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问诊
中医问诊收集的几大块
![中医问诊收集的几大块](https://img.taocdn.com/s3/m/6a1b299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3.png)
中医问诊收集的几大块
1. 个人信息:问诊时需要收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
2. 病史信息:收集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病史等,包括已经患有的疾病、手术史、过敏史等。
3. 现病史信息:详细询问患者当前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疼痛感觉、体征表现等。
4. 病情辨析: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中医医生会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进行病情辨析,包括辨证分型、舌诊、脉诊、面诊等。
5. 中医四诊:中医问诊还需要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6. 辅助检查:根据情况,中医医生可能还会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7. 诊断和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结果,中医医生会给出相应的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以上是中医问诊收集的几大块内容,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病史状况和症状表现,中医医生可以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问诊单
![中医问诊单](https://img.taocdn.com/s3/m/9da0707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f.png)
中医问诊单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请描述您现在最痛苦、最明显的主要症状,是否有其它伴随症状?这些症状最初是如何引起的?您患病多长时间了?以前是否得过其他疾病?是否有住院史、家族史、手术史?以下是详细问诊病情:一)寒热情况1、恶寒:○即使近火、加衣被也不能缓解寒冷。
○近火、加衣被可以缓解寒冷。
○夏天特别怕冷。
○冬天特别怕冷。
冬季睡觉时双脚不暖(需要热水泡脚后才能慢慢变暖)。
○冬季睡觉时整夜双脚不暖(需要厚被或电热器)。
2、发热:○体温升高。
○体温不高但有热感。
○午后或入夜有热感。
○下午发热更为严重。
○五心烦热。
○夏天特别怕热。
○夏天不怕热。
○寒热交替。
○XXX不退。
○低热持续。
二)汗出情况平时容易出汗,活动后尤其明显。
○平时不出汗。
○睡觉时出汗。
○醒后出汗。
○只有头部出汗。
○XXX出汗。
○半身出汗。
三)疼痛情况:1、疼痛的部位:○头顶。
○头左侧。
○头右侧。
○前额部。
○头后部。
○胸骨后痛。
○左肋痛。
○有肋痛。
○双肋痛。
○上腹部(左中右)。
○下腹部(左中右)○腰(左中右双)○四肢关节(请注明哪一个)。
○全身疼痛。
2、疼痛的性质:○胀痛。
○刺痛。
○冷痛。
○灼痛。
○隐痛。
○绞痛。
○重痛。
○空痛。
○酸痛。
○固定痛。
○走窜痛。
四)、饮食、口味情况1、饮食:○食欲一般、○食欲不振、○食欲较好、○食欲旺盛、○喜欢清淡饮食、○喜欢干躁饮食、○喜欢甜食、○喜欢咸食、○喜欢酸食、○喜欢辣食、○喜欢温热食物、○喜欢冷凉食物。
2、口味:○口感淡乏味、口苦(晨起口苦)(夜半口苦)(全天口苦)、○口甜、○口咸。
3、口渴:○口渴喜欢喝水、○口渴但不喜欢喝水、○口渴喝水多却不解渴、○口渴喝水多反而更渴、○口渴喜欢喝冷饮、○口渴喜欢喝热饮。
4、口感:○口粘腻、○口干、○偶尔咽喉干燥、○咽喉干燥明显、○夜半时咽干。
五)二便情况1、大便:○每天一次。
○每天两次。
○每天两次以上。
○两天一次。
○三天一次。
○四到十天一次。
○大便较干。
中诊问诊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中诊问诊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781ea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c.png)
第1篇一、背景为了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加强中医师队伍建设,我们于2021年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医问诊技能培训。
本次培训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中医师的问诊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本次培训的总结报告。
二、培训内容1. 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理论。
2. 望诊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学习望诊的技巧和方法,包括观察面色、舌象、脉象等。
3. 闻诊技能:学习如何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方法,判断患者的病情。
4. 问诊技能:学习如何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5. 脉诊技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脉诊的技巧和方法,判断患者的脉象。
6.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提高中医师的临床诊断能力。
三、培训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员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 实践操作:在模拟临床环境中,进行望、闻、问、切四诊的实践操作,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病例讨论,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床思维。
四、培训成果1. 学员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中医诊疗水平。
2. 学员的望、闻、问、切四诊技能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3. 学员在案例分析中,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临床诊断能力。
4. 学员在小组讨论中,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床思维。
五、总结本次中医问诊技能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学员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中医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本次培训的几点建议:1. 加强中医诊断学理论的学习,提高中医师的诊疗水平。
2. 注重实践操作,提高中医师的临床技能。
3. 加强团队协作,培养中医师的临床思维。
4. 定期开展中医问诊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中医师的诊疗水平。
