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教授专访--中国的急诊现状,不是想象的那样
国际急诊医学发展现状
国际急诊医学发展现状
徐腾达;于学忠
【期刊名称】《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003)004
【摘要】国际急诊医学(International emergency medicine,IEM).是急诊
医学的亚专业,旨在发展国际急诊医疗服务,让世界各国人民享有应有的急诊医疗服务。
国际急诊医学包括发展和比较各国急诊运行模式、国际急诊医学教育和培训等。
本文主要探讨:国际急诊医学系统(医院内急诊科),各国急诊医学发展现状,影响国际急诊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展国际急诊医学教育和培训及其意义。
这对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4页(P1422-1425)
【作者】徐腾达;于学忠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北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9.7
【相关文献】
1.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J], 邵孝鉷
2.遵义市急诊医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J], 张兴毅;刘祥
3.西藏山南地区急诊医学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J], 屈纪富;胥全宏;文亮;刘明华;彭
顺舟
4.简析基层医院急诊医学发展现状与前景 [J], 袁建;粱庭栋
5.史迪医生深度解读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缓和医疗专场会议 [J], 马为民;宁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抓住时代机遇,拓展“大急诊急救体系”
抓住时代机遇,拓展“大急诊急救体系”作者:刘志学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第19期2017年6月23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国急危重症大会”在泉城济南隆重开幕。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学科带头人、胸痛中心主任陈玉国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据记者了解,这次会议是我国急诊医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因为在此次会议上,不仅召开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议、全体委员会议及青年委员换届会议,为学会今后的工作作了安排部署,还成立了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中国抗栓学院、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俱乐部、齐鲁中国医院院长联盟、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急诊急救产业分会等行业组织机构。
这些学术组织的建立,进一步突出了学科特色,推进了学术繁荣,拓展了“大急诊急救体系”,并将促进形成大的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东部与西部医疗中心协作发展的大格局。
此次会议闭幕后,本刊记者就我国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现状以及上述学术组织成立的背景和意义,深入采访了陈玉国教授。
创新学科思路,拓展“大急诊急救体系”采访前记者了解到,以“急诊(Emergency)、创新(Innovation)、机遇(Chance)、联盟(Unity),EICU”为主题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国急危重症大会”,是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办的一次2017年度我国急诊医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
身为大会主席的陈玉国教授在6月23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阐述会议主题时表示:“这届会议的主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急诊医学应勇于抓住时代机遇,创新思路、主动担当,组建联盟、拓展体系,携手同行、共同进步;另一方面,EICU,也是‘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英文缩写,EICU为持续管理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切实保障,已经成为急诊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希望能拓展大急诊急救体系,促进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
中国急诊医学三十年
中国急诊医学三十年于学忠【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04)003【总页数】3页(P221-223)【关键词】急诊医学;中国【作者】于学忠【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1983年,我国正式开启中国急诊医学新时期。
历经30年的奋斗与努力,中国急诊医学迎来了最具挑战,也是最跨步向前的发展时期。
1983年之前,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执行“急诊主治医师负责制”,由内科一名对急诊工作比较了解的主治医师长期值班,负责巡查在急诊室留观的患者及救治危重病患者。
邵孝鉷教授就是“急诊主治医师负责制”的第一任主治医师。
两年后,协和急诊室状况日益改善,几乎没有事故和纠纷发生,内科希望将邵孝鉷教授调回。
但邵孝鉷教授认为这个对急诊患者有益的制度不能就此终结,于是写了2封报告,分别给时任内科主任张孝骞教授和党委书记王辅明同志,要求把自己的人事关系调到门急诊科。
两位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邵孝鉷教授就此留在了急诊室工作。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下令设立独立的急诊科,邵孝鉷教授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成为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这时,邵孝鉷教授受《中华内科杂志》邀请撰写一篇介绍“emergency medicine”的论文,他将中文名译为“急救医学”,张孝骞主任审稿时改成了“急诊医学”,并解释说:“如同手术是外科的重要诊治手段一样,‘急救’也只是急诊医学的一种手段。
