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分析—悉尼歌剧院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作品分析

——悉尼歌剧院解读

一、悉尼歌剧院项目背景和概况

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动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 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8258 m,坐落在距海平面19m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m ,宽118m,高67m。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

二、建筑设计师与结构工程师

歌剧院建筑的中标者为当年38岁的丹麦年轻建筑师约翰•伍重提交的方案,在全世界233份建筑设计方案中,他做的壳形方案被当时的评委会主席艾罗•萨里宁所欣赏并采用。

结构工程师为世界极顶尖结构大师阿鲁普及其领导的阿鲁普结构研究所。可以说,没有这一世界顶尖结构工程公司的鼎力协助,约翰•伍重设计的歌剧院可能会成为“纸上谈兵”。

三、悉尼歌剧院的平面功能布置

歌剧院有一个音乐厅(2700座),一个歌剧院(1550座),一个话剧院(550座),一个兼放电影的室内小剧场,一个大展览厅,以及录音兼排练室、餐厅及各种辅助用房。

悉尼歌剧院在外观整体上看,有由十对壳体组成的3组白色壳状屋顶,两个剧院占用两组大的壳体,另外一组小壳体为餐厅,其中歌剧厅、音乐厅与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四块巨大的壳状屋顶覆盖,这些壳状屋顶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可以认为,单个壳体之间的组合是其屋顶的基本组成成分。与巨大的壳形屋顶相协调的是底部高达19m的基座,这为屋顶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抗侧推力的手段。在扇形肋拱间形成的空的部位的结构组合上,采用梁板式结构体系,以拱肋的主体结构为基础,于拱肋上搭梁,并且因交接处应力的集中,在结构交接处的部位梁截面较厚,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传力体系,来自屋面板的压力传递给梁,再传递给作为主体结构的拱肋,最后传至大石座基础

通过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分析可以知道歌剧院总体上属于拱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而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壳结构体系。

四、贝壳与白帆的寓意

悉尼歌剧院就像一组洁白的雕塑,如同海边礁石上巨大的贝壳,又像是一组迎风扬帆的船队,与海湾中的片片白帆相互掩映,富有诗意,充满浪漫的色彩,这是每一个去过悉尼歌剧院或者见过悉尼歌剧院照片的人都会有的联想,其它的方面不想作过多的阐述,这里仅从建筑师自身的角度来看,约翰•伍重的想法十分独到,这一想法便是“第五立面”,即在满足东、南、西、北四立面需要漂亮的基础上,还应当有一个从上面看下来也十分优美的“第五立面”于是约翰•伍重按照这一理念设计了壳形的屋顶与巨大的基座,在设计之初,约翰•伍重是考虑了屋顶的结构问题,按照其原始想法,屋顶厚度当在100mm-500mm之间,在班尼朗岬这个三面环海的狭长基地上,通过薄壳结构形成的贝壳或者帆状的屋顶表达了建筑师对于这一基地的特殊理解与感受力,尽管后来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将壳结构改为拱体结构,但依然表达了设计将形式与结构相统一的设计理念。

五、总结

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带着假面的建筑,它拥有壳形的外表皮,内在的拱结构。建筑方案设计经历了从最初优美的壳形但却无法实现的结构到经过几年艰辛的探索最终采用拱结构来表达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的过程,反映了建筑师追求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的辨证统一,同时建筑结构亦成为了建筑设计欲表达寓意的丰富因子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