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综述_王文淑
《2024年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范文
《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承载着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基因。
这些文化基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对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深入研究。
二、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概述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文化基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性基因:作为古代交通动脉,京杭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 艺术性基因:大运河沿岸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3. 民俗性基因:大运河地区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节庆活动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4. 经济性基因:大运河的通航和灌溉功能,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经济遗产。
三、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目前,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运河沿岸的历史建筑和景观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化交通工具和水利设施的普及,使得大运河的交通和灌溉功能逐渐减弱,导致部分水段荒废。
此外,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四、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策略针对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保护策略:1. 挖掘和整理文化基因:对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和整理,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基因。
2. 强化历史性基因的保护:通过建立历史博物馆、遗址公园等方式,保护大运河的历史遗迹,传承历史文脉。
3. 传承和发扬艺术性基因:加强对大运河沿岸艺术作品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4. 保护和弘扬民俗性基因: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民俗文化展览等方式,传承和发扬大运河地区的民俗文化。
《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历经千年沧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貌。
天津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具有独特的旅游开发潜力。
本文将从遗产廊道的视角出发,对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天津段大运河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遗产廊道视角下的京杭大运河天津段遗产廊带是指具有独特文化或自然遗产价值的线性区域,它强调的是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多重价值。
在遗产廊道视角下,天津段大运河的旅游发展应注重以下几点:1.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天津段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众多古建筑、古遗址、古桥等文化遗产,这些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在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要积极传承和弘扬其历史文化价值。
2. 自然景观的利用与开发。
天津段大运河沿岸的自然风光优美,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景观,开发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
3. 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社区参与,使当地居民从中受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目前,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 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虽然天津段大运河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力度还不够,未能充分挖掘其潜力。
2. 旅游产品同质化。
当前市场上的旅游产品大多雷同,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3.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部分地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策略针对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四、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 深化资源开发:对天津段大运河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综述_王文淑
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综述王文淑(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南北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对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明代的京杭大运河在历代王朝中治理得最好,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近年来,关于明代运河的研究也是成果颇多,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总结和评论,以求找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明代;京杭大运河;综述中图分类号:K928.4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4)04-0085-04Review on the Grande Canale Between Beijing and HangzhouWANG Wenshu(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ourism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Abstract:The Grande Canale Between Beijing and Hangzhoul is the main artery of waterborne transport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China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upon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in different dynasties.The well-management of the Grande Canale in Ming Dynasty saw its great contribution at that time.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study about the Canal in Ming Dynasty and this paper is to dig out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study by summarizing and discuss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Key Words:Ming Dynasty ;The Grande Canale水路运输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隋代统一中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发展江淮漕运,增强北方边防的军事力量,开凿和疏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浙江余杭的大运河。
