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纸消亡论”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报纸消亡论”的再思考

“报纸消亡论”的再思考
代的新闻业 》 一书中 , 运用美 国“ 国民意研究 中心 ” 全 的综合 社 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 性拟合” :9 2 0 2年读者对 线 图 17 —20
力和时间。 戴维 申克在《 信息烟尘》 中写过“ 信息穷人最终反倒 被信息淹没 , 这真是信息 时代 的悲哀” 相比于新媒体 , 。 传统报 纸所刊登的信 息 , 大都经过记者编辑的认 真筛选加工 。 有选择
消失 。
关键词 : 报纸消亡; 传统报 纸 ; 优势 中图分类号: 2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5 5 1 ( 0 0 1 — 1 2 0 G 1 A 1 0 — 3 2 2 1 )4 0 3 — 1
20 , 0 5年 菲利普 ・ 迈耶在《 正在消失 的报纸:拯救信息 时 富信息 的同时,也带来 了阅读选择上 的难 度 ,消耗更多 的精
社可能面临倒 闭。报纸面临的这些现实困境 似乎 在向我们 昭 示 :报纸消亡 的时代逐步 向我们袭来。但是 报纸 真的会消亡 吗? 笔者认为 , 存在于社会 中的事物 , 只要社会对它有需求 , 那
层建筑 ,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从报纸的发展历程
看, 大致经历 了封建集权 下的“ 官报时期 ”新 闻 自由下 的“ , 党
临着 破 产 的危 机 。2 0 0 9年 2 2 日, 办 于 16 月 4 创 8 5年 、 旧金 山
报纸都具有受众认 同的权威 性和深刻性 ,能够详细进行事件
4从 政治层面上看 , 、 报纸更容易受政府控制 。 纸属于上 报
湾区最大以及历史最悠久的《 旧金 山纪事报》 的母公 司宣布报 的深入调查和背景介绍 , 挖掘更深入的内幕。
的优势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表的一系列 网络暴力现象有愈演愈烈 的趋势 ,政府虽然采取 了各种措施 , 但抑制效果并不 明显 。

国内学界对“报纸消亡论”的回应与思考

国内学界对“报纸消亡论”的回应与思考
题。 本 文试 对这方面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总
结与梳理。

国内学 界对 于报纸是 否会 消亡 的看 法虽不一 致 , 但是他 们有一 个共识 , 即在
不能不有为代表 。 陈力丹 新媒体时代 ,报纸要继续生存 和发展 , 就 面对新媒体 的冲击 , 学者都意识到传
明确地说 : “ 所有印刷 品的形 式 ,已经 死 亡。 完 结 了。 过 去 了。 ” ① 国内学 界亦结 合 我 国报业 的现状 , 对此作了诸 多回应与反 思, 仅 中国知网可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即有
重要 的舆 论宣传 工具 ,出于政 治上 的保
护, 它具有 网络媒体无 法取代的地位和作
介批评家霍华德 ・ 库 慈用 “ 死亡气息”来 进行 学理性 的分 析研究 , 提 出报纸在不久 形容报 业发展态 势 , 而美 国 《 时代 》 周 刊 资深 编辑丹 尼尔 ・ 奥克 伦特在 2 0 0 0年 发 的将来 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性 。 郭全 中在 《 报纸消亡 , 信息长青 》 中指 出, 随着媒介 技术的发展 ,新 媒介必将替代 旧媒介 , 报 纸这种 旧的媒介 形态在 为人类 文明做 出 巨大贡献之后 ,终究要退 出历史 的舞 台。 另外 , 他还从 理论上说 明 , 发 达国家 的报
此外 , 学 者曾振华在 《 报纸不会 终结 的几 道屏障分析 》 中也 态度鲜明反对 “ 报纸消
亡论”, 认为 “ 互联网的兴起 , 在 世界上远
没有达到消灭媒体 的能力 ”,⑤ 他还 分析
了我 国报业的特殊情况 , 指 出报 纸是我国
表 的演 讲 《 纸媒 的死亡 ? 》 中更 是肯定 而
【 关键词 】 报纸消亡论 新媒体 中国报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 报业发达 的欧美 发 ,指出新媒体 具有纸媒不具有的优势 ,

“报纸消亡论”刍议

“报纸消亡论”刍议

2015年第1期随着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的普及使用,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的新媒介环境中。

新媒介环境指在以数字技术为基本特征的新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类所面临并置身其中的一种崭新的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介”这个概念是相对的,从媒介进化的角度来看,新旧交替是媒介进化的规律,相对于报纸而言,广播电视就是新媒介;相对于广播电视而言,互联网、手机就是新媒介。

面对着媒介发展史上种种相对而言的新旧媒介的交替和演变,学者们开始思考媒介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

于是,某些传统媒介的命运受到了关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忧思。

正是在这种新媒介环境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报纸消亡论”被频频提出并甚嚣尘上。

一、有关“报纸消亡论”的两种观点“报纸消亡论”是近年来在我国报业广泛传播的一个论点。

围绕这一论点,纷争很多,主要存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以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为代表,2005年7月,迈耶提出了“报纸消亡论”,并预测道: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于零。

