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方法汇总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方法汇总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方法汇总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方法》

1

第一节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的确定

2

3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程序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根据化学物致鱼急4

性死亡与其它原因致鱼死亡在十八项诊断指标上的

5

6

中排

7

除病害死鱼

8

毒十八项诊断指标调查分析缺氧死鱼9

10

毒藻死鱼

11

亡排12

除其它原因死鱼

13

确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

14

15

16

不同毒物致鱼死亡时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分析

17

18

疑重金属农药无机物19

和有机物混合废水

20

最毒中毒死鱼中毒死鱼中毒死

21

鱼中毒死鱼

22

终综合物

23

诊分析确汞有机氯农药黄

24

磷维尼涤工业废水

25

断定铬有机磷农药氨、酚炼焦、26

煤气、冶金、

27

镉菊脂类农药余氯炼油厂废水

28

铅氨基甲酸脂类氰化物造纸废水

29

锌除草剂砷染料厂废水30

镍石油类制糖厂废31

32

铜硫化氢

33

氟化物

34

酸、碱

35

36

毒物来污染源调查,确定可疑毒物来源及进入渔业水域

37

源调查时间、原因及途径

38

39

实验室水样、底质样、鱼样实验室分析及试验

40

分析

41

42

差异分析,排除病害死鱼、缺氧死鱼、毒藻死鱼,同时也排除其它原因死鱼的可43

能性,初步确定死鱼是由于化学物急性中毒所致。第二部分是根据不同毒物造成44

鱼类急性死亡时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认定致鱼死亡的一种或几种可疑毒物。第三45

部分是污染源调查,确定可疑毒物来源及进入渔业水域的时间、原因及途径。第46

四部分是对水样、底质样、鱼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和试验。最后经综合分析对死鱼47

原因作出最终诊断。

48

一、诊断指标及指标特征

49

根据对各种死鱼原因造成的鱼的形态、行为反应和环境特征的异同分析,50

选择十八项指标作为区别不同原因死鱼的诊断指标。诊断指标具有以下特点:

51

A 易观察测定。即可通过肉眼观察和使用简单的仪器快速测定。

52

B 代表性强。指标可以反应各种原因死鱼的生物和环境特征。

53

C 可以比较。不同原因造成的死鱼,其指标和特征有所差异,可以比

54

较。

55

这些诊断指标是死亡速率、死鱼品种选择、死鱼发生的时间、死鱼季节、死鱼个56

体大小选择、行为反应、形态特征、鱼体附着物、浮游动物状况、浮游植物状况、57

其它水生生物状况、病原体、死鱼发生的形式、水体溶解氧、水体pH值、水体58

气味、水色、急性致死试验共十八项。以上十八项诊断指标及其特征见表1—1。

59

60

表1—1 诊断指标及指标特征

61

62

断指标

63

特征

64

序号指

65

标 A

66

B C

67

1 死亡速率突发性强,短期内大大批死亡之前有一

68

个逐渐死亡

69

批死

70

亡明显的少量死亡前期

71

2 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性不明显,耐毒(a)和耐低氧

72

(b) 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

73

死亡的品种相对较多的品种可74

能存活死亡的品种相对较少

75

3 死鱼时间严重的死鱼发生在光严重的死鱼通常发生

76

照强的白天,其余时在午夜过后77

至黎明,———

78

间不发生大批死鱼其余时79

间不发生大批

80

81

死鱼

82

4 死鱼季

83

节春末、秋初、夏季高84

85

———

86

季节,尤其霉雨气压低———

87

88

时易发生大批死鱼

89

5 个体大小小鱼比大鱼先死,小大鱼比小鱼先死,大90

选择鱼死亡率比大鱼高鱼死亡度比小91

鱼高———

92

6 行为反应初明反应为冲撞、急在表层吞咽空气,沿游动93

缓慢乏力

94

速游

95

动…池边游动

96

7 形态特征眼球突出、腮盖鲜红、胸鳍向前伸展、鳍条体表及97

内脏充血溃烂

98

脊柱弯曲等中毒症状发

99

白体表胞囊等鱼病症状

100

8 鱼体附着物体表鳃部有附着物

101

且——————

102

通常有毒物特异气味

103

9 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基本消失品种、数量减

104

少基本正常

105

状况

106

10 浮游植物品种数量减少、1、2 存在大量死藻和濒

107

死基本正常

108

状况种有毒藻类品种占优势的藻细胞

109

11 其它水生水生植物可能变色

110

或基本正常

111

物状况死亡,龟、蛇、蛙、———112

螺等死亡或濒死

113

12 病原

114

体——————115

目检或镜捡可在体表、

116

117

鳃部、内脏观察到大118

119

120

细菌、霉菌、寄生虫121

13 死鱼发生孤立发

122

生———可能流行123

发生

124

形式

125

14 溶解氧中午强光照射时饱和低于渔业水质标126

准基本正常

127

或过饱和

128

15 酸碱度水体偏碱性中午强光死鱼发生前几天或129

一基本正常

130

照射时pH>9 周131

强光照射时pH>9

132

16 水体气味毒物特有异味酸白菜味、霉133

味、臭味基本正常

134

17 水色铜绿、黄褐、红棕灰白、黑

135

色基本正常

136

18 急性致死中毒或死亡基本正

137

常短时间内不发生死鱼

138

试验

139

140

141

142

二、化学物急性中毒死鱼的指标特征

143

1、鱼类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是由于有毒化学物排入渔业水域,造成水体毒物的144

高浓度和高毒性所致,因而这种死鱼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没有任何前兆,鱼会在145

短期内大批死亡,死食速率很高。

146

2、不同品种的鱼对于毒物的抗性有所差异,即它们的半致死浓度不同,对于同147

一毒物而言,半致死浓度低的鱼比半致死浓度高的鱼更容易死亡,即死得更早、148

更快、更多,因此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但是在毒物毒性非常强,毒物浓度非常149

高时,各品种的鱼都会很快死亡,品种的选择性并不十分明显。

150

3、化学物中毒死鱼一年四季和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与气温、水温关系不大,151

而与有毒化学物排入渔业水体的时间相关,因此,发生的时间和季节是不确定的。152

4、同一品种的鱼,个体小的低龄鱼特别是仔鱼和稚鱼对于毒物比个体大的成鱼153

敏感,抗性差,因此容易死亡,表现在化学物中毒时,小鱼比大鱼先死,小鱼的154

死亡比例比大鱼高。因此,具有明显的个体大小的选择性。

155

5、中毒初期,多数毒物会使鱼表现为跳跃、冲撞、上下翻滚、快速游动等行为,156

中毒后期时表现为乏力,失去平衡,奄奄一息,下沉死亡。

157

6、化学物中毒时鱼的形态常会发生变化,有些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重金属中毒158

时,鱼的鳃部受损害比较明显,皮细胞受破坏,甚至鳃叶部分脱落,鳃部分泌大159

量粘液形成絮状堆积物。黄磷中毒则鱼的眼球突出,鳞片竖立。氰化物中毒则鳃160

盖鲜红。余氯中毒则体色、鳃丝发白。碱中毒则鱼体表存在大量的粘液等。

161

7、鱼类因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时,水中其它生物,如水中植物、龟、蛇、蛙、162

螺也会发生中毒死亡。水中浮游动物的数量和品种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重金163

属中毒会使水中浮游植物品种数量减少,水会有大量死藻细胞。杀藻剂会使水中164

几乎全部藻类死亡。

165

8、中毒死鱼是由于化学物排入渔业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所致,一般来讲这种污166

染的区域是有限的,严重污染的区域更是有限的,故化学物中毒死鱼是在有限范167

围内,是孤立发生的,不具备普遍性和流行性。

168

9、化学物中毒常会使鱼体,尤其是鱼的鳃部附着一些污染物,并且常带有那些169

物质特有的气味,如石油、黄磷、农药等都会附着于鱼体和鱼鳃部,并带有异味。170

10、一般来讲,化学物中毒死鱼水的溶解氧、pH值、水体气味和水色的改变因171

化学物不同而有不同,酸、碱污染死鱼会使pH值改变,农药污染死龟,水体中172

常有农药的气味,上述指标难以给出确定的特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73

11、在水族箱或其它于净的容器中放入适量死鱼水体的水和与死亡鱼相同品种和174

大小的健康鱼进行急性致死试验,如果试验出现急性中毒现象或发生与对照组有175

显著差异的急性死亡,则对于化学物急性中毒死鱼的诊断是关键性的,但毒物的176

稀释、分解、沉淀等会使这一指标不能反应真实情况,因此及时取样、试验是十177

分必要的。

178

三、鱼病死鱼与化学物中毒死鱼指标特征的差异

179

1、鱼病的发生和死亡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鱼病发病很快,前兆不明显,180

一旦发病会在短期内大批死亡,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暴发性鱼病属于这一181

类。但是还有一类慢性鱼病死鱼,它的发病和死亡比较平缓,从发病到死亡都有182

一个过程,前兆比较明显,许多鱼都是逐步死亡,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大批死亡,183

这一点与化学物急性中毒突发性死亡是完全不同的。

184

2、许多鱼病都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如出血病主要是草鱼和青鱼,打印病主要185

