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学派解读
布拉格学派 介绍
布拉格学派是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建人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教授V.马泰休斯。
一般认为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泰休斯(Vilem Mathesius)、特鲁别茨科伊(Trubetzkoy)和雅柯布(Roman Jacobson)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在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F. de索绪尔的影响下形成的。
他们同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看法有同有异。
相同之处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及分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不同之处是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
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布拉格学派认为句子能从语法角度分析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用主位和述位来分析句子。
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布拉格学派的理论有:音位理论、句法功能、语言功能、系统和共时研究。
音位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布拉格学派的突出贡献在于音位学。
而这一学派有关音位学的理论在其代表人物之一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这一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该书的主要内容如下:1、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特鲁别茨柯依把统一的语音学划分为两门科学即语音学和音位学:语音学即是关于言语的声音的学科;音位学,即关于语言的声音的科学。
语音学只应该研究语音物理性质和心理性质,音位学则只应该研究功能方面,把音位学看成是对语音功能的研究,这样也就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来,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
2、明确了音位的定义特鲁别茨柯依从语音对立和特征出发,认为音位是某种语言中最小的具有辨义对立特征的语音单位。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位的三个特征:A具有区别性;B是最小的语音单位;C只能通过区别性特征来确定。
3、提出了划分音位的原则一,如果两个音不能相互替换或者相互替换之后就会改变词的意义或者把词歪曲到不能辨认的程度,那么它们就是不同音位的体现。
布拉格学派_百度百科
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的鼎盛时期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当时学会同各国语言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进行过许多学术交流活动。有些语言学家虽非学会成员,但因观点不同程度地接近布拉格学派,也对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奥地利的K.比勒、法国的A.马丁内和E.班维尼斯特、波兰的J.库里沃维奇、挪威的A.萨默费特、荷兰的A.W.德·格罗特等。
/p/的区别特征是双唇爆破(同/t/、/k/对立)、声带不振动(同/b/对立)、软腭封住鼻腔通路(同/m/对立),但送气特征不是区别性的,因为没有同/p/对立的不送气音。从音系的角度看,音位就是区别特征的总和。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移居美国的雅柯布逊又同别的学者合作,通过声学实验,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套理论。
特鲁别茨科伊在书中还提出了“中和”的概念,即辨义性对立在一定的语音位置上可能不再对立,从而丧失其辨义功能。例如在德语和俄语中,词末只能出现清音/p/、/t/、/k/等,不能出现浊音/b/、/d/、/g/等,因而清音浊音不再对立,换言之,二者在词末位置上彼此泻土恕S秩缬⒂镏?p/、/t/、/k/与/b/、/d/、/g/的对立,在/s/后也彼此中和了,因为没有spark—*sbark,still—*sdill,skate—*sgate的对立(/s/后的/p/、/t/、/k/是不送气的清音)。
标记
实际切分
主要贡献
布拉格学派的缺陷形成与发展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与哥本哈根学派的分歧
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区别
布拉格学派名词解释
布拉格学派名词解释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初在捷克布拉格兴起的一股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朗茨·布伯、爱德华·胡塞尔、路德维克·维特根斯坦等。
该学派的主要思想是对现象学和语言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进行批判性反思。
布拉格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现象学。
他们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剖析,可以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和内在联系。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语言哲学。
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是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限制因素。
他们对语言的构造和运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强调语言的含义是通过使用和上下文相关的。
他们主张要通过对语言的剖析和分析,揭示语言的内在结构和含义,以达到对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布拉格学派还对认识论和逻辑学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
他们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方法过于简化和片面,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主张要将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以更全面和综合的方式来认识和解释现实世界。