①这个观点很快就引起了传媒业界、学界的关注。

日本学者歌川令三在《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指出,报纸消亡的日子是2030年。

②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发表了同样看法,并预测报纸消亡的时间,如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教授认为“在2030年到2035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药”。

③并在2011年底受邀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做新闻传播前沿讲座时,再次提到这一观点,并指出在未来报纸消亡这件事将是“事实胜于一切”的证明。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引起关注和争议。

“报纸消亡论”也是如此,在获得很多赞同观点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相左的意见。

如美国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在《在数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文中,对报纸将要消亡的观点提出了异议。

④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也认为,美国学者的“报纸消亡论”提出的依据是不科学的。

浅谈“报纸消亡论”及报业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报纸消亡论”及报业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报纸消亡论”及报业未来发展策略作者:康宇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康宇坤(内蒙古大学新闻学系,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报业面临生存危机,“报纸消亡论”似乎预示着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当今时代,新的媒介的诞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传播模式和阅读模式,大宗报纸的迅速消亡和破产揭示了传统报业发展面临困境。

为更好地理解这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本文从对“报纸消亡论”的理解出发,阐述报纸消亡论的真正内涵,探讨报纸在媒体变局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为报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报纸消亡论;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介融合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39-03自2005年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侧面提出报纸即将消失的论点起,“报纸消亡论”就一直是新闻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近日,美国百年老报《华盛顿邮报》的易主,使得“报纸消亡论”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面对网络和数字媒体以及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报纸将何去何从?一、关于“报纸消亡论”的理解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使读者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多途径地获取信息,满足了人们日益高速化、快节奏化的生活方式。

如今,人们更愿意用点击鼠标和轻触屏幕的方式获取海量的信息,而不是在翻报纸的过程中获得有限的信息,可以说,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对以往的传播模式和阅读模式发起了挑战。

在这场竞争中,由于读者和广告商的不断流失、发行量的急剧下降,报业迎来了寒冷的冬天,而此刻网络和新媒体却在时代的潮流中蓬勃发展。

面对传统报纸发展的颓势,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预见。

2005年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预测:“假如报纸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下沉,地球上最后一个读者阅读最后一份报纸将发生在2040年4月。

论报纸之不会消亡

论报纸之不会消亡

论报纸之不会消亡2006年,美国北卡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尔普迈尔就对报纸的“寿命”作出了预言:“到2044年,确切的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面对如今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带来的空前挑战,报纸真的会如上述所预言的那样消失于现代社会的波涛中,成为人类记忆中的一笔吗?我认为非也,报纸是不会消亡的。

众所周知,电视刚刚问世并迅猛发展时,就有人预言广播会消散在人们的视野中,因为广播只有声音而没有生动逼真的图像,电视则二者俱全,后者让人赏心悦目,从表面上看,广播好像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可当历史的车轮碾至如今,我们惊奇地发现,广播竟然在那次的较量中存活了下来,它现在仍在传播媒介领域占居着一席之地。

正如广播的幸存一样,报纸也将会从看似汹涌澎湃的比拼涡流中脱颖而出,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

报纸具有阅读方便的优势。

当你搭乘地铁或公交去上班、当你出外观光旅游时,你难道会随身携带一台上网本或电视,边搭车边浏览信息吗?显然不可能,因为那样太过繁琐,携带不便,而每当此时,报纸便会成为你的最佳选择,因为它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浏览,并且,当你看报纸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任意一种你喜欢的姿势,或躺或卧,而你使用电脑或电视时却没有这样的选择余地。

报纸具有可长时间阅读的优势。

都市白领、金领等长期长时间在电脑前弹指如飞的人都会出现眼睛干涩,腰酸背痛脖子僵硬等不良症状,由此可见,电脑网媒不可长时间使用,长时间的看电视和听广播也会使你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疲劳,而报纸却能让你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摆脱这些困扰。

报纸具有使用门槛低的优势。

如果你想在家中通过网络媒介了解今日要闻等所需信息时,首先你必须购置一台电脑,然后还需交纳一定的网费开通网络,而且电是必需的,此三者缺一不可,这所需的花费数额之大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观看电视节目需要买电视,收听广播还需买台收音机,电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你最多只需几元钱便可买到一份报纸,不用逾越上述那样高的使用门槛。

纸媒消亡论的看法

纸媒消亡论的看法

纸媒消亡论的看法
关于“纸媒消亡论”的看法,存在不同观点。

有人认为,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纸媒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不会消亡。

理论角度分析,纸媒和电子媒介虽然都处在一种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但是,由于各类媒介的特点不同,其受众群也就不相同,就是同一媒介,由于其内容的差异性,也会形成不同的受众群。

这就是说,报纸的读者群与网络媒介或其他电子媒介的受众群是不相同的,即使是相同的受众群,他们从不同的媒介所获取的信息也是不相同的。

另外,纸媒具有更高的舆论地位,因其区别于互联网媒体的不可修改、不可撤销、严谨到几乎一字不易的高用词要求、专业度和深度的高审核标准等属性造就的权威性影响力;至少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70、80年代人群中,因其少时阅读习惯而留存的纸媒情怀,仍然存在大量纸媒受众;稀缺性,深层的稀缺性说的是在纸媒越来越艰难的大环境下,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逆流而上的必定是精华;浅层的稀缺性说的是纸媒独有的质感、时代的印迹、文化情怀的符号,不缺乐意收藏的大家。