是鳙鱼,尾柄病主要在鳗鲡和草鱼中发生等,这与高毒性情况下化学物急性中毒186

没有明显的品种选择性是不同的。既使急性中毒死鱼有一定的品种选择,与鱼病187

选择的品种也不相同。

188

3、鱼病发生的季节一般是由春天开始,在夏季最为严重,因为这时气温和水温189

比较高,细菌等病原体容易繁殖,这一点与化学物中毒没有季节的限制是不相同190

的。

191

4、急性鱼病死鱼,在死亡之前鱼的行为与正常鱼的行为难以看出有明显的区别,192

行为上看起来很正常但会突然大量死亡,这与化学物急性中毒时鱼的冲撞、翻滚、193

跳跃表现不同。慢性鱼病死鱼时,鱼的体质一般较弱,空胃、活动迟缓、离群独194

游、喜在暗处活动,这也与化学物急性中毒时鱼的行为反应完全不同。虽然有些195

寄生虫(鱼虱类)病会使鱼跳跃、冲撞,但必竞比较少。而且也不会使鱼在短时间196

大批死亡。

197

5、许多鱼病有其特征的病症,如草鱼出血病,在鱼的头部、鳍条、内脏明显出198

血。打印病在鱼体表某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红色印记。碘泡虫病则在鱼体表布有199

胞囊。由于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暴发性鱼病时鱼的眼眶、鳃盖表皮、体表、200

鳍、肌肉充血、病鱼腹水、肠充血、部分肠内含黄色粘液、肝脾充血或坏死等。201

化学物中毒的形态改变与鱼病的形态改变有许多地方是不同的,但也有些相近,202

应仔细观察分析。

203

6、生病死亡的鱼,体表和鳃部一般不存在附着物,有些病会使鱼鳃部腐烂,且204

有一些腐臭之味,但这与化学物中毒时的附着物及其特有的毒物气味是有明显的205

区别。

206

7、发生鱼病死鱼时,一般来讲水中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和龟、蛇、207

蛙、螺等水生动物不会受到明显损害,数量不会明显减少。这与化学物急性中毒208

使其它水生物大批死亡,数量品种明显减少完全不同。

209

8、细菌性和寄生虫性鱼病,可以通过目检或镜检在鱼的体表、鳃部、内脏、血210

液中检出病原体。如弧菌病可取少许肝脏,经培养染色镜检可见呈弧形弯曲的细211

菌,碘泡虫病,取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见到大量碘泡虫孢子,目前在我国南方212

地区流行的暴发性鱼病,可取死鱼肝、肾等内脏经培养观察到溶血性嗜水气单胞213

菌。这在化学物中毒死鱼的鱼体上是不可能观察到的,这也是两者最大的区别。214

9、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通过水体、饵料、苗种等环节的传染,使得鱼病常215

有流行发生的趋势,即同一类型的鱼病可能在相当大范围内发生,这与化学物死216

鱼的有限范围,孤立发生是不同的。

217

10、鱼病死鱼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水色、气味的改变不明显。水体可能会呈218

现富营养化的状况,如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可能较高。

219

11、取发生病害死鱼的水,放入健康的鱼,细菌性、病毒性和寄虫性的疾病都不220

可能使这些健康的鱼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病而大批死亡,一般来讲,严重的病毒和221

细菌使鱼发病而大批死亡也需要约一周的时间,这与化学物急性中毒是不同的。222

四、缺氧死鱼与化学物中毒死鱼指标特征的差异

223

1、由于不同品种的鱼耐低氧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水体不是极度缺氧时,有些224

品种的鱼可能死亡,有些品种的鱼可能存活,有些品种的鱼死亡比例比较高,有225

些则死亡的比例比较低。这种品种的选择性与化学物中毒的品种选择不一定相226

同,在极度缺氧时,所有的品种都会死亡,这种品种的选择不再存在。

227

2、在养殖水体中由于投饵多,养殖密度较大等造成的缺氧死鱼一般发生在春末228

秋初和夏季天气炎热的季节和气压比较低的时侯,经常在零点过后至黎明前这段229

时间之内,其它时间死亡很少甚至根本不死鱼,这与化学物中毒死鱼发生时间和230

季节不确定是不同的。

231

3、缺氧死鱼时,个体大的鱼一般先死亡,而且死亡的比例比个体小的鱼高,这232

一点与化学物中毒时个体大小的选择性恰恰相反。

233

4、在水体缺氧时,鱼呈浮头状态,即鱼在水面吞咽空气,沿池塘壁游动,而与234

化学物中毒时鱼呈冲撞、跳跃等行为完全不同。

235

5、缺氧死亡的鱼的胸鳍一般呈冲到最前位置伸展,鳍条发白,与化学物中毒死236

亡时鱼的形态不同。另外,缺氧死亡的鱼,一般在体表及鳃部也观察不到在化学237

物中毒时常有的污染附着物。

238

6、缺氧死鱼时,水草、龟、蛇、蛙、螺等其它水生物一般不会死亡,这与化学239

物中毒时,水草可能变色,其它水生动物大批死亡有着显著的差异。

240

7、缺氧死鱼最明显的水质指标是水中溶解氧十分低,一般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241

这是缺氧死鱼与一般的化学物中毒死亡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242

8、缺氧死鱼时,水体常散发有酸白菜味、发霉味和臭味,且水色常呈黑色、灰243

白色,与化学物中毒时水体气味及颜色不同。

244

五、有毒藻类死鱼与化学物中毒死鱼指标特征的差异

245

1、有毒藻类死鱼是由于水体中毒藻所致,目前我国常见致鱼死亡的毒藻有铜绿246

微囊藻、水花微囊藻、甲藻属、裸甲藻属、舞三毛金藻、小三毛金藻等,由于这247

些有毒藻类的一、二个品种在水中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其它藻类品种明显减少,248

而化学物中毒死鱼时一般不会使藻类品种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虽然重金属和杀藻249

剂会使藻类品种数量减少甚至基本消失,但不存在优势种。

250

2、由于有毒优势种大量繁殖,使得光合作用增强,吸收大量C0

2,使水体pH增

251

加,甚至可高达pH>9,所以水体常呈碱性,而这些藻类又适合于水体呈碱性的252

环境中生存和繁殖。这也是毒藻死鱼水质的一个特征。

253

3、由于光合作用增强,水中表层溶解氧可能会处于饱和和过饱和状态,而底层254

由于藻类死亡大量耗氧又可能处于缺氧状态,这也是与一般的化学物中毒死鱼水255

中溶解氧不同之处。

256

4、由于藻类的不同,水体的颜色也不相同,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水体呈铜257

绿色,甲藻属和裸甲藻属水色呈红棕色,舞三毛金藻和小三毛金藻水色呈浓黄褐258

色。

259

六、其它原因死鱼排除和化学物中毒死鱼确定

260

造成鱼类死亡的原因主要有鱼病、缺氧、有毒藻类毒害、化学物中毒等,261

通过对各种死鱼原因指标特征的分析,可以对各种死鱼原因的诊断指标及其特征262

给出明晰的比较,见表1—2。

263

表1—2 不同原因死鱼的诊断指标及其特征

264

序诊断指

265

标死鱼原266

267

号化学物中毒鱼268

病死鱼缺氧死鱼毒藻死鱼

269

1 死亡速

270

率 1A 1A1B1C 1A1B 271

272

2 品种选

273

择 2A2B(a) 2C 2A2B( 274

b) 2A2B(a)

275

3 死鱼时

276

间一一

277

3B 3A

278

4 死鱼季

279

节一一

280

4B —

281

5 个体大小选

282

择 5A 一 5B

283

5A

284

6 行为反

285

应 6A 6A6C 6B 286

287

7 形态特

288

点 7A 7C

289

7B 一

290

8 鱼体附着

291

物 8A 一

292

一一

293

9 浮游动物状

294

况 9A9B 9C 9B

295

9A9B

296

10 浮游植物状

297

况10B 10C 10B

298

10A

299

11 其它水生物状

300

况 11A 11C 11C

301

11A

302

12 病原

303

体一 12C

304

一一

305

13 死鱼发生形

306

式 13A 13C 一

307

308

14 水体溶解

309

氧一 14C 14B 310

14A

311

15 水体酸碱

312

度一 15C 15B 313

15A

314

16 水体气

315

味 16A 16C 16 316

B 16B

317

17 水色一

318

17C 17B 17A

319

18 急性致死试

320

验18A 18C 18B

321

18A

322

323

324

325

从表1—2可见,化学物急性中毒的指标大多数表现为A特征。鱼病死鱼指标大326

多数表现为C特征,虽然在鱼的死亡速率和行为反应这两项指标上有部分相似之327

处,但从十七项指标的总体上看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如果我们观测得到328

的诊断指标大多数具有A特征,而不具备C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则可以把鱼病死329

