个苹果 。” 、副词 “ ) 只有” ( :既然你们都不肯去 , 如 “ 我只有 自己去了。 ) ”和
连词 “ 只有 ” “ ( 只有 你 在我 们身 边 , 我们才 会觉 得 温 暖 。 )根 据语 法化 的 一般 规律 , 两者 都应 是 ”。 后
在唐代 以后 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 只有” “ 也 只作状动短语 , : 如 () 3 天地 间墨盔六层 阳气 , 到地面上 时 , 下便 冷 了。 ( 地 北宋 ・ 朱 子语 类 》 《 ) () 4 咱们基查十数个人 。 元 ・ 老乞 ( 《
பைடு நூலகம்大新 释 》 )
后于状动短语而产生的。但前人没有指出, 同样
在唐代。在这里 , 都是作为一个动词使用的, “ 有” 而 “ 作为副词修饰动词“ ,只有” 只” 有”“ 是两个词, 如:
() 1尔墨查一个父母, 更求何物。唐 ・ ( 《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 录》 ) () 2相看两不厌 , 敬亭山。唐 ・ 墨盔 (
李 白《 白诗全 集 》 李 )
14 1
也不 会 影 响我 们理 解 其 原来 的意 义 ( 例 ( ) 如 4
用在 动词性 词 组前 ,表示 在某 种情 况下 不得不 采 取 的行 动或 必然 出现 的情势 。这 里的 “ 只有 ” 即为 上面 所说 的 “ 只有 ” 如 “ 们 只有硬 着头皮 干到 , 我 哪里就 是 哪里 了 ”在 这里 ,只有 ” 当于“ 。 “ 相 只好 ” 、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马清华①(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浙江温州325003) [关键词]语法化;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摘 要]词汇语法化是词的多义发生学的一部分,它与词的实义性变化有着相近的诱发原理,不管已揭示出的语法化动因有多少条,概其要者,不外乎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四种。
由于语法化撇去了意义中的实体性和物质性内容,因而在演化细节上与词汇实义性变化多少有些差异。
本文力求全面地对语法化动因进行补充、归纳、整理、分析和解释。
[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2-0015-06 Motivations of the Lexical G ramm aticalizationMA Qing2hua(Institute of Semantics,Wenzhou Normal College,Zhejiang,325003)K ey w ords:grammaticalization;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internal motivation of languageAbstract:Being a part of the lexical polysemous embryology,the 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 has the similar guiding principles to the lexical changes.No matter how many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2 izations have been show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four basic motivations such as 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nal motivatuion of the language.As grammaticalization leaves aside the substantial contents in meaning,more or les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general notional changes.This paper gives some addition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ization.零、引言“词汇语法化”简称“语法化”,包括(1)实义向虚义的变化、(2)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3)演化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层次上(见于多义连词等)这三种情形。
关于连词语法化的浅见
关于连词语法化的浅见——以《龙图耳录》为研究语料所谓语法化,是语法范畴和成分产生的过程或现象。
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是语法范畴或一种新兴的语法手段产生的历时过程。
它比我们汉语中常说的虚化范围更广。
连词是一个相对较虚的词类,从虚化程度看,它比副词、介词的虚化程度强,比词缀等附加成分的程度稍弱。
这就使得一些构词能力强的连词看起来带有一点的词缀的性质。
比如:“然”。
“然”的本义是“燃烧”,但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假借为代词,与本义没有什么关系,这使得代词虚化为连词的过程中不受源词义的影响,用法上比较自由,构词能力很强,但受语境影响也相对较大。
“然”在上古汉语中已经表示转折,经历中古汉语时期到近代汉语时期,“然”作为表示转折的连词一直比较活跃,构词能力强,与连词凝结成“然而”“然或”“然则”“虽然”“既然”“倘然”等。
