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个体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由尼采所著的哲学作品,书中探讨了悲
剧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悲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
理解,并且对尼采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多的认识。
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源于古希腊的宗教仪式,它是一种对生
命的肯定和赞美。
悲剧通过对冲突、痛苦和死亡的表现,展现了人
类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使人们能够在美学的境界中感受到生命的
丰富和深刻。
在书中,尼采还探讨了悲剧的消失和现代社会的虚无感。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理性和功利主义使人们远离了悲剧式的生活体验,
导致了对生命意义的迷失和空虚。
因此,尼采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悲
剧的价值,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通过阅读《悲剧的诞生》,我对悲剧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悲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审视和思考。
它能够
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日常
生活的美学体验。
同时,书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也让我反思了现代
社会对于生命意义的忽视,以及对于美学体验的缺失。
总的来说,《悲剧的诞生》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尼采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在审美上有了新的感悟,也让我对生命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如何用艺术肯定生命丨尼采《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
如何用艺术肯定生命丨尼采《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plays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在狄奥尼索斯的世界之中,希腊人体验到了生命之存在的可怕、短暂和虚无。
但是尼采认为,希腊人并没有因此厌弃和否定生命。
恰恰相反,他们把生命本身变成了一种艺术创造,并且在所创造的艺术之中重新肯定了生命。
——题记尼采与悲剧——《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悲剧的本质解释为以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由此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哲学。
这种悲剧哲学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无限地肯定和热爱有限的生命,而不是厌恶和否定生命。
尽管尼采后来抛弃了《悲剧的诞生》中的很多思想前提,尤其是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和瓦格纳的浪漫主义艺术哲学,但他的悲剧哲学却贯穿其哲学思考的一生。
——1、家庭、政治与教育丨吴增定解读洛克政治哲学;2、如何认识荷马以及荷马作品的意义丨尼采巴赛尔时期的荷马研究;3、斯坦利·罗森:尼采的继续革命;4、埃里克·沃尔瑟:尼采说“上帝死了”的真实含义872年,年轻的尼采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
在这部诗意盎然、激情澎湃的著作中,尼采一方面分析了希腊悲剧的起源、本质,以及最终衰亡的原因;另一方面将希腊悲剧的复兴希望寄托于他当时的精神导师、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瓦格纳。
作为巴塞尔大学的一位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古典学教授,尼采当然非常期望他的这部处女作能在古典学领域获得承认。
但令他失望的是,《悲剧的诞生》几乎遭到古典学界的一致批判和全盘否定。
当时的古典学后起之秀、未来的古典学大师维拉莫维茨发表了一篇关于《悲剧的诞生》的著名书评,对该书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和指控。
他批评尼采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思想牵强附会地解释希腊悲剧,完全歪曲了后者的原意。
尼采《悲剧的诞生》浅析
尼采《悲剧的诞生》浅析作者:陆晓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期摘要:通过《悲剧的诞生》来展现尼采的悲剧观,从而引出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首先简单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然后阐述其中的哲学观。
最后从《悲剧的诞生》探讨人生价值。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人生价值[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引言: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感悟。
但尼采的悲剧观博大精深,所以在此我只能浅薄的讨论,不免带有主观性。
就像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尼采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