鱼排除,而初步认为是化学物急性中毒死鱼。

330

从表1—2可以看到,缺氧死鱼的指标主要表现为B状态,尽管在死鱼速率、品331

种选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状况二者之间有部分相似之处,但在许多指标上二332

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如果观测到的指标大多数具A状态,不具备B状态,333

通过分析,则可以把缺氧死鱼排除在外。而可以初步认为是化学物急性中毒死鱼。334

有毒藻类死鱼和化学物急性中毒死鱼在指标特征上相似之处较多,但二者有许多335

不同之处,有几个指标特征有着特异的差异,发生毒藻死鱼时,水中存在优势种336

的有毒藻类,水中pH值明显高于正常水体,水色具有毒藻特有的铜绿、红棕、337

黄褐色,这些都是与化学物中毒死鱼有显著差异,因此,若观察的结果主要具备338

A特征但不具备3A、10A、14A、15A、16B、17A,通过分析,可以把有毒藻类死339

鱼排除,而初步确定为化学物急性中毒死鱼。

340

除上述死鱼原因外,有机污染、气泡病、热污染、爆炸损伤等也会造成鱼类死亡。341

由于大量的耗氧有机物排入渔业水体造成的死鱼具有上述缺氧死鱼的绝大多数342

指标特征,但是死鱼的时间和死鱼的季节不一定是在凌晨和高温季节,而是具有343

不确定性,北方地区主要发生在冬季冰封期。随着溶解氧的急剧下降,鱼会在短344

时间内大批死亡,一般对溶解氧要求高的鱼类先死亡,对溶解氧要求低的鱼类后345

死亡,有时溶解氧很低时鲫鱼尚能存活。另外鱼体表和鱼鳃可能会有些附着物和346

异味。

347

气体过饱和引起鱼类死亡主要的原因是造成鱼类的气泡病,即水中气体在正常溶348

解度时,鱼体血液中溶解气体是正常的,但若鱼体突然处于一种低溶解气体的水349

中,溶解气体则要与水体气体保持平衡,血中溶解的气体会从溶解状态释放出来,350

在血中形成不溶性气泡,使鱼得病致死。如鲤鱼在150%饱和度下会生病,在351

300%饱和度下将发生气泡病死亡,鲈鱼在40mg/1溶解氧条件下数小时会死亡,352

鲤鱼苗在溶解氧达20mg/1也会发生气泡病死亡。

353

引起气泡病的条件:

354

A夏季水成层作用。若在下面冷水层的鱼突然到热水层时,由于溶解度降低会产355

生气泡病。

356

B高坝从深层中引出的水突然排放到河流时(泄洪大放水),由于静水压突然降低357

及水温突然升高(深层水温低)和急流扰动,鱼体中气体溶解度突然降低会引起气358

泡病。

359

C冷的季节电站热排水水温高,鱼类突然遇到热水溶解度降低会产生气泡病。360

D水体藻类过多或水生植物过多,则由于光合作用会造成氧过饱和,鱼从过饱和361

水体进入正常或低氧水体会造成气泡病。

362

E把鱼从高溶解氧水体突然移入低溶解氧水体中也会发生气泡病。

363

鱼发生气泡病后,眼球突出,眼睛周围及鳍部有许多气泡,在夏季,富营养化水364

体中的气泡病死亡的主要是鱼苗,因为它们不能回避过饱和的表层水。气泡病死365

鱼须存在有高坝等环境条件。

366

热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直接反应是水体升温,每一种鱼都有一定的适温和最高367

耐温界限,水体由于热排放升温若超过了这一耐热界限,鱼就会死亡。除此之外,368

由于水温升高某些毒物浓度和毒性增高致鱼死亡,升温也会使某些致病细菌大量369

繁殖使鱼生病死亡,另外鱼在突然温度上升时因生态环境突变,不能适应而死亡,370

一般来说温度突变超过5℃可能对鱼是致命的,水温过高可能使一些藻类甚至毒371

藻繁殖引起富营养化死亡和毒藻死亡。

372

热污染主要是由于电厂冷却系统排水所致,特别是在南方地区水温已较高,电热373

厂排水使水体突然升温,水温超过鱼的热耐受限会发生死鱼。

374

热污染使鱼呼吸急促,一般呼吸频率可超过100次/分钟,若继续升温则频率又375

会下降,呼吸不均匀、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窜游、体肌痉挛,鱼体灰白色,鳃376

瓣严重充血,鳃丝分离甚至剥落、溢血,味蕾细胞萎缩,呈现空泡,失去味觉,377

肝索走向不明,中央静脉的汇管区出血、淤血及蛋白质凝固、坏死。出入鳃动脉378

的红血球发生异常变化,鱼体口唇和体侧上能看到充血斑和溃疡现象,鳃叶溃烂,379

鳃毛细血管和红血球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空泡、变性,细胞增生。水体藻380

类群落发生变化,在20℃时硅藻占优势,30℃时绿藻占优势,35-40℃蓝藻占优381

势,水温升高而水中溶解氧下降,水温超过—定温度时水体会发酵、恶臭,细菌382

数量增加。

383

爆炸死鱼主要是由于采用炸药作为震源的石油勘探时,由于爆炸振动冲击使鱼死384

亡和专门用炸药作为工具的捕鱼手段致鱼死亡。爆炸死鱼主要是破坏鱼的神经系385

统,使一部分鱼呈麻痹状态,腹部向上、侧浮于水面,完全失去游泳能力,但仍386

有呼吸动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可以逐步恢复,有些鱼则死亡。鱼的脏器在387

物理作用冲击下受到伤害,其中以鱼鳔最为敏感,极易震破,另外鱼的肝、胆、388

肾也会被震破出现淤血等现象。还有爆炸时水中的炸药成份也会对鱼造成毒害,389

此时鱼表现为化学物中毒。

390

上述几种死鱼由于存在特有的和显而易见的外部条件和特征,故比较容易与化学391

物中毒死鱼相区别。

392

总之,通过调查和对各种死鱼原因的分析,可以将其它原因死鱼排除,化学物中393

毒死鱼得以确定。

394

化学物急性中毒死鱼诊断的可靠程度,取决于所观察到的指标数和特征准确性,395

若观测到的指标数越多,特征越准确,则初步诊断的可靠程度越高,反之,诊断396

的可靠程度越低。

397

398

第二节可疑毒物的确定

399

一、重金属污染中毒死鱼

400

重金属一般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的统称,约有50余种,常见的重金属如汞、401

铬、铅、镉、锰、锌、镍等,重金属是渔业水体中一种广泛存在的污染物,是致402

鱼急性中毒死亡常见的化学毒物。

403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重金属污染物不易被微生物分解。②进入404

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沉积于底泥中,只有少部分以可溶态及颗粒存在于水405

体。③重金属离子在水体的迁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水体的酸碱条件、406

氧化还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迁移反应可归纳为:离子性化合物的溶解,407

形成各种无机的、有机的配位化合物;可溶性物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解吸;沉408

淀或在固体表面上共沉淀;合并于固体物质或晶体结构。④某些重金属离子其化409

合物生物易被生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逐级累积。

410

由于大多数重金属原子核外电子层都有未充满的d电子轨道,是良好的电子接受411

体,与许多酶和活性集团有很强的亲合力。因此,当重金属经鱼的皮肤和通过食412

物链进入鱼体后,与鱼体内酶的催化活性部分中的巯基结合成难溶解的硫醇盐,413

抑制了酶的活性,妨碍了机体的代谢作用,同时硫醇盐本身对鱼也有毒性,会导414

致鱼的死亡。

415

实践证明重金属的离子化倾向越小,所生成的化合物越稳定,硫化物越难溶,其416

毒性也往往更强。

417

某些二价金属的离子化难易顺序:

418

Hg>Cu>Pb>Ni>Co>Cd>Fe>Zn>Mn>Mg>Ca

419

硫化物难溶性顺序:

420

Hg>Cu>Pb>Cd>Co>Ni>Zn>Fe>Mn>Mg>Ca

421

生物学研究与查证实,上述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如Hg、Cd等)几乎都是剧毒422

的,而位于后面的金属如Ca、Mg则是无毒的。硫化物越难溶,该金属离子的毒423

性就越强,半致死浓度就越低。

424

重金属与体表及鳃分泌的粘液结合成蛋白质的复合物覆盖整个鳃及体表,并充塞425

在鳃瓣间隙间,使鳃丝的正常活动发生困难,阻碍了鳃的正常呼吸,也会使鱼类426

窒息死亡。

427

重金属中毒的鱼一般鳃部呈灰白色,鳃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上皮细胞缺损脱落,428

整个鳃叶往往由于腐蚀而溃烂掉,毛细血管中完全看不到红血球,支持细胞也会429

膨胀坏死。

430

在重金属中毒死鱼时藻类也会受到影响,水体存在大量濒死或死亡的藻细胞,但431

是,不同的重金属造成鱼的中毒反应和环境特性也有所不同。

432

诊断特征:

433

·鱼鳃部分泌大量粘液并形成许多絮状沉积物,使鱼鳃阻塞。

434

·呼吸障碍,常有在水表层游泳等浮头现象出现。

435

·鳃部损害明显,皮细胞受到破坏,甚至整鳃叶溃烂、脱落。

436

·水体常呈酸性,有时pH<6。

437

·水体中有许多死藻细胞或将死的藻细胞。

438

1、汞污染中毒死鱼

439

单质汞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液态金属,除单质之外,常见的汞的化合物有440

正一价和正二价的汞的化合物,进入环境中的汞大体可以分为无机汞和有机汞,441

无机汞包括单质汞和汞盐,如HgCl

2、HgS,有机汞包括烷基汞(RHg+)、芳基汞(ArHg

442

+)和烷氧基烷基汞(R—O—R—Hg)。汞是一种剧毒物质,它对水生物和鱼的毒性,443

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而且与汞本身的化学形态有关,实践表明,有机汞化合物444

对鱼的毒性比无机汞化合物强烈的多,尤其甲基汞最为严重。

445

排入水体的汞,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的变446

化,一般来说不论什么形态无机汞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转化成甲基汞和二甲基447