布拉格学派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观念在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虽然他们的学派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理论体系,但他们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总之,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初在捷克兴起的一股哲学思潮,他们对现象学和语言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他们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哲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三.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是由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理论发展出来的,主要包括三个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
下面我们先介绍布拉格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1926年,特鲁别茨柯依(H.C.Tpy euko ,1890—1938)、马德修斯(V.Mathesius,1832—1945)、雅可布逊(R.Jakobson,1896—1982,20至30年代侨居布拉格,后移居美国,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在布拉格成立布拉格语言学会(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1928年,第一次语言学家国际会议在海牙召开,他们在会议上十分活跃,提出了好几篇音位学论文,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1929年的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他们提出了布拉格学派的论纲,1929—1939年,他们出版了《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de Prague)。
1935—1953年,出版季刊《词与文》(SaS),刊物的副标题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机关刊物。
1953年布拉格语言学会在组织上解体后,《词与文》变成了捷克科学院的刊物,至今仍在出版。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理论,既受到索绪尔很大的影响,也受到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J.Baudoin de Courtenay,1845—1929)的影响。
博杜恩早在1870年就明确地提出语言和言语区分的问题。
1876年己提出应区分语言的静态和动态的思想,这些,都与索绪尔的理论有共同之处。
博杜恩的最大贡献在音位学方面。
在1881年,他就指出,必须明确地区分音素和音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
音素是一种纯语音现象,而音位则是词的某一部分语音性质的总和。
他提出必须区分两门不同的语音学学科:人类语音学和心理语音学。
人类语音学从生理—声学观点研究人类语言所有的语音,即音素。
西方文论
名词解释:布拉格学派:(发起者、贡献最大者、内涵、理论主张、影响、评价)①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
一方面肯定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②主要特征:⑴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
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
⑵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
通过对音位类比的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的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
⑶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
解释语言本质的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但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的语言环境。
⑷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
一部作品印刷成书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被读者阅读之后,其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且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
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③地位影响: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它提出的语言的功能研究、类比方法的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结合以及在对读者的转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
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发展所决定的,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
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文学性: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
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
讲稿: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
讲稿: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一、概述布拉格学派是结构主义思想的发源地。
形式主义文论放弃了他们的“文学自足体”的美学孤立主义(自我封闭主义)之后,他们从纯形式主义立场后退,认为文学作品应当置于其社会环境来考察时,形式主义就引出了结构主义,“科学本身在变化---因而我们随之变化”(爱亨鲍姆)。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穆卡洛夫斯基、雅可布森、沃迪契卡。
二、文学的符号学性质:布拉格学派对文学本质的考察符号学思想是布拉格学派解释文学本质特征的固定出发点。
穆卡洛夫斯基《艺术作为符号的事实》(1934)是美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艺术符号学论文,为布拉格学派的理论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在文章中他说:“艺术具有符号性质这一点,不仅显示于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也显示于艺术作品的结构组织里”(转引自《文学史》第一辑,第91页)。
把艺术作品当作显示结构性质的一个符号,这就意味着文学研究思路的变化:研究文学,除了关注文学作品之外,还要探讨作者、读者以及最重要的一环----文学结构的历史性。
