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综述

知识管理综述摘要:21 世纪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问题日益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比较第一代和未来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异同。
关键词: 知识管理隐形知识第二代一、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感知的一个层面。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分为四个层面: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第一感觉的真实记录,只要世界在运转,数据就会不断产生,数据是客观产生的。
信息是数据的有序排列,每天都会产生出海量的信息,信息的核心价值是创造、传递,信息是人类创造的财富之一。
知识是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人类从相关信息中总结抽象出来的、客观存在的规律。
知识的核心价值是发现、共享和传授。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阐述。
彼得·F·德鲁克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的信息。
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 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 。
车驰曼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了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
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
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
”《现代汉语词典》(1996 年版) 解释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认为“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重要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二、什么是知识管理何谓知识管理? 由于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加之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不同,各国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至今对于知识管理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知识管理教学演示3—知识管理理论起源

22:28
8
核心竞争力理论着重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 核心竞争力理论着重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 企业内部条件 保持竞争优势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 保持竞争优势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这表现 在战略管理上,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 在战略管理上,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 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多元化经 营,从而避免受产业吸引力诱导而盲目的进入不相关 产业经营。 产业经营。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资源、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 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 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 价值性( 力同时符合价值性 力同时符合价值性(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 减少威胁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是有价值的)、独特 减少威胁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是有价值的)、独特 )、 是企业独一无二的, 性(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 手所拥有的)、不可模仿性(其他企业无法获得)、 )、不可模仿性 手所拥有的)、不可模仿性(其他企业无法获得)、 难以替代性(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之时, 难以替代性(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之时,他们 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战略理论与传统战略 以资源、 理论相比时间跨度更长,并且更适合动荡不定的市场 理论相比时间跨度更长, 环境。对企业而言,建立在资源、 环境。对企业而言,建立在资源、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上的竞争优势与单纯建立在产品和市场定位基础上的 竞争优势相比更具有持久性。 竞争优势相比更具有持久性。
22:28
6
核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从注重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其内在环境, 企业从注重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其内在环境,注重对自身 独特的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积累, 独特的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积累,以形成企业特有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世纪80年代 资源观”转向20世纪 )。20世纪 年代“ 世纪90年代 (核心竞争力)。 世纪 年代“资源观”转向 世纪 年代 知识观” “知识观”。 理论假设:假定企业具有不同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知识、 理论假设:假定企业具有不同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知识、 技术等),形成了企业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 ),形成了企业独特的能力 技术等),形成了企业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 对属于某企业特有的资源,其他企业难以得到或复制; 对属于某企业特有的资源,其他企业难以得到或复制;企业利用 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管理的基础。 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管理的基础。 