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3.掌握诗中的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

4.背诵默写三首诗。

第一课时

【文学常识】

1.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10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3.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

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

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

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4.关于《秋兴八首》。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

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秋兴》是大历元年(766)年秋天,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

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自主学习】

1.生字注音。

萧(xiāo)森孤舟一系(xì)急暮砧(zhēn)

2.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①玉露:白露。②萧森:萧瑟阴森。③丛菊两开:第二次开放。④催刀尺:赶裁新衣。⑤砧:捣衣石。

【自主思考】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玉露、枫林、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捣衣声。表达了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明确:“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只有人才会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有了同样的情感。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明确:“催刀尺”即催动刀尺。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急暮砧”,傍晚时分,

砧声四起,声音急促。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第二课时

【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自主学习】

生字注音。

壑(hè)朔漠(shuò)青冢(zhǒng)省(xǐng)载(zǎi)

【自主思考】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怨恨。

2.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群”字,点出了山的簇拥与集中、一个“万”字,点出了山之多。这句诗刻画了一副雄伟的图景!山本来是静态之物,在这里却是起伏连绵,延续不绝。“赴”本是形容人的词汇,但作者却用拟人的手

法来比拟群山,从而把千山万壑写活了,让群山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更使得群山万壑具有人的情感,写出了群山想急切前往荆门拜谒王昭君之墓的情态。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这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遭遇。颈联从王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王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杜甫的诗题叫《咏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