汞,这种生物转化,称之为汞的生物甲基化作用。在淡水底泥中的厌氧细菌可使448

无机汞甲基化。

449

Hg2十+R—CH

3CH

3

Hg+

450

CH

3Hg++R—CH

3

CH

3

HgCH

3

451

而在有机汞之间亦存在下述反应:452

A

453

CH

3Hg+==== CH

3

—Hg—CH

3

454

B

455

在底泥及烂鱼体内均可完成A转化,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有利于这一转化,而在456

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B过程,即二甲基汞可转化为甲基汞。

457

汞进入动物机体,若系无机汞,一般可被肠道吸收10%,若是有机汞可吸收90%。458

无机汞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各个器官。汞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在肾、肝、肠壁、459

脑以及骨胳中,以肾脏含量最高。汞在鱼体内有很高的残留,其浓度可比水中高460

出数十倍甚至更高。

461

汞离子在机体内与巯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形成汞的硫醇盐,使参与体内代谢462

的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等失去活性,因此阻碍机463

体代谢的正常进行。它可以使鱼的肝、胰、肾组织细胞退化、坏死。甲基汞在鱼464

的神经系统和红血球中大量积累,引起鱼神经中毒。

465

汞急性中毒后,鱼身体失去平衡,并且表现为周期性的反常游动,时而急速游动,466

时而缓慢,摄食减少,反应迟钝,体色变换,粘液增多,鳍条下垂,粘膜遭破坏,467

鳃及体表充血。鳃有腐蚀,鳃丝灰白色。草鱼在0.lmg/1醋酸苯汞或氯化乙基汞468

的水溶液中可引起鱼的眼部出血,眼球被破坏,引起失明或残缺。

469

肠胃通道粘膜出现腐蚀性病变,如水肿、出血和坏死,鱼体胃及口吐物混有粘液470

和血,肾组织出现炎症和退纤性病变,肝细胞浊肿,肝小叶坏死等。

471

汞的急性毒性数据:

472 白鲢胚胎 (96)LC 50=O.10mg/l 473 白鲢鱼种 (96)LC 50=0.31mg/l 474 荷元鲤鱼种 (96)LC 50=0.34mg/1 475 枝角类(大型蚤) (24)LC 50=0.028mg/1 476 诊断特征:

477 ·重金属诊断各特征

478 ·体色变浅、鳃丝灰白、鳍条下垂 479 ·周期性反常游动,急游或侧游 480 ·肠胃粘膜病变(出血、坏死…) 481 ·肾炎病、退纤性病变、肝小叶坏死 482 2、铬污染中毒死鱼

483 铬通常有四种价态,而在水体中常见的是正三价和正六价,三价铬主要是亚铬酸484 盐如氯化铬、硝酸铬、硫酸铬、硫酸铬钾,它们都溶于水。六价铬主要是铬酸、485 铬酸酐、重铬酸钾等。

486 铬广泛用于冶金、机械、金属加工、汽车、机床、船舶、航空、纺织、油漆颜料、487 橡胶、印刷、制革、医药、化工.火柴制造等工业。含铬废水是环境污染的重要488 来源,镀铬工艺只有10%的铬真正附在镀件上。30-73%的铬,随生产废水排放,489 有时高达数百ppm 。

490 水体中六价铬和三价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水体中存在溶解氧、三价铁离子、二491 氧化锰等氧化剂,可以使三价铬氧化成六价,但这种氧化过程缓慢,而水体中若492 存在负二价的硫离子,二价铁离子和有机物等可以使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尤其493 是有机物浓度高的水体这种还原过程是十分明显的,这时水体主要是以三价铬形494 式存在。但是在天然水体中若pH >5,则三价铬很容易形成难溶的水解氧合物沉495 淀于底泥中。因此,在有机物较少的水体中以可溶性形式稳定存在的主要是六价496 铬。

497 一般认为六价铬对于人体的毒性比三价铬高100倍,但是实验证明三价铬对于鱼498 的毒性比六价铬要高,三价铬对于淡水鱼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大约在1.2mg/1499 至7.5mg/1之间,而六价铬在5.2mg/1至l18mg/1之间。可见铬对于鱼的毒性不500 是很强,但是对无脊椎动物毒性却要大得多。且六价铬是一种致癌、致畸变、致501 突变的物质,因此是一种应严格控制的污染物。

502 铬也是通过鱼的体表、鱼鳃和食物链进入鱼体,它可以在鱼体内有很高的残留,503 它会严重地刺激和腐蚀粘膜,造成部分组织溃烂、引起内部组织损坏,粘液和金504 属形成一层粘膜覆盖鱼体表面和鳃部。铬化合物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影响见表505 1—3、表1—4。

506 六价铬的急性毒性数据

507 青鱼鱼苗 (96)LC 50=18mg/1 508 白链鱼苗 (96)LC 50=31.83mg1 509 草鱼鱼苗 (96)LC 50=35.67mg/1 510 白鲢胚胎 (96)LC 50=20.1mg/1 511 枝角类 (48)LC 50=1.1mg/1 512 金鱼 (96)LC 50=58mg/1

513 表1—3 铬化合物对鱼类的影晌

514

铬浓度(毫克/升) 铬化合

515

物鱼类作用

516

5.0 重铬酸钾淡水517

鲑致毒

518

20.0 重铬酸钾淡水519

鲑致毒

520

30.0 重铬酸钾淡水521

鱼经96小时致死

522

37.5 重铬酸

523

钾鲫鱼经96小时致死

524

57.0 重铬酸钾淡水525

鲑经72小时致死

526

70.0 重铬酸

527

钾淡水鲈鱼经7天致死

528

100.0 重铬酸钾淡水529

鲑经6小时致死

530

118.0 重铬酸钾淡水531

鲈鱼经96小时致死

532

145.0 重铬酸钾淡水533

鲈鱼经24小时致死

534

75.0 铬酸钾淡535

水鲑经60小时致死

536

9.0 铬酸酐鱼537

类致死

538

52.0 铬酸酐鲤539

鱼经30分钟致死

540

3.33 硫酸铬钾淡水541

鱼经96小时致死

542

4.0 硫酸铬钾鲫

543

鱼经96小时致死

544

7.46 硫酸铬钾淡水鲈545

鱼经96小时致死

546

547

548

549

550

表1—4 铬化合物对低级水生生物的影响

551

铬浓度(毫克/升) 铬化合物水生生

552

物作用

553

0.016 重铬酸

554

钠水蚤致毒

555

<0.1 重铬酸钠水

556

蚤致毒

557

<0.31 重铬酸钠水

558

蚤致毒

559

0.1 重铬酸

560

钠水蚤经2天致死

561

0.21 重铬酸

562

钠原生动物致毒

563

0.25 重铬酸钠硅

564

藻在22℃的软水中致死

565

0.3 重铬酸

566

钠水蚤经17小时致死

567

0.5 重铬酸

568

钠水蚤经12小时致死

569

0.7 重铬酸钠水570

蚤、藻类、肠杆菌致毒

571

1.0 重铬酸

572

钠水蚤经8小时致死

573

2.0 重铬酸

574

钠水蚤经6小时致死

575

<1.0 铬酸

576

钠水蚤致毒

577

0.13 铬酸

578

纳水蚤经100小时致死

579

<0.32 铬酸钠水生植物区580

系和动物区系致死

581

0.01 铬酸水582

蚤经48小时致死

583

0.02 铬酸水584

蚤经37小时致死

585

0.03 铬酸水586

蚤经26小时致死

587

0.035 铬酸水588

蚤经24小时致死

589

0.1 铬

590

酸水蚤经10小时致死591

0.3 铬

592

酸水蚤经6小时致死593

0.01 铬酸

594

酐微生物区系杀伤

595

0.01 铬酸

596

钾微生物区系杀伤

597

0.03 硫酸

598

铬水蚤经72小时致死

599

0.1 硫酸

600

铬水蚤经48小时致死

601

42.0 硫酸铬

602

钾水蚤致毒

603

4.6 三氯化

604

铬水蚤致毒

605

606

诊断特征:

607

·重金属中毒死鱼的诊断特征

608

·浮游动物等无脊椎动物对于六价铬的毒性比鱼敏感

609

·三价铬鱼体表有一层不易脱落的灰白膜

610

·六价铬鱼体表呈深黄色,鳃丝呈黄褐色

611

·消化道内可见大量圆柱上皮细胞坏死和溃烂的细胞残渣

612

3、镉污染中毒死鱼

613

镉的价态变化比较少,除单质镉外,一般为正二价的形态,主要是氯化镉、硝酸614

镉等,镉污染曾引起震惊世界的公害“骨疼病”。镉在鱼体内可以有很高的残留,615

主要残留在肾脏和肝脏之中,可以造成鳃组织、肠道粘膜、肾管细胞、生殖腺的616

损害,并影响肝酶活性和血液变化,抑制肝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故对617

各种氨基酸脱羟酸、组氨酸酶、过氧化酶、脱羟酶等都有抑制作用,使之产生代618

谢障碍,引发炎症、水肿等,镉会造成鱼体脊椎弯曲、产生癌变、畸变、突变。619

镉的毒性数据:

620

草鱼鱼苗 (96)LC

50=0.107mg/1

621

白鲢鱼苗 (96)LC

50=0.03mg/1

622

草鱼鱼种 (96)LC

50=1.26mg/1

623

白鲢鱼种 (96)LC

50=1.2mg/1

624

枝角类 (48)LC

50=0.41mg/1

625

鲤鱼含镉1.35mg/1 10分钟,呼吸频率升35%

626

罗非鱼含镉0.004mg/1 暴露5天,红血球下降

627

32-56%血红蛋白下降10-27%

628

鲤鱼含镉0.005-1.0mg/1细胞微核率1.2-8.2%

629

泥瞅含镉0.005-1.0mg/1外周血染色体数量畸变率

630

4.5-12.5%结构畸变率2.0-11.5%

631

诊断特征:

