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一

合集下载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管、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刻本源流等。

第四,单种(含丛书)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版本数量、版本系统、版本优劣等。

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其中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古籍版本学发展的历史划分:(一)从先秦到两汉为版本学的产生时期(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为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三)宋元为版本学的成熟时期(四)明清为版本学的繁荣时期4、古籍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古籍版本学离不开目录学:(一)考证一书的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二)鉴定古籍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三)古籍版本鉴定成果的解释离不开目录学目录学也离不开古籍版本学:(一)书目著录离不开版本学(二)目录学的任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导读书门径。

5、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二)读书治学的需要(三)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四)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需要(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6、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方法:(一)文献考证法:就是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比较版本异同,鉴定版本。

具体分三个方面:(1)同书前后不同卷页相互比较,看办事大小、行款字体、学术风格等是否一致。

(2)同书异本相互比较。

主要是内容和形式上。

(3)同古籍书影进行比较。

(三)实验研究法: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

(例如显微分析)(四)计量研究法:就是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7、胜任古籍版本学的最基本训练第一,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

一.名词解释5*61. 熹平石经:熹平四年,所刻的石经即后世所谓的《熹平石经》,只包括今文学的《诗》、《书》、《仪礼》、《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传。

是用来统一经籍文字的,起了政府法定课本的作用。

2.正始石经:到三国曹魏正始时,由于上古文学势力的影响,又在洛阳石碑刊刻了《三字石经》,。

所谓三字,就是“三体”,是因为古文之下加上篆、隶成为三体。

一共刻了《尚书》和《春秋》两种古文经,后世长称之《正始石经》。

3. 元九路本《十史》:大德年间浙江行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所属九路儒学分刻的《十七史》,实际上是《宋书》和《周书》七种未刻,所以也称元九路本《十史》。

这九路本《十史》现存的尚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唐》、《南史》、《北史》等几种。

4. 全相:“全相”者,全书每页上方都把内容图像出来之谓。

5. 内府本:内府,本指直属于皇帝的仓库宫室,内府本就是皇家的刻本。

狭义:由司礼监刊刻,下属经广库存储书版并印行的成为内府本。

广义:由司礼监刊刻,下属经广库存储书版并印行的,并在洪武年间刊刻的和和宦官没有关系的内府本是广义上的内府本。

6. 嘉靖本:明时期,明刻本发生了一词大变化。

字体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字体由此前的赵体突然改变成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此前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

在嘉靖时所刻数量最多,质量又高。

因此就将其称之为嘉靖本。

7. 武英殿本:康熙是三年,修书刻书当转归文职人员办理。

康熙十九年,武英殿本正式成为修书刻书之处当即在其时。

习惯上讲康熙及其后的专称“武英殿本”。

通常称为“殿本”。

8.清后期七大藏书家及其藏书楼:山东杨氏:海源阁;湖州陆氏:皕宋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

二.简答1.雕版印刷的步骤。

①选定木材,按书式锯成版片后,要放在水里浸,浸上个把月。

如果急用等不及,也可以改用煮。

浸或煮后再把它刨光,阴干,不能在阳光下晒,以免龟裂。

干后檫上豆油,刮平,磨光,然后才能贴“写样”。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讲课讲稿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讲课讲稿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古籍版本学作业1.解释以下名词:(1)《书林清话》:叙述刻书源流,于南末临安陈氏、明代汲古阁毛氏、渭代纳兰性德之通志堂等诸家最称详尽。

副析版本名称,凡书之称册、书之称卷、书之称本、书之称叶、书之称函,阐述皆甚精当。

征探讨雕版起源方面、如书有版刻之姑、刀刻原于金石、巾箱本之始、书肆之缘起、到书有圈点之始、书有节抄本之姑、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等等,都有充分的依据;在论述各类别本的特征及其鉴别方面,尤多经验之谈,正如张舜微先生所说的“阅肆日久,藏书素丰,库掌毕生,不妨精熟,故版本之学.最能名世”(《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