里运河研究文献综述
里运河研究文献综述作者:沈伟丽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4期摘要:随着现代陆运、水运、空运事业的发展,里运河的航运功能明显退化。
如何继续最大潜度发挥她的价值?文章对前人关于里运河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提出可以从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角度挖掘里运河及其沿岸区域的深厚文化底蕴,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里运河。
关键词:里运河运河文化运河旅游资源一、原始文献的载录里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历史上它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历代正史的河渠志、食货志及地理志中都载录了各时期里运河及其先河河道的变化、水运功能和灌溉作用。
历代专史如《扬州水道记》、《广陵通典》都载录了里运河的河槽概况、盐运概况及其对流域内经济的影响。
历代地方史志如《扬州府志》、《淮安府志》都详细载录了里运河在历史上对该地区的贡献。
这些原始文献的载录是先贤们对里运河的初步研究,主要集中在里运河河道本身,以及里运河对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现代学者对里运河的研究(一)关于里运河历史的研究。
目前还没有研究里运河历史的专著,只是一些专家学者在对运河历史研究的专著中零星涉及里运河,主要集中在河道的开挖、治理及变迁方面。
史念海(1988)在其著作中论述了河流走向与沿革;岳国芳(1989)详述了历代运河的沿革;姚汉源(1998)系统地论述了京杭大运河的兴建、发展直至衰败的历史过程,主要论述历代(特别是元明清三代)运河的开挖疏浚及治理;邹宝山(1990)对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历史、黄运关系的发展、运河的治理措施等作了全面的论述。
有关运河研究的著作还有绍华的《大运河的变迁》,常征等著的《中国运河史》,张纪成主编的《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庄明辉的《大运河》,徐从法主编的《京杭运河志(苏北段)》,陈璧显主编的《中国大运河史》,江苏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制的《江苏省水利志》,等等。
(二)关于里运河经济的研究。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摘要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其沿岸所积淀的文化遗产亦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本文将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深入探讨京杭大运河的独特价值,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1. 引言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跨越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
自公元前5世纪始建,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更是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2.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2.1 历史价值京杭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从隋唐时期的繁荣,到宋元时期的鼎盛,再到明清时期的逐渐衰落,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2.2 艺术价值京杭大运河沿岸留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桥、古码头、古船闸、古税关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建筑艺术的杰作。
同时,运河沿线各地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也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2.3 科学价值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水利、交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后世的工程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运河沿线还保留了一些古代科技遗址,如水利枢纽、船舶制造遗址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 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1 加强立法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标准和措施,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3.2 实施重点工程对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保护,如古码头、古桥梁等,同时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揭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
京杭大运河水运与排水管理研究》——
京杭大运河水运与排水管理研究》——
摘要:
一、引言
二、京杭大运河的概述
三、京杭大运河水运管理研究
四、京杭大运河排水管理研究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水运和排水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因此,本文将对京杭大运河水运与排水管理进行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
【京杭大运河的概述】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 公里,是我国古代最长、最早的人工水道。
它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水运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水运功能也在逐渐增强。
在水运管理方面,需要加强对船舶的监管,保证航行的安全;需要优化水运线路,提高运输效率;还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货物运输。
【京杭大运河排水管理研究】
由于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地区多为平原,因此,排水管理对于防止洪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排水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需要加强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制定科学的排水管理策略,以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结论】
京杭大运河的水运和排水管理是我国水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流域明代服饰研究综述
丰富,
考 发 为主的文 研究为大运河流
域明代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参考实证。
