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

合集下载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思潮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影响历史上有许多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影响着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开始流行的社会学理论思潮是“第三条道路”思潮,这一思潮不仅对西方主要国家影响很大,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社会福利的变革和创新集中体现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上,这一发展方向是民政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阐述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并为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提出了—系列优惠政策。

同年4月,民政部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成为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会议。

会议提出,今后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思路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访问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具体内涵是要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力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我国社会福利的变革和创新的促动因素和形成依据是多元的。

从人口方面看,中国人口迅速老化,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亿,占全同总人数的10. 98%以上,已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

从家庭结构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向核心家庭转变。

从人们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认可程度看,随着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其认识有着逐步增强的趋势。

从政府供给看,政府民政支出总量在增长,但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国家投入已不足以把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之上,民政部门没有办法满足新产生的对机构照料的需要。

从国际背景看,中同社会福利变革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性福利改革的趋势,而“民营化”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方向。

有学者指出,所谓社会福利民营化是指政府将社会福利的供给完全或部分转移到民营部门,同时引进市场经营规则,以价格机能调节供需,重视成本回收,以分配并有效利用服务的资源。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读后感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分为五个部分:社会主义之后、五种两难困境、国家与公民社会、收回投资型国家、迈向全球化的时代。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吉登斯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见解。

一、社会主义之后这一章简要介绍了“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并且引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一理论术语。

它的背景是:(一)社会主义的衰落。

从7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这一段时间,社会民主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由市场哲学的挑战,特别是受到撒切尔主义或里根主义(更一般的称谓是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从来都是很不完备的,这些理论低估了资本主义在创新、适应以及不断提高生产力方面的能力。

社会主义也未能把握市场作为一种向买卖双方提供基本信息的机制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兴衰取决于它能否创造出这样一个社会的能力: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这个社会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且能够以更加公平的方式来分配这些财富。

如果说社会主义现在衰落了,则正是由于这些主张落空了,作为一种经济管理体制的社会主义——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

(二)推行老派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引发的社会问题。

以凯恩斯老派社会民主主义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导致了许多马克思所诊断出来的弊端,但又相信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而得到缓解或克服。

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只能以零散的方式提供的公共产品。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应该的,因为公共权力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代表着集体意志。

有政府、企业和工会等参与的集体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市场机制。

国家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不仅必要,而且值得鼓励。

国家福利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当个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无法自食其力时,国家可以伸出手来助他们一臂之力。

福利国家有两项目标:首先是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同时也要保护各个生活领域中的个人。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

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

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

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走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道路。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纪登斯(Anthony Giddens)在他的《第三条路》(The Third Way)一书中提倡一种超越古典社会民主主义(国家普遍而深入的介入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充分就业、强烈的平等主义、多方位的福利国家、保护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等等)和新自由主义(小政府、自治的公民社会、道德权威主义,加上强烈的经济个人主义、对不平等的认可、传统的民族主义等等)的第三条道路,强调平等、对弱者的保护、作为自主的自由、无责任即无权利、无民主即无权威、世界性的多元化等等。

故其虽然批判了前两者的缺点,但还是认为全球化的目标是可以藉著资讯的发达、互相的认识以及对文化差异的包容而达成。

真是太神奇了,这三条路都通往各自的乌托邦,尤其是纪登斯这条路,既调和了前者对个人自由的不足,又补上了後者对阶级差异的漠视,真可谓至善至美、全知全能,神阿,再多给我一个纪登斯吧!。

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

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

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现存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明确认同,逐步放弃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化的主张。

国家理论是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第三条道路并不是超越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而是两者的批判性综合,因此目前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不可能停留在原来的一些观点上,而是必须吸收各家理论中有利于实现社会民主主义价值并切实可行的部分,用来指导自己的政策实践。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在国家观方面的相互趋同和差别比较完整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在原第二国际各社会党内改良主义派别的国家观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只要巩固和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把国家的镇压职能同社会职能或管理职能区别开来,突出后者在民主共和国中的作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点的分析从经济学角度为国家理论提供论据(如“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