传统的战略管理模型通过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对战略进行定义, 传统的战略管理模型通过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对战略进行定义, 而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 而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 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的学识。 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的学识。 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 响能力和应变能力, 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或高于竞争 对手的不可代替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普拉哈拉德和哈 对手的不可代替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普拉哈拉德和哈 默尔:;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科因;蒂斯;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科因 默尔:;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科因;蒂斯;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 巴顿) 巴顿)
第二代知识管理白皮书

第二代知识管理白皮书编者注:Mark W. McElroy是IBM知识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新英格兰综合系统研究所(NECSI)主要成员,此外还担任知识管理联盟的知识管理模式标准委员会主席。
Mr. McElroy也是美国佛蒙特州的思想库“可持续研究所”(Sustainability Institute)的委员会成员。
这个思想库主要是为研究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提供系统动力学工具。
有人抱怨说:知识管理“可以说是给昨日的信息技术披上了今日更加时髦的令人炫耀的外衣。
”的确,时至今日的大部分知识管理战略,其核心是数据仓库、群件、文档管理、成像和数据挖掘。
由于继续推进这种狭隘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新生的知识管理领域就把自己置于了一种危险境地。
仅把昨日的技术重新标上今日“知识管理”的时髦标签,这无济于事,不能带来任何新东西;客户也不会支持它,而且客户的这种指责已经显现出来。
作为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和强力支持者,作者和其他许多人提出了与我们通常在出版物和贸易展览会上看到的完全不同的知识管理观点,他们给其命名为“第二代知识管理”。
不象第一代知识管理——好象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第二代知识管理更考虑了人力资源和过程的主动性。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把第二代知识管理看作是一种不同于“技术中心”的方法,接受它及其扩展了的观点。
下面是两种知识管理观点的比较。
基本原则第二代知识管理(SGKM)的出现引入了一些新的术语、概念和观点,这些内容使之与第一代知识管理明显区分,并具有真正的深度。
SGKM独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8类:1. 供应学派—需求学派知识管理2. 知识生命周期3. 知识过程4. 知识规律5. 知识结构6. 嵌套的知识域7. 组织学习8. 复杂性理论下面对各类加以详细说明:供应学派——需求学派知识管理第一代知识管理(FGKM)的特点就是它过分强调整个组织内现有知识的共享,这就说明了技术在大多数第一代知识管理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5 数字化公司的知识管理

2011-3-4
44
4
5.1.2 知识管理的系统与架构
分享知识 群组合作系统
•群件 •企业内部网
办公室系统
•文字处理 •桌面排版 •电子日历 •个人计算机中 的数据库
分配知识
人工智能系统
•专家系统 •神经网络 •模糊逻辑
知识工作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 计 •虚拟现实 •投资分析工作 站
捕获和 编辑知识
2011-3-4
44
21
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的战略考虑
组织类型、战略和业务流程分析 开发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 知识管理系统会对组织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开发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开发知识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成本分析
2011-3-4
44
22
知识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景
第一代知识管理系统:以办公自动化为主、文 档及内容管理为主 第二代知识管理系统:把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 资本,即员工知识的获取、收集、转化、共享。 第三代知识管理系统:
2011-3-4
44
9
知识工作系统的结构
外部知识库
软件: 软件: 图形——可视化 可视化 图形 模型——仿真 仿真 模型 文档管理 沟通
用户接口
硬件平台:知识工作站
2011-3-4
44
10
知识工作系统的实际应用
2011-3-4
44
11
5.2.3 分享知识:群组合作系统与企业 知识环境
群件和网络协作工具 企业知识环境
20络协作工具
群件是帮助群组协同工作的软件。一般包括电子邮件、 文档管理与工作应用等几大部分。由于实现了对非结 构化信息的管理和共享,群件对公司来说就意味着一 种高效的协同工作手段和公司战略级的解决方案,从 而成为知识管理的基础技术之一。目前著名的群件产 品主要有Lotus的Domino/Notes、Novell的 GroupWise和Microsoft的Exchange。 提供的功能包 括电子邮件、远程会议、数据会议、电视会议、聊天、 文件传输等沟通工具。 群件的三个基本原则:沟通、协作和协调。
第三代知识管理:知识协同

第三代知识管理:知识协同知识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不仅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泛的外延。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代知识管理:20世纪70-80年代,是以数据信息的存储和获取为核心的;2.第二代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提出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组织学习的概念,并且从实践的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组织改变过程;3.第三代知识管理:当前阶段及未来,关注知识协同,强调“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强调知识不再是静态的数据库,而是动态的、支持灵活有效思考的,强调把边界知识作为处理的重点,注重跨组织的学习和知识创新过程。
一、知识协同的内涵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特别是网络化和知识化的发展,促使现代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子政务和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都呈现出协同化发展趋势。