中诊期末问诊总结范文
![中诊期末问诊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76ff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7.png)
中诊期末问诊总结范文尊敬的老师:您好!感谢您在整个学期里对我的悉心教导和耐心指导。
在这个学期的诊期末问诊中,我全力以赴,努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去帮助患者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
在这里,我将简要总结我在诊期末问诊中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首先,诊期末问诊中我主要担任的是接诊工作,即对患者的主诉进行分析和辨证施治的工作。
通过接触患者、听取他们的主诉以及详细了解他们的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我能逐步了解每个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身体特点。
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我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尊重患者的意愿和体验,以增加他们的治疗信心。
其次,诊期末问诊中我运用了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来分析患者的病情。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我能够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所属的范畴。
同时,我对患者进行了中医辩证分型,结合病史和体检结果,进一步确认患者的病因和病位,并制定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合理运用中药和饮食疗法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我选择了适宜的中药方剂,并进行了调剂和加减。
同时,我对患者进行了相关的饮食指导,让他们了解哪些食物有益于他们的健康,以及需要注意哪些饮食习惯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
在这个学期里,通过对一系列患者的问诊,我尝试了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的实践,包括针灸、拔罐、艾灸等等。
这些治疗方式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中药配合使用,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运用这些治疗方法时,我注重对患者进行详细解释和沟通,以增加他们对治疗的理解和配合度。
此外,诊期末问诊中,我还对少数患者的病情进行了中医辅助诊断。
通过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电針灸仪、磁疗仪等,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同时,我也通过这些设备对患者进行了一些常规的检查和评估,以更好地指导我的治疗方案。
在诊期末问诊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例如,有些患者的病情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去研究和处理。
中医问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问诊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500c67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10.png)
中医问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问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史询问:中医医生首先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情况,包括疾病的发病时间、病程、既往治
疗情况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非常重要。
此外,病史询问还包括了解病人
的个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帮助
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促进康复。
症状询问:症状询问是中医问诊的重要一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出病情
的性质、归属,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中医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人的主要症状、
痛苦部位、症状的发作规律、伴随症状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进行病情分析,确
定病人的证候类型和辨证施治的方向。
体格检查:中医医生在进行问诊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病人的身体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检查,
包括脉象、舌诊、五官、肢体等方面。
中医医生通过脉象的观察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气血
状况,舌诊可以了解病人的脏腑状况,而对五官、肢体的观察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
综合分析:通过对病史、症状和体格的综合分析,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病人的证候类型,为后续的辩证施治提供重要的参考。
除此之外,中医医生还需要考虑到病人的体质特点、病人的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进行全面的、细致的分析。
中医问诊在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问诊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初步了解,为
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中医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确立病人的证候类型,然后针
对性地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医生在进行问诊的过程中需要严谨细致,全面而周到,这样
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治疗。
中医诊疗学问诊
![中医诊疗学问诊](https://img.taocdn.com/s3/m/e08842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7.png)
部位 性质
小腹胀痛或刺痛,随月经 ——胞宫气滞血瘀 周期而发
少腹冷痛,牵及外阴 ——寒滞肝脉
中医诊疗学问诊