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更广。
”“急诊医学”这一学科称谓就此延续至今。
邵孝鉷教授出任急诊科主任后,陈敏章院长与他面谈,希望将这一新兴学科办出特色,使同行一眼就能认出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邵孝鉷主任认为应该立一个“科训”,他提交的科训是“高速度、高效率,一切为急伤、病人”,而陈敏章院长又补充了一句“高度责任感”。
就这样,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
解决急诊拥挤构想
解决急诊拥挤构想
于学忠
【期刊名称】《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年(卷),期】2014(002)001
【摘要】急诊科是医疗机构的窗口,急诊医疗护理工作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整体评价.国外研究表明,急诊机构的就诊及时性是影响患者满意度最主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的急诊/急救医疗进步和发展迅速.各级市、县均建立了急救中心(站),并形成了网络,可以统一调动和指挥,急症或创伤患者的院前死亡率下降.随着城市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医院急诊服务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急诊科治疗区域患者的流量过多,超出其处理能力,即急诊需求超过急诊资源,导致急诊拥挤(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现象频繁发生,已成为当前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总页数】4页(P1-4)
【作者】于学忠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北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3.2
【相关文献】
1.中国交通拥挤收费的理论分析、经验借鉴与初步构想 [J], 宋顺锋;王家庭
2.加快急诊患者分流,缓解急诊室拥挤 [J], 张茂;叶立刚
3.我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拥挤现象及对策研究进展 [J], 王蕊
4.急诊科拥挤现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J], Cao Lin;Ge Hongxia;Zheng Ya'an
5.基于离散事件模拟模型的急诊拥挤度评价方法研究 [J], 陈琪; 祝鹏英; 高亚翠; 石娟; 么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家专访于学忠:从卫健委“9号令”看抗感染之新战略
专家专访于学忠:从卫健委“9号令”看抗感染之新战略⽬前,抗⽣素滥⽤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在抗⽣素使⽤量巨⼤的中国,这种问题尤为突出。
当抗⽣素失去作⽤之时,很多重要的医疗⼿段都⽆法有效实施。
若不重视抗⽣素的合理使⽤,最终⼈类可能⾯临感染后⽆药可医的境地。
2018年5⽉,为进⼀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遏制细菌耐药国家⾏动计划(2016-2020年)》,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管理,国家卫⽣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管理有关⼯作的通知》,⼜称“9号令”。
从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到2017年的“10号令”,再到今年的“9号令”,国家对抗菌药物的管控⼒度可谓不断升级。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于学忠教授,对此次“9号令”的发布背景、核⼼内容,以及⾝为抗感染“重地”的急诊科如何调整策略等发表看法。
抗⽣素管控不断“加码”,原因有⼆从临床医⽣⾓度来讲,国家对抗菌药物管控不断“加码”,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多年来民间⼀直有“看病难、看病贵”的说法,其中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就是抗⽣素的使⽤⽐例过⾼。
抗⽣素⼀般都是进⼝药,价格较贵,这导致了较⾼的医疗费⽤。
第⼆,抗⽣素的滥⽤可能最终会影响⼈民健康,尤其在⼀些⼈体不需要抗⽣素的时候摄⼊了抗⽣素。
例如,⼈⼯养殖的鱼类、禽类、畜类,甚⾄蔬菜类等,都可能存在滥⽤抗⽣素的现象。
也即,在⼈类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导致了抗⽣素的过度使⽤。
基于这些情况,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抗⽣素使⽤的管理条例(“9号令”),将加强抗⽣素管理做为⼀个切⼊点,以更好地把握“⼗三五”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
从“9号令”五项⼯作要求,看我国抗⽣素管理新动向链接:卫健委“9号令”的五项⼯作要求1.加快建设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和诊疗团队2.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重点环节管理3.加强⼉童等重点⼈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管理4.加强抗菌药物监测评价和公众宣传5.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阶段性评估⼯作“9号令”强调,抗⽣素不但要管理,⽽且要进⾏科学的管理。
注重急诊医疗纠纷的防范
注重急诊医疗纠纷的防范
于学忠
【期刊名称】《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003)002
【摘要】医疗纠纷是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双方发生矛盾,通常是由于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有分歧。
急诊历来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无论国内外,急诊发生法律纠纷的比例都排在各科室前列。
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1999~2002年4年间,就发生了85起急诊医疗纠纷,年均发生医疗纠纷21.25例。
【总页数】1页(P1156)
【作者】于学忠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
【相关文献】
1.注重病历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J], 沈平
2.注重医患沟通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有效方法 [J], 吕长秋;杨学珍;杨明
3.护理教学应注重防范医疗纠纷意识的培养 [J], 田承颉;贾美英