对一个结构主义的理论家来说,符号是解释文学特异性所必需的概念。
由于符号概念的引入,布拉格学派便跨过了形式主义文论的局限。
1、符号学理论的基本术语要诠:符号:符号是传达意义的载体。
任何意义的传达不使用一定的符号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可以说,意义本身就是从符号所组成的信息中产生的。
例如,足球裁判吹哨判罚点球:发送者(裁判)---能指(哨音、手势)---所指(犯规违例、暂停、判罚点球)---接受者(编码)(信息)(解码)从上述事例的分析可知,符号的完整定义是:发送者用一个可以感知的物质刺激,使接受者能约定性的了解某种不在场的事物的情况,这一可以感知的东西,就叫做符号。
能指/所指:二者是符号的组成因素。
能指是符号中的“显现”(即可以感知)的部分;所指是符号的意指对象部分。
在语言符号中,能指就是语言的“音-形”部分,所指是语言的“意”,即它所指代的事物或意义、思想、情感等。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布拉格学派
音位对立
索绪尔已经告诉我们:语言是一个系统, 而关于这一点,用音位对立来说明再好 不过了。 布拉格学派初期主要从事音位学的研究, 而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就是特鲁别茨柯依 的《音位学原理》(1939)。
特鲁别茨柯依认为:语音属于言语,而 音位属于语言,语音的功能首先是区别 本身带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音位有三个特点:1,它能区分意义;2, 不能再分成具有区分功能的更小的语言 段;3,只能用区别特征来确定。
12对音响特征
1 元音性/非元音性 2.辅音性/非辅音性 3.聚集性/分散性 4.紧张性/松弛性 5.浊音性/清音性 6.鼻音性/口音性
7.非延续性/延续性 8.刺耳性/圆润性 9.急煞性/非急煞性 10.低沉性/尖峭性 11.抑扬性/非抑扬性 12.扬升性/非扬升性
[m]
+辅音 +响音 +持续 -刺耳 +浊 +鼻音 +双唇
功能语言观
布拉格学派最主要的观点还是功能语言 观。功能语言观把语言看成是完成语言 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责的工具,其中最重 要的就是交际工具。
功能语言观
语言是不是一个绝对统一、封闭的系统, 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平衡的系统, 由许多互相依存的次系统构成,这些次 系统常常被称为语言平面,如音位平面、 词素音位平面、词汇平面和句法平面等。 一个次系统的变化可能会引起一个或两 个次系统上的变化。
3.研究的材料只限于书面材料,而忽略 了口语语料,因此对语言的观察不够全 面; 4.观察语言时,只从读者的角度去看问 题,从来不从说话人或写作者的角度去 考虑问题;
布拉格学派的观点
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在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 时语言研究的重要地位; 2.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 个毫不相干的孤立现象的汇合; 3.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因 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 要;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_OK
•说语言结构中存在欠缺并不意味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就站不住脚了。
它完全符合语言是一个动态结构的观点。语言不是一个静态结构,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 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 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由于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 能,它又被称为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9
4、布拉格学派的影响
• 语言学界公认:布拉格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学 派。
第五章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第一节 结构、功能语言观 第二节 音位对立 第三节 历时音位学 第四节 区别性特征 第五节 句子功能展示成分 第六节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理论
1
背景知识介绍
继索绪尔之后,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1)布拉格学派 2)哥本哈根学派 3)美国结构主义
三个学派同时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侧重研究 了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语言系统的开放性
•关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雅克布逊说,语言的开放性就意味着语言 不是一个完全平衡的系统,就是说有一定的结构欠缺(structural defi ciencies)。
•一些美国语言学家,如霍克特和肯尼思·派克,也注意到这种现象。 他们称之为“模糊之处”(fuzzy points)。布拉格派的学者又叫它 “外围成分”(peripheral elements),与“中心成分”(central ele ments)相对立。
二、索绪尔语言理论
(一)语言和言语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存在于大脑里相对完整的抽象语言符号。言语是人在特定 环境中具体运用和表现。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 稳定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 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欧洲功能主义学派
欧洲功能主义学派-布拉格学派欧洲功能主义学派1.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26年,V.马泰休斯(1882-1946)领导召开了该学会的第一次会议。
布拉格学派实践了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共时语言学研究。
它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语言。
布拉格学派一度成为影响语言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源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Bolinger, 1968)。
1、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特点布拉格学派最明显的特点是结构-功能语言观。
对语言的看法: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用于交际、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而从一开始就把功能纳入研究范围并作为研究重点,开创了功能语言学的先河。