632

·重金属各诊断特征

633

·剧烈游动,翻滚,肌肉痉挛

634

·脊椎可能弯曲

635

·鱼苗畸形

636

·肠胃发炎、充血,肝脏肿大

637

4、铅污染中毒死鱼

638

铅除单质之外,还有正二价和正四价两种价态,在天然水体中的铅常以正二价化639

合物出现,铅化合物主要是硝酸铅和醋酸铅,铅的氧化物等。水中悬浮颗粒、胶640

体微粒,铁锰氧化物、粘土矿物及有机物等对于铅有着强烈地吸附作用。另外,641

铅同有机物特别是腐植酸有很强的配位能力形成络合物,因此,以离子态存在于642

天然水环境的铅占很少部分。

643

铅的毒性是由于铅离子引起的,铅进入机体主要由肠道吸收后,进入血循环,主644

要积蓄在肝脏、肾和骨胳中。铅的毒性主要在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血管方面的645

病变最为明显。铅可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过程。对酶活性的抑制主要对δ—氨基646

乙酸基丙酸脱水酶和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以及三磷酸腺苷酶的647

活性,这也是使中毒鱼类出现溶血的原因。使鱼的血清转氨酶(S—GOT)升高造成648

心、肝损害。血管痉挛是铅中毒的典型症状。

649

急性中毒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肝、肾细胞内包涵体形成和细胞坏死、胃肠粘膜发炎、650

脑组织水肿、血栓形成及脑血管周围出血等,同时铅在鱼体内高残留,对鱼的诱651

变性呈阳性。

652

铅的急性毒性数据:

653

白鲢鱼种 (96)LC

50=8.83mg/1

654

鲤鱼鱼种 (96)LC

50=4.43mg/1

655

白鲢胚胎 (96)LC

50=8.7mg/1

656

枝角类 (96)LC

50=6.13mg/l

657

诊断特征:

658

重金属各诊断特征

659

·体色明显变黑

660

·血管痉挛,肠道粘膜有炎症

661

·脑水肿,脑血管周围出血

662

·肝、肾包涵体形成和细胞坏死

663

·红血球大小、形状不一

664

·抑制鱼血的δ—氨基乙酰基丙酸脱水酶(δ—ALA—D)

665

5、锌污染中毒死鱼

666

锌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可参与核酸及蛋白质的代谢,是多种酶的必要组分。但667

是过量的锌会造成对于生物的损害,如0.18mg/1的锌使雌鱼产卵次数明显减少,668

产卵率不到正常鱼的五分之一。锌的化合物多溶于水,在偏碱性的水中多以氢氧669

化锌的形式存在,也有相当的部分与水中的有机物等构成络合物,对于鱼类造成670

损害的主要是正二价的锌离子,如氢氧化锌和硫酸锌、硝酸锌、醋酸锌等可解离671

的盐类。

672

对于白链的急性中毒实验结果表明:

673

A 中毒后鱼体慢慢翻白浮起,无狂游乱窜现象,口部张大,呼吸慢慢减弱。从674

翻白浮起至死亡时间较短,一般在4小时以内。

675

B 死鱼口部张开,鳃部充血呈深红色,特别是鳃耙部位充血最为严重,鳃部有676

粘液,鱼体色加深,胸鳍挺直张开,胸鳍下方呈黄色,各鳍颜色变黑,较长时间677

中毒,可使次级鳃丝上皮成片地从柱状细胞上分离。

678

解剖浸泡染毒死亡的鱼,并在解剖镜下观察,发现浸泡6小时以内死亡的鱼的肝679

胰脏、胆囊和肾脏等内脏器官和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浸泡24小时以上死680

亡的鱼肝脏颜色发暗,胆囊颜色变深,肾脏充血红肿。锌对鱼和水生生物的影响681

见表1—5。

682

锌的毒性数据:

683

草鱼鱼苗 (96)LC

50=1.14mg/1

684

白鲢鱼苗 (96)LC

50=0.63mg/1

685

草鱼鱼种 (96)LC

50=4.39mg/1

686

白鲢鱼种 (96)LC

50=2.5mg/1

687

枝角类 (48)LC

50=0.586mg/1

688

草鱼胚胎 0.lmg/1,48小时死亡92.5%畸形率34%

689

白鲢胚胎 0.1mg/1,48小时死亡80%畸形率56.3%

690

诊断特征:

691

·重金属各诊断特征

692

·中毒鱼无冲撞、跳跃

693

·鳍色变黑、胸鳍下方呈黄色、胸鳍展开

694

·死鱼张口口中有呕吐物、鳃耙充血严重

695

·鱼体内碱性磷酸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

696

表1—5 锌对水生生物影响

697

浓度(毫克/升) 观察对

698

象作用

699

0.003 淡水

700

鲑经28天2%致死

701

0.01 淡水鲑幼

702

鱼在软水中经28天54%致死

703

0.01 虹鳟

704

鱼 50%致死

705

0.04 淡水鲑

706

卵致死

707

0.05 鲑鱼

708

卵 30天后发育延缓

709

0.054 鲑

710

鱼致死

711

0.071 虹鳟幼

712

鱼8%致死

713

0.13 淡水

714

鲑水温9—12℃时经1天致死

715

0.14 虹鳟幼

716

鱼 59%致死

717

0.15 鲑

718

鱼在软水中致死

719

0.26 虹鳟幼

720

鱼 83%致死

721

0.32 淡水

722

鱼在pH值为6.1—6.4的软水中经1天50%致723

724

0.41 虹鳟

725

鱼经14天50%致死

726

0.42 小鲑

727

鱼致死

728

0.43 虹鳟幼

729

鱼经96小时致死

730

0.5 小鲤

731

鱼不到1天致毒

732

0.5 淡水

733

鲑经64小时致死

734

0.6 鲑鱼幼

735

鱼致死

736

0.64 鳟

737

鱼经14天50%致死

738

0.07 水蚤亚

739

目致毒

740

0.072 水蚤亚

741

目经64小时50%致死

742

0.1-0.5 低级水生

743

物致毒

744

0.65 水蚤亚

745

目不到5天致死

746

1.0 藻

747

类最主要的藻类数目减少

748

1.0-1.4 藻

749

类致死

750

1.4-

2.3 大肠杆

751

菌致死

752

1.8 水蚤亚

753

目致死

754

2.4 小球

755

藻 80%的群体生长减慢

756

5.5 剑水蚤

757

属致毒

758

14.0 蜗

759

牛经96小时致死

760

761

762

763

6、镍污染中毒死鱼

764

镍与大多数重金属一样,不溶性的单质镍对于鱼基本是无毒的,镍可以与水中许765

多有机物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但这种络合物对于鱼的毒性甚微,对于鱼构成损766

害的主要是正二价的镍离子,它主要是以硫酸盐、硝酸盐等可溶性盐的形式存在767

的。

768

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在高浓度时,鱼的行为异常,呼吸频率加快,鱼呈快速游动,769

上下冲撞,48小时后鱼体局部呈肿块状腐烂,鱼体失去平衡,鱼体排出大量排770

泄物,鳃盖粘液增多,以致于完全覆盖鱼鳃,使鱼窒息死亡。当浓度稍低时,虽771

然鱼的行为异常,但是其组织完好,没有产生腐烂。

772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作者:王玉军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的发生率和危害性不断提高,已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 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反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破坏鱼体组织如体表、鳃、肠道等,引起细菌感染;二是吸收鱼体营养,影响鱼体生长;三是破坏鳃丝,影响鱼类呼吸功能,造成死亡;四是影响商品价值。总之,鱼体寄生虫病不仅影响鱼类生长、导致鱼体消瘦、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差,而且鱼品质也极差,影响商品价格,严重的直接造成死亡(特别是鱼苗死亡率高)。因此,对鱼体寄生虫不可忽视,应根据寄生虫繁殖周期(生活史)定期杀灭防治。 2 预防 2.1 强化饲养管理 2.1.1 饲料清洁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最好投喂颗粒饲料。 2.1.2 食场药物杀灭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经常对食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 2.2 改善水体环境 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春季水温升高后,这些代谢废物分解较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氧量不足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中间产物,使鱼类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感染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因此,在进入春季后,除了要适当换水外,一定要保持水体的高溶氧与良好的水质环境,可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与消毒剂,改善鱼类生存的水体环境。 2.3 切断传播途径