也有一部分社会党理论家强调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但并不因此放弃和平过渡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对现存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明确表示认同,逐步放弃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化主张。

社会民主党对国家的性质及其经济和职能的理解也转化为党的政策,在党的基本纲领、竞选纲领、施政纲领等等中都作了详细表述。

上世纪90 年代,西欧各国的理论界和政治界盛行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传统的区分左派和右派的标志已经过时,已不再适于说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不同政治取向和方案。

这也是目前社会民主主义方面提出第三条道路的主要论据之一。

实际上,无论是社会民主主义方面还是自由主义方面都认为,过去代表各种派别的那些“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概念,如“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已不再能确切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差别。

浅谈“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实质

浅谈“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实质

浅谈“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实质作者:杨光兰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4期摘要:“第三条道路”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改良,是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是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的一次政策调整。

它具有欺骗性、迷惑性以及失败的命运。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实质“第三条道路”自从被提出后,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左派指责其为“涂着资本主义脂粉的社会主义者”,而右派则指责它为“戴着社会主义者面具的资本主义”。

之所以存在评价上的巨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它的实质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我们看来,“第三条道路”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改良,是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是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的一次政策调整。

一、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改良目前,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大变革时期。

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国家调节方式以及国际关系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历史。

资本主义的每一次自我调节都使它获得新的动力,因而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所作的分析错了,这只是表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内部所蕴含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最终灭亡,取决于该制度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只有当这种制度内部所蕴涵的全部力量都释放出来,它才会走向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人没有选择用另一种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选择了在现有的制度下,通过对其具体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良,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制度还具有活力,不会立刻走向灭亡,但不等于说资本主义制度是尽善尽美的,相反,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也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于是,执政的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希望通过改革来使资本主义制度更加的完善,它们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及其理论,也只不过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治理模式。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
自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以来,第三条道 路理论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政治家和学者 们纷纷发表了众多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探 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第三条道路的背景、内容和评 十一世提出,他认为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也不合适,希望找到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中间的“第三条道路”,其后不断有人开始在这条 道路上不停钻研,但当时这个概念还是相当模糊。 第三条道路兴起于90 年代。曾任英国首相的工党领导 托尼·布莱尔在竞选期间以“第三条道路”作出竞选 口号,重视广大的中间阶层,形象比以前更加温和, 结果使工党在野18年后,终于在1997年赢得了大选, 重新上台,故他被视为体现“第三条道路”理念的表 率者。因此可以说选举需要促生了第三条道路。
• 经济:第三条道路主张一种新的混合经济,重点 不是放在所有制上,而是放在竞争和管制上。
• 国家与政府:老左派力图将国家的作用最大化, 老右派则竭力缩小国家的作用,而第三条道路寻 求对各级政府进行重构,采取措施弥补“民主赤 字”。这些措施包括宪政改革、更高的透明度、 与更多的地方民主。
• 褒主要集中在态度积极和合理性上: • (1)第三条道路是今天追求正义和团结的唯一有 效手段,也是处理不平等和企业权利问题的唯一 途径。 • (2)认为用复杂的方式应对全球化,把生态问题 看做是新政治关注的基本要素。 • (3)欧洲大陆社会民主发生的很多变化都与第三 条道路直接相关。第三条道路思想是一条宽广的 大河,它是由不同政党和政府的思想汇集而成的。
我国在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界就有学者在论文中就“第三条道 路”与“和谐社会”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建设 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借鉴第三条道路的成功经验。 尤其是在公平的教育、就业、以及社会资源分配 等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上,和谐社会理 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潮的不少解决思路是不谋而合 的,都提供了一种制约与平衡的机制,试图令整 个社会架构在平稳运行求得最大发展。而作为先 行十几年、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第三条道路,对 中国的启示意义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思考

