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研究[社会]
石孝华 约4037字
在我国,社会工作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在这期间社会工作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设置和组织建设也越来越多元化、科学化。同时,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然而,我们冷静下来理性的分析会发现其实社会工作专业一直都处在夹缝之中、在千难万阻中蹒跚的前进着。社会工作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尴尬,比如:社会工作教育“一头热”和其他部门相对“冷”的尴尬;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流失、浪费的矛盾现象等等。目前全国大约有200多所大学设置了社工专业,每年毕业生至少有6千人。据估计,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没有从事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状况令人担忧。而同时社会上许多需要有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人员完成的服务工作大多仍然是由旧体制下的非专业人员承担着。这种种的尴尬场面不能不让人反思社会工作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人才流失问题。
一、对已有研究的讨论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恢复和发展至今有20多年了,专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业内和相关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关于社会工作的研究也是很多且有一定成果的。在本文开始之前,笔者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考虑到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刚起步,研究可能也不够的情况,笔者在做文献的搜索时,并没有设定时间的限制。经过大量的搜索工作之后,笔者发现对于社工人才流失的研究还相当少,确切的说是仅有一篇。其他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但这与本文的主题相关度就不是那么大了。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如下:
1.关于社工人才流失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的毛明华、陈贇畅从社工人才流失的现象做了对社工发展的探讨。他们对社工人才的规模和流失现象做了个量化的说明,交代了问题的严重性,接着分析了原因,其中他们认为体制的原因是最关键的,因此他们建议从体制上入手,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找到社工发展的突破口。
2.关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对于社工的发展,很多学者认为应该从专业队伍建设上入手,推动专业的发展。
如河南师范大学的石方军,他以中西部地区的河南省为例,深入分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河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存在数量严重不足、人员专业能力不强、领域分布不均、稳定性不高、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为
此,对河南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初步提出了对策建议,认为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集美大学的杨贵华和王瑞华则认为应该更深层次的探究问题。他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本身就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如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专业课程设置面偏窄、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滞后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应该抓住机遇,培养好社工人才。他们建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需求回应、专业化与职业化、本土化取向、素质教育等原则要求;应从建构专业理论,弘扬专业价值;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坚持全方位育人;搞好实习基地与督导制度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等等方面去入手解决问题。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社会工作是专业的人员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专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性服务的一门学科和一种助人活动。故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即是能够提供服务的人,具体说来就是经过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学习和教育,熟练掌握了各种工作手法并能在专业的价值伦理指导下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在本文中,笔者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限定为经过了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包括研究生。
而所谓的流失即是指上述的专业人员在现实中并没有从事专业的社会工作,而是转向了其他各种行业。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的确定。本文是要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流失以及他们对流失状况的理解,因此研究对象即是那些社工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就是那些经过了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以下以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2.资料收集的方法和过程。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本文采取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访谈法。在接受访谈之前,笔者向访谈对象介绍了本文的过程、研究成员及研究目的等。访谈采用一个主要的开放性的现象学问题,即“据我所知,您以前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但您现在做的不是相关的工作,您能谈谈您的经历吗?”。
在访谈进行时,笔者和访谈对象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关系,悬置自己作为“局内人”的先入为主的想法,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访谈对象所有的话语。同时注意自己的话语,避免对访谈对象造成影响,注意记录谈话内容,在征求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录音。访谈的内容主要根据访谈提纲来进行,集中于他们找工作时的考虑、流失的原因、去向、对流失经历的理解和看法等等,根据实际情况做了适当的调整。
四、研究结果呈现
1.行为经历。每个被访者都谈到了他们当初找
工作时的经历,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包括:直接放弃和先尝试再放弃。有些被访在找工作时预想了社工的工作不好找或者是直接确定不找相关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但是由于现实和自己心里想象的差距,后来还是选择了放弃。以下引文能很好的反映出他们在找工作时的真实应对方式:
“毕业时找工作,人家一听社会工作专业的,都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想找个专业相关的工作呢,但是没人要,只能另谋出路了。”
“毕业时曾经尝试着找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去了一个当地建设的比较好的社区,同那里的负责人谈过之后了解到社区里是需要专业的社工,但待遇各方面与毕业生预期差距较大,他们也认为大学生不会甘心在社区工作。所以最后放弃了,找工作的方向就转向了其他方面,倾向于找办公室的行政工作。”
“大四上半年找到的工作,那时候还不确定具体做什么工作,但知道一定不是和社会工作相关的。也没有想太多,毕业了就直接上班了,因为这两年就业压力比较大嘛。”
2.流失原因。关于自己流失的原因,访谈对象们都谈得比较多,分析的也比较全面。
从主观方面来说,他们表示自己的专业认同度不高、自身的专业优势比较薄弱、自我性格兴趣等特质不符合社工的要求。
从客观上来说,被访者反应的这方面的原因比较多,包括:政策支持不足、专业教育不精、职业体系不完善、专业需求不足、待遇太低等等。从以下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析的多样性:
“主要是没有像职业医生、教师这样的岗位设置,没有明确的从业资格认证,感觉从事社工专业工作框架过于模糊”。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不大,而且相比较而言待遇也比较低,工作当然也不是很好找,所以我只能另寻他图。”
“因为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人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岗位需求较少,在求职或者参加公务员和选调生考试中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经常会碰到诸如‘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是干什么的?’‘我们不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等此类问题。”
3.情绪反应。在经历流失这一过程中,虽然对于访谈对象来说,并没有经历很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是从访谈中的语言以及访谈对象的表情能够看出他们对于自己的流失还是怀有很多复杂的感情。总结起来有:负面情绪包括悲哀、无奈、愤怒和惋惜;正面的情绪有:庆幸、满足、感恩;当然还有比较平静、理性的。如引述所说:
“首先是对自己四年所学的知识感到比较可惜;其次认为社会的发
展确实很需要社会工作,但人们对社工的认同普遍较低,不太了解。应该提高社工的社会认同”。
“市场经济时代,我们要深刻反思市场价值规律在社会资源调配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主动性流失也好,被动性流失也罢。这是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必须要容忍的阵痛,没什么可说的,我以为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也要面临生存、就业等诸多难题。不能强求每个人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没有分娩前的阵痛,哪有新生命落地的喜悦”。
4.今后从事社工的态度反应。许多被访在表达自己流失的经历和情绪反应时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对今后从事社工的态度反应,经过笔者的追问,大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回答。当然这些回答无非三种,即肯定、否定、不确定。但是他们具体的阐述更加鲜明的表示了他们的态度。如引述:
“只要条件合适,时机成熟,我还是很愿意的,毕竟自己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同时专业的社工也是一种很高尚的事业,社工的价值理念、信仰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要是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我想我一定回去做的,毕竟它是我的本专业。我要把我学到的东西拿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可能不会。因为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工作和环境,不想再有什么变动”。
五、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造成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客观方面。第二,对于流失者本人,经历流失的过程及情绪反应也是复杂的。第三,对于专业的认同使得他们依然期待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成熟,能够将自己所学真正应用到需要的地方。
社会工作是一门高尚的职业,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阀门”。它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也是光明的。人才流失的问题仅仅是整个专业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政府应发挥主要作用,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加快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同时各界应合力促进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的认知和普及;需澄清和正确处理现有社会福利部门与社会工作的关系问题;社会工作的产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自身的努力。真正要使它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