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感体验激活课堂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情感体验激活课堂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随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激活课堂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应试化的打磨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气和自我。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这么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可以努力地思考,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使之多一点活力和灵气。笔者认为,要想让语文课变得鲜活起来,找回语文教学的本真与个性,应该多关注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体验式阅读是一种追求身心合二为一的阅读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人情人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探究。

基于这些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体验兴趣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有时候我们教师会忽略课堂“揭幕”阶段的重要性,多是以“下面我们

来学习某某课文”来直接切人文本。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开门见山”过于简单,难以吸引他们的听课兴趣。我们总是让学生在写作时能树立起“凤头”意识,其实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以身作则。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课,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情境教学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语言表达的特长,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诗意语言,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中,我非常注重开场白的渲染力量。首先,我选择了排比句的方式,并结合精选的多媒体图片介绍林肯、特雷莎修女、甘地等相关人物,并引出课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面孔,总有一些声音,当历史过往的时候,给我们留下感动的痕迹。也许,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有的,只是瘦削的脸庞和坚定的目光,但是,却能将自由的希望注入绝望者的心里;也许,她没有美丽动人的脸庞,有的,只是布满皱纹的沧桑,但是却能用最无私的爱向人们诠释什么才是天使的模样。也许,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发自心底的细若游丝的心声,但是,却能告诉大家什么才叫做静水深流。这些人,能用他们正义的声音,一次次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的呼唤,被称为是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让我们通过视频片断感受一下。”

情境教学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这段叙述中,我能够把崇敬的情感倾注于其中,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林肯等人的敬仰之情。而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排比句式来介绍这三位令人敬佩的历史人物,多少

能够带动学生感受到榜样的作用,进而产生了解金本人的兴趣。(二)用感官刺激创设情境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创设适当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精彩之处,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眼中有美,心里生情。

《再别康桥》是一首极具画面感、色彩感的送别诗。康桥特有的景象,是令徐志摩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但是,康桥到底美在哪里?到底有多美?单凭诗歌的描述是难以让学生有认同感的。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诗歌特有的意境,精心制作了画面优美的康桥风景图,-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然后再以诵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剑桥校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应该更能深切地感受徐志摩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的不舍之情。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味道的语言,有色彩的图像,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积极向上的阅读兴趣,是成功体验文本思想情感的重要前提。

二、精心赏析语言,促进体验生成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课堂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重要性,避免“浅阅读”。体验式阅读教学重视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它要透过语言“外衣”去挖掘文本内涵,实现语言内蕴的“意义情感”并使之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对接,以此促进体验生成,使学生学会在欣赏文本中生成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

在上《胡同文化》一文时,我能够结合文本中富有口语化的语言特点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文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一声“嘿”的内在含义,所以我提醒学生去归纳该字所在的段落的内容,去注意作者所列举的“虾米皮熬白菜”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这是在表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特点,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而这一声“嘿”,则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之后,我又要求学生采用模仿演读的方式去品读该句子,直观体会作者汪曾祺对这种市民文化的情感。

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这样的“细枝末节”,使他们从中得到熏陶、感染。

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是黑人的家吗?”学生回答不一,借此我让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要求他们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学生注意到了段落中醒目

地出现的“镣铐”、“枷锁”、“蜷缩”这三个词语,但并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就提醒学生去查阅这些词语的意思,去想象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被戴上“镣铐”、带上“枷锁”,为何在自己的家园里还要“蜷缩”,帮助他们明白作者借助这些形象的比喻词语深刻揭示黑人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悲惨现实,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从而更深切地理解马丁·路德·金在回首黑人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对待时的那种痛苦情感。

三、结合生活经历,深化体验积累

文学作品源自生活。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阅读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有生命的个体在生命与生命之间是能够发生深刻感应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大家名作也是在叙凡人之事,抒常人之情。我们也可以与其有“心灵感应”。因此,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生命体验,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联系各自的学习经历或生活经历,来解读蕴藏生命密码和情感信息的文本。使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成为文本解读的触角,能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通过真正的阅读去促进精神的成长。

教学《陈情表》一文时,有的学生对李密对祖母的“未曾废离”感到难以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设你也有这样一个老奶奶,你也要去外地求学或者工作,你会“废离”她吗?你觉得你能像李密那样坚持吗?起初,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多说会“废离”,理由是家里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