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思考

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思考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同时在西欧社会,由于当时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实践,确实有以瑞典为典型的发展模式,但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断来对比,社会民主主义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充当着“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的角色,但就其对高速发展社会的改良建议与实践的结果来看,以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应该具备大的胸怀的学术交流能力来看,是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我们中国共产党仍然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同时,笔者认为,认清,了解,分析,学习,为我所用的态度来看,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我们必须给予较高的关注与研究,以在其中找到对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的那部分内容。

其一,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全球的经济、政治、环境、资源方面的发展的重大挑战,是其他国家所没有遇到过的,同时也是没有直接可借鉴的经验的,必须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是现实而又残酷的。

而从西方政治学思潮发展的理论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上来看,吉登斯先生所阐述的第三条道路和我国现在在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两条道路之间,有相当强的互相借鉴的意义。

首先从中国古典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文发展的理论来看,中庸之道是中国人常说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指导性思想,而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个人认为与中国的中庸之道有神似的地方,首先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全球化体系下,需要在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上进行突破,必须融入世界的发展与竞争的大环境。

同时我们国家的三大难题,住房、教育、医疗也需要通过大量的国家和社会投入才能解决当下与长远的问题。

这三项问题所带来的国家福利投入的大幅度增加,这样社会投入的增加有可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但同时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耗掉国家在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的财富。

而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改革开放30年来比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的攫取方式,导致整个国家在环境保护上欠帐较多,这块的投入在未来中国也将相当巨大。

《第三条道路》读书札记

《第三条道路》读书札记

《第三条道路》读书札记作者:马骏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7期【摘要】《第三条道路》是一本以描述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为主要内容的著作。

作者安东尼·吉登斯男爵,英国社会学家。

他以他的结构理论与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而闻名。

他被认为是当代社会学领域中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前期工作,特别是《超越左与右》,影响了世界上众多国家关于社会民主的争论。

吉登斯在英国常常被看作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极大地推动了新工党的演变。

他被描述成自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来最有名的社会科学学者。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社会;文化全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社会主义之后。

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的衰落、老派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最近的争论、政治支持的结构、社会民主主义的命运等内容。

第二章,五种两难困境。

主要分析了社会民主主义在全球化、个人主义、左与右的讨论、政治的行为主体、生态问题、第三条道路政治等问题上所面临的两难困境。

第三章,国家与公民社会。

主要分析了民主制度的民主化、公民社会问题、犯罪与社区、民主的家庭等社会问题。

第四章,社会投资型国家。

内容包括平等的含义、社会投资战略等。

第五章,迈向全球化时代。

里边主要谈到了世界性的国家问题、文化多元主义、世界性民主、欧洲联盟、全球统理结构、全球范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等问题。

作者在第一章社会主义的衰落中列出了一个古典社会民主主义即老左派与新自由主义即新右派的一些主要政治观点的对比列表。

两者的一个主要的政治分歧即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大小对比的分歧。

古典社会民主主义认为,国家应该普遍而深入的介入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从而实现国家对公民社会的支配。

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则与此相反,强调国家的小政府主义,认为公民社会需要更多的是自治,而不是国家政府的过多干涉。

我个人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时,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发展目标,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念与制度。

通向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

通向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

通向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在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由英国首相、工党领袖布莱尔首倡的“第三条道路”迅速越出了英国国界,不仅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的呼应,而且也在我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时间,各种有关“第三条道路”的评介和讨论铺天盖地,异常热闹。

那么,何谓“第三条道路”呢?旧瓶装新酒:西欧社民党应对全球化的治国之路说起“第三条道路”,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或许并不陌生。

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各式各样的“第三条道路”就被接二连三地开辟出来。

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人,既不想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又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

在战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欧的社会人,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既不同于美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的独特道路,他们把这条道路称之为“第三条道路”。

其主要特点,就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便是它实行的“取富济贫”的福利制度。

到80年代末期,瑞典社会人为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注入了新的内容,实行把市场与社会公正结合起来的政策,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建立起令世人称羡的福利国家,成为社民党走“第三条道路”的一个成功的样板。

