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出师表》第三课时 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学过大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达到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对于文章内容的背诵理解翻译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解决,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之以渔。另外,文章人物比较出名,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同时适当延展课外积累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借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认知态度,激励他们多读书,学习古人。
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
批注阅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及内容
学生的学
教师的导
二次备课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在书上勾画相关语句,然后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三、赏析表文,学习写法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3、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4、重新认识诸葛亮,了解其政治主张,并学习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重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难点】1、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22.出师表(3)
主备人:授课人:
班级
初三1、2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由诸葛亮亲自写作的《出师表》,是这位两朝老臣出师北伐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忠心和决心的表文,情词恳切,意味深长,打动了古往今来众多忠志之士,字里行间有很多值得品味揣摩的地方。学习本文可继续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词句,有条有理的将文章读出深度,读出情味。
四、拓展延伸,展示个性
五、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学生背诵
学生划分层次
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学过大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达到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对于文章内容的背诵理解翻译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解决,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之以渔。另外,文章人物比较出名,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同时适当延展课外积累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借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认知态度,激励他们多读书,学习古人。
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
批注阅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及内容
学生的学
教师的导
二次备课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在书上勾画相关语句,然后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三、赏析表文,学习写法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3、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4、重新认识诸葛亮,了解其政治主张,并学习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重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难点】1、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22.出师表(3)
主备人:授课人:
班级
初三1、2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由诸葛亮亲自写作的《出师表》,是这位两朝老臣出师北伐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忠心和决心的表文,情词恳切,意味深长,打动了古往今来众多忠志之士,字里行间有很多值得品味揣摩的地方。学习本文可继续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词句,有条有理的将文章读出深度,读出情味。
四、拓展延伸,展示个性
五、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学生背诵
学生划分层次
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