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专项练习题

平均数专项练习题
平均数专项练习题

平均数问题练习题

牢记:平均数=总数÷个数

类型一: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已知平均数求总数。(总数÷个数=平均数)

1、小红上学期共参加数学竞赛测试五次。前两次的平均分数是93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数是88分。小红这五次测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2、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50,甲数是48,乙数与丙数相同,求乙数。~

3、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3吨,平均每次运料多少吨

4、甲乙丙三人在银行存款,丙的存款是甲乙两人存款的平均数的倍,甲乙两人存款的和是2400元。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存款多少元

!

5、小丽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常识四科平均分数是89分,其中语文比数学少4分,数学比英语多5分,英语比自然常识少6分,问这四科成绩各是多少分

类型二:连续数的平均数

1、5个连续双数的和是70,求这5个数分别是多少

|

2、5个连续单数的和是35,求这5个数分别是多少

类型三:重叠问题中的平均数

1、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甲和乙的平均数是42,乙、丙、丁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那么乙是多少

2、十名参赛者的平均分是82分,前6人的平均分是83分,后6人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第5人和第6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

3、5个数的平均数是40,如果把这5个数排成一列,那么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42,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41,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4、五个数排一排,平均数是9,如果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7,后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0,那么第一个数和第五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5、在一次身体的体检中,小红、小强、小林三人的平均体重为42千克,小红、小强的平均体重比小林的体重多6千克,小林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类型四:平均产量、平均年龄、平均速度(平均产量=总产量÷总时间)(平均年龄=年龄总和÷总人数)(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1、新光机械厂,上半年一共生产4800台冰箱,下半年每个月生产冰箱700台.这一年中平均每月生产冰箱多少台

<

2、一辆汽车前3小时共行驶170千米,后4小时共行驶2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

3、甲地到乙地全程是90千米,小王骑摩托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行30千米,求小王往返的平均速度。

4、在一次登山比赛中,李明上山时每分钟走50米,18分钟到达山顶,按原路下山时,每分钟走75米.求李明上山,下山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

5、有两块棉地,平均每亩产量是千克,已知一块地是5亩,平均每亩产量是千克,另一块地平均每亩产量是85千克。这块地是多少亩

6、某生产小组一天的工作任务都是生产300个零件。第一天以每小时30个的

速度完成任务,第二天以每小时生产60个的速度完成任务。在这两天的工作时间内,平均每小时生产多少个

类型五:数的个数不变,一个数改变,平均数改变

1、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5,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2,平均数就变成了4。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2、3个数的平均数是3,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10后,平均数变为5,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

3、有7个数的平均数是8,把其中一个改为1时,平均数变为7,求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4、四个数的平均数是56,若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80,则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变成60,被改动的数是几

类型六: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平均数改变

1、小强在期末考试中数学成绩公布前四门功课的平均数是91分,数学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增加了1分,小强数学考了多少分

·

2、已知九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之后,余下的数的平均数是78,去掉的数是几

3、小华的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0分,这一次得了100分,正好把这几次的平均分提高到85分。这一次是他第几次测验

·

4、小芳与四名同学一起参加一次数学竞赛,那四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78分、

91分、82分、79分,小芳的成绩比五人的平均成绩高6分。求小芳的数学成绩。

5、一位同学在期中测试中,除了数学外,其他几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4分,如果数学算在内,平均每门95分。已知他数学得了100分,问这位同学一共考了多少门功课

6、冬冬三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89分,4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4次考试的数学得分是多少分

特殊重叠情况下的平均数

1、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2、甲、乙、丙三个数,甲、乙两数的平均数为17,乙、丙两数的平均数为28,甲、丙两数的平均数为21。问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几

{

3、期中考试结束后,统计出甲、乙两人的平均分数是360分,乙、丙两人的平均分数是310分,丙、甲两人的平均分数是330分,求甲、乙、丙三人各得多少分

4、有4个数,平均数是100,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95,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98。第二个数是多少