《北京南苑苇子坑明代墓葬清理简报》《武进明代王
洛家族墓》《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
等7旳,因时间较久远,留存下来的图像资料黑白形
式偏多,且像素分辨率较低,对于细节及纹样的记
录模糊。部分地方博物馆对当地墓葬的出土资料
进行了复核并重新记录,尤以江苏泰州博物馆的
oo the human heooraphy , erain transpoaatiou , socid chlture and ecouomic eeveppmeyt of the erand cannL Key words :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d, Ming Dynasty ,ugearthey costume, aesthetic congotatioo
角。文中结合运河文化对明代服饰及服饰纹样的 研究,辅以出土实物资料加以佐证,对于深入全面 解读明代服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京杭大运河流域明代服饰研究 概况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作为承担国家南北水上 漕运及交通的主要运河之一,虽然如今已不能完全 通航,但大运河沿岸地区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文 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仍可窥见历史的痕迹与影响。
葬、明代服饰 与装饰艺术 明代服饰
3个方向。时至今日,明代墓葬的出土遗物丰富,数
葬为研究服饰 、 等 了
的
0
葬服饰与 多作为服饰 研究
的论证元素出现,鲜少有对明代墓葬服饰研究的专
著,而以纹样为主要对象的更为稀有,可作为未来
研究的着力点,为明代服饰文化研究进行补充 ,形
成的0
2.1大运河流域明代传世服饰品及墓葬出土服饰
明思宗朱由检的京杭大运河
明思宗朱由检的京杭大运河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111年-公元1162年)在位期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的工程之一——京杭大运河的修建。
这一水利工程不仅改变了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格局,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规模与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等方面,对明思宗朱由检的京杭大运河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起源于隋朝时期,为贯通北方和南方的水运通道,具有重要的交通、经济和战略意义。
然而,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大运河的控制逐渐失去,导致河道淤塞、水运中断。
明思宗继位后,意识到大运河的重要性,决心恢复和完善这一水利工程,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二、规模与结构明思宗在位期间,大力修建和整修京杭大运河,使其规模和结构达到了巅峰。
大运河起自北京的汴河,由北向南贯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终于浙江的杭州市。
全程长约1800多公里,修筑了数百处桥梁和堤岸,并增设了闸门、船闸等水利设施,以适应长距离航行和水运需求。
三、对经济的影响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对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大运河提供了一条安全便捷的航道,方便了货物和人员的运输,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促进了各地的经济繁荣。
其次,大运河流经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繁华的港口城市,如扬州、徐州、临安等,吸引了大批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京杭大运河的存在,为明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现代价值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首先,大运河作为水利工程的典范,为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其次,大运河及其周边的文化景观,如遗址、古建筑等,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光体验。
再次,大运河所连接的城市和地区,相互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关系网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综上所述,明思宗朱由检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工程,对经济的发展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的京杭大运河
明代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元朝初建至今已有七百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运河功能、船务文化、社会经济作用等方面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运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沿革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元朝宣德年间被大规模修建完毕,且在明清两朝时期修建进行了多次的修缮和改建。
河道总长达1,794公里,沿途涉及数千个村镇和城市。
运河贯穿了中国的东部地区,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份。
在明代时,运河是中国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之一,京杭大运河从京杭两地的贸易往来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二、运河功能京杭大运河在明代时期,承担了巨大的航运输运作用。
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大量的粮食、盐和棉布等产品和重要物资。
在明代,被称为“四大名产”的盐、铁、酒和丝绸,都是通过运河发往全国各地的。
此外,在那个时代,运河还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物流基础设施,促进了北方和南方的贸易活动。
三、船务文化在京杭大运河上,船务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船工和行商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流,如对于各地货品的交易、船上生活用品的购买、绸缎、漆器等文化艺术品的交流。
这些商贸活动,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不断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
四、社会经济作用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交通流动的发展,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水路运输速度快、成本低,因此,它大大方便了人民的经济活动和贸易往来。
这一时期里,不能没有运河水运的运输方式。
而在运河沿线建立的沙船码头、卫所、税印等重要基础设施,为中国的商业、物流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京杭大运河给中国的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是中国水利工程历史的重要一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沿着这条运河留下的古迹早已成为人们旅游的热门景点,许多昔日的码头、卫所、关隘等都成为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和遗产。
明代文人的京杭大运河观察及其文化价值
明代文人的京杭大运河观察及其文化价值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古运河,其南起江南的杭州,北至首都北京,全长约1800公里。