(2)《藏书纪事诗》:是中国历代藏书家的诗体传记及古籍版本目录资料著作。

叶昌炽撰。

始编于光绪十年(1884),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

(3)《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出版。

它是为初学者指引行径而列的书目*共收录古籍删多种。

每书后有简要说明,并指出何种版本较好。

范希曾在此基础上补收了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补上了原书漏掉的版本,又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

范氏所补的书止于1930年。

(4)《中国版刻图录》一部系统反映中国雕版印刷成就的大型书影图谱。

赵万里主编。

该书选辑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历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样页,按刻版时代和刻版地区编排,展示了各个时代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中可看到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区刻印的书在字体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版刻风格的延续性。

(5)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後,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6)旋风叶: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叶的出现大约是在唐末。

(7)蝴蝶装 : 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8)包背装 :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于南宋后期。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
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
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
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
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
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
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
本不同。”
2019-8-27
谢谢观赏
古籍版本学
2019-8-27
谢谢观赏
1
第一讲 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
版本与版本学 版本学的功用
2019-8-27
谢谢观赏
2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
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 必推求本源,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 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板片,注其错讹,是为校雠家,如 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是也。次则收采异本,上则补金匮 石室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 范氏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 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 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 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之中落者,贱售其所藏; 富室之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 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 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
2019-8-27
谢谢观赏
16
邢昺、沈括是北宋人,叶梦得是南宋人,可 见版本之称在宋代就已确立,且其含义乃对 写本而言。
2019-8-27
谢谢观赏
17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 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 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古籍版本学一

古籍版本学一
代表人物是元代的王 幼学、清代的郑机。
2、六朝说
代表人物为清代的李 元复。
3、隋朝说
代表人物为明代的陆深、 胡应麟、清代的方以智、 近人孙毓修。
4、唐朝说
(1)初唐说
代表人物为张秀明
(2)中唐说 代表人物为清赵翼、王国维。 (3)王唐说 代表人物:宋叶梦得、宋朱翌、清朱彝尊、王士
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宋本《欧阳文忠公集》是 蝴蝶装。
包背装大约南宋时出现,元明时盛行,清朝 发展到顶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就都是包背装。
线装
1 2
、 几 点 认 识 : 中 唐 说Βιβλιοθήκη 、 有 关 诸 说 : 五 种
一 、 雕 版 印 刷 技 术 的 发

第 五 节 雕 版 印 刷 与 活 字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善本的“九条”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
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 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 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一、古籍 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各
种形式的书籍。
二、版本 片,《说文解字》卷七上:“判木
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 版,《说文解字》卷七上:“片也, 从片,反声。”段注:“今字作 板。”
版、板为古今字;版就是片,是已 经解析的“半木”,而不是完整的 “全木”。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 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 旧抄指明朝名家抄本、影抄本; 旧校是指出自乾嘉名家之手。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

第三单元版本学古籍版本学试题(一)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30分)《中国版刻图录》包背装官刻本宋建本武英殿套印本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善本”这一概念出现于何时?原来的涵义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善本”涵义有无变化?怎样区别?请用图示方法表示其关系。

2、鉴别古籍版本有哪三条主要依据?此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请对这些因素略加说明。

3、学习古籍版本为什么要强调实践?在今天除了直接利用古籍原本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增加感性认识?4、王国维、赵万里在古籍版本学研究上各有什么贡献?5、雕版印刷应当发明于什么时期?有什么主要证据可以说明?6、明代前期、中期、后期版刻风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不含建本)?各时期有何主要特征?其中的所谓“嘉靖本”仿刻的是南宋哪一地区刻本的风格?现代印刷业所使用的“宋体”字大体起源于何时?定型于何时?7、最早记载活字印刷是什么书?何时何人所作?现传世最早的活字印本是何时何地何人所印?古代活字印本与刻本的区别主要有哪几点?古籍版本学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30分)《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赵万里)。

