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课件讲义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条件反射; -工具条件反射(效果律)。
• 婴儿对情绪的识别能力:
– 一岁的婴儿 – 在环境不确定时,婴儿会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做出
反应。(社会参照性)
视崖实验 毛绒玩具实验
– 婴儿的微笑:1、内源行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周~6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6个月~ )
– 婴儿的害怕:
• 母亲的教养是所有灵长类动物正常发展的中心。 • 早期依恋未形成的孩子在适合的条件下可以恢复
• 情境:
– 情绪由人与人或人与环境的事件引起。 – 伤心、愤怒的情绪与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密切 – 高兴和惊奇常由材料性质引起想象或幻想的东
西基本上与儿童害怕联系。
• 身体状态:(身体活动的变化)
– 心率变化、出汗等 – 不同情绪伴随着不同的身体状态,但它们之间
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
• 情绪表现:
– 社会学习理论:
• 重视喂食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 • 哈洛——罗猴试验
– 认知论
• 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
– 学会区分不同的人的能力——形成对专门人的 依恋
• 与图式的形成有关
– 常见的人在图示中——不害怕——依恋 – 陌生人见多了——存在图示中
•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 哈洛:罗猴试验(第二阶段) – 结论:
• 对害怕的表现视年龄而定 • 对陌生人的恐惧:陌生人的面部特征是婴儿恐惧的
重要线索。
– 婴儿的哭叫:
• 信号作用 • 社会行为(依恋)的早期形式
•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 个体阶段(0~2岁) – 不同个体阶段(2~7岁) – 相互作用阶段(7~11岁) – 自主阶段(11~ )
• 提示:每个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备感情发展 的先天基础,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情 感表达方式和丰富性及速度也有所不同。
• 依恋发展的过程:
– 有差别反应阶段(0~3个月) – 有选择反应阶段(3~6个月) – 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阶段(6个月~3岁)
依恋发生的时间会有个体及文化差异,但 依恋发展的模式基本一致。
• 依恋的类型
– 埃斯沃丝(观察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相 互作用后)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
• A回避型: • B安全型: • C反抗型:
老式孤儿院
• 儿童情绪的获得
– 华生:习得性理论(阿尔伯特白鼠实验) – 知觉再认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
• 社会认知:对人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推 理。
• 儿童通过对某一行为的分析和归因来控制和表 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
• Denham: 能产生较多表情和能够确认较多表情 的儿童更受同伴欢迎, 而家庭经验能为儿童 习得这种具体技能和特制提供机会。
• 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
– 沮丧 – 社会退缩(交往不良) – 焦虑反应 – 青少年抑郁
• 作业:
– 机构养育儿童,其情绪表达是否存在障碍? 具体表现如何?
– 机构生活时间的长短是否对儿童情绪适应 性保持与另一个人 亲密的身体联系的倾向,是婴儿与抚养 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 依恋形成的原因
– 埃斯沃斯:
• 母亲喂养婴儿的模式对婴儿依恋类型的确定有 预见性
• 与婴儿相互作用时,母亲的教养类型对依恋类 型有影响
• 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与依恋类型有关 • 父母在唤醒婴儿感情水平上存在差异
• 依恋理论
– 习性学理论
• (鲍尔贝)——依恋是本能反应的结果 • (劳伦斯)——”印刻说”
– 有些面部表情和特定的情绪之间存在先天的联 系
– 但是这种先天的连接能被改造,每种文化都有 合适的表情显示规则
• 情绪体验:
– 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知觉到情绪或说得 出情绪名称时发生
– 语言是情绪体验产生的关键
» 识别内心感受 » 区分情感
– 不同年龄及认知水平的人,情绪体验是不同的 – 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影响其情绪的表达及体验。
– 怯生
•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得害怕反映
– 影响因素:
• 陌生人的行为特点 • 环境的熟悉性 • 儿童发展状况 • 父母(在场否/与父母的关系) • 儿童所在环境(熟悉兴/
– 克服害怕的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唤起害怕的刺激与唤起愉快 的刺激同时并存
• 系统脱敏法 • 榜样塑造法 • 认知疗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第三篇 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 情绪:
–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认知 活动一样,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 映。
(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 探求的问题:
– 儿童的各种情绪是怎样发展的? – 早期的情绪对后期的社会行为有什么影响? – 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消极情绪?
