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特点——以《安魂曲》第三乐章第六首为例
谈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
谈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作为音乐的三位一体现象,它与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Charles Peirce)被广泛了解与接受的图像、指索、象征符号三分法直接相关:音乐的情感性相当于图像符号,音乐的描绘性相当于指索符号,而音乐的象征性自然相当于象征符号。
自巴洛克时期音乐语汇规则的确立开始,17 世纪到20 世纪的近代与现代文化中音乐内涵的三个重大方面定型为这种音乐意义上的三位一体。
音乐内涵这三个维度并不平等:音乐的情感性是必然的,而描绘性与象征性是可能的,却不是必然的。
音乐艺术有时会离开后两个方向,却又总是重新返回,在里面发现令人精神振奋的、富有表现力的“营养”。
因此音乐内涵三个维度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欧洲(或者世界)严肃音乐历史的不同时期具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将17—20 世纪的音乐历史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20 世纪,以此对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同时展示这四个时期不同的音乐语汇规则。
一、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17 世纪初到18 世纪中期)音乐的特点是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全都处于最高水平,这也是其语汇规则的主要特征。
情感性作为鲜明与深刻的体验,是这一时期划时代的成就。
“情感性”这个词本身便是17 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提出的。
当时卡契尼在音乐中使用术语“cantare con affetto”(1601),蒙特威尔第使用术语“stile concitato”(1638),多尼(GiovanniBattista Doni,意大利人文学家、音乐理论家,1595—1647) 使用术语“stile espressivo”(1640),而阿特纳斯·柯雪(AthanasiusKircher,德国全能型学者,1602—1680)使用术语“musica pathetica”(1650)。
“单一情绪论”促进了情感性的兴盛。
为了造成强烈的情感印象,充满一个完整曲式结构的某种情绪需要长时间延续,且其间没有对比情绪的替换。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莫扎特的安魂曲,全名为《尊荣大安魂曲(Requiem Mass in D minor, K. 626)》,是他生前最后的作品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乐曲创作于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完成这部作品,只完成了乐曲的前两个节奏。
莫扎特的安魂曲由莫扎特的学生弗兰茨·克塞勒(Franz Xaver Süssmayr)在莫扎特去世后完成。
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一部音乐上极具震撼力和情感表达力的作品。
这部沉郁而庄严的乐曲以拉丁文的宗教词汇描绘了一个传统的安魂弥撒的结构,包括九个部分:序曲(Introitus)、哀歌(Kyrie)、断罪(Dies Irae)、东方大驾光临(Tuba Mirum)、灵魂之余(Rex Tremendae)、哀歌(Recordare)、末日审判(Confutatis)、安魂(Lacrimosa)、拯救归于恩典(Domine Jesu)和圣洗(Sanctus)。
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以其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精湛的曲调展示了他的天才作曲才华。
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典雅的旋律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乐坛的经典之一。
乐曲中充满了痛苦、悔恨、愤怒以及渴望得到永恒宽恕的复杂情感。
莫扎特的安魂曲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是莫扎特生前最伟大的遗产,也是一部启示了无限灵感的作品。
这部乐曲的悲壮和宗教意义超越了莫扎特个人的生命,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莫扎特的安魂曲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它深深触动了人们的灵魂。
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和死亡的矛盾,以及对于死亡的永恒追寻。
它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脆弱。
无论是对于音乐家、音乐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听众来说,莫扎特的安魂曲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在音乐史上,有“五大《安魂曲》”之说,包括莫扎特、凯鲁比尼、柏辽兹、威尔第、福雷,音乐会上演奏得最多的是莫扎特和威尔第的《安魂曲》。
如果要一位略通音乐的人说出历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有八九的回答也不出其右。
莫扎特的《安魂曲》采用了德文歌词,但是根据通用的规则,莫扎特也在乐曲上填写了拉丁文歌词。
第一段《进堂咏》类似于序曲,大管和圆号开始了庄重的引奏,合唱唱出了“望主赐彼安息并以灵光承照”——这段音乐非常感人。
第二段合唱《慈悲经》以十分壮丽的赋格曲式展开,因为莫扎特把前两部分完全以交响化的曲式创作,所以听起来非常地恢宏、庄严。
最后的《圣餐经》续写者苏斯迈尔重新引用莫扎特在第一部分中使用过的旋律段落,以求达到前后呼应——给人以“莫扎特式结束”的效果。
大多数音乐学者都对莫扎特创作这部作品的热情与执着持赞赏态度。
著名的日本乐评人志鸟荣八郎曾说:“我聆听这部作品时,不仅仅是感受到莫扎特耗尽自己的心血来创作,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莫扎特创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那种坚强的意志。
莫扎特的意志深深地感染了我,每听一次,我都充满了新的勇气和力量。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曲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