5、小林的语文、数学、英语、社会4门测试的平均分是89,前3门的平均分为92,后两门的平均分为88。小林英语测试多少分

6、有4个数,平均数是100,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95,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98。

第二个数是多少

三年级下册奥数第10讲-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平均数问题 求平均数问题是小学学习阶段经常接触的一类典型应用题,如“求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分数……”。 平均数问题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连续数和求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求平均数。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主要是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除以它相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即平均数。 一、算术平均数 例1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7厘米和8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一小组六个同学在某次数学考试中,分别为98分、87分、93分、86分、88分、94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例2蔡琛在期末考试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生物五科的平均分是 89分.政治、数学两科的平均分是91.5分.语文、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4分.政治、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6分,而且英语比语文多10分.问蔡琛这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应是多少分? 把40千克苹果和80千克梨装在6个筐内(可以混装),使每个筐装的重量一样。每筐应装多少千克? 二、加权平均数 例3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4.40元,水果糖每千克4.20元,奶糖每千克7.20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我们把上述这种平均数问题叫做“加权平均数”.例3中的5.74元叫做4.40元、4.20元、7.20元的加权平均数.2千克、3千克、5千克这三个数很重要,对什锦糖的单价产生不同影响,有权衡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样的数叫做“权数”。 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猪,养到今年10月。第一批的3头每头重66千克,第二批的5头每头重42千克。小明家养的猪平均多重? 例4甲乙两块棉田,平均亩产籽棉185斤.甲棉田有5亩,平均亩产籽棉203斤;乙棉田平均亩产籽棉170斤,乙棉田有多少亩? 三年级二班共有42名同学,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其中女生有18人,平均身高为136厘米。问:男生平均身高是多少? 三、连续数平均问题 我们学过的连续数有“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求出这几个数,也叫平均问题。 例5已知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75,求这5个连续奇数。 已知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0,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3个数的评价数是32,求第3个数 四、调和平均数 例6一个运动员进行爬山训练.从A地出发,上山路长12千米,每小时行3千米.爬到山顶后,沿原路下山,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求这位运动员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 五、基准数平均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 从基础知识来看 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 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 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 根据教材特点 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 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 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 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 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并能灵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掌握平均数的特征 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 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 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 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 完成表格) 姓名 胡 必

《平均数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打印版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应用题练习

平均数专项练习姓名 1、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5厘米,9厘米,8厘米。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工人叔叔修机器,第一天修了4台,第二天修了6台,第三天上午修了3台,下午修了2台。平均每天修了多少台? 3、光华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2800吨,二月份上半月生产化肥1600吨,下半月生产化肥1700吨,三月份生产化肥3500吨。这三个月平均每个月生产化肥多少吨? 4、幼儿园教育小朋友做红花,小画做7朵,小方做9朵,小林和小宁合做13朵。平均每个人做多少朵? 5、小明读一本故事书,前4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读40页,又读了6天正好读完,小明平均每天读多少页书? 6、王军在期末考试中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5分,英语得了98分,王军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7、小明和4名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分别是75、67、72、70、76,他们1分钟平均跳多少下?8、王伯伯前5天植树2600棵,后7天植树4600棵,王伯伯平均每天植多少棵? 9、有18、19、20、21、22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10、光明小学为希望工程捐款,三(1)班有3个小组,第一小组捐了175元,第二小组捐了140元,第三小组捐了185元,平均每小组捐了多少元? 11、希望小学五年级一班和二班各有学生61人,三班和四班各有学生59人,五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人? 12、某工程队修公路,前5天一共修了3400米,后3天每天修800米,这支工程队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13、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用了2小时,回来用了3小时,甲到已的总路程是200千米,这辆汽车往返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4、小芬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8分,这三门学科的总分是多少?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