也有人认为,纸媒会逐渐消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报纸、杂志、电视到现在的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通过互
联网获取信息,而逐渐远离传统的纸媒。

总之,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但纸媒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优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介环境的变化,纸媒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媒体发展之——报纸不会消亡

媒体发展之——报纸不会消亡

论报纸不会消失现在有很多的电子产品,比如说手机,笔记本电脑,阅读器,Mp4,Mp5、、、很多的电子产品都可以上网,看小说,浏览网页,阅读报纸。

但是,我以为报纸是不会被取代的,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

我们先来看看报纸的发展趋势:1.从传媒的发展规律看报纸的“宿命”报纸像其他产品一样,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发育期、成长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

瑞典延雪平大学的罗伯特·皮卡德(Robert Picard)教授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

联系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报纸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比西方晚,但在21世纪的头几年,报纸同样进入了“衰落期”。

2005年,由于全国报纸印刷总量的陡然下跌,业内惊呼“报纸印刷遭遇…寒冬‟”。

而在美国报纸行业陷入困境的2008年,我国报纸的印刷总量也同比减少2.45%,为16年来首次下降。

回顾传媒发展史可知,电报、寻呼机等曾先后领新的传播媒介之风骚,但在20世纪后期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作为同为传媒家族一员的报纸,恐也难摆脱传媒演化的规律。

不过,消亡的是“paper”,而并非“news”。

2.从传播技术的替代性看报纸“比较劣势”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最明显的优势是方便携带、便于收藏和长于深度报道。

在20世纪90年代前,这三大优势曾成为报纸与广播、电视竞争的“比较优势”。

其后,电视和网络新闻的长足发展,使得“深度报道”这一报纸的“专利”也受到挑战。

今天,随着3G手机和大屏幕电纸书的出现,其信息容量、易携带性和声画合一等诸多特色,已使得报纸的比较优势风光难再。

3.从阅读习惯变化看下一代的读者选择菲利普·迈耶和刘建明教授预测“报纸消亡”的关键指标都是“读者”,美国著名报纸发行人威廉·迪安·辛格尔顿(William Dean Singleton)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吸引较年轻的读者,在全部老读者死光后,我们将会失业”。

报纸走向衰落的客观原因及反思

报纸走向衰落的客观原因及反思

2015年第2期报纸的苍凉和末路逐渐呈现,回首报业曾经的辉煌,多少让人感慨。

面对不可逆转的新技术倒逼,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报纸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但是,作为这种曾经辉煌许久的影响力最大的纸质媒介将要改头换面,重新来过,很多老报人还是感慨良多,伤怀之情多于欣喜。

这样的变化,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主流观点将报纸衰退的原因归结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冲击,这虽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客观因素,但全部原因都归于此未免偏颇,有时甚至掩盖了报纸许多年来自身存在的致命弱点而不自知。

在报纸处于关键转折点的时刻,是时候回过头来,认真反思报纸衰退的自身原因了,也许只有清楚地认清了自己,才能更好的前行,对于报纸,亦是如此。

一、导致报纸衰落的客观原因在印刷技术和纸媒一统天下的时候,报纸以时效性见长成为人们获取最新信息的首选途径,网络普及直到移动智能手机出现后,报纸的时效性优势荡然无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报纸的冲击使得报纸毫无招架之力。

1、依附于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现在年轻人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新媒体,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他们习惯于操纵和使用数字介质,对纸媒这些传统媒体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

人们对于媒体的依赖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使用习惯的养成,这些“数字原住民”们抛弃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年轻的群体没有纸质阅读习惯,必然使得读报这种阅读方式在青少年中间几乎绝迹。

媒体使用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主导他们阅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固化为生活习惯很难改变。

另外,受网络语言、流行语的影响,人们语言交流方式的变化也冲击着报纸语言的运用风格和叙事方式。

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报纸提供的传播方式和叙事方式渐行渐远,报纸发展困境愈发显现。

2、互联网颠覆了纸质媒体的生产方式以及营销理念信息技术引起的媒体形态的变化,将彻底颠覆报纸这种纸质载体的外在物理形式。

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形式上的改头换面,必然带来内容上的彻底改变。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已然倒下,带来的连锁效应已经把报纸逼到了死角。

纸质报刊消亡论

纸质报刊消亡论

纸质报刊消亡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纸质报刊逐渐失去了它曾经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通过智能设备获取新闻资讯。

虽然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许多报亭、报摊和新闻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纸质报刊的销售量和读者数量正在逐年下降,有些人提出了纸质报刊将会消亡的论点。

本文将分析纸质报刊消亡的原因和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1. 数字技术的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媒体开始取代传统的纸质媒体。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等方式获取新闻媒体资讯,这些数字媒体具有实时性、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的特点,使得它们逐渐代替了纸质媒体。

2. 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阅读纸质报刊。

相比之下,数字媒体更加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对年轻人而言尤其重要,他们更愿意通过电子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购买纸质报刊。

