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二、基础知识

1、正音

唐雎(jū)怫然(fú)跣(xiǎn)抢地(qiāng)

韩傀(guī)休祲(jìn)缟素(ɡǎo)色挠(náo)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2)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3)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4)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

3、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

(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4、一词多义

(1)使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

(2)虽

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B、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

(3)徒

A、免冠徒跣(光着)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4)夫

A、此庸夫之怒也(fū成年男子名词)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发语词无义)

(5)以

A、以头抢地耳(以:介词“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

C、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

D、以大易小(以介词,用)

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2、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状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跑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3、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1)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本文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跃然纸上。

(2)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两个相对而存在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语言、行为等都截然不同,在尖锐、矛盾冲突及多方面的对比衬托中突显人物,奇妙无比。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题目:

1:在文章中找出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施恩嘉惠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的句子。

答: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与君”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简析“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作用。

答: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了本国国土的利益。

3: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的潜台词。

答:你最好将你们的国土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后果将不堪设想。4: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有很多,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例。

答:

蔺相如完璧归赵

晏子使楚,楚王自取其辱

诸葛亮舌战群儒,连吴抗曹

6:唐雎以“士之怒”回击“天子之怒”,表现怎样的精神?

答:忠贞爱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7:唐雎反击秦王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故事?

答:表明要效仿他们,刺杀秦王,同时表明和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8:唐雎反击秦王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答: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安陵国。

1.(1)fú(2)qiāng(3)xiǎn(4)guī(5)jìn(6)gǎo 2.(1)扩充(2)有才能有胆识的人(3)只,仅仅(4)交换(5)吉祥(6)道歉(7)屈服(8)明白,懂得3.(1)即使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是五百里吗?(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3)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4)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5)心理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6)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4.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5.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6.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7.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8.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9.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10.“海大鱼”,以海喻齐国,实以海水喻齐民,以大鱼喻靖郭君,大鱼在海中最为得意,钩网对它无能为力。11.“谏止三言”,妙在客进“三言”之前的请谏,故作十三字的危言,又复进八言“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加上最后的注释词共五十六言。12.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力量和作用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