42/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三、问疼痛 (二)问疼痛部位—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者 ——督脉损伤 背痛 背痛连项者 ——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
肩背疼痛者 ——风湿阻滞,经气不利
中医诊疗学问诊
43/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19/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常见寒热症状类型:
寒热并见(恶寒发烧)
寒热
寒热独见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中医诊疗学问诊
20/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一)恶寒发烧—病人在恶寒同时,出现发 烧(体温升高),多见于外感病早期阶 段。
兼症
病机
• 恶寒重发烧 轻
• 发烧重恶寒 轻
阳气 中医诊疗学问诊(动力)
28/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问汗 (一)无汗—表证无汗
表寒证—寒性收引,玄府闭塞 表证 无汗
寒湿束表证—寒湿袭表,腠理闭塞
中医诊疗学问诊
29/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问汗 (一)无汗—里证无汗
里证 无汗
里实寒证—寒主收引,玄府闭塞 外感温热病—邪热耗伤营阴,汗出无源 里虚寒证—阳虚无力蒸化津液 阴血亏虚证—阴液亏虚,汗出无源
五、个人生活史 (一)生活经历
出生地 生活经历 居住地
经历地
居 居住湖区,接触疫水—可能患臌胀病 住 久居高山缺碘地域—可能患瘿瘤病 地 长久居住潮湿地带——易患风湿痹病
中医诊疗学问诊
14/90
第二节 问诊内容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11c02f1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3.png)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是根据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病源辨析,辨证施治的过程。
下面是常见病的中医问诊流程:一、询问病史和主诉中医问诊的第一步是询问病史和主诉,包括症状的发生、持续时间、发展变化等,以及疾病的基本情况和患者的一般状况。
中医强调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所以病史和主诉的询问非常重要。
二、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中医注重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和舌苔等,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面色也能反映出疾病的性质和病理变化,所以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对于中医诊断非常重要。
三、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头部、四肢、腹部等部位的外部表象来推测患者的病情。
通过望诊,中医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活动、脏腑经络等情况,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四、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心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声音是心脏、肺、肝、胃等脏腑功能的外显,听声音能判断患者的病情,所以闻诊在中医问诊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问诊问诊是中医询问患者症状和体验的环节,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等,以及感觉、精神状态、饮食、饮水、排便等情况。
中医医生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病程变化、病因等,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六、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体内脏腑脉管的变化,通过切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其演变趋势,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七、辨证论治总结起来,中医问诊流程包括询问病史和主诉、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以及辨证论治。
通过这一系列环节,中医医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脏腑功能等情况,从而指导治疗,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中医医疗服务。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0c7c83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8.png)
中医问诊内容1. 引言中医问诊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询问和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从而进行疾病辨证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问诊的步骤和技巧,以及常见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2. 中医问诊步骤及技巧2.1 观察观察是中医问诊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来获取信息。
具体包括:•面色:观察患者面色是否红润、苍白、黄色等,以及是否有明显异常。
•舌苔: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度等特征,以及是否有齿印或裂纹。
•眼神:观察患者眼神是否清亮、无神或有黯淡。
2.2 询问询问是中医问诊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交流获取其主观感受和病情描述。
在询问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开放性问题:尽量使用开放性问题,让患者自由陈述症状和感受。
•详细记录:仔细记录患者的回答,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时间等信息。
•细致追问:对于模糊不清的回答,医生需要进一步追问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3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问诊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脉象、听诊、闻气和切脉等方法来辨别疾病。
具体包括:•脉象观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辨别其弦、滑、涩、数等特征,并与正常脉象进行比较。
•听诊:用听诊器听取患者心肺部的声音,辨别是否有异常音响或杂音。