平均数测试题及答案

28 30 31 32 34 37 4 6 5 用水量/吨 1 2 3 一、填空题 1、 如果一组数据8,9,,3的平均数是7,那么数据=x . 2、如果一组数据 n x x x ΛΛ,,21的平均数为3,那么数据ΛΛ,1,121--x x 1 -n x 的平均数为 . 3、如果数据 n x x x ΛΛ,,21的平均数为4,那么数据ΛΛ,12,1221--x x 1 2-n x 的平均数为 . 4、某个工程队正在修建道路,有4天每天修5米,有2天每天修7米,有3天每天修10米,有1天修11米,这10天中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修 米道路. 5、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笔试按60%、面试按4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成绩。孔明笔试成绩90分,面试成绩85分,那么孔明的总成绩是 二、选择题 1、数据a ,1,2,3,b 的平均数是2,则数据a ,b 的平均数是 ( )A.2 B.3 C.4 D.0 2、如果数据x1,x2,……x3的平均数为a ;数据y1,y2,……,yn 的平均数为b ;那么数据3x1+y1,3x2+y2,……,3xn+yn 的平均数为 ( )A.3a+2b B.2a+3b C.a+b+5 D.3a+b 3、某居民 院内 月底统计用电情况,其中3户用电45度,5户用电50度,6户用电42度,则平均每户用电( ) A .41度 B .42度 C .45.5度 D .46度 4、某居民小区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对该小区200户家庭用水情况统计分析,3月份比2月份节约用水情况如下表所示: 节水量(立方米) 1 1.5 2 户数 20 120 60 则3A. 1.5立方米 B. 2 立方米 C. 1.8立方米 D. 1.6立方米 5、某住宅小区六月份中1日至6日每天用水量变化情况如折线图 所示,那么这6天的平均用水量是 (A) 30吨. (B) 31 吨. (C) 32吨. (D) 33吨 三、简答题 1名同学的捐款情况如下表: 捐款(元) 5 10 15 20 25 30 人数 11 9 6 2 1 1 ⑴问这个班级捐款总数是多少元?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2——4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的平均数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我们今天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之内哪个同学做对的口算题目最多! 2、出示口算题目,孩子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3、同桌交换批改 4、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做对的数量,评出个人前三名。 5、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班**同学的口算最棒,那么6个小组那个小组在本次口算比赛中表现得最优秀呢?这个怎么来评比,谁来出个主意?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是比较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总数。(6个小组的人数不完全一样) 2、师:大家赞成用这个方法来比较吗?为什么?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4、组织汇报:得出结论,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不公平。 5、师:哎呀,看来当人数不相等时,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哪个小组做得最好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比较每个小组本次比赛的总体水平了吗? (二)探索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师:我们可以算出每个小组平均每人做对了多少道题目,也就是求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数,然后再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 2、学生同桌交流用平均数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是反应一个小组的平均水平的数。 (三)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怎么样计算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平均数呢?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求平均数

五年级求平均数练习题(难)

求平均数 1、 根据统计表填空。 某起重机厂2006年下半年各月产量统计表 (1)在上表填上合计数,并在右侧的图 中画出条形图。 (2)该厂平均每月产量为( )台, 请在图上用一条线段表示平均数。 (3)平均每季度产量为( )台。 (4)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平均月产量 ( )产了( )台。 2、 甲种酒每千克30元,乙种酒每千克24元。现在把甲种酒13千克与乙种酒8千克混合卖出,当剩余1千克时正好获得成本,每千克混合酒售价多少元? 3、 甲乙丙三人各拿出相等的钱去买同样的图书。分配时,甲要22本,乙要23本,丙要30本。因此,丙还给甲13.5元,丙还要还给乙多少元? 4、 小荣家住山南,小方家住山北。山南的山路长269米,山北的路长370米。小荣从家里出发去小方家,上坡时每分钟走16米,下坡时每分钟走24米。求小荣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5、 某班统计数学考试成绩,得平均成绩85.13分。事后复查,发现将张小云的成绩87分误作78分计算。经重新计算后,该班的平均成绩是85.31分。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月份 合计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产量(台) 420 405 450 465 510 540 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 550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月份产量(台)