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进堂咏(In troitus )、慈悲经(Kyrie)、继叙咏(Seque nz)、奉献经(Ofertorium )、圣哉经(Sanctus)、福哉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圣餐经(Communio )。
莫扎特在写到继叙咏"的第6段痛哭之日"的第八小节时去世,他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乐,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
帮他将全曲完成的有奥地利的作曲家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但主要是苏斯迈尔之功。
莫扎特安魂曲及演奏视频赏析整理
莫扎特安魂曲及演奏视频赏析整理《安魂曲》是闻名音乐家莫扎特所创作的曲子,大家知道如何赏析这部作品吗?下面就跟随学习啦我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莫扎特《安魂曲》赏析的相关内容吧!莫扎特《安魂曲》赏析一:序曲I. 《安魂曲》开头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心情象征了永恒的安眠,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担心,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
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怪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
黑暗覆盖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觉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消失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创造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常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接着,合唱四部相继演唱起阴暗的安魂曲主题,直到"以永恒的光'(et lux perpetua)处心情才有了转变,独唱女高音开头演唱"都应称颂你'(Te decet hymnus),但没有进行几句合唱团就进入了,接替独唱女高音的旋律连续进展下去,男低音声部唱起了"请赐永恒安眠'(Requiem aeternam)的主题,女低音声部与之形成对位关系,在持续了几小节之后,合唱的另外两个高音声部渐次加入。
当合唱再次唱起"以永恒的光'时,莫扎特脱离了原来的慢速,将速度提高到活泼的快板,合唱变成了壮美的双重赋格曲。
二:第一乐章II. 这样便进入了《慈善经》的篇章,先是男低音、女高音唱"主啊,请垂怜'(Kyrie eleison),然后女低音与男高音唱起另外一个旋律的"基督,请垂怜'(Christe eleison)。
《第三单元 音乐家故事 莫扎特》作业设计方案-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音乐家故事莫扎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聆听和赏析莫扎特的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通过分析莫扎特的创作历程,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诠释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聆听莫扎特的经典音乐作品,如《小夜曲》、《安魂曲》等,并记录自己的聆听感受。
2. 阅读相关莫扎特的传记、评论等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进行演绎,可以是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形式,并制作成小视频或PPT,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
4. 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莫扎特的音乐故事,包括自己对这位音乐家的认识、对某首作品的解读以及对音乐与人生的感悟等。
字数不少于500字。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代写。
2. 视频或PPT的制作需注意画面美观、声音清晰、配乐得当等基本要求。
3. 撰写的故事需真情实感,不得虚构或夸大事实。
4. 按时提交作业,逾期无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完成质量、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并给予优秀学生一定的奖励。
五、作业反馈:1. 鼓励学生提出作业中的问题和建议,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反馈意见,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 建立师生交流平台,鼓励学生随时交流学习心得和困惑,共同进步。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了解莫扎特这位音乐巨匠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同时通过演绎和撰写故事等形式,提高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作业评价和反馈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德国文学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小说作品,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小城市内发生的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特征的角度,分析《安魂曲》的叙事特点。
本书采用了多视角的叙述方式。
小说涵盖了多个角色的视角,通过不同的人物观察,展示了不同人物在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和内心变化。
克莱斯特将他们的视角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感受和思考,呈现出丰富而多样的人物形象。
本书使用了回溯和预示的手法。
克莱斯特通过不断回溯,展示了战争给小城市带来的变化和伤害。