然而,随着苏东剧变,冷战时代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道路之争,已近偃旗息鼓,不再那么动人心魄了。

相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社会浪潮,倒是给各国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尽管西方国家是全球化进程的直接推动者和受益者,但是,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时,也是疲于应付,忙于招架。

全球化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冲击,主要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达成的各种妥协方案陷入危机,具体表现在:资本外逃,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下滑,国际竞争力下降,福利政策难以为继。

与此相伴的是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社会财富分配的差距拉大,不满情绪上升,劳资关系紧张,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也随之抬头。

这样一来,对于只能通过竞选方式上台执政的西方政党来说,就变得左右为难了。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作者:安东尼.吉登斯(英)安东尼·吉登斯吉登斯男爵(Anthony G i d d e n s,B a r o n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

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当代社会学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来最有名的社会科学学者。

他与布莱尔提倡的“第三条路”(Third Way)政策也影响了英国甚至其他国家的政策。

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日益陷入困境,福利国家高积累终成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左翼政治模式开始被人们所怀疑,开始举步维艰。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局面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如何根据多变的世界局势制定相应的执政纲领,成为各国执政党为之头疼并且努力寻求解决的课题。

因此,“第三条道路”就是西方政党在如何得选民的支持和掌控失控世界所作出的理论选择。

第三条道路的内涵1、“第三条道路”是2O 世纪90年代兴起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变革过程中的新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

它反映和代表了各国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及其国际联合组织“社会党国际”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处理政治问题的共同的基本主张,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各国社会党思想体系的统称。

第三条道路的内涵2、它作为一种更新和重建的民主思潮和发展模式,是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西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变化的产物,是战后资义发展进程中一次新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尝试,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3、是在对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传统左右派理论综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整。

第一章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的衰落•老派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最近的争论•政治支持的结构•社会民主主义的命运第二章五种两难困民•全球化•个人主义•左和右•政治的行动主体•生态问题•第三条道路政治第三章国家与公民社会•民主制度的民主化•公民社会问题•犯罪与社区•民主的家庭第四章社会投资型国家•平等的含义•包容性与排斥性•积极的福利社会•社会投资战略第五章迈向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性国家•文化多元主义•世界性民主•欧洲联盟•全球性统理结构•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小结1、理论内容可以归结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外交政策2、由理论到实践英国、美国和德国3、不仅可行,而且是必要。

第三条道路_社会民主主义还是社会自由主义_刘玉安

第三条道路_社会民主主义还是社会自由主义_刘玉安

DOI:10.16012/ ki.88375471.2010.03.0052010年第3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Sept.2010 (总第105期)Issues of Contemporary W orld Socialism A Quarterly,N o.3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还是社会自由主义?刘玉安 武 彬摘要:随着1997年英国工党赢得大选并上台执政,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曾风靡一时。

虽然英国学者吉登斯把工党的胜利和第三条道路的提出看作是社会民主主义复兴的标志,但事实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由于内部社会结构和国际条件的变化,英国工党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

由于仅仅局限于在现存制度框架内的修修补补,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事实上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种“社会自由主义”。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英国;社会民主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中图分类号:A81;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2010)03-0058-13 2010年5月,随着工党首相布朗承认大选失利并宣布辞职,曾经风靡全球,在英国走了整整13年的所谓“第三条道路”也将告一段落。

13年前,当英国工党赢得战后第15次大选,工党领袖布莱尔入主唐宁街10号时,西方曾普遍将其看作是“社会民主主义复兴”的标志①。

13年走过来,社会民主主义在英国真的复兴了吗?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到底是怎样一条道路?一、“第三条道路”的出台德国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拉尔夫·达伦多夫曾经把19世纪称之为“自由主义的世作者简介:刘玉安,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彬,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纪”,而把20世纪称之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世纪”。

他认为,20世纪有两大重要政策,一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另一个就是贝弗里奇的福利国家政策,这二者构成了整个20世纪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行动方案。

