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与去皮豆粕
各类饲料原料质量标准
各类饲料原料质量标准玉米选择:子粒饱满整齐,水分<14%,粗蛋白8%以上,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50ppb(0.05mg/kg)。
猪消化能(DE)3.44Mcal/kg;适口性好;但含赖氨酸(0.24%)和色氨酸(0.07%)低;粉碎后不耐储藏。
普通豆粕:水分不超过12.5%,杂质不超过1.0%,粗蛋白不低于42.0%,尿酶活性在0.05~0.25之内。
消化能较高,DE值为3.15Mcal/kg;赖氨酸含量较高,2.45%;但存在着一些抗营养因子,主要是抗胰蛋白酶因子,若加工时加热迟滞,则严重影响饲用价值。
加热过度引起营养价值损失。
去皮豆粕:粗蛋白含量不大于45.0%,其他同普通大点豆粕。
膨化大豆:粗蛋白36%,尿酶活性在0.05~0.25之内。
消化能3.95Mcal/kg;有香味,提高利用率、消化率等。
麸皮:灰分不超过20.0%,钙不得超过5.5%,磷不得小于2.0%。
优质鱼粉: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氨基酸平衡,赖氨酸(4.9%)、蛋氨酸(1.8%)含量高;富含B族维生素,尤其富含B12;含有促生长因子;钙、磷含量高且平衡(Ca5~8%,P3~4%);生物利用率高。
但脂肪含量高(10%左右),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耐贮藏;高温、高湿条件容易发生霉变与虫害,导致品质恶化,甚至腐败;鱼腥味重,多喂鱼粉鱼粉导致肉猪体质变软并使到猪肉带鱼腥味,一般控制在8%以下。
鱼粉理应贮藏在低温、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
鱼粉含4%左右的食盐,计算配方时要留心。
进口鱼粉:粗蛋白不得低于63.0%,比国产鱼粉低质量稳定,其他同国产鱼粉。
豆油:不得有沉淀、分层,颜色淡黄,酸价不得超过4.0mgKOH/g。
猪DE值9.00Mcal/kg左右,能改善营养结构,提高繁殖成绩。
去皮豆粕替代带皮豆粕对肉用仔鸡、商品蛋鸡饲养成本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文 章 编 号 : 0 3 4 8 2 O)4 0 3 - 3 】 0 — 8 9(01 0 - 0 6 0
近几年来 ,新疆 的食 用菌产 业在 阿魏菇 种植业
料来 源 ,促 进养 殖 业 的发展 ,0 6年 乌鲁 木齐 市 畜 20
配方 3 组
配方 4 组
差异
差 异度 ( ) %
由表 8可见 : 使用 去 皮豆 粕 的配方 3组 , 验期 试 2 ~ O周龄 商 品蛋 鸡 的产 蛋率 、枚蛋 重分 别 增 加 了 13 00 %和 03 % , 日采食 量 、 . 8 .4 而 日饲 料 成 本 却 分别 下
降 了 27 %和 4 0 .8 . %。 0
用 饲 料配 方设 计 软件 进行 配方 设计 , 电脑 仍 然 自动 筛选 了去 皮豆 粕 ( 配方 3 ; 同营 养水 平 和 原 )相
表 7 商 品 蛋 鸡使 用 两种 豆 粕 的饲 料 配 ( 使用去皮 豆粕 )
含量 ( ) % 所 占成本 ( t 元/)
业
表 3 可 供 选 择 的 饲料 原 料 营 养 成分 及 价 格
原
称
( ME MJ /
)
C P
L YS
M E
M+ C % (
C a % ( )
( ) %
% (
)
( %
)
(
)
422 肉用仔鸡饲 料 配方设 计 ..
情况 下 , 制不使 用去皮 豆粕 , 强 则饲料 配方 发生变 化 ( 配方 2 。详见 表 4 ) 。
关 键 词 : 茵糠 ; 废 开发 利 用 ; 果 ; 效 分析
豆粕
1、加工豆粕是大豆经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根据提取方法不同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其中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
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外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以浸提法生产豆粕的基本工序为:油脂厂购入大豆→去杂→破碎(一颗大豆约碎成6-8块)→加温并调整水份含量(破坏原有的组织,易出油)→压成片并继续调整水份→加溶剂喷淋,淬取豆油→脱溶剂→豆粕生成豆粕一般呈不规则碎片状,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
豆粕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40%~48%,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
2、真假鉴别外观鉴别法: 对饲料的形状、颗粒大小、颜色、气味、质地等指标进行鉴别。
豆粕呈片状或粉状,有豆香味。
纯豆粕呈不规则碎片状,浅黄色到淡褐色,色泽一致,偶有少量结块,闻有豆粕固有豆香味。
反之,如果颜色灰暗、颗粒不均、有霉变气味的,不是好豆粕。
而掺入了沸石粉、玉米等杂质后,颜色浅淡,色泽不一,结块多,可见白色粉末状物,闻之稍有豆香味,掺杂量大的则无豆香味。
如果把样品粉碎后,再与纯豆粕比较,色差更是显而易见。
在粉碎过程中,假豆粕粉尘大,装入玻璃窗口中粉尘会粘附于瓶壁,而纯豆粕无此现象。
用牙咬豆粕发粘,玉米粉则脆而有粉末。
外包装检查法: 颗粒细、容量大、价格廉,这是绝大多数掺杂物所共同的特点。
饲料中掺杂了这类物质后,必定是包装体积小,而重量增加。
豆粕通常以60公斤包装,而掺入了大量沸石之类物质后,包装体积比正常小。
水浸法: 取需检验的豆粕(饼)25克,放入盛有250毫升水的玻璃杯中浸泡2-3小时,然后用手轻轻摇晃则可看出豆粕(碎饼)与泥沙分层,上层为豆粕,下层为泥沙。
显微镜检查法: 取待检样品和纯豆粕样品各一份,置于培养皿中,并使之分散均匀,分别放于显微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纯豆粕外壳内外表面光滑,有光泽,并有被针刺时的印记,豆仁颗粒无光泽,不透明,呈奶油色;玉米粒皮层光滑,并半透明,并带有似指甲纹路和条纹,这是玉米粒区别于豆仁的显著特点。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关键词]豆粕标准植物蛋白类植物性蛋白亦是提供饲料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与鱼粉在饲料的关系中互为消长,而豆类及油实类等油脂含量丰富者,在采油后所得到的油粕类,通常蛋白质含量高,普通用来补给蛋白质,是极有用处的饲料来源。
惟这些油粕类的饲料价值常视其成分、营养价,适口性、不良因子等而有差异。
豆粕系指大豆采油过的残渣经过适度加热、干燥、粉碎者。
大豆粕是鸡、猪、牛适口性良好的蛋白质源。
黄豆粕之粗蛋白质含量约45%,其消化率高达85-92%。
黄豆内存在着非营养成分的urease等酵素,trypsin inhibiter,且活性很高,在生的情况下会阻碍消化率,雏鸡、子猪的发育。
黄豆粕经过某种程度加热后,成长阻碍因子即失去活性,且饲料价值提高,但视其制造工程宫之加热条件面品质受到影响。
其指标是使用水溶性氮素指数(NSI),ursease活性,trypsihn inhibiter含量,通常NSI 25%以下为一个指标。
牛方面,加热不充分之urease活性高者不能使用于尿素配合饲料。
