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大会-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张贴报告信息表

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大会-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张贴报告信息表
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大会-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张贴报告信息表

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张贴报告信息表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知觉,情绪,意志力 3.个性心理包括什么: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和观点: 一、构造主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现代心理学】,铁钦纳 (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成三个部分:感觉,表象,情感。 (2)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1)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2)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3)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荣格 (1)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5.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哪些可以探索因果关系,哪些不能探索【除实验法外,其他方法均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 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 方法。 (1)基本要求: ○1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的心理品质 三、相关法: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四、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也进行的。

(2)自然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自变量或独立变量: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观条件。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五、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 心理现象的原因。 6.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前两个势力是?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 1.神经元的构成: 胞体,树突和轴突 2.大脑皮层的构成: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大脑的偏侧化: P75【结构和功能】 结构:(1)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功能:(1)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4.联结大脑半球的组织是? 胼胝体 5.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1)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1服从全或无法则,即神经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2)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传导 ○1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6.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7.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下丘脑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 第三章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

系列位置效应 张心语 2 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自由回忆的范式。选取14名同学作为被试,摘要实验采用2 通过实验,来探究汉语的首因效应来自LTS,而近因效应来自STS。实验假设为实验假设:(1)词表数越多,首因效应、渐近线相对就低,但近因效应不受影响;(2)有干扰作业的实验处理下,首因效应和渐近线不受影响。实验结果由系列位置曲线图说明并证实了假设。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曲线;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引言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杨治良,无日期)。最早詹姆斯(1890年)提出将记忆区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他的两个因素的理论称为双重记忆理论,在自由回忆的实验中得到了证明其的证据(黄希庭,2007)。其中,系列位置曲线能够清晰的表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但是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作区分,也成为心理学家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识记一系列项目时,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吴艳红,朱滢,1999)。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的测量主要有系列回忆和自由回忆两种方法,如果被试不拘顺序,按照自己的意愿回忆,称为自由回忆。默尔达克(19 6 2年)采用自由回忆来测量人类的记忆,发现被试对一系列学习项目中每个项目的记忆优劣,与该项目在系列中呈现的先后顺序位置有关(黄一宁,1996)。系列位置效应包含两种成分: 一种是最先呈现的材料在回忆时优于中间的材料, 较易被回忆, 遗忘较少, 称之为首因效应; 另一种是最后呈现的材料被提取的可能性最大, 最易被回忆, 遗忘最少, 称之为近因效应(程灶火,王力,2003)。根据双重记忆理论的解释,假设短时记忆为空,开头的词进入时极可能得到大量的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也就是说从开头到中间位置上的那些单词是从长时记忆中回忆出来的。离词表结束位置越近的单词进入短时记忆的概率越高,因而回忆率就增加了,因为短时记忆中的单词是可以完全回忆出来的,这就产生了近因效应(黄希庭)。 区分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的证据来自于Postman 和Phillips 的实验(1965),他们的实验重点在于干扰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过程。干扰说是采用顺摄抑制(干扰)及倒摄抑制(干扰)的机制来说明系列位置效应,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一系列的项目后,在自由回忆系列中的每一个项目时,都会受到其他项目的干扰作用。占系列首位的儿个项目,不受顺摄干扰,只受到随后项目的倒摄干扰。占系列最后的几个项目,不受倒摄干扰,只受到先前项目的顺摄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360docs.net/doc/8818916120.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普通心理学简答题

普通心理学简答题 1.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2.记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者回忆过程。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3.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活动任务的性质 (3)材料的数量和性质(4)识记的方法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2)系列位置效应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5.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6.如何防止遗忘(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复习、老师该如何安排有效复习)

注意分配实验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注 意 分 配 的 性 别 差 异 研 究 班级:心理0802班 姓名:翟土梅 学号:20080605

注意分配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0802班翟土梅(20080605) 摘要:此实验利用注意分配仪测定10名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对不同刺激——光亮 和声调——同时反应时的注意分配能力。实验结果显示:相比单一任务情境下,双任务条件下视觉或听觉的选择反应任务的准确率更低;个体注意分配量Q值在0.26~0.59之间的范围内变化,5名女生的平均值为0.418,男生为0.40。男女平均值为0.409。结果表明此实验条件下:1)双任务提高了被试的心理负荷,降低了作业的绩效;2)被试的分配量Q值存在个体差异。此外,还分析了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带来的实验结果分析,把男女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还讨论了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并从实际出发,拓展探讨了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类注意分配的事例。 关键词:注意分配心理负荷注意分配量Q值显著性检验性别差异 1 引言: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注意分配是可能而且是有效的。但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在同时进行的多项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活动生疏的,需要集中注意于该活动上,而其余动作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可以不假思索地稍加留意即能完成。条件之二是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同时进行几种要困难些。当它们之间形成某种反应系统后,组织更加的有合理性时,注意分配才容易完成。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得到训练发展的。最初,对注意分配的研究来源于心理学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丁.贾斯特罗和W.B凯恩尼斯发现一个人在一边用一只手快速的敲打时,能很快的加数目和阅读。另一位心理学家潘尔哈姆,记录了教师一边朗诵一首熟悉的诗,一边手写另一首熟悉诗的例子。1973年,卡内曼提出来资源限制理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报告(简单反应时)

