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学机智妙解课堂意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教学机智妙解课堂意外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王萍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变化过程,意外情况和偶然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本文采用举例分析方法,阐明了语文课堂应对意外情况和偶然事件的教学机智以及如何才能拥有教学机智的艺术。

关键词课堂意外教学机智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一段话,明确地阐述了科学探究活动课的难掌控性:“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

”的确,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课堂中思维的流动是多维的、开放的、多元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相互碰撞、接纳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不论教师课前准备多么充分,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些“意外”处理不好,就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这就要求教师巧用教学机智,智慧地处理好课堂中的突发意外,让它成为课堂中闪烁的亮点,成为教学中不断生成的宝贵资源,给课堂带来无穷的魅力,演绎别样的精彩!如何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化解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呢?
一、因势利导,巧妙点拨。

因势利导,是指利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找出偶发事件和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向课堂教学目标靠近。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故乡》,一学生突然提问:跳鱼怎么会有青蛙的两只脚?面对突如其来的无关主旨的问题,钱先生并不慌乱,而是沉着应对,启发学生什么鱼会有脚。

当一学生答出娃娃鱼时,钱先生由衷赞叹学生见多识广,然后坦白自己对跳鱼一无所知,接着不失时机地问学生有谁看到过跳鱼,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见过后,钱先生追问学生: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们立即明白了: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

寥寥数语,钱先生机智地把学生“跳鱼怎么会有两只脚”这一旁逸斜出的问题拉回到“分析少年闰土形象”教学目标上来,使学生对文中主人公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钱先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慧眼识真金,调动教学智慧,能够把学生提出的偏离了教学的问题,趁势点拨,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收到峰回路转的效果。

鲁迅的《祝福》是篇传统文章,虽然教了无数遍,备课时我还是做了精心准备,认真预设好教学流程,课上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梳理了故事情节、分析了祥林嫂形象后,我正准备结课,“意外”发生了。

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从教室角落传了出来:“祥林嫂真二,在鲁镇被嘲笑、厌烦、唾弃,得不到同情怜悯,她为什么不离开鲁镇,去李镇或王镇?”一句话就如同水珠儿溅进了滚烫的油锅里——炸了!有同学附和:“我也觉得她太傻,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她何必吊死在这棵树上?凭她‘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食物不论,力气不惜’,说不定还能重新谋到一份帮工呢。

”几个学生小声地嘀咕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我如果是祥林嫂,早就炒了鲁四老爷的鱿鱼,另觅出路了……”还有一个学生跟着起哄:“祥林嫂只能这么傻,要不然,这鲁迅怎么把故事编下去
呀?”哈哈哈……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一团。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但是,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个质疑的内在价值——虽然表面上这个质疑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却是一个深读课文的契机。

所以,我没有呵斥,也没有回避,而是有意把“意外”加以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首先表扬学生能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精神,然后顺着他的思路启发道:“请大家回到课本里,再细细地读读课文,动动脑筋,看看祥林嫂生活的鲁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镇子?如果祥林嫂离开了鲁镇,她的命运是否会得以改变?”在认真研读文本后,学生们认识到祥林嫂在当时是走投无路的,虽然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社会却是无情冷酷的,在“好女不嫁二夫”封建思想的毒害下,人们对丈夫死亡、守寡受虐、被卖改嫁、痛失爱子的祥林嫂没有同情怜悯,而是嘲笑她、唾弃她,甚至羞辱她,天下乌鸦一般黑,小小鲁镇恰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缩影,她如果离开鲁镇,在李镇、王镇同样会遇到如鲁四老爷之流的李四老爷、王四老爷,所以祥林嫂并非是被鲁镇这棵树吊死的,而是被封建礼教虐杀的,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

在此基础上,我水到渠成地引入许寿裳对《祝福》主题的阐述,指出祥林嫂的故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这样,原本一个意外问题,被巧妙引导到对文中环境的分析和主题的研讨上,将研究的方向重新拉回课堂。

二、运用幽默,轻松化解。

幽默是睿智的表现,课上教师巧妙地运用幽默,能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开启智慧、振奋精神、悦纳知识。

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生趣,化沉闷为轻松”。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九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最喜欢具幽默感的老师。

当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尴尬时,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幽默手段,往往能够在谈笑间,使矛盾灰飞烟灭,使难堪轻松化解。

钱梦龙老师一次在外地开课,看到学生非常拘束紧张,于是改变了原先的导入设计,先请同学猜一个谜语:“有人发了财还整夜想成才,打一个人名。

”学生很快就猜中了是钱老师的姓名,情绪一下子就放松下来。

还有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正当教学“武”字的写法,一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为什么武字没有多一撇呢?”这可把在座的听课者难住了,只见执教老师风趣地说:“武,本身就是与打有关的意思,如果多一撇的话,那就是被砍了一刀,恐怕就活不成了。

”妙趣横生的解说,不仅使学生忍俊不禁,开怀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加深理解,巩固了所学内容,我想他的学生永远不会把“武”字写错。

