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浙东学者的政治思想及启示

合集下载

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传承

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传承

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传承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而且在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丰富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并着重讨论士人思想、经学、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明清时期,中国的士人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明代初期,朱元璋明确强调士人应当以行为为本,秉持儒家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政治理念以服务于社会。

然而,到了明代中晚期,士人思想开始出现多元化,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成为重要的思潮。

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和实践,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思潮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科学领域,并对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学方面,明清时期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理学传统。

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对于士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的经学家致力于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注释,以及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的研究。

他们注重对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行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观点。

例如,明代的戴震提出了““民胞物与,幸甚至哉!”的思想,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在文学艺术方面,明清两代的作品流传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明代文学以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代表,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和人文思想。

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对贵族家庭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与虚伪堕落。

而清代则出现了具有古典韵味的诗词和散文,如李清照的词和纳兰性德的诗歌等,这些作品从多个侧面展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的思想情感。

此外,明清两代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期。

明代朱载堉和宋应星等人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和医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后来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清代,肖尔之、郭嵩焘等人致力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剖析浙商精神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剖析浙商精神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剖析浙商精神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剖析浙商精神的历史渊源和特点摘要:浙江商人是中国近代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区域商人群体。

在历史的演变之中,浙江商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浙商精神”,即勤奋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浙商能够长久发展的重要原因。

我们相信浙商精神对我们而讲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值得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浙商精神;勤奋;合作;创新一、浙商精神的历史渊源浙商已经成为了中国数量最多、分布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经营者群体,浙商模式是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浙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货郎游走和创业探索的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个阶段是浙商的起步阶段,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白手起家,风吹草长;其次是蚂蚁雄兵和资本扩张的阶段,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阶段的浙商基本已经完成了资本的积累,开始接受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前沿,推进各行业往纵深发展;最后是翱翔天空和市场化时代,大致是进入21世纪至今,浙商成功汇入经济全球化后的市场经济(周明宝,1992)。

浙商精神是浙商从起初的货郎转变为现代的成功企业家的经验积淀和总结,同时也是这个转变过程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浙商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源头,是集中国历史文化和西方市场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中的“入市苦行”观念是浙商重要思想来源,儒家孔子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偶像,是浙商精神的起点;明清之际,浙东学派,尤其是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等大儒的思想成果,是浙商的精神动力。

今天“入市苦行”的文化观念依旧是支撑浙商的精神源泉,这种文化在浙商身上表现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职业无贵贱,生意无大小(孙勇才,2005)。

同时,浙商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开放式的接受西方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

浙商精神的精髓也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勤奋、合作和创新,而西方学者韦伯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精神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李建华,2008),浙商精神和韦伯命题是和而不同。

专题三一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复习)

专题三一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复习)

代表作《焚书》《续焚书》 《藏书》《续藏书》
Page 4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 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 ------《焚书》 之中,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
Page 5
认为自私心是人类的天性。反对“存天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 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 理,灭人欲”的理论,强调维护个人利益 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 的合理性,主张个性发展,而不应该被强 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 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肯定了思想 的独立性。
请阅读以下故事片断,结合 书本内容找出明清之际思想 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Page 23
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 政治腐败;社会 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 拜金风气盛行 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 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 政治腐朽,社会矛盾 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 尖锐 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 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 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 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 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 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
黄宗羲
Page 10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说
——《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 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 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 经济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 本也。” 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Page 11
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东师《中国思想史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东师《中国思想史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A. 以理杀人
B. 异端犹两端
C. 六经皆史
D. 明体适用
满分:3 分
6. 王守仁的后学中主张“天根”把心学引入禅学的是()
A. 王畿
B. 邹守益
C. 王艮
D. 聂豹
满分:3 分
7. 晚明时期曾有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曾与一位中国的士大夫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一书,请问这位中国的士大夫是谁?()
13. 《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于1915年《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严复在传播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同时,还宣传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国粹主义主张弘扬传统文化,是一种复古思潮。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下面的学派属于考据学的是 ()
A. 泰州学派
B. 吴派
C. 皖派
D. 扬州学派
满分:3 分
2. 下列人物属于心学的人物是()
A. 陈白沙
东北师范东师2014春2013秋2013
东北师范东师2014春2013秋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本作业是随机作业答案没办法上传,需要的看我注册名字 索取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东师是随机,要答案的查看我的注册名字来 索取 、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满分:3 分
5. 民国时期思想的重要交锋有()