同时“然”作为指示代词,表示“……的样子”意义也越来越虚化,往往和相邻的词凝结成一个词,如:与表示短暂时间的词凝结成副词“正然”、“刚然”“忽然”“突然”“固然”、“诚然”等,与否定词凝结成连词“不然”“要不然”,与时间副词凝结成连词“然后”。
但是近代尤其现代“然”字的构词能力已经降低,像“正然”、“刚然”已经被“正在”“刚刚”等取代,而“固然”、“诚然”等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很少出现。
“虽然”“既然”等连词也是多用于书面语。
而“倘然”已经基本不大用,“不然”“要不然”等由于产生时代较晚,相对比较新,口语中运用还算比较多。
“然”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只保留了连词一种用法,不仅比副词、介词的虚化程度高,也比许多和源词义有联系的连词虚化程度高。
另外,连词的虚化程度高,有些连词的语法功能不过是起句中标记的作用,可以省略,或用标点符号标记。
比如“和”类虚词。
“和”类虚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作主语时,往往可以用逗号或者顿号替代。
作宾语时,如果是两个并列成分则不可以用逗号或顿号替代,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并列成分,往往前面用顿号,在最后一项前用连词。
(完整版)连词的用法和变化规则
(完整版)连词的用法和变化规则引言连词在语言中起到连接句子或词组的作用,能够使文本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本文将介绍连词的用法和变化规则,帮助读者正确运用连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连词的基本分类一般情况下,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并列连词:用于连接意思相近或平行的词、短语或句子。
如:和、而、或等。
2. 递进连词:用于表示递进关系。
如:而且、此外、再者等。
3. 转折连词:用于表示相反或对比关系。
如:但是、然而、尽管等。
4. 因果连词:用于表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如:因此、所以、因为等。
二、连词的用法1. 并列连词的用法:并列连词常用于连接两个相同的成分,如词、短语或句子。
例如:“我喜欢吃苹果和橙子。
”其中,“和”就是并列连词,用于连接两个水果名称。
2. 递进连词的用法:递进连词用于表达递进关系,起到补充或进一步解释的作用。
例如:“她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运动也很棒。
”这里的“而且”就是递进连词,表示两个优点的递进关系。
3. 转折连词的用法:转折连词在句子中起到对比或转折的作用。
例如:“她漂亮,但是不聪明。
”这句话中的“但是”就是转折连词,连接了两个对立的形容词。
4. 因果连词的用法:因果连词用于连接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例如:“他努力研究,所以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这里的“所以”是因果连词,表示前后两个句子的因果关系。
三、连词的变化规则连词的变化规则主要与它的用法和句子成分有关。
一般来说:1. 并列连词的变化规则较简单,一般保持不变。
2. 递进、转折和因果连词也基本上保持不变,但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例如,在表示递进关系时,如果前一句话以否定词或“不仅”的形式开头,用于连接的递进连词应该改为“也”。
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可以使用“虽然...但是...”的结构。
3. 连词与句子中的其他词或短语的变化也有关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四、总结本文介绍了连词的基本分类、用法和变化规则。
正确运用连词可以使句子更加连贯和流畅,帮助传达清晰的意思。
_就是_的篇章衔接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_张谊生
DOI:10.13724/ ki.ctiw.2002.03.008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3期(总第61期)“就是”的篇章衔接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张谊生提要 本文首先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全面考察不同类别的“就是”的篇章衔接功能和连贯方式,讨论与“就是”相关的各种关联格式。
然后探溯“就是”的演化历史和虚化机制,分析“就是”各种用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演变过程,并且揭示“就是”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变异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篇章 衔接 连贯 语法化0 前言0.1在现代汉语中,“就是”的功能类别和句法作用纷繁多样,所能表达的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更是错综复杂。
本文准备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着重探讨“就是”的篇章衔接(cohesion)功能。
