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
“雅文化和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雅文化和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雅文化和俗文化①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②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③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④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⑤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
任务突破练1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赋分36分用时30分钟)一、(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雅和俗是中文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两个词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很广泛。
在中文中,雅和俗分别表示高雅和通俗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言谈方式。
雅和俗虽然有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雅,指的是精致、高贵、华丽或者优雅的风格或品质。
雅与汉字上的“牙”有关,指的是漆黑而发亮的象牙,象征高贵精致的品格,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较多的象牙制品。
在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中,雅的美通常是指优美高雅、典雅大气、精致细腻、风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些诗歌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有些画家的画作境界高远、手法精湛,有些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这些都被称为雅。
俗,通俗或说俗气,指的是一种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或风俗,与大众生活相关。
俗有直接、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但也有过于平凡、庸俗、低俗的意味。
通俗的作品一般更注重大众娱乐,讲究性格化、暴力化和情节化等特点。
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夜市美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俗气。
雅与俗是两种对立却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雅与俗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还会根据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雅和俗是互相补充的,如果只有雅没有俗,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如果只有俗没有雅,则缺乏审美立足点,容易流于凡俗。
因此,雅和俗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常常是交相辉映的。
雅与俗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形式方面,雅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仪态和表现,俗则相对较为随意、自然和朴素。
在品味方面,雅强调有趣、细致和深度,俗则强调趣味、有力和活泼。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雅较为渴望工艺、精神和深度的发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核心,而俗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以资源再利用、真实性为侧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雅和俗也经常被用到个人的着装、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雅是指文雅、高雅、典雅、高贵、优美、华丽、精炼、韵味等性质,代表的是较高的水平和品味;而俗则是指庸俗、卑俗、陋俗、乡俗、俗气、俗套等性质,代表的是普通的水平和品味。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172文化广场作家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当一个时代一旦成为历史,它留给子孙的就只有文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的时代,“泛文化”的热浪似乎代替了认真严谨的文化创造。
我们首先要肯定文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但是怎样摆正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位置,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大发展中“俗”文化与“雅”文化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应该认真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风俗。
如移风易俗、入境随俗。
二、大众的、普遍流行的。
通俗的、不正式的名称被称为俗名;不合规范的汉字被称为俗体字;通俗并广泛流行的简练而形象的定性的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被称为俗语。
三、庸俗。
粗俗、庸俗被称为俗气;习俗上常见的使人感到无聊的礼节和陈旧的格调被称为俗套。
四、没有出家的人称为俗家。
相对于俗的文化差异而言,雅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规范的、文化整合的意思,如雅正。
既然“以雅为正”,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就有了明确的价值追求——高尚的、不粗俗的。
装束、举动文雅被称为雅观,美观而不落俗套被称为雅致,宽宏的气度被称为雅量,还有雅俗共赏皆取高尚、不粗俗之意。
由此,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低之别,庄谐之别,文野之别。
在历代的文化传承中,俗文化与雅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构成。
一般来说,俗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满足着人民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一般的娱乐需求。
而雅文化则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就是“化人为雅”,是使人的品位、境界、格调、情操都高尚文雅起来。
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大小,不是财富,也不是武力,而是精神文化创造的成果。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一起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现代文阅读题)《怎样理解文化“雅”和“俗”》阅读
《如何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如何理解文化的“雅”和“俗”李德顺① 关于文化的理解,许多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文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向来就有“文雅文化”与“平常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类区分的依照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 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一样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论含义,就是“依据文化质量的高低好坏”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升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助文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 可是,在平时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仍是要给“雅俗” 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依据什么人来据有和享受”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能够和“精英文化” 等联系在一同,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知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老百姓文化”以致“街市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基层人群为主体、知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类理解和区分不过反应文化有不一样的主体种类和层次,假如不加进身份等级鄙视和阶级成见,应当说其实不意味着“高低、好坏、贵贱”之分。
④ 关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详细的、实事求是的剖析判断,不可以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认为“大众文化”只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定是文雅雅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建中详细地展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本来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能够成为后代的文雅之师;而很多当年被视作文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此刻却多数和其余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此刻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珍宝,成了雅文化。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及答案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及答案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及答案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同方向。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后来也扩展到了其他文化中。