高中语文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内容提要:从南宋浙东学派到明清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精神的特色是:道欲通方,业须专一;学有宗旨,不守门户;严于去伪,慎于纠偏;临文主敬,论古必恕;真修实悟,崇尚性情;砥砺气节,重视践履。

浙东学术精神构成要素是:血气(情)——刚健动进,狂狷中和;知虑(知)——实学求是,经世致用;志意(意)——胸怀天下,爱国利民。

民族精神是学术精神的土壤和源泉,学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导向,区域精神是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特殊体现。

浙东学术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现代浙江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浙东学术精神特色构成要素作者:杨太辛,男,1935年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区域文化研究开发的主题,应该是探索、提炼、拓展区域精神,以在更深层次上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区域精神,主要包括草根意识和学术精神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土壤和基因,后者是前者的凝聚和提升。

从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之为浙东学术精神。

这种精神远绍先秦汉唐的中原文献之学,近启近现代的经世致用和维新变革思潮,上达于国家中枢,下及于民间百业,绵延流泽至今,成为浙江精神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自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名家辈出,各有胜义。

细按之,则因宗主或宗旨不同,再可分源别派;统言之,则无论其为金华、永康、永嘉,还是台州、四明、绍兴,不管是宗程朱或宗陆王,还是自成一家,由于地域、师承、交往、学风的综合作用,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姑名之曰浙东学术精神。

学术,是觉道效术的过程和结果;精神,是知识、情感、意志的总体。

学术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觉道效术的学术活动中的指导原则、感情气质和心理倾向。

浙学各派,虽宗旨有异和个性不同,但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共同具有的心理倾向,我们称之为基本精神。

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

叶适与浙东学派:近世早期政治思维的开展

叶适与浙东学派:近世早期政治思维的开展
间的政 治性逻辑推 向了极致 。水心批 判儒 学“ 待经 以为治” 的教 条 心智 , 提倡
直面政 治世 界 的 实践 经验 , 展 出以皇 极 为 中心 的秩 序 正 义论 , 发 注重 政 治体 制 与政 治素养 , 而显 示 出近世 新儒 学政 治维度 的成熟化 。 从
关键 词 : 适 ; 东学派 ; 叶 浙 事功 学; 士大 夫政 治 ; 阳修 欧
(10 12 1 5 - 2 3年 ) 其身 处的浙 东学术 群体堪 称荦荦 大者 , 于 透视近世 政治 及 对
思潮 的涌动和 激荡提供 了十分 有益 的视 角 。本 文拟从 以下几 个方 面 , 对其 中
论 题进行 勾勒 与发掘 , 以增进 我们对 自身思 想传 统的 了解 。 ①
作 者 简介 : 锋 , 国人 民大 学 国 际 关 系学 院 政 治 学 系 副教 授 。 任 中 基 金项 目 : 文 系 笔者 主持的 国 家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国近 世 思 想 中 的 政 治 体 制 论 ” 项 目号 : 本 中 (
古 ’此 论世所 共知 , 可 改 ……” ( 9 页) , 不 ,第66 自国初 “ 开 、 修 至 欧 阳 氏 , 柳 穆 以
不 用世 之文 , 欲捩 回机 括 , 虽不能 独胜 , 然后世学 者要 为有 用力处 ” 第73 。( 0 页)
欧 阳修 被视 为古文运 动 的最关键 人物 , 后世所谓 “ 宋八 大 家” 的宋代 其余 唐 中 诸 子都得 到欧 阳 的灌 汲荐 引 。然 而 , 心 同时指 出欧 阳修所 推动 之古 文 运动 水 表 现 出多层缺 陷 : 首先 , 阳 氏提 倡 “ 欧 欲复 训 诰 于 三 代 之 文” 而所 撰 训 诰 之 , 文 , 尊 皇太后 册 》被 水心认 为 多处不合 体例 , 云 :余 尝 考次 自秦 汉至 唐 如《 , 又 “

明末清初思想2

明末清初思想2
其观点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的 进步性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3)李贽的代表作:
诗文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等 《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 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 “藏之后世”的缘故。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 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 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 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 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 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非,而 是非的最高机构 公其是非于学校。” 经济思想——反对传 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认为工商皆本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 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 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1)、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公元1610— 1695年),字太冲,号梨 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曾参加过抗清斗 争,后隐居著述。是浙东学 派的创立者。
(2)思想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建立 “天下之法”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 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材料一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 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 主张男女平等 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 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物矣。世间种种 ,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材料三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 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浅论黄宗羲教育改革思想