他说:“一般说来,这个方案的贯彻实施,在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伟大的社会改革的起因。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第三条道路也经常被评论为原有的“带有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念,以及社会民主党派为了赢得选举而选择的一种手段。

批评家认为第三条道路理论最终是以劳动阶层和穷人的牺牲来换取大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福利。

在现实政策中,英国的托尼·布莱尔和德国的格哈特·施罗德是实行这种政策的典型政治家。

无论在东德、东欧或其他地区国家,其结论都是一致的,即人民都希望有一个真正全力为民服务,保护人民,以民为中心的政府。

我们必须留意,这种情况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以欧洲为例,东欧企图避开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西欧则试着躲避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社会。

所以无论东欧或西欧彼此都在寻求一个最有活力和能力的政府,一个最可以平衡两者,支持人民生活最大福祉的政府。

过去十年的经验里,东欧各国发现虽然拥有了自由思想与舆论,却仍无法压抑或摒弃官僚积习。

这正是“第三条路”主要的讨论问题。

1、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

它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那里。

此后经常被社会民主党人和欧洲社会主义者所使用,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

即在传统的左派与右派之间,不放任自流也不像左派过分干预,是中间偏左的一种道路(偏向干预),出现在90年代。

2、第三条道路概括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其他选择的思想。

它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该意识形态吸引了来自不同传统——包括法西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近来的后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家。

现代形态的第三条道路是老式的社会民主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的替代选择。

前者之所以遭到排斥,是因为它嵌入到了国家主义结构中,这种结构难以适应以知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济;而后者遭到拒绝,是因为它造成了混乱,损害了社会道义基础。

浅论“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回归

浅论“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回归
五 . 联 东 欧剧 变 给 欧 洲 的 社 会 民主 主 义 以沉 重 打 击 . 翼 势 力 苏 右
9 0年 代 中 期 开 始 .社 会 民 主 主义 在 西 欧 政 治 舞 台上 出现 了
复 兴 的 趋 势 . 0世 纪 7 2 0年 代 以后 , 球 化 新 形 势 下 , 统 福 利 也 趁 机 向社 会 民主 主 义 展 开 咄 咄逼 人 的 攻 势 .许 多 左 派 知 识 分 全 传 国家 模 式 难 以为 继 . 以新 自由 主 义 为 旗 帜 的 新 右 派 崛 起 . 在 整 子 和 原 社 会 民主 主 义 的追 随者 对 社 会 民 主 主 义 模 式 的 前 途 失 去 并 个8 0年代 主导 欧 美 政 治 舞 台 8 0年 代 末 苏 东 剧 变 . 右 派 阵营 信 心 . 至 对 社 会 民 主 主义 理 念 产 生 怀 疑 新 甚 进一步得势 . 吹“ 史终结” 鼓 历 论 如果 不 是 安 东 尼 . 登 斯 对 “ 吉 第 在 危 机 面 前 . 欧 的 社 会 民 主 主 义 者 必 须 反 思 过 去 的路 线 . 西
9 年 代 中期 以 来 . 欧政 坛 形 势 大 变 . 会 民 主 主 义在 整个 话 说 就是 “ 脱 党 内- 4部 分 人 所持 有 的标 准 马 克思 主 义传 统 . O 西 社 摆 - , 使 , 2 1 欧 洲 卷 土 重来 . 会 民 主 党 人 告 别 了似 乎 遥 遥 无 期 的在 野 生 涯 , 本 党 重构 基 本 价值 观 ” 以全 新 的 面貌 出现 在英 国政 治 舞 台 上[ 社 个 接一 个 组 织 政 府 . 积 极 参加 联 合 政 府 。 9 7年 5月 . 尼 ・ 或 l9 托 放 弃 传 统 路 线 只是 个 “ ” 过程 . 破 的 还存 在着 个 怎 样 “ ” 问 立 的 布 莱 尔 领 导 下 的新 工 党 以 压倒 优 势 的 胜 利 组 成 英 国战 后 历 史 上 题 . 个 问 题 最 先 是 由 被 誉 为 布 莱 尔 的精 神 导 师 的安 东 尼 . 这 吉登 支 持率 最 高 的一 届 政府 . 捣保 守 主义 的老 巢 在 英 国工 党 组 阁 斯 在 理 论 上 做 出解 答 直