(1)? 大型通代版本图录(唐至清)。

(1)刻本、活字、插图。

(1)前言、每种说明。

(1)总体水平很高,存在不足。

(1)包背装:古籍装制形式,(1)南宋后期至明代中期,(1)对蝴蝶装的改进,(1)书叶有字面向外,(1)为线装取代。

(1)官刻本:古代主要刻书系统之一,(1)历代各级官府刻本,(1)中央地方,(1)较少变化,(1)校勘较精。

(1)宋建本:以福建建阳为中心,(1)坊刻,(1)注意变化,(1)校勘不精(1)特征。

(1)武英殿:清代内廷修书、官刻,(1)康熙至光绪刻书,(1)主要集中于乾隆以前,(1)武英殿本,(1)刻书精工。

(1)套印本:元代,(1)二种以上颜色(朱墨),(1)明末吴兴闵、凌,(1)形式美观,学术性差。

(2)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善本”这一概念出现于何时?原来的涵义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善本”涵义有无变化?怎样区别?请用图示方法表示其关系。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资料讲解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资料讲解
雕版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或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 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云:“准敕,禁断 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 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 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 用的版片的含义更加明显。宋王应麟:“自太祖平定四 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赏 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 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因为本即指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颜氏家训·书 证篇》云: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 “宁儿见乳虎穴,不入晔城寺。”而江南书本,“穴” 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 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起 六七乎?
宋代雕版印书盛行,“版本”二字从北宋以来便被用来 专指雕版所印之书。
叶德辉《书林清话》:“雕板为之板,藏本谓之本。藏 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叶梦得《梦溪笔谈》: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 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 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 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 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 可正,甚可惜也。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2、了解版本的重要性。 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造
一般认为版本研究之学在西汉已经诞生,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是其向上发展时期,宋时正式确立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元明持续发展,清代则达到鼎盛。但版本学 的正式定名却迟至清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 《版本之名》中指出: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思想述略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版本的异同问题,到了明清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知识,到了王国维、赵万里那里,基本理清了版本的发展演变,但要称“学”,则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添补梳理,以便建立起古籍版本学者的体系。

无一例外,前人关于版本学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黄先生关于古籍版本这门学问亦是自己翻看大量的线装古籍中自学获得的。

1辛德勇在《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中也谈到先生“自学版本学知识,除了阅读相关书籍之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这就是在旧书铺里购买旧本古籍。

”而购买古书作为一种文玩,在这种赏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古籍版本知识。

2但谈到黄永年先生古籍版本学思想精到之处,最该突出的是“系统”二字。

先生有意识地将过去习惯性的经验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并添补前人所为涉及的方面,得以初步建立起一个古籍版本学体系。

但这个版本学的体系如何呢?大体可以总结为:明确界定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基本概念为基础,通过“版本史”“版本目录”总结历代古籍的特点构建古籍的谱系作为版本鉴定的比勘依据,注意解读古籍版本现象后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添补前人研究空白和阐述前人经验中未明确的问题。

一、基础前人对于古籍和古籍版本的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统一,重要原因是关于此知识多是建立在经验认知的基础上,因此学者们依据自己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看法,以至于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解不同。

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在这方面的精到之处便是在其“古籍版本学”体系中着重明确了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基本概念,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界定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是“从春秋末战国初我国汉文书籍的正是出现开始,大体到清末为止的古籍,但并不管它的内容,而只管它的版本;而这版本又不包括过去的竹木书简、帛书和卷子本,只包括雕版印刷通行以来的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