浅论黄宗羲教育改革思想

63作者简介:张萌(1977— ),女,汉族,浙江余姚人。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黄宗羲(1610~1695),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是中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他生活在明末危机四伏,异族入侵,宦官专权的动乱年代。

终其一生,对留存了几千年的封建政体及其腐朽的思想体系作了无情的剖析与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充分展现了博学多才的大家风采。

他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其中,《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在晚清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中成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其中,在教育领域,他的思想和论述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之先河,可以说,黄宗羲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的黄宗羲,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黄宗羲很早就开始教学生涯。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其父黄尊素被害时,他年仅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

在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他避居余姚化安山,一面从事学术研究,一面进行教学活动。

自康熙六年(1667年)后,他更是先后在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讲学活动。

甚至在80高龄时,仍不知老之将至,兴致勃勃,重登姚江书院讲学。

黄宗羲从事教学活动,前后历事60余年,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实不多见。

而清代浙东学派的形成,又和黄宗羲在浙东的讲学活动密不可分。

所谓清代浙东学派,指的是在浙东宁波和绍兴地区形成而逐渐扩展开去的一个学术流派。

我们知道,一个学派的形成都离不开创始人的教育活动。

譬如,春秋时代孔丘创立的儒家学派,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后来宋明时代出现的“心学”、“闽学”等都是如此。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政治思考和实践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政治思考和实践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政治思考和实践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政治的动荡不时出现,一系列变革、革命,导致深度的政治模式转变。

在这个时期,一批优秀的思想家纷纷再次引领了历史的潮流。

他们发掘并研究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创造了新的思想和理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政治实践措施。

下面,将分别从科举改革、教育和政治思想等角度,探讨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政治思考和实践。

一、科举改革在明末清初的时期,科举制度被广泛地使用,它对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学者意识到了科举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强调修学不得力、荒废原领、权貌华而德常亏等制度弊端,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和秩序,大家似乎都渴望找到科技制度改革方案。

如李存孝主张“由科举制度改为选拔人才,不拘意 rang,文武并举。

”他的这种思想被看作是对科举制度的一次重要的反思,它不仅抨击了科举所产生的诸多弊端,更是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革,总体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教育在教育方面,清代毕沅、孙星衍以及计划制定者吕留良等思想家一直在探讨如何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

针对传统的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孙星衍在《述异记》中提出:“其努力是兴旺者,其抑制也是兴旺者。

”这种思想深受当时的教育工作者的赞同,通过这个理念的倡导,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更为开放和灵活,强化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实现了本土化的教育途径。

三、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张烺的思想摆脱了传统士子的旧思想,提出了《世界通经》的概念,强调要让读书人重新回到社会的生活中去,顺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让社会改革和制度变革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同时,杨慎的思想强调了文化深度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他认为文化的深度,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创新。

他的思想观念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赞赏和借鉴,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的来说,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政治思考和实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相互交织,极具特色。

在这个时期,许多知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篇文章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1.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王阳明(1472-1529)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将领。

他代表的心学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来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都具有天赋的伦理判断力,并且这种力量可以通过修炼、反思和真诚的态度来发掘和培养。

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即将道德规范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2. 儒家思想的复兴与发展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复兴和发展。

在此期间,许多儒家思想家开始重新评价儒家学说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提倡“格物致知”的程颐(1033-1107)和张载(1020-1077)。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来理解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律。

这种思想为儒家学说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的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这一趋势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地方官员的选拔、审查和管理等方面。

同时,朝廷和皇帝的权力得到了增强,他们能够干预地方政治和社会,以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秩序。

二、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1. 以唐君毅为代表的新儒家唐君毅(1899-1978)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代表了新儒家的思想舞台,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振兴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影响,强调爱、和谐和人性的真正价值。

2. 提倡自由思想的海瑞海瑞(1513-1587)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提倡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不应该被统治者的权力所束缚。

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努力,为中国的自由主义和现代化发展揭开了序幕。

浙东事功学派名词解释

浙东事功学派名词解释

浙东事功学派名词解释
【原创版】
目录
1.浙东事功学派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2.浙东事功学派的主要思想
3.浙东事功学派对社会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正文
浙东事功学派是中国南宋时期在浙江东部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儒
家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陈亮,他主张为学主致用,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极不满于当时学术界的主流思想,即所谓性理之说。