我们所关心的是:现代汉语“就是”在篇章中到底具有哪些连贯(coherence)作用;表衔接的“就是”同谓词性短语“就是”、范围副词“就是”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渊源关系;导致汉语连词“就是”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又有哪些。
0.2本文首先描写“就是”的篇章衔接功能及与“就是”相关的各种关联格式;然后探溯“就是”的演化历史和虚化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就是”各种用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0.3从句法性质的角度看,近、现代汉语中的“就是”,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单词;既可以是副词,也可以是连词。
由于这些不同的“就是”之间存在着依次渐进的发展过程,内部的界限不很清楚;又由于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分析其衔接功能,而这种功能在各种“就是”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下文的讨论将涉及多种性质的“就是”;不过,在具体的论述时,除非特殊需要,一般并不都作细致的区分。
1 “就是”的衔接功能1.0目前通行的虚词词典一般都只提到连词“就是”可以表示让步,①其实,据我们考察,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单用或者与其他关联词语合用,在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语境中,大致可以表示六种不同的语义关系:让步、解说、递进、条件、选择、转折。
连词“只有”的语法化过程
连词“只有”的语法化过程王文颖【摘要】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he conjunction “zhiyou(only)”developed the usage to guide conditional claus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i + You + NP”functioned from limita‐tion to disjunction .However , there had been a developed disjunctive conjunction “danshi” , then“zhiyou” failed in the competition and searched to act as a conditional conjunction via another path .It is found that during the whol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contextual meaning absorption played an imp ortant role in the reanalysis of “zhiyou” .%本文旨在考察“只有”作为表示必要条件的连词,其用法是如何产生的,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明清时期表示限止意义的“只+有+NP”起先发展出了转折的用法,但由于此前已经较为成熟的转折连词“但是”的强势存在,“只有”作为转折连词的用法昙花一现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后,“只有”又沿着另一条路径发展出了条件用法。
在“只有”的语法化过程中,语境义吸纳是推动“只有”实现重新分析的重要机制。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162-166)【关键词】“只有”;语法化;语境义吸纳;转折连词;条件连词【作者】王文颖【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只有”最初只是一个谓词性偏正词组,而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方面保留了其偏正结构的用法,如“我身上只有一块钱”,另一方面,“只有”还可以用作连词,用于引出必要条件。
“不论”连词化及其机制初探
“不论”连词化及其机制初探作者:郝明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1期摘要:连词“不论”最初是“否定词‘不’+动词‘论’”形式的非句法结构,经过漫长的演变,“不论”的语义已经虚化。
关于“不论”的连词化研究还未见有相关专门探讨。
“不论”是何时、如何成词的?其连词化的机制是什么?本文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不论;语法化;连词化[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2一、引言连词是汉语各个词类中虚化程度较高的词类,在句子中,它不充当句法成分,只起连接作用。
其连词化过程伴随着语义表达的复杂化,因此连词也是形成较晚的一类词。
《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共收录了14个“不+ X”类双音节连词,它们是:不单,不但,不独,不管,不过,不仅,不拘,不论,不料,不然,不惟,不想,不只,不意。
“不论”是这14个中最具代表性连词之一,本文将对其连词化的过程及机制进行考察。
《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对“不论”的解释:“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说明不受条件限制,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
