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洲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非洲战略
摘要:中国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虽硕果累累,但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在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各种困难,中国从中非关系的大局出发对非洲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这次调整为中国重新制定对非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中非关系逐步走向成熟。本文通过对该时期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容、原因及其对中非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发展的脉络,将有助于今后制定更加有利于中非关系发展的外交战略。之后将从近十年中非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今在非洲的影响力,最后由此引出对中国未来海外驻军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中国对非援助、外交战略、经济影响力、海外军事基地
正文: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非洲外交战略的调整在中非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整之后的中非关系由以意识形态划线转变为平等务实,中国对非洲国家也逐步从单向援助发展成为相互合作互利的关系。这次调整成为中国重新制定对非洲外交政策的基石。实践证明,此次的战略调整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其影响也是相当积极的。因此,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非外交战略的调整进行分析,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发展的脉络,将有助于今后制定更加有利于中非关系发展的外交战略。
一、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的发展过程
1.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处于起步状态,中国对非洲的外交战略由于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色彩浓重。基于此,中国在这一时期对非洲国家采取了主动友好的态度,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并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建设。总体来说,该时期内,中国对非外交战略的目标已基本达到。首先,中国与许多非洲国家建立了官方关系。其次,中国利用非洲国家的政治资源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自身的形象。第三,中国得到了非洲国家的支持而重返联合国。但同时,中国在这一阶段的对非洲战略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政治收益,中国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单方面援助,而忽视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对非洲战略开始调整和转变。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调整了自身的整体外交战略,其要点是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强调:第一,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做出了新论断。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中国要充分利用这个历史机遇发展国家经济。第二,坚持独立自主政策。中国调整了“一条线”战略,独立自主地决定对国际问题的态度和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决不屈从于任何大国的压力,也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第三,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中国放弃了以前错误的“世界革命”的外交路线,强调国家间关系不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战略,努力与所有国家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体系,寻求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更为独立自主的立场。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政策也相应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是中国外交整体战略转变下的必然结果,而且也和中国政府在该时期中对以前的对非战略的重新认识密切相关。总体来讲,这种转变的特点是强调了务实。
首先,中国在政治上相对保持中立,尽量避免卷入非洲国家内部的事务与争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战略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苏关系恶化和中国国内情况日益严峻,因此,中国从世界革命的考虑出发对非洲是十分重视的。同时,中国还有与苏联争夺在非洲的影响力的主观趋向。但这种外交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形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
在吸取了此前的经验教训后,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不再强调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中国基本上退出了在非洲大陆上的大国角逐,不再介入非洲国家的冲突和热点问题,也不再批评任何非洲国家或政权,在非洲扮演了中立的角色。
其次,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平等和伙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非战略逐步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取而代之的是透过政治、经济的交流和广大非洲国家进行正常交往。中国较之以前更加强调与非洲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同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更加强调了互助、合作、互利。这是一个适应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并兼顾巩固和发展中非关系所作的折衷方案,这表明中国不再给予非洲国家如同60、70年代那样的单纯大量实物、项目和资金的经济援助,而是转向了更加务实,双赢的方向发展。
3.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的延续与发展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调整之后,中国对非洲的政策逐步走向成熟。进入90年代后,中非关系更趋成熟和务实。1996年,江泽民主席出访非洲期间宣布“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中非经济合作在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努力下被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度。中非相互探索,逐步改革双边经济合作方式,拓展经贸合作新途径,将合作的主体从双方的政府转为双方的企业。中国实行援外方式多样化,主要是以政府低息优惠贷款、援外项目合资合作、在国家财政许可的范围内继续提供适量无偿援助等方式,帮助受援国,并将援外与投资、贸易结合起来,推动我国企业同受援国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作用,既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又促进我国企业走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密切我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
进入21世纪,中国在正确的外交政策的指引下继续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2000年10月,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在中国北京成功召开并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21世纪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确定了方向,也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诞生,为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隆重举行。中国和非洲国家决心共同努力,构筑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在2011年亚非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于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设想,代表着在21世纪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关系正向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4.之所以进行战略调整,有如下的一些考考虑:
中国逐渐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苏联在非洲的激烈斗争,不仅代价相当昂贵,而且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中国在非洲强调反对苏联的扩张主义并没有得到非洲国家的强烈认同,而且中国在国力落后的情况下仍给予非洲国家的无偿援助虽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效果,但经济效果并不理想,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一些非洲国家利用中国和苏联的竞争从中渔利,但对中苏在非洲的争夺都有反感。
另外,20世纪80年代,非洲国家在政治方面普遍调整了其对外政策,在坚持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原则下,逐步实行多元化和全方位外交。在经济方面,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非洲“失去发展机会的10年”,其经济严重衰退,农业发展缓慢,粮食问题严重,出口贸易锐减,外债沉重。面对如此紧迫的经济形势,非洲国家提出,外交政策以服务本国经济利益为原则。因此,在对外关系中,它们逐步淡化意识形态,更加强调经济利害因素。非洲国家与西方大国打交道时虽然不满西方大国在经济援助上附带政治条件、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但在经济上,非洲国家对西方大国有所求,因而在一些问题上不得不有所妥协。所以非洲国家更加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特别希望中国能向它们多提供一些经济援助,但中国国内也同样面临巨大的经济建设压力,亟需从西方引进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并结合自身的经济力量以投入到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来,这在客观上也使中国成为了非洲国家在国际上争取外援的强大竞争者。与此同时,中国在这一阶段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满足非洲国家所提出来的经济要求,也难以给它们提供更多的援助;而且在面对非洲国家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时,就中国自身情况而言,自然是要趋利避害,尽量避免陷入这种危机之中。总之,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对外政策都趋向更加务实、注重现实利益。因此,与非洲国家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能够使中国以一种更加独立的身份来帮助非洲,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