尼采是以美学研究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1、《悲剧的诞生》及其哲学观点《悲剧的诞生》表面上只是探讨希腊悲剧,实质是通过希腊悲剧表象获得悲剧本质的美,探讨审美价值。
尼采说:“《悲剧的诞生》是我的第一个一切价值的重估。
” [1]贯穿全书的主要两个意象是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
阿波罗作为日神,他就像是美的外观,就像虚幻缥缈的梦。
日神产生了雕塑和诗歌。
人生似梦,梦如人生应该就是这样吧?反观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娱乐幻象,每每揭露着着魔于外观形式的美,娱乐明星的锥子脸,选秀、引进韩国节目的情况蔚然成风,笔者不在于评价,而认为这种幻象的表现是一种复制和回归。
酒神冲动是情绪的放纵。
[2]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
尼采寄托于艺术,期待艺术成为救世之方。
这种价值追求无疑成为人们追问终极价值的苦口良药。
本文的核心命题悲剧,无疑来自于希腊人的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也可以说是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相互渗透的结果。
2、悲剧和人生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到:“就算人生是场梦,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完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 [3]生命的形式,注入的生命体征,人是上帝的碎片,抑或上帝是人的终极。
[4]达尔文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那是生物性的。
论尼采的悲剧思想
论尼采的悲剧思想一、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的悲剧世界观强调,只有在酒神状态中,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在悲剧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非科学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
尼采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认为它们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
它们只能使人类丧失其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在悲剧的再生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
尼采反传统的理性主义悲剧理论,认为悲剧产生于人性中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与日神阿波罗精神的永恒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也正是悲剧的本质,以此为支点,他对悲剧的快感、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做了全新的解释。
尼采的悲剧观不仅是对理性主义悲剧观的反叛,同时也是对他的补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
酒神是光明之神,它代表着人的理性和静穆.而尼采推崇的是一种原始冲动,一种忘我迷狂的状态.这种精神是由麻醉剂或由春天的到来而唤醒的,这是一种类似酩配大醉的精神状态。
在酒神影响之下,人们尽情放纵自己原始的本能,与同伴们一起纵情欢乐,痛饮狂歌狂舞,寻求性欲的满足。
人与人之问的一切界限完全打破,人重新与自然合为一体,融入到那神秘的原始时代的统一之中去。
他如醉如狂,几乎就要飞舞到空中。
像停不住的孩子一样,他不断地建筑,又不断地破坏,永远不满足于任何固定而一成不变的东西。
二、尼采悲剧的意义和色彩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千万个人生过程终将走向同一个结束,死亡阴影的巨大威胁之下,人生还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生与死的宿命,这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尼采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给了我们属于他的回答。
尼采曾提出人生有何好?生来病死都是苦的,哪有什么快乐可言,或许对人来说活着是最痛苦的事情,《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看是谈论艺术的。
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思考,或者借助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
书荐【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书荐【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内容简介《悲剧的诞生》出版于尼采二十七岁时,是他的第一本书,也就是这本书让他一鸣惊人。
尼采认为古希腊人有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
在本书中,他凭借他“最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TOP作者简介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年10月生于德国,1900年8月去世。
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苏图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译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TOP目录导论尼采美学概要尼采美学导论悲剧的诞生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节录)瓦格纳在拜洛伊特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灵魂观点与格言杂编(节录)飘泊者和他的影子(节录)朝霞(节录)快乐的科学(节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节录)自我批判的尝试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节录)看哪这人(节录)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TOP书摘一只要我们不单从逻辑推理出发,而且从直观的直接可靠性出发,来了解艺术的持续发展是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我们就会使审美科学大有收益。