3. 价格纸质报刊的价格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年轻读者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免费或者低成本的电子媒体获取信息,而不会购买纸质报刊。

1. 减少就业机会随着纸质报刊的销售量下降,许多媒体公司选择裁员,以节省成本,这将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2. 信息不平等虽然数字媒体普及,但是仍有很多人无法通过数字渠道获取信息,如老年人、农村地区居民等,这将会加剧信息不平等的问题。

3. 缺乏纸质材料的保留纸质报刊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物,如今,许多人选择直接删除数字文件,而不会保存它们。

所以,如果纸质报刊消失,文化资料的保留将受到威胁。

结论虽然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取代纸质媒体,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纸质报刊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保留历史文化和知识遗产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支持和购买纸质报刊,并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和现代媒体相结合,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报纸消亡论”的再考察——生态批评的视野

“报纸消亡论”的再考察——生态批评的视野

护 , 国的中央级报纸《 我 中华新 闻报》 也宣布清产结算 , 报纸是否会消亡 的讨论再次炙手可热。虽然各方考察
的 理 论 路径 有 所 差 异 , 归纳 起 来 争 论 的 焦 点只 有一 个 , 就 是 在 互 联 网 的冲 击 下 , 者 之 间 是 共 生 还 是 取 但 那 两
代, 最后 的结 论不外乎 三个 , 一是报纸 必然消亡 , 二是 报纸不会消亡 , 是消亡 的是 纸( 三 纸张 )永恒 的是报 、
主 题 专 栏
新 的 理论 阐释 和 深 入 分 析 , 图为 更加 入 的研 究提 供 新 的 思考 方 向 和 理 论路 径 。 试
关 键 词 : 生 态批 评 报 纸 消 亡论 新 闻 媒 介 生 态环 境 自然 生 态 社 会
生 态 精 神 生 态



“ 纸 消 亡 论 ” 理 论 困境 报 的
“ 纸消亡论” 报 的讨 论 似 乎 不 是 什 么新 鲜 话 题 , 业 “ 型 论 ” “ 点 论 ”“ 冬 论 ” 论 调 也 先 后 盛 极 一 报 转 、拐 、寒 等 时, 报业 在 一 阵一 阵 的骚 动 中 归于 平 静 。 而 , 2 0 然 自 0 8年 以来 , 方先 后 又 有 几 十 家 报 纸倒 闭 或 申请 破 产 保 西
释理 论 , 态 批评 理 论 就 是 一 种 重 要 的学 术 智 慧 。 生
产、 输和治理成本 , 运 已经 令 报 业 和 消费 者 不 堪 重 负。加 之 新
更 以 其 实 , 生 态 的 关 注 已经 引 起 了部 分 学 者 的 注 意 , 华 闻纸 价 格 的 市 场 波 动 、 廉 价 的 信 息 渠 道 的利 用 , 及 纸 张 对 清 大 学 王 君 超 对 “ 纸 消 亡 论 ” 过 较 为 全 面 的 梳理 [ 他 从 四 报 作 2 1 , 替代品的出现 , 报纸 的消 亡 的 日益 逼 近 也 不 再 是 危 言 耸 听 。 个 方 面 对 此 作 了学 理 分 析 : 是 从 传 媒 的 发 展 规 律 看 报 纸 的 一 正 如 西 方学 者 指 出 的 那 样 : 对于 我们 身 边 环 境 和 废 弃 物 可 “ 命 ”二 是 从 传 播 技 术 的 替 代 性 看 报 纸 的 “ 势 ”三 是 从 管 理 日益 增 加 的担 心 , 能 很 快 就 会 使 印 刷 媒 介 成 为 昂贵 的 宿 , 劣 ,

如何解读和应对_报纸消亡论_对话_报纸消亡论_提出者菲利普_迈耶教授

如何解读和应对_报纸消亡论_对话_报纸消亡论_提出者菲利普_迈耶教授

将在2043年第一季度消失”的说 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五个 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特定读者对
法,将他的数据分析和推理绝对 阶段中,欧洲的报纸,特别是北欧 象的小众出版物。
化了。
报纸目前已经走过成熟期,进入
第三,“报纸消亡论”的提出
第三,探讨“报纸消亡论”必 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衰落期;罗伯 有其积极意义。“报纸消亡论”的
后,“争论是大量而复杂的。由谷
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
同时,“报纸消亡论”也引起 歌的搜索结果判断,该书的书名
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 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 图— ——1972- 2002年读者对报纸 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 2002年日 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
了极大争议。纽约时报执行总编 比尔·凯勒(Bill Keller)在《在数 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 文中,对此表示了异议;⑤瑞典增 长最快的报业集团———M et ro 报
报所采用。
实质的“报网互动”,则很容易规 21st Century".
默多克建议报业抓住互联网 避竞争的风险。
⑧ Meyer, Philip."The Elite
长足发展的机遇,为读者提供新
综合迈耶教授的观点,他开 Newspaper of the Future."
的服务。他说:“报业的机遇就在 出的报纸应对消亡的药方是:收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已经多到泛滥,读者们已经接受 了错误的信息。”⑧在发给笔者的 电子邮件中他也直言,自己的观 点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了:
第一,他认为,广为传播的
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 业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派里·汤 “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 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 恩 伯 格 (Pelle Tornberg ) 认 为 : 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