在回溯的他还通过一些预示性的叙述,暗示了战争即将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具有层次感和延展性,读者可以在各种细节之间找到线索,进一步推测和预测故事的发展。
本书使用了插叙的手法。
在书中,克莱斯特插入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补充和丰富故事情节。
这些插叙可以是短小的章节,也可以是几个章节的连续叙述。
通过这种插叙的方式,克莱斯特将小城市的命运与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进行了联系,使得故事具有更大的背景和深度。
本书运用了意象和隐喻的手法。
克莱斯特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叙述,呈现出一系列意象和隐喻,使得故事更具有象征性和思考性。
在小说中,克莱斯特用靴子的图案来象征战争和破坏的到来,用树的形象来比喻战争带来的毁灭力量。
这些意象和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性和深度,引发了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安魂曲》通过多视角的叙述、回溯和预示、插叙、意象和隐喻等手法,展现了战争给小城市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冲击。
通过这些叙事特征的运用,克莱斯特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教案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
详细内容包括莫扎特生平简介、音乐创作特点、代表作品欣赏及解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莫扎特的生平事迹,理解其音乐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使学生掌握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特点,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特点及其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莫扎特代表作品的欣赏与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莫扎特音乐的魅力,引发兴趣。
2. 莫扎特生平简介(5分钟)介绍莫扎特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其音乐创作背景。
3. 莫扎特音乐创作特点(10分钟)分析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4. 代表作品欣赏及解析(15分钟)播放莫扎特的代表作品,如《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引导学生从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欣赏与解析。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创作一段具有莫扎特音乐特点的旋律。
6.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一道关于莫扎特音乐作品的选择题,讲解答案。
7.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莫扎特音乐作品特点的简答题。
六、板书设计1. 莫扎特生平简介2. 莫扎特音乐创作特点3. 代表作品及解析《费加罗的婚礼》《魔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莫扎特的《安魂曲》。
答案要点:介绍作品背景、分析音乐结构、旋律、和声等特点。
2. 作业题目:谈谈你对莫扎特音乐风格的认识。
答案要点:结合莫扎特音乐作品,从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其创作特点,提高音乐素养。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整。
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安魂曲》作者:谢佳彤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5期【摘要】是弥撒曲中一个分支,是罗马天主教用来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本文通过莫扎特的创作背景,过程及曲式结构要素进行简要阐述,对莫扎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为欣赏提供帮助.【关键词】莫扎特;安魂曲;背景;分析莫扎特《安魂曲》于1791年在维也纳创作,共八个乐章,分别是:进堂咏(Introitus)、垂怜经(Kyrie)、继抒咏(Sequenz)、奉献经(Offertorium)、圣哉经(Sanctus)、赞美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领主咏(Communio)。
其中继抒咏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威严的君王(Rextremendae)、慈悲的耶稣(Recordare)、羞惭无地(Confutatis)和落泪之日(Lacrimosa)。
一、节拍,调性与速度的特点。
莫扎特《安魂曲》是以d小调为主调,主要采取了近关系转调的方式,虽然在作品的中间出现一些变化,但音乐始终是围绕着 d 小调展开。
在节拍上主要使用4/4拍,配合着《安魂曲》庄重肃穆的精神要求,只有《继抒咏》中的“ 求你纪念”(3/4)、“痛苦流泪之日”(12/8)以及“ 欢呼曲”与“ 赞美曲”里的“Osanna” 部分(3/4)和《羔羊赞》(3/4)中改变了节拍。
二、安魂曲的死亡主题随着慢板(Adagio)行进速度的前奏音乐响起,开篇《安息经》(Requiem)中莫扎特用下行小二度音程架构起整部作品的中心主题,依次由低音管和巴塞管演奏,强烈的超度亡灵的诉求奠定了作品的基本格调,从一开始就点明愿逝者安息的主旨,明确表达出《安魂曲》的创作意图。
中心主题在《继抒咏》的第六首乐曲《痛苦流泪之日》中,莫扎特亲笔写作的第一至第八小节中饱含着深深的悲怆之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莫扎特面对生命即将终结的事实,其精神与肉体所承受的折磨和煎熬。
西方音乐史论文之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安魂曲》Mozart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
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
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年35岁。