研究方法:反对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和分割主义,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他们的基本观点:①在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
对语言的共时研究由于可以得到全面的、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以供参考而被充分强调,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藩篱被树立起来将之同历时语言研究相分离。
②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
指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加以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相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语言成分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他们彼此功能上的对比或对立。
③要研究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
十分注意分析口语和书面语间的关系,来决定各自的具体功能。
④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重点与其语言观紧密相关的是,该学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成果突出的领域是语音学和音位学(phonology)。
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建立的音位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该学派最突出的贡献。
布拉格学派——精选推荐
布拉格学派1、建立——发展A,产生历史背景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衰微整体上讲,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历史的方法比非历史的方法影响更加广泛。
首先,历史方法过多注意语言个别语音和个别词形的原始形式,对这些个别语音和个别词形与其他语音和词形的相互关系考察不够。
由于这种方法的关注点在于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语言的整体结构性和系统性往往被忽略了。
(原子主义)其次,语言的历史材料离我们越是久远越是残缺不全,而根据一些残缺不全的材料虚构原始语言形式往往会使问题简单化,并带有较多的主观随意性。
在语言学史上,一种方法的提出和发展往往是基于对已有的方法的批判性的继承的。
1911年,马泰修斯在布拉格发表了《论语言现象的潜势》的著名演讲,索绪尔在日内瓦讲授共时语言学,博阿斯撰写序言的《美洲印第安手册》在美国出版。
这表明共时研究的思想已经在同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地区产生的。
2、索绪尔理论的影响布拉格学派主要领导人马泰修斯的许多语言学思想和观点都与索绪尔非常接近。
比如:他强调语言的比较分析,但强调不能局限于历时的,更应该注意共时的、静态的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语言体系和语言体系发展过程中的结构上的规律性。
”这一思想是索绪尔思想的核心,是结构主义学派的灵魂。
3、俄罗斯语言学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成立与俄罗斯语言学有一定的联系。
理论主张深受俄罗斯喀山派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古尔特内的影响。
而且该学派的两位主要成员特鲁别柯依和雅柯布森都曾是俄罗斯学者,都在俄罗斯的学术环境中受到熏陶,并都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工作过。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活动范围甚广,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不但同苏联语言学界有较深的关系,且与西欧的学者和科学中心也有密切联系。
4、布拉格学派的语言活动范围布拉格学派的语言活动范围甚广,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不但同苏联语言学界有较深的关系,且与西欧的学者和科学中心也有密切联系。
1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1.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继索之后,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哥本哈根、美国结构主义。
布拉格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泰休斯、特鲁别茨柯依、雅克布逊。
这个学派的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phonology)。
但是,因为他们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又被称为功能语法学派。
这是索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1)结构-功能语言观简单说,其观点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其基本观点是: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不分析语言成分与其它成分的关系,不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功能,就不可能理解和评价一个成分;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因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要;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
“说话人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去寻找适宜的语言形式”。
布拉格学派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功能语言观。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当然有些成分还能完成交际之外的任务,如运用古英语成分可表庄重(thou:你)。
显而易见,语言的使用取决于说话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布拉格学派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语义的研究,这是他们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根本区别。
50年代后,新布拉格学派继承了前辈的基本原则。
新派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言不是一个绝对统一、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平衡的系统,由许多互相依存的次系统构成。
这些次系统常被称为语言平面如音位平面、词汇平面、句法平面等。
