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

一、理论阐述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道德是由道与德两个并列的词组成。道是道路、行径、方式。德是行为的表现。道与德组合到一起,意义上就发生了变化,就有了道德的新义。道字变成动词。德是由道决定的。有道产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现在人们把道德的意思着重地表现在德字上。意思就是,不论你以什么道,只要能产生好的德果,人们都是乐意的。在学术方面,道就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可以把道德做为一个德字的意思去应用。在很多事情上,人们只究其结果不问过程。对方不论采取什么道,表现出来的德是直观的。所以,大多情况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道德是行道积德——实践真理、发展真理。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创造条件、建立机制、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运用科学、实践真理。积德,就是不断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行道积德就是道德。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和谐发展,是不讲道德;平等互利、诚信互助实现和谐发展,是一般道德;助人为乐、奉公为乐促进和谐发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为公牺牲在行道积德上达到了顶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这种阶级(等级)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尚道德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这是和谐道德观的基本观点。行道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指导思想,这是精神条件。二、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保证,在经济上首先要消灭贫穷与垄断这两极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物质条件。三、建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和谐制约与激励机制,就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与风俗习惯,这是社会运行条件。只有具备

了这三个条件,才能普遍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使社会向高度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靠近。

社会公德主要规范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文明礼貌,要求人们互相尊重; 助人为乐,要求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爱护公物,要求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保护环境,要求强化生态伦理观念;遵纪守法,要求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爱岗敬业是对职业责任、职业荣誉的深刻认识,不论做任何工作或劳动,都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辞辛苦;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办事公道是指对于人和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称道的职业道德;服务群众要求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尊重群众的人格和尊严,千方百计方便群众;奉献社会就是要立足本职积极自觉地为社会作贡献。

二、事例分析

洪晃给女儿写过一封信,其中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妈妈希望你懂的第一件事情是人的尊严,就是爸爸常说的,你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对你有礼貌。当你需要阿姨帮你的时候,要说‘劳驾’,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气。我知道你的小朋友中有的不是这样的,但是你要按照我和爸爸教你的去做,别人没有礼貌,不要去理睬,但是自己要有礼貌,这就是你的尊严。你的尊严不是别人对你有礼貌,是你对别人有礼貌,不管别人是什么样的。”

她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讲礼貌?在儒家精神式微的当下,讲礼貌不是一种必然,而成了一种选择。很多孩子会直接问:我凭什么要讲礼貌?

我的一位领导就说了一个例子,她在飞机上听到后座一个妈妈在教育大概四五岁的儿子,对话很有趣。

妈妈:刚才在车子上,那个叔叔给你让座,你没有说谢谢吧?儿子:没有。妈妈:你看,叔叔自己本来坐着,却让给你坐,自己站着,你看你是不是要说声谢谢?儿子:不要。妈妈:你这样,以后别人都不给你让座了。儿子:不让就不让。妈妈:没有座位,你就会累的。儿子:累就累。

领导说,这让她思考,该怎么教育孩子呢?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以后就没人让座给你了),还是从道德的角度?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什么方式才是合适的呢?

我不是专家,我的感觉是,这可以是一个多选题,功利和道德两种方式都可以采用。如果孩子坚持认为礼貌是可以舍弃的事,那么我们就在家里做一天实验,“废除礼貌一日游”,让他直观地体验一下大家都不讲礼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天,全家人达成共识,所有人都不对他讲礼貌,请他帮忙不说“谢谢”,撞了他不说“对不起”,他跟大家打招呼,听者假装没听见……不被尊重的滋味,绝对比孩子想象中更难受。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谁说自己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人,那纯粹是瞎扯淡。渴望被尊重,是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只要你的孩子是人类,他就一定不会喜欢这种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儒家的规则,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规则。

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尊重别人,给别人以尊严,这就是你自己的尊严。这个话,说起来很绕,但是,四五岁的孩子即使听不懂,也可以跟他讲,慢慢地,让这样的句子进入他的大脑皮层,进入他的记忆库,他一定会慢慢懂得、慢慢理解的。

读香港专栏作家屈颖妍的《怪兽家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讲到一个故事:一个香港人去日本,发现他们即使在深更半夜,行人稀少的情况下,也会乖乖地等红绿灯。香港人问,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日本人答:那盏灯,就是法律——我们不是怯于法律,我们只是尊重那盏灯。

很想对每一个毫无急事却无视红绿灯的人说,如果我们硬闯过去,那盏灯会难过的。

是的,这听起来很装,可是,学者周濂就说,装是文明开始的第一步。装啊装啊就信以为真了,就深入人心了,就大道通行了……当下很多人的问题是,装得太功利,总惦记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倘若没有效果,他便连装都懒得装了。

很多时候,我们有多少尊严,并不是因为受到多大尊重,而是我们有多么尊重别人。坦白说,我是毫无教养的人,聒噪、讲脏话、拿刻薄当有趣……可是我有一点是值得自傲的,就是我真诚地对待那些世俗意义上比我弱势的人。我对清洁工、保安、司机,比对权贵阶层更有礼貌。因为我有个奇怪的逻辑,权贵不缺礼貌;而就我所看到的,清洁工、保安和司机们,受到的尊重没有那么多。如果我必须当一个粗俗的家伙,那不如把人生中少量的知书达理的配额,分给更需要礼貌的人。

我常常觉得,考察一个人的人品,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看他如何对待服务人员。谁摆出那种居高临下的、颐指气使的姿态,我就会对他产生悲悯之情——人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