•闻气:嗅闻患者呼出气味,了解其气味是否正常或有特殊味道。
•切脉:用指尖轻压患者脉搏部位,观察脉搏的强弱、快慢和规律性。
3. 常见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型,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方法包括:3.1 八纲辩证八纲辩证是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根据患者体质、表里虚实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外感寒热:主要观察发热或恶寒、汗出或无汗等表现。
•内伤寒热:主要观察发热或恶寒、口渴或不渴等表现。
•外感虚实:主要观察外感后是否有发热、汗出等实证表现。
•内伤虚实:主要观察内伤后是否有气虚、血虚等虚证表现。
3.2 五脏六腑辩证五脏六腑辩证是根据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失调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7-中诊-问诊
![7-中诊-问诊](https://img.taocdn.com/s3/m/d07f151c55270722192ef783.png)
⑵耳聋
①新病暴聋—属实; ②耳聋渐现—属虚。
第三节
五、问耳目
1、问耳
问现在症状
①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属实证,肝胆火旺。
⑴耳鸣
②渐觉耳鸣,声小如蝉鸣—属虚证,肝肾阴虚。
⑵耳聋
①新病暴聋—属实; ②耳聋渐现—属虚。
第三节
五、问耳目
2、问目 ⑴目痛
问现在症状
①痛剧—属实,肝火上炎; ②痛微—属虚,阴虚火旺。 ①实证—风火上扰清阳,或痰湿上蒙清窍; ②虚证—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
①胁胀抑郁易怒,善太息—肝气郁结; ②胁胀痛,目黄口苦,舌苔黄腻—肝胆湿熱。
5、脘痞—属脾胃病变,多因气机阻滞。
6、腹胀—胃肠气机不畅。
①喜按—虚;拒按—实。 ②腹胀如鼓,皮色青黄,青筋暴露—臌胀。
第三节
四、问头身胸腹
问现在症状
7、身重—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内停。
8、麻木—多因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阻络。
⑶胁痛—肝胆病变。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等。
第三节
三、问疼痛
1、疼痛部位
问现在症状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⑷脘痛—脘即胃脘,上腹部剑突下,是胃所在的部位。
①食后痛剧—实证; ②食后痛缓—虚证; ③冷痛,得温则减—寒证; ④灼痛,喜凉恶热—热证。
第三节
三、问疼痛
1、疼痛部位
心下
问现在症状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虚里
⑸腹痛
胁肋 胸腹部位 划分图 胃脘 大腹
少腹 小腹
第三节
三、问疼痛
1、疼痛部位
问现在症状
⑸腹痛
①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肝郁脾虚; ②腹痛下痢脓血—大肠湿热; ③少腹绞痛,有砂石、血尿—血淋; ④右下腹绞痛、反跳痛—肠痈。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1a7843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8.png)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的基础,是中医师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病情的过程。
以下将从中医问诊的基本流程、常用望闻切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问诊内容。
一、基本流程
1.观察:包括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面信息,进一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3.望闻切:通过望舌、闻气味和按脉象等方法,进一步确认患者身体情况。
二、常用望闻切方法
1.望舌:通过观察舌头颜色、形态和苔质等变化,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肝肾阴阳虚实情况。
例如,舌头偏红可能表示阴虚火旺,而舌头偏白可能表示阳虚寒凝。
2.闻气味:通过闻患者口气或体味,可以了解其肠胃、脾胃、肺等器官的情况。
例如,口气较臭可能表示肠胃湿热,体味较重可能表示湿气重。
3.按脉象: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气血循环情况。
例如,脉象沉细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脉象弦数可能表示肝郁气滞。
三、注意事项
1.问诊时要全面:中医问诊时不仅要询问患者主要症状,还要了解其伴随症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信息。
2.望闻切时要细致:中医师在进行望闻切时应该细致入微,注意观察每个细节变化。
3.注意患者隐私:中医师在进行问诊和望闻切时应该尊重患者隐私权,避免过多干扰或侵犯患者权益。
总之,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并根据所得信息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是中医师治疗疾病的基础。
在实践中,中医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中医问诊技巧,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
中医问诊流程
![中医问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d913a3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1.png)
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诊断环节之一,其流程如下:1. 接待与登记:患者到达中医诊所后,首先会由接待人员进行登记,并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
接待人员同时会询问患者的病症情况和就诊目的,以便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症状。
2. 望诊:中医问诊的第一部分是望诊,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细致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正常,是否出现黄、白、赤等异常颜色,舌苔是否厚薄、颜色是否正常,舌体是否胖瘦等情况。
3. 闻诊:中医问诊的第二部分是闻诊,医生会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嗅闻患者的气味,例如口臭、汗臭等,以辅助判断患者的体质与病情。
4. 问诊:中医问诊的第三部分是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关于病史、主诉、病程等方面的信息。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家族病史、症状的发生时间、症状的部位和性质、症状的变化情况等。
医生会特别关注可能与症状相关的因素,例如压力、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