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140417

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 王丽坤、高俊峰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随着我国水产集约养殖的发展,鱼类寄生虫疾病频繁暴发,对水产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学者对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许多鱼类寄生虫的种类、分布及防治措施,对我国鱼类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将对目前已研究的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综述,以期本文可为我国鱼类寄生虫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水产业;鱼;寄生虫疾病 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水产业增加迅猛,养殖鱼类的业户越来越多。鱼病的发病机率和危害性也逐渐增大,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寄生虫疾病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寄生虫病7-10月为流行高峰,发生水域广,流行时间长,危害严重。寄生虫可以引起鱼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严重时挤压器官、萎缩变形、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甚至造成死亡。为了减少渔业寄生虫疾病的发生,做到更好的预防治疗,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开展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现就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相关阐述,希望为增进鱼类寄生虫基础知识的了解和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促进和保障我国渔业的繁荣发展,并有利于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鱼类寄生虫按其寄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大类。体内寄生虫是指寄生在水生动物体内部器官、血液、肠道和其他组织中,如各种绦虫、线虫、艾美虫、血吸虫等;体外寄生虫是指寄生在水生动物的体表、鳃、鳍等处,如指环虫、锚头鲺等,这类寄生虫容易蔓延,传染性较快。下面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的病原和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一、鱼类常见寄生虫疾病 1. 绦虫病 1.1 病原:主要有鲤蠢绦虫属、舌形绦虫、头槽绦虫属和双线绦虫属等。绦虫白色,在鱼上寄生的绦虫一般长3-10厘米,宽约半毫米,呈夹带状,能看出环形节片。虫体一般为带状、背腹扁平,极少数为圆筒状,可分为头节、颈和体节三部分。鱼类属于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1.2 病症: 1.2.1 鲤蠢绦虫属寄生在鲤鱼、鲫鱼肠道内,造成鱼肠道阻塞、发炎,甚至贫血死亡。 1.2.2 舌形绦虫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虫体肥厚,无头节和体节的区分。它的第一中间宿主是细镖水溞,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终末宿主是鸥鸟。主要危害一龄鲫鱼和夏片。发生此病的水域上空多是鸥鸟比较密集。舌形绦虫的病鱼体瘦而腹部膨大,严重时,游动无力,鱼体失去平衡能力,侧游或负面朝上,浮于水面。剖开病鱼腹部,可见体腔内充塞虫体,虫体数目较少时,虫体肥厚,虫数多时,虫体细长。鱼内脏遭到虫体挤压萎缩,严重时,肝、肾等内脏破损,病鱼死亡。 1.2.3 头槽绦虫为扁带状,有许多节片组成,头节略呈心脏形,顶端有顶盘,两侧有两个深沟槽,无明显颈部。头槽绦虫引起淡水鱼的肠道寄生虫疾病。病鱼口常张开,但食欲下降,严重的腹部膨大,失去平衡能力,腹部朝上或者侧游,剖检可见体腔中充满带状的虫体,其内脏受到虫体挤压而变形萎

寄生虫各章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总论 二、单项选择题 1.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叫 A.体外寄生虫 B.体内寄生虫 C.兼性寄生虫 D.永久性寄生虫 E.暂时性寄生虫 2.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叫 A.终宿主 B.第一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第二中间宿主 E.转续宿主 3.可诱导变态反应的寄生虫抗原有 A.表面和虫体抗原 B.代谢产物抗原 C.绦虫的囊液和线虫的蜕皮液 D.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 E.A、B、C、D全部 4.寄生虫对宿主的机械性损伤,除外 A.阻塞腔道 B.夺取营养 C.压迫组织 D.吸附作用 E.破坏细胞5.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有 A.无季节性 B.仅有季节性 C.无地方性 D.仅有地方性 E.既有地方性,又有季节性 6.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生物因素是 A.寄生虫病患者的存在 B.感染的脊椎动物的存在 C.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存在 D.带虫者的存在 E.健康人群的存在 7.寄生虫病的传染源,除外 A.感染的中间宿主 B.带虫者 C.感染的家畜 D.感染的野生动物 E.寄生虫病患者 8.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 阶段是 A.诊断阶段 B.致病阶段 C.感染阶段 D.游移阶段 E.寄生阶段 9.专性寄生虫是 A.成虫营自生生活的寄生虫 B.幼虫营自生生活的寄生虫 C.既可营自生生活,又可营寄生生活的 寄生虫 D.成虫和幼虫均营自生生活的寄生虫 E.寄生虫生活史全部阶段,或至少有部 分阶段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10.机会致病寄生虫是 A.偶然感染的寄生虫 B.感染非正常宿主的寄生虫 C.暂时寄生的寄生虫 D.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E.免疫功能正常时致病的寄生虫 11.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人主要作为 A.保虫宿主 B.转续宿主 C.终宿主 D.第一中间宿主 E.第二中间宿主 12.预防不需中间宿主,并经口感染的寄生 虫主要采取的措施,除外A.粪便管理 B.防止粪便污染食物、水源 C.注意个人卫生 D.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 E.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 2008-07-18 15:53 (一)高锰酸钾 俗称灰锰氧,为紫色细长结晶,无臭,易溶于水,为强有力的氧化剂,与有机物相遇即释放氧,而将有机物氧化,其本身则还原为二氧化锰。本品杀菌力强,能破坏机体组织而杀死微生物和一些寄生虫,但其作用亦极易受有机物所减弱。鱼病防治上多用药浴法。 以10ppm浓度浸洗病鱼1-1.5小时,可杀死锚头鳋和鱼体表的几种孢子虫;以20ppm浓度浸洗病鱼15-30分钟,可治疗鱼类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 注意事项:①本品的水溶液极易分解而失效,因此应现配现用;②应放置在有色瓶中密闭保存,本品在阳光下易氧化失效。 (二)硫酸铜 又名蓝矾、胆矾。为蓝色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对病原体有较强的杀伤力和收敛伤口的作用。其铜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而生成蛋白盐,使蛋白质变性沉淀,并使寄生虫的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杀死寄生虫的作用,特别是对原虫有较强的杀伤力。 1.常用方法 1)全池泼洒常用浓度为0.7ppm,可防治车轮虫、斜管虫、口丝虫等原生动物病,也可杀死青泥苔、水网藻、蓝绿藻等。如与硫酸亚铁以5:2比例配合,可提高渗透压,以0.7ppm的浓度(硫酸铜0.5ppm+硫酸亚铁0.2ppm)可杀死复口吸虫、甲壳类等。 2)鱼体浸洗单独使用为8ppm,作用同上。8ppm硫酸铜和10ppm的漂白粉混合液,在水温15℃左右,浸洗20-30分钟,可以防治烂鳃病、赤皮病和原虫类等病。 3)挂袋可单用也可与硫酸亚铁以5:2的比例合用在食场挂袋,但当天的总剂量不能超过0.7ppm。

2.注意事项 1)硫酸铜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故测量池水体积和计算用药量时,务必准确;同时溶解药物的水温不要超过60℃,否则易失效。 2)同一池塘反复使用硫酸铜,会使池底铜离子的积累增加,从而抑制饵料生物的生长,同时还对鱼体肝、肾、肠道有一定毒害,影响鱼体摄食和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 (三)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又名绿矾、青矾,为淡绿色结晶,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在潮湿空气中,或水溶液放置过久都易被氧化分解,生成黄褐色不溶性碱或盐,使溶液呈酸性,不能再供药用。本品不具毒杀作用,因此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硫酸铜、敌百虫合用,以提高药物渗透能力而增强药效。 (四)敌自由 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毒杀剂,纯品为白色结晶粉末,工业品为白色块状固体,含有效成分90%左右,能溶于水,对虫体具有强烈的胃毒作用和一定的触杀作用,并表现有一定的渗透活性。其杀虫活性归因于它的代谢转化产物敌敌畏,即敌百虫在虫体内转化成为毒力更大的敌敌畏。敌敌畏是胆碱酯抑制剂,使胆碱酯酶的活性受抑,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从而致使虫体神经末梢部分释放出来的乙酰胆碱不能迅速被水解,产生蓄积,引起组织功能改变,出现神经失常、中毒而死亡。目前敌百虫的剂型有多种,水产上用的较多的是90%晶体敌百虫。 1.用法用量 1)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单独使用,0.2-0.5ppm的浓度,可杀死单殖吸虫,甲壳类和水蜈蚣、蚌虾和鱼鲺等。敌百虫可与硫酸亚铁和面碱合用加强其药效。与硫酸亚铁合用以4:1的比例配合,剂量为 0.2-0.3ppm,与面碱合用(1:0.6)剂量为0.2ppm浓度,作用同前。 2)浸洗以5-10ppm浓度浸洗鱼体,作用同全池泼洒。 3)内服法以1~3%的浓度拌入饵料投喂,可驱除绦虫、线虫等肠道寄生虫。 4)敌百虫、漂白粉、食盐合用可治疗孢子虫病、据陈锦富(1992)介绍:三种药物的比例为,敌百虫3克,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试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 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 12×6 小锦鲤鱼体长7-12cm 体宽3-5cm 体重 7-12g 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 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吸光光度计 3、实验用水:曝气水 四、操作步骤: 1、设置5个浓度组,1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 192、384。每个浓度放入12条小锦鲤鱼。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分别分为1、2、3、4、5、6组。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论文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防治措施论文摘要总结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以及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和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两大类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同时提出了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

鱼类急性中毒咋判断

鱼类急性中毒咋判断 《农民日报》(2013年09月04日07 版) 鱼类死亡可能是由病害、缺氧、毒藻、机械损伤、污染中毒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污染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类致死原因。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污染中毒的肉眼判断方法,供养殖户在生产中参考。 重金属污染中毒。重金属是指密度比较大的金属,如铅、锰、锌等。中毒鱼类鳃部呈灰白色,并分泌大量黏液,形成絮状沉积物,使鱼鳃阻塞,引起呼吸障碍,中毒鱼类常在水表层浮游。鱼类铅中毒,体色明显呈黑色;鱼类铜中毒,体色呈灰白色,鳃丝呈浅绿色;鱼类铬中毒,体表呈深黄色,鳃丝呈黄褐色。 五氯酚钠污染中毒。五氯酚钠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机氯化合物,主要用做灭蚴药物使用,同时它也是一种杀虫剂。受五氯酚钠毒害的鱼类急剧游动,无目的地上蹿下跳、横冲直撞,中毒鱼类在死亡前有钻入草丛、紧靠岸边的习惯。一般情况下,野杂鱼先死,然后花鲢、白鲢、草鱼、鲤鱼、鲫鱼等鱼类相继死亡,鱼死后体色变黑。慢性中毒的鱼类鳍条变黑、眼球突出。 甲胺磷污染中毒。甲胺磷属有机磷农药,常用做杀虫剂。中毒鱼类急躁不安,狂游冲撞之后游动缓慢,出现侧游,头部向下、尾部向上等症状,最后沉入水中死亡。