他提倡实事求是,认为盈天地之间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

浙东事功学派的主要思想是重事功、讲实际,主张立足现实,针砭时弊。

他们反对"抑末厚本",主张"农商并重",鼓励发展农业和商业,鼓吹富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中的作用,提倡保护富人,倡导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呼吁施行有利于百姓利益的种种措施,从而实现藏富于民,最后达到民富而国强、国家中兴统一的目的。

浙东事功学派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他们的思想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南宋两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要求,至今仍有现实借鉴意义。

他们的主张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第1页共1页。

浙东史学派名词解释

浙东史学派名词解释

浙东史学派名词解释史学派别浙东史学,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史学学术派别,也是儒家学术派别之一。

浙东学派兴盛于明清。

因学派学人多出自或活动于今绍兴、宁波地区,而绍兴宁波地处浙江东部(注:古以钱塘江为界),故学派得此名,代表人物有黄宗羲、万斯同、章学诚、全祖望、邵晋涵等。

学术活动参与清廷《明史》的编写清朝初年,参与了《明史》的编写。

清廷初诏请黄宗羲修《明史》,遭其拒绝;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亦辞不就。

清廷开明史馆,万斯同后入馆,成为《明史》前期编写的重要人物,全祖望有言“《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

后来黄宗羲亦允派其子北上入京修史。

参与清廷《四库全书》的编写如乾隆年间清廷开四库馆,邵晋涵应诏入馆并奉命主持史部的编撰工作。

参与、主持其他多种史书的编写如章学诚参与《续资治通鉴》的编写研究、主持、参与编写多种方志、地方史。

例如:章学诚修方志,传世的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章学诚主编《湖北通志》对碑文传记的整理采辑。

如全祖望相关活动、研究著作。

编撰,著有多种历史学专著。

例如:章学诚著《文史通义》,为史学理论名著章学诚编纂《史籍考》,书未完,稿散失黄宗羲著多部历史专著,如《明儒学案》为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讲学授业如黄宗羲,全祖望等讲学乡里。

朱舜水讲学日本。

学术传播如朱舜水的讲学日本。

社会活动黄宗羲“父尊素为‘东林’名士,遭魏忠贤陷害。

受父遗命,问学于刘宗周。

十九岁入都讼冤,以铁锥毙伤仇人。

曾与‘复社’成员反对宦官权贵,几遭杀害。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

明亡,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朱舜水“明亡,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越南、暹罗等地,常秘密返内地,与张煌言等继续反清复明运动。

