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高校一门跨学科、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特点、民族精神,使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来增强自觉性以及认同感。对于专业的学习来说,有利于重新整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科融通,从而使学生在相关专业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各高校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以我校为例,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粗浅谈一下对于本课程的改革设想,围绕于五个方面进行:第一,将师资队伍加强。我分院本课程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可能只是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在此一言以蔽之,具体的设想就是老教师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年轻教师作为后续力量,使主讲教师要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化,要形成学术梯队。

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本课程是作为各个专业共同基础课开设的,大多高校的授课教师配备不是专业的“国学大师”或专家,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借鉴一些有经验的国学专家,将当下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运用到现代的思维方式中,掌握学术的前瞻性问题,学会内修外援。这样,教师才能保证授课思路清晰,思想深邃,视野广博,体例独特,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先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然后再有规律等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要让学生更清晰、更明确知识重点。这一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整本教材都在密切的关注这中国文化的进程与发展,这也是展现了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的形成,这门课程是渗透民族文化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让我们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将物质的东西精神话,让学生心领神会,提高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的整合也很重要,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它直接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六大部门,这也是证明教材的脉络所在,这六大部门分别是:发生机制、发展历程、表现形式、文化结构、整体特征以及文化精神。在这六大部门中发生

机制有由三个方面组成,他们分别是历史地理坏境、经济基础以及社会政治结构;而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四个时期,分别是萌芽、奠定、繁荣以及转向;而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分为外在以及内在结构,而外在结构分别表现在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宗教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在结构有两分说,三层次说,四层次说,六大子系统说这几个说法,两分说是由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三层次说是由物质、制度、精神构成;四层次说是有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构成;六大子系统说是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所构成。可以说,本课程内容体系庞大而丰富,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可能的。那就要根据课时的安排和各专业的特点,注意内容的整合,取舍要得当。教学内容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难点,以文化特征、民族精神为统帅,跨文越理,史论结合,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内容就要舍弃,关联大的,要尽量展开,并结合实践教学进行巩固,转化成一种能力的培养。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现行本科教学中,应当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实现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通创新。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要求概念清楚、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以教师为知识传授主体,力求语言精准生动,另外,还要求寓启发于讲授之中。讨论法是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要求。往往应该选取一些可操作的选题,例如对广告专业的学生,布置一些中国文学、各种艺术、美学思想、民族精神等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与传承等问题;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材料,认真准备讨论内容,在课堂上既要给予话语权,允许学生“百家争鸣”,肯定学生的参与态度,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要加强引导,掌控讨论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及时总结,并提升学生评判水平和创作能力,抓住时效性和后续性,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并记下学习心得,扩大学生的自学空间。比较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古今中外、不同学科之间的多向比较,同中取异,异中悟同,架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并达到新旧知识体系的融通。

在教学手段上,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文字、影视图片等材料制作PPT,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把现场演示的情境教学法,穿插在其它的教学方法中。最后还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各种参观、考察、见习活动,开展校园学术文化节,举办专题系列讲座等。还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专长,尝试专题讲座等其它教学方式。

统而括之,《中国文化概论》的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专业特点,设置知识板块,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基本需求和专业需求。

第四,重视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配套教材建设。一方面是要结合学科专家的权威教材;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行业组织和学生专业,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内容才能更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求。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科技新内容、新工艺和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建立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力图使所有教学资源电子信息化,方便学生学习研究。

第五,为了确保课程建设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应建立起完备的监控机制。一方面,为保证课程的建设质量,要建立健全一套较完整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课程检查评估制度,要不定期进行所有教学资源检查,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及时掌握课程建设信息。通过检查评估,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把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并建设网络资源,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点、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参考文献及资料、前沿问题及相关知识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等。有鉴于此,我们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网络链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