说简单点,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调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的基本技能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的基本技能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四)根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
古书一般都有序跋,一般序在卷首,跋则在卷末。序文 大多揭示该书创作或编撰宗旨、内容、体例、价值等等, 可以是作者自序,或者请当地官绅、同乡耆旧、童年师 友等撰序。 跋文大多叙述编撰经过、刊刻情况等,往往是作者身后, 由其师友、子侄、门生等编刊遗著后所题写。在通常情 况下,序跋的撰作时间往往与该书的刻印时间相差不远, 所以可以帮助鉴定版本。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利用刻工鉴定版本必须注意五种情况:
1、有的刻工从业时间很长或处在朝代交替之际。 2、不同地域的刻工可以流动,有时技艺好的工匠也被人 出高价请到外地去刻书,所以不能机械地认定某地刻工 刻的书就一定是某个地区的刻本。 3、刻工的同名同姓。
4、重修、递修的刻工。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大致包括版本鉴定和版本考订两个 方面。 版本鉴定是古籍版本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我国古 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版本学理论相对零散、幼稚 些,而版本鉴定这项技能却是异常发达,特别是清朝乾 嘉学者以及近现代的一些图书版本老专家,通过自己数 十年与图书打交道的实践以及同行之间相互交流经验, 逐渐摸索出成套的版本鉴定方法。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利用讳字鉴定版本的具体做法:
1、将一部书中所有讳字,全部查找并记录下来; 2、将讳字依时间顺序排列,确定其书讳字的下限,即 “某书避讳至某字止”; 3、再检查下限讳字以下两个皇帝的嫌名是否不加避讳; 4、然后才能确定此书避讳至某帝,是其时的刻本。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七)根据著录鉴定版本 前人各种版本目录、解题目录、题跋目录等,记录了许 多有关古书的编纂情况、版本情况、流传渊源、鉴定意 见等,对我们今天鉴定版本有多方面的帮助。《读书敏 求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国古籍善本书提 要》

古典文献学基础2

古典文献学基础2
•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 头思故乡。
• 《李太白集》、《全唐诗》、《万首唐人绝 句》、《乐府诗集》
• 《文心雕龙·隐秀篇》亦明人伪造。 •
• 沈涛(1792-1816)《铜熨斗斋随笔》卷 四“乌桓大人”条:
• 《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五 年乌桓大人来朝。”注:“乌桓谓渠帅 也。”惠征君《补注》曰:“谓字衍。” 涛案:汲古阁本注作:“大人谓渠帅也。” 则谓字非衍,注中“乌桓”字误耳。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方勺《泊宅編》卷上:符建間有杭州學教 授出易題,誤寫坤為釡,作金字。一學生 知其非,佯為未喻,懷經上請。教授因立 義以酬之,生徐曰:先生所讀,恐是建本。 據此監本,乃是釡字。教授大慙,鳴鼓自 罰二直。……然教授者不久遂歴清要,官 至八座,近方殂謝,不欲顯其姓名於此。 (注:姚祐尚书也。)
• 朱彧《萍洲可談》卷一:姚祐元符初為杭州 學教授,堂試諸生,易題出乾為金,坤亦為 金,何也?先是福建書籍刋板舛錯,坤為釡, 遺二点,故姚誤讀作金。諸生疑之,因上請, 姚復為臆説,而諸生或以誠告。姚取官本視 之,果釡也,大慙。曰:祐買著福建本。升 堂自罰一直,其不护短如此。
古典文献学基础
国学院 陈伟文
第一章 古籍版本学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理论
• 一、版本释名 • 《说文解字》:“版,判也,从片,反
声。”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片也,旧作判
也,浅人所改,今正。”朱骏声《说文解 字通训定声》:“判木为片,名之为版。”
• 《说文解字》:片,判木也。 《说文解字》:牍,书版也。长一尺,既 书曰牍,未书曰椠。
• 刘爚《云庄集》,四库著录本为伪本,然 别的版本含有百余篇刘氏之文。《全宋文》 一字未收。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2.1 版本学理论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

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

2.1.1 版本释名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为片,名之为版。

这说是说,剖成片状的木头称为版。

因版多系木质,遂派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

可见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版作为书写材料,早在先秦时已经应用。

《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名即字;方,郑玄注说:版也,是一尺见方的版。

行文超过百字,一块板写不下,就写在若干根竹简上,编成简策。

古人写信时一般用一块板,所以书信又叫尺牍。

《说文解字》释牍:书版也。

秦汉时,奏议也多用版,王充《论衡?量知篇》说: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除了木质之物外,版还可用金质、玉质、石质。

如《逸周书?大聚》铭之金版,《黄帝内经?素问》著之玉版等等,都是指将文字铭刻或书写于版状的金石材料上。

可见版是古代书写载体的物质形态的称谓。

书称本,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又见《太平御览》卷618引)所谓持本,即持书本之意。