光简单反应时和声简单反应时 一、引言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并要求他们只做单一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测试时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以及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反应时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因变量之一,唐德斯最早对反应时进行了划分,划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等。而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之后他带领他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他的学生卡特尔和屈尔佩后来都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实验室。卡特尔还做了许多关于简单反应时的实验,他认为被试在做简单反应时,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那个将出现的刺激和那个将运动的手指上,当刺激到来时,眼睛-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了,因此反应很快。冯特的另一个学生,屈尔佩则发展出一种内省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反应时与复杂反应时,其学生还证明了准备定势对反应时影响。由于反应时是一个很敏锐的反应变量指标,因而可以作为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前后心理活动过程的客观指标,在实践中可作为职业选拔的指标。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简单反应时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是否存在感觉通道差异。 二、方法 1.被试:女,20岁(4人);男,21(2人),被试身体健康,视力、听力均正常。 2.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202-5反应时装置。 3.程序: 1.将主机与附机EPT202-5反应时装置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2.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简单反应时→学号→姓名→次数(20) →选择刺激光(颜色任选),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呈现绿色指示灯后,被试即可开始进行测试。被试手按EPT202-5反应时上的〈启始位〉键,等待0.5-2.0秒后,将呈现光刺激。被试看到光刺激后,手指迅速离开〈启始位〉键。反应时记录从光刺激呈现开始,到被试离开〈启始位〉键结束。实验中,如被试不再按住〈启始位〉键,仪器将自动进入等待状态,直到重新按住〈启始位〉键,才会发出下一次刺激。如此往复,直到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4.同一被试刺激光的颜色要一致,不能中途变化。正式实验前要被试进行练习,以熟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报告(完整版)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报告 从201X.7月份至201X年5月份通过学校组织的这次实习。让我第一次与幼儿亲密接触,这次真枪实弹的练习,让我受益匪浅,让我逐渐爱上了幼儿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亲自尝到了在一线奋战的幼儿教师们的辛苦。 一、实习目的 能了解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工作的特点,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工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与热爱。 二、基本情况 三、 1、实习的内容 观察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半日教学活动内容,初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 2、观察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与建设,了解幼儿园环境布置的特点及环境对幼儿园教学的作用。 3、观摩幼儿教师是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初步了解自己未来的角色与工作状况。 4、观察保育员是如何进行保教工作的,初步了解保教工作的重要性。 5、了解当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与努力的方向

第1页共8页

6、写出观察日记、见习报告、自己的感想和实习专题总结。 2、实习的收获 (1)、本次实习达到了实习目的,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实习的各项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幼儿园的工作性质、特点与过程,也了解了自己未来的去向与专业定位。 (2)、学生能够遵守实习时间和实习纪律,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幼儿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拖地、打扫卫生和环境布置等。 (3)、观摩了幼儿园最好的、最具有超前意识的活动课程教学,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4)、每个实习学生都写出了见习报告和实习专题总结,都有不同的体会与感想。 3、教学工作因为我们所在的专业是数学教育,因而被分到大班担任班主任,指导教师王老师,40 左右言谈爽利,是个非常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她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我分析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她精益求精甚至每个细节都会给我更好的意见,如何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的发现老师的意图,接受新的知识等等。我是从第一周的星期五开始上课的,王老师说这是练习课,她不打算去听,只是给个机会你去和学生接触,感受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为下周一的新老师上课做准备。 上课,除了传授新知识,让学生学得更好,不应是一节课得全部。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感受学习的快乐,是更加重要的方面。 好动爱闹是幼儿的天性,集中教育活动时间不仅要有好的备课教案,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控制课堂纪律,否则就是含破喉咙也无济于事,所以能让小朋友在比亚时候安静的听讲,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第一

