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4.3 18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与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 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 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 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 内抢占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 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 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 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 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 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 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 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 会革命,“平均地权”。 (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 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 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 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任务。
1 主干串联· 核心回顾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要求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 产资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ຫໍສະໝຸດ Baidu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 业的运动中。
3.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 建思想牢笼。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 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 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 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 期, 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 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 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 期,也是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 展开的时期。 政治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 文明 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 经济 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 文明 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 文化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 生活 方向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合璧、新旧并存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