4.急诊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J], 李桂芝;郭海燕
5.风险管理在防范急诊医疗纠纷和投诉中的作用探讨 [J], 涂兰英;蒋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诊医师如何应对急性重症肺炎的挑战
急诊医师如何应对急性重症肺炎的挑战
于学忠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13(26)5
【摘要】今天,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网络一道最重要的屏障,急诊医师则被推到抗击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第一线。
【总页数】1页(P1-1)
【关键词】急诊医师;急性重症肺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性感染性疾病;公共卫生安全
【作者】于学忠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急救复苏医师协会;<临床误诊误治>编委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2.3
【相关文献】
1.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探究及对策 [J], 张伟
2.融合创新开创急性心梗中西医综合诊疗新纪元专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院胸痛
中心医疗总监张敏州教授 [J], 杰然;馨兰;
3.呼吸科医师如何应对急性重症肺炎的挑战 [J], 侯晓琳
4.急诊该如何应对急性重症肺炎 [J], 汪翼
5.急诊该如何应对急性重症肺炎 [J], 张恩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诊科拥挤现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254・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9年3月第26卷第2期Chin J TCM WM Crit Care,March2019,Vol.26,No.2•综述•急诊科拥挤现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曹琳葛洪霞郑亚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100191通信作者:郑亚安,Email:z.y.a@【摘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及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现有急诊医疗资源难以满足患者不断增加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导致急诊科拥挤现象日益加剧,从而威胁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安全。
其中,老年患者因多病共存、诊疗复杂等特点,占用了大量的急诊科医疗资源,已成为急诊科拥挤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
现就国内外急诊科拥挤现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老年患者对急诊科拥挤现象的影响及相应缓解措施,期望能为国内急诊科拥挤现象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诊科;急诊科拥挤;老年患者D0I:10.3969/j.issn.1008-9691.2019.02.031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overcrowding Cao Lin,Ge Hongxia,Zheng Ya'anDepartment of Emergency,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Beijing10019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eng Ya'an,Email:z.y.a@[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es of aggravation of social population aging degree and elevation of health awareness,the emergency medical resource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of patients,leading to the increase of conges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at has threatened the safety ofthe entir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Among the patients,because the elderly patient diseases are characterized bycoexistence of multiple diseases,the complexit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etc,they occupy a large number of emergencymedical resources,resulting in the mai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overcrowding in emergency department.Therefore,we hav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 overcrowding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summarized the effect of elderly patients on the overcrowding and reviewed the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measures,expect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overcrowding in China.【Key words]Department of Emergency;Overcrowding in DOI:10.3969/j.issn」008-9691.2019.02.031急诊科拥挤现象由来已久且日益加剧,由此产生的医疗质量下降、医患满意度下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下降、护士焦虑情绪增加⑴等不良后果现已成为全球性难题。
中国急诊的现状和将来
中国急诊现状和存在问题
4、工作模式的弊端
