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国情怀
早期儒学的诸多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促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性格的形成;汉代儒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个人志向及社会生活等有深远影响。
【必备知识】
(一)时空坐标
(二)知识结构
【素养培养】——史料实证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
——摘编自王岚《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12.(15年Ⅰ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时空观念
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史料实证
运用历史史料解读实证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特点及影响;解读印证汉代儒学的新特点及影响。
历史解释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思想上的反映,推动了历史变革进程;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A.是时代变革的需要 B.思想形成源远流长
C.是文化史上的创举 D.人才辈出思想丰富
2.(原创模拟)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儒道两家( )
A.互相吸纳融合B.具有优劣之分
C.展开思想争鸣D.具有不同传统
史料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虽然他们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他们的文化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同时文化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不同的文化形态。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思考:比较中国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
(角度:异:原因、目的、历程;同:背景、探究的主题、成就)
2.纵向联系: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史料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用。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思考:史料三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产生的什么影响?
史料四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
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
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1.(仿真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则属于文化知识教育。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孔子所谓的道指两个方面:一是忠,二是恕。德的内容更加广泛,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主要表现在孝、悌、忠信等品德上。“仁”就是“爱人”,孔子还重视“礼”强调等级名分,尊卑长幼之序,同时其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苏格拉底的德育内容多是从“认识自己”这个角度出发的,其思想的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且内容上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当然,在他们道德教育的内容上也有相同的,如:孝、友爱兄弟、友誼等等。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消极的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主张有差别的爱。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史料一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3.(原创模拟)有学者认为,汉代的制度之所以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它成功地融合了先前时代的遗产中各种明显相矛盾的因素。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 B.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C.封国制的采用与彻底废除 D.刺史由监督官员演变为地方长官
4.(不定项选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治国”、“平天下”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 ( )
——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思考:史料四是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的?
史料五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思考:史料五是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的?
史论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8.(15年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9.(14年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素养解读】
“意见”解读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重儒措施。
素养解读
唯物史观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评价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作用;理解认识儒学思想与政治治国理念的内在联系。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7.(16年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学术流派
汉初著作数
汉武帝之后著作数
阴阳家
2种21篇

法家
1种31篇

纵横家
3种40篇
3种5篇
杂家
2种54篇
28篇
A.汉初学术思想较为繁荣 B.社会动乱导致文化衰落
C.朝廷禁止诸子思想传播 D.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6.(19年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思考:比较孔孟儒学与汉代儒学。(角度:思想重点、功能、特点、地位)
【限时训练】
1.(原创模拟)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该学者意在强调“百家争鸣” ( )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拓展探究】
1.横向联系:古代东西方人类思想文明的异同。
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
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0.(14年Ⅱ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
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
思考:史料四反映了韩非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史论1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对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不定项选择)东汉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记载了当时所见西汉时期各学术流派的著作,以下是各派著作数量变化的简单统计表,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思考:史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史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思考:史料二反映了老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史料三 ……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
——《孟子·梁惠王上》
思考:史料三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
史料四 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思考:史料一反映出董仲舒怎样的治国理念?
史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以当修饬;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史料二反映出儒学的什么功能?
史料三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