(人们普遍认为,古英语的词汇由综合性变化到中古英语词汇的分析性变化,必然影响到中古英语词汇和早期现代英语的句法平面。
古英语的词序是“自由词序”……但是,这种变化不一定都是音位系统的,相反,有的音位变化倒是因其它系统上的变化引起的,如词形和词汇平面上的变化。
)关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雅在1929年就有所发现。
语言是动态结构。
语言系统的这种不平衡、运动的性质来源于语言的交际功能。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语言必须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的平衡,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
布拉格学派课件
1、相关特征:两个音位能归为一个对比对子的语音特征。 2、相关标记:如果一种对比存在于两个以上的相关音位对子中,就说它 们有相关性。 3、相关束:两种以上的相关标记。
布拉格学派
历时音位学
历时音位学研究音变时,只注意引起语音结构变化的音变,因为只有这种 音变才具有功能,才是真正重要的,这种功能作用的演变叫“音位学转换。”
二、鲁别茨柯依:
1939年 《音位学原理》用索绪尔的理论详细阐述了音位的概念。
语音的功能首先是区别本身带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从语音的这一功能出发, 布拉格学派开始区分具有区分价值的那些物质特征,即交流信息的特征。他们的研究 方法叫替换法,或者替换实验。
音位的三个特点: 1、具有区分功能; 2、不能再分成具有区分功能的更小的语言段; 3、只能用区别特征来确定。
04 范围
布拉格学派
产生背景
索绪尔
布拉格学派:1926年10月6日; 哥本哈根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
三大特点:
1、国际性 2、成员们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3、布拉格学派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布拉格语言学论丛》
主要代表人物:
马泰修斯、特鲁别茨柯依、雅克布逊等
布拉格学派
代表人物
马泰修斯(1882-1945):
空位:在相关系统中,音位系列和音位序列的交叉点上,可能有一个音位而 实际又没有,这就出现一个空格,这个空格就叫空位。
系
列
方式 部
双唇音
舌尖音
舌根音
序
位
清
音
P
t
k
列
布拉格学派
浊
音
b
d
g
05 区别性特征
布拉格学派
区别性特征
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解读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是:
第一,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 第二,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 的,而在于审美过程。 第三,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要研究文学之所以成为 文学的内部规律,即文学性,也就是要着重研究艺术 形式,要深入文学系统内部去研究文学的形式和结构。 第四,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可以运 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能够科学地揭示文学作 品的形式结构,把握文学创作的规律。
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也把这种语言学的研 究方法运用到文学研究领域中来。他们把文学区分为 两个部分:内容与形式,突出形式的作用。他们把文 学定义为形式的艺术。这一定义主要有三层意思:一 是内容不能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二是形式 有不受内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三是形式可以决定内 容,创造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3.2.2 关于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 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 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一方 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 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 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形式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理论 主张就是,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 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就是靠陌 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
3. 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
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率先把批评的重心由 创作移向了文本的形式、结构。这是现代西方文论的 一个重要转折,以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都 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西 方结构主义思潮的真正发源地。它们对20世纪西方文 学批评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3.2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3.2.1 内部规律和形式
语言学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三大流派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以下就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分别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二、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
三.布拉格学派[精华]
布拉格学派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是由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理论发展出来的,主要包括三个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