第三条道路的名词解释

第三条道路的名词解释

第三条道路的名词解释第三条道路是一个经常被提及和讨论的概念,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和哲学领域。

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左右两派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它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传统二元对立的新的政策和观点而提出的。

第三条道路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中期,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地理局势正处于冷战的高度。

传统的政治极端主义,即共产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分裂了各个国家和社会。

面临着如此紧张的局势,一些学者和政治家开始反思并提出一些全新的政策理念,以解决这些对立的问题。

第三条道路的主要特点是寻求一种在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之间达成平衡的政策。

它主张通过结合彼此竞争的意识形态来实现这一目标。

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是关键,并认为两者都具有优点和局限性。

第三条道路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它强调经济增长不仅仅是追求财富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为社会福祉服务。

与此同时,它也不主张完全取消市场机制,而是鼓励政府在经济中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这种调控旨在确保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社会包容性和减少贫富差距。

在实践中,第三条道路的政策取向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运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经济自由和社会福利并重,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德国的成功证明了第三条道路的政策模式可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双赢。

第三条道路的理念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紧密相关。

它主张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

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指标。

然而,第三条道路并非没有争议。

批评者认为它的理念过于抽象,缺乏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

他们指出,在实践中,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困难,且在不同国家和文化环境下的应用也会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第三条道路的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以在不同的观点和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新第三条道路”的经济主张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新第三条道路”的经济主张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2在 所有权改 革方面 .鼓励分散 资本所有权 ” 新第三条道路 主张人人所有 , 广泛参与的社会所有制 . 兼
时任 美国总统克林顿、德国总理施罗德 .以及拉美一些国家领导
人的推 崇。理论推 动 ” 新第三条道路”的首推曾任伦敦经济学院 顾社会公平 和经济效率 。要创造一种 ” 人人可获得经济和政治权 院长.被称为布菜尔精神导 师的安东尼 , 吉登斯 。吉登斯认为世 力 .资本所有权彻底分散到每个人 .并凭借所有权得到充足、稳 界的变化使传统 的阶级分析已经过时 . 只有超越 ” 左右对立” 兼 , 固的资本收益 ” 。关于实施 ” 第三条道路 的具体 措施 .吉登斯 顾 发展与正义 ” .均衡 ” 权利与义务 ” .才能适 应新的时代 。曾 认为就是 ” 员工持股计划 ’E O — mp yes c wnrh l )。 ( P E l e t ko e i p n ” S o o sp a 任美国参议院财政 委员会顾 问的杰夫 ・ 盖茨也认为 .资本主义社 盖茨也主张把少数人的资本所有权扩大到 多数人 ,要通过所有制 会严重的贫富不均根源于所有权的过度集中 . 所有制 的出路就是 手段把 个人 良知和市 场资 本主义重 新结合 联系起来 ” . 正是 分散 资本所有权 .要走一条 既不 同于资本主义 .也不 同于社会主 工 资制度妨碍 了工人 资本 所有权 的扩 大 .把工 人变成 了工资 的
为 和谐 经 济 观 。 持股计划 。
3在社会政 策方面 ,提倡权利与责任的对称 ,公平 与效率 的
维普资讯
● 点 -I 热 ■分 s t, , 柝 t t -l t t ,I I
‘‘
新第三条道路 ”的经济主张及
对构 建和谐社会 的启 示
I孙 I I 斌 西 安外 国语 大学 国 际关 系学 院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

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

“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一)促进人口就业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第三条道路”通往何方

“第三条道路”通往何方

“第三条道路”通往何方世纪之交,“第三条道路”在西方国家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