关于“报纸消亡论”的几点思考

关于“报纸消亡论”的几点思考

关于“报纸消亡论”的几点思考近日,一次课堂上老师偶然间提出一个问题,说报纸到底会不会消亡,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持不同观点的争论得旗鼓相当,一时间也难以分出高下,于是不得不暂且搁下,以便择日“再审”。

新闻传播专业原本就是一个新兴专业,其知识来源比较复杂,理论根基相对浅薄,关于很多理论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因此,学界也一直倡导新闻传播思想观念的开放性。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忽而有人陆续发表了一些重磅的见解和看法,其理论和逻辑很是清晰合理,对此,我不得不也引起了深思,因为这差点推翻了我本来持有的观点。

但我个人对报纸依然是持一种不会消亡的观点。

为什么关于报纸的消亡会被人们不断的议论呢?报纸消亡的大背景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里所说:“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必将强烈冲击旧社会的秩序,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他认为媒介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有人将其视为“技术决定论者”。

看来消亡报纸消亡观点的提出也有一定的理论来源。

其实在广播和电视兴起的初期,社会各界就对报纸的前途表示了担忧,认为报纸在广播和电视的冲击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亡,但是,之后的时间里,报纸不但没有消亡,反而经历了一个强势的发展时期,一时间关于报纸消亡的非议暂时搁置了。

但是当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后,它以其更迅捷和方便的优势强烈的冲击着报纸,而人们似乎也更加习惯接受新型的媒介,使得报纸的读者群逐步减少,报纸的市场份额也逐步被这些新媒体所瓜分,报纸在各种媒体的夹缝中生存,前景堪忧,越来越有势弱的趋势,于是乎,关于报纸的消亡再次被人们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国很多都市报都希望做成“信息超市”,因此在内容定位上存在较大的“同质化”,很容易成为报业恶性竞争中的牺牲品,报纸在竞争中流于恶俗,而且不少报纸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了一些失实的报道,在社会上失去了一些口碑。

关于报纸消亡观点的研究早在2000年,《北京青年报》就策划了《网络时代报纸会不会消亡——张朝阳与喻国明对话录》一文,对网络兴起后报纸是否会消亡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报纸消亡的原因总结(实用4篇)

报纸消亡的原因总结(实用4篇)

报纸是一种印刷媒介,在我们的认知思维中,空口无凭,“白纸黑字”更有信任感。

报纸的这种表现形式,能带来一种无形中的权威和信任。

而且报纸作为纸质资料,还有一种价值是保存在档案室、阅览室,作为历史资料。

而广播以声音为载体,多了一些感性,并且依时间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保存性差。

电视呢试听兼备,更容易沦为娱乐阵地。

《娱乐至死》这本书就是尼尔波兹曼对电视时代的忧虑,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了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第四个问题报纸消亡的原因总结第2篇虽然报纸在及时性信息的发布方面无法比及速度快捷的新媒体。

但是要发现新媒体的新闻信息通常简短,只是抢先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

这就为报纸的优势提升提供了空间。

报纸在内容生产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独家视角和新闻评论,对于某一事件进行深层分析。

这样的内容能够吸引更多的高脑劳动者。

高脑劳动者需要的多是一些具有深度分析的信息或知识,而高脑劳动者在信息社会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趋势。

同时,报纸还要在内容上彰显自己的立场,做好观点传播,为受众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参考。

对于投入巨大人力成本和优势资源的新闻内容要深度开发、多次销售。

报纸消亡的原因总结第3篇报纸能够帮助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出于身体健康的角度或是其他,家庭、学校都应该出力培养年轻一代的读报兴趣,促进国民报纸感情的代际传承。

早在_年,日本在中小学就推广了“报纸参与教育”,收效显著。

在新媒体带来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读报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其批判性思维的提升和注意力的培养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五、结语不可否认,“报纸消亡论”背后折射出来的报纸经营所面临的困境。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也是报纸提升的机会。

通过观念的主动调整以及主动参与媒介融合,扩大报纸的优势,同时利用新媒体规避自己的短处,报纸一定会扩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报纸消亡论之我见

报纸消亡论之我见

《报纸消亡论之我见》在广播和电视逐渐兴起的时候,就有人开始担心报纸还能存在多久。

不少人认为报纸在广播和电视的冲击下会很快消亡,但是报纸在这批消亡论的冲击下反而经历了一个强势的发展时期,人们似乎也就淡忘了报纸的前途未卜。

但是当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后,它以其更直接和更快速的优点迅速占领了读者市场,使得报纸的读者群逐步减少,报纸越来越有势弱的趋势。

报纸消亡论似乎已经在逐渐变成现实。

报纸消亡论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也因为西方国家报业市场程度比较高,势必会首先受到冲击。