在古代中国,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审美定位。
雅指的是高尚、纯洁、精致、上乘的文化品味和表现形式;俗指的是普通、平凡、通俗、大众的文化趣味和品质。
雅与俗在古代社会中常常被用来区分贵族阶层和底层百姓之间的审美差异。
贵族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执着于雅致的文化形式,而底层百姓则注重俗世中的实用、生活与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雅与俗的概念也逐渐演变和扩展。
在当代社会中,雅与俗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人们对雅与俗的定义和审美标准也多样化。
雅与俗不再代表着高贵与低俗,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个体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每个人对于雅与俗的理解和认同都会因为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雅与俗更多地就是一种文化多元共存和相互交融的状态。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丰富和多样化。
雅与俗的不同表现形式使人们在文化体验和欣赏上有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古典文学、音乐、舞蹈,还是大众文化、流行音乐、网络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雅与俗之间的互动和辩证关系,使文化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魅力。
雅与俗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有着广泛的文化需求和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钟爱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高雅的文化作品还是大众的流行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人们不应再以高低贵贱来评判雅与俗的价值,而应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和文化选择。
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一单元 1 论雅俗共赏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论雅俗共赏自古文学有雅俗之分,即“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说,“雅”以高雅见称,“俗”以贴近生活而得到众人青睐。
二者各有所长,不能偏此废彼。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豁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我们会有所收获。
◆谈中国诗据说西方的文化名人到中国来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学贯中西的大师钱钟书先生。
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好不容易找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住宅电话,于是她就提出约见的要求,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与机智可见一斑,那么他的学术性论文语言功夫又有怎样的特色呢?◆读《鲁滨孙漂流记》有这样一种精神,叫作坚强;有这样一种品质,叫作勇敢;有这样一种态度,叫作乐观;有这样一种体会,叫作孤独;有这样一种信念,叫作希望;有这样一种冒险,叫作漂流;有这样一种人,叫作英雄……这便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传世名作《鲁滨孙漂流记》所表现出来的。
他笔下那个勇敢机智、喜爱冒险、乐观坚强的鲁滨孙,用他二十余年的漂流,创造了一个奇迹,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含义。
1 论雅俗共赏◎诗海拾贝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宣宗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
此诗是写诗人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征人安闲无事,前一句中的“断”字,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后一句中的“倚”字,则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艺术概论真题答案:论艺术作品中的俗与雅
论艺术作品中的俗与雅清代邹一桂说:“画忌六气。
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
”(《小山画谱》)“雅”和“俗”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复杂多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尚雅贬俗是传统文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审美观念。
孔子明确了雅俗二者的对立关系:“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论语·八佾》)“雅乐”代表合乎礼的民间俗乐。
“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
”《荀子·王制》俗与雅相比显然处于弱势状态。
而以理论的形态明确将雅俗作为一对矛盾的存在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其势,熔范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琈,难得逾越。
”这里面明确指出了雅俗各具其势,虽然没有严格的疆域之分,然后并不容易迈过彼此的界限。
文字出处体现了作者强调“雅正”,将“逐奇失正”的过分雕饰称为“讹滥”。
刘勰的“雅俗异势”是儒家雅俗观在文学中的最初体现。
(一)历史画论中对雅的重视:①,最早在画论中运用雅俗来评价画家的是谢赫,他用来评价姚昙度“真为雅郑兼善”;评毛惠远“力求韵雅,超迈绝伦”等可见,对于雅的最求从古至今都有。
②,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尚古贬今:“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
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
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他认为从上古、中古、近代、到今人的绘画水平每况愈下,今人的画何为何俗?“自古善画着,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鄙贱之所能为也。
”他推崇顾恺之,展子虔等之流,对绘画的俗雅提出了严格要求。
③,北宋韩拙从笔墨、格法、气韵等方面挖掘作画俗病的根源,他说:“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
”“惟务柔细而神气抿,真俗病耳。
”也能看出历史上对雅俗的重视。
所以,在中国画论中,雅与俗各自有丰富的内涵,雅有高雅、典雅、清雅、风雅、幽雅、雅逸、雅境等;俗通常有庸俗、凡俗、恶俗、媚俗、通俗、世俗之意。
【高中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阅读:《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阅读:《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谈“俗”“雅”谈文化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和“庸俗化”表明,“庸俗化”是特定人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集体无意识”。
这是没有语言的默契,是没有分析的法则。
随着人类社会组织的日益复杂和精确,乡村社会的默契需要像《乡村条约》一样规范和光明,因此《公约》已经成为“习俗”的自觉建构。
这种风俗反映了乡村社会的“民俗和世情”,往往成为适用“法律”的基础。
在一定语境下,粗俗实际上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人们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
因此,“习惯”中的“习惯”往往具有道德“法”的指向。
无论是“俗”还是“俗”,都表明“俗”是一定乡村社会的内在气质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大国,地域辽阔。
因此,“和而不同”已成为许多人保持个人特征、考虑和谐共处的“惯例”。
“公约”可以是更大空域、更长时间的“协议”,已经成为许多个人超越自己的“庸俗”观念、寻求“公约”的共同理想。
这种“共同理想”被称为“优雅”,因为它超越了局限性和特殊性的“庸俗”。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
“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
即以“雅”为“正”。
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论文雅阅读答案
论文雅阅读答案论文雅阅读答案二、〔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论文雅孙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
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
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
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如今《诗经》之中。
《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那么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
因此雅诗与文采相联络,成为“文雅”。
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合适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
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
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那么须学,而鄙与熟那么不必学。
”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
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上下,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