—— 院前和院内 • 急救中心和各个医院之间也没有统一 的调配方案; • 急救中心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调度安排, 只负责联系派遣救护车,不承担和各个医 院急诊的沟通,使得接诊医院毫无准备, 只能被动的接受病人,有时常常因为过于 集中的患者而使得急诊医师疲于应付。
中国急诊现状和存在问题
3、急诊科医师自身缺陷 —— 认知不足,知识不全面
• 大多数急诊/急救人员仅接受过普通医学 教育,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急诊医学教育,所 以关于急症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知识不可能 深入,抢救技术不能规范化、标准化,难以 满足急诊诊疗过程中快捷、方便、安全的基 本要求。
中国急诊现状和存在问题
中国急诊现状和存在问题
2、由急诊室到急诊科
• 仅设立科主任,急诊科医师由各科医 师轮转组成; • 另一种情况是由医院的其他科室抽调 人员,组成独立的急诊科,再通过医院 的人员招聘工作对科室组成人员进行完 善完备。
中国急诊现状和存在问题
• 急诊科医师的流动性大,往往影响科室 的进一步发展; • 组成人员的来源不一,其临床工作常常 受其原有知识限制,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相应 的误区。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68岁男性患者,主因胸闷、憋气,伴晕厥一次就诊。 就诊时心电图检查如上图。
患者就诊后予以 鼻导管吸氧,氧 流量3L/min,指 尖脉氧饱和度为 98-99%。在此 情况下急查血气 分析,结果如右 图所示。
氧合指数=238
约请心内科会诊——会诊意见
中国急诊现状和存在问题
中国急诊现状和存在问题
3、急诊科医师自身缺陷 —— 专科程度欠缺
• 急诊科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不是以独立的 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范围,而是以疾病的 急缓和危重程度进行判断,更加注意患者的 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
抓住时代机遇,拓展“大急诊急救体系”——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陈玉国教授
抓住时代机遇,拓展“大急诊急救体系”——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陈玉国教授刘志学【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14)019【总页数】3页(P1-3)【作者】刘志学【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7年6月23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国急危重症大会”在泉城济南隆重开幕。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学科带头人、胸痛中心主任陈玉国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据记者了解,这次会议是我国急诊医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因为在此次会议上,不仅召开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议、全体委员会议及青年委员换届会议,为学会今后的工作作了安排部署,还成立了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中国抗栓学院、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俱乐部、齐鲁中国医院院长联盟、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急诊急救产业分会等行业组织机构。
这些学术组织的建立,进一步突出了学科特色,推进了学术繁荣,拓展了“大急诊急救体系”,并将促进形成大的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东部与西部医疗中心协作发展的大格局。
此次会议闭幕后,本刊记者就我国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现状以及上述学术组织成立的背景和意义,深入采访了陈玉国教授。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以“急诊(Emergency)、创新(Innovation)、机遇(Chance)、联盟(Unity),EICU”为主题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国急危重症大会”,是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办的一次2017年度我国急诊医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
身为大会主席的陈玉国教授在6月23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阐述会议主题时表示:“这届会议的主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急诊医学应勇于抓住时代机遇,创新思路、主动担当,组建联盟、拓展体系,携手同行、共同进步;另一方面,EICU,也是‘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英文缩写,EICU为持续管理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切实保障,已经成为急诊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急诊降阶梯思维-于学忠
急诊考虑问题 顺序:生命危 险吗?可能的 原因?原发病 性质和部位? 注重对急症判 断和紧急处理
急诊医学强 调“时间窗” 的概念,遵 循先救命后 治病的基本 原则,以降 低医疗风险
2017/5/4
12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危急重症之一 病死率高,文献报道约为6-10% 在我国由于地区间医疗水平及医疗资源发展极度不均衡,部分地 区病死率可达20%以上,甚至更高 短时间可致命,缺乏规范化治疗标准,故亟需采用“降阶梯思维”
生命垂危患者
( fatal patient )
有潜在致命危险患者
( critical patient )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
( acute patient )
普通急诊患者
(emergency patient)
非急诊患者 视当时急诊情 况适当延时诊治 (non-emergency patient)
2017/5/4 8
2017/5/4
6
“降阶梯”思维的具体要求
A 降阶梯思维 B C 先稳定生命体征后病因治疗 D 选用最快捷最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哇,明白啦! 急诊医学的内容、 方法区别于各传统 专科,是一门完全 意义上的新兴医学 专业
先 救 命 后 治 病
2017/5/4
7
降阶梯思维与先救命后治病
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 心肺复苏 5-10分钟内给予病情评估和急 救措施 30分钟内急诊检查 及急诊处理 30分钟至1小时 予急诊处理