乐果污染中毒。乐果中毒后,症状不明显,但鱼的肝脏明显肿大。 呋喃丹污染中毒。呋喃丹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的内吸作用。鱼类中毒的主要症状为鱼体出现弯曲,肛门外有排泄物形成“拖尾”。 菊酯类农药污染中毒。菊酯类农药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对鱼类来说,仍属于高毒农药,而且作用迅速,杀伤力大。鱼类中毒后表现为烦躁不安,鳃盖张开,从鱼翻白至死亡挣扎时间可长达12个小时。鱼死亡后眼球突出,眼底有出血点,腹腔内有积水,鳃部颜色灰白。 除草剂污染中毒。除草剂有触杀作用,对鱼类低毒,但浓度高时仍会引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由于除草剂对藻类有杀伤作用,因此被污染的鱼塘水体容易缺氧,死鱼现象会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发生,水体透明度大大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基本消失。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8-11-29T10:39:58.68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作者:武才琪王庆林(通讯作者) [导读] 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检验系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淡水鱼类的养殖密度不断提高,虽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病害风险。本文以寄生虫病为核心,首先介绍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鱼;寄生虫病;类型;危害;防治措施 我国淡水鱼类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为鱼类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染创造了条件,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不明显,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寄生虫就会侵入宿主,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发育。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 1.1 单细胞原生动物 第一,隐鞭虫病。该寄生虫一般侵入鱼类的鳃部和皮肤,随着数量增多,会破坏鳃小片组织,并产生凝血酶。由于血管阻塞,增加了黏液数量,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继而出现不摄食、离开群体、靠近岸边等征象,久而久之导致体形消瘦、营养不良。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7-9月,具有发病急、危害重的特点。 第二,小瓜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症状表现为行动迟缓,或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和其他物体相互摩擦接触,容易造成大量死亡。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初冬时节,尤其在鱼类数量密集的越冬池中,小瓜虫病的感染概率较高。 第三,车轮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的头部、鳍部、体表,鱼类会大量分泌黏液,1-2周的鱼苗是主要受害群体。鱼类的口腔内、呼吸道存在大量黏液,因此影响正常的呼吸和进食,导致体形消瘦,主要出现在每年4-7月。 第四,粘孢子虫病。以碘泡虫为例,对于鱼类的危害范围广,该寄生虫伴有较大的胞囊,寄生在鲢鱼体内,会对神经、皮肤、心血管系统和感觉器官产生破坏,鱼类出现打圈、乱窜的现象,尾部上翘、腹腔积水、肝脾功能减退。寄生在草鱼体内,则会危害肠道功能,出现肠道粗大、肠壁糜烂、体形消瘦等征象,最终因不摄食而死[1]。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7月,具有发病急的特点。 1.2 多细胞后生动物 第一,吸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首先出现挣扎、跳跃征象,然后游动缓慢直至失去平衡感。由于头部充血,可见鱼类的脑室、眼眶等部位出现鲜红色,机体呈现弯曲状。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8月,部分鱼类伴有白内障疾病,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第二,鱼怪病。该寄生虫具有成对寄生的特点,主要入侵胸鳍和心腔部位,并通过一个孔道和外界相连。在疾病影响下,鱼类的性腺发育不全,出现机体失衡、狂躁不安等征象,并在短时间内死亡,主要出现在水库和湖泊中。 第三,指环虫病。常见寄生虫类型如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等,寄生在鱼类的鳃部,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因呼吸困难必须张开鳃盖,是引起幼苗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最佳繁殖温度是20-25℃[2]。 第四,中华鱼蚤病。该寄生虫病在轻度感染时,鱼类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则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出现躁狂不安的征象。鱼蚤在摄食的同时,会分泌溶解组织的酶类物质,导致鳃部表皮损坏,降低了血色素水平,改变白细胞成分,最终因消瘦死亡。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每年5-9月,2龄以上草鱼是主要发病群体。 2.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 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生长发育缓慢,降低了抵抗力,严重情况导致鱼类死亡。在我国南方地区,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率高,其中死亡率约为20%-30%。结合实际案例,2001年苏南和苏北地区,鳜鱼养殖场内发现鳜鱼尾孢虫,部分鱼池内的死亡率超过60%;2002年山东章丘地区,养殖场内发生车轮虫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 具体分析来看,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的危害如下:①因机械性刺激损伤鱼类组织,鱼类出现不同病变或死亡,并且将病变传染至整个鱼塘或养殖场;②在阻塞和挤压效应下,寄生虫会挤压鱼类的正常器官组织,出现肌肉萎缩、功能坏死等病变;③掠夺鱼类的营养物质,鱼类生长期间的营养供给不足,从而诱发消瘦疾病;④寄生虫在鱼类体内直接排放代谢产物,导致毒素持续累积,或者分泌出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 3.针对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消毒管理 第一,定期清理养殖场和池塘,要求排净池内水体,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控制在160kg/亩,加水化成石灰浆泼洒在池塘内。第二,对幼苗进行严格检疫,避免携带病原菌和寄生虫,进入鱼塘之前,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第三,养殖过程中,每月对鱼塘进行消毒,使用敌百虫泼洒;并且合理选择饲料、控制用量,防止水体污染。第四,推荐选择抗病能力强的鱼种,规范养殖管理措施,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降低寄生虫病发生率。 3.2 制定预防措施 首先优化鱼塘设计,要求每个池塘具有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保证水源清洁充足,从源头控制水体质量,避免携带病原菌。其次,在寄生虫病高发时期,应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一方面从饲料入手,进行消毒和杀虫;另一方面投喂药饵,抑制病原菌增殖[4]。最后从鱼类本身出发,越冬时期选用配合饲料,开春季节则适当添加营养成分、免疫调节剂等。同时采用拉网锻炼法,增加鱼类运动量;装运时避免损伤皮肤外表,阻断病原菌的入侵途径。 3.3 使用化学药物 推荐使用化学药物如优马林、鱼虫杀星,前者可有效治疗斜管虫、小瓜虫、车轮虫等,具有消毒抗菌功效,且不会引起公害和污染;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二、实验材料 1、试验用鱼的选择与驯养 试验用的鱼必须对毒物敏感,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条件下饲养,来源丰富,个体健康。我国可采用的试验鱼有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金鱼、鲫鱼等。 在同一实验中要求试验鱼必须同属、同种、同龄,最好是当年生。鱼的平均体长以7cm 以下为宜。金鱼体短、身宽,一般以3cm以下较为合适。同组鱼中最大的体长不应超过最小的体长的1.5倍。 选用的试验鱼在试验前必须在实验室内经过驯养,使之适应实验室条件的生活环境和进行健康选择。驯养鱼应该与试验相同水质水温的水体中至少驯养7天,使其适应试验环境,不应长期养殖(<2个月)。驯养期间,应每天换水,可每天喂食1~2次,但在试验前一天应停止喂食,以免试验时,剩余饵料及粪便影响水质。驯养期间试验鱼死亡率不得超过5%,否则,可以认为这批鱼不符合试验鱼的要求,应该继续驯养或者重新更换试验鱼进行驯养。 试验前必须挑选健康的鱼,即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大小无太大悬殊、无任何疾病的鱼作为试验鱼。任何畸形鱼、外观上反常态的鱼都不得作试验鱼。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族箱或水槽。容器体积可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或者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溶解氧测定仪、水硬度计、温度控制仪、pH计、分析天平。 3、实验用水(稀释水)及水质条件 用来驯养和配制实验液的水,必须是未受污染的清洁水。一般可采用天然河水、湖水或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寄生虫是指一种生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另外一种生物体内,被寄居的生物称为宿主或者寄主,寄生虫的寄生行为同时对卑寄生生物产生损害。寄生行为时寄生虫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依靠寄生虫自身一些特化的器官附着于宿主或者寄主体外,以从中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甚至繁殖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是庇护其不受其他不利因素干扰的行为。此外,更加广义地说,就是小型生物依附大型生物来生存,可以被称为寄生,因此病毒也是可以称为寄生虫。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甚至因此而产生一些适应宿主的结构或者功能。 由于寄生虫的寄生活动,寄生在鱼类上的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是比较大地,显著时可引起被寄生鱼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鱼类的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如机械性损伤带来的感染、炎症等。二是压挤与阻塞。某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鱼类体内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对鱼类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五是引起寄主的超敏反应。寄生虫或者是寄生虫产生的物质被寄主体内识别为抗原,引起寄主体内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寄主的损伤。 寄生和互利共生一样,都是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只是寄生是对宿主有害,而互利共生是双方都有利。而寄生关系的其原由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由空间联系发展到食物联系。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不同程度的共栖为发展营养联系建立基础。食物联系可能开始时只是一种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当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体液来维持生活,即发展为寄生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捕食过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过渡的痕迹。第三条途径是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内,虽然寄主体内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寄生关系从上述共栖、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条途径产生后,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由寄生产生的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寄生是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为了生存而演变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演变中,寄生虫在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方面就产生了许多的变化。首先,寄生虫为了生活需要确定它们的寄主,还要适应寄主体内的环境。这就迫使它们要有所变化。为了寻找寄主或者在寄主体内迅速到达寄生部位,它们的运动结构在不同的寄生环境便演化出不同的适应方式。 鱼类的寄生虫感染鱼类的途经有三个途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和经血感染。经口感染:很多虫卵、幼虫或包囊可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鱼体中。鱼吞食受污染的饲料及带有幼体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如艾美虫、绦虫及寄生于肠道中的吸虫等。经皮感染:即是感染阶段之寄生虫通过鱼类皮肤、鳃、鳍而感染鱼类。它们可主动侵袭鱼类(如双穴吸虫的尾蚴)或从伤口进入鱼体。经血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在鱼体上较少见。它是通过动物媒介的叮咬而将病原接种到鱼类血液中,病原通过体外寄生虫的口器而达鱼类的血液或组织,如蛭类叮咬鱼体而传播寄生于血液中的原生动物,如锥虫。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其实寄生虫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建立检疫制度。对从外地引进,或引种到外地去的种鱼、苗种进行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每年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杂物、杂草,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达到预防鱼病之目的。清塘消毒工作主要包括:清整池塘:每年冬天,待鱼出池后,排干池水,修补池埂,拔除池边杂草,并挖去过多的淤泥。药物清塘: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氨水等。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而且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作用。