然而这种上下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拟中呈现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
“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
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假如一味追求文采华美、语言精致,那么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
这时假如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那么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
湖北省黄冈中学 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精编】.doc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春季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的雅俗与精粗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形而上是雅文化、形而下是俗文化?风花雪月是雅文化、柴米油盐是俗文化?是不是可以说:雅文化是书本文化,读书人的文化;俗文化则指非书本文化,不读书人的文化?我以为,雅俗之外,还有精粗之分。
依照加工程度的粗细深浅,历史积累的多寡厚薄,而判为精文化与粗文化。
雅文化即等于精文化,俗文化即等于粗文化么?不。
它们之间互有交叉的关系。
拿琴棋书画来说,这历来是文化的象征。
伯牙的《水仙操》,嵇康的《广陵散》,自然都是雅文化中的瑰宝。
司马相如一曲,即使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吧,毕竟打动了卓文君小姐的心,开后代无数“琴挑”之先河;后来人据此作《凤求凰》,大有俗文化的味道了,但因为本事中的司马相如是一代才子,雅人深致,此曲仍得算作学院派。
既然如此,那《儒林外史》末回写当裁缝的荆元,弹起琴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鸟雀们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儿,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令人凄然泪下。
如此技艺,如此风格,恐怕也要归入雅文化之属,何况荆元还能写字,会作诗。
至于其字其诗,是精是粗,另当别论。
古琴古筝,能演奏的和能欣赏的都愈来愈少了。
两千年前它可能还是雅俗共赏,今天已成了不折不扣的雅文化。
近百年来俗文化中也有琴,首推胡琴,京胡、板胡,是从戏曲的广场走向民间,一琴在手,足以抒情,或托清唱。
除了京剧,南方的弹词、北方的京韵大鼓,颇有一些深入人心、传唱久远的曲目,算得上精文化的。
俗不伤雅,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例如“子弟书”唱词,没有点排律歌行的功底是写不出的,乃是俗文化中的精文化。
说到弈棋,一局相持,斧柯烂尽,这在历史上带着仙缘道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何等执著。
“闻道长安似弈棋,谁人识得《桔中秘》”,又包含着哲学、数学,也有参透人生和政治的悟性。
它的最高层次,既属雅文化,又是精文化。
雅与俗现代文阅读答案
雅与俗现代文阅读答案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致死。
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
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
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
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
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
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
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
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
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
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
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
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
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
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
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
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
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
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
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
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6分,每小题3分)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占有和享用”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
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
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
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
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
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
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
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
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化历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进行评判和区分。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E.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
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答案
1.答案:BE(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错,据第2段,应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区分文化的“雅”与“俗”,意味着……;E.武断,“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两者之间“相联系”。
)
2.答案:C(A.“只要……就”的推断与原文“只有……才”不合;B.把原文的特称判断“大都”变为全称判断“都”;D.因果推断不成立。
)
阅读答案:香道·人道·天道现代文阅读答案透明的红萝卜现代文阅读答案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阅读答案灯笼草:大地上的静物现代文阅读答案国商张謇阅读答案音乐会现代文阅读答案愿化泥土阅读答案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二》文言文阅读答案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
父咸秩李叔同的传奇人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
父浑,凉州刺史文言文阅读答案万启盈:鲐背之年坦荡行(足音)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宋史·何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何郯,字圣
从,本陵州人,徒成都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正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阅读答案选自《明史?熊鼎传》阅读答案熊鼎,字伯颖,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文言文阅读答案人类正面临生物入侵威胁阅读答案香鱼的故乡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文言文阅读答案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齐景公时,晋伐阿从刘易斯拐点看“腾笼换鸟”阅读答案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文言文阅读答案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
典从父乾桃花源里的陶渊明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阿宠的春天阅读答案江公皋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筷子漫谈现代文阅读答案重刻《文山先生文集》序文言文阅读答案母亲节的礼物阅读答案《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所代表的阅读答案在爱中行走阅读答案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
建武二年“断桥”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可以预约的雪阅读答案李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
顺治四年进士,授金华府推官阅读答案考察民俗节日中秋节的内核,团圆、平等、诗意
都成为其重要内涵阅读答案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文言文阅读答案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现代文阅读答案在西域读李白现代文阅读答案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
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文言文阅读答案哀牢古国阅读答案选自《文宪集李疑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选自《宋史·萧燧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建筑的情态(节选)阅读答案盛唐之音现代文阅读答案乡下人哪儿去了现代文阅读答案武夷精舍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答案送从弟谋归江陵序文言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