但此地方言之本,历来解释不同,或说是指简策的版本(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或说是指缣帛的书籍(叶德辉《书林清话》),二者都不甚准确。

就内容与形式合而观之,书之所以称本,既有原本、定本之意,也有以本计量之意。

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卷6《书证》中,就提到河北本、河南本、江南旧本、江南古本、江南书本、俗本等名目,阐明写本已有各种不同版本。

版、本二字合为一词,当始于北宋,最初专指雕版印刷的印本书籍,以别于写本。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由于本科时期,我所在的学校并没有开设过文献学、古籍版本学之类的课程,因此,阅读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对我个人来讲,是对版本学基本知识的一次很好的普及。

黄永年先生在前言中讲到“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时新的学问。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只在讲述古籍形制、宋金本地域时,承用了若干成说,此外,从书的结构到内容都贯彻自己的观点,谈自己的东西。

”因此,阅读此书,不仅是对个人缺乏的古籍版本学的基础知识的补充,也了解到了许多作者本人在古籍版本学方面独到的研究和见解。

通读过全书,为了加深记忆,同时为了方便以后在用到此类知识时便于查阅,作了读书笔记,将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做了一些归纳。

由于此书算是版本学的启蒙课本,所以所谓读书笔记,不过是读书之时的摘要而已。

但纵然只是摘要,阅读此书也给我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帮我推开了古籍版本学的第一扇门。

本书有绪编和版本目录两编,其中绪编包括两章;版本史和版本鉴别包括十一章;版本目录包括两章,此外还有前序、目次和后记。

绪论中的第一章为研究对象,在此章中作者为古籍版本学明确了定义,讲清了古籍版本学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此外,还指出了:古籍下限(清末)和古籍版本的下限(实际上不存在下限)中国古籍的上限:从春秋末到战国时代由档案转变过来的《诗》、《书》、《礼》、《易》、《春秋》古籍版本的上限:(不包括竹木简书和帛书在内)刻本的出现,才真正算是古籍版本学的上限(唐中叶前期或盛唐时期)版本的含义:最初仅指雕版印刷的本子,后来所谓的古籍版本,实际上是以刻本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活字本、抄本、批校本等各种不同的本子。

第二章是版本和善本。

在此章中作者提出了版本不能等同于善本,并将善本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变迁的涵义做了逐步的说明。

善本的本义是书籍之校勘精审者(宋代)善本涵义的变化和混乱:凡旧必善“三性”、“九条”之说(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两种含义:1、继承本来含义,校勘性的善本2、继承清以来的讲法,文物性的善本第三章讲述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角度和用途,古籍版本学有两个研究角度,第一是研究如何鉴别版本,大多数古籍本身并不用文字来标明它的版本和时代,这类研究也可称为“版本鉴别”;第二是研究每种古籍有过哪些版本,可称为“版本目录”。

版本学与古籍整理

版本学与古籍整理

包背装:胡蝶装早在唐末五代时就已经出现 了,流行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是它也 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翻阅起来不方便,因 为第一叶的后半叶的背面和第二叶前半叶的背 面没有字,又不相粘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 因此就有人将印好的书叶按版心的中缝、背面 对背面地摺起来,然后再裹以护叶,这样就产 生了包背装。
蒋元卿《中国书籍装订术的发展》一文,详细介绍 了线装的各道工序,大概有以下:
摺页;分书;齐线;添副页;草订;加书面;截书;打磨;包 角;钉眼;穿线;贴签
一、根据形式鉴定版本
二、根据内容鉴定版本 三、写本与活字本的鉴定
四、古籍版本作伪
五、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
古籍的结构
古籍(线装)的外形结构: 书衣, 书签, 书名页, 书首, 书根、 书脑、 书脊等
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这条线有粗细 之别,粗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线 黑口或细黑口。黑口本“发明于建本,因为面向大 众,印的数量多,装起来费事,有了黑口,折叠时 容易找齐,大为方便”。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 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 天头——也叫书眉,是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是指版框外边上端的 小方格,用以书写篇名、室名等。因为宋元时代 书用蝴蝶装,书耳正好在左上方,一翻就看到篇 名了。
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界行和栏线有 朱墨二色,红色栏线朱丝栏,黑色栏线叫 乌丝栏。
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 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 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
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标志。鱼尾的种类很多。 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版心只有一 个鱼尾的,叫单鱼尾;版心有两个鱼尾的,叫双鱼尾;版心有 三个鱼尾的,叫三鱼尾。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 尾:两个鱼尾方向相反者,叫对鱼尾;两个鱼尾方向相同的, 叫顺鱼尾。