下面我们先介绍布拉格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1926年,特鲁别茨柯依(H.C.Tpy euko ,1890—1938)、马德修斯(V.Mathesius,1832—1945)、雅可布逊(R.Jakobson,1896—1982,20至30年代侨居布拉格,后移居美国,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在布拉格成立布拉格语言学会(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1928年,第一次语言学家国际会议在海牙召开,他们在会议上十分活跃,提出了好几篇音位学论文,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1929年的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他们提出了布拉格学派的论纲,1929—1939年,他们出版了《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de Prague)。
1935—1953年,出版季刊《词与文》(SaS),刊物的副标题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机关刊物。
1953年布拉格语言学会在组织上解体后,《词与文》变成了捷克科学院的刊物,至今仍在出版。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理论,既受到索绪尔很大的影响,也受到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J.Baudoin de Courtenay,1845—1929)的影响。
博杜恩早在1870年就明确地提出语言和言语区分的问题。
1876年己提出应区分语言的静态和动态的思想,这些,都与索绪尔的理论有共同之处。
博杜恩的最大贡献在音位学方面。
在1881年,他就指出,必须明确地区分音素和音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
音素是一种纯语音现象,而音位则是词的某一部分语音性质的总和。
他提出必须区分两门不同的语音学学科:人类语音学和心理语音学。
人类语音学从生理—声学观点研究人类语言所有的语音,即音素。
1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1.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继索之后,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哥本哈根、美国结构主义。
布拉格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泰休斯、特鲁别茨柯依、雅克布逊。
这个学派的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phonology)。
但是,因为他们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又被称为功能语法学派。
这是索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1)结构-功能语言观简单说,其观点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其基本观点是: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不分析语言成分与其它成分的关系,不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功能,就不可能理解和评价一个成分;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因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要;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
“说话人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去寻找适宜的语言形式”。
布拉格学派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功能语言观。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当然有些成分还能完成交际之外的任务,如运用古英语成分可表庄重(thou:你)。
显而易见,语言的使用取决于说话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布拉格学派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语义的研究,这是他们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根本区别。
50年代后,新布拉格学派继承了前辈的基本原则。
新派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言不是一个绝对统一、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平衡的系统,由许多互相依存的次系统构成。
这些次系统常被称为语言平面如音位平面、词汇平面、句法平面等。
(人们普遍认为,古英语的词汇由综合性变化到中古英语词汇的分析性变化,必然影响到中古英语词汇和早期现代英语的句法平面。
古英语的词序是“自由词序”……但是,这种变化不一定都是音位系统的,相反,有的音位变化倒是因其它系统上的变化引起的,如词形和词汇平面上的变化。
)关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雅在1929年就有所发现。
语言是动态结构。
语言系统的这种不平衡、运动的性质来源于语言的交际功能。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语言必须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的平衡,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
西方语言学流派第五章 刘润清
区别性特征
Distinctive feature is the minimal difference that may distinguish phonemes ,such as voice and aspiration in “din” and “tin”
“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语言中发现的内在区别性特征有12 组对立,这些对立连同它们的韵律特征构成词汇和词形 的基础,每组语言都从这12组中选用自己的区别性特 征。”
(2)布勒的三功能说
• 布勒的基本思想是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模式,即语言是一个人用来告 诉另一个人某件事情。他提出了三功能说,即表现功能、呼吁功能和 描述功能。在语言行为中,三种功能都存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中 一种功能占主导地位。重点落在不同的方面时,语言就具有不同的功 能。当重点在说话人表达本身的情感时,比如痛苦时的叫喊、自发的 感叹,语言具有表现功能。当重点旨在影响打动听话人时,比如要求、 命令,语言就具有呼吁功能。当重点在谈论的内容时,语言具有描述 功能。实际上,布勒的三功能划分同马泰休斯的二功能划分很相近, 马泰休斯的交际功能含义更广泛,大体相当于布勒的描述功能和呼吁 功能。其三功能即为语言的实用功能。 • 与其相对的是穆卡洛夫斯基的美学功能,亦称诗歌功能,指语言符号 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符号自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信息上。
言语 语言
言语的能指 语言的能指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最全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最全语言学流派布拉格学派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