幽默的言语,使这一让众老师感到棘手的难题,被轻而易举的化解了。

一次我正在上课的时候,两个后座的男生打了起来,我先做了一个体育裁判用的“暂停”动作,表示讲课暂停,然后诙谐的说:“嗬,打起来了。

看来矛盾够激烈的,不会比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大吧?国际社会的矛盾还得靠谈判解决呢!你们同学之间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这么着,你们现在别打了,一来影响大家上课,这太不绅士,二来教室太小,恐怕不够你们施展拳脚,下课后,觉得确实有必要决一雌雄,我们到操场上去,我去给你们当裁判定输赢。

”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两个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一场“斗争”平息了下来。

三、随机应变,合理转换。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教师即使课前准备得再充分,教学实践中,环境常常会出现不协调的因素干扰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保证课堂的和谐进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于漪老师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

在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道出了答案:“‘蝶恋花’啊。

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呀!”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这一问一笑,使学生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神奇。

我想,于漪教师之所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成为教育大师,或许就是缘于她一次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育智慧。

学习《离骚》一诗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教室,一边盘旋一边欢叫着,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我微笑着叫学生打开所有门窗,小鸟飞出教室后不见了踪影,看着兴奋不已难以安静下来的学生,我巧妙提醒:“同学们,小鸟已经一去不返,让我不由想到王洛宾的歌词——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飞走无踪影,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屈原在诗中怎样感叹时光的易逝的?”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阅读文本,课堂又沿着我预设轨迹和谐运行下去。

四、将错就错,借题发挥。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的确,教学中常常会有失误,这错误,有可能是学生知识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答问时或答非所问,牵强附会,或离奇古怪,出现错乱,也有可能是老师无意犯下的。

教学中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对失误无知无觉、无法处理。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里奇说的好,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法国“动手做”科学方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这是一个老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问题,要正确对待。

法国的有关文件中也有过明确的表述,指出“错误在此时变得重要了”“错误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他们还把这个理念列入项目十项原则的解释中,认为孩子们在科学探究中的错误是必须的,也是很宝贵的。

生活中,我们常有“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的感叹,其实学生的错误也一样,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觉得“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学生的错误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定会使之成为点燃学生创新引擎的星星之火,让课堂充满活力。

如听完配有淡淡的忧伤乐曲的苏轼的《赤壁赋》,四周一片寂静,可是当询问大家的感受时,一位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她没有感受到悲伤或伤感、失意,而是说“很浪漫”。

引得轰然大笑。

想到这些十七八岁的少年对“浪漫”这个花前月下的词非常敏感,我索性决意顺着“敏感话题”让学生体会一番。

于是,我让学生们倾述了对浪漫一词的理解,又让学生们找到课文中能让人产生美妙感觉的句子,学生们找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与他们脑海里与浪漫搭得上边的景致,慢慢地学生理解了在被贬黄州如此落魄的情况下,一个人还有如此闲情去吟咏风月,他必是一个浪漫之人。

于是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观点脱颖而出: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一种风骨,一种灵魂的诗意寄居,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甚至更多。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急于否定、大声批评,而要尊重、呵护、善待,构建新的对话,把他们引向美妙的探索航程。

在知识的探寻路途中,做一个机智的引导者,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指引其正确的道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教师有时也会犯错误,这很正常,不必认为这很没面子。

面对失误,不可装聋作哑、故意忽略,也不可强词夺理、文过饰非,而应在开诚布公承认错误之后,将错就错,巧妙利用。

如在教学《五人墓碑记》时,一不留神,把“记”写成了“纪”,板书完后我立即意识到了错误,于是急中生智,先自嘲:“不好意思,中年痴呆症的典型表现。

”然后让同学找出板书中的错误,并比较辨析两个字的异同,如此一来,可谓一箭三雕,既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又巩固了知识,还丰富了教学情趣。

布鲁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新的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

它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是能让人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的情节。

意外的出现证明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宽广的,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意外的出现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临机处置,提供了一片自由挥洒的天空。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教学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是对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灵感的捕捉,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人风格的外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教学机智呢?
首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教育机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教学时才能能驾轻就熟、灵活自如。

譬如一位教师请学生介绍《鸿门宴》作者的情况,一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

学生察觉口误,不由面红耳赤。

老师平静地说:“同学们别笑,虽然这位学生因一字之差,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年,但这全是他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如此相近——只一字之别?谁让他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司马’之称呢?谁让《史记》、《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谁让两部作品又都被冠以史书第一的赞誉呢?一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一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后,课堂秩序井然,学生情绪高涨。

如果这位教师对司马迁和司马光不了解,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课堂上难免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很难想象,一个孤陋寡闻、学识浅薄的人会产生什么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只钟情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钟情那些博学多才的教师。