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等理论的发展为知识协同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与方法基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知识协同提供了技术与平台支撑,而社会、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是知识协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知识协同是从企业组织整体战略角度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把企业成员的工作、学习、沟通、决策和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效结合的一种信息化管理方法。
它以知识和流程为主线,把知识采集、知识创造、知识分享融合到企业的日常流程运转中,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员工的能力提升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
与传统的协同过程不同,面向知识的协同过程以知识为核心,目的是最优地利用知识资源,并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由多个拥有知识资源的行为主体(组织、团队、个人)协同参与知识活动,优化整合知识资源。
下图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协同的整个过程。
二、知识协同的组织形式知识协同以协同、协作、共享和合作创新为主题,具有丰富的组织形式,包括协同团队、知识社区、知识联盟、知识创新型网络组织、虚拟团队等多种形式,知识协同是这些组织进行知识耦合与共享,实现有效的知识重用和快速的知识创新的最佳手段。
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渊源与构成_储节旺

理论探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源头,知识管理的兴起同样如此,在知识管理广泛流行前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如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团队协作、虚拟企业等,共同点都是将智力资产的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
这些理论从多个方面为知识管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以信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阶段和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理论阶段。
这两阶段分别造就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知识管理理论。
1第一代知识管理理论第一代知识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收集处理信息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保持战略竞争优势。
所以第一代知识管理主要是以信息管理为中心,对知识的管理基本上限于显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也基本上沿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1.1经典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的5战略与结构6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钱德勒在这部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
因此,他被公认为研究/环境)战略)结构0之间关系的第一位管理学家。
其后,就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学派:设计学派(Desi g n School)和计划学派(Plannin g School),其中设计学派的影响力更为持久。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教授及其同仁们为代表。
他们在主张经营战略是使组织(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将战略构造分为制订与实施两大部分的基本模型。
该学派认为: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即进行SWOT分析,因为,这将涉及到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外部极限。
其次,高层的经理人员应是战略制订的设计师,并且他们还必须督导战略的实施。
如何推行知识管理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第一代知识管理和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区别;•学会建立知识管理组织架构;•掌握建立知识库的方法;•懂得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理解知识管理。
如何推行知识管理一、第一代知识管理和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区别1. 第一代知识管理中国第一代知识管理的时间为1998年到2008年,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买文档、系统;二是存文档。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如果把写文档等同于知识管理,那么知识管理永远做不好。
但阅读文档不同,其可收藏有价值的文档,达到知识共享,并在共享中判断知识是否有价值。
2. 第二代知识管理与第一代知识管理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主要是从需求、过程、客户场景以及中国现状的角度出发。
值得一提的是,知识管理职能特性强于行业特征。
在同一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的知识管理不同,但不同公司的相同职能部门的知识管理却又有类似性,这是知识管理的特性。
二、建立知识管理组织架构知识管理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知识存量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希望知识管理能通过重用和复用提升效率和能力,因此,在进行企业的知识管理时,首先要清楚企业的资本,了解企业的知识存量,只有这样才能够重用和复用。
一般来说,存量分两类:一是显性的存量,包括显性的文档、视频、音频、PPT图纸; 二是隐性的存量,人是隐性知识的载体,只有人能够创造与利用知识。
2. 知识增量仅靠既有的老知识,企业不可能生存,企业需要持续产生新知识,进行知识增量。
而在作完一项工作时往往就会产生新知识,得到许多经验和体会。
具体而言,企业在进行知识增量时,需要了解四个方面:第一,谁应该产生知识,即明确负责人;第二,何时产生新知识,即明确知识产生的时间;第三,为什么要产生新知识,即了解知识产生的动力问题;第四,产生什么内容的新知识,即模板控制产出。
总之,知识管理需要共享,只有知识共享才能使知识传递。
此外,世界信息和知识互联网产生后,知识量增加,因此,在产出知识时,还需要考虑知识的使用者及其使用角度。
法国电气公司的知识管理十年

法国电气公司的知识管理十年(一)知识管理的兴起表明了对集体意识的认识正在成长:智力资本对从经济上和公司本身实现增值都是十分关键的。