豆粕的自然属性1、物理性质颜色: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
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败、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
质地: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过量杂质。
比重:/FONT>0.65Kg/l2、化学成份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胡萝卜素较少,仅~Kg,流胺素、核黄素各3~6mg/Kg,烟酸15~30mg/Kg,胆碱2200~2800mg/Kg。
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粗纤维主要来自豆皮,无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淀粉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低,钙少磷多,维生素A、B、B2较少。
表2反映的是豆粕与其他各种油粕的组成比较。
豆粕等级标准
豆粕等级标准
豆粕的等级标准主要依据其质量指标进行划分,这些质量指标包括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等。
我国规定饲料用大豆粕的质量标准及分级标准以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控制指标,按含量分为三级。
具体来说,一级豆粕是去除大豆表皮后加工得到的豆粕,也叫去皮豆粕,其蛋白含量在46%以上。
二级豆粕,也叫带皮豆粕或者普通豆粕,是用浸提
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物,其蛋白含量在43%--44%。
此外,还有二八豆粕和三七豆粕两种,这两种豆粕都是将一定比例的玉米皮或大豆皮与豆粕混合。
其中,二八豆粕是指这个豆粕当中80%的豆粕加上20%的玉米皮或者大豆皮混在一起,其蛋白含量在36%-37%。
而三七豆粕则是指豆粕当中70%的豆粕加上30%的玉米皮或者大豆皮混在一起,其蛋
白含量在33%-34%左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可以查阅相关行业规范或标准。
关于豆粕的点点滴滴
关于豆粕的点点滴滴一、豆粕的物理性质1)颜色: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
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2)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败、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
3)质地: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过量杂质。
二、豆粕的化学成分和营养特点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萝卜素较少,仅0.2~0.4mg/Kg,流胺素、核黄素各3~6mg/Kg,烟酸15~30mg/Kg,胆碱2200~2800mg/Kg。
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粗纤维主要来自豆皮,无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淀粉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低,钙少磷多,维生素A、B、B2较少。
故而豆粕有如下营养特点:1) 豆粕能值:代谢能值较高,猪消化能为12.97-13.39MJ/kg,禽代谢能为10.04-10.46 MJ/kg。
2) 豆粕粗蛋白和氨基酸:粗蛋白含量在44%左右,豆粕氨基酸比例是饼粕类饲料原料中最好的,赖氨酸含量达2.5-2.8%,但蛋氨酸含量偏低,因此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往往为蛋氨酸。
3) 豆粕碳水化合物:含有较多棉三塘和水苏四糖,很难被单单胃动物消化。
4) 豆粕抗营养因子:主要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此外还有植物血凝素、非淀粉多糖等,抑制蛋白质等养分的消化,从而影响动物生产性能。
三、豆粕的分类豆粕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两种。
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为二浸豆粕。
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国内目前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另外,根据烘烤过程中是否掺杂进大豆种皮,豆粕还可分为带皮豆粕和去皮豆粕,两者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不同,去皮豆粕的蛋白质含量比带皮豆粕稍高。
所以豆粕可分为:1) 一浸豆粕、二浸豆粕2) 去皮豆粕、不去皮豆粕3) 一级豆粕、二级豆粕、三级豆粕4) 普通豆粕、发酵豆粕、膨化豆粕四、豆粕的生产和检验标准1) 生产浸提法是生产豆粕的主要方法。
豆粕二三事
豆粕“二三事”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
作为一种高蛋白质,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
在家禽和生猪饲养中,豆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而豆粕质量的好坏就影响了饲料整体质量的好坏。
小编根据在饲料厂多年的品管经验,浅谈下怎么选择优质豆粕。
豆粕的外观性状衡量豆粕质量有色泽、形状、气味、脲酶活性高低、粗蛋白含量及蛋白溶解度、水份六个指标。
正常豆粕为金黄色至浅褐色不规格碎片,而巴西大豆做出来的豆粕一般是浅褐色的,美国大豆做出来的一般偏金黄色。
若泛白则加热温度不足, 豆粕过生;若颜色变黑或变红, 则可能加热过度导致焦糊, 也有可能为发霉、变质。
好豆粕应松散、流动性好, 抓起来再放开, 应听到轻微的啐响声, 水分低于13%;反之, 若有结块、粘稠、流动性差, 则水分高于13%。
过生、过熟的豆粕都会大大影响其代谢能。
脲素酶的高低只是衡量豆粕成熟度的间接指标,蛋白溶解度才是直接指标。
脲素酶的高低与豆粕的利用率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间接地反应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的高低。
因为脲素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对热的敏感度很相似,但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很难检测,而脲素酶相对容易,因此用它来间接衡量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性。