在中国历史上,大运河曾被称为“天下之大观”、“天下泽国”,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奠定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基础。
在明代,京杭大运河已是一条状如带状的景观,不少文人都被其宏伟壮丽所吸引,不时的前往观察。
京杭大运河的观察京杭大运河建于隋朝(581-618)的首都洛阳,隋唐时期,它已经连接南方物产的广东、江浙一带和北方的京洛、直隶。
到了明代,由于前代的修建和改善,京杭大运河已成为中国最大、最长、最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运河之一。
河上的运输是明代社会的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代表了明代最为突出的交通建设。
因此,京杭大运河也成为了明代文人墨客的重要写生对象。
明代文人对京杭大运河的观察和描绘是多方面的。
他们不仅仅欣赏运河景色,也反对运河暴政,关心渡船、吊桥等基础设施兴建的细节等。
当时京杭大运河上的景观以及流动的历史故事都被明代文人感受并进行着书写,形成了大量的文学、绘画、史料等。
在文学方面,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一幅伴随戏曲中吊桥起落和船在水上漂荡绝妙的场景。
董其昌在《素性续编》中描述了杭州运河的鸳鸯楼,演绎了当地姑娘们婉转幽怨的爱情故事。
不要忘记,在文学作品的铺垫下,感性的人们才能对这座运河和它经历的历史故事感同身受。
在绘画领域,明代画家李梦阳即以他的《京杭大运河图》为代表。
图中所描绘的运河,呈现出了繁多的生活场景,也记录了当此期间运河的繁荣和发展。
在历史学方面,明代群众性的游山玩水的潮流下,产生了大量风景名胜的描写记载,也包括了运河的历史记述。
郑成功开疆拓土的故事也经常在文艺中得以体现。
文化价值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文人墨客们游览运河沿途的景点,目睹它的交通运输,变成生活中的一种方式。
明代文学作品、绘画和史料中的运河描写,不仅让世人了解到当时交通和船运的状态,还展示了风景旖旎的秀美景象。
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
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明代时期是中国海运及运河发展的重要时期,海运和运河在明代的繁荣发展为明清时期的海洋经济和运输体系打下了基础。
《2024年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范文
《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承载着丰富的水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更是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的载体。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对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研究。
二、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其中包括运河的建筑风格、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这些“文化基因”是大运河流传千年的精神内核,也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基因”,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当前,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保护措施不到位;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四、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保护策略(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教育加强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大运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举办展览、讲座、文化节等,增强公众对大运河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根据大运河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确保保护工作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大运河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四)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对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
记载京杭大运河的史料
记载京杭大运河的史料京杭大运河:元朝至当代的史诗般的见证京杭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它见证了中国从元朝至今的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将通过元朝至当代七个阶段,深入探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意义。
元朝:薛澄与《河防通议》元朝时期,薛澄在编辑《河防通议》时,详细记录了世界文化遗产京杭运河的相关河道、工程和治理。
薛澄的著作成为后人研究元代运河的重要史料。
在元朝的统治下,京杭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国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明朝:《京杭运河》与王硕明朝时期,王硕编写了《京杭运河》一书,详细介绍了京杭运河的河道、治理、工程和历史。
王硕在书中强调了运河在国家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指出运河的开凿和疏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朝:《运河志》与《运河全图》清朝时期,内务府编写了《运河志》,系统记载了京杭运河的历史、治理和工程。
同时,清康熙年间的《运河全图》则以详尽的方式描述了京杭运河的全貌及沿岸城镇。
这两部作品展示了清朝对运河的重视和关注,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民国:章心绰与《大运河》民国时期,章心绰在其著作《大运河》中,对京杭运河的历史、作用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指出,京杭运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也强调了运河在当代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当代:国家文物局与中国水利报当代,国家文物局出版的《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汇总了大量关于京杭运河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学者们提供了便捷的研究途径。
此外,中国水利报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与保护》一文,对京杭运河的历史、作用及保护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文章指出,保护好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后世的福祉。
同时,也强调了运河的治理和维护要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从元朝至当代,京杭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姓名:钱克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刘渝龙20030401Y66388摘要明代大运河在中国历朝运河中治理最好、发挥作用最大。
在它的治理过程中,虽出现过反复,但总的来说还是达到了预期结果。
明运河的治理不仅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商货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且为后世治水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力图就明运河的治理及历史地位作一综合性的探讨,以便为在当今现代化建设中对大运河价值的开发提供些借鉴。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段探讨了明运河的治理,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对明运河治理的积极成果作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其不足。