5. 切诊:中医问诊的第四部分是切诊,即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通过把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位置,例如手腕、颈部等,来感受患者的脉搏的速度、强弱、有无滑腻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变化,医生能够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6. 诊断:中医问诊的最后一步是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得到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诊断结果。
诊断结果包括病因的判断、病名的确定和病机的分析。
总的来说,中医问诊流程包括接待与登记、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和诊断六个环节。
通过这个流程,中医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诊实训问诊病例分析报告
![中诊实训问诊病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ffd55d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0.png)
一、病例摘要患者,男,45岁,主诉:右侧肢体无力伴语言障碍3天。
二、病史采集1. 发病情况: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表现为抬举困难,行走不稳,同时伴有语言不清,发音困难。
2. 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服用降压药;无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3.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4. 生活方式:吸烟20年,每日约20支;饮酒10年,每日约半斤白酒。
5. 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8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0/90mmHg。
神志清楚,言语不清,构音障碍;右侧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感觉减退,面部、颈部、上肢及下肢感觉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
三、中医诊断1. 诊断:中风(中经络型)2. 分析:(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饮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故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
(2)患者发病急骤,右侧肢体无力,提示中风。
(3)患者言语不清,提示中经络受损。
四、西医诊断1. 诊断:脑梗死2. 分析:(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饮酒,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
(2)患者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提示脑部供血不足。
(3)体格检查发现右侧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提示脑部受损。
五、治疗1. 中医治疗:(1)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每日1剂,煎服。
2. 西医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
(2)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
(3)脑保护治疗:胞二磷胆碱0.5g,静脉滴注,每日1次。
(4)对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六、护理1. 保持病房安静、舒适,适当通风。
2.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饮食。
3.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
4. 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活动、言语训练。
七、预后患者经治疗后,右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言语不清症状明显改善。
中医诊断新编五中诊问诊
![中医诊断新编五中诊问诊](https://img.taocdn.com/s3/m/2b5c2de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3.png)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 部自觉发热
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 ——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
外感表证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 争则发热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1)肺热——胸痛发热,咳喘,吐黄痰
(三)诊治经过:检查与治疗的情况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七)身重:与脾肺有关,水肿,湿困等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四、问既往病史: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二)病变过程:病情演变情况
络所致
瘀血、结石、
问疼痛的性质 虫积等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
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
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
因肾虚
(二)问疼痛的部位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内容
1、辨汗出有无 2、辨汗出时间 3、辨汗出部位
“阳加于阴谓之汗”
《素问·阴阳别论》
(一)表证辨汗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自汗: 盗汗: 大汗: 战汗: 黄汗:
气虚或阳虚 阴虚或气阴两虚 里热证 亡阳证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湿热交争
3、胁痛 多属肝胆病变
中医诊断学闻诊问诊
![中医诊断学闻诊问诊](https://img.taocdn.com/s3/m/8730a55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01.png)
阳明潮热
湿温潮热
阴虚潮热
热势较高, 常于日 晡之时(即申时, 为下午3~5时)明 显
身热不扬(肌 肤初扪不觉热, 扪之稍久即感 灼手), 午后 尤甚
午后或入夜低热, 自觉其热自骨内向 外蒸发
阳明腑实证, 因 邪热入里, 与胃 肠糟粕互结