1926年10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
参加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依萨钦柯等。
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
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
捷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还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博尔道夫,诺瓦克,鲍利尼等。
布拉格学派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1928)上,第一次把他们的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该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叙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
《论纲》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应从它所达到的目的,所起的功能着眼。
1929年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
1935年创办期刊《词和文》。
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和支解,学会为振奋民族精神,合写了文集《关于语言和诗歌的读物》.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论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绪论12.1 布拉格学派12.2 伦敦学派12.3 美国结构主义12.4 转换生成语法12.5 修正还是反叛?问题与练习答案12.2 伦敦学派伦敦学派通常是指英格兰的语言学学术成就。
英格兰不仅在语言学研究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悠久历史,而且在现代语言学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征。
J.R.弗斯(1890-1960)使语言学在英国完全地成为一门公认的科学,同时他也于1944年成为英国第一位语言学教授。
在英国,大多数教授语言学的大学教师都接受过弗斯或是反映弗斯思想的著作的指导。
所以,尽管语言学研究后来开始在许多地方盛行起来,"伦敦学派"还是专门地用来称呼独具特色的、有英国色彩的语言学研究。
弗斯主要受到人类学家B.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的影响。
继而,他又影响了他的学生--著名的语言学家M.A.K.韩礼德。
他们三人都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
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12.2.1 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12.2.2 弗斯的理论12.2.3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12.2.1 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马林诺夫斯基自1927年开始一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人类学教授。
他所创立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有关语言的功能的理论,这与他纯粹的人类学研究有着明显的分别。
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那种把语言视为"将思想从说话人的大脑传递给听话人的大脑的手段"简直是一个引人误入歧途的神话。
他说,语言"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是什么与思维相对应的东西"。
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话语的意义并不来自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自于话语所发生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马林诺夫斯基的主张主要基于如下两种判断。
第一,在原始社团中,因为没有文字语言,所以语言只有一种用途。
第二,一切社会中儿童都是以这种方式学会语言的。
马林诺夫斯基巧妙地比喻道,在儿童看来,一个名称对它代表的人或物具有某种魔力。
儿童凭借声音而行动,周围的人对他的声音作出反应,所以这些声音的意义就等于外界的反应,即人的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话语常常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话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们无法仅仅依靠语言的内部因素来分辨话语的意义;口头话语的意义总是被语言环境决定着的。
马林诺夫斯基还区分了三种语言环境:(1)言语与当时的身体活动有直接关系的环境;(2)叙述环境;(3)言语仅被用来填补言语空白的环境--寒暄交谈。
就第一种语言环境来说,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一个词的意义并不是由其所指的自然属性给予的,而是通过其功能获得的。
原始人学习一个词的意义的过程不是去解释这个词,而是学会使用这个词。
同样,表示行为的动词,通过积极参与这个行为而获得意义。
对于第二种语言环境,马林诺夫斯基进一步区分了"叙述本身所处的当时当地的环境"和"叙述涉及或所指向的环境"。
第一种情况"由当时在场者各自的社会态度、智力水平和感情变化组成",第二种情况则通过语言所指来获得意义(例如神话故事中的情境)。
马林诺夫斯基坚持认为,尽管叙述的意义与语言环境没有什么关系,但却可以改变听话人的社会态度和思想感情。
第三种语言环境是指一种"自由的、无目的的社会交谈"的情况。
这种对语言的使用与任何人类活动都毫无关系,其意义不可能来自使用语言的环境,而只能来自"社会交往的气氛……谈话者之间的私人交流"。
例如一句客气话,它的功能与词汇的意义几乎毫不相干,马林诺夫斯基把这种话语称为"寒暄交谈"。
马林诺夫斯基在他1935年发表的《珊瑚园及其魔力》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语义学理论,并且提出两个新的观点。
第一,他规定了语言学的研究素材,认为孤立的词不过是臆造的语言事实,不过是高级语言分析过程的产物。
有时候,句子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单位,但即使是句子也不能看作完整的语言素材。
在他看来,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使用的完整话语。
马林诺夫斯基的第二个观点是:如果一个语音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则不能称之为一个词。
应该认为是两个词使用了同样的声音或是同音词。
他说,要想规定一个声音的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它被使用时的环境。
意义不是存在于语音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于语音与环境的关系中。