”现代汉语中,“不论”的用法可以分为三种。
1)用在单句中,强调主语或状语;如:(1)轩猿…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不论]中国外国,都把它称为“王者之星”。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2)有趣的是,用冬眠旱獭的血清诱发黄鼠冬眠效果最好,[不论]是冬天或夏天,都能诱发黄鼠进入冬眠。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2)用于复句中表示无条件限制意义。
如:(3)然而,[不论]天文台选择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大气对观测的干扰都难以避免。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3)表示补充说明的意味。
如:(4)小时候我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名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或者将军都可以。
(《我的世界我的梦》)二、“不论”的连词化查阅CCL古汉语语料库,我们发现在唐以前“不论”是状中短语,“不”是否定副词,“论”为实义动词,表示具体词义“议论,考察,讨论,评论”等。
连词“从”的产生再议
连词“从”的产生再议骆锤炼;马贝加【摘要】连词“从”最早产生的是“虽然”义,其次是“无论”义和“即使”义,分别表示让步、无条件和纵予功能。
三种功能都与“听任”义动词“从”有语义来源关系。
从句法角度看,“听任”义动词可进入兼语结构的 V1位置,其后的“N2+V2”部分存在独立成句的可能性;动词“从”与后面部分的句法关系断裂,变为连词。
%“Sui Ran(虽然)” meaning is the earliest generation of the conjunction “Cong(从)”. Secondly, it generates “Wu Lun(无论)” meaning and “Ji Shi(即使)” meaning. The three meanings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he function of Rangbu, Wutiaojian and Zongy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x, the verb of “Ting Ren(听任)” meaning could lie in the location of V1,which is subjective object structure.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separate sentence about the sentence part of “N2+V2”which is behind theV1. The verb of “Cong(从)” will be a conjunction through the syntactic relationship of fracture, which is after the part of the sentence.【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8页(P93-100)【关键词】从;连词;“听任”义【作者】骆锤炼;马贝加【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志村良治曾提到“从”有纵予功能,其中有一部分可分析为连词[1]。
连词“结果”的语法化及其语义类型
连词“结果”的语法化及其语义类型姚双云(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本文考察了“结果”的语法化,重点探讨了它由名词向连词历时演变的过程,并揭示了其语法化的诱因。
诱发“结果”由名词向连词语法化的因素有三:交际的语用因素、认知的心理因素、语言的内部因素。
论文还分析了连词“结果”的语义类型,并讨论了其语法化相关的两个问题。
[关键词]:“结果”;语法化;语义类型“结果”在现代汉语中有四种用法:①动词,意思是“长出果实或种子”;②动词,意思是“将人杀死”;③名词,表示“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④连词,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
”[1]“结果”在共时平面上的差异涉及到一个较为复杂的历时变化。
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结裹”被借用为“结果”,第二阶段是由动词短语演化为名词,第三阶段是由名词演变为连词。
本文重点讨论连词“结果”语法化的过程及其演化的诱因,并尝试分析其语义类型。
一 由动词短语到名词的演变“结裹”被借用为“结果”,吕叔湘(1982)已讨论过[2][p422]。
他认为:“结裹”的本义是“用衣服和被窝来裹扎”。
《老子化胡经》:“父母世间惊怪我,复畏寒冻来结裹,身着天衣谁知我”。
例中的“结裹”是一个动词短语,后来发生词汇化。
到宋代,衍生出“打扮”“杀死”“开销”等义。
如:(1)谢锦袍打扮,佯狂太白,黄冠结裹,老大知章。
(刘克庄《沁园春·和林卿韵》) (2)俨谓其弟参政曰:“俨兄弟五人皆不为相,兼总无寿。
期间惟四哥稍得,然结裹得自家兄妹了亦住不得。
”(丁谓《丁晋公谈录》)(3)更有那班里换受底大使臣,这个最可畏,每人一月自用四五百千结裹它。
(朱熹《朱子语类》四十二卷)吕先生认为,“结裹”是宋人经常使用的言语,“裹”又简写为“果”,后来就把本字忘了。