所以脲素酶活性为0不一定能代表豆粕过熟,最重要的是看蛋白溶解度。
蛋白溶解度高于85%表示豆粕过生,容易引起拉稀,低于65%表示加热过度。
溶解度在65%左右,通过添加赖氨酸还可以进行弥补,但如果再低,就会降低赖氨酸及其他几大氨基酸的利用率。
通常正常的蛋白溶解度范围为73%~85%。
豆粕结团、结块会影响其品质。
如果只是运输过程中挤压造成的,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在加工过程中结团、结块就要引起注意。
将加工过程中结块的豆粕切开,可见内外颜色不一,内部由于没被溶剂浸透、没被水蒸气蒸透,颜色发白,含水、油、残留溶剂、脲素酶高,使贮存期缩短和味道改变,而高活性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容易导致猪腹泻。
豆粕基础知识
豆粕的分级
市场常见豆粕规格为43%和46%。主力产品为 二级豆粕即蛋白含量43%。
五、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1)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抗胰蛋白酶):降 低胰蛋白酶活性 (2)大豆凝集素:肠壁损伤 (3)大豆抗原蛋白:抑制免疫,影响肠壁完整性 (4)皂苷:溶血 (5)尿酶:将豆粕中的氮分解为氨,氨中毒。 (6)抗维生素因子:干扰动物对维生素的利用 (7)植酸磷:与蛋白质、微量元素结合,抑制吸收。
美国“全国油料籽加工者协会”(National Oil seed Processors Association, 简称NOPA)制订的带皮豆粕与去皮豆粕的质量标准。
二、豆粕概述
3、发酵豆粕
发酵豆粕:以豆粕为主要原料,接种微生物,通过微 生物的发酵最大限度地消除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有效地 降解大豆蛋白为优质小肽蛋白源,提高适口性,改善营养 物质消化吸收,促进生长、减少腹泻的功效。 特点:蛋白含量高,加工工艺不同蛋白含量不同,一 般比普通豆粕高5%-7%,可达到50%,甚至更高。 与去皮豆粕类似,生产成本较高,多用于乳猪、仔猪、 犊牛料。
六、豆粕的质量评定
豆粕质量及饲用价值主要受加热处理程度的影响,适 度加热可以破坏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还可使蛋白质展开, 便于被体内蛋白酶水解吸收。但温度过高则会使赖氨酸与 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其营 养价值。 如加热不够,则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破 坏不充分,同样降低其营养价值。 一般认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失活75%~85% 时为宜。 1912年法国化学家Maillard发现甘氨酸与葡萄糖混合 加热时形成褐色的物质。后来人们发现这类反应不仅影响 食品的颜色,而且对其香味也有重要作用,并将此反应称为 非酶褐变反应
饲用豆粕国家标准
饲用豆粕国家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格了饲料用大豆粕(带皮大豆粕和去皮大豆粕)的技术指标、质量分级、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大豆粕样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可溶于0.2%氢氧化钾溶液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占样品中总的粗蛋白质含量的质量百分数。
3 要求3.1 感官性状本品呈浅黄褐色或浅黄色不规则的碎片状或粗粉状,色泽一致,无发酵、无霉变、结块、虫蛀及异味异臭。
3.2 夹杂物不得掺入饲料用大豆粕以外的物质,若加入抗氧剂、防霉剂、抗结块剂等添加剂时,要具体说明加入的品种和数量。
3.3技术指标及质量分级3.4 卫生标准应符合GB 13078中的有关规定。
4 实验方法4.1 感官性状和夹杂物的检验按GB/T 14698的规定进行。
4.2 水分的测定按GB/T 6435的规定进行。
4.3 粗蛋白质的测定按GB/T 6432的规定进行。
4.4 粗纤维的测定按GB/T 6434的规定进行。
4.5 粗灰分的测定按GB/T 6438的规定进行。
4.6 尿素酶活性的测定按GB/T 8622-1988的规定进行。
4.7 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4.7.1 方法原理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可以反映大豆粕产品加热过度的情况。
不同加热成都的大豆粕,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不同。
先测定大豆粕样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可溶于氢氧化钾溶液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再测定同一大豆粕样品中总的粗蛋白含量,计算出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
4.7.2 试剂除非另有说明,再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所用的水为按GB/T 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
4.7.2.1 0.2%的氢氧化钾溶液:2.44g氢氧化钾溶解于水中,稀释并定容至1L。
4.7.3 仪器设备 4.7.3.1 实验室用样品粉碎机 4.7.3.2 样品筛:孔径0.25mm4.7.3.3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4.7.3.4 磁力搅拌器。
豆粕基础知识
发酵豆粕
豆粕物理性质
★颜色 :
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 示加热不足,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均一度)。
★味道 :
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变、焦化等异味、也 没有生豆腥味。
★质地 :
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 过量杂质。
★容重 : 0.515~0.65Kg/L
评定指标
★评定指标:
抗胰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水溶性氮指标,维生素 B1含量、蛋白质溶解度等。 抗胰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复杂,成本高 脲酶活性:脲酶本身无营养意义,但其与抗胰蛋白酶 含量接近,且遇热变形失活程度与抗胰蛋白酶相似,因此 生产中常以脲酶活性来间接评估豆粕加工适宜程度。 蛋白质溶解度(国标方法):反应大豆产品加热过度 的情况,(氢氧化钾法)。
编辑部:王勇 8.20
动物营养简介
★ 饲料给动物提供的