普通心理学实验大纲.doc

河西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实验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普通心理学实验是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方法。普通心理学实验是《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重复心理学发展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2. 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全面思维能力。 3. 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能够较好地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4. 通过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5.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内容 心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了解,感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注意实验,动作技能实验,阈限实验,错觉实验,气质实验。 (四)教学时数 20学时。本课程学时列入《普通心理学》总学时计划。 (五)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过程,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亲自担当主试或被试来完成实验,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 1.力图将经典研究和前沿进展交织铺陈,从而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实验心理学各领域中的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 2.把具体实验和逻辑方法有机整合,突显出科学思维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核心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注重实验程序、方法和仪器的掌握和练习,让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们迈出心理学研究实践的有效指南。 二、本文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普通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学后感 在得知大一新生可以选修选修课的时候,我就很兴奋,因为看到了一个很想选修的一门课——普通心理学。当提到心理学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新奇,神秘,拥有可以看穿内心的神秘力量……这估计得得益于现在的影视和文学做作品的夸张和渲染。当选修了普通心理学之后,翻开课本,才发现,真正的心理学与电影中的那种,用一个摇晃的老怀表就能把人催眠了的“心理学”有这天壤之别。心理学不仅需要学习心理,还要与人体生理学的只是相结合。虽然与所想象中的有些出入,但是我告诉自己依然要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面对这门学问。当我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滞后,我开始对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一些原本无法解答的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心理学,是一个拥有庞大而详细分类的学科。普通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以前错误的以为普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概括,实则相反,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心理学分为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前者包括的分支有实验心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八个分支;而应用心理学则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八个分支。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心理现象,它都涉及,这让我对这个从十九世纪初叶才被定义,后来逐渐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的年轻的学科感到一丝敬畏之情。 抱着认真的态度,加上一些尊敬之情,我在心理学课学到了第一个心理学内容——“本我、自我、超我”。以前对这三个次回只停留在词汇的表象层面,并未深度考虑其中内在联系与意义。现在,我可以准确说去三者的准确定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了。 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 本我就像一个儿童,无拘无束,天真快乐,成人世界里的条条框框对他没有束缚力,只要他快乐,一切都得围着他公转;而自我则是一个稳重的成年人,在欲望与理性之间徘徊,寻求那最契合的均衡点;而超我则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是个尊重规矩,严守原则的“老顽固”。三个不同的“我”,有倾向自然的、有倾向文明的,有理性的、有感性的,从不同方面影响着自己。 三个“我”让我认识了佛洛依德,同时佛洛依德又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概念——无意识——这也成为我第一个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学概念。 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 我的姐姐的一个习惯——不喜欢豆芽,甚至是厌恶。她告诉我说,她不喜欢豆芽,不是挑食的那种不喜欢吃,而是看到豆芽就想吐的一种感觉,看到豆芽就浑身不自在。当我问及原因的时候,她说她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 在上心理学课的时候,老师介绍到了无意识的概念,我当即就拿出手机给我姐姐发来一条信息,告诉她我找到了她不喜欢豆芽的原因了。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关于STROOP效应的实验研究 程莹、胡莹莹、张护军 (安庆师范学院安庆246052) 摘要:本实验采用EP2004实验台、EPT801速示仪及测试卡片4套即12张进行STROOP实验,考察念字和命名两个认知过程。结果发现人们对字的加工快,而对颜色的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颜色的干扰。 关键词:STROOP实验认知过程念字命名 1.引言 在经典的STROOP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些由不同颜色书写的颜色词,单词的颜色可能与单词本身的意义相一致(如红色的“红”),也可能不一致(如红色的“绿”)。另一种任务是命名单词的颜色。当单词的词义与单词的颜色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会明显长于一致时的反应时,这种效应成为STROOP效应.[1]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在对颜色和字义加工过程中存在语义加工优势现象。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它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是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用一年级小学生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字义的加工是一种自动加工,速度较快,而颜色的加工是一种需要注意的加工,速度较慢。至于一年级小学生是由于识字不多,故无这种对字义的自动加工现象,所以才未发现这种现象。麦克劳德(Mecleod)在1991年总结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发生机 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像早期的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的 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 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 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选用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16名被试,男性8名,女性8名 2.2材料和仪器 本实验采用EP2004实验台、Psykey心理实验系统、EPT801速示仪及测试卡片4套即12张进行STROOP实验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实验设计为2(认知类型:认字;命名)×4(卡片类型: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 色无关;色语言无关、音义有关)组内试验设计 2.4试验程序 2.4.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rtoop”效应。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4.2第一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汉字是什么颜色,你就用优势手按2号反应盒上相应的颜色键,而不要管那个字的内容是什么。反应越快越好。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然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第二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请你使用2号反应盒对呈现的汉字准备反应。汉字一旦出现,你就大声念出这个字,同时根据汉字的颜色用优势手按相对应的颜色键。反应越快越好。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实验就可以继续。 2.4.3第一次指导语后,被试根据要求对呈现的汉字作出相应反应,直至弹出休息对话框。倒计时3分钟休息结束,第二次出现指导语,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后按任意键,实验即继续。被试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 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