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安魂曲》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艺术生涯初露锋芒(1762~1773)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所写的一部小说,描绘了一位位在英国伦敦的老年居民的生活,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小说蕴含着深厚的人性思考和道德关怀,使用流畅的语言和优美的笔墨呈现出人生百态。
下面将探讨《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一、交错的人物叙事《安魂曲》以伦敦一幢老人公寓为主要背景,通过交错的人物叙事将故事展开。
小说讲述了大约20位老人的生活经历,他们有不同的年龄、性格、经历和境遇,但他们的生活轨迹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重叠。
通过这种交错的人物叙事,小说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二、时间线的叙述小说使用了非线性叙事技巧,描绘了通过闪回和场景切换来叙述人们在不同时间段的生活经历。
小说中经常使用的镜头同时涵盖多个时间点,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生的回忆、遗憾和无常。
三、角色的描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生动,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
麦克尤恩使用细致入微、温暖感人的笔触,将角色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描绘的深入,小说引导我们感受到世俗背后更深刻的人性。
四、语言的运用小说采用流畅准确的语言和朴实质朴的叙述风格,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个人经历和生命困境。
小说从容的表达形式推动着故事的展开,将人物情感渗透,更加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同时,小说中出现的文学典故、充满象征的语言都丰富了小说的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安魂曲》的叙事特征有交错的人物叙事、非线性的时间线叙述、深入而生动地角色描绘以及流畅准确的语言运用等。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让我们惊叹于人生的美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关怀。
艺术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经典曲目解析
艺术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经典曲目解析导言你是否曾经被一首古典音乐深深吸引?西方古典音乐以其优雅和深沉的旋律,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
本文将为你详细解析几首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带你欣赏这些音乐的美妙之处。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天鹅湖》是古典音乐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交响曲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故事,充满了浪漫和悲剧的元素。
Act I第一幕以优美的旋律和轻柔的乐章开端,带领听众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王国。
悠扬的小提琴独奏和宏大的交响乐器声音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神秘而沉浸的氛围。
Act II接下来,第二幕展示了剧中最美的场景之一,即湖中的舞蹈。
弦乐器的和谐旋律、优雅的长笛和强有力的打击乐声音,共同构成了这段动人的乐章。
音乐中流淌着一种纯净和平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水域之中。
紧接着的第三幕带来了戏剧性的转折。
激情四溢的音乐展示了主要角色之间的冲突和爱情的复杂性。
雷鸣般的弦乐器和令人惊艳的管弦乐声音,交织出一种充满张力和冲突的氛围。
Act IV最终,第四幕以戏剧性的高潮和宏大的结尾结束。
乐曲中的庄严氛围,强大的乐器合奏和令人惊叹的高音,使整个乐曲达到了壮丽的巅峰。
这一结局将听众带回到戏剧性的现实世界,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被誉为古典音乐中最具活力和鼓舞人心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作曲家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类坚韧不拔精神的讴歌。
第一乐章这首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以宏大的序曲开场,立即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能量和决心的世界。
乐章中使用大量的管弦乐器合奏,创造了一种强烈的音乐冲击力,仿佛在诉说着人类命运的坎坷与辉煌。
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这首交响曲中最著名的部分之一,被称为“命运主题”。
以柔和的乐器声音开头,逐渐过渡到强烈和激动的乐舞中。
这一乐章在整个作品中铭刻了命运的主题,表达了人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畏和斗志。
第三乐章是这首交响曲中唯一一个较为平静的乐章。
莫扎特安魂曲作品分析(精品)
主旋律
死亡的气息
主旋律
• 音色:
– 巴松 – 弦乐【沉重的】 – 巴塞管<中音单簧管> – 合唱 阴沉的
主旋律
• 节奏: • 【符点】 • 速度: 缓慢的
主旋律
• 调式: • d小调【阴郁、灰暗的】 • <作者困苦的心情。。。>
第二乐章——个案分析
• 第二乐章是整个安魂曲的精华。 • 包括六个乐段:
– Dies irae(震怒之日) – Tuba mirum(号角声起) – Rex tremendae(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 – Recordare(至慈耶稣求你垂怜) – Confutatis(恶人群魔径受审判) – Lacrimosa(落泪之日)---莫扎特写了八小节
第一乐段——震怒之日【最终审判】
• • • • • • • • 序曲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第五乐章 第六乐章 第七乐章