古籍版本讲义

古籍版本讲义

军 政 法 令 邦 交 考 工 科 举 公 牍 档 册 杂 录 • 目录类 汇 编 公 藏 家 藏 知 见 地方艺文 杂 录
• 金石类 总 金 石 玉 陶 钱 玺 • 史评类
类 类 类 类 类 币 印
子 部 • 总 类 • 儒家类 • 兵家类 • 法家类 • 农家类 附兽医 • 医家类 丛 编 医 经 本 草
1. 根据版刻风格特点
宋版 元版 明版 清版
2. 3. 4. 5. 6. 7.
根据原书序跋 根据牌记 根据后人的题跋 根据刻工姓名 根据避讳字 根据地理建置沿革
8. 根据历代职官沿革 9. 根据衔名、尊号、谥号 10.根据书名冠词称谓 11.根据卷端上下题名 12.根据卷数变化 13.根据藏书印鉴 14.根据目录著录 15.根据原书内容 16.活字本鉴定 17.抄稿本与批校本鉴定
• 稿本与抄本:稿本、抄稿本;唐人写经、明抄本、 清抄本、内府抄本、影抄本、蓝格抄本、朱丝栏 抄本。(图14)
• 近代出版物:石印本、铅印本以及珂罗版 印本 古籍装帧:简策、卷轴装、旋风装、梵夹 装、蝴蝶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毛 装。 古籍分类: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 部。
五、版本鉴定
宝 曲 曲 曲 曲 曲 曲
卷 选 谱 律 韵 评 曲 话 目
丛 书 • 汇编丛书 • 地方丛书 • 家集丛书 • 自著丛书
第五节 图书馆古籍工作参考工具书
图书馆的古籍管理,包括古籍登记、古籍著 录、版本鉴定、古籍整理、文献开发等工作都离不 开参考工具书,以下简略介绍几种:
• 张之洞《书目答问》
• 叶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 •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
古籍定义: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 第一节 古籍结构 一、古籍版式 古籍版刻的样式 • 版面:古籍每一页的整面。(图1)

读书笔记: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

读书笔记: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

读书笔记: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去年此时,通过德勇恩师,我得到了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一书。

忙忙碌碌,今天才得以静下心来阅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黄永年先生通俗的讲解、有力的论证以及大量历史典籍中的例子,让我获益良多;在动笔之余,对黄永年先生的尊敬也油然而生。

我今天读的是本书绪论部分第一章:研究对象。

(这里所说的研究对象是指古籍版本这个学科。

)1、古籍版本学这个名词的由来它的完整命名应该是:中国汉语古籍版本学,因名称过于繁琐,读起来不方便,因而被称作古籍版本学了。

至少在清末民国初年,还没有人使用这个名词。

“当时只称某些喜欢藏书、能鉴别宋元本的人为'版本专家’,称他们'精于版本之学。

’'版本学’这个名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页。

)“古籍”这两个字是用来限制范围,在古籍和今籍之间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

2、中国古籍的下限和古籍版本的下限读了这部分才真正理解,中国古籍和古籍版本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古籍”即古书,也就是古代的书籍,我们可以以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一个节点,1840年以前的历史称中国古代史,而1840年以后是近代史,我们在分析一个时期的历史产物、意识形态以及阶级观念时是可以这样去划分的,但是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是不同时期人类的思想产物,用它来细分文学类别却不太合适,因为1840年前后改变的只是政治局势和社会形势,可学术发展并没有多大变化。

