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总复习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练习一参考答案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总复习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练习一参考答案

1. B

解析:B项应为“亲自”,D项翻译为“后来因为水灾而免职”。

2. B

解析:B项翻译为“然而探求它产生的地方”,“穷”应解释为“探求”“穷根究底”。

3. B

解析:B项前三个为意动用法,后两个为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都为名词作状语,C项都为使动用法,D项都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4. BC

解析:此题考查偏义复词的辨别。只有B、C项中的“作息”“少长”是偏义复词,前者偏在“作”,后者偏在“长”。A项“来”是虚词,D项“妻子”指妻子儿子,E项“中国”指中原,F项“睡觉”指睡醒。

5. B

解析:①古指学习的人,今指有学问的人;②古指天气,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④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须;⑥古指“以之为”,今是认为的意思。③⑤⑦⑧古今义都相同。

6. D

解析:①为“悲伤”,②为“同情,怜悯”,①②意义不同。③为“被刺中”,“使者”是自称,所以是被动句,④为“刺中”,③④也不相同。

7. C

解析:C项“恨”是“遗憾、不满意”的意思。

8. B

解析:B项“以为”,古义是“以之为”,“把它当作”,是两个词;今义为“认为”。A项“要害”指身体上致命的部位,古今相同,如“一拳击中要害”;当然今天还有“喻指重要部分或地方”之意。C项“骨鲠”是“耿直”之意,古今相同,如“骨鲠之气”;今天的“骨鲠”还有“鱼骨头”的义项。D项“不肖”指“不才,不正派”,在这一义项上,古今相同。

参考译文:

歙与盖延、马成在河池、下辨进攻公孙述的将领王元、环安。攻陷后,乘胜前进。蜀人很害怕,派刺客刺歙,没刺死。歙派人飞马叫来盖延。盖延拜见歙,于是趴在地上哀伤得不能抬头看。歙斥责盖延说:“你怎么敢这样!现在我被刺客刺中,无法报效国家,所以叫你来想把军中之事托付给你,你却反而像小孩、女子那样哭泣!刀虽然还在我的身上,我不能指挥兵士杀了你吗?”盖延停止哭泣竭力站起,接受歙的告诫。

歙亲自写奏章说:“我在今夜人定时,被敌人刺伤,刺中了我的要害部位,我不敢怜惜自己,的确因自己不称职而遗憾,并把这当作朝廷的羞耻。治理国家以得到贤臣为根本,太中大夫段襄,为人耿直,堪当大任,希望陛下明察。另外我的哥哥弟弟没有才能,不正派,恐怕最终犯罪。陛下如果哀怜我,请经常教诲督导他们。”扔下笔拔刀自刎而死。

皇帝听到后很震惊,流着眼泪看完了奏章。

9. C

解析:C项表示“对我怎样”。A项分别为“取名”和“有名”;B项分别为“使退却”和“后退”;D项分别为“赤脚”和“服役的人”。

10. D

解析:D项都是“长”。A项分别为“盼望”和“怨恨”;B项分别为“没有”和“微弱”;C 项分别为“起来”和“振兴”。

11. A

解析:A项,文言实词“匿”是“隐藏、躲藏”之意。

12. B

解析:B项,文言实词“责”的意思是“要求”。

13. C

解析:C项第一个“其”为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第二个“其”为人称代词,译为“他的”。A项都为介词,译为“因为”;B项都为“……的人”;D项都解释为“于是”。

14. D

解析:D项都为副词,解释为“姑且、暂且”。A项第一个“因”为介词,解释为“依靠”;第二个“因”为连词,解释为“于是”。B项都为连词,分别表因果关系和修饰关系。C项都为介词,分别解释为“把”和“由于”。

15. D

解析:①②③⑤○11都为副词,⑥⑦⑧⑨○12B10

连词。

16. A

解析:①④在判断句中表确认,可译为“是”“就是”;②③⑤⑥⑧都作副词,③⑤解释为“就”,

⑧解释为“竟然”,②⑥解释为“才”;⑦为人称代词。

17. B

解析:B项为形容词词尾,A、C、D三项都表转折关系。

18. B

解析: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乃”为“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解释为“所以”。

