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词源学辨析-5页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词源学辨析

在我国典籍《中庸》中最早对“教育”作出命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同样在西方,从古希腊到近代的学者和理论家们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等都是特别强调教育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即便人们经常使用“教育”这概念,但对它的解释亦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所以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词源学的考证,以知其源流,察其原义。亚里士多德就曾明确指出:“我们如果对任何事务,对政治或其他各问题,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发生的端绪,我们就可以获得最明朗的认识。[1]

一.“教”与“育”的汉语词源学分析

1.“教”的汉语词源学分析

汉语中的“教”字是多音字,其音分别为jiao(阳平)、jiao(去声)。动词“教”(jiao阳平)的主要意思是“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别人”,这个意义是由“教”的本义“指导”“教导”所引申出来的。如《左传》里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意思是说,要传授给他所不知道的,要抚恤给他所不足的东西。又如“十三教汝织”(《玉台新咏》中也是应用的“传授”这个引申意。后来,“教”又由“传授”义进一步引申出“使令”义,有“使”、“令”、“让”的意思。如王昌龄《出塞》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但使”和“不教”是对语,“不教”就有“不能使”、“不能让”的意思。又如“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曲罢能教善才服”(白居易《琵琶行》)等都是此意。

动词“教”(jiao去声),会意,从爻从子从攴(pu)。从甲骨文字形

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攴);左下方是一个“子”字,象一个小孩,“子”上是“爻”,表示鞭打的痕迹;整个字形“教”是会意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导小孩。金文、小篆沿承了甲骨文字形,结构基本一致。楷书的字形左边讹变成了“孝”字,变成了形声字。因此“教”(jiao去声)本义为“教育、指导”,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是说“教”字的本义就是是者施教,下者效仿。这个意义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又如《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韩愈《师说》之“择师而教”等都是取其“教育”“教导”之本义。而作为名词“教”(jiao去声)又由“教导”的本义引申出来特指某种学术派别,如郑玄《六艺论》里说:“?羲作十言之教”这里的“教”字就是指某种学术派别。后由此又引申指“宗教”,如《新唐书?后妃传》里说:“佛、老异方教也”,这里的“教”便有宗教义。

2.“育”的汉语词源学分析

“育”,会意,从云(变形),从肉。“云”,从二从厶。“二”指“再”、“复”。“厶”指“自我”。“二”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我复制”、“自我繁殖”。其甲骨文字形像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同时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民对育字的一些认识:妇女们所育的这个倒立的“子”,带有不顺不孝之意,意味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儿童必须接受长辈们的管教与指导,使儿童从不顺不孝的“倒立”更正过来,以便适应社会生活。所能从词源看“育”的本义是妇女生子,有生育之意,如“育,生也”(《广雅》);“至如今不育”(《国语?晋语》)等,皆取其本义。后来“育”衍生出抚养和教育之义。

如《管子?牧民》里说“养桑麻,育六畜”,这里的“养”,“育”是对文,都是“养活”、“养育”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育,养子使作善也。”“育”就是生育养子的意思,现在仍有些方言里把“生孩子”说为“养孩子”。后来,“育”进一步衍生出培植、管教、训练活动之义,如在《孟子?告子下》中有“尊贤育才,以彰有德”,意思是说要尊敬贤人,培养人才,表彰有德者。又比如现在汉语中的育蚕、育苗、育种、封山育林等词;教育中的德育、体育、美育、智育等都是此义。“育”字的词源与演变,如果粗概起来可如下图所示:

3.“教育”的汉语词源学分析

“教育”一词由“教”与“育”二字组合而成。从现代汉语标准构词法来说,“教育”一词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合式合成词,也就是说可以相互释义。最早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作“教育”来使用的是《孟子?尽心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这里的“教育”和我们今天现代汉语中的“教育”还不是一个意思。先辈们最初多只是将“教”与“育”二字连用,其本义主要指“教”或“育”,意义可并列,以达到相互佐证的效果,而不是把它们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通用词来独立使用。

直到宋代,才有人第二次将“教”和“育”二字合在一起使用,其出自《靖康传信录》:“自叙素蒙道君教育,擢用于国家艰危之中,得效犬马之力”。这里的“教育”与我们现今所使用的现代汉语中的“教育”在意义上更加趋同,但在语用上却还有一定的差别。到了明清以后,“教育”

一词的现代性意义逐渐被国人所认识,逐渐成为了通用名词,这与我国在明清之际逐渐兴起的“西学东渐”的潮流有关,来华大量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新教育理念。特别在甲午战争以后,借助日本这个媒介,国人开始大量引介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著作,日文中有的“教育”和“教育学”等词便直接被引用过来。正是在这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推动下,现代意义的“教育”一词频频使用,逐渐代替了先前使用的“教”和“育”的单音词,这才与我们现今所使用的现代汉语中的“教育”一词意义基本一致。

二.“教育”的英语词源学分析及与西教育理念的区别

1.“教育”的英语词源学分析

在西方,“教育”一词由古希腊语演变为拉丁语educare后,再分别分化为英语“education”和法文的“éducation”、德文的“Erziehung”等。education为名词,其动词为educate。出现于15世纪的educate来源于中古英语educaten。Educaten又来源于拉丁文Educatus。Educatus是educare的过去分词。而在拉丁语中,其前缀的“e”,有“出”(out)之义,而词根“ducatus”(ducate)的意思为“引导”。因此,从词源学的角度讲,英语education一词的意义便是“把……引导出来”,即借助一定的方法,把潜藏于孩童内心的知识与智慧引导出来。

2.从词源学分析的角度看中西“教育”理念的区别

由上对“教育”的中西词源学分析可知,“对教育的最初理解或人性假设有显著的分野,导致其后中西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上存有根本性差异。”[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