黄永年先生在此书中明确提出:(1)中国古籍的下限一般可以划分到清末年间。

清末人进入民国时代依然用传统形式所撰写的书籍仍可算作古籍。

而清末人用新形势撰写的书籍则不算古籍。

(2)古籍版本的下限和中国古籍的下限是不一样的古籍版本的下限可能不会存在,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流传下来的优秀古籍总会被不停地重新印刷,永久流传,不断出现新的版本。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页。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我国古籍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现的书籍。

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各种形式的古书版本(包括写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善本:国家图书馆收藏善本的断限为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以前的古籍一般来说皆为善本。

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单页古书版式结构:版框(边框、边栏);界行(界格);书口(中缝、版心、版口,记录署名、卷页、刻工、字数等);鱼尾(分单、双、黑、白、花鱼尾);象鼻(细黑口、大黑口,白口);天头(书眉);地脚古书外形结构:书衣(书皮);书签;书首(书头);书根(可体协书名、册次);书脑;书脊(书背);包角古书其他名称:书名页(封面、封页、内封、封面大题),指书衣后题写书名的一页。

扉页:(护页、副页),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常有藏书家的题记、跋语。

牌记:(墨围、木记、碑牌、书牌),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古书版本类别:重刻本(版式可不同)、覆刻本(翻刻本,字体可变)、影刻本、递修本、官修本、坊刻本、家刻本、写本(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抄本(传抄本、影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百衲本、拓本(黑底白字)、影印本图书简史:甲骨文:三千多年前殷商后期的遗物,是我国最古的史料。

最初于1898年在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发现的。

金文:商代后起,为保存某些重要文件或纪念某些重大事件,便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也是我国珍贵的档案史料。

简策: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

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帛书: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春秋末年或战国出年出现了写在帛上的书;以后一千年间一直与竹木简同时行用,直到晋代纸书盛行,才被一起被取而代之。

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彩帛画和帛书。

石经:传世最早的是秦国的石鼓,上面镌刻篆书,即“石鼓文”。

古籍版本学PPT课件

古籍版本学PPT课件
精品文档
❖ 在通常情况下,本即指书。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六《书证》篇中记载: “《汉书》:‘田肯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 国刘显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显子 臻不坠家业,读班史呼为田肯。梁元帝尝问之,答曰: ‘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宵’字为‘肯’ 字。”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为肯。”这段话 中的“江南本”,是指流传在江南的《汉书》;“江北 本”,指流传在江北的《汉书》;“臣家旧本”,是指 刘臻先世所收藏的《汉书》。
精品文档
❖ 同简比起来,方板容纳的字数要多一些。
《春秋序》云: “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 已。”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卷一疏曰:“简 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 并容数行。凡为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 书之于简;数行乃尽者,书之于方;方所不容者, 乃书于策。”
精品文档
❖ 雕板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和板的含义逐渐 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于方。”郑玄注云:“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策,简也;方,板也。”
精品文档
二、本的含义 ❖ 本的原义为树根,许慎《说文解字》第六上云:“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 引申其义,则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也可称本。《北齐书》卷
四十五《樊逊传》中记载:“(天保)七年(556年),诏 令校定群书,……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诏校书, 每一书竟,表上,辄云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 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杀青。’” ❖ 这里的“合若干本”的“本”,就是用来校书的原本。《隋 书·经籍志》总序亦云:“隋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 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 定,本即归主。”显然,这里的“本”也指据以校写的原本。

古籍版本学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是一门研究古籍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古籍的历史版本,古籍的文字和文献的变化,以及古籍的文字和文献的发展史。

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可以研究古籍的历史版本,比较古籍的不同版本,以及研究古籍的文字和文献发展史。

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于古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籍的历史,比较古籍的不同版本,更深入地分析古籍的文字和文献,从而更好地理解古籍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雠本上 从
”,下 木
。一, ,
版本
宋史崔颐正传: 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
真宗命择官详正。 叶梦得石林燕语: 板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
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朱熹上蔡语录: 熹初得友人括苍吴任臣写本一篇,后得吴中版本
一篇。
第三节 版本学有关名词术语
一、单页古书的版式结构
鱼尾:
象鼻
二古书的外形结构:
三、其他名称:
四 古书版本类别
1、以刻印时间分 2、按刻印地区分 3、以刻印单位分 4、以工艺区分 5、以内容区分