2009年1月中旬,英国《卫报》常务董事Tim Brooks在接受美国著名媒体周刊MediaWeek专访时表示“将不再发行任何印刷品”;3月中旬,美国赫斯特报团旗下已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邮讯报》停止印刷版,完全转向网络;4月,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正式停止出版纸质日报,改为通过互联网发送网络版报纸;5月中旬,又有美国两家老报《塔克森市民报》和《安阿伯新闻报》宣布最后一期纸质报纸的出版日期,加入从纸媒转向网络经营的美国报纸行列。

其中,前者1870年创刊,是亚利桑那州历史最久的日报,现属于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于2009年5月16日发行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报纸;后者则于2009年7月23日出版报纸后结束了其174年发行印刷版报纸的历史。

在1977年,麦克卢汉就提出了放大、过时、再现和逆转的“媒介四定理”。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即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兴盛再到灭亡的过程。

那么报纸也和其他媒介一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繁荣过再消亡也是合情合理的。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有其积极意义。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有利于报业面对现实的问题和未来的危机,可以促进报纸在“衰落期”积极寻找对策、加快理念更新和技术革新的步伐,在“变身”中寻找活路。

报纸消亡论只是假说而非理论,但其价值在于启迪业界和学界对于报纸本质及存在条件等方面的深层思考,并进而为报纸的发展变革提供有益指导。

新媒体环境下对“报纸消亡论”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对“报纸消亡论”的思考

作者: 孙宏[1]
作者机构: [1]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社,北京100859
出版物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页码: 156-156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5期
主题词: “报纸消亡论”;新媒体;传统报媒;应对
摘要:近年来,'报纸消亡论'成为报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报纸从诞生到今日,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手机、i Pad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国和世界的媒介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给报业带来了未曾有过的冰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消亡论''寒冬论'等消极悲观的论点已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报纸消亡论'这一概念的提出进行解析,并对两种主流观点——悲观论和乐观论——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走好报媒未来发展之路。

对报纸十年消亡论的思考

对报纸十年消亡论的思考

对报纸十年消亡论的思考作者:李涛来源:《活力》2009年第16期美国《企业家》杂志近期选出在未来十年最有可能消失的十个行业,其中包括报纸。

一些人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后报纸的销量陡降。

未来10年报纸新闻将出现在互联网上。

笔者认为,报纸十年后不会消失,也不会单单在互联网上苟延残喘,而是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

进入新世纪,传媒之间的竞争,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之间的竞争,拓展到多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纸间的竞争。

首先,多媒体互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1994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计算机网络与美国Internet联网以来,现已有7条专线连通Internet。

互联网作为传媒,从信息递达容量和传输速度两方面来看,都是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

其次,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一份有关中国受众与新闻媒介的综合调查报告指出,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获取新闻的主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其中听广播的占到53%,而看电视的仅占13%;但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依次为:电视占51%,报纸占39%,广播占9%。

虽然报纸始终处在中间的位置。

但电视对报纸的影响远远大于广播对报纸的影响。

也就是说,现在这种态势,电子媒介对报业的冲击力更强了。

电视主要是利用声像的优势,利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利用“现场直播”这样一种不受时空影响的手段,对报业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新民晚报》的记者从现场发回了大量报道,由于当时电视的优势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报纸的零售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万份。

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尽管报社派了三位记者前去采访,零售只增加了四五万份。

同时,报业内部各种报纸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

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十年间,我国报纸总数从186种发展到2 000余种。

几乎是10倍以上。

而且在一定受众和作者数量的前提下,便存在着新闻资源、受众以及作者资源再分配的问题。

报纸是否会消亡?

报纸是否会消亡?

一种信息的载体的没落必定是伴随着一种信息载体的兴 起,个人认为如果报纸会消失很大的原因会是“无纸化" 的推广.这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性。报纸人如果要与时 俱进可以去做电子报纸。这是我个人观点,毕竟未来如 何谁也不知道
3
报纸newspaper(s)是以刊载新闻和
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 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 反映和引导社会舆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如电视或电台
节目般错过指定时间报导的讯息;
2、互相传阅,读者人数可以是印刷数的几倍; 3、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 间, 吸收报章的讯息; 4、因特网崛起,网上版报纸的传阅力较传统印刷品 报章强。
5
缺点
1、受截稿及出版因素影响,不能提供最新资讯以及即时
报纸会消亡吗
姚 鑫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新闻学教授菲利 普.梅尔早在去年即在其大作—《正在消失 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中提出: 2044年传统报纸媒体即将走向消亡。作为 一个研究报纸工业长达30余年且令人尊敬 的专业学者,以精确的数字提出互联网 : “看起来很轻而易举地就击败了懒散的年 老的报纸”无疑极具震撼力。 然而过去的一年,无论网媒体之间究 竟孰优孰劣,从简单的事实上恐难得到确 切的答案,唯有抽丝剥茧,深入分析,方 能探究其背后的真相。
更正讯息;
2、纸张过多带来携带及传阅的不便;
3、图片和文字在电视和电台的影音片段的比较下震撼力 和感染力比较低。
6
互联网VS传统报纸
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和报纸不过是传播新闻的媒介。 抛开新闻的内容不谈,读者选择何种媒介取决于他们的成 本与收益之比。如果互联网在技术手段上优于报纸,能为 读者提供更高便捷性、更强的互动性和更低的成本,则取 代传统纸质媒体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支持互联网将取代传 统报纸的观点多数源于这一论点,甚至包括菲利普.梅尔在 内。的确现有的资料也在支持着这一观点,报纸的发行量 长期阴跌不止,现代15~24周岁的年轻人超过50%极少阅读 报纸,甚至成年人的报纸阅读量也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 但是依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报纸媒体在内容上依然占 据相当的优势,作为一个“内容为王”的产业,问题的关 键是谁掌握了内容资源优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传统报 纸产业之所以依然屹立不倒,其根本还在于内容优势,新 兴的互联网媒体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一筹,但是在内容上却 依然稍有不及,这也是为何目前互联网媒体虽然发展极为 迅速,但是仍然无法在短期内赶超报纸的本质原因。