兵败,旅居日本,讲学二十馀年。

在日本深受水户藩主德川氏尊礼。

卒后,日人私谥文恭先生。

”主要观点一:黄宗羲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学风。

广泛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后提出“黄宗羲定律”。

论明清之际浙东学派的实学教育思想

论明清之际浙东学派的实学教育思想


揭露八股取 士 的危 害 , 要求变革人才选拔制度
朱之瑜 、 陈确 、 黄宗羲都有相同的社会背景 , 都亲身经历 了明亡 的过程 , 因而对明末 日趋糜烂的社会 制度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他们看来 , 明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和经济崩坏 , 于封建官僚 士 在 大夫的腐化堕落 。朱之瑜说 :崇祯末年 , “ 缙绅罪恶贯盈 , 百姓痛入骨髓 , 莫不有 ‘ 日曷丧 , 时 及汝偕亡 ’ 之 心。 故流贼至而内外响应 , 逆虏入而迎刃破竹 , 惑其邪说流言, 竞有前途倒戈之势 ; 一旦土崩瓦解 , 不可收 拾耳。……总之 , 莫大之罪 , 尽在士大夫。” 由此观之 , ① 这些导致 国家灭亡的官僚士大夫 ,语之 以趋炎附 “
A s atT ippr i ussh dctnlhuhpeet yEs r hj n ho o ogtt p sn te o h hWr Zu bt c h ae ds s e ua oa t g rs e b atnZ eags ol f u ,h r r eti s f i e h r : s c et e i o nd e i c t h h e ee av w c e Z i , hnQ e n un ogia hmle e ent tM n yatadt ay i ya yTes ol f ogto s h u C e u dH ag nx low o vd t e ele i D ns e r n D n t h ho ot uh f ue y a Z , lf i bw h a g y n h e lQ g s . c h c s
由于科考只是仕途的工具以致于无法产生一种真正研究学问的氛围人们竞相标榜八股时文所谓世俗之人以加官进禄为悦贤人君子以得行其言为悦言行道自行也盖世俗之情智周一身及其子孙官高则身荣禄厚则为子孙数世之利其愿如是止矣大人君子包天下以为量在天下则忧天下在一邦则忧一邦惟恐民生之不遂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待到加官进爵则仅关心自身的进禄至于百姓的实事决非关注的焦点黄宗羲曾感叹道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今日之弊在当时权德舆已尽之向若因循不改则转相模勒日趋浮薄人才终无振起之时由于士子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时文之中结果用一生的宝贵时间仅仅掌握了非常有限的狭窄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多大用处又导致经史兵农等国计民生之学被摒弃当世之学术最终衰落八股取士对学校的影响便是生徒求学读书把登录科名作为唯一目的所以在学校中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也就是说学校由于成了科举的附庸也就培养不出真才实学之士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藏匿于民间和学校实际关系不大这样靠学校培养人才也就成了空话为了使真正的人才不至于被埋没黄宗羲提出了取士制度的改革措施他认为古之取士在宽今之取士在严科举作为唯一的取士途径导致许多豪杰之士老死丘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他主张恢复古之宽于取士的传统并提出了8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史称取士八法包括科举之法荐举之法太学之法任子之法郡县佐之法辟召之法绝学之法上书之法宽于取士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是人才不会被埋没真正的能人志士可以获得才有所用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多种渠道的取士途径避免了科举为唯一取士方法的诸多弊端使人才培养和选拔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二批判理学的浮夸虚伪倡导实行实用理学自北宋中期兴起以后历经宋元明三朝长达600年的发展演变先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理学流派两派问学路径虽各有侧重程朱重格物穷理陆王重发明本心而且两派在心即理与性即理人心与道心天理与人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都有纷争但他们在维护纲常名教及尊崇孔孟方面却是一致的都强调明天理灭人欲其中程朱理学在其诞生过程曾表现了一些创新精神这对于小到个人的修身大至政治的稳定一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理学越来越脱离实际的弊端清晰可见士子大多沉溺于寻章摘句之中到了明代后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理学已沦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严重脱离实际终于变成空疏无用之学朱之瑜指出理学家崇尚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史学理论: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史学理论: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史学理论: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祐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以降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亦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依据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特点和评价主流意见的变化,可以把近900年间评议、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一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

而否定的评议主要形成于南宋。

南宋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否定性评议的形成有两条线索:一是南宋史家在编修北宋历史的著述中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评议和选材;二是理学家及事功学派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先说第一条线索。

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是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评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首要观点。

宋廷南渡以后,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祜”,并把北宋亡国之罪由蔡京集团追及王安石。

宋高宗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元祐史臣的观点重修《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则神宗成功盛德焕然明白”。

二是贬斥王安石新法褒奖元祐更化。

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后宋孝宗朝由李焘、洪迈等人修撰的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及私史著作如王称《东都事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该书的删节本,如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彭百川《太平治绩统类》、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元之际《宋史全文》等,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取舍和评议大都源自绍兴本《神宗实录》。

是故,清人蔡上翔在为王安石辩诬时说:“公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中后期人编撰的《宋诸臣奏议》(赵汝愚)、《宋宰辅编年录》(徐自明)、《大事记讲义》(吕中)等对后世否定王安石变法有较大影响的私史,亦采取了类似于“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

明代官员的政治理念与治理思路

明代官员的政治理念与治理思路

明代官员的政治理念与治理思路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明朝官员的政治理念和治理思路,对于明代王朝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明代的政治中,官员的政治理念和治理思路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包括思想、政策、政治哲学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明代官员的政治理念和治理思路进行分析。

一、官员的思想观念明代官员的思想观念非常重要,这些思想观念对于明代王朝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毕竟,思想是行动的动力。

明代官员尤其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认为儒家思想是明朝政治的基础和精神支柱。

同时,明代官员也充分发扬了儒家思想的实际应用,并且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如道家和佛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重视仁政明代官员认为仁政是官员的根本职责,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仁政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且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明代官员重视以仁政为中心的政治理念。

