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病机 概述
(一)中医病机学说的概念
概念:
病机的概念: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意义:
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 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 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病机学说的概念 含义: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
局的基本规律的学说。
形成: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
3、疾病本身的变化。
综合患病机体各方面的情况,对其病机进行具体而 细致的分析判断,方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二)病机学说的整体观和辩证观
1、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
1)把局部病理变化同机体的全身状况联系起来; 2)从脏腑组织与经络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 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
例如:肝火上炎可出现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 通过脏腑、经络表里相关的理论,即可以把这些症
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观点: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正
气强弱及 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影响病机的因素:
1、发病部位、病邪性质及气血津液盈亏等不 同,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亦不一样。
“火”,在心则心神不安;
在皮肤则红肿热痛;
在眼则目赤羞明等等。
2、天气、地区、环境,以及人体的性别、年 龄、体质等。
2、虚实错杂的病机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 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特点:既有正气虚损,又有邪气 较盛,或病理产物蓄积的病理变 化。
形成: 邪实为主---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 正虚为主---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
正虚,兼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 ▪ 表现: (1)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
• 特点:疾病的虚、实病理状态随邪正双 方的力量而产生转化。
形成:
邪实----失治或误治,致病情迁延日久,虽邪气渐退, 或余邪未清,但人体正气 已受到损伤
正虚----脏腑功能减退,致气、血、水等代谢失常,产 生气滞、血瘀、痰饮等实邪滞留于体内
• 表现:
(1)由实转虚——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 的病理转化过程
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
脾气虚-------- 水肿,治以健脾益气,佐以利水。
(2)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 状态。(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阴两伤证)
实热------ 伤津,高热 口渴,治以清热为主,佐以养阴。
(3)虚实并重
3、虚实转化的病机
• 含义: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邪正双方发 生由实转虚或因虚而致实的病理机转。
状同肝胆联系起来,火热之邪可以上炎、乃由肝胆 之火上灼头目所致。
2 注重整体辩证的病理观
1)凡是疾病都是局部和全身的综合的病理表 现,不存在单纯的局部病变,也不存在没 有局部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2)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全身性疾病也 常是通过局部而反映出来。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应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 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是分析认识各种各类疾病和病证的理论基础。
• 邪正盛衰 • 阴阳失调 • 精气血失常 • 津液代谢失常 • 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的概念
邪正盛衰-----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 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奋起与致病邪气进行 斗争所发生的或盛或衰的病理变化。
如:倦怠乏力,心悸失眠,畏寒肢冷。
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气、血、津、液、阴阳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 表现: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 盗汗、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 无力等。
疾病
正气
邪气
正气衰 邪气盛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关系 邪正盛衰决定病机的虚实变化。
1、虚实的基本病机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 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 态。
▪ 特点:邪气盛,正气亦不虚,邪正 斗争剧烈,病理产物蓄积。
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邪 作用于 人体 机体的正气抗击
1)破坏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
正邪相争 2)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3)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
从而影响及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产生 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病机规律:
邪正斗争、
阴阳失调、 基本病机
气血津液失常
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失常
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 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三焦病机等
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 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 :病机层次说、痰瘀
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基本病机
实热 大 汗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2)由虚转实——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
聚的病理转化过程。邪实占主要地位,正虚仍
在
脾气虚导致
水肿。
4、虚实真假的病机
含义: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 出现某些与疾病本质不符合的临床症 状的病理现象。
特点: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临
床症状是不符合疾病本质的假象。
“至虚之病,反见盛候” “大实之病,反见羸 状”
(《景岳全书》)
(1)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 病机本质为“虚”,却见某些假实之象的病理
变化。 形成:
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 退所致。
表现:本虚表实
脾气虚,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 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 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
含义:病机本质为“实”,却见某些假“虚” 之象的病理变化。
如:高热,疼痛拒按,痰饮,食积,二便不通。
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 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 伤病。
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 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舌苔厚腻等。
(2)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含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
▪
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 病理反映。 特点:正气虚,邪气亦不盛,脏 腑功能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 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 的证候。