• 新生儿的情绪是弥散的兴奋或激动,是杂乱无 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 婴幼儿通过后天的成熟与学习,才使不同性质 的情绪产生、分化
• 书上的图P170
原始激动
快乐 痛苦
高兴、喜爱 怕、厌恶、愤怒
妒忌
• 指导思想
-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 -可以忽略内在的认知活动; -外部强化物可以控制行为。
• 强化原理
• 总结:
– 一种情绪实际上是这4种成分的结合,同 时这4种成分相互影响
情境
身体状态的变化
表情和体验
体验和行动
• 婴幼儿的情绪
– 婴幼儿的先天8种情绪
• 由此提出情绪是进化中获得,并在外部刺激的 诱发下产生、展现
– 行为主义(华生)
• 新生儿有3种非习得性情绪 •爱 •怒 •怕
– 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 情绪是个体表达当前的需要与愿望的方式,同时 调节着人与人的社会距离。
– 婴儿利用哭和笑等情绪表现其与照顾者之间的紧 密联系
– 婴儿的情绪是调节其与环境关系的社会工具
– 情绪的组成:
• 引起情绪的情境(人与人或 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 身体状态(心律的改变、出汗等) • 情绪表现(大笑、皱眉等) • 情绪体验
• 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促进儿童的情绪认识 (亲子互动、对父母的模仿)
• 父母富于情绪的表露,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认 识自己的行为如何能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这 种情绪认识是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础,对成功的 社会互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 父母关于情绪的讨论也可直接影响儿童对情绪 的认知。
• 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 婴儿对情绪的识别能力:
– 一岁的婴儿 – 在环境不确定时,婴儿会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做出
反应。(社会参照性)
视崖实验 毛绒玩具实验
– 婴儿的微笑:1、内源行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周~6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6个月~ )
– 婴儿的害怕:
• 母亲的教养是所有灵长类动物正常发展的中心。 • 早期依恋未形成的孩子在适合的条件下可以恢复
• 情境:
– 情绪由人与人或人与环境的事件引起。 – 伤心、愤怒的情绪与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密切 – 高兴和惊奇常由材料性质引起想象或幻想的东
西基本上与儿童害怕联系。
• 身体状态:(身体活动的变化)
– 心率变化、出汗等 – 不同情绪伴随着不同的身体状态,但它们之间
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
• 情绪表现:
– 社会学习理论:
• 重视喂食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 • 哈洛——罗猴试验
– 认知论
• 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
– 学会区分不同的人的能力——形成对专门人的 依恋
• 与图式的形成有关
– 常见的人在图示中——不害怕——依恋 – 陌生人见多了——存在图示中
•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 哈洛:罗猴试验(第二阶段) – 结论:
• 对害怕的表现视年龄而定 • 对陌生人的恐惧:陌生人的面部特征是婴儿恐惧的
重要线索。
– 婴儿的哭叫:
• 信号作用 • 社会行为(依恋)的早期形式
•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 个体阶段(0~2岁) – 不同个体阶段(2~7岁) – 相互作用阶段(7~11岁) – 自主阶段(11~ )
• 提示:每个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备感情发展 的先天基础,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情 感表达方式和丰富性及速度也有所不同。
• 依恋发展的过程:
– 有差别反应阶段(0~3个月) – 有选择反应阶段(3~6个月) – 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阶段(6个月~3岁)
依恋发生的时间会有个体及文化差异,但 依恋发展的模式基本一致。
• 依恋的类型
– 埃斯沃丝(观察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相 互作用后)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
• A回避型: • B安全型: • C反抗型:
老式孤儿院
• 儿童情绪的获得
– 华生:习得性理论(阿尔伯特白鼠实验) – 知觉再认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
• 社会认知:对人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推 理。
• 儿童通过对某一行为的分析和归因来控制和表 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
• Denham: 能产生较多表情和能够确认较多表情 的儿童更受同伴欢迎, 而家庭经验能为儿童 习得这种具体技能和特制提供机会。
• 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
– 沮丧 – 社会退缩(交往不良) – 焦虑反应 – 青少年抑郁
• 作业:
– 机构养育儿童,其情绪表达是否存在障碍? 具体表现如何?