“Kyrie” 慈悲经 “Sequentia” 进咏叹 “Offertorium” 奉献经 “Sanctus” 圣哉经 “Benedictus” 赞美经 “Agnus Dei” 羔羊经 “Communion” 领主咏
作品分析安魂曲整体分析?序曲?第一乐章kyrie慈悲经?第二乐章sequentia进咏叹?第三乐章offertorium奉献经?第四乐章sanctus圣哉经?第五乐章benedictus赞美经?第六乐章agnusdei羔羊经?第七乐章communion主咏主旋律死亡的气息主旋律?音色
作品分析
《安魂曲》——整体分析
• 音色:唱诗班的合唱(人声)+波澜壮阔的 器乐合奏==波澜壮阔的场面【震怒】 • 节奏:密集 • 旋律:上行 • 速度:快 • 力度:强 恐惧+惶惑
试论莫扎特《安魂曲》的音乐结构与中心主题
88 Northern Music2017年第15期(总第327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5,2017(CumulativelyNO.327)试论莫扎特《安魂曲》的音乐结构与中心主题王何钊(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安魂曲》是莫扎特为自己创作的音乐篇章,诠释了莫扎特对生命、死亡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安魂曲的音乐主题。
本文以莫扎特《安魂曲》为基础,结合个人认识和理解,对莫扎特《安魂曲》对的音乐结构与死亡主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安魂曲》;音乐结构;死亡主题【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西方安魂曲死亡主题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496)。
一、莫扎特《安魂曲》的音乐结构(一)调性、节拍、速度的特点1.调性《安魂曲》以d小调为主调,采用近关系转调方式。
作品中间有一些调性变化,但是依然围绕主调展开。
2.节拍节拍以4/4拍为主,只有少数乐句采用了其他节拍。
如,“求你纪念”和“痛苦流泪之日”采用12/8节拍,“Osanna”部分采用3/4节拍[1]。
3.速度创作《安魂曲》时,莫扎特对乐曲演奏速度有明确要求,基本都标注了自己所期望的速度,只有《继叙咏》中的少数乐曲没有标注演奏速度。
(二)配器特点与交响乐、歌剧相比,莫扎特《安魂曲》乐队规模不是很大,配器只有巴塞管、低音管、小号、长号、定音鼓、弦乐、管风琴[2]。
巴塞管、低音管、长号的器乐声比较接近人声,莫扎特通过这些器乐声充实人声声部旋律,表现哀伤、肃穆的悲伤气氛。
定音鼓、长号能表现庄重的音乐。
弦乐丰富和声,用不同的节奏强化人声声部旋律,充分表现了莫扎特对死亡的思索,以及内心的挣扎。
在整首音乐作品中,乐队扮演着多重角色,一会儿重复人声声部的旋律,一会儿充当音乐背景,一会儿与合唱遥相呼应,起着调整、平衡作用。
二、莫扎特《安魂曲》的死亡主题(一)中心主题—小二度音程莫扎特《安魂曲》有十四首乐曲,分四部分。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的一首弥撒曲。
它是莫扎特最后的完整作品,未完成的部分由他的学生发布。
作品呈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对逝去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祈祷。
下面将介绍《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以拉丁文作为歌曲的语言,这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语言,用来表达对逝去者的吊唁是非常恰当的。
歌词来源于天主教传统的宗教文本,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体现了莫扎特笃信的基督教信仰。
这种古老、庄严的语言和信仰为作品赋予了一种沉静而肃穆的氛围。
《安魂曲》的音乐结构和编曲也展示了其叙事特征。
作品共有14个乐章,其中有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的组合。
每个乐章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主题,通过音乐的变化和交错,将故事以一种有机的方式展现出来。
第一乐章《安魂曲》开始于低沉悲伤的旋律,代表着对逝去者的哀悼;第三乐章《世界主宰》则以磅礴而庄严的合唱展示了对上帝的敬畏。
这种音乐结构的安排和编曲的巧妙运用,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起承转合的叙事性。
《安魂曲》通过音乐中的表情和表演情感,展现了故事的叙事特征。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包括悲痛、希望、敬畏、祈祷等。
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节奏等音乐元素的运用,莫扎特把这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乐章《安魂曲》和《咏叹调》中,莫扎特通过悲伤的旋律和悲切的歌词展现了对逝去者的哀悼。
而在乐章《世界主宰》中,庄重而威严的合唱描绘了信仰的力量和对上帝的敬畏。
这种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手法,使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情绪共鸣,让听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故事。
《安魂曲》中的节奏和音乐节拍也是其叙事特征的一部分。
作品中音乐的起伏和变化,使得整个曲目充满了动态的变化和节奏的对比。
有些乐章以悠缓的节拍和轻柔的音乐表现出内敛和沉思,而有些乐章则以快速的节奏和充满活力的旋律表达出希望与喜悦。
这种对比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具叙事的张力。
《安魂曲》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古老庄重的语言、用音乐展现的表情和情感以及节奏和音乐节拍的运用等特点,展现了一种叙事特征。
莫扎特安魂曲听后感[五篇]
莫扎特安魂曲听后感[五篇]第一篇:莫扎特安魂曲听后感莫扎特安魂曲听后感《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但是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这果然成了他为自己作的安魂曲。
他死在35岁那年,生前的天才声誉和奢华生活都没有了,音乐大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只有他的音乐,没有一丝伤感,充满阳光、欢乐。
莫扎特,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在面应死亡的时候他有着怎样的心情,由于对这个传奇人物的崇敬与对其英年早逝的遗憾之情。