仁政也是“仁者之政”的载体,是官员能否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的重要标志。

例如,官渡之战之后,朱元璋对宋濂说:“汝当仁政,立天下之名。

朕不过为社稷、百姓耳。

”这就说明了明代官员对仁政的高度重视。

2. 注重礼制明代官员对礼制的重视也非常高,认为礼制是治国的基础之一。

官员要养成良好的礼仪和品德,这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同时,明代官员也注重规范化的礼制,如官衔、服饰、宴席等,这些都是在官场上表现权利和地位的标志。

二、官员的政治哲学明代官员的政治哲学主要包括政治哲学观念、权力观念、治理思路等方面。

这些哲学观念和思想,对于明代王朝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天命观念“天命观念”是明代官员治理思想的主要精神基础。

明代官员认为,王朝的统治者是由上天所赋予的,是神权和世俗权的统一体。

因此,朝廷所做的任何决策都应该符合“天意”,并且这种“天意”是基于一种神秘的“天道”之下的。

2. 尊儒抑佛明代官员尊崇儒家思想,抑制佛教和道教的文化扩张。

浙东事功学派名词解释

浙东事功学派名词解释

浙东事功学派名词解释一、浙东事功学派简介浙东事功学派,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儒家学派,起源于我国南宋初年,主要活跃在当时的浙东地区。

该学派以注重实际、崇尚事功为特点,与当时的其他儒家学派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在南宋时期的一种转向,即从纯理论的研究转向关注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

二、浙东事功学派的主要思想1.事功观念:浙东事功学派认为,学问应当关注现实世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2.实用主义:该学派强调实用性,主张研究现实问题,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经世致用:浙东事功学派主张研究现实世界,关注民生国计,提倡政治家要有务实的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1.吕祖谦:作为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提出了“务实”、“求实”的观念,强调学术研究要立足于现实,解决实际问题。

2.陈亮: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主张政治家要有实际能力,关注国家治理和民生问题。

3.叶适:叶适是浙东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倡实用主义,强调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浙东事功学派的影响及当代价值1.影响:浙东事功学派在南宋时期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方向,使哲学更加贴近现实。

2.当代价值:浙东事功学派的实用主义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学术研究应该关注现实问题,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贡献。

五、总结浙东事功学派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家学派,它的出现改变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方向,使哲学更加贴近现实。

该学派强调实用主义,关注现实问题,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史料及解析】浙东学派的主要代表

【史料及解析】浙东学派的主要代表

【史料及解析】浙东学派的主要代表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所以在古代中国书院多,学派也多,浙东学派就是很著名的一个学派。

黄宗羲(1610~1695)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

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为明御使黄尊素长子。

世居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县梁弄区东乡,明末时余姚县属会稽郡)。

思想:黄宗羲师事刘宗周,刘宗周(1578~1645),明代山阴(今绍兴)人,人称蕺山先生,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南明福王政权覆亡,绝食殉节。

一生致力讲学和著述,先后在东林书院、首善书院、证人书院讲学,黄宗羲、陈确等都是他的高足。

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信奉王守仁心学,但又提倡气一元论,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万物从“即有即无”的气中化生。

承认宋儒所谓永存不灭的“理”;但认为“理即是气之理,离气无理”。

以心为主宰,用气贯通性、道、理。

主“慎独”说,力倡“诚敬”。

提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观点,但又说“静以宰动”。

痛恨封建专制的腐朽,怀疑凭一人的独断能治好国家。

其思想对黄宗羲颇有影响。

并对19世纪初日本阳明学派也有—定影响,著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黄宗羲师承刘宗周,从王学出发,进而修正王学,又将王守仁反对传统束缚的思想发展成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并从注重实际出发,否定有先于物的“理”或“心”的存在,摆脱“心学”。

史学上开创浙东史学有鄞县万斯同、全祖望等,绍兴邵廷采、章学诚等两大史学系,前者有学术史的创造,后者有新通史的主张。

浙东学派哲学理论基础是“气一元论”,政治思想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民本主义,源于孟子,又受邓牧等思想影响,主张治学“先穷经而后求证于史”,提出“六经皆史”命题,倡导“经世应务”通经致用的治学目的;既不泥古,也不弃古,贵在创新,注重理性思辨;重视历史文献、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尤重政治思想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着力表彰历史人物气节和实际功业;讲求真才实学、独立思考;“博学实证,质疑求信”、“明经通史,兼贯百科”为学派治学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浙东学者的政治思想及启示
乐承耀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明清浙东学术思想中关于民主启蒙、民本思想、清廉政治等符合时代要求的真知灼见,在当时闪耀着思想光辉。