_报纸消亡论_与报业的对策

_报纸消亡论_与报业的对策

“报纸消亡论”□王君超2009年,伴随着全球性的报业衰退,“报纸消亡论”又成为我国媒体讨论的焦点。

“报纸消亡论”真是一场炒作吗?面对“报纸消亡论”,我国的报业应当做些什么?2004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Meyer)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报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NORC)的综合社会调查(GSS)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见图1、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而延长图2中的斜线可知,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

2008年,迈耶教授又在《美国新闻学评论》发表《未来的精英报纸》一文,指出“最后一个每天读报的读者的消失时间将早于2044年10月”。

其实,早在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Crichton)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HowardKurtz)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可见,“报纸消亡论”早已有之。

对于“报纸消亡论”,业界和学界人士见仁见智。

但是,如果了解一下菲利普·迈耶教授的学术背景,就可以知道,他是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对待这一观点的。

迈耶教授曾从事过多年的新闻实践,并于1967年作为《底特律自由新闻报》的记者与同事分享普利策新闻奖。

后来,他在北卡罗莱纳大学从事新闻教育,并曾做过《今日美国》报的顾问。

1973年,他因出版《精确图1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图2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报业的对策与BAO YE JIAO DIAN报业焦点2009.8CHINA NEWSPAPER INDUSTRY 中国报业7中国报业CHINA NEWSPAPER INDUSTRY 2009.8新闻学》一书而蜚声学界;2000年,他获得美国公共舆论研究会颁发的“特别奖杰出成就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报纸消亡论”的几点思考
近日,一次课堂上老师偶然间提出一个问题,说报纸到底会不会消亡,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持不同观点的争论得旗鼓相当,一时间也难以分出高下,于是不得不暂且搁下,以便择日“再审”。

新闻传播专业原本就是一个新兴专业,其知识来源比较复杂,理论根基相对浅薄,关于很多理论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因此,学界也一直倡导新闻传播思想观念的开放性。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忽而有人陆续发表了一些重磅的见解和看法,其理论和逻辑很是清晰合理,对此,我不得不也引起了深思,因为这差点推翻了我本来持有的观点。

但我个人对报纸依然是持一种不会消亡的观点。

为什么关于报纸的消亡会被人们不断的议论呢?
报纸消亡的大背景
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里所说:“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必将强烈冲击旧社会的秩序,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他认为媒介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有人将其视为“技术决定论者”。

看来消亡报纸消亡观点的提出也有一定的理论来源。

其实在广播和电视兴起的初期,社会各界就对报纸的前途表示了担忧,认为报纸在广播和电视的冲击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亡,但是,之后的时间里,报纸不但没有消亡,反而经历了一个强势的发展时期,一时间关于报纸消亡的非议暂时搁置了。

但是当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后,它以其更迅捷和方便的优势强烈的冲击着报纸,而人们似乎也更
加习惯接受新型的媒介,使得报纸的读者群逐步减少,报纸的市场份额也逐步被这些新媒体所瓜分,报纸在各种媒体的夹缝中生存,前景堪忧,越来越有势弱的趋势,于是乎,关于报纸的消亡再次被人们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国很多都市报都希望做成“信息超市”,因此在内容定位上存在较大的“同质化”,很容易成为报业恶性竞争中的牺牲品,报纸在竞争中流于恶俗,而且不少报纸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了一些失实的报道,在社会上失去了一些口碑。

关于报纸消亡观点的研究
早在2000年,《北京青年报》就策划了《网络时代报纸会不会消亡——张朝阳与喻国明对话录》一文,对网络兴起后报纸是否会消亡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

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两个预测,特别是“日报读者将归于零”的提法经过媒体的报道,对世界报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于是人们关于报纸的前景更是抱一种消极的态度,认为报纸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必然会
慢慢的衰竭,最后走上灭亡的道路。

报纸为何不会消亡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报纸相较于其他媒体它具备备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
1.深度。

深度是报纸最大的优势所在,任何一种电力媒介都无法与其相媲美,它不似网络那样的有较大的变动性与随意性,它独特的纸张印刷犹如书本一样,能够承载更大的信息量,而且文字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是记者和编辑心血的结晶。

2.权威性。

报纸由于是一种可保存的信息承载媒介,因此它的独特性时就必然要求它要注重自己的细节,一份报纸的出版必然会经过几道工序,因此,报纸是权威的代表。

3.可保存性。

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里面认为,报纸是一种时间偏向的媒介,它利于保存,可以打破时间对信息传递的限制。