6、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艘汽艇顺水行全程需要10小时。已知这条河的水流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7、小华爬山,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到达山顶后立即下山,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小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8、五位裁判员给一名体操运动员评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58分;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46分;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66分。这个运动员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多少分? 9、有六个数,其平均数为8.5,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9.25,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0,第四个数是多少?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可 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3.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媒体和设计:本节课设计以“我为创绿出分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平均数意义的建构。 教学难点: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参加过“我是中心小学人,我为创绿出分力”这样的系列活动吗?(课件出示现场活动的照片,学生看到的与自己有关的相片,兴奋起 来了。) 师:活动中我们去植树、我们回收废报纸、回收废电池。这些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要把回收的矿泉水瓶送到废品回收购站去。咦!他们好像在争论什么呢?我们一起 去看看吧。呵!原来他们要比赛,看谁收的多。同学们,你想知道他们谁赢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课件:出示第一组象形统计图) 出示:

师: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小红收集了14个。 生2:小亮收集的最少 生3:小明比小亮多 生4:小亮比小兰少一个 …… 师:你能不能发现第一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课堂里静一下子静了下来,孩子们瞪大眼睛盯着屏幕,小手指指点点,有的数,有的算。 师: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好吗? “好!”学生们热烈响应。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算? 学生异口同声“加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4+12+11+15=52 师:四个数加起来,我们有什么办法能算得又快又准确? 生:我们先算算有几个十?然后是4+2+1+5=12,一共有52个矿泉水瓶? 师:真聪明。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 出示: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标准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第1课时)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四、教法建议 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设计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任务1:回忆平均数,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吗?那什么又是算术平均数呢? (观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新知讲解00:00-01:42) 任务2:做一做课本p137例题,结合例题,你理解了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吗?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平均数是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与基本方法,在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位统计学家曾称:统计学是一门平均数的科学。因此,正确理解、计算、运用统计平均数,是学习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后续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指数、统计评价、序时平均数等统计方法的关键。 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资料的时间属性不同,分为静态平均与动态平均,前者属于截面数据的平均,即为一般平均数,后者为时间数列的平均,也称序时平均。序时平均是静态平均方法的具体应用。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体现原始数据的充分性不同,主要可分为数值平均与位置平均,前者包括算术平均、调和平均、几何平均、平方平均,它们均有简单式与加权式之分,实践中较常用的是算术平均、调和平均与几何平均。后者则指中位数与众数。这些平均方法与公式具有不同的应用场合或应用条件,实践中必须正确选择。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初学者往往无法正确区分这些不同平均方法的应用条件,特别是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的应用条件,从而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 本文拟通过案例分析,与同学们谈谈如何正确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例1]某企业报告期三个车间的职工人均日产量分别为:50件、65件、70件,车间日总产量分别为800件、650件、1050件。 要求:计算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 [解题过程]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Σm/Σ(m/x) =(800+650+1050)/(800/50+650/65+1050/70) =2500/41=60.98(件/人) [解题说明]本题从公式形式上看,是加权调和平均数。从内容上看,属于“统计平均数的平均数计算”,但初学者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乱套公式。最常见的错误是:选择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即以三个车间的日总产量为权数,对三个车间的劳动效率进行算术平均:(50×800+65×650+70×1050)/(800+650+1050) =155750/2500 =62.3 另一类错误是采用简单平均公式计算平均产量,即 (50+65+75)/3=63.33。 出现上述两类错误的根源是:没有正确理解社会经济统计中平均数的经济含义。其实,无论资料条件如何,职工人均产量的基本含义永远是:总产量/工人数。因此,本例资料只需要求出三个车间的总产量及三个车间的总人数即可。由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知道,总产量已经知道了,为(800+650+1050)=2500,而各车间的职工人数却需要推算。因为各车间的总产量与该车间工人数之比即为该车间的人均产量,所以各车间职工人数应该等于总产量与人均产量之对比,三个车间的职工总人数应该为: (800/50+650/65+1050/70)=41人。