2017/5/4
14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
评估
判 断
抢 救
再评估
评估
•A ——气道 •B—— 呼吸 •C—— 循环 如有生命危险 立即抢救
“急诊不急”让人着急
“急诊不急”让人着急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24期在急救中心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骚扰电话、“骗车”行为等使有限的急救资源被滥用。
据介绍,急救中心的调度指挥室每天呼入电话超过2/3为无效电话。
“误拨、非急救需求,甚至是恶意骚扰等占比很大。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的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急诊科诊疗5187.9万人次,2012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达到10780.5万人次。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員、北京协和医院(下称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说,急诊科“外热内冷”,表明“急诊系统已经负荷过重,有功能衰竭之忧”。
急诊科缘何“重病”缠身?急诊科的疾患又需要怎样的“调治”?诸多问题已无法回避。
“不急”的急诊病患一项由协和医院牵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33家三级医院的急诊资源调研结果显示,急诊科建科多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科室面积大多为五六百平方米。
虽然急诊科规模五到十年会扩张一次,现有面积大多达到5000-8000平方米,但由于年急诊量比建科初期增加了5-15倍,多数医院的急诊科仍然十分拥挤,过道、走廊“加床”遍布。
于学忠说,就全国而言,建筑面积过万、从业人员过百、年急诊量过十万的“巨无霸”式急诊科已经屡见不鲜,但无论急诊科如何“做大”、“扩张”,“乱”与“挤”却几乎如影随形。
然而,急诊科“超载”的,大多是“不急”的急诊病患。
据于学忠估计,通常而言,真正需要看急诊的患者不到总量的50%。
“急诊科充斥非急诊病患的情况十分严峻,这意味着,有限的急诊资源正在被大量滥用。
”“急诊不急”,首先源于公众对急诊的认识误区。
急诊,即紧急情况下的治疗。
在于学忠看来,医院设立急诊科的初衷主要有三:一是挽救生命;二是稳定患者脉搏、血压、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解除其潜在生命危险;三是解除患者的急性痛苦,比如起疹子、卡鱼刺等。
“总而言之,急诊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公众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的紧急时刻,能够在最短时间获得专业、科学的救治。
急诊医师要做到“文武相兼”——访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协会会长于学忠教授
时 间性 。而病 因诊 断 往 往 需要 相 当长
的时 间 。鉴 于 此 。 诊 医学 针对 急 危重 急
学 忠 教 授谈 到 了 国外 发 达 国 家 急 诊 医 学 的 发 展 状况 .他 介 绍说 : 在 欧 美 的 “
一
展 的结 果 , 政府 部 门几 乎 没 有 干 预 过 。 刚才 我 介 绍 了 ,唯 有 急 诊 和 全 科 医学 的发 展 。 由政府 出面 干 预 的 。 ” 是 于学
唯一两次得到政府直接指导的学科
采访 一开 始 .于 学 忠教 授 首 先 谈
起 了 急诊 医学 的发 展 背 景 : 急诊 医 学 “ 最 早起 源 于 美 国 。它 的 历 史 可 以追 述
生部颁发 了关 于( n O 强急诊科 ( ) J 室 建
设方案》 ,要 求 三 级 医 院建 立 急 诊 科 ,
“ 瞄 准后 开 枪 ” 先 。这形 象 地 体 现 出 了
急 诊 医 学 较 为 特 殊 的 临 床 思 维 与 决 策 。“ 瞄准 后开 枪 ” 先 寻找 病 因 , 先 指 明
确 诊 断 ,然 后 进 行 治疗 ; 先 开 枪 后 瞄 “
度 、 险 等 因 素 的影 响 , 部 分 医 生 的 风 大
再 进一 步 寻 找 病 因 ,有 针 对 性 地 进 行
欧 美 的 发 达 国家 .急 诊 医 生 成 为 人们
越 来越 追 捧 的热 门职 业 ,而那 些 已在
其 职 的 急诊 医生 ,更 是 为别 的专 业 所
不具 有 的优 势 而津 津 乐 道 。” 随后 于 学 忠 教授 谈 到 : 据美 国 的 “
转 行也 会 带来 人 才缺 口。所 以 , 今 在 如
军转干部安置:北京急救资源不联网 找床位靠运气
军转干部安置:北京急救资源不联网找床位靠运气“全市急救资源不联网,病人找床只能凭运气。
”昨日,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发出的一条微博,截至19时已转发9300余次。
对此,市卫生局应急办负责人表示,本市已在逐步推进院前急救资源联网。
而120急救中心也通过本报呼吁,病情危急时不要只认准大医院,时间就是生命,很多二级医院同样有丰富的急救经验,家属千万别因执意指定医院而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急救:协和抢救床永远不够用“昨晚抢救室最后一张床进了个年轻患者,一进门就开始复苏。
正忙着,护士叫我出去,120又送来个意识不清的患者,我们没床没设备,提出让他们转送别家,120告诉我,到这里已是第五家,都没床。
看着家属欲哭无泪的脸,心理防线顿时倒塌!全市急救资源不联网,病人找床只能凭运气,神奇的医疗啊!”昨日中午,协和急诊科医生于莺的一条微博激起众多网友的共鸣。
“救人的事,不能与时俱进吗?信息化就这么难吗?”有网友留言。
记者了解到,协和急诊科共有11张抢救床,但昨日已加到了31张,却还是有本市和外地的急救车源源不断地送来病人。
“最紧张时急救床和车都没有了,病人连躺的地方都没有,但就算在楼道里,甚至在地上,我们也会全力急救。
”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说。
现状:120送诊多次转院屡见不鲜120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告诉记者,病人需要多次转院的情况已困扰急救人员很久了。
目前120送诊“就近就急就能力”,但也要尊重家属的意愿。
通常碰到的情况是,家属强烈要求去某一家医院,比如心脏问题认准了安贞和阜外医院,骨科病就去积水潭医院,而送去之后这些医院急诊科却因没有床位没办法接诊。
虽然120没有准确统计,但类似情况近几年可谓司空见惯。
“这时急救人员也很无奈。
”范达坦言。
据了解,目前全市还没有统一的急救资源联网平台,哪家医院有床位、有几张床位,无法第一时间反馈到急救中心。
实际操作中只能通过120后台调度中心与各家医院联系协调。
建言:统筹安排合理转诊针对以上问题,业内医生和相关官员也提出了建议。
于学忠:急诊医学正是风华正茂时
于学忠:急诊医学正是风华正茂时★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983年中国正式成立急诊科至今,已近40个年头,急诊医学从三十而立迈入四十不惑,真是风华正茂正当时。
