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 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 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 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 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 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 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 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第二营养级 —— 各类植食性动物,也叫初
级消者。如蝗虫、鼠、兔等。 青蛙 第三营养级 ——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
性动物,也 叫次级消费者。如 蛇
蛙、食虫鸟、狐狸等。 第四营养级
老鹰
第五营养级
注意: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 都来自太阳。
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1)指数式增长——“J”型曲线 (2)逻辑斯蒂增长——“S” 型曲线 (3)“J”型曲线与“S” 型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型曲 “S” 型曲线 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 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 下降
K值(环境负荷量) 无K值
种群数量在K值上 下波动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 水循环: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 %,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 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 氮循环: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氮占大气成分 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 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首要成分: 生产者 (生产有机物)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连接生命世界和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无机自然环境的两个 重要环节。)
① 食物链—— 各种生物之间由取食或被食关系而形成
能量流动的途径:太阳能→第一营养级→第二营 养级→‥‥‥第五营养级
单向流动不循环 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传递率为10%~20% 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研究的目的 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 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也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扩展:
• 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 • 为什么几平方公里才能有一只虎,而几平方米却
有百万昆虫? • 人增加一千克,要消耗多少克的植物? (从不同食物链考虑) • 生物富集作用?
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
能量流动的数量 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分类: 海洋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3、举例: 一片草原、一个海岛、一个水塘。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非生物 阳光、温度、空气、土壤、水分 成分 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
1、成 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能生产有机物),次要 初呢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如鼠、
上一个营养级未散失的能量是否能全部传 递到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
•捕食不彻底:当动物体在捕食猎物时,由于 相互之间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捕食者能够捕 食到猎物,但不可能将其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捕 食。 •摄食不彻底:当动物捕食成功后,在取食对 方时,也不可能将对方的所有有机物全部吃下。 •消化不彻底:当动物将食物摄取到消化道中 之后,也不可能将其中的全部营养都能吸收。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源于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
• 主要方式是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近些年浙江省的会考题
1.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属于第二个 营养级的生物是 A.狐 B.兔 C.植物 D.狼
B
狐
植兔 狼
物
近些年浙江省的会考题
2.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 耗和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的能量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流传递效率计算不是以种群 更不是以个体来计算,而是以 营养级为单位!!!
第一、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 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 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 吸散失热能。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动手:请写出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说出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例1:草原上为了防治鼠害,进行了一次鼠 类种群密度调查。在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 第一次捕获104只,全部作好标志,放回去。 隔一段时间后,第二次进行捕捉,共捕获90 只,其中有标志的鼠20只。请推测这片草原 上鼠的密度。
产生原因:在食物和 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理 想条件下,种群数量 呈J型曲线增长. 它的特点是:增长率 不变,无限增殖.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 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 大致符合“J”型曲线.
产生原因:环境条件 如空间、食物、天敌 等制约. 它的特点是:随种群 密度上升,增长率下 降,有最大值.“S” 型曲线中有两个关键 点(K、K/2).
进入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能量是生产者光 合作用吸收的能量。这些能量固定到生产者所 制造的有机物中。
进入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约占太阳向地球 输送能量的1%。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转移方向:
(1)呼吸作用中热能散失 (2)生产者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消耗 (3)残枝败叶带走的能量 (4)储存于植物体中的有机物的能量。(有 可能被初级消费者吃掉)
3、时间分布
一天有昼夜之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群 落结构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暮行性动物等。
七、生物群落的演替
1.概念: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演替达到的最终相对稳定状态,就是顶级群落
2. 演替的基本类型 按裸地性质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D.丙→甲→乙
甲乙丙
近些年浙江省的会考题
7.某兴趣小组到一片弃耕还林的农田进行调查,发现田埂淹没 在杂草之中。杂草中有稗草、狗尾草等植物,还观察到食草昆 虫、青蛙蜘蛛、褐家鼠和蛇等动物。请分析回答: (1)该农田中,稗草的集合体称为 种▲群 (2)兴趣小组的同学计划调查该农田中褐家鼠的种群密度,应 采用的方法是 ▲ 标志重捕法 (3)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若干年后该农田中将长出小灌木丛, 以至树林。这种群落的演替称为 ▲ 次生演替 (体4内)D若D该T 农浓田度土最壤高中的含是有▲一蛇定。量的 DDT 。上述几种生物中, (5)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 C▲O2 形式循环 的。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 10 % ,这说明生态 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 ▲ 的特点。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
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 C
所示类型。
3、性别比例:
应用: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对种群数量起到什么作用?