电力媒介虽说有自己的优势,声情并茂,速度及时,覆盖面广等,但是它们都是转瞬即逝的,不便于保存,而人的选择性注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然会根据自己的习惯与喜好对默写信息有所取舍,报纸则不同,它可以长时间保存,可以反复的观看。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并非无稽之谈。

早在1977年,麦克卢汉就提出了放大、过时、再现和逆转的“媒介四定理”。

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兴盛再到灭亡的过程,正像其它媒介产品一样,报纸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盛极而衰更是媒体演进的规律。

但是就像传播学界当年对传
播学的前景大声疾呼一样,报纸消亡论有利于报纸媒介提升自己的危机意识,从而促进报纸的改革,以其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让其在新媒介猖獗的形势下继续发展下去,并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贡献报纸的一份力。

如何应对报纸消亡论
一、提高报纸的公信力和报纸品牌影响力。

报纸在社会上,不仅承担着传播信息的功能,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舆论和议程设置,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产生品牌影响力,品牌影响力带来效益。

报纸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社会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公信力,当重大事件已发生时,民众才会倾向于选择平日里较于严谨的媒体。

而这种公信力于议程设置的能力靠的就是报纸平时的发行工作,注重细节,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加强媒介融合。

默多克建议报业抓住互联网长足发展的机遇,为读者提供新的服务。

他说:“报业的机遇就在于,不要在印刷版这一棵树上吊死,而要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新闻和意见。

”报纸不仅要发挥传统的优势,而且要根据现在的状况建立起适合当代社会的信息承载机制,可以与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合作,建立门户网站,还有探索报道的策划和编读互动的层面,如何利用网络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则是需要继续加以探讨的。

三、重视信息质量,独树一帜,避免恶性竞争
报纸要想在同新媒介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优势,关于信息量的承载,报纸显然是不能与新兴媒介等比较的,要做好这一点,报纸就只有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信息质量上面,在这上面做文章的话才能将原本的弱势转变于优势,在报道风格上,不要流于形式,树立自己的风格特色,达到属于报纸的特殊地位。

关于报纸是否会消亡,英国《金融时报》首席执行官李尔庭:目前人们对数字技术可能会对印刷产生影响的担忧的确比较多,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相反,随着数字配送和数字服务的增多和完善,印刷报纸也将迎来一个更加健康和强大的未来。

我们的报纸读者和数字读者是在同步增长的。

当然,我们在某些地区的发行量是有所下降。

但读者是关键,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读者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一方面,报纸是人们了解官方消息、获悉新闻事件最早使用,也曾是最主要的渠道,这个历史在欧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而直到印刷报纸出现几百年后,人类才发明了广播、电视等传播新闻的其他载体;另一方面,报纸还是记录历史的“教科书”,除一些官方文件外,许多历史事实,特别是一些街闻巷议,正是通过报纸串联并记录下来的,正如英国学者马丁•沃克在《报纸的力量》中所说:“报纸的历史往往也是这个国家、地区的历史。


但报纸在当年与广播、电视的竞争中没有被动摇的地位,却在与网络媒体的比较下劣势尽显。

网络的多媒体展示、新闻的即时更新、双向互动平台以及近乎无穷大的存储空间,都是报纸所无法比拟的,更严重的是,报纸可反复阅读、便于存储的特性,网络媒体也可实现,报
纸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版来进行阅读。

于是人们才发出了“报纸行将消亡”的声音,而美国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更是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悲观地预测:“如果现在报纸读者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明朗,到2044年,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那么,报纸真的会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消亡吗?
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论调绝非危言耸听。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尼尔森教授认为,网络的效率、普及和简便,对报纸所带来的冲击更比当年广播、电视的出现来得更为猛烈。

目前在欧洲,多数国家的网民总数已经占总人口的50%以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已经更习惯从网络而不是报纸获取新闻了。

另外,他们还愿意在网络上写博客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却很少向报纸投稿,因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会有更多的读者,也能收到更多的回应。

但也有很多人对报纸的未来持乐观看法。

瑞典文学院的洛多恩教授表示,报纸除了载体功能外,还有一种文化功能,例如一手端着咖啡,一手翻看报纸的动作,几乎就是欧洲文化诗意性的标志动作,可如果报纸变成了电脑键盘或鼠标,或许这种诗意也就消失了。

瑞典的经济学者索尔伯格甚至还用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理论来论述“报纸不会消亡”,他说,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媒体的随意及廉价属性,也就是说,人们把新闻写在纸上时会更谨慎,把思想变成报纸上的印刷文字比发表在电脑上更难,于是报纸作为稀缺资源,仍将会继续吸引人们的兴趣。

无论是强调报纸的文化功能,还是论述报纸将成为稀缺性资源,似乎
都在说明,报纸会在网络媒体的“挤压”下,被迫走一条“阳春白雪”之路。

但是到目前为止,报纸和网络媒体一样,仍旧是大众性的。

所以未来报纸的发展走向如何,讨论与探索还将持续下去,瑞典《国内邮报》改发网络版只是进一步表明,报纸与网络媒体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