这酷似生育有赖于性的二元性,其中有着连续不断的斗争和只是间发性的和解。
我们从希腊人那里借用这些名称,他们尽管并非用概念,而是用他们的神话世界的鲜明形象,使得有理解力的人能够听见他们的艺术直观的意味深长的秘训。
尼采与瓦格纳的悲剧——论《悲剧的诞生》
尼采与瓦格纳的悲剧——论《悲剧的诞生》罗益民【摘要】《悲剧的诞生》是建立在尼采“自身体验”之上的一个作品.在正文所描述的悲剧之诞生、死亡与再生的过程中,隐藏了作为尼采“自己的阿波罗式可见性”的瓦格纳形象的形成过程,该形象在“序言”中得以完成,而在“尝试”中破灭.这一过程也可看做是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所亲历的一场“悲剧的诞生”.由此,《悲剧的诞生》中的尼采与瓦格纳共同经历了一个悲剧.【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9)003【总页数】5页(P119-123)【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瓦格纳;狄奥尼索斯;悲剧【作者】罗益民【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51872年,28岁的尼采出版了《悲剧的诞生》,发思古之幽情,竟然探问“希腊人与痛苦的关系,希腊人的敏感程度”这样“一个基本问题”[1]7。
尼采的时代并不像时下的中国——流行“穿越”剧,主人公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与古人同悲喜。
尼采不能如此“穿越”,探问古希腊人的痛苦就成了一个问题;毕竟,跨越如此遥远的时光,古希腊人到底痛苦不痛苦的事实,连同他们的世界一起,已经遥远得难以证实了。
“希腊人与痛苦的关系”只是这一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希腊人的敏感程度”。
显然,尼采意识到,人的痛苦感是与其敏感程度一体两面的。
敏感程度不同,其痛感的程度也会不同,往往一个人越敏感就越有痛感。
人的痛苦感因此显示出个体的差异,但《悲剧的诞生》似乎不关注这个,它关注的是希腊人这样一个类型,同时代人的个体差异在这个问题中被跳过去了。
或许青年尼采充满心间的“青春勇气和青春忧伤”让他急于喷发、情不自禁,来不及细想问题的提法本身;或许是自然而然接受了前人的提法,不是就有人说古希腊人不但不痛苦反而快乐明朗(Heiterkeit)吗?[1]3既然悲剧之诞生与希腊民族这样一个类型相关,而悲剧之再生也依托于另一个类型——德国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
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正文:《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
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
即日神和酒神。
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
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
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
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
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
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
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
江绪林:尼采《悲剧的诞生(thebirthoftragedy,1872)》小摘要
江绪林:尼采《悲剧的诞生(thebirthoftragedy,1872)》小摘要【按语:《悲剧的诞生(1872)》是尼采最早的作品,基本上是在叔本华的意志论框架内考察了艺术尤其是悲剧艺术:作为本原的意志,音乐在艺术中的优先性等都是叔本华的论题;不同之处在于:当叔本华觉得禁欲主义才是人生出路的时候,Nietzsche则认为艺术是生存的最高阶段。
纵使如此,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了他原创的天才和贯穿始终的旨趣,即对真理或苏格拉底理智传统的攻击或许是最深刻的:存在的真实本原是意志的深渊,表现在悲剧中回归万物一体的酒神精神,而苏格拉底的逻辑理性传统则用科学颠覆和取代了悲剧。
而“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
”纲要:艺术的发展是酒神和日神的斗争。
荷马的朴素世界是日神幻想的胜利,而在酒神的触碰下,民歌才得以发展;而悲剧发源于歌队(即向酒神精神的回归),悲剧是更深刻的酒神和日神的结合。
但Euripides尤其是Socrates引入了全新的理性,最终摧毁了悲剧。
真理和科学之网笼罩了存在。
Nietzsche说科学已经物极必反,而他在德国音乐和德国哲学中发现和期盼酒神精神的再生。
Nietzsche神一样的语言和洞察,像一把杀猪刀。
】在“前言——致Richard Wagner”中,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
”【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页,下同】并且认为自己是在讨论“德国问题”。
艺术的发展与日神和酒神(Apollo and Dionysos)的二元性和斗争性相关,两者的结合产生阿提卡悲剧。
梦的柔和对应的是日神精神;而惊骇与狂喜则对应了酒神精神。
在酒神魔力下的归一。
作为艺术力量的日神和酒神是从自然本身中迸发出来的,艺术家只是模仿者。
日神文化表现为奥林匹斯众神的形象,与禁欲无关,“这里只有一种丰满的乃至凯旋的生存。
”【10】Nietzsche说,面对可怖的生存。