江蓝生、曹广顺(1997)也持类似观点[3]p190。
动词短语“结果”最初大约出现在唐代,表“结出果实”的意思。
连词的功能和分类
连词的功能和分类连词是语法中的一类词语,它具有连接句子、词组和单词的作用。
在句子中,连词用于连接不同的成分,以形成逻辑关系,使得句子表达更加清晰和连贯。
本文将探讨连词的功能和分类。
一、连词的功能1. 连接并列成分连词在句子中的最基本作用是连接并列成分,可以连接并列的词、短语、从句和句子等,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例如:- 词:她喜欢吃苹果和香蕉。
- 短语:他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
- 从句:我今天既没去图书馆,也没去电影院。
- 句子:明天我要去逛街,还要去看电影。
2. 表示因果关系连词还可以用来表示因果关系,将原因和结果连接起来。
例如:- 因果关系: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出门。
- 结果关系:只要你努力学习,你就会取得好的成绩。
3. 表示转折关系连词可以表示转折关系,将两个相对矛盾或者相反的内容连接起来。
例如:- 转折关系:虽然他很聪明,但是成绩不好。
4. 表示并列选择关系连词还可以表示并列选择关系,将多个选项连接在一起。
例如:- 并列选择:你可以选择吃饺子或者面条。
二、连词的分类连词按照其功能和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并列连词并列连词用于连接并列的词、短语、从句和句子等,在句子中起到添加内容、表达并列关系的作用。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和、与、以及、还有、或、或者、而且等。
2. 对比连词对比连词用于连接两个相对矛盾、相反的内容,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常见的对比连词有:但是、然而、可是、而等。
3. 原因连词原因连词用于表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将原因和结果连接在一起。
常见的原因连词有:因为、由于、所以、因此等。
4. 条件连词条件连词用于表示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将条件和结果连接在一起。
常见的条件连词有:如果、假如、只要等。
5. 目的连词目的连词用于表示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将目的和手段连接在一起。
常见的目的连词有:为了、以便、以免等。
6. 让步连词让步连词用于表示转折或让步关系,将让步的内容和其他句子连接在一起。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汉语语法化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汉语共时语言现象与历史语法化过程相结合,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语境语法化、典型确认、词汇结构变化、词义变化等)。
标签:语法化发展机制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
笔者主张结合历时与共时这两个层面,辩证完整的分析语法化的动机,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
一、篇章结构的语法化①(1)语境语法化由客观情境(不是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起的常规含义在语言中发生固化,可导致语法化的产生。
也就是指客观现实对交际语句的意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它的意义精确化,并排除歧义。
比如“你打他,他打你”通常分析为并列关系,但特殊情境可适当搬用并列标记外形来表达假设(意为“如果你打他,那么他打你”)和因果(意为“因为你打他,所以他打你”)。
(2)典型确认人们在语言使用时,常常出于经济性需要,将语言中的有特征现象即非典型范畴与典型范畴用形式标记区别出来,这就使得某些语言现象中产生了零形式的语法化现象。
当然,这有个前提,对于这种典型与非典型,人们需要一个提前的对客观世界的确认和体验。
凡是典型的范畴即是我们平常所熟知、所默认的常态,也就是说无需特别说明就已经会有一个常用意义。
相反,则用有标记形式,比如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往往是没有标记的,只要没有使用特殊的标记,也就是说按一贯的认知表示一般现在时。
二、词汇语法化(1)词汇结构形式的变化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内部切分:(AB) C →A (BC),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切分从(AB)C 变成A (BC)。
就比如“长于X、困于X、勇于X”这些词组,由于人们在朗读的时候注重音节的协调与顺口,分割并组成为新的形式“A 于/ X”,从而使双音节“A 于”词产生了,与此同时也使“于”这个词语法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 条件 。连词“ 无 论” 出现于 隋唐 时期 , 是上 古汉语 的跨层结构 “ 无论 ” ( 又写作 “ 毋论 ” 、 “ 勿论 ” )
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 的结 果 。双音 化是 连词 “ 无论 ” 语 法化 的动 因, 句法 环境 和