继美国民主党的实践后,英国首相布莱尔大力倡导“第三条道路”。

近年来,西欧多数国家执政的中左政党也以“第三条道路”来昭示彼此一致或相近的政治纲领和策略。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引起了世界各国政界及学界很大的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最近邀请国内外学者,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等国的学者,在京召开“21世纪的挑战与第三条道路”学术研讨会。

现将会议发言和论文的主要观点综述于下。

“第三条道路”不是一个新名词,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了。

历史上的“第三条道路”是指社会民主党人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两种信念与追求之间的探索与选择,而以布莱尔为代表的新“第三条道路”则已不涉及制度间的选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出现的一种社会改良主义。

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两种模式。

第一阶段基本以改良主义、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的治国理念,实现了在保证充分总需求下的充分就业。

60年代中后期开始,凯恩斯主义出现衰落的征兆,70年代中期发生的“滞胀”使福利资本主义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80年代初起,英美等国保守党政府奉行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激活了市场,提高了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新自由主义风靡一时,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处于下风。

90年代中期起,欧洲执政的社会党(或社民党、工党)开始革新求变,新“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应运而生。

“第三条道路”的设计师、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安东尼·吉登斯称“第三条道路”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之路”。

“第三条道路”是欧洲中左执政党对全球化的一种回应。

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欧洲产生了大量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

“第三条道路”就是各中左政府为应付全球化挑战而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治国方略和对策,为的是“寻找一种在新世界的角色定位”。

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

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

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及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兴起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条道路”思潮,是要走一条介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间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不平等和非正义等社会和经济危机,从国家政治和执政党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和实践,“第三条道路”试图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公正、自由和机会平等、相互责任和国际主义等基本价值观基础上,吸收自由主义市场的积极成分,既使经济富有活力,又让社会团结和谐。

因此,科学合理地借鉴和吸收“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于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公平的教育、就业及社会资源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第三条道路”的概念“第三条道路”既是欧美发达国家政党政治竞争的产物,也是社会民主主义运动顺应时代变化的又一次革新尝试。

它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率先提出,后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大力倡导并亲自实践,最后又由德国社会民主党、荷兰工党、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等纷纷响应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治国思想。

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间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所以称为“第三条道路”。

经济学家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天翻地覆的世界。

这种‘第三条道路’的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二)“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1、政治竞争的压力。

冷战结束初期,西欧政坛出现了两种新情况:一是左翼政党受到疏远,纷纷下台沦为在野党;二是无论左派右派,均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比如,既要提供社会福利以维护社会稳定,又要寻求经济活力以加强国际竞争力,既要鼓励生产线外移以降低成本,又要解决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
及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兴起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条道路”思潮,是要走一条介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间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不平等和非正义等社会和经济危机,从国家政治和执政党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和实践,“第三条道路”试图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公正、自由和机会平等、相互责任和国际主义等基本价值观基础上,吸收自由主义市场的积极成分,既使经济富有活力,又让社会团结和谐。

因此,科学合理地借鉴和吸收“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于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公平的教育、就业及社会资源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第三条道路”的概念
“第三条道路”既是欧美发达国家政党政治竞争的产物,也是社会民主主义运动顺应时代变化的又一次革新尝试。

它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率先提出,后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大力倡导并亲自实践,最后又由德国社会民主党、荷兰工党、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等纷纷响应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治国思想。

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间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所以称为“第三条道路”。

经济学家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天翻地覆的世界。

这种‘第三条道路’的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二)“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
1、政治竞争的压力。

冷战结束初期,西欧政坛出现了两种新情况:一是左翼政党受到疏远,纷纷下台沦为在野党;二是无论左派右派,均对新形势下出现
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比如,既要提供社会福利以维护社会稳定,又要寻求经济活力以加强国际竞争力,既要鼓励生产线外移以降低成本,又要解决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面对诸如此类的两难选择,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已经失去了人心,而传统的左派政策也无济于事。