正如朱熹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其次,要加强历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生成许多“偶然事件”和“意外”,其实这些事件并不偶然和意外,与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思想的背景下,一切言行都能找到归宿,所以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自信,遇事沉着,处变不惊,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用理智把握住自己,并迅速判断事情的性质,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把控全局。

只要能够做到自信和冷静,便能成竹在胸,决胜千里,就能调好“育人”和全面发展的琴弦,在弹出最和谐、美好的协奏曲。

相反情绪紧张、心理失衡、怒气冲天、大发脾气等行为,只会导致课堂秩序更加混乱,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有这样一则案例:一学生经常不好好完成作业,且脾气暴躁。

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检查作业,发现他又没有做,老师很生气,就责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老师以为他或者会惭愧地低下头,或者会小声给个解释,没想到那学生却头一横,眼一瞪,大声说:“我不想做,你怎么着!”老师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教室里也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学生都不知所措地看着老师。

尴尬的几分钟后,老师心平
气和地说:“我看得出来,你今天心情不好,是吗?没关系,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老师也是。

不过老师的经验是,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有一个办法,你想试一试吗?”那学生疑惑的看了老师一眼,沉默片刻,点了点头。

老师顺势接着说:“一个人情绪不好时,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今天我们要学新课文,就请你静静心,给大家读一遍课文,怎么样?”那学生同意了,虽然声音不大,但教室终于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案例中的教师平心静气的几句话,机智地化解了课堂上出现的矛盾,使原本“风雨欲来山满楼”的紧张局面,顿时变得风平浪静。

试想,这位教师若当场大发脾气,势必造成师生间的剑拔弩张之势,两个情绪失控的人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陷于瘫痪,并且还极有可能落下“后遗症”。

总之,冷静和自信,往往会使教师达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从容境界。

第三,要修炼内功,形成高尚的人文情怀。

教师的人格境界对教师教学机智的开拓和加深起着重要作用。

高品位、高格调的教学机智要求教师能树立民主意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懂得欣赏、包容、沟通与变通。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交往、心灵拷问与逐渐敞亮的过程。

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在完整的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对话中,相互接纳、敞开、理解。

在这种对话中,学生拥有展现情智、志趣和多彩生命的机会,而教师也可以放牧着轻松活泼、机敏诙谐的生活情趣和人格本真。

这时的教学机智并非刻意设计,但却如涓涓泉涌,由师生不断创生。

相反,没有如此心灵默契,机智常常只能是教师“玩机智”、“耍聪明”。

教学机智的最高境界恰是师生共同营造,悠然心会的共同投入,诚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拥有欣赏和包容的情怀,才能创造出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翅膀无拘无束地翱翔,也只有欣赏和包容,才能使教学机智在诙谐幽默中,令人心荡神驰。

所谓沟通,在教学机智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心领神会,心心相印,是师生双方向精神世界的贴近和融入。

有了沟通,也才有了对突发事件的巧妙转化,嫁接,点染和提升的前提,从平常中生成不平寻常的意义,这就是变通。

变通是教师机智中最富魅力的一页,他常常是化平庸为亮丽,化腐朽为神奇“生花妙笔”。

它犹如一朵飘荡的云,在灿烂阳光的点染下,刹那间化为一片诗请画意的彩霞。

欣赏与包容为教学机智营造了土壤,沟通为教学机智的生成提供了中介,变通更为教学机智的运用提升了价值。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教《木兰辞》,听到有个学生嘀咕说:“写得倒蛮好,不过是假的,吹牛。

”别的同学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同行十二年,这么长时间还不知道木兰是女郎,根本不可能。

”“一洗脚,小脚就藏不住了。

”教室里一时间人声鼎沸。

在一片喧嚷声中,于漪老师没有简单喝止学生,责备“挑事”的学生,而是根据扎实的知识基础应对:“南北朝时妇女还不裹小脚。

”谁知学生意犹未尽,穷追猛打:“那么,中国的妇女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的?”其他同学也跟着问:“是啊,哪个朝代呢?”对于偏离课堂又不依不饶的追问,于老师没有粗暴地压制,但在语文课堂上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于是于老师笑着表扬了同学们质疑问难精神,而后坦诚告知自己对这一问题没做过研究,接着提出建议,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查查资料。

正因为于老师懂得欣赏、包容、沟通与变通的高尚情怀,她的课堂才常常会出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境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教育家范梅南认为:“如果不用灵性和智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艺术的把握和利用,任何预见的规定和美好的愿望都有可能落空。

”叶澜教授也告诫我们:“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
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突然而至的意外,往往让课堂突生涟漪,教师应巧妙运用教学机智,直面意外,善待意外,捕捉意外,让这些意外来个“华丽转身”,成为课堂里的另一种奇迹,另一种美!
如果说课堂是一首诗,那么课堂动态就是诗中最深邃的意境;如果说课堂是一支歌,那么课堂冲突就是歌中最灵动的音符;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路,那么课堂意外就是路上最亮丽的风景;如果说课堂是一亩方塘,那么课堂机智就是塘中的源源不断的活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