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公司还是公共机构都想获得组织和人力上的创新,这些创新将使“知识病毒”传播到公司所有的流程之中。
人们可以期待第二代的知识管理吗?它将采取何种形式?让我们以法国人的应用——法国电气公司(EDF-Electricity of France)——为例,来描述一下他们的知识管理的改革步骤。
初创阶段90年代初期,在工业组织中出现了第一代知识管理项目。
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法国各种各样的公司,尤其是法国电气公司加入了这场运动,这似乎标志着第一代知识管理的诞生。
是什么致使这种现象发生,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又为什么会得到新闻界如此广泛的宣传?知识管理真的是新事物吗?粗略的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在许多受尊敬的公司里,一直都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产品以及文档中捕获和共享他们的知识。
尽管如此,对于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而言,他们的商业运作并没有把关注重点放在知识上,而是更多的关注那些更明显的概念,并用以处理产品、服务、顾客等事务。
知识作为一种流程在发挥作用,但是不够显著易见,而更多的是下意识的行为。
这就是第一代知识管理项目发生的背景。
以法国电气公司为例,他们电气设备部门的负责人注意到,大量故障案例是由那些令人不安的生产和创新过程引起的。
这些故障涉及到两个因素:信息和能力。
在90年代初期,计算机工具和标准的发展情况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十年以前:web网,协同工作工具、门户和其他交流软件网络尚未存在,而且互联网也远没有引起IT管理人员的关注。
日常工作形成的文件以打印的形式从形成者手中移交到有限的几个人手中,并且一旦这些文件过期,就储存在档案部门或者集中的文件系统中,这样就远离了产品生产领域,使他们不容易获得这些文件。
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普遍所见的文件捕获系统(在大部分行业中是办公室的文件柜),如果存在的话,是一个相当个人主义的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代知识管理1 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泛的外延。
有人认为“知识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Rickson,1976),但较为公认的是,1986年苏黎世国际劳工组织(ILO)会议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管理”一词[1]。
用“知识管理”一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并阐明知识管理,最早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早期的知识管理(第一代)主要是围绕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的。
理论研究与组织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从探讨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现有的知识进行管理的角度出发的[2]。
20世纪70-80年代,一些大型的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的实践。
1975年,Chaparral Steel公司开始关注知识的管理并以此来确保其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1980年,DEC公司采用大[1]柯平. 知识管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3[2]和金生,熊德勇. 知识管理应当研究什么. 科学学研究,2004(1):70-75型知识库支持其结构化工程和销售活动;随后,Arthur D. Little 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商业和政府客户开发了面向知识的系统(KBS),USAA用KBS将专家的知识传递给使用者。
1985年,保尔·斯特拉斯曼的《信息盈利》一书,使人明白了知识是可以鉴别和度量的,企业的管理者们认识到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许多知名的公司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系统方法;日本的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在其《知识创造公司》中,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模型等。
同时,IBM、惠普、施乐等国际知名公司也开始实施其知识管理计划。
但是,前期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过多地强调“以信息为中心”、以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理论和信息管理等理论为依据,使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以构建核心竞争力和保持战略竞争优势。
大部分知识管理实践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于隐性知识的创造、共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实施模式、人员激励、组织文化等方面[3]储节旺. 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流派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4):80-83的研究仍然较缺乏。
在这种背景下,逐渐产生和发展出了第二代知识管理(Second Gener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SGKM)的概念。
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概念是马克(Mark W. McElroy)在他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一文中明确提出的。
他认为,不像第一代知识管理——好像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第二代知识管理更考虑了人力资源和过程的主动性,第二代知识管理更多地考虑了人力资源和过程的主动性,其观点主要集中在知识生命周期、知识过程、知识规律、知识结构、嵌套的知识域,组织学习和复杂性理论等几个方面[1]。
2002年7月,知识管理大师赖瑞·普鲁萨克(rry Prusak)也提出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概念,要求知识管理应重视组织内非正式的沟通,建立信赖的环境,同时提供学习的空间,以分享并创造隐性的知识。
托米(Ilkka Tuomi,2002)提出知识管理将从第二代进入第三代。
认为第一代知识管理是以数据信息的存储和获取为核心的;现阶段的第二代知识管理提出了隐性知识、组织学习、情景嵌套式知识和实践社区的概念,并且从实践的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组织改变过程,其中管理措施、评价系统内容管理等是共同发[1]奉继承. 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9-106展的;而第三代知识管理则强调“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强调知识表示不再是静态的数据库,而是动态的、支持灵活有效思考的,强调把边界知识作为处理的重点,注重跨组织的学习和知识创新过程[2]。