湿遏热伏, 热 在湿中, 难以 透达
阴液亏虚, 阴不制阳, 虚热内生
情资料
起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环境安静, 聚精会神 态度和蔼, 激发信心 语言通俗, 慎用术语 重点全面, 系统全面 必要提示, 避免暗示
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
况、职业、发病节气、出生地、常住
问
地、单位等
诊 主诉: 包括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的 现病史: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情况
肺或痰浊痹阻心脉 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 难于忍受—瘀
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等阻闭 或凝滞气机
三、问疼痛 (一)问疼痛的性质
掣痛(引痛、彻痛)—疼痛而有抽掣牵引感 —筋脉失养而拘急或经脉阻滞不通
痠痛—疼痛伴有痠楚不适感—风湿侵袭, 气血 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 组织失养
隐痛—痛势较缓, 尚可忍耐, 绵绵不休 虚证
喘: 呼吸困难,气息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 煽动,不能平卧。分为实喘和虚喘。
哮: 呼吸喘促而喉间有哮鸣音,声高断续,常时 发时止,缠绵难愈。内有痰饮宿疾,复感外邪 而引动伏痰而发。
短气: 呼吸急促,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气 虽急而不伴痰鸣,似喘而不抬肩。虚证: 肺气 不足或元气大伤;实证: 痰饮、气滞、瘀血阻 于胸腹。
头晕耳鸣,兼腰酸遗精,健忘——肾精亏虚
四、问头身胸腹 (二)胸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1、疼痛部位 ⑺腰痛
①腰正中或两侧疼痛—肾病; ②腰脊或腰骶冷痛—寒湿痹病。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1、疼痛部位 ⑻四肢痛—四肢关节疼痛,多因风、寒、湿三邪合并侵犯
人体所致,见于痹病。
⑼周身痛—①新病—多属实证,感受风寒湿邪;
②久病—多属虚证。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环境安静,聚精会神 2、态度和蔼,激发信心 3、忌用术语,语言通俗 4、重点明确,准确全面 5、必要提示、避免暗示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问诊内容
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现在症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 位、现住址等。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一、问寒热: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⑴发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 ⑵发有定时—多见于疟疾。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二、问汗
1、汗出有无
⑴表证有汗—风寒表虚证、风热表证; ⑵表证无汗—风寒表实证; ⑶里证汗出—实热、虚热、气虚、亡阴、亡阳; ⑷里证无汗—久病体虚。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第一节 问 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 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现在症状和与疾病 有关的其它情况,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问诊在诊法中占有重要位置。病情资料如疾 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饮食嗜好、生活习 惯等,只有通过问诊才可获得,这些资料是医者 分析病情,判断病位、病性的可靠依据。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1、疼痛性质 ⑸掣痛—抽掣牵引疼痛。因经脉失养或经脉阻滞。 ⑹灼痛—疼痛有灼热感,为热证疼痛。 ⑺冷痛—疼痛有冷感,为寒证疼痛。 ⑻隐痛、空痛—属虚证疼痛。 ⑼重痛—多因湿邪困阻。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检测】
1、 感冒后,恶寒轻,发热重,多为( B )
A、外感风寒
B、外感风热 C、太阳中风证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病例】 冯某,男,68岁,觉头重眩晕月余,平素嗜食肥甘
厚味,爱逸少动,形体肥胖,两周前因家事发怒,胸脘痞 闷,食欲欠佳,舌苔腻,脉滑。
简要分析眩晕原因?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五、问耳目 1、问耳
⑴耳鸣
①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属实证,肝胆火旺。 ②渐觉耳鸣,声小如蝉鸣—属虚证,肝肾阴虚。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四、既往史 健康与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⑴生活经历, ⑵饮食起居, ⑶精神情志, ⑷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父母、兄妹、妻子、子女等健康与患病情况。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状—是指询问患者就诊时的全部自觉症
状,是问诊的中心环节。是辨证的主要依据。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月经,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温病营分证。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七、问饮食口味 2、食欲与食量 与脾胃功能直接关系。
⑴食欲减退
①不欲食—不想进食; ②纳少—进食量减少; ③纳呆—无食欲。
脾胃虚弱; 湿盛困脾; 饮食停滞。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七、问饮食口味 2、食欲与食量
⑵厌食—厌恶食物
①食积 ②脾胃湿热 ③肝胆湿热 ④妊娠恶阻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⑵目眩
①实证—风火上扰清阳,或痰湿上蒙清窍; ②虚证—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五、问耳目 2、问目
⑶目昏、雀盲、歧视—均属虚证,为肝肾亏虚,精血不
足,目失充养所致。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六、问睡眠 1、失眠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
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
中诊问诊
第三章 问诊
1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2 问诊的内容 3 问现在症状
第三章 问诊
【学习目标】