1 2 3 4 5

二 、 纸 的 发 明
、 石 经
、 帛 书
、 简 策
经折装,又名折子装,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对 当时流行的卷轴装加以改造而成的一种新型 的装帧形式。
梵夹装
梵夹装是古印度佛经原有的装帧形式,经文 书写在贝多树叶上,齐成一叠,在前后各夹 一块木板,然后穿孔结绳而成。由于是两板 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为梵夹装。
所谓古籍版本学,就是 研究有关古籍版本的学 问,它的研究对象是各 种形式尤其以刻本、写 本为重点的古书版本, 是一门研究古籍版本源 流演变及其鉴定规律的 学科。
第三节 何谓“善本”
最早见于宋代文献: 欧阳修《集古录》: 自天圣以来,古学渐盛,学
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 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 传,号为善本。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一、古籍 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各
种形式的书籍。
二、版本 片,《说文解字》卷七上:“判木
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 版,《说文解字》卷七上:“片也, 从片,反声。”段注:“今字作 板。”
版、板为古今字;版就是片,是已 经解析的“半木”,而不是完整的 “全木”。
“版”又可解释为“牍”或“方”。
牍 《论衡·量知》:“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
削,乃成奏牍。” 方 因为供书写的木版呈方形,所以有时又称方。
简——方——策
刘《
人得向 一说 读谬《 在文

书误别 其解
,,录 下字
若为》 。》
怨“一 ”:
家校人 “
相”读 木
对;书 下
,一, 曰
为人校 本
“持其 ,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 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 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 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 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 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 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 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 本与散页〕
、 金 文
、 甲 骨 文
一 图 书 简 史
第 四 节 书 册 制

三、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1、卷轴装 2、旋风装 3、经折装 4、梵夹装 5、蝴蝶装 6、包背装 7、线装
纸书写完,由尾向首卷起,就成了最简单的 卷轴装,敦煌遗书大都属此类。卷轴装盛行 于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
由于这种装帧形式,书页麟次相接,且能随 意翻转,故又被成为“龙鳞装”、“旋风叶 子”。“旋风装”出现的时间是8世界中叶。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 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 旧抄指明朝名家抄本、影抄本; 旧校是指出自乾嘉名家之手。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 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 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 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 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 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 某种纪念意义。


〔二一之校谓篇张
旧曰曰义细其』之
刻精足有勘为:洞
旧 抄
本 〔
本 〔
三 :
, 不
前 辈
“ 善
『 书
〕精无 讹通本目
。校阙 ”注卷
〕、 ,无 三删 曰削 旧〕 本,
不 误 之 本 也 。 善 本
人 用 古 刻 数 本 , 精
非 纸 白 版 新 之 谓 ,
-
-
答 问 輶 轩 语 语 学
钱塘丁丙对什么是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
朱弁《曲洧旧闻》:
宋次道龙图云:校书如扫尘,随扫随有。其家藏书, 皆校三、五遍者,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
穆伯长好学古文,始得韩、柳善本,欲二家集行于 世,乃自镂版,鬻于相国寺。
叶梦得《石林语录》:
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 为贵。 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勘,故往往皆有善 本。”
善本的“九条”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 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 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 本;
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 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 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 (公元1795年)。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善本的“九条”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
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 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 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自冯瀛王始印 《五经》,已后典籍, 皆为板本。
《梦溪笔谈》
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 本,藏本者,官私收藏, 未雕之善本也。自雕版 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 为一名。
《书林清话》
三、古籍版本学
近人言藏书者,分目录、 板本为两种学派。大约官 家之书,自《崇文总目》 以下,至乾隆所修《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是为目 录之学。私家之藏,自宋 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 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 书家,龂龂于宋元本旧钞, 是为板本之学。然二者兼 校讎,是又为校勘之学。 本朝文治超轶宋元,皆此 三者为之根柢,固不得谓 为无益之事也。 《书林清 话》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 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 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 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 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 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 本、写本、抄本、印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