在民主启蒙思想方面,明清浙东学者对封建王朝的弊政及两千多年的君主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省,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

黄宗羲是其主要代表。

张岱年在《黄梨洲与中国古代民主思想》中说过:民主思想“至少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就是统治者与人民谁为谁服务;一个是最高权力问题,就是最高权力应该由谁掌握。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也包含了这两层意思。

他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君民、君臣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明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认为“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君主颠倒了君与客的关系,侵犯了“天下人”的利益。

封建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为满足他的“大私”,“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还痛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法令为“一家之法,非天下之法”,甚至直斥为“非法之法”(《明夷待访录·原君》)。

在君臣关系上,黄宗羲主张臣不是为君服务,他的职责与君一样都应该为“天下”服务。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明夷待访录·原臣》)尽管黄宗羲在当时还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民主的字眼,但字里行间已闪耀着民主启蒙思想的光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就说,《明夷待访录》中“这类话,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和谭嗣同在“倡民权共和之说”时,将《明夷待访录》一书节抄印数万本。

可见,黄宗羲的民主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革命
者有很大的影响。

在民本思想方面,明清浙东学者为维护封建统治,主张封建君主在治国中应以民为本,惠民、养民、爱民、富民。

其中,方孝孺就明确主张“养民富国”。

他鉴于元朝灭亡的教训,认为“人君之职为天养民者也”,“宁余于民,无藏府库”(《逊志斋集》卷5)。

在政府富裕与人民富裕之间,他更强调人民的富裕,对历代王朝推行的重敛政策给予严厉的抨击。

王阳明在地方任职时,也多次上疏,说明百姓受灾困难情况,要求宽免辖区钱粮。

“民之疮痍已极,实在无输之物矣,别夫离女,弃子鬻女,有耳者不忍闻,有目者不忍睹。

”他在江西任职时上疏说:“民者邦之本,邦本一摇,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小民困苦已极,思邦本之当固,虑祸变之可忧。

”(《王阳明全集》卷13,《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弥灾变疏》)为政爱民的情怀已跃然纸上。

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的民本思想也十分丰富。

黄宗羲揭示了税费改革怪圈,指出解决赋税问题与土地问题一样,对减轻人民的负担有重要作用,并提出赋税改革建议。

万斯同看到战乱后的经济衰败和民不聊生的景象,对人民深表同情,他认为明王朝的灭亡是由于晚明的赋敛之重,“生民之苦极矣,国欲不亡得乎?”(《讲经口授》)
明清浙东学者主张惠民、爱民、养民,尽管也有其历史与阶级的局限,但他们关心百姓生活,体恤民众的疾苦,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某些利益和愿望。

在清廉政治方面,浙东学者从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主张为官要清廉。

方孝孺认为,“国之所尚者,公廉。

”(《逊志斋集》卷17《孝思堂记》)“公”就是不徇私枉法,“廉”就是不贪钱财。

他指出,“仕之道”的重要条件是官员廉洁奉公,不徇私枉法,不贪财钱。

这样,政治就会清平如水。

正因为如此,浙东学者对吏治腐败深恶痛绝。

方孝孺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更替时指出:“聚敛之臣贵,则国贫”,“赂贿行于下,则国贫”(《逊志斋集》卷1《杀诫》)。

黄宗羲认为,吏之冗滥与做恶,是国家和社会的大敌。

官吏和阉宦的穷奢极欲,不顾国计民生,必然导致一个政权的灭亡。

朱舜水在总结明朝灭亡原因时认为,明代官吏“奔竞门开,廉耻道丧,官以钱得,政以贿成”,“坐沐猴于堂上,听赋租于吏胥,豪右
之侵渔不闻,百姓之颠连无告。

乡绅受贿,操有司狱讼之权;役隶为奸,广暮夜苞苴之路”,这种官场腐败正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他指出,在官吏横征暴敛之下,“小民安得不被其害?”“安得而不穷?既被其害,无从表白申诉,而又愁苦无聊,安得不愤懑切齿,为盗为乱?”(《朱舜水集》卷1)这是很有说服力的。

明清时期浙东学者的这种清政廉洁思想,无疑是对明末黑暗的政治现实的深刻揭露。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