在第8届华夏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暨第10届老年急重症及容量管理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急诊医学系教研室主任于学忠教授做了“急诊医学正是风华正茂时”的报告。
天时地利急诊科风华正茂经过40年的发展,急诊医学体系已趋于成熟,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后续专科治疗,还成立了心肺复苏、急性感染等亚专科。
人才队伍培养也是初具规模,在全国有500多家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每年有大批急诊医学人才充实到急诊队伍中。
急诊学科建设标准与规范不断完善,已经从学科创立的1.0时代,到确定学科定位的2.0时代,发展到学科重塑的3.0时代,未来,还会发展到4.0急诊学科的腾飞时代。
急诊的发展正处于最好的时代,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
党和国家提出“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急诊科占据重要地位,这是天时;而地利,是指急诊搭建了一个大平台,为内外妇儿、神经口腔等搭台,有复苏、中毒、创伤丰富的三级学科,院前、分诊、流水、抢救留观、病房、ICU等并存并重,是医院的重要枢纽。
经过40年的努力与奋斗,急诊科得到了患者的信任,患者有问题,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急诊科。
尤其是经过新冠疫情的考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越来越认识到急诊的重要性。
因此,急诊科人和的群众基础已经夯实。
天时、地利、人和,都为急诊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机遇,因此,说急诊科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好时光,恰如其分。
未来可期急诊科拥抱大时代要延续成就,首要任务就是要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拥抱大时代,包括社会与人口趋势、经济与政治趋势、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全球趋势(大趋势)。
趋势影响学科的发展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顺势而为;如果没有势就借势而动;如果没有有利的势,就要造势而飞,把握“三势”让急诊科乘势而上。
社会和人口的趋势是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近40年,国家富了,GDP全世界No.2,达到了小康水平,贫困人口从76年90%到2021年的不足1%。
如何管理一个繁忙的急诊科
如何管理一个繁忙的急诊科徐腾达;王仲;王厚力;Jeffery;Smith;于学忠【期刊名称】《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003)006【摘要】1背景急诊科是医院内最不具有确定性和最繁忙的的一个部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急诊科就诊病人数逐年增长,Bernstein SL等人统计,美国2003年急诊病人流量较10年前增加了27%: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东院区),病人流量则由2000年的146人次/日(危重症114例/月),剧增到2005年的300人次/日(危重症190例/月)。
病人流量的增加是造成急诊科拥挤最基本因素,“拥挤(crowding)”是指急诊病人的需求(即等待急诊临床决策,如分诊、候诊、留观、治疗、安置等)超过了急诊科的处理能力。
此外病情的严重程度、急诊科容纳量、人员配备也是造成急诊科拥挤、繁忙的重要因素。
【总页数】4页(P1610-1613)【作者】徐腾达;王仲;王厚力;Jeffery;Smith;于学忠【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北京100730;Washington;DC,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US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相关文献】1.在设计和建筑项目中做一个高效繁忙的物主 [J], David Kaline[美];刘婷(译)2.做一个繁忙的懒女人 [J],3.我要对每一个患者负责——记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宋祥金 [J], 罗祥贵;辜宏;肖笑4.面向繁忙区域扇区动态管理的相似运行场景识别 [J], 胡明华;张旋;袁立罡;陈海燕;葛家明5.一个基于小儿急诊科的流感疫苗接种计划的作用 [J], Pappano D.;Humiston S.;Goepp J.;郭战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沈惠云;施小燕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 我国急诊医学于1983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并明确规定,在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均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急诊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更是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诊-医院急诊科-各专科ICU组成的生命绿色通道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我国急诊医学队伍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科研、教学和临床抢救及院前急救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1],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沈惠云;施小燕
【作者单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浙江,杭州,31000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J], 周佳;张勘
2.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J], 赵丽娜
3.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J], 顾硕;黄钢
4.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J], 李芝;
5.我国现代急诊医学教育的发展 [J], 王长远;王晶;孙长怡;秦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二)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
召开(二)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年(卷),期】2017(15)8