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和"意义是情境中的功能"这两个概念,为弗斯用来进一步发展语言学提供了相当有益的背景。
12.2.2 弗斯的理论弗斯通过吸收索绪尔和马林诺夫斯基的某些观点继承了他们的传统,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下,弗斯把语言看作是社会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并非仅仅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和信号。
他认为,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去学习,而且学习语言是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手段。
语言本身是一种做事情的手段,是一种使他人做事的手段。
它还是一种行为手段,是一种生活手段。
弗斯既不把语言看作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把语言看作是完全后天获得的。
他倾向于采取一种折衷的态度,认为语言既有先天成分又有后天成分。
因此,他坚持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在实际使用中的语言。
研究语言的目的就是把语言中有意义的成分分析出来,以便建立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研究语言的方法是,决定语言活动的组成部分,说明它们在各个层次上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指出这些成分与所处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就是说,弗斯试图把语言研究和社会研究结合起来:人与文化价值是不能分离的,语言是文化价值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语言学可以帮助人们揭示人的社会本质。
弗斯提出:意义是一种用途,因此把意义定义为不同层次上的成分和该层次上此成分的情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他的理论,任何句子的意义都含有以下五个部分:(1)每一个音素和它的语音环境的关系;(2)每一个词项和句子中其他词项的关系;(3)每一个词的形态关系;(4)作为例子被给出的句子的类型;(5)句子与其所处上下文的关系;弗斯自己的研究则像马林诺夫斯基一样把语言环境作为研究的重点。
他对语言环境的定义包括整个言语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
弗斯发现,句子的变异是无穷的,于是他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概念。
这样,很多判断就可以用它来解释。
对于典型语言环境,弗斯解释到,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们必须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此典型语言环境也是有限的。
基于这个原因,弗斯说"与大多数人们所想像的不同,谈话更像一种大体上规定好的仪式,一旦有人向你说话,你则基本上处于一种规定好了的环境,你再也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于是,语义学就成了对出现在典型语言环境中的话语进行分类的问题。
弗斯还进行了更为具体和更为详细的语境分析。
他提出在分析典型语言环境时,应该在以下四个层次上进行:(1)篇章本身的内部关系a. 结构的成分间的组合关系;b. 系统中的单位的聚合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价值;(2)语言环境的内部关系a. 篇章与非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总的效果;b. 篇章中的"小片段"和"大片段"(如词,词的部分,短语)与环境的特殊组成成分(如项目,物体,人物,性格,事件)之间的分析性关系。
弗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在不同层次上讨论意义。
例如,在语音层,语音出现的位置所具有的功能以及该语音与可以在同一位置上出现的其他语音的对立,构成了这个语音的功能。
在词汇层,词的意义不仅由通常的所指意义决定,而且由搭配决定。
在语言环境层,弗斯意识到,要想限定所有组成环境的因素是极为困难的,但是他在他的《语言学论文集》(1957)中给出了一个图解,不但概括了情景语境,而且概括了语言环境:(1)参加者的有关特征:人物,性格;(a)参加者的语言行为(b)参加者的语言行为以外的行为(2)有关的主题,包括物体,事件以及非语言性和非人格性的事件(3)语言行为的效果第一是语音层,通过分析语音的位置和与其他音的对立来找出语音的功能。
第二是词汇和语义层,这一层的分析目标不仅要说明词的所指意义,而且要说明搭配意义。
例如,night的意义之一是和dark的搭配关系,而dark的意义之一自然是和night的搭配关系。
第三是语法层次,又分形态学层次和句法层次。
在形态学层次上研究词形变化,在句法层次上研究语法范畴的组合关系,或称"类连结"(colligation)。
这种关系是靠语言的组成成分实现的,例如 We study linguistics.第四层是语言环境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主要研究非语言性的物体、行为和事件,以及语言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弗斯指出这种研究不去区别词汇和思想,这样做可以使我们说明为什么在某种环境下要使用某种话语。
由此我们可以在"运用"和"意义"之间划等号。
弗斯还指出在一系列的环境中每一个较小的环境都存在于另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就此而论,所有的语言环境都是整个文化环境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弗斯对语言学的第二个重大贡献就是他的韵律分析法(prosodic analysis),也称韵律音位学,这是他于1948年在伦敦语言学会上提出的。
英文prosody这个词在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
人的话语是一个连续的语流,至少由一个音节组成,不能被切分为若干独立的单位。
在这个语流中,要想分析各个层次上的功能,仅靠语音描写或音位描写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因为音位描写实际上只探讨了聚合关系,没有考虑组合关系。
弗斯指出,在实际话语中构成聚合关系的并不是音位,而是准音位单位(phonematic units)。
准音位单位比音位的特征要少一些,因为有些特征是一个音节或短语(甚至句子)中的音位所共有的。
这种共有特征归到组合关系中去,统称为韵律成分。
弗斯没有给韵律成分下定义,但是他的论证中描绘了韵律成分的组成,包括重读、音长、鼻化、硬腭化和送气等特征。
总之,这些特征不单独存在于一个准韵律单位。
强调"多系统(polysystemic)"的分析不意味着忽视结构的分析。
事实上弗斯非常重视组合关系。
他认为,分析话语的基本单位不是词,而是语篇(text),而且是在特定环境下的语篇。
把语篇拆成各种层次是为了便于研究。
各个层次是从语篇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先从哪一个层次下手都无关紧要。
但是,不论先研究哪一个层次,都必须分析语篇的韵律成分。
韵律分析和音位分析都考虑到基本相同的语音事实。
但是,在材料归类和揭示材料的相互关系上,韵律分析就显得优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