决定作用
不同类型生物的存活率
I型:接近于生理寿命时死亡率升高。如:人等大型哺乳动物 II型:种群各年龄期死亡率基本相似。如:鸟类,啮齿动物 III型:幼体死亡率很高。如:鱼类、两栖类等
兔等。
生物 成分
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 肉食性动物,如黄鼬、
猫头鹰等。
三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 的大型肉食动物,如
虎、狼等。
分解者 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如霉菌、蘑 菇、枯草杆菌、蚯蚓、粪金龟等。
有人说:“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微生 物都是分解者。”这种说法有何不妥?试举例说明。
二.碳循环
大气中的CO2
微
呼
呼光
生
吸
物
作
吸合 作作
燃
的
用
用用
呼 吸
动物 摄食 植物
烧
作
用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泥炭、煤、石油
特点:
(1)碳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四.生物群落
五.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不同物种的遗传特性 及其对光、温度、水、 营养等的需求不同, 因此它们会处在群落 的不同高度。
植物垂直分布主要与 光照有关,动物的垂 直分布主要与栖息空 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即一般由植物决定。
2、水平结构
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个 别差异。 一般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差异, 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 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如何解决“温室效应” ?
1、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能 效。
2、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 能、水能等。 3、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可利用的资酥和空间有限
B.各地普降酸雨 C.生物多样性下降 D.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A
近些年浙江省的会考题
3.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 错误 的是 A.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缓解了种间竞争 C.其次性主要由水分决定
C D.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近些年浙江省的会考题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领域行为不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B.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周期性变化 C.气候是对种群数量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wk.baidu.com D.内分泌调节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 因素
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 • 比较典型的是森林的采伐演替和草原的放牧
演替。 • 还有火灾过后的草原和弃耕的农田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 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范围
1、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生物群落与无机 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C
近些年浙江省的会考题
5.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
的是
A.荒漠 C.苔原
D B.草原
D.热带雨林
近些年浙江省的会考题
6.右图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
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三种
生物只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则这条
食物链应为
A A.甲→乙→丙
B.乙→丙→甲
有机物总量(g)
C.丙→乙→甲
此时种群数量,种群 密度都达到环境允许 的最大值。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生态学家曾经做过这 样一个实验:在0.5ml 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 履虫,然后每隔24小 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 的数量。经过反复实 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 结果。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1)原生演替
• 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演替。 • 原生裸地是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
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 • 举例: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
替 • 原生演替根据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旱生和水生
演替两个系列。
• 演替从旱生、水生生境趋向中生生境。
(2)次生演替
• 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 次生裸地是不存在植被、但土壤或基质中保
的联系。
例:绿色植物 蝗虫 青蛙 蛇 老鹰
② 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
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的营
兔
养结构,称为食物网。
绿色植物 昆虫 食虫鸟 蛇 老鹰
青蛙
3、营养级处在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第一营养级—— 各类绿色植物,也叫生产者。绿色植物
如浮游植物、 小麦、杂草等等。 蝗虫
种群、群落 生态系 统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一)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
(二)要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外 界的个体隔离。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 3、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4、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5、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例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
类型,据图回答:对种群数量起到什么作用?
老年
中年 年
幼年
A
B
C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期
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这将会使被捕捞的鱼的年龄组成为图 A
所示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