19. D

解析:D项都为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为“莫违之”。③为助词,解释为“的”。

20. D

解析:D项“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第一个“莫”是“不要”的意思,后一个“莫”解释为“没有谁”。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千万不要乐于做人君,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21. C

解析:①句中“于”为介词,意为“和”“跟”“同”“与”。②句中“于”表被动。③句中“于”,介词,“在”,表处所。④⑥⑦⑨四句中“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为“对”“向”。

⑤⑧句中“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

22. A

解析:例句与A项中“则”,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B项“则”,连词,表承接关系。C项“则”,连词,表假设关系。D项“则”,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或“就是”。23. A

解析:①⑧中“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②“者”,语气词,表疑问。③“者”,放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舒缓语气。④“者”,判断句中,表示判断语气

的助词。⑤“者”,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⑥“者”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⑦“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4. B

解析:B项都是介词,把。A项,前“乃”,副词,却;后“乃”,副词,于是。C项,前“为”,介词,给,替;后“为”,动词,作为。D项,前“其”,表反问语气,怎么,难道;后“其”,表期望语气,千万,一定。

25. A项两个“以”字都是介词,解释为“因为”。B项前句“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后句“而”表假设关系,解释为“如果”。C项前句“其”字是代词,“自己的”;后句“其”字是语气副词,解释为“难道”。D项前句“为”字是动词,解释为“成为”“作为”;后句“为”字,动词,解释为“假装”。

答案:A

26.(1)诗人的心理经过了由寒到暖,由恐惧到欣慰的过程。(2)诗人选用“怪禽”“旷野”“落日”等具有萧条、冷落特点的景物,从听觉、视觉等方面状写山区萧条、阴森的景象,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让读者体会到诗人旅途的辛苦和产生的愁思。

解析:先要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意思:诗人行走在空旷寂静之处,很远就听到寒水之声。日落天暮,各种怪禽的声音在野外啼叫,使过往的行人惊恐万状。月亮在太阳未落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越过秦地。忽见桑柘外烟火渐近,自有一种“相亲”之感。(1)诗人的感受由“寒”到“烟火”体现的“暖”,由“恐”到“亲。”(2)诗人写山行旅况,妙处不在摹写景色,而在刻画心态,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渲染气氛。

27.(1)D (2)D

(3)①使用了“比”的艺术手法(或:象征、双关、比喻)。②“苦雨终风也解晴”句写历经“苦雨终风”的仕途坎坷之后,终于盼来“解晴”的一天,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是说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一样总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之情。

解析:(1)D项“奇绝”应指诗人在海南看到的种种美景以及领略到的丰富的人生阅历。本诗融情入景,借景写情,显现诗人破忧为喜的开阔襟怀,表明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和自信。(2)D项“冠平生”解说不妥,应理解为“超过以前在海内看到的所有的景色。”(3)“风雨”又指人生的风雨,政治风雨,显然是用了象征手法。

28.两首诗都有“还似”一词,用的是联想的手法。第一首由当地(咸阳)雨景想到别地(洞庭)风光,第二首则是由眼前想到过去。第一首由雨景想到天晓,表达了愉悦的心情。第二首由眼前“水流花落”想到从前与好友的交往,而如今友人已逝,残梦犹存,表达了伤感悼念之情。

解析:两首诗均有“还似”一词,但诗歌里面的两幅图景迥异。第一幅“咸阳桥观雨图”。作者先在咸阳桥上观看钓船;“还似”一转,又成了洞庭湖景象,有春水、晓云、蓝天;动词“入”字,则写出了天之高阔。可见,诗人的心境是愉快的。第二幅图景中虽然有“水”“花”“游人”“杜城”等意象,但一个

“叹”字,就写出了对“浮生”的感慨和“昔年”的怀念,再加上作者独对明月,静听莺啼,伤感的心境跃然纸上。

29.本诗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扬与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