1、碳水化合物 由碳氢氧遵守1:2:1的结构规律组成基本糖单 位,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 要来源,可以直接为人、动物供能。 2、含氮物质 饲料中所有含氮物质统称为粗蛋白(真蛋白, 非蛋白氮)。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食入 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被水解成氨基酸被吸收后,重新 合成人、动物体内所需蛋白质。
全价料配方
八、豆粕的产地及市场
从主产国分布看,豆粕生产大国同样也是大豆生产大 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四国产量占到世界总产的 七成还多。近年来,印度豆粕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2000年起,我国豆粕的年产量首次突破1,500万吨, 2001年后,豆粕产量出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04年豆 粕产量首次超过巴西与阿根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位。 在国内豆粕产量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豆粕生产布局 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90年代中期以前东北三省是我国 豆粕主要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国60%以上,而到2002年, 东北三省的豆粕产量虽然较前期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远 远落后于华东及华南沿海地区。随着近几年沿海地区压榨 行业的快速发展,山东、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已取代东 北地区成为我国新的豆粕生产基地。
豆粕的质量知识
豆粕质量知识Soybean Meal Quality前言大豆在中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用于人类和动物食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豆粕系指大豆采油过的残渣经过适度加热、干燥、粉碎。
大豆粕是鸡、猪、牛适口性良好的蛋白质源。
大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约40-50%,其消化率高达75%~92%。
豆粕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粗蛋白含量。
豆粕的粗蛋白含量一般为40 -50% 这在所有的购买合同中都有说明还很重要的是豆粕的水分、粗纤维、灰分、粗脂肪等的含量。
尿素酶活性和蛋白质溶解度,销售商出售时标明的粗蛋白含量若与客户收货时的粗蛋白分析值不相符合,购销之间就会发生争议。
一批豆粕通常都经过不止一家实验室的分析这些实验室可能分别代表加工企业、调查公司、饲料厂等等,许多时候还在大学和官方实验室中进行分析。
对质量不均一的一批货中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时得出的关于这一批货的质量数据会出现误差。
这常被看作是买主分析结果和卖主分析结果不相符合的原因,不同的实验室,即使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的结果也会有差异,产生实验室误差的常见原因包括:技术不良、没有测定和报告水分含量、缺乏合格的参照标准等等。
1、豆粕等级标准从加工工艺上来看分两种:一种是去除大豆的表皮物质之后的豆粕叫去皮豆粕。
另一种是没有去除大豆表皮物质的豆粕,叫不去皮豆粕或普通豆粕。
大豆中蛋白含量是固定的。
豆皮中部含有蛋白,所以,去掉豆皮以后,能够提高豆粕的蛋白含量。
没有去皮的豆粕,蛋白质含量有可能在44%以上,或可能在44%以下,但是不稳定,尿素酶也很不稳定。
分级一般蛋白含量44%以上的属一级豆粕;蛋白含量在42%~44%之间属于二级豆粕;蛋白含量一般都在46%以上属高蛋白豆粕。
2、豆粕的质量指标及影响因素2.1豆粕的外观质量及影响因素2.1.1粒度大豆粕粒度是指大豆粕中存在的结构尺寸不同的颗粒。
虽然国标中未对豆粕粒度作具体要求,但是豆粕作为一种商品其颗粒大小对其交易价格有一定的影响。
豆粕等级标准及其应用
1 化 学 成 分 . 2
豆粕 中含蛋 白质 4 %左右 , 3 赖氨 酸 25 ~ .% , .% 3 O 色 氨 酸 06 ~07 , 氨 酸 05 ~07 , 氨 酸 .% .% 蛋 .% .% 胱
带皮 豆粕 的总 得分 居于其 他粕 类 的第 一 、 二位 。氨基
酸组 成 比较见 表 2 。 单位 : %
在 水 产养 殖业 中发挥越 来 越重要 的作 用 。
观 去鉴 别 。看看其 颜 色
匀 ; 味上辨 别 术顾 问 20 . 082
表 2 带皮豆 粕与 去皮 豆粕 的氨基 酸组 成 j 较
2 品质 与 等级
21 豆 粕 种 类 .
从 加 工工 艺 上来 看 分 两种 :一种 是 去 除 大豆 的
的豆 粕无 光泽 发 灰暗 , 有霉 变 的气 味 。
3 饲 养 中的 应 用
大 约 8 %的豆 粕 用 于家 禽 和猪 的饲 养 。豆粕 中 5
流胺 素 、 黄 素各 3~6毫 克 / 克 , 酸 1 核 千 烟 5~3 O毫
克 / 克 , 碱 22 0~28 0毫 克 / 克 。豆粕 中较 千 胆 0 0 千 缺 乏蛋 氨 酸 , 纤 维 主要来 自豆皮 , 氮浸 出物 主要 粗 无 是 二糖 、 糖 、 三 四糖 , 粉 、 物质 含 量低 , 少 磷 多 , 淀 矿 钙 维 生素 A、 生 素 B 维生 素 B 较少 。不 同豆 粕 的常 维 、 :
表 皮 物质 之 后 的 豆粕 叫去 皮 豆粕 。另 一种 是 没有 去
除大 豆表皮 物 质 的豆粕 , 叫不 去皮 豆粕 或普 通豆 粕 。
大豆 中蛋 白含量是 固定 的。豆皮 中部含 有蛋 白 ,
富 含 的多 种 氨 基 酸对 家 禽 和猪 摄 入 营养 很 有 好 处 。 实验 表 明 , 不需 额 外 加入 动 物性 蛋 白的情 况 下 , 在 仅
豆粕、棉粕、菜粕及其关键控制点
豆粕的验收标准和操作流程粕类原料定义粕类原料:含有油脂的植物籽粒或含油脂农副产品经浸提法提取油脂后的副产品.常用的有豆粕、棉粕、菜粕、糠粕等。
豆粕的概述•豆粕是大豆经浸提后经适当处理和干燥的产品。
•特点:淡黄色直至深褐色,(与原料大豆和加工工艺有较大的关系),具有烤黄豆的香味,外形为碎片状。
膨化豆粕为碎粒状,并有少量团块状。
普通豆粕的验收标准•豆粕(普通)淡黄色、黄褐色不规则的碎片状,色泽一致,无发酵、霉变、烧焦结块、虫蛀及异味异臭、异物。
•水份≤13%;粗蛋白≥42.5%,粗纤维≤7%;粗灰分≤7%;尿酶:≤0.3mg/min·g;蛋白溶解度≥75%。
去皮豆粕的验收标准•46%去皮豆粕:•水份≤13%;粗蛋白≥45.5%,•粗纤维≤5.2%(内控标准);粗灰分≤7%;尿酶:≤0.3mg/ming;•48%去皮豆粕:•蛋白溶解度≥75%•水份≤13%;粗蛋白≥47.5%,粗纤维≤4.5%(内控标准); 粗灰分≤7%;尿酶:≤0.3mg/min·g;蛋白溶解度≥75%。
豆粕几个关键指标的定义•尿酶:在30±0.5℃和PH7的条件下,每分钟每克大豆制品分解尿素所释放的氨态氮的毫克数. •蛋白溶解度(碱溶性蛋白):可溶于氢氧化钾溶液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再测定同一大豆粕样品中总的粕蛋白质含量,计算出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