促使我去发掘与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而《安魂曲》这一部最后的作品是最能够解答我所有问题的。
《安魂曲》开始使用低沉而缓慢的吹奏,伴随着阵阵平静和谐乐,把人们代进了庄严肃穆的教堂中,静静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安魂弥撒”。
当引曲过后,低沉浑厚的)男中音,把人们的心,灵魂,感情,代入一片宁静,严肃。
伴随着接之而来的,源源不绝的,唱诗班多次重复的合唱,另人如身临其境,共祝祷词。
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
《震怒之日》从头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须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惧与怅惘的心情来谱写这段他害怕的音乐的,在作曲家眼中最后审判之日就是灰飞烟灭的人生终点。
《号角声起》给人以一线希望。
而《落泪之日》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渐强的音量表现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这段音乐中莫扎特永远停下了他的笔,这段《落泪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
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一句渐强的“阿门”似乎预示着众神对这个净化过的灵魂的认可与接纳。
整段曲子沉浸在一种压抑而收敛的哀痛情绪中,其间不断的对死亡的反思之感更增加了曲段的深度。
听完莫扎特的《安眠曲》,让我觉得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会跟随着作品在这个世间永远长存,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你仿佛曾与他相识,听着他在你面前述说他的故事,和他在死亡面前有着怎样的感受。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莫里茨·冯·鲁文斯克罗泽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品以追溯一个家族的历史为线索,展现了苦难和无常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对命运的思考。
以下将从叙事特征方面详细分析《安魂曲》。
一、复杂的叙事结构《安魂曲》的叙事结构非常复杂,以家族历史为线索,通过不同的时间段和人物的交叉叙述,将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命运转折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叙事网络。
作品开始时,以主人公约瑟夫为视角展开,然后通过不同的时间段和人物的回忆和回顾,逐渐展示了家族成员的命运,并揭示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二、生活的主观感受《安魂曲》以主人公约瑟夫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视角和感受,深入描写了家族成员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约瑟夫是家族的新一代代表,他以儿时的经历为线索,回顾了家族和个人的历史。
作者通过约瑟夫的感受和思考,将作品真实地连接了起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三、历史的哲思《安魂曲》通过追溯和回忆家族的历史,深入思考了历史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作品揭示了人类在历史的推动下所遭遇的苦难和挣扎,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作者通过家族的命运,批判了人类对历史的无知和过度自负,警示人们应该认真面对历史的教训,并对命运保持谦逊和敬畏的态度。
四、推理与猜测的叙事方式《安魂曲》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推理和猜测的叙事方式,通过解读人物的行为和言辞,来推测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走向。
作者巧妙地使用暗示和隐喻的手法,使读者可以自行推断人物的命运,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悬疑和吸引力。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思考和探讨人物的命运和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五、真实感情的描写《安魂曲》以真实感情的描写为基调,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苦难的遭遇。
作品中描写了家族成员的爱与恨、亲情和友情,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挣扎。
莫扎特《安魂曲》作品详细分析
作品详细分析:Requiem in D minor,K6261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台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2 Kyrie(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3 Sequenz(继叙咏):Dies irae(震怒之日)---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4 Tuba mirum(号角声起)---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5 Rex tremendae(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6 Recordare(至慈耶稣求你垂怜)---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7 Confutatis(恶人群魔径受审判)---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8 Lacrimosa(落泪之日)---莫扎特写了八小节,永远停下了他的笔,成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
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9 Offertorium(奉献经):Domine Deus(主耶稣)---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