(一)中医病机学说的概念
概念:
病机的概念: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意义:
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 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 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病机学说的概念 含义: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
局的基本规律的学说。
形成: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
3、疾病本身的变化。
综合患病机体各方面的情况,对其病机进行具体而 细致的分析判断,方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二)病机学说的整体观和辩证观
1、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
1)把局部病理变化同机体的全身状况联系起来; 2)从脏腑组织与经络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 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
例如:肝火上炎可出现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 通过脏腑、经络表里相关的理论,即可以把这些症
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观点: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正
气强弱及 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影响病机的因素:
1、发病部位、病邪性质及气血津液盈亏等不 同,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亦不一样。
“火”,在心则心神不安;
在皮肤则红肿热痛;
在眼则目赤羞明等等。
2、天气、地区、环境,以及人体的性别、年 龄、体质等。
2、虚实错杂的病机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 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特点:既有正气虚损,又有邪气 较盛,或病理产物蓄积的病理变 化。
形成: 邪实为主---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 正虚为主---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
正虚,兼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 ▪ 表现: (1)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
• 特点:疾病的虚、实病理状态随邪正双 方的力量而产生转化。
形成:
邪实----失治或误治,致病情迁延日久,虽邪气渐退, 或余邪未清,但人体正气 已受到损伤
正虚----脏腑功能减退,致气、血、水等代谢失常,产 生气滞、血瘀、痰饮等实邪滞留于体内
• 表现:
(1)由实转虚——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 的病理转化过程
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
脾气虚-------- 水肿,治以健脾益气,佐以利水。
(2)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 状态。(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阴两伤证)
实热------ 伤津,高热 口渴,治以清热为主,佐以养阴。
(3)虚实并重
3、虚实转化的病机
• 含义: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邪正双方发 生由实转虚或因虚而致实的病理机转。
状同肝胆联系起来,火热之邪可以上炎、乃由肝胆 之火上灼头目所致。
2 注重整体辩证的病理观
1)凡是疾病都是局部和全身的综合的病理表 现,不存在单纯的局部病变,也不存在没 有局部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2)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全身性疾病也 常是通过局部而反映出来。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应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 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是分析认识各种各类疾病和病证的理论基础。
• 邪正盛衰 • 阴阳失调 • 精气血失常 • 津液代谢失常 • 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的概念
邪正盛衰-----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 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奋起与致病邪气进行 斗争所发生的或盛或衰的病理变化。
如:倦怠乏力,心悸失眠,畏寒肢冷。
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气、血、津、液、阴阳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 表现: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 盗汗、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 无力等。
疾病
正气
邪气
正气衰 邪气盛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关系 邪正盛衰决定病机的虚实变化。
1、虚实的基本病机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 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 态。
▪ 特点:邪气盛,正气亦不虚,邪正 斗争剧烈,病理产物蓄积。
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邪 作用于 人体 机体的正气抗击
1)破坏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
正邪相争 2)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3)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
从而影响及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产生 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病机规律:
邪正斗争、
阴阳失调、 基本病机
气血津液失常
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失常
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 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三焦病机等
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 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 :病机层次说、痰瘀
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基本病机
实热 大 汗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2)由虚转实——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
聚的病理转化过程。邪实占主要地位,正虚仍
在
脾气虚导致
水肿。
4、虚实真假的病机
含义: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 出现某些与疾病本质不符合的临床症 状的病理现象。
特点: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临
床症状是不符合疾病本质的假象。
“至虚之病,反见盛候” “大实之病,反见羸 状”
(《景岳全书》)
(1)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 病机本质为“虚”,却见某些假实之象的病理
变化。 形成:
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 退所致。
表现:本虚表实
脾气虚,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 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 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
含义:病机本质为“实”,却见某些假“虚” 之象的病理变化。
如:高热,疼痛拒按,痰饮,食积,二便不通。
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 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 伤病。
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 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舌苔厚腻等。
(2)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含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
▪
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 病理反映。 特点:正气虚,邪气亦不盛,脏 腑功能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 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 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