第二部分:就明运河治理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阐述。
第三部分:对明运河承担的漕运重任,进行了纵向探究和归纳。
第四部分:主要从二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由经明运河的商贸活动。
第五部分:对明运河沿岸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作了分段研究,并承上启下地分析了沿岸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第六部分:对明运河在巩固国防,维护统一方面的作用,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明运河漕运城镇商贸活动成祖京师AbstractTheGreatCanalofMingDynastywasharnessedmosteffectivelYandplayedthemostimportantroleinAclentChina.Althoughthereweresomefailuresduringitsharnessing,theharnessingofMingCaJlalgenerallyachievedthedesivedresultsTheharnessingofMingCanalnotonlybroughtagreateffectonthepolitiCS、economy、trade—businessandSOoninMingDynastybutalsoproducedthevalubleexpierenceforlaterages.TheessaysytheticallyprobedintoMingCanal’SharnessinganditShiStoricalpositioninordertopresentsomereferencesfordevelopingthevaluesofGreatCanalinthecourseoftheconstructionofthefourmodernization.ItconsistsofSixpartS.PartlprobledintotheharnessingofMingCanalinturn.ItfullyaffirmedandhighlyvaluedthepositiveresultsofMingCanal’Sharnessingfromtwoaspects,partandwhole,atthesametime,pointingoutitsnegativeoutcomes.Part2setforththeeffectofMingCanal’Sharnessingontheagrieu]tureproandcon.Part3verticallYlookedintotheimportanttaskofcaoyunundertakenbyMingCanalandsummeditup.Part4analyzedandconcludedthetrade—business’activitiesthroughMingCanalfromtwoaspects.Part5researchedtherisinganddevelopmentofthecitiesandtownsalongMingCanalinlengthandanalyzedthecausesoftheirrisinganddevelopmentfromaconnecting1inkbetweentheprecedingandthefollowing.Fromthoseconcerned—politics、economy、militaryandwhatnot,part6discussedthefunctionofconsolidatingnationaldefenseandupholdingnationalunificationbyMingCanal.Keywords:MingCanaloftrade—businessChengzhuCaoYunCityandtownActivitycapitalII引言中国运河历史悠久,隋代全线开通后,堪称世界文明之最。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共3篇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共3篇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1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最著名的综合性运河,是中国水运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的延伸从北京、河北一路到浙江、江苏,全长1794公里。
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尤其在明清时期,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和交通方面,更从文化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一、明清大运河的演变在中国的古代,由于江南水乡的交通优势,水运成为了主要的交通方式。
在南北交通环节上,大运河成为了极为重要的通道。
在汉代,淮水与黄河的水文条件差异很大,加之大量内地人口及物资输出,故而已形成了以梁山为核心的两河交汇水运大通道。
南北朝时期,这个水运大通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也就是今天的大运河。
明朝的修筑和重建使得大运河的系统网络更加完善。
清朝的规整改革使得大运河的整体水位和漕运标准统一且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在整个明清时期,大运河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热土。
运河周边的商业城镇、港口码头等地区因其商业交往等优势,逐渐形成文化交流的聚集地。
二、明清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运河的沿线地区,南北文化在交流中相互交融、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分支。
同时,运河沿线还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包括了大量的文化、历史和人文遗产。
1.文化遗产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大量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比如,中国的“两山一水一分田”景观形成了一个生态区,在现代以为重要的环境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扬菜则是运河沿岸的一个重要生产,以其口感鲜美、风味独特的特点与运河沿线的文化景观融为一体。
2.文化交流由于运河沿线的城市经济中心,各地商家和学者沿着运河走过来,拥有了日常交流的机会。
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综述
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综述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该运河自北方的天津起始,一路南行,穿过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以及浙江五个省份,最终在南方的杭州汇入钱塘江。
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历史上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隋唐时期,达到极盛于明清时期。
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首先,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权力中心的象征。
经过数千年的建设和运营,大运河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与百姓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
不同朝代的皇帝们都非常重视大运河的修整和保护,将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统一的象征。
例如,隋炀帝为了加强其政权,修建大运河,加深了北方采矿、旅游和经济贸易的联系。
只有显得“消极谨慎”的统治者认同大运河的重要性,才能维持其地位和政权。
其次,大运河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大运河历史悠久,它上面的城镇、村庄、码头、桥梁等都承载着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和习俗。