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0 Hostias(牺牲)---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
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1 Sanctus(圣哉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2 Benedictus(降福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3 Agnus Dei(羔羊经)---采用K220《弥撒曲》: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14 CommuniLux aeterna(领主咏)---采用开头部分《垂怜经》中的赋格: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专辑曲目:1. Requiem in D Minor: I. Introitus - Requiem2. Requiem in D Minor: II. Kyrie3. Requiem in D Minor: III. Sequenz - 1. Dies Irae4. Requiem in D Minor: III. Sequenz - 2. Tuba Mirum5. Requiem in D Minor: III. Sequenz - 3. Rex Tremendae6. Requiem in D Minor: III. Sequenz - 4. Recordare7. Requiem in D Minor: III. Sequenz - 5. Confutatis8. Requiem in D Minor: III. Sequenz - 6. Lacrimosa9. Requiem in D Minor: IV. Offeratorium - 1. Domine Jesu10. Requiem in D Minor: IV. Offeratorium - 2. Hostias11. Requiem in D Minor: V. Sanctus12. Requiem in D Minor: VI. Benedictus13. Requiem in D Minor: VII. Agnus Dei14. Requiem in D Minor: VIII. Communio - Lux Aeterna 好帖,谢谢楼主!!俺把中文唱词帖出老方便理解哈。
莫扎特的宿命——《安魂曲》
作者: 何駸駸[1]
作者机构: [1]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06-10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6期
主题词: 莫扎特;《安魂曲》;宿命
摘要: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音乐天才.关于莫扎特的研究很多,但是,这位伟人为何英年早逝,依旧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一定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联系紧密.莫扎特从小生活的环境造就了他天真单纯的性格,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倡导的思想影响了他的世界观.本文主要从莫扎特的性格、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等方面来论述这个音乐天才最终的宿命.。
莫扎特《安魂曲》的生死观及悲剧性特点
莫扎特《安魂曲》的生死观及悲剧性特点
张放
【期刊名称】《《艺术家》》
【年(卷),期】2018(000)010
【摘要】《安魂曲》作为莫扎特临终前所创作的惊世之作,是莫扎特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时所进行的思考与感悟,并通过音乐这种表达形式来反映莫扎特自身创作思想的转变。
《安魂曲》中所体现的悲剧性因素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这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莫扎特《安魂曲》中所体现的生死观以及悲剧性特点,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于现代音乐作品创作的变现力与感染力也有着较高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1页(P115-115)
【作者】张放
【作者单位】[1]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4
【相关文献】
1.洗涤心灵的音乐——莫扎特K626《安魂曲》 [J], 李明月
2.论莫扎特《安魂曲》表现的“死”观和《安魂曲》的悲剧性对于西方音乐的普遍意义 [J], 白君汉
3.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特点--以《安魂曲》第三乐章第六首为例 [J], 向敏敏
4.基于《孤独》与《莫扎特安魂曲》谈舞蹈与音乐协作的两种类型 [J], 董夏红
5.莫扎特的宿命--《安魂曲》 [J], 何駸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上, 歌词 “ mo ” 开 始所 配 的和 弦 是 3 V l 0 /V K — V, 最 后 在 主 和 弦 的 主 音 上 结 束 在 这 一 串的 和 声 进 行 中 .多 次 出现 离 调 和
弦 .其 中 运 用 了降 三 音 的重 属 导 和 弦 .也 称 为 “ 德 意 志 增 六 和 弦” . 造 成 一种 不 稳 定 的 因 素 内 心 激 动 的 表 现 . 加上旋 律不断 的 级进上行跑动 . 再 配合 着 歌 词所 表 现 出来 的情 感 . 这充分体现 出 作 曲 家 想 要表 现 一 种 激 动 的心 情 三、 音 乐 的 整体 音 响 的表 现 力 该 曲前 奏 部 分 . 由弦 乐 组 首 先 进 入 . V I . 演 奏 上 面 三 音 一 拍 的 旋 律 律 动 ,旋 律 中 的经 过 音 使 音 乐 的色 彩 性 加 强 ,而 V i a . 与 V l c . 演 奏 中 低 音 声 部 的 力度 较 弱 当合唱声部进入时 , 表 现 的是 复活将要来 临 . 正直 的人被审 判 . 此 时 铜 管 乐组 进 入 , 更 加 展 现 出 一 种 庄 严 肃 穆 的 感 觉 定 音 鼓 的每 次进 入 都 发 挥 了很 好 的作 用, 第 一 次 出现 在 第 8小 节 后 两 拍 , 与歌词 紧密的结合在一 起 , 烘 托出这一部 分的高潮点 : 其 次 出现 在 第 1 4小 节 后 三 拍 . 力 度
一
、
f 一) 该 曲 的 曲式 结 构 为 再 现 单三 部 曲式 , 是 A—B— A 三块 的
A 段 的旋 律 材料 依 附于 A 段 . 在 A 段 的基 础 上 进 行 了变 化 .
