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专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兴之别: 比:以彼喻此,托物而陈; 兴:感物而动,因物起情。
简言之,兴是由外物感发而引起的强烈的主观反应,因此具有了 一种心物交格主客合一的理论品性。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Biblioteka Baidu迟迟, 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文心雕龙· 物色》
凸显的是‚兴‛范畴主客交合天然凑泊的特征。所要达成的目的, 不是达成对物的认识,而是对物之于心的感动的传达。
立象以尽意的特点: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隐。
“象‛具有完整传达客观事物的作用,不但不舍去思维对象的具 象因素,且不舍去思维主体的主观旨趣,并由取类而感通,由 感通而会尽客观世界的一切精奥,完满地完成人的认识使命。
意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 神思 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 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则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廷相
公孙段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 言也,欲辞福禄,得乎?‛ 《小雅》,意取君子有礼文,故能受天之祜。其最后两句为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 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叔向曰:‚然。已 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 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 乐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
关于比兴的一点补充
“比兴‛一词,还作为一个指称托物讽喻的范畴,为许多论者所 强调。 白居易《与元九书》:索其(李白诗)比兴风雅,十无一焉。
朱自清《诗言志辨》:论诗的人所重的不是‚比兴‛本身,而是 诗的作用。
《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进矣。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 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望如 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三、天人合一与意境
盛唐兴象浑融之美学风貌,体现了中国抒情诗内在性格之高度 成熟,将天人合一之境表现得多姿多彩。
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 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 冠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崇之于释,则彻空王 之奥。 ——皎然《诗式》
《汉书· 艺文志》: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常 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论语· 先进· 侍坐 …… 点!尔何如? 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凸显的是主体情志的参与,甚至是情志的主导作用。
由意象进一步发展,中唐时期,人们开始关注‚象外之象‛。 其妙处,就在于有得意忘言之妙。
意境的美学特质
首先是自然生命化,人情化,表现为从心与自然之间的感应, 发展而为心与自然之融凝为一。 一、诗思之自然化与自然之生命化。 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都无饰练,发言以 当,应物便是。古诗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 田而食……自此以后,则有毛诗,假物成焉。——王昌龄《诗格》 诗有天然物色,以五采比之而不及。由是言之,假物不如真象, 假色不如天然。如此之例,皆为高手。中手依傍者,如‚余霞散 成绮,澄江静如练‛,此皆假物色以比象,力弱不堪也。同上。
二、从感应到融凝
由心物之间的感应而有诗思之表现,此为先秦两汉以还论诗之 传统,唐人由此再进一步,由感应而融凝。殷璠‚兴象‛一词最 能体现此一涵义。 兴:触物起情,感物吟志——心之被动感受; 象:拟诸形容,象其物宜——心之主动投射。 兴象: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不分,浑然一体,泯除主动与受动、 所感与被感之种种界限。
二、其他人论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六曰颂。 《毛诗序》 诗文弘奥,包蕴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 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 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赞曰: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 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涣。 《文心雕龙· 比兴》 赋者,敷陈其意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 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 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人了然于手与 口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立象以尽意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子西赋《黍苗》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
《小雅》:萧萧谢功,召伯营之。列列征师,召伯成之。
子产赋《隰桑》。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
《小雅· 隰桑》,意取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其卒章曰:‚心乎爱 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 《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宛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 《唐风》:无以大康,职司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古诗十九首,含蓄温厚。
建安诗歌:激昂发扬,慷慨悲凉。
齐梁诗歌:轻绮缛丽
刘勰、钟嵘不约而同提倡风骨(力),是由于对当时靡丽诗风 的不满。
风骨,是汉魏古诗的艺术特征最好的写照。 唐诗兴起之初,也曾以风骨为目标,力气改变初唐诗坛沿袭六朝 的靡丽诗风。但是,当唐诗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之后,也塑造 了新的审美风尚,唐人名之为意境。风骨与意境(意象),成为 贯穿中国诗歌史的两个最重要的诗学概念。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曰:‚敢 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民有好恶喜 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 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 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 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 长久。’‛ 孔颖达《正义》说: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 动为志,情、志一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言· 意
子曰:辞达而已矣。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 敢问公之所读为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 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于其间;臣 不能以喻臣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 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 已夫。
陆机《文赋· 序》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词,良多变矣。 妍媸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词 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做《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 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 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尔。
《宋书· 谢灵运传论》:‚民秉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 用,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 《文心雕龙· 明诗》: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 然。 《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文载道‛根植于名教伦理,‚诗言志‛则根植于言心合一。前者必 然导向文学的外部教化功能,后者则暗示出文学的内在情感起因, 而易于导向文学与内在心性的本根性关系。‚诗言志‛内在地包含 着‚诗缘情‛的萌芽,而外在地预示了‚文载道‛的可能。
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 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 ——皎然《诗式》
意境理论的特点
首先,突出境,使文字言辞的重要性淡去。这是唐代与六朝最 明显的区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其次,是思与境谐,境要求思在境中而又不见思。——非关理也 再次,是意境不同于现实之景,也超越文字,拒绝纯思。其特 征,就是含义丰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 兴观群怨四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兴是一切的基础,是诗之为诗 的保证。
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失。
诗可以兴,须是读了有兴起处,方是读诗;若不能兴起,便不是 读诗。——朱熹 “诗言志,歌永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 以兴,其枢机在此。 ——王夫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 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 来者。——《论语· 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论语· 八佾》
诗有三义,赋止居其一,而比兴居其二。所谓比与兴者,皆托 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 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 也。 —— 明·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诗有六义,赋仅一体,比兴二义,盖为一种难题立法。固有不可 直言,不敢显言,不便明言,不忍斥言之情之境,或借譬喻,以 比拟出之;或取义于物,以连类引起之;反复回环,以致唱叹, 曲折摇曳,愈耐寻求。此诗品所以贵温柔敦厚、深婉和平也,诗 情所以重缠绵悱恻、酝酿含蓄也,诗义所以尚外文曲致、思表纤 旨也。一味直陈其事,何能感人?—— 清· 朱庭珍《筱园诗话》
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诗言志辨》的序言中说‚诗言志‛是开 山的纲领。
《说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声。诗,志也。从言寺声。 闻一多先生:‚志……,本义是停止在心上。停在心上亦可以说 藏在心里‛。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 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 也,请皆赋,以足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不足以当之。‛ 《诗· 召南》: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观止。 我心则降。 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 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诗· 鄘风》,讥刺卫宣姜荒淫之作。伯有实取其中的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中国古代文论专题
海大中文系08年夏季
风骨
情—→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辞—→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所谓风者,是作品中感发人心的力量; 所谓骨者,是作品叙述的口吻和结构。 风骨:突出强调的是诗歌骨干坚挺刚健有力的美学风貌。
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性
一、兴偏重于感物而动,因物起情,使得它具有了一种心与物交 融的理论品性,而‚天人合一‛、‚主客交融‛恰是传统文化精神 体现,‚兴‛,正好在这个根本点上与传统哲学和文化精神合二为 一。
二、‚兴‛从根本上把握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
三、诗人作诗,读者读诗,皆因‚兴‛这一蕴含审美意义的感动, 因此,既关涉创作论,亦关涉接受论。
善与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 尽善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作为创作发生论和接受论 的兴
一、孔子论‚兴‛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
朱熹:兴于诗,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 于此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