实验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二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三、实验器材 玻璃缸或搪瓷桶、重金属盐、金鱼 四、实验步骤 (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 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 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往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养殖密度越来越大 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 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 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 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 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 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 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一、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 抵抗力下降 甚至造成死亡。 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 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 带来不良的后果 二是压挤与阻塞 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 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 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 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 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受影响 重者可至死亡 四是毒素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 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 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1 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 使其血管阻塞 黏液增多 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 不摄食 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 体色暗黑 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 7~9月发病较多 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 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 碘泡虫形成的胞囊 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 致使病鱼狂游乱窜 打圈 狂跳出水面 鱼体极度消瘦 尾上翘 肝、脾萎缩 腹腔积水 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 严重时前肠粗大 肠壁呈白色糜烂状 鱼体发黑 腹部膨大 不摄食 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 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 表现为急性型。 3 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 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 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 破坏组织 影响鱼的呼吸 病鱼食欲减退 鱼体消瘦发黑 漂游水面或侧卧 靠近岸边 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 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 严重时鱼体覆盖 层白色薄膜 病鱼行动迟钝 漂浮水面 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 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 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 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 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 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 如鳍、头、体表等出现一层白翳 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 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 使其口腔充塞黏液 嘴闭合困难 不摄食 呈“跑马”现象 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 1、广州管圆线虫 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福寿螺含有大量广州管圆线虫(华盖供图) 含虫食物:福寿螺 福寿螺带有多种寄生虫。一只福寿螺中就多达3000条至6000条管圆线虫。 避免方法 食用福寿螺必须经过100摄氏度的高温彻底烹煮熟透。 含虫食物:未熟肉类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感染弓形虫,并且感染率很高。人的传染来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 避免方法 食用肉类前要充分烹煮至熟透,定时消毒与肉类有接触的厨具。 含虫食物:猪肉、黄鳝 避免方法 尽量减少鱼类的生吃次数,选择合法安全的用餐场所食用生鲜类食物。 含虫食物:小龙虾、蟹类 烤、炒、腌、醉等方式不能将小龙虾体内可能携带的肺吸虫幼虫全部杀死。 避免方法 不要食用生的或者半生的小龙虾、蟹类即可。小龙虾的虾头易潜伏细菌、寄生虫,一般不要食用。 5、绦虫 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主要寄生于人小肠,虫卵在牛肠内孵化并可随血循环遍布全身,生长成囊尾蚴,人一旦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3个月后即会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人体内寄生牛带绦虫后,不仅会出现腹泻、腹痛症状,还会出现贫血、肠梗塞等并发症。

牛肉中可能含有牛带绦虫卵(华盖供图) 含虫食物:牛肉 避免方法 最好不购买未经检验的牛肉,切完牛肉后用开水洗烫砧板和刀具,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牛肉最好冷冻后再食用。 6、肝吸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寄生虫病在水鱼类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寄生虫病在水鱼类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摘要]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养殖密度不断扩大,鱼类害病的发生机率与危害性随之提高。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兴起,使得因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发生频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就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给鱼类生存造成的危害作了阐述,并提出了防止寄生虫病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措施 引言 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养殖密度不断扩大,鱼类害病的发生机率与危害性随之提高。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兴起,使得因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发生频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占据相当比例,这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大部分寄生虫无法对鱼类造成明显的危害,在较为稳定情况的水生态系统下,宿主和寄生虫的种群两者之间一般可以处在较为平衡的一种状态,但是唯有当整个环境和生态发生急剧变化时,寄生虫才有可能出现大量侵入宿主的情况,进而暴发寄生虫病,为渔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造成的危害 寄生虫能够给鱼类造成比较显著的影响,在成长期间它能够使宿主的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会使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更有甚者会引发死亡出现。当寄生虫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时,养鱼者通常难以给与必要的重视。根据生产情况分析,细菌性体表病属于淡水鱼类的主要细菌性疾病,而引起此类疾病发生进而不断流行的主要因素就是寄生虫所引起的损伤。所以,要高度重视寄生虫给鱼类造成的危害。 在我国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鱼类寄生虫病,导致鱼类死亡,死亡率低的为20%~30%,而严重者达90%以上。2001年,在处于苏南、苏北地区的鳜鱼养殖的鱼塘里面发现了鳜鱼尾孢虫,有的鱼池发病率及死亡率甚至达到60%以上。2002年,在山东章丘某鱼塘发生极为严重车轮虫病,导致大批的鲤鱼种类纷纷死亡,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当鱼类及观赏鱼类一旦感染上了多子小瓜虫,如果不及时去进行治疗,鱼种的病死率常会达到60%以上,严重时会达到80%以上,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寄生虫病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点:会引起机械性刺激及导致组织损伤,这是寄生虫病的一种共有的特征,能够直接导致鱼类死亡或出现其他病变,产生不良影响;会产生压挤和阻塞,有些寄生虫常寄生于鱼类体内易造成对宿主内部组织器官的压挤,从而导致萎缩、坏死甚至生理机能的丧失;使宿主的营养被掠夺,因为寄生虫的营养来自宿主,所以常常会对宿主的营养进行掠夺,导致宿主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毒素的作用,由于寄生虫在寄生中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2.3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寄生虫病,在了解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基础上治疗甚至预防寄生虫病的产生。以下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为人兽共患性疾病。在夏、秋季节,要重点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 一、主要症状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多汗、乏力、头昏、头痛、咳嗽、腹痛、腹泻和肝脾肿大等。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之间。 二、急性血吸虫病诊断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体征,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即可确诊。

淡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

淡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车轮虫病: 1、症状: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寄主分泌大量粘液,鱼苗体上在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观察尤为明显。危害下塘十天左右的鱼苗时,发现成群沿塘边狂游,口腔充塞粘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合理施肥、放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亩鱼池用苦楝树枝叶15公斤分别浸泡于池中。用2%的食盐水浸洗鱼种15分钟以上。每亩水深1米用苦楝枝叶20—30公斤煎汁全池遍洒。 二、孢子虫病: 1、症状:鱼类大量寄生孢子虫后,引起鱼体消瘦、食欲减退、体表发黑、腹部膨大等症状。孢子虫是水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寄生虫,目前危害比较比较严重的种类有球虫病、鲫鱼碘泡虫病、圆形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病和鲫鱼粘体虫病、中华粘体虫病等。 2、防治方法:清除塘底的过多淤泥,采用生石灰或氯制剂进行彻底清塘,以杀死冬眠的孢子。不要到有该病的地区购买鱼种;外地购买的鱼种下池前用聚维酮碘浸浴15—20分钟。发病时,在饲料中添加1.5%“孢虫杀”连喂3天,第4天用“鱼虫灭”全池泼洒1次。 三、锚头鳋病: 1、症状:锚头鳋是大型寄生虫,肉眼可见,主要寄生在鱼类的鳃

和体表组织,吸取营养液,可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形成红色斑点,并容易被水霉所附着。病鱼呈现不安,食欲减退,继而身体消瘦,流动迟缓。 2、防治方法:鱼池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亩用松树枝叶10公斤左右,扎成几个小捆,插挂在池塘周围。对于发病的鱼种,可采用高锰酸钾浸浴。 四、斜管虫病: 1、症状:该虫寄生于鱼类的鳃和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的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功能。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作侧卧状,靠近塘边,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 2、防治方法:用氯制剂彻底清池消毒,杀死病原体。鱼种入池前,用0.2%食盐水或5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分钟。 五、日常管理 加强鱼病防治,平时每半个月用漂白粉250克溶解于水.在食场周围泼洒,连续泼洒三天,也可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籽、食盐防治细菌性鱼病。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溶于水后,进行全池泼洒防治寄生虫病。同时要注意防治烂鳃、肠炎、赤皮、白头白嘴、车轮虫病。如果鱼池青泥苔过多,可全池泼洒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用药 0.7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或每亩用草木灰50公斤,撒在青泥苔上,使青泥苔不见阳光而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