遍布大运河沿线的运河文化藏匿着传统各民族同化于不同地区的历史印记。
例如,大运河上的杭州、扬州、徐州等地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城,这些城市沿河而建,历史上一直是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沿运河而建的小镇和村庄,传承了种植、丝绸、造船、渔业等传统产业,形成了独特的物产、习俗和民俗。
这些地方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沟通做出了贡献。
此外,大运河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建筑的发展。
大运河在数千年的运营中,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工程技术和建筑技术。
例如,在大运河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船只和堤坝设计,这些设计在古代都是颇具创意的。
另外,在大运河的河道和港口附近,可以看到很多各时期的水门、闸门等水利设施。
这些工程和建筑设计不仅为大运河提供了便利运输的条件,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辉煌。
此外,大运河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作为一个交通大动脉,是一个繁忙的商业中心。
许多文人墨客也因此来到大运河沿岸,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古道文化视域中的京杭运河研究
古道文化视域中的京杭运河研究京杭运河,南起北京、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中国创建最早、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大运河,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
作为中国古代水运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京杭运河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为东西交通、南北交通的联系提供了重要手段和保障,而且也成为东西文化、沿线文化交流的媒介。
如何通过研究运河,发现历史文化的文化渊源、追溯文化传承,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历史渊源与沿线文化对于运河历史的研究,从其诞生背景、修建历程、发展变迁三方面考虑,运河修建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修建了数十公里长的漕渠,到南北朝、唐、宋、元等时期,运河得到了更为系统、全面的发展。
其中,唐代时期运河两次开凿的历史意义尤为突出,一方面修建了长达1100公里的南运河,极大地拓展了运河的规模和功能,从而也为唐代繁荣时期的长安带来了尤为丰富的财富来源;另一方面,唐代运河也成为北方与南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漕运业的大发展,不仅改善了北方与南方的物资流通和交流,也使南北文化以及各个方面和区域之间的文化产生了碰撞、交融、交流。
沿线文化的特点也与运河的修建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首先是南北文化的差异表现,江南地区百姓自古以来便以商贾、摆摊卖货、捉鱼为生,荡舟游湖、游河而出名,而北方人则以种地、养畜以及经商流通为主,两者文化相差甚远,而运河的修建则为两者交流提供了平台,互通有无、互补互利,也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由此,运河沿线的文化也产生了诸多独特特点,如杭州的西湖文化、苏州的园林文化、扬州的唐宋文化、南京的明清文化等等。
二、京杭运河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启示如今,京杭运河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作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前往观赏。
而历经千年岁月沉淀下来的运河文化则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运河沿线的社会经济、旅游文化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方面,运河经济成为了地方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这不仅体现在沿岸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还见证了数多民间经济、商业文化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
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连接了中国的首都北京和江南地区的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
自古以来,京杭大运河扮演着重要的交通和经济纽带的角色。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探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
2. 历史背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它最初是为了解决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问题而建造的。
在隋唐时期,运河经历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改造,成为了一个庞大而繁忙的水上交通网络。
宋代时,运河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支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运河的地位逐渐下降,直到20世纪初,运河几乎被完全废弃。
3. 现状分析目前,京杭大运河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扬州、苏州、杭州等,都位于运河沿线。
这些城市依托运河资源,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运河的水资源也被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
然而,由于长期的废弃和疏于维护,运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同时,运河沿线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面临着压力,需要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发展潜力尽管京杭大运河目前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它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运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沿线城市带来了经济收益。
因此,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其次,运河可以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资源。
通过合理利用运河沿线的土地和水资源,可以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此外,运河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5. 建议和展望为了实现京杭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运河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 推动旅游业发展,提升运河沿线城市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
