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困脾的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湿困脾
中医病机
本证常因寒湿之邪外侵,或过食生冷瓜果油腻肥甘之物,寒混内停;或脾气虑,脾阳不振,水湿不运,寒湿内生,以致寒湿因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患。病位主要在脾,与肺、肾二脏亦有密切关系。病性多属寒湿之实证,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体征
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口粘乏味,纳食不香,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大便溏薄或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吐泻交作,泻物清稀如米泔水;或身目尿黄,黄而晦暗;或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尿少甚则肢体浮肿;妇女白带增多,舌质淡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缓。
(三)饮食疗法:
(1)生姜粥:粳米50克、生姜5片捣烂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宜温服。
(2)仙术汤:将苍术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红枣500克(去核焙干),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盐120克共拌匀炒热,晨起开水冲服50克,每日一次。
(3)获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后放入去核红枣7个,粥煮好后再加茯苓粉30
中药
针灸
1.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元等,轻刺激,留针5~10分钟,隔日一次,并加灸中脘、天枢、脾俞等,寒性泄泻为宜。
推拿按摩
直推脾土100次,推上三关100次,运内卦100次,推后溪50次,推鸠尾到神厥,天枢两旁向下直推,顺、逆揉运全腹共十分钟,按摩涌泉、足三里各30次。寒泻者推上三关次数加倍,手掌擦热按脐3~5次;伤食泻者加虎口推出大肠50~100次,从鸠尾直推中极5分钟;脾虚泻者加大补牌土300~500次,揉长强穴50次。以儿科腹泻为最宜。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1)平胃散加味:制苍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炒向木10克、甘草6克。本方正于湿阻脾骨而引起脘腹胀闷诸证。
(2)藿香正气散:蕾香10克、紫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桔梗.8克、甘草8克、茯苓12克。本方适于寒湿外侵而引起吐泄诸证。
(二)外敷药物
1.大蒜捣烂,贴敷足心;或吴茱萸30克研细为末,以盐卤调和,涂贴于两足心。适于泄泻或寒霍乱。
2.炒热盐1包或吴茱萸、食盐份量相等炒热,用布裹之,熨脐部。
温通阳气,治寒霍乱。
3.取刚蒸熟大米饭20克,在手中拍成一小圆饼,将胡椒粉1克,撤饭饼中心,待稍凉贴于小儿脐上,4~8小时后去掉。治疗婴幼儿腹泻。
(3)实脾饮:制附子6克、干姜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8克、草果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本方适于寒湿困脾的腹满、黄疸诸证。以上3方,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用方(1)加猪苓10克、肉桂6克健脾利湿;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加桂枝6克、炮姜8克、白芍10克、木香8克以散寒调气止痛;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于方(1)中加茵陈30克、附片6克、干姜10克或于方(3)中加茵陈30克。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用方(2)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若腹部胀满如囊裹水,尿短少者,于方(3)中加车前于12克、猪苓12克、怀牛膝10克、青皮8克等行气利水。
(二)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有人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三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体质肥胖之人多湿,在夏秋之交,尤须注意勿伤湿冒雨露,涉江河,勿贪凉饮冷,以免湿邪外入或内生。霍乱吐泻时宜暂禁食,吐泻已止,亦应逐渐恢复饮食,先以流法或半流汁饮食为宜。暴泻者易伤胃气,可予淡盐汤、米汤等以养胃气。臌胀病人忌食煎炸、辛辣、坚硬的食物,以半流质和无渣而富于营养之食物为宜;此外还应记录小便的次数、颜色及数量,定期测定体重及腹围,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避免情志抑郁或暴怒,戒除烟酒。当臌胀患者,腹围腹水增加时,应当进无盐或低盐饮食。
克,搅匀熟透加糖少许。
施治要点:
(一)寒湿困脾文湿阻,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湿为阴邪,其性粘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中医病机
本证常因寒湿之邪外侵,或过食生冷瓜果油腻肥甘之物,寒混内停;或脾气虑,脾阳不振,水湿不运,寒湿内生,以致寒湿因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患。病位主要在脾,与肺、肾二脏亦有密切关系。病性多属寒湿之实证,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体征
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口粘乏味,纳食不香,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大便溏薄或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吐泻交作,泻物清稀如米泔水;或身目尿黄,黄而晦暗;或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尿少甚则肢体浮肿;妇女白带增多,舌质淡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缓。
(三)饮食疗法:
(1)生姜粥:粳米50克、生姜5片捣烂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宜温服。
(2)仙术汤:将苍术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红枣500克(去核焙干),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盐120克共拌匀炒热,晨起开水冲服50克,每日一次。
(3)获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后放入去核红枣7个,粥煮好后再加茯苓粉30
中药
针灸
1.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元等,轻刺激,留针5~10分钟,隔日一次,并加灸中脘、天枢、脾俞等,寒性泄泻为宜。
推拿按摩
直推脾土100次,推上三关100次,运内卦100次,推后溪50次,推鸠尾到神厥,天枢两旁向下直推,顺、逆揉运全腹共十分钟,按摩涌泉、足三里各30次。寒泻者推上三关次数加倍,手掌擦热按脐3~5次;伤食泻者加虎口推出大肠50~100次,从鸠尾直推中极5分钟;脾虚泻者加大补牌土300~500次,揉长强穴50次。以儿科腹泻为最宜。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1)平胃散加味:制苍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炒向木10克、甘草6克。本方正于湿阻脾骨而引起脘腹胀闷诸证。
(2)藿香正气散:蕾香10克、紫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桔梗.8克、甘草8克、茯苓12克。本方适于寒湿外侵而引起吐泄诸证。
(二)外敷药物
1.大蒜捣烂,贴敷足心;或吴茱萸30克研细为末,以盐卤调和,涂贴于两足心。适于泄泻或寒霍乱。
2.炒热盐1包或吴茱萸、食盐份量相等炒热,用布裹之,熨脐部。
温通阳气,治寒霍乱。
3.取刚蒸熟大米饭20克,在手中拍成一小圆饼,将胡椒粉1克,撤饭饼中心,待稍凉贴于小儿脐上,4~8小时后去掉。治疗婴幼儿腹泻。
(3)实脾饮:制附子6克、干姜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8克、草果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本方适于寒湿困脾的腹满、黄疸诸证。以上3方,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用方(1)加猪苓10克、肉桂6克健脾利湿;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加桂枝6克、炮姜8克、白芍10克、木香8克以散寒调气止痛;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于方(1)中加茵陈30克、附片6克、干姜10克或于方(3)中加茵陈30克。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用方(2)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若腹部胀满如囊裹水,尿短少者,于方(3)中加车前于12克、猪苓12克、怀牛膝10克、青皮8克等行气利水。
(二)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有人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三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体质肥胖之人多湿,在夏秋之交,尤须注意勿伤湿冒雨露,涉江河,勿贪凉饮冷,以免湿邪外入或内生。霍乱吐泻时宜暂禁食,吐泻已止,亦应逐渐恢复饮食,先以流法或半流汁饮食为宜。暴泻者易伤胃气,可予淡盐汤、米汤等以养胃气。臌胀病人忌食煎炸、辛辣、坚硬的食物,以半流质和无渣而富于营养之食物为宜;此外还应记录小便的次数、颜色及数量,定期测定体重及腹围,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避免情志抑郁或暴怒,戒除烟酒。当臌胀患者,腹围腹水增加时,应当进无盐或低盐饮食。
克,搅匀熟透加糖少许。
施治要点:
(一)寒湿困脾文湿阻,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湿为阴邪,其性粘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