1、掌握问诊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 2、掌握问寒热、特殊汗出、疼痛性质的临床意义; 3、掌握头晕、目眩、失眠、耳鸣、耳聋、嗜睡、口渴与饮
水、食欲与食量、二便异常概念特点及临床意义; 4、熟悉问诊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八、问二便 1、大便
①肛门灼热—湿热泄泻或湿热痢疾。 ②里急后重—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⑶排便感异常 ③排便不爽—肝气犯脾,肠道气滞,或食积。
④滑泻失禁—脾肾虚衰、肛门失约。 ⑤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八、问二便 2、小便 健康人日间排尿3~5次,夜间0~2次,
⑶胁痛—肝胆病变。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等。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1、疼痛部位 ⑷脘痛—脘即胃脘,上腹部剑突下,是胃所在的部位。
①食后痛剧—实证; ②食后痛缓—虚证; ③冷痛,得温则减—寒证; ④灼痛,喜凉恶热—热证。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①粘腻而甜—脾胃湿热; ②粘腻而苦—肝胆湿热。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八、问二便 1、大便
健康人一般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色黄质软成形,排便顺畅。
⑴便次异常
①便秘—热结、津血亏少、气虚阳虚; ②泄泻—新病多属实;久病多属虚。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八、问二便 1、大便
⑵便质异常
①完谷不化—脾胃虚寒,或命门火衰; ②溏结不调—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③便血—胃、肠脉络受损。
D、阴虚证
E、血虚证
5、在病情危重之时,出现大汗不止,称为:( E )
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头汗 E、绝汗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6、寒证脘腹疼痛的特点为:( E )
A、隐痛
B、绞痛
C、胀痛
D、窜痛
E、冷痛
7、湿邪困阻所致疼痛的特点是:( D )
A、胀痛
B、冷痛
C、隐痛
D、重痛
E、绞痛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①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发热明显。 阳明腑实证;
②湿温潮热—午后发热明显; ③阴虚潮热—午后及夜间发热。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一、问寒热: 3、但热不寒—主里热证。
⑶微热—T不超过38℃
①气虚发热 —长期低热,烦劳则甚,伴气虚证。 ②阴虚发热(见阴虚潮热) ③小儿夏季热—小儿夏季长期低热,至秋凉自癒。
1、疼痛部位 心下
虚里
⑸腹痛
胁肋
大腹
胸腹部位 划分图
少腹
胃脘
小腹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1、疼痛部位 ⑸腹痛
①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肝郁脾虚; ②腹痛下痢脓血—大肠湿热; ③少腹绞痛,有砂石、血尿—血淋; ④右下腹绞痛、反跳痛—肠痈。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1、疼痛部位 ⑹背痛
①脊痛不可俯仰—督脉损伤; ②背痛连项—寒客太阳经脉; ③肩背疼痛—风湿阻滞,经气不利。
1000~1800ml/日。
⑴尿量异常
①尿量增多—虚寒证,或消渴病。 ②尿量减少—色黄者为伤津;伴肢体
水肿,为水湿内停。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并见—主表证。
⑴恶寒重发热轻—风寒(湿)表证; ⑵发热重恶寒轻—风热(暑热)表证; ⑶发热轻而恶风—风邪(燥邪)伤表证。
2、但寒不热—主里寒证。
⑴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⑵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一、问寒热: 3、但热不寒—主里热证。
⑴壮热—T39℃以上,持续不退。主里实热证; ⑵潮热—定时发热。
【病例】 陈某,女,54岁,工人。患者因疲劳过度,两小时前左
侧胸部剧烈痛,痛如针刺,心悸、眩晕,倦怠乏力,四肢厥 冷。
检查: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面色白,口唇青紫、舌质 青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偶有结代。
辨疼痛原因?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1、疼痛性质 ⑴胀痛—多为气滞。 ⑵刺痛—瘀血疼痛。 ⑶窜痛—或为气滞,或见于行痹。 ⑷绞痛—实邪阻闭,真心痛、结石等。
⑵耳聋
①新病暴聋—属实; ②耳聋渐现—属虚。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五、问耳目 1、问耳
⑴耳鸣
①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属实证,肝胆火旺。 ②渐觉耳鸣,声小如蝉鸣—属虚属虚。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五、问耳目 2、问目
⑴目痛
①痛剧—属实,肝火上炎; ②痛微—属虚,阴虚火旺。
①胁胀抑郁易怒,善太息—肝气郁结; ②胁胀痛,目黄口苦,舌苔黄腻—肝胆湿熱。
5、脘痞—属脾胃病变,多因气机阻滞。 6、腹胀—胃肠气机不畅。
①喜按—虚;拒按—实。 ②腹胀如鼓,皮色青黄,青筋暴露—臌胀。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四、问头身胸腹 7、身重—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内停。 8、麻木—多因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阻络。 9、疲乏—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水湿内停。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二、主诉
患者就诊时最痛苦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如: “腹痛泄泻2天”,
“恶寒发热头痛2天”。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三、现病史
围绕主诉问:
⑴发病情况—发病环境、时间、原因;最初的症状、部位、 性质、处理等 。
⑵病变过程—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变化, ⑶诊治经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⑷现在症状(另列介绍)。
⑴虚证—多因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 ⑵实证—多因心火、肝火、痰热、食滞内停。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六、问睡眠
2、嗜睡—神疲困倦,睡意很浓,不分昼夜,常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