结构 , 从 属 部 分 由引 子 、 间奏和尾声构成 , 结 构清 晰 可 辨 , 这 是 古 典 主 义 曲 式 结 构 的 典 型 特征
B段 的旋 律 材 料 来 源 于 A 段 . 承接了 A段的发展 . 第一个 乐
上这首曲的名字《 落 泪 之 日》 , 其 手 稿 现 存 于 奥地 利 国 家 图书 馆 。 莫 扎特 这部 《 安魂曲》 的形 式 传 统 , 歌 词 采 用 的是 拉 丁 文 。 在莫 扎 特 的《 安 魂 曲》 中, 我 们 基 本 感 受 不 到 有痛 苦 的 情 绪 在 其 中 , 能 感 受 到 的 是 一 份 来 自 心 灵 的 平 静 本 文 从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了莫 扎 特《 安 魂 曲) L a c r i mo s a的特 点 , 结构、 旋律的构成及和声的运用 、 音 乐 整体 音 响 的 表 现 力 莫扎特《 安魂曲・ 痛 苦 之 日》 的结 构 特 点
关键词 : 莫扎 特 《 安 魂 曲 》 创 作 特 点
莫扎特《 安魂 曲》 于 1 7 9 1年 在 维 也 纳 创 作 , 共八 个 乐章 , 分 别是 : 进堂咏( I n t r o i t u s ) 、 垂怜经( K y r i e ) 、 继抒咏( S e q u e n z ) 、 奉 献 经
一
句 的旋 律 走 向 是 呈 向上 趋 势 . 与力度结合 。 是 一 种 情 感 的 强 烈 表 现: 第 二 个 乐句 的歌 词 进 行 了 变 化 , 力度 由 f 变成 P , b最 后 出 现 “ 耶稣 ” 的时候 。 为了表现一种诚恳祈 求的心情. 调 性 由 一 种 柔 和 的 小调 色 彩 转 为 明 亮 的 大 调 色 彩 这 一 句 的高 音 声 部 与 低 音 声 部 的旋 律 进 行 由级 进 开 始 , 呈 反 向进 行 的 形 式 , 发展到 1 8小 节 , 两 个声 部都 出 现 反 向 大 跳 . 一般 的作 品 这 时 的 力度 都 会 是 很 强 . 而 此 处用 了 P 的力 度 。 更加 加 强 了音 乐 发 展 的 内部 动 力 . 蕴 藏 着 股等 待 爆 发 的 力量 , 为A 段 的再 现做 好 了 铺垫 。
( 二) 该 曲的 曲 式 结 构 图 示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迪段落 前奏 、
\
A
a
B
b
6
间奏 A l 尾声
C
5 2
内部 结构
小节 数 2
a 1
7 2
合 唱 声 部 由 二 度 上 行 音 阶 式 的 旋 律 走 向变 为 下 行 .管 弦 乐 演 奏 的旋 律 材 料 来 源 于 前 奏 部 分 . “ 巴歌 体 ” 特 点的写法 . 二 者 旋 律 进 行 的走 向呈 反 向进 行 的形 式 。 加 强 了对 感 情 的 表 达 A 段 的和 声 进 行 首 先 是 由 d小 调 开 始 i — V— i.在 歌 词 “ d i ” 时 转 向 F大调 一 V2 — I 6 一 Ⅷ4 3 / Ⅱ一 V。 /V , 最 后 一 个 和 弦 也 是 d小 调 的 V /Ⅶ .从 d小 调 到 F大 调 又 回 到 了 d小 调
简论莫扎特《 安魂 曲》 的创作特点
以《 安魂 曲》 第三乐章 第六首为例
一 向敏 敏 华 南 师范 大学
摘要 : 《 安 魂 曲・ 痛 苦 之 日》 是 莫 扎 特 创 作 的 最 后 一 个 乐章 , 他把 这 当成 是 他 自己 的安 魂 曲 , 本 文 从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了莫 扎 特 《 安魂 曲) ) L a c r i mo s a的特 点 , 结构、 旋律的构成及和声的运用、 音 乐整 体 音 响 的 表现 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