“第三条道路”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方面是为了在传统左右翼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更好地解决各国面临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吸引选民,谋求东山再起。

2、外部环境的变化。

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第三条道路的出现。

3、新右派的政策推动。

例如在经济领域,市场政策限制了民主选择,社会民主党不得不实行紧缩的政策,削减社会福利。

这样民主党既失去了经济政策的特征,也失去了社会政策的性质(即社会福利政策)。

又例如在社会领域,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工人阶级人口比重大大下降,社会分化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使得很大一部分人丧失了互助的意思,渐渐地社会民主党失去了基础,促进了民主党探索开放第三条道路。

(三)“第三条道路”的基本观点
1、在政治方面,主张革新政治,下放权利。

他们主张在政治思维上打碎左、右两分法,团结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大量的中间力量;他们接受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正义并以此重塑社会团结的凝聚力,确立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另外,他们还主张要下放权力,把更多的权力交给地方,使权力更接近人民。

2、坚持国家责任,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主张新社会契约政第,建立起人民与国家、政府、雇主与工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治理”代替“统治”,重振民主,恢复公民对政治的信任。

3、经济方面,建立新的混合经济以解决公平与效益的矛盾。

“第三条道路”倡导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应再过多地重视所有制的问题,主张推行把经济活动中国家的干预与市场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要建立一种富有活力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也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其次,他们认为公平与效率必须得到充分的兼顾。

再次,他们认为市场和国家都是经济运行的必要调控手段。

国家要为经济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国家的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但国家不能包揽一切,其角色应着眼于宏观经济稳定,重视市场经济规律,而不要过多地干预市场。

4、福利方面,“第三条道路”认为福利国家有违民主,要改革福利制度,重新定位国家,即要摆脱左翼传统的“大社会”思路的社会福利模式,代之以机会和责任相结合的新的社会福利模式,把原来的“福利国家”改革为“社会投资”国家,把消极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福利观。

5、在环境保护方面,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的政策。

“第三条道路”倡导者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了重要的社会政治议程,认为全球环境危机如水污染、大气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等是全球治理的中心问题,单靠某一民族或国家来解决这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

因此环境保护对于每一个国家、民族、个人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他们试图探索一条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道路。

二、“第三条道路”理论对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的目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时代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力图回答和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矛盾和再发展问题。

尽管它实质上还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它所思考的许多问题不仅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及整个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我国思考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具体如下:(一)在经济方面,应实行公平与效率并重,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贫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地影响着当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曾经盛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

为此,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第三条道路”理论中关于“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理念,即应实行以人为本的公平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有效地抑制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另外,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经那种以政府主导、完全忽视市场规律的计划经济运作方式还时刻影响着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借鉴和吸收“第三条道路”理论中关于国家和市场的功能,即国家主要是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条件,进行宏观调空而不是包揽一切,要重视市场经济规律,不应过多地干预市场,但国家对市场也不能放任自由,而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控制。

(二)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该建立一套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证。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较不健全,尤其是身处农村的居民大多得不到应有的各种社会保障,老百姓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也较不满意。

由于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最担心诸如生病住院、下岗或失业、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

为此,合理借鉴“第三条道路”关于构建一个能够照顾到各个阶层利益的“新福利”制度,提倡“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责任是健全社会的基石”,个人要积极回报社会的关爱,为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真正实现“有予有取”的社会公正,让个人、社会、国家三方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同步进行,并将其作为每个公民应尽的使命来实施。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一直注重经济的增长,但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且呈加剧之势,空气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以及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影响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严重危害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此,“第三条道路”倡导的“环境保护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个人是至关重要的”“维护环境是一项全国的乃至全球的义务”,“保护环境就是自我保护和保护孩子的未来”等环境保护理念,对于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同样会遇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我们称赞和评价“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并非要提倡我们应该走“第三条道路”或者全盘照搬其理论,而是本着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外来文化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吸收和借鉴“第三条道路”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