重新分析是连词 “ 无论” 语法化 的重要机制 。 [ 关键词 ] 无论 ; 连词 ; 跨层结构 ; 语法化 [ 中图分 类号]H1 0 9 .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1 7 8 X( 2 0 1 4 ) 0 1— 0 0 6 5— 0 5
那么 , 连词 “ 无论 ” 是怎 么来 的 呢 ?它 最初 是 个 什 么 结 构 呢? 它 又是 怎 样语 法 化 为连 词 的呢 ?本 文 将 围 绕这 些 问题 进行 探讨 。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
连 词“ 无论 ” 的语 法 化过 程
1 .“ 六朝 ” 以前 “ 六朝 ” 以前 , “ 无论” 只 是一 个 “ 否定 副词 + 动词” 的跨层 结 构 。“ 无” 是 一 个 否定 副 词 , “ 论” 是一 个 二 价 动词 , 它 的宾语 在句 法 层面 上既 可 以是 实 语 类 , 也 可 以是 空 语 类 。动 词 “ 论” 有时是“ 谈论 ” 、 “ 议论 ” 的 意思 , 有 时也 可 以是 “ 判罪” 的意 思 。“ 无” 字或 作 “ 毋” , 抑或作“ 勿” 。无 、 毋古音 同, 故通用 ; 勿、 毋 双声 , 故 勿 又 借
考虑” 或“ 不谈 论 ” 的意思 。显 然 , 它们 都还 是跨 层结 构 。
另外 , 因为“ 论” 又有“ 定罪 ” 、 “ 判罪” 的意思 , 所以“ 无论( 毋论 、 勿论 ) ” 相应地又有“ 不判罪” 、 “ 不定罪”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 0 7
[ 基金项 目] 牡丹 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Q Y 2 0 1 1 1 8 ) 。 [ 作者简 介] 程 亚恒 ( 1 9 7 2一 ) , 男, 河南驻 马店人 , 牡 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 硕 士研 究生导师 , 博 士, 从事 汉语 史研 究。
现代 汉 语 中 , “ 无论” 是 一个使 用 频率 较 高 的连词 , 它 既可 以引进 短语 , 也 可 以引进 句 子 。《 现 代 汉语 八 百
词》 对连词“ 无论 ” 的解释是这样的 : “ 用于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或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成分的句子里 , 表 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后边有 ‘ 都’ 或‘ 也’ 呼应。 ” 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客观的、 符合汉语 实际的。
语“ 通 国事 ” 在 语 义上 是谓 语 “ 无论” 的支配对 象 , 而 宾语则 是 一个 空语 类成 分 。 两汉 时期 , 跨 层结 构 “ 无论 ( 毋论) ” 在文 献 中仍 不多见 , 我们仅 检 得 以下 3例 :
( 2 )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 , 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 《 说苑 ・ 立节》 ) ( 3 ) 仁义之处 , 可无论乎 !( 《 春秋繁露 ・ 仁义法》 ) ( 4 ) 急复益纳宜子妇人 , 毋择好丑 , 毋避尝字 , 毋论年齿。( 《 汉书 ・ 谷永传》 ) 上例 ( 2 ) 的“ 毋论” 与“ 无顾” 对文 , 是“ 不 要考 虑 ” 的意 思 ; 例( 3 ) 的“ 无论” 及末例的“ 毋论 ” 也 明显 是 “ 不
魏 晋南北 朝 时期 , “ 无论 ( 勿论) ” 依 然 是跨层 结 构 。例如 : ( 8 ) 问今 是何 世 , 乃不知 有 汉 , 无 论魏 晋 。 ( 陶 渊 明《 桃 花 源记 》 )
・
6 5・
的意 思 。这种 意 义的 “ 无论( 毋论 、 勿论 ) ” 在 秦汉 时期 也 已经 出现 , 例如 :
( 5 )告人盗千钱 , 问盗六百七十, 告者可[ 何] 论?毋论。( 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答问》 ) ( 6 ) 其与饮食计偿费, 勿论。( 《 汉书 ・ 景帝本纪》 ) ( 7 ) 上日: “ 游击将军死事, 无论坐者。 ” ( 《 汉书 ・ 韩王信传》 )
2 0 1 4年 1月
J a n . 2 0 1 4
连词 “ 无论" 语 法化 的机制与诱 因
程 亚 恒
( 牡 丹 江师 范学 院 文学 院 , 黑龙 江 牡丹 江 1 5 7 0 1 2 )
[ 摘
一
要] ‘ ‘ 无论” 是现代汉语 中使用频率很 高的一个 连词 。它经 常放在一 个短语 或句 子前面 , 引 出
作毋 、 无 。《 说文 ・ 勿部》 “ 勿” 下段玉裁注 : “ 经传多作物 , 而假借勿为毋 。 ” 《 诗经 ・ 豳风 ・ 东山》 : “ 制彼裳衣 , 勿士行枚。 ” 郑玄笺 : “ 士, 事也。勿 , 犹无也。 ” 秦 以前 的文献 中, “ 无论 ” 是一个极其罕见的跨层结构 , 我们仅在《 晏子春秋》 中发现了 1 例: ( 1 ) 晏子日: “ 婴之家俗 : 间处从容不谈议 , 则疏 ; 出不相扬美 , 人不相削行 , 则不与 ; 通 国事无论 , 骄士慢知 者, 则不朝也……” ( 卷五《 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 ) 这里 的 “ 无论 ” 就是 “ 不 讨论 、 不 谈论 ” 的意思 , 在句 子 中作 谓语 。本 句是 一 个 受 事 主语 句 , 整 个 句 子 的主
第3 3卷 第 1期
Vo l - 3 3 No . 1
长 春师 范 学院 学报 ( 人文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