- 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运河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确保运河的水质和供水安全。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档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姓名: 高倩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班级: 旅游管理42学号: 2224224指导教师: 秦淳霞职称: 讲师2007年6 月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高倩指导老师秦淳霞摘要: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京杭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提升古运河的整体历史文化价值,重新发挥古运河在当代的旅游文化功能,为古运河沿线城市的申遗工作做好准备。
本文通过阅读近二十年来有关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回顾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运动变迁,全面介绍了两岸城市旅游景点,并对运河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践状况做了评估,展示了当代南北沿河城市对运河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指出了今后运河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A summary of tourist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the Grand Canal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Gao QianTutor Qin ChunxiaAbstract: For protecting and exploiting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Grand canal, exerting tourist functions of the old canal, getting ready for the cities along the Grand canal apply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Grand canal, overall briefs the scenery spots along the Grand canal, estim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ituation for the canal by reading abundant of literatures between 1999 and 2007, then exhibits the progress of analysis about tourist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analysis and theory research from culture protection angle.Key words: The Grand canal;canal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 protection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拱霞桥,北至北京积水潭,纵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6省市,全长18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我国古代贯通南北的唯一交通大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综述王文淑(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南北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对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明代的京杭大运河在历代王朝中治理得最好,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近年来,关于明代运河的研究也是成果颇多,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总结和评论,以求找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明代;京杭大运河;综述中图分类号:K928.4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4)04-0085-04Review on the Grande Canale Between Beijing and HangzhouWANG Wenshu(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ourism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Abstract:The Grande Canale Between Beijing and Hangzhoul is the main artery of waterborne transport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China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upon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in different dynasties.The well-management of the Grande Canale in Ming Dynasty saw its great contribution at that time.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study about the Canal in Ming Dynasty and this paper is to dig out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study by summarizing and discuss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Key Words:Ming Dynasty ;The Grande Canale水路运输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隋代统一中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发展江淮漕运,增强北方边防的军事力量,开凿和疏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浙江余杭的大运河。
隋唐以后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逐渐北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开通和疏浚连接南北交通运输干线的大运河,成为了历代统治者的共识。
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北京,一方面进一步开凿沟通河北、山东运河河道;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整修技术也逐渐成熟,运河的管理也在日益完善。
一、关于运河的著作和文献目前国内研究运河的整体性著作有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岳国芳的《中国的大运河》,傅崇兰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夏坚勇的《旷世风华:大运河传》,姚汉源的《京杭运河史》,嵇果煌的《中国三千年运河史》,这几部著作都是整体性地记录各个时期的大运河的历史与发展,为京杭大运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安作璋的《中国运河文化史》,全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收稿日期:2013-11-14作者简介:王文淑(1990—),女,江苏丰县人。
江苏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明清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29卷第04期2014年04月Vol.29,No.04Apr .2014期的运河文化,其中对明代的京杭大运河做了详细的论述,分了八章介绍明代的运河和运河文化。
