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原因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原因与

改革思路

黄建兵1、吴军1、朱明军2、杨晖1、唐震2

(1、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农委,2、孙埠镇政府24200)

择要:农业是弱势产业,人力资源匮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势必拖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作者结合实际,深刻剖析了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原因:改革思路

不断加大涉农投入,粮食产量实现九年增,中央依然用第九个一号文件关注农业。这是为什么?农业有风险?风险又在哪里?难道仅仅是农业基础条件差,受环境影响大?作为一名最基层农技推广研究员我认为,当前农业的关键问题,不只是物质条件的不足,而是农业人力资源的匮乏。即:“农业技术推广乏力,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1.农业人力资源的匮乏

1.1.农业技术推广乏力

农业技术推广乏力主要表现为:推广人员数量少,推广人员素质不高。以皖东南某区为例:该区常年粮棉油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15万公顷。至2011年底,全区镇乡(办事处)在岗的农技干部仅仅20来人,并且都兼有其他工作。区、乡两级在岗农技干部只有50几人,65%都接近或超过50岁,大多数人“充电”的机会很少,知识老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1.2.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长期处于低效运行,农业只占农民家庭收入30%左右,务工占50%。有的务工收入高达90%,种植业收入几乎为零。粮食种多种少,种好种坏,对农民的家庭收入没有实质性的影

响。该区农业劳力为40万,长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力达17万,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平均年龄宰50岁以上,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下。农业劳力、尤其高素质劳力日显匮乏,农业生产更是后继缺人。

2.原因分析

2.1.农技推广乏力

农技推广乏力根源在于,农技干部社会待遇低(工作20-30年的农技推广研究员的工资,不如某些单位年轻的抄表员收入),工作环境较差,农技推广人员不断流失,队伍不稳,其次,农技干部本身的强化培训和新技术“本土化”研究一直缺少经费支持。

由于农技推广力量的不足,对农业生产已经造成很大影响。近两年双季晚稻连续遭受寒露风袭击,造成相当面积的减产和局部地区的绝收。2011年,双晚绝收近万亩,成灾面积达4万多亩。因危害面积大,损失重,曾多次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事件。其实,2010、2011年农技部门都及时预测到“寒露风”危害,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措施,召开有关镇乡分管领导和农技干部会议、下发文件,区农技推广中心将全体技术人员分片指导督促。只是苦于农技力量非常有限,不能完全有效抵御“寒露风”的危害。

农技干部本身的强化培训和新技术“本土化”研究一直缺少经费支持。例如:机插秧采用直行、浅栽、定穴、定苗的栽植原理,实现秧苗的有序分布,可控制株行距和总苗数。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群体质量易于调控,适应性广,符合水稻高产种植要求,而且生产效率高,后期管理便利,高产稳产。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尽管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很难推广。其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农技人员“充电”机会很少,知识老化,对机插秧技术掌握不够,不能大胆地开展机插秧推广工作。这是由于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地方财政管“吃饭”,省、部项目搞建设、买设备、补农民,不能用于技术人员再培训

和创新型试验研究。长此下去,硬件上去了、软件下来了,再新设备、再好设施,没有“人”,怎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农民天生,种田是最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然。历朝历代,我国农民都是世代沿袭,“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是在日常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传承下来。一般要经历多年才能掌握季节适时耕种、才能因苗因天适时田管、才能熟练从事耕、种、收、管等农事作业。现在农业的比较效益很低(一亩田一年的收益,有时不及一天打工的收入),青壮年劳力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不管年轻的、年少的,都不愿意留在农村继续种田;不管年老的、年长的,再苦再累都要供儿上学,只盼跳出农门。很显然农业劳力不能依赖传统的自然再生产。老方法人们不愿用、也不能用;先进的新技术又难以普及推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是农民种田水平最差的时期。在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推动下,全区实现土地流转近15万亩左右,涌现了一大批种田大户。出现了百亩、千亩以上的大户。其中很多人对种田的管理难度认识不足,对种田的技术要求认识不足,生产中不可避免得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和失误,造成严重的减产歉收。据调查,四五百亩以上的大户,单产水平普遍低于普通农户,有的减产严重损失很大。眼下急需要培养大批的新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维持农业的持续发展。

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项全新又及其艰巨的任务。现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各行各业都设置从业资格,种田也应该设置门槛,实行准入制。这是迫于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环境友好和食品安全的需要。其实,发达国家很多农民受过高等教育。可是,目前的教育结构很不合理,农业是基础、农业是劳力需求最多的产业,而农业职业教育几乎为零。上世纪80-90年代,某区有三所农业中学,而今一所没有,

职业中学里竟没有一个农业班、一个农业学生。靠什么来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农民?

3.改革的思路

3.1.提高农技人员的经待遇和社会地位

从宏观上遏制严重的分配不公,逐步缩小行业差别。同时,也应该适当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

3.2.农技人员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首先、要加强农技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自觉学习的热情。其次,国家惠农补贴和扶持农业项目,不能一味地从上到下,应该汲取农民、基层干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形成上下互动,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底层创新的良好机制,使农技人员在项目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又能充分发挥项目的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3.3.建立扩大农业职业教育

在切实抓好“新型农民培训”的同时,必须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尽快恢复建立公费农业职业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恢复农业基础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增强学生学农的热情,对农校毕业生又从事农业生产的给予一定政策资金扶持,必要时推行种田从业资格制度,让种田成为一种时尚,让“新型农民”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作者简介:黄建兵,1964年生于安徽宣城市宣州区,1985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现任宣城市宣州区农技推广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