《求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提出的问题。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汇报交流: (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课题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例1 例2 课型新授备课人沈楠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力 目标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情感 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课件 教学过程师生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的收集成果我都看到了。我从中任意的选取了两 组同学的,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成绩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统计 图) 2、师:小明同学收集的最多,我宣布他所在的一组获胜,同意吗? 3、师:老师也很喜欢收集矿泉水瓶,我收集了50个,现在老师申 请加入二组,这回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哪组会赢? 学生汇报结果 4、激起矛盾

师:同学们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5、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6、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师: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可以把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叫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一组的成绩为例,全班讨论,总结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一组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师:那为什么要把某某的2个分给他们呢? 师:是啊,因为他收集的个数比较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测试题及答案-用卷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1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39.0分) 1.在某公司的面试中,李明的得分情况为:个人形象89分,工作能力93分,交际能 力83分.已知个人形象、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权重为3:4:4,则李明的最终成绩是() A. 分 B. 分 C. 分 D. 265分 2.某车间2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如表所示: 日加工零件数45678 人数26543 这些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分别是() A. 5、6、5 B. 5、5、6 C. 6、5、6 D. 5、6、6 3.关于一组数据:1,5,6,3,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平均数是4 B. 众数是5 C. 中位数是6 D. 方差是 4.某班学生军训射击,有m人各打中a环,n人各打中b环,那么该班打中a环和b 环学生的平均环数是 A. B. C. D. 5.歌唱比赛有二十位评委给选手打分,统计每位选手得分时,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 个最低分,这样做,肯定不会对所有评委打分的哪一个统计量产生影响() A. 平均分 B. 众数 C. 中位数 D. 极差 6.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数学兴趣小组设计并组织了“生活中的全等”的比赛,全班同学 的比赛结果统计如下表: ?得分(分)?60?70?80?90?100 ?人数(人)?7?12?10?8?3 则得分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为() A. 70分,70分 B. 80分,80分 C. 70分,80分 D. 80分,70分 7.一组数据5,2,6,9,5,3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分别是() A. 5,5,6 B. 9,5,5 C. 5,5,5 D. 2,6,5 8. 成绩/m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人数232341 则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众数分别为() A. 、 B. 、 C. 、 D. 、 9.我市某连续7天的最高气温为:28°,27°,30°,33°,30°,30°,32°,这组数据的 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 A. , B. , C. , D. ,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两篇]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两篇]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小学五年级求平均数

求平均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 一 ) 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 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三 ) 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 一 ) 复习准备 1 .口算。 ①小明有 12 本书,小军有 20 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②五 (3) 班做好事 28 件,五

(4) 班做好事 36 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 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 28 个,第二组投中 33 个,第三组投中 23 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 ( 列式计算 ) 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 ) 学习新课 1 .出示例 1 : 五年级一班分成 3 组投篮球,第一组 10 人,共投中 28 个;第二组 11 人,共投中

33 个;第三组 9 人,共投中 23 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 投影片 ) ①例 1 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 ( 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 )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 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 + 33 + 23=84( 个 ) (2) 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 + 11 + 9=30(

(完整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练习题

1、丽丽在学期末的5门功课测验中分别得分是95、87、9 2、98、93。求丽丽这5门功课的平均分。 2、5个人轮流背两个行李包,走了15千米,问平均每人背多少千米? 3、合唱队里有18位男生,平均年龄是15岁,有12位女生,平均年龄是10岁。合唱队成员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4、某同学一次测验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3分,后来英语考了92分,科学考了90分。他这4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5、某服装厂,上半年一共制衣4800套,下半年每个月制衣700套。这一年中平均每月制衣多少套? 6、王师傅做一批零件,3小时完成,前1小时做46个,后2小时共做74个,他平均每小时做多少个?