【摘要】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Chinese Emergency Medicine Alliance,CEMA)于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成立仪式。
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是在“双千工程”项目基础上,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于学忠教授、现任主任委员陈玉国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提议下,经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会的一致通过而成立,得到了全国急诊委员的积极响应。
【总页数】1页(P743-743)
【关键词】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学分;主任委员;急诊急救;常委会;中国【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
【相关文献】
1.急诊创新机遇联盟拓展大急诊急救体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J], ;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常委会在京召开/中华医学会代表团赴港参加2019年医院管理局研讨大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将在北京召开 [J],
3.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一) [J],
4.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三) [J],
5.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四)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学忠专访:中国的急诊现状,不是想象的那样2014-09-24 医脉互通-临床指南编者按:急诊医生的生活如何?近日,带着对中国急诊人现状的关切和疑问,小编对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教授进行了一次专访。
听于主任讲述他眼中的急诊医生现状……■急诊科纠纷多,风险最大回应:纠纷有,风险也存在,但绝非“最大”医脉通:最近几年各种伤医案频发,从公开的报道来看,给人感觉急诊科是最“惨”的。
对此您怎么看?于学忠教授:说急诊医生“惨”,不知具体指什么,也许就是您说的急诊医生面对的风险大,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高。
但是,根据卫计委有关部门的的统计,急诊科医疗纠纷和伤医事件的发生率在各科室中绝对连前五都进不了。
而你们所说的“惨”,也可能是因为急诊人比较团结,维权意识高,一旦有伤医事件发生了,反应比较强烈。
但从发生率来说,远远比不上其他的某些科室。
■急诊待遇差回应:急诊待遇与其他科室横向比较,一点也不差医脉通:由于体制等各方面原因,中国医生的收入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一些大众媒体的报道中看到,急诊人才流失,似乎跟“收入过低”脱不开关系。
于学忠教授:中国跟美国或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医疗体制不同,如果跟他们的医生相比,我们的待遇差距不但大,而且很大。
但是在中国,大部分急诊医生收入与其他科室收入相比,并没有明显差距,当然我在这儿指的是阳光工资。
如果把医院各个科室医务人员的阳光工资从低到高按1~10分十个等级,急诊起码可以排名第7~8,(中等偏上!)不见得最高,但绝对不在最后之列。
■急诊强度大,负面情绪多回应:工作强度的确大,但我们痛并快乐着医脉通:媒体报道,还有网上医生网友也说,急诊工作强度特别大,特别累,经常有人说不想干了。
于学忠教授:大家都知道,急诊是医院的特种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别能战斗、特别有朝气、特别奋发向上,不怕苦、不怕累,而且这个群体特别团结,很少释放负能量。
急诊工作量大,强度高不假,但这是我们的工作特点,我们能从每一例成功的抢救病例中获得快乐,用你们年轻人的话说,是痛并快乐着。
我们从来没嫌过自己累,也从来没抱怨什么。
凤凰最近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医》,第一集就是我们协和急诊的大夫张晖,看上去瘦瘦小小的,但精神面貌很好。
你所说的网上的抱怨也可以理解,这跟每个个体在每个时期的特殊情况也许有关,碰到不顺心的情况,说出来就痛快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全身心的抢救病人。
实际上也是这样,作为医生,急诊医生是真个群体中最敬业的人之一,发泄几句并不代表他们不喜欢这个专业,他们的内心是希望这个专业越来越好!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担任主委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担任会长的这些年里,我去过很多的医院,包括不同地区的基层医院,深深感觉到这确实是一群积极向上的人,在工作中抱怨也好,不抱怨也罢,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最敬业的人,也是我们这个群体中最可爱的人。
■急诊科在医院不受重视,没地位回应:急诊科很受医院重视医脉通:我们出去采访,有时候在一些医学会议上听到急诊大夫反应,因为急诊科在医院不受重视,所以工作环境、待遇等各方面上不去。
于学忠教授:跟你讲讲历史。
1979年,急诊医学在美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专业。
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正式成立。
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确实老抱怨,甚至把学术会开成了诉苦大会。
诉苦的内容就是你刚才所说的,医院不重视,待遇很差,大部分急诊科在地下室。
曾经有一家大医院的急诊科主任说过一句话,如果急诊科有一天从地下走到了地上,就说明急诊科在医院有地位了。
1983年,中国第一个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
去年(2013年)的协和急诊高峰论坛为什么搞那么隆重?因为刚好是三十周年,可以说是而立之年,经过30年的发展,全国大部分医院的急诊科都已从过去的地下室搬到了地上,每天也都能见到阳光,目前在全国的急诊科中建筑面积过万,从业人员过百,年诊治病人超10万,甚至超15万、20万的比比皆是。
再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全国各地,急诊科主任做了医院的院长、卫生局局长、医学院院长的也不少见,我们科前任主任曾是我院副院长,我们科前任副主任被调到清华长庚医院做副院长,他们还都是全国劳模,我们科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如青年文明号,还有各种其他的表彰和奖励。