– 机构生活时间的长短是否对儿童情绪适应 性保持与另一个人 亲密的身体联系的倾向,是婴儿与抚养 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 依恋形成的原因
– 埃斯沃斯:
• 母亲喂养婴儿的模式对婴儿依恋类型的确定有 预见性
• 与婴儿相互作用时,母亲的教养类型对依恋类 型有影响
• 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与依恋类型有关 • 父母在唤醒婴儿感情水平上存在差异
• 依恋理论
– 习性学理论
• (鲍尔贝)——依恋是本能反应的结果 • (劳伦斯)——”印刻说”
– 有些面部表情和特定的情绪之间存在先天的联 系
– 但是这种先天的连接能被改造,每种文化都有 合适的表情显示规则
• 情绪体验:
– 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知觉到情绪或说得 出情绪名称时发生
– 语言是情绪体验产生的关键
» 识别内心感受 » 区分情感
– 不同年龄及认知水平的人,情绪体验是不同的 – 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影响其情绪的表达及体验。
– 怯生
•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得害怕反映
– 影响因素:
• 陌生人的行为特点 • 环境的熟悉性 • 儿童发展状况 • 父母(在场否/与父母的关系) • 儿童所在环境(熟悉兴/
– 克服害怕的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唤起害怕的刺激与唤起愉快 的刺激同时并存
• 系统脱敏法 • 榜样塑造法 • 认知疗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第三篇 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 情绪:
–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认知 活动一样,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 映。
(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 探求的问题:
– 儿童的各种情绪是怎样发展的? – 早期的情绪对后期的社会行为有什么影响? – 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消极情绪?
• 新生儿的情绪是弥散的兴奋或激动,是杂乱无 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 婴幼儿通过后天的成熟与学习,才使不同性质 的情绪产生、分化
• 书上的图P170
原始激动
快乐 痛苦
高兴、喜爱 怕、厌恶、愤怒
妒忌
• 指导思想
-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 -可以忽略内在的认知活动; -外部强化物可以控制行为。
• 强化原理
• 总结:
– 一种情绪实际上是这4种成分的结合,同 时这4种成分相互影响
情境
身体状态的变化
表情和体验
体验和行动
• 婴幼儿的情绪
– 婴幼儿的先天8种情绪
• 由此提出情绪是进化中获得,并在外部刺激的 诱发下产生、展现
– 行为主义(华生)
• 新生儿有3种非习得性情绪 •爱 •怒 •怕
– 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 情绪是个体表达当前的需要与愿望的方式,同时 调节着人与人的社会距离。
– 婴儿利用哭和笑等情绪表现其与照顾者之间的紧 密联系
– 婴儿的情绪是调节其与环境关系的社会工具
– 情绪的组成:
• 引起情绪的情境(人与人或 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 身体状态(心律的改变、出汗等) • 情绪表现(大笑、皱眉等) • 情绪体验
• 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促进儿童的情绪认识 (亲子互动、对父母的模仿)
• 父母富于情绪的表露,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认 识自己的行为如何能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这 种情绪认识是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础,对成功的 社会互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 父母关于情绪的讨论也可直接影响儿童对情绪 的认知。
• 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