麦塔肖提斯(Kostas Metaxiotis)、厄格扎克斯(Kostas Ergazakis)和帕萨芮斯(John Psarras)(2005)也提出知识管理的三代划分:20世纪70-80年代是关注个人知识的第一代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关注群体知识的第二代知识管理,而未来的第三代知识管理将更加紧密地与企业战略、流程结合,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和动力[3]。
并提出第三代知识管理的研究方向:建立评价知识管理框架、方法、知识评估系统和智力资本的标准;分析知识管理系统的投资和成本;利用新技术促进显性知识共享;在其它社会组织中应用知识管理。
2 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提出背景[2]Tuomi I. The Fu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7-5-5]http://ec.europa.eu/employment_social/knowledge_society/docs/tuomifkm.pdf[3] Kostas Metaxiotis, Kostas Ergazakis, John Psarras. Exploring the Worl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greements and Disagreements in The Academic/ Practitioner Community.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5, 9(2): 6-18①第一代知识管理对人的因素的忽略第一代知识管理基本上是通过运用群件、信息索引和检索系统、数据仓库、成像和数据挖掘、文档管理等技术手段架构知识管理系统,获取和共享已有知识,进而提高组织资源总量,而忽略了人的主导作用,使得知识管理好像是“给昨日的信息技术披上了今天更加时髦的令人炫耀的外衣”。
②第一代知识管理对知识生成过程的忽略第一代知识管理在强调技术优势时,对于人力资源和知识过程的主动性、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共享、组织文化与学习等非技术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
基于这两点的显著不足,1998年,Rudy Ruggles 在《加州管理评论》(CaliforniaManagement Review)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知识管理一定要强调“人”。
总的来讲,第二代知识管理是对第一代知识管理的补充与完善,是一种更重平衡、学习和自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新型知识管理。
诚如马克.麦克尔罗伊所言,第二代知识管理引进了一些新术语、新思想和新见解,在深化知识管理理论的同时也使其区别于第一代知识管理。
在马克.麦克尔罗伊2002年10月出版的《新知识管理――复杂性、学习和可持续创新》(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lexity, Learning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一书中,详细分述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十大核心思想。
该书基本上囊括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理论精髓,Peter Loan曾为此书作了较为全面精彩的评述。
3 第二代知识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3.1知识生命周期理论第一代知识管理的实践都是建立在知识已存在的前提基础上的,通过获取和编码已有知识,并在合适的时间内将其提供给合适的人,以体现知识管理的目的和价值。
因此,第一代知识管理主要是关注知识的整合,而不是知识的生产。
第二代知识管理则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系统中产生的,通过个体间的、共享的途径来获取,并把组织层面的这种知识共享过程称为“知识生命周期”(The Knowledge Life Cycle,KLC)。
如图1所示,知识生命周期不仅仅是一个人类社会系统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整合体系,它还包括:①当人在认知与目标期望产生差距(gap)时,即产生了问题时,人们会选择利用学习来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
②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个体通过推测、推断、讨论等,产生了具体的知识要求(图中的“知识要求”)。
③在不断的学习、不断产生知识要求中,个体间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来获得和产生新知识要求,并通过提交同行评审等方式来评估交流结果对于知识要求的满足程度。
在组织层面,这种交流与合作较为便捷有效,这个过程也就是知识的生产过程(图中的“知识生产”)。
④并非所有的知识要求都能在组织层面得到满足,如那些未意识到的知识要求或是失败的知识要求。
⑤由于知识要求可以在不同的组织层面得以评估和生效,管理者或组织成员都期望通过合作来共享知识内容和价值,于是产生了知识整合。
⑥在整合的知识中,有两种形式: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或者是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
在组织内,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的结合可以被比作知识的“分布式组织知识库”(Distributed Organization Knowledge Base)。
⑦分布式组织知识库包括两方面,一个存储主观知识的代理库(如个人、组织等),还有一个是存储客观知识的介质存储库(如书、磁带等)。
⑧知识生命周期开始于管理活动中问题的发现,终结于有效的知识要求及分布式知识组织库中知识的运用。
图1 知识生命周期图来源:Loan P.Review of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lexity, learning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 by Mark McElroy.On the Horizon,2006(14): 130 – 1383.2知识管理与知识处理知识处理包括知识生产和知识整合。
知识生命周期中的知识处理,首先是从个人和组织学习开始的,相应地,个人和组织也在知识处理过程中开始了自己的知识生命周期运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知识生命周期是嵌套在组织的知识生命周期中的。
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过程的管理,见图2。
提高知识共享水平是知识管理实施的手段,即知识整合。
但知识共享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也不是知识管理的社区实践形式,而是个人与群体学习的一种社区实践形式,是知识生产的一个子程序,是一种知识处理方式。
图2 知识管理与知识处理的关系来源:LoanP.Review of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lexity, learning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 by Mark McElroy.On the Horizon,2006(14): 130 - 138了解知识管理与知识处理(KM Versus Knowledge Processing)的区别,是区分第一代知识管理与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