这些还不能说明急诊科受重视吗?医院如果不重视,觉得你什么都不能干,怎么可能把这样的重任交给你呢?怎么可能给你这么多荣誉?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对于医院来说,急诊科就是这样一个类似“纽约”的地方。
院长没有理由不重视急诊,因为急诊搞好了,医院能出成绩。
急诊科也是容易捅篓子的地方,一旦出问题了,别人不会找急诊科主任的麻烦,都是找医院。
急诊是一个医院的窗口,也是医院的形象、整体医疗水平的体现。
所以说几乎每个医院都很重视急诊科。
■急诊科经常不被其他科室待见回应:别的科室都很尊重急诊科医脉通:我们都知道急诊由于它的特殊性,特别需要与其他科室打交道,听说急诊科的大夫常常要求人,在医院不太被其他科室的人待见?于学忠教授:不能说别的科室看不起急诊科,大家都是医学这个链条上的一环,缺谁都走不下去,大家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相对于其他学科相比,急诊的特点就是面宽,什么病人都会来,这就要求急诊医生什么都得懂,都会处理,而其他专科是在某一条线上钻研地很深。
急诊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稳定有病变的生命体,为其他专科的救治争取时间,只要你技术过硬,谁都不能看不起你,你自己不行,在哪个科人家都不尊重你。
■急诊医生无学科专属的晋升、评价体系回应:只有少数地区尚无专门的急诊晋升、评价体系医脉通:我们还听到有些急诊医生反映,他们评职称、晋升,没有“急诊”的专门考试,不得不去选呼吸科、内科等其他学科的考试。
于学忠教授:医生评价体系不合理,这是全中国医疗体系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
我们科的“女超人”于莺,辞职的时候说“玩不过体系”,指的也是这个大的体系。
目前环境下,不同科室医生的晋升体系由各省负责。
以北京为例,北京协和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是卫生部部属医院,是走卫生部这条线。
北京市有一条线,其他省又有自己的线。
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以及理念的不同,医生的晋升体系都不太一样。
这也很难一刀切。
现在许多地方都是以考代评,想要晋升职称得参加考试,而部分地区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急诊的考试,那些地方的急诊医生为了升副高、正高,不得不选择去参加妇产科、呼吸科等其他专科的职称考试。
他们抱怨的是为什么没有急诊这个专业的考试。
这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这也是发展中,步子迈的慢一点的问题,我们也正在向某些政府部门呼吁和沟通,希望早点解决这个问题,相信过一段时间会好的。
■急诊因为越来越没人愿意干所以招聘困难回应:不是没人报名,而是因为要求太高医脉通:关于急诊、急救人手紧张、招聘困难的新闻最近也是越来越多,报道普遍的方向都是说因为急诊各种苦逼,所以越来越没人愿意干,所以才招不来人。
于学忠教授:急诊科当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科也招不来人,但我们招不来人是因为条件太高,报名应聘的人达不到要求。
前一段,北京协和急诊打算招5个人,一共有70人报名。
(刚刚发生的事,报名15人,招了4人)但是面试完以后,实在挑不出我们需要的人。
我们医院每年进那么多护士,80%的人报意愿时都会选择急诊,但实际上我们科连10%都要不了。
这些都说明急诊还是很吸引人的。
事实上,我们急诊的氛围一直很好。
年轻的大夫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跟高年资大夫抬杠、争辩的。
这才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氛围,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一起进步。
医脉通:听说有些地方因为缺人,卫生部门下通知,要求所有想晋升的医生都得到急诊工作一定时间。
于学忠教授:协和有一个政策,任何医生想要晋升,必须到急诊科轮转半年,但这半年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成两次,一次3个月,不是为了“惩罚”他们,而是培训你的急救能力。
因为不知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仅做一个专科大夫是不够的,你还要掌握各种抢救技术。
(急诊是医生综合能力培训基地)■急诊医生老了不吃香?回应:急诊医生是通才,有真才实学哪里都需要医脉通:其他专科的大夫年纪大了甚至退休了,还可以到别的医院比如私立医院继续坐诊,以前看儿科现在还看儿科,以前是妇科现在就接着看妇科。
那急诊科的大夫年纪大了怎么办?还在急诊一线奋战?还是根本无处可去?于学忠教授:说到去私立医院,应该说急诊科的大夫比其他专科更有优势。
有几个简单的英文单词,anytime,any patient, any condation,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出现的任何病人,急诊医生都能对付,都能看。
私立医院不像协和,内科还细分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
急诊大夫如果去私立医院执业,就看内科,什么病人来了都可以弄。
我们协和急诊有去私立医院的,收入的确不菲。
但是,从我个人来说,过几年退休了,还是更愿意把剩下的不多的时间用来旅游,到各处走走看看,不会还那么辛苦地工作啦。
■尾声医脉通:您上面所说的情况听起来都挺乐观的,请问这些是协和的情况还是大家共同的情况?于学忠教授:整体情况。
比如你所说的待遇差,的确有很多小医院,我指的是地区以下的县医院,没有独立建制的急诊科,那些急诊医生就是转科的,待在急诊的时间并不长。
再比如你说的医院重视不重视急诊科的问题。
想一想,如果没有急诊科,好多病人早就跑到别的医院去了。
最近北大医院、北医三院、协和医院、朝阳医院都陆续建了新的急诊科,你去看看,别的科床位数能跟急诊科比吗?拿协和来讲,过去200平米,后来发展到2000多平米,到现在一万多平米,还要医院怎么重视你呢?过去是地下室,现在是三层楼,还有国际急诊。
别的地方也是这样。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指的是大城市,广州、上海,这些一线大城市都是这样。
全国的省会城市呢?也都差不多,发展的很好。
再去看别的城市呢,急诊科也非常非常好。
所以无论我走到哪个地方,所看到的急诊科的医务人员,精神面貌都非常好。
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待遇很差,很抱怨。
可能你偶尔遇到一个急诊医生,看到他脸色很差,那有可能是他连续加班时间过长,没睡好,也可能是别的。
急诊这个群体还是特别乐观,积极向上的。
因此,很客观地说,医院即使不是“特别重视”,也绝不会是“不重视”。
如果说待遇差,也绝对不在各科室平均数以下。
医脉通:最后再给我们的急诊大夫们说点寄语吧!于学忠教授:网上肯定又有人要骂我,说我说大话了,呵呵。
那我也还是要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急诊科的崛起势不可挡,一定会发展成一个人人羡慕的学科,将来也可能是我们医学界幸福感最强的学科!让我们共同奋斗,让那个日子早日到来吧!编者手记:跟于教授的采访约了好几次,本想在9月13日即第15个世界急救日出一篇“应景”的稿子,无奈于教授的工作实在太繁忙,采访只能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