验收流程•验收流程和与鱼粉验收相似.关键控制点•取样比例达到30%以上。
•能过口感和色泽初步判断豆粕有无过生和过熟现象。
•注意同一批次的豆粕中有时会出现不同生产日期或外观明显不同的现象。
棉粕棉粕的概述•棉粕是棉籽仁经浸提油脂后经适当处理和干燥的产品。
•特点:黄褐色直至深褐色,有坚果味和棉籽油味道,通常为粗粉状夹有少量团块状。
棉粕取样关键控制点•因为棉粕的差异性较大,且粒度很不均匀,所以取样比例达到60%以上。
取样的一致性要好。
•分样过程要相对仔细,确保样品一致性好。
豆粕
取 被 检 大 豆 粕 5-10g 于 烧 杯 中 加 入 100ml 四氯化碳搅拌后放置 10-20min ,石粉和贝 壳粉则沉底,取沉淀 物于烧杯中,加入 10-20ml 5-10% 的 盐 酸,如有大量气泡产 生,说明掺有石粉或 贝壳粉。
豆粕鉴别掺假方法
1、水浸法:
取需检查的豆粕(饼)25克,放入盛有250毫 升水的玻璃杯中浸泡2-3小时,然后用木棒轻轻搅 拌可看见豆粕(碎饼)与泥沙分层,上层为饼粕, 下层为泥沙。
三、试剂: 1. 0.1mol/L NaoH
2. 0.05mol/L H2SO4
3. 尿素苯酚红溶液 溶解0.14g 苯酚红于7ml 0.1mol NaoH和35ml
蒸馏水中,溶解 21g尿素(分析纯)于300ml蒸馏水中。将两种
溶液混合搅匀备用。
四、操作步骤: 1.用小烧杯倒出适量尿素苯酚红溶液,滴加0.05mol H2SO4将 其调至琥珀色。 2.取一小勺粗细均匀的大豆饼(粕)原样,撒在培养皿里,加 入适量的苯酚红溶液, 轻轻的旋动以使皿内的样品能均匀浸
产46%蛋白豆粕。
二、豆粕简介
1.豆粕加工工艺
2.豆粕品质 3.营养特性 4.现用厂家 5.异常情况解析 6.豆粕分类
1.加工工艺
• 豆粕是油脂浸出生产后得到的副产物,主要用于饲
料和食品原料。它的质量取决于大豆的质量和豆粕
生产工艺。
• 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
粕二种。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 豆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 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 进,蛋白质含量高,是中国国内目前现货市场上流
• 豆粕与大豆、豆油的比价关系
豆粕是大豆的副产品,每1吨大豆可以制出0.2吨的 豆油和0.8吨的豆粕,豆粕的价格与大豆的价格有密
豆粕简介
豆粕简介1、豆粕生产工艺:豆粕是大豆经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根据提取方法不同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其中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
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外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以浸提法生产豆粕的基本工序为:油脂厂购入大豆→去杂→破碎(一颗大豆约碎成6-8块)→加温并调整水份含量(破坏原有的组织,易出油)→压成片并继续调整水份→加溶剂喷淋,淬取豆油→脱溶剂→豆粕生成。
在豆粕的加工工艺中,温度控制是最重要的环节,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豆粕中蛋白质的含量,并直接导致日后豆粕的质量好坏和使用效果。
根据烘烤过程中是否搀杂进大豆种皮,豆粕还可分为带皮豆粕和去皮豆粕,二者主要区别是蛋白质水平不同。
2. 生产情况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印度、欧盟等国是世界主要的豆粕生产地区,一直以来,美国豆粕产量占全球30%以上的份额。
近几年,中国压榨行业快速发展,中国豆粕的发展速度保持了约20%的年增长速度。
我国是豆粕的生产大国。
2000年起,我国豆粕的年产量首次突破1,500万吨,2001年后,豆粕产量出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2004年豆粕产量首次超过巴西与阿根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国内豆粕产量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豆粕生产布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90年代中期以前东北三省是我国豆粕主要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国60%以上,而到2002年以后,随着沿海地区压榨企业的快速发展,山东、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已取代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豆粕生产基地。
3. 消费情况近几年来,世界豆粕消费呈现跳跃性的增长。
2008/09年世界豆粕消费量为15,245万吨,连续几年出现豆粕消费量超过当年产量的情况。
目前,豆粕消费占世界蛋白粕总消费量的60%以上。
2008年前,欧盟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近几年,欧盟的豆粕需求量维持在3000-3500万吨的规模。
豆粕科普知识
豆粕科普知识豆粕科普知识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
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豆粕科普知识,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豆粕的物理性质1)颜色: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
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2)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败、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
3)质地: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过量杂质。
二、豆粕的化学成分和营养特点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萝卜素较少,仅0.2~0.4mg/Kg,流胺素、核黄素各3~6mg/Kg,烟酸15~30mg/Kg,胆碱2200~2800mg/Kg。
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粗纤维主要来自豆皮,无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淀粉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低,钙少磷多,维生素A、B、B2较少。