7、某生产小组生产一批零件,一个星期中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125个,到第6天时,平均每天生产127个,第6天生产了多少个? 8、汽车往返于相距180千米的甲、乙两地之间,去时速度是每小时行30千米,返回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行60千米。求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9、小红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为89分,外语的平均分公布后,平均分提高2分。小红外语考了多少分? 10、宁宁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自然的平均分91分,外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降低了2分。宁宁外语考了多少分? 11、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甲与乙的平均数是42,乙、丙、丁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那么乙是多少? 12、五个数的平均数是40,如果把这五个数排成一列,那么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2,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1。问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13、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年龄是20岁,其中甲和乙的平均年龄为19岁。乙为多少岁? 14、有七位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31,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29,后五个数的平均数为34.求第三个数。 15、有五个数,平均数是9,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1,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为8.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16、有5个数,其平均数是38,若划去其中两个数,这划去的两个数的和恰好是124,求剩下数的平均数。 17、小丁参加了4次语文测验,平均成绩是68分,他想,再通过一次语文测验,将5次的平均成绩提高到最少70分,那么,在下次的测验中,他至少要得到多少分? 18、甲、乙两数的和为176,如果加上丙数,这时三个数的平均数比甲、乙两数的平均数多3,求丙数是多少?

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 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提问质疑 1、老师拿出10 根小棒“老师把这10 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 2、老师再拿出10 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 根,另一人4 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 5 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 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 根,一样吗?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清楚了。 (二)探索新知“3 月 5 日是学雷锋日,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 1、出示例1 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 个,小丽11 个,小兰12 个,小红14 个。引导学生答出小明最多,小丽最少。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老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在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师:那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丽,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 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 个,有 4 个人,就平均分成 4 分,所以是:52÷4=13(个)。 师:说得多好啊。在这道题中13 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3页练习二十二。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

少分?为什么? (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景图) 师:读情景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九年级数学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练习题

九年级数学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练习题 同学们在九年级数学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上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数学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数学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练习题目【基础知识训练】 1.如果一组数据5,x,3,4的平均数是5,那么x=_______. 2.某班共有学生50人,平均身高为168cm,其中30名男生平均身高为170cm,?则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________. 3.某校八年级(一)班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为:100分的3分,90分的13人,80?分的17人,70分的12人,60分的2人,50分的3人,全班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 结果保留到个位) 4.某中学举行歌咏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打分如表:77、82、78、95、83、75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是________分. 5.(2005,宁波市)在航天知识竞赛中,包括甲同学在内的6?名同学的平均分为74分,其中甲同学考了89分,则除甲以外的5名同学的平均分为_______分. 【创新能力应用】 6.如果一组数据x1,x2,x3,x4的平均数是,那么另一组数据x1,x2+1,x3+2,x4+3的平均数是( )

A. B. +1 C. +1.5 D. +6 7.有m个数的平均数是x,n个数的平均数是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为( ) A. 8.x1,x2,x3,,x10的平均数是5,x11,x12,x13,,x20的平均数是3,则x1,x2,x3,,x20的平均数是( ) A.5 B.4 C.3 D.8 9.某居民院内月底统计用电情况,其中3户用电45度,5户用电50度,6户用电42度,则平均每户用电( ) A.41度 B.42度 C.45.5度 D.46度 10.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在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 ) A.6.7元 B.6.8元 C.7.5元 D.8.6元 11.为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某初中八年级(二)班的50名学生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一天调查了各自家庭丢弃旧塑料袋的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表: 每户丢弃旧 塑料袋的个数2 3 4 5 户数6 16 15 13 请根据以上数据回答:(1)50户居民每天丢弃废旧塑料袋的平均个数是______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