李泉的《山东运河文化研究》,通过对山东运河区域文化的研究,来探究齐鲁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王云的《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变迁社会变迁》,在继承前人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综合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明清时期极具有特色的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动因,社会变迁的起因作了深层次的分析。
在明代,围绕着京杭大运河,出现了一大批的治运人物和关于运河的文献。
这些人物的事迹和运河文献的价值,在我国运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我们研究运河提供了最原始的史料。
有关明代运河的文献十分丰富,第一部是《漕河图志》,作者是明代的王琼,此书成于弘治九年(1496),是京杭运河长江以北至北京段的专志。
全书共有八卷:卷一漕河之图、漕河建置、诸河源委、漕河;卷二漕河上源、诸河考论;卷三漕河夫数、漕河经用、漕河禁例、漕河水程、漕河职制;卷四奏议;卷五、六碑记;卷七诗;卷八漕河水次仓、漕运粮数、漕运官军船只数、运粮加耗则例、运粮官军行粮、运粮官军赏赐。
这些记载是研究运河前期史的非常宝贵的资料。
第二部是《治水筌蹄》,作者是明代的万恭,此书为札记体,论及黄河、运河及其他的治河笔记共有148篇。
书中的很多内容为《行水金鉴》所采用。
内容涉及广泛,也为人们研究古代运河治理提供借鉴。
第三部是《河防一览》,作者是明代的潘季训,潘季训一生主要在治理河道。
此书阐述了作者“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思想,他的治黄和治运的思想尤其难得,保留了治河的大量的原始资料,包含了丰富的治理黄运的技术措施。
对后代人们对运河的治理和建设具有大量的参考价值。
二、关于京杭运河的工程与管理研究明清时期,运河河工关系到京杭运河的通畅,河工组织的建立也是发挥河工职能的重要保障。
由于河道工程需要的河工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组织管理形式。
吴清的《明清京杭运河河工组织研究》以闸、浅、泉等和工行组织为例,探讨老人、小甲、闸官等组织管理形式的利弊、延承与变革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探讨明清运河畅通过程中的人力因素。
[1]闸官是专门负责闸务的官员,掌管闸的储泄、启闭之事。
闸官一职直到元代才正式出现,作为运河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一类,要与不同地位的人员打交道,所以虽然闸官地位低,但是又是不可或缺的。
于琪的《明清京杭运河闸官研究》就深入探讨了闸官的设置与历史沿革,闸官的职能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浅铺也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水利设置与河工组织之一,主要功能在于疏通运河淤浅,保持运道的通畅。
[2]历经了明清社会的发展,浅铺、浅夫经历了从“铺”到“堡”,由“征发”到“雇募”的过程。
吴欣的《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浅铺研究》,还分析了浅铺的两种性质,一种是解决运河淤浅的空间设置,其存在与区域聚落的成长密切相关;另一种是由浅夫所组成的群体组织,其来源和管理是区域社会群体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
[3]明代京杭大运河沿线共设有50余处驿站,它们是传递政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员来往官吏等中途停歇、食宿、更换马匹、车船等补给所需的场所。
这些驿站大都是兼有水路和陆路双重功能的水马驿站,它们有着严密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并在国家信息流通与公务往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岳广燕的《明代运河沿线的水马驿站》具体分析了明代运河沿线驿站的功能、地位与作用。
[4]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驿站还设置了许多驿丞,主管这些驿站的驿丞形成了与运河沿线以外的驿丞不同的特点,王春花的《明清京杭运河之驿丞》就分析了这些驿丞的特点,他们来源相对正规,薪俸收入相对稳定,驿务相对的繁忙,数量的变化也较大。
[5]李德楠的一篇《试论明清河工用料的时空演变———以黄运地区的硬料为中心》,河工所用砖石等物料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散抛碎石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后来推广至河南,山东。
砖料的烧造则从河南推广至江南。
作者具体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江南地区山多,石料丰富,河南部分地区有的因为距离石料场所远,有的因为逆流运送比较艰难,所以才会考虑以砖代石。
这些都反映了河工技术和治河方略的内在变化。
[6]另一篇《试论明清时期河工用料的时空演变———以黄运地区的软料为中心》,论述了自明至清经历的民柳到官柳、官柳到芦苇、芦苇到秫秸的演变过程。
实质上是河工和地域开发导致的环境后果在物料上的反映,是环境适应的结果。
[7]明清时期,为了使运河有足够的水量,充分发挥运河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水源补给的法令,饶明奇的《明清时期关于运河水源管理的立法建设》分析了这些具体的法令条文,阐述了这些法令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以及弊端。
[8]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实行南粮北运,是开通京杭运河的主要目的。
为了保证漕运及时安全北运,在明代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漕运制度,也正是由于漕运制度的实施,才保证了南粮北运的实现,并促成了明代二百余年运河航运的兴盛局面。
刘清平的《明代漕运史浅谈》论述了漕运的概念和明代漕运的方式,明代漕运所经历的阶段,漕运的管理方式以及漕运的影响。
[9]胡梦飞的《辉煌与没落———明代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衰》论述了明代漕运的兴衰过程,分析了漕运对于明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性。
[10]陈文娟的《明代首任漕运总兵官———陈瑫》论述了在漕运制度高度发展的同时,陈瑫作为总兵官对漕运所做的贡献,奠定了明清漕运的基石。
[11]华红安的《明代漕运制度的创立人———陈瑫》[12]和廖高明的《明代治运名臣陈瑫》[13]也是在总结陈瑫的治运功绩。
自运河开凿以来,漕运就成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明王朝也不例外。
为了运输漕粮,明政府先后在南京、临清、淮安、九江、武昌设立船厂,制造船只,其中淮安清江,临清卫河作为明代最大的漕船修造地,在国家漕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郑民德的《京杭运河明代漕船厂研究———基于清江、卫河船厂的历史考察》,通过对二厂的设置沿革、管理运作、功能作用的分析,揭示明代漕运政策及京杭运河河道形势大的变化。
漕军是明代军队中一支鲜为人知的特殊部队,它虽然没有军事上的辉煌战绩,然而它在千里漕河上将数百万的漕粮运往京师,为维系明朝的政治统治,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
[14]林任梁的《明代漕军制度初探》就对明代漕军制的形成、职能做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
[15]王伟的《明代漕军制的形成及演变》涉及到明代漕运法经过了支运兑运和支运相参,最后变为长运后,职业性的漕军应运而生,分析了漕军为维护明王朝漕运的正常运行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16]李想的《明代漕军的私货贸易活动及其影响》一文,论述了漕军的私人贸易活动对于漕运的影响,以及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沿线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是明代漕军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17]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非常重视漕运,为了将大量的税粮通过水路运往京城或者是其他的军事要地,中央政府往往在人工或者是自然河流沿岸设置水次仓储,以便转运或储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