故而豆粕有如下营养特点:1)豆粕能值:代谢能值较高,猪消化能为12.97-13.39MJ/kg,禽代谢能为10.04-10.46MJ/kg。
2)豆粕粗蛋白和氨基酸:粗蛋白含量在44%左右,豆粕氨基酸比例是饼粕类饲料原料中最好的,赖氨酸含量达2.5-2.8%,但蛋氨酸含量偏低,因此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往往为蛋氨酸。
3)豆粕碳水化合物:含有较多棉三塘和水苏四糖,很难被单单胃动物消化。
4)豆粕抗营养因子:主要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此外还有植物血凝素、非淀粉多糖等,抑制蛋白质等养分的消化,从而影响动物生产性能。
三、豆粕的分类豆粕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两种。
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为二浸豆粕。
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国内目前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另外,根据烘烤过程中是否掺杂进大豆种皮,豆粕还可分为带皮豆粕和去皮豆粕,两者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不同,去皮豆粕的蛋白质含量比带皮豆粕稍高。
6招识别去皮豆粕掺假
6招识别去皮豆粕掺假豆粕是大豆经过压榨或浸提后的剩余物,蛋白含量非常高,通常都在40%以上,因为其氨基酸含量非常丰富,因此在饲料中应用广泛。
特别是最近几年,去皮豆粕(46%或48%蛋白含量)因为豆皮含量少、容重高、品质好,近年来大部分乳猪料都选用去皮豆粕使用,但是一些不法分子通常将泥沙、玉米皮、石粉、玉米粉和秸秆微粉后掺入豆粕中谋取利益。
掺假后的豆粕气味与普通豆粕没有太大异常,如不经过仔细辨别,很难发现,下面和大家介绍六点识别掺假豆粕的方法。
一、水浸鉴别法。
将5克经过标准采样、分样的豆粕倒入200毫升左右的高脚烧杯内,加入150毫升左右的蒸馏水,用玻璃棒剧烈搅拌3分钟,静止5分钟观察,因为比重不同,掺入的稻壳或秸秆类会漂浮在上面,如掺入泥沙会沉入杯底;二、显微镜检查法。
取待检样品和纯豆粕样品各一份,置于培养皿中,并使之分散均匀,分别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纯豆粕外壳的表面光滑,有光泽,并有被针刺时的印记,豆仁颗粒无光泽,不透明,呈奶油色;玉米粒皮层光滑,半透明,并带有似指甲纹路和条纹,这是玉米粒区别于豆仁的显著特点,另外玉米粒的颜色也比豆仁深,呈桔红色。
三、碘-碘化钾鉴别法。
称取3-5克的豆粕放在烘干后表面皿上,摊薄铺平,在其上面滴几滴碘-碘化钾溶液,过 1 分钟,其中若有物质变成蓝黑色,说明可能掺有玉米、麸皮、稻壳等。
四、容重鉴别法。
豆粕中有掺杂物,容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测定容重也是判断豆粕是否掺假的方法之一。
具体方法为:标准采样分样后,将样品非常轻而仔细地放入1000毫升的量杯内,用尺子或匙子调整好容积,然后将样品从量筒内倒出并称量。
每一样品重复做 3 次,取其平均值为容重,一般纯大豆粕容重为 590-630g/l,将测得的结果与之比较,如果超出较多,说明该豆粕掺假。
五、稀盐酸鉴别法。
豆粕经标准采样分样后,称取5克左右放在培养皿内,注意称取时勺子在样品内搅动,滴加1:1的盐酸仔细观察样品,如出现微小气泡发生可能有碳酸钙类物质掺入。
豆粕
一、豆粕的基本情况豆粕是大豆经过加工后得到的一种产品,豆粕作为一种植物高蛋白,是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大约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豆粕内含的多种氨基酸适合于家禽和猪对营养的需求。
豆粕还可以用于制作点食品、健康食品以及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
二、影响豆粕价格的因素主要分析1、供求因素:豆粕生产和消费情况、国内大豆加工能力,替代品(如其他饼粕、玉米)的相对生产成本,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偏好,替代品的供求,人口变动,商品结构变化及其非价格因素等。
2、豆粕与大豆、豆油的比价关系:豆粕是大豆的副产品,每吨大豆可以制出0.18吨的豆油和0.8吨的豆粕,豆粕的价格与大豆的价格密切相关,每年大豆的产量都会影响到豆粕的价格。
同时豆油与豆粕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豆油价好,豆粕就会跌价,豆油滞销,豆粕产量就减少,豆粕价格将上涨。
3、豆粕价格变化的季节性因素:通常1月份大豆收获后的几个月份是豆粕的生产旺季,4-8月是豆粕的生产淡季,而豆粕的需求一般从3月份到10月份逐步转旺,在此期间,豆粕的价格波动会很大。
豆粕价格还随豆粕主产区的收购、库存变化而波动。
4、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近几年豆粕进出口贸易非常活跃,进口豆粕占国内消费量越来越大,国际市场豆粕价格(特别是CBOT豆粕期货合约交易价格)已直接影响国内市场。
5、进出口政策:1995年国家下调了豆粕的进口关税,税率为5%,增值税为13%。
2002年开始国家为鼓励豆粕的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同时对进出口权及进出口量完全放开,所以许多有进出口权的企业都从事豆粕进口业务,促成了豆粕国内外市场价格快速接轨。
豆粕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在榨油厂里,用大豆做原料来榨油,能够生产出两种不同的商品,一种是豆油,另外一种就是豆粕。
通常情况下,大豆得出忧虑是在20%左右。
也就是说,榨油厂里20%左右的商品是豆油,另外80%左右是大豆榨完油之后的剩余物质,他们经过特殊工艺处理之后,被制成了豆粕。
豆粕营养成份及准则
豆动物卵白类粕营养成[要害词]豆粕规范份及去皮与带皮豆粕构成比拟标准动物性卵白亦是供应饲料卵白质的要紧起源,其与鱼粉在饲料的关联中互为消长,而豆类及油实类等油脂含量丰厚者,原卵白质以太纤维粗纤维能量在采油后所丢掉丢掉的油粕类,平日卵白质含量高,一般用来补给卵白质,是极有效途的饲料起源。
惟这些油粕类的饲料代价常视其要素、养分价,可口性、不良因子等而有差别。
带皮CrudeProteinExtract EtherFiber% Crude%Energy(kcal/kg)系指大年夜豆采油过的残渣通过适度加热、枯燥、决裂者。
大年夜豆粕是鸡、猪、牛可口性优秀的卵白质源。
黄豆粕之粗卵白质含量约45%,其消化率高达85-92%。
黄豆内存在着非养分成分的urease 等酵素,trypsininhibiter ,且活性特不高,在生的状况下会障碍消化率,雏鸡、子猪的发育。
黄豆粕通过某种程度加热后,生长障碍因子即丢掉丢掉活性,且饲料代价进步,但视其制作工程宫之加热前提面品质遭到障碍。
其目标是运用水溶性氮素指数〔NSI〕,ursease 活性,trypsihninhibiter 含量,豆粕去皮豆粕44.0〔8〕48.5〔10〕0.5〔10〕7.0〔7〕2240〔8〕3.01.0〔7〕2475〔10〕〔10〕带皮与去皮豆粕氨基酸构成比拟带皮豆粕去皮豆粕平日NSI25%以下为一个目标。
牛方面,加热不充沛之活性高者不克不及运用于尿素共同饲料。
豆粕的天然属性1、物感性子urease 精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3.42.90.650.673.83.20.750.74色彩:浅黄色至浅褐色,色彩过深表现加热适度,太浅那么表现加热缺少。
整批豆粕荣耀应全然分歧。
滋味:存在烤大年夜豆喷喷鼻喷鼻味,不酸败、霉败、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
质地:平均流淌性好,呈不规那么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过量杂质。
比重:0.515/FONT>0.65Kg/l2、化学成份豆粕中含卵白质43%阁下,赖氨酸 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萝卜素较少,仅0.2~0.4mg/Kg,流胺素、核黄素各3~6mg/Kg,烟酸15~30mg/Kg,胆碱2200~2800mg/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5 去皮豆粕有货情况下生长肉鸡料的优化配方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2
原料
ME
CP Lys Met M+C
Ca 有效P NaCl 单价 下限 上限 配比
3 玉米 3.25 8.5 0.24 0.18 0.36 0.02 0.10
1250
99.0 64.68
4 次粉 2.99 13.6 0.52 0.16 0.49 0.08 0.17
99.0 0.42
14 预混料
8000 1.00 1.00 1.00
15 营养成分 2.95 18.20 0.93 0.36 0.67 0.83 0.35 0.40 1535 100.0 100.0 100.00
1单行本编号为FE2-2001及其扩充的第二稿FE3-02
- 17 -
除残留溶剂(脱溶)并钝化抗胰蛋白酶等影响豆粕利用的有害因子。豆粕加热程度的 掌握至关重要。脱溶工艺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用常压直接蒸汽在依逆流原理(含溶剂的 “湿粕”自上而下,直接蒸汽自下而上),在设定的温度(一般为72-800C)、水分(一
大豆去皮浸出有利于油厂、有利于饲料厂、 有利于饲养户—三赢格局1
SOYBEAN DEHULLING BENEFITS CRUSHERS,MILLERS AND PRODUCERS – A TRIPLE WIN SITUATION
熊易强 博士 美国大豆协会 饲料技术主任
大豆制油工艺的沿革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国。最初的制油工艺是将大豆破粒压片(制坯)常压蒸汽处理 后经人力压榨出油,随后改用水压机为压榨动力。该法出油率低而饼残油高(8-10%), 且往往因加热不足而不能将抗营养因子(如抗胰蛋白酶)充分破坏。机械螺旋榨先将 生豆坯用加压的间接蒸汽加热(120-1300C,蒸炒)再经螺旋压榨,所得“豆饼”呈瓦 片状。螺旋机榨使制油加工连续化,且因加热和压榨强度高,饼残油可降至4-5%, 出油率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因片面追求出油率也会出现过度加热导致美拉德反应, 使氨基酸失效,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溶剂浸出制油工艺使豆粕残油进一步降至 0.5-1%。由于浸出制油工艺过程中的热处理较易控制,豆粕质量也较易达到稳定。 去皮浸出则是浸出制油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在美国,五十年代开始出现浸出制油工艺,随后转向去皮浸出。目前,在美国 加工的大豆,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先去皮、后浸出的工艺,机榨加工大豆估计不超过 1%。螺旋榨油机主要用于浸出前初榨花生、油菜籽、棉籽等高含油种籽。
中国于八十年代中实现由压榨法向浸出法的转变。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引入去皮 浸出工艺,2001年去皮浸出的日加工能力估计已达1.5万吨以上。
去皮豆粕在饲料配方中的作用及其实际价值
如果从单项营养成分蛋白、代谢能、赖氨酸、蛋氨酸来比较(表3),去皮豆粕的 价值最高不超过带皮豆粕的110%。然而,大量、反复的饲料配方模拟和饲养实践结 果表明,去皮豆粕的实际价值远远超过用单一营养成分所计算的差价。
我们先从电脑配方的角度来加以说明: 表5,表6所示均为笔者及其同事(邝玄斌,刘焕龙,1999)根据excel的规划求解 (solver)软件所设计的一个制定最低成本配方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矩阵。参选饲料 原料及需要约束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价格均列明在相关的位置(格)上。为简明起见, 凡数值为零者均不显示。B16-I16诸格为主要营养成分约束的下限,B17-I17为主 要营养成分约束的上限。K3-K15为原料在配方中约束的下限,L3-L15为原料在配方 中约束的上限。凡上限定为99者,仅仅是为了满足‘规划求解’软件的要求,实际 是没有上限。这里所举的是一个生长肉鸡的配方。对营养条件的约束大约为国内中 等水平。除预混料固定(1%)外,未对饲料原料设下限。对次粉、鱼粉的使用量的上 限 分 别 设 定 为 5% 与 3% 。 用 传 统 数 学 表 达 , 该 配 方 的 约 束 条 件 为 : ME>=2.95Mcal/kg,CP>=18.5%,Lys>=0.93%,Met>=0.36%,M+C>=0.67%,1%>=Ca>=0.83%, 有 效P>=0.35%,预混料=1%,次粉<=5%,鱼粉<=3%。J15是优化配方的每吨饲料的原料成 本。电脑根据线性规划原理,通过变动饲料原料的配比(M3-M14)满足全部约束条件 (营养成分:>=B16-I16;<=B17-I17;原料:>=K3-K14;<=L3-L14),优化配方,
1100
5.0 5.00
5 油脂 8.00
4600
99.0 1.01
6 鱼粉 2.80 63.0 4.90 1.84 2.42 3.87 2.75 2.40 4800
3.0
7 普通豆粕 2.23 44.0 2.65 0.62 1.28 0.29 0.22
1850
99.0
8 去皮豆粕 2.44 47.5 2.97 0.67 1.39 0.27 0.21
1.0942 1.0512
- 21 -
表4 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的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真消化率(%)
蛋白质
赖氨酸 蛋氨酸 胱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去皮豆粕
92
91
92.5
86
88
91
带皮豆粕
88
87
89
76
84
87
相差
4
4
3.5
10
4
4
资料来源:Pierre Dalibard,目前肉鸡营养的动态(美国大豆协会PO4-98)。
引自:D.R.Erickson,“Practical Handbook of Soybe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1995. AOCS Press and USB.
- 19 -
去皮浸出,对动物饲养来说,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饲料资源。豆皮的主要组分是 细胞壁或植物纤维,不能或很难被鸡、猪等单胃动物消化吸收,但可很好地为反刍 动物及其他草食动物所利用。在大豆加工过程中把种皮与子叶分开,形成去皮豆粕 和豆皮两个产品,饲喂不同动物,做到了各得其所,物尽其用。下面就这一问题作 进一步讨论。
1998
99.0 25.23
9 赖氨酸盐 2.70 94.4 78.00
22000
99.0
10 蛋氨酸 3.30 58.0
99.00 99.00
26000
99.0 0.07
11 磷酸氢钙
22.00 16.50
1350
99.0 1.36
12 石粉
36.00
150
99.0 1.24
13
盐
95.00 780
表2 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的质量标准(NOPA)
蛋白,%不低于 脂肪,%不低于 粗纤维,%不高于 水分,%不超过
去皮豆粕 47.5-49.0*
0.5 3.3-3.5*
12.0
带皮豆粕 44.0 0.5 7.0 12.0
*由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决定。
根据表2,去皮豆粕的平均蛋白含量为48%,但由于大豆本身的蛋白含量受品 种和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影响(例如美国中西部和西北部所产大豆的蛋白含量一般比 南部所产大豆低),去皮豆粕的蛋白含量也相应地有所变化,NOPA规定去皮豆粕的蛋 白含量标准由买卖双方商定。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粗纤维的含量标准。在2000年春以 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饲料周报杂志(Feedstuffs)将去皮豆粕按蛋白含量分为 a(48%),b(47.5%),c(46.5%)三个等级。除大豆本身的蛋白含量以外,豆粕蛋白含 量还与去皮程度、豆皮蛋白含量、出油率、大豆及豆粕水分含量有关。笔者提出, 上述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表3 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的主要营养指标(NRC)
粗蛋白 CP,% 赖氨酸 Lys,% 蛋氨酸 Met,% 代谢能 ME,Mcal/kg 家禽 猪
去皮豆粕 48.0 2.96 0.67
2.44 3.385
带皮豆粕 44.0 2.69 0.62
2.23 3.22
去皮/带皮 1.0909 1.1004 1.0806
从动物营养角度来看,除蛋白质以外,代谢能、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蛋 氨酸(第一与第二限制氨基酸)的含量是重要的指标。表3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 发表的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的主要营养指标以及据此计算出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单 个营养指标的比例关系。以上资料中并未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的消化率或可利用率。 根据罗纳普朗克动物营养公司(Rhone-Poulenc Animal Nutrition)的资料,去皮豆 粕的蛋白质、赖氨酸及其他几种主要氨基酸的真消化率均明显高于带皮豆粕(表4)。
去皮豆粕的质量标准及营养成分
表2所列为美国“全国油料籽加工者协会”(National Oilseed Processors Association,简称NOPA)制订的带皮豆粕与去皮豆粕的质量标准。中国正在修定豆 粕的质量标准,预计将增加去皮豆粕一项,并采用KOH蛋白溶解度作为评价豆粕加热 过度的指标。
用上述工艺生产的产品是去皮豆粕。如用户要求含44%蛋白的“普通”豆粕, 制油厂需将豆皮加热、粉碎后,按比例重新搭配到去皮豆粕中,并混合均匀。因此, 对于现代化的去皮浸出工艺来说,带皮的“普通”豆粕并不普通,而是经过再加工 的产品。为此,本文中将使用“带皮豆粕”一词来表示不去皮加工的产品或去皮制 油后又重新将豆皮粉碎,混入去皮豆粕的产品。
先去皮、后浸出,首先是制油工艺的需要。豆皮主要由种皮组成。种皮含粗 脂肪仅1%,含蛋白8.8%(表1)。加工中分离出的豆皮约占大豆重量的8%,占大豆 体积的10%。去皮后浸出,可以使加工厂产量提高10%。与此同时,溶剂的消耗也 相应减少。目前加工一吨大豆的溶剂消耗为0.5-3kg,一个日处理1000吨的大豆油厂 可因采用去皮工艺,每天相对节省溶剂消耗50-300kg。不仅降低加工费用,也有利 于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