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作者:魏广君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7期魏广君一1869年, 25岁的尼采被破格任命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
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的就职演说中说道,“荷马与古典语文学”中,针对古典语文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可辨的公共意见��多重特性,概念统一上的不足,以及不同的学术工作的无意义堆积”,“语文学自身还包含有一种艺术式的,立足于美与伦理之上的强制性因素” [1]。
受德国浪漫主义思想传统影响,青年的尼采内心中鼓荡着一种怀疑与批判一切的浪漫精神。
我们知道浪漫哲学源起于对启蒙理性哲学的反驳,其泾渭分明地倡导一种对哲学之真的要求,即诗。
以浪漫的诗意性所幻化出的某种方式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除却思维活动中对客体表面东西的依附,使人的精神摆脱客观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的诱惑,使主客观之间形成一条没有沟沟坎坎的平坦大道,自在地往来。
另外,诗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的讲是无须对事理进行无休止的探讨,也无须用精确的宗教、文化、艺术、历史的文献资料和概念来指示其意旨所在,诗具有超逻辑的直接性使人达到一种情绪的有效发放,能即兴即时的安置自己的灵感灵魂于一处舒服的地方。
尼采做为一位天赋极高的古典语文学者,他以历史经典性的哲学、文学、艺术事件为引子,对需要在他手中发生的某种哲学、文学、艺术事件从表层析理展开,进而诱导出使人关注的他所需要的中心问题,使这一“事件”内在的语言、形式发出声音和显现出本质来。
这种书写的方式和漾于其间的某种精神给尼采以特有的力量,注定他日后的写作在潜意识中能“多纬置象”的去观察某一“事件”的多棱面,一但秉笔直发,就是对主题进行较量而不顾及于其它,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秉承一种浪漫的批评精神,有刺激性趣味的语言,完成了他诗化形式的著作《悲剧的诞生》。
二1881年,尼采著作的《道德系谱学》运用系谱学方法分析道德问题,重新估定人的价值与标准、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一定情境下将各种价值链结为一体判断。
《悲剧的诞生》讲稿
《悲剧的诞生》讲稿一、尼采简单生平:生卒年月:1844.10.15-1900.8.25国籍:德国出身于宗教家庭,父亲是一位新教牧师,曾任普鲁士王国四位公主的教师。
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
12岁时,写下了他第一篇哲学论文:《论恶的起源》。
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
哲学思想渊源:偶像叔本华,其他学习者为朗格、施皮尔、泰西米勒、杜林、哈特曼,研究者为第欧根尼·拉尔修和德谟克利特。
1867年10月,应征入伍。
1868年11月,结识音乐家瓦格纳,成为其毕生好友。
1869年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
1872年,出版《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1886年推出该书新版,书名改为《悲剧的诞生》。
1883年,写下三卷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86-1887年,出版《善恶的彼岸》和《论道德的谱系》。
1888年,出版自传《瞧,这个人》。
1889年1月,离开自己的住所,后因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
厌恶基督教,厌恶民主和平等,厌恶暴君与愚众,厌恶道德主义、禁欲主义和功利主义,厌恶婚姻及妇女解放;喜欢恺撒、拿破仑、俾斯麦,喜欢贝多芬、肖邦、瓦格纳,喜欢歌德、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生命、欲望、激情、高贵、冒险。
对哲学的影响:《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梦的解析》、《启蒙辩证法》、《单向度的人》……对美学的影响: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对文学的影响:茨威格、托马斯·曼、萧伯纳、里尔克、纪德、鲁迅……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梁启超(最早介绍)、王国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傅斯年、茅盾、郭沫若……二、《悲剧的诞生》一书创作背景:1865年,读到叔本华的两卷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通过此书,他意识到,世界的本质不是理性、逻辑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更加冲动的、幽暗的、生机勃勃的人类的本能;人能否摆脱枷锁和桎梏,取决于其能否取得对其意志的束缚秉性的胜利。
颠覆传统观念开启现代戏剧_浅谈尼采的_悲剧的诞生_
22-167CN14-1034/IMZXS6/20091872年尼采发表了《悲剧的诞生》(1872),一般认为这是欧洲戏剧在叙事观念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之一。
就悲剧而论,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对悲剧的论述集中在悲剧的性质、功能、效果,以及将悲剧上升到哲学的、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基本上将悲剧视为一个审美的客体,以主体观照客体的方式从外部来认识和丰富它;在传统戏剧中很少有戏剧理论家从人的主体性和非理性的视角来认识它们在悲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状况自尼采《悲剧的诞生》发表以后开始发生转变,欧洲戏剧理论家关注的目光开始由理性向非理性转变。
继《悲剧的诞生》发表,西方戏剧理论界先后出现了梅特林克、弗洛伊德等对戏剧的论述,他们摆脱了西方传统理性的束缚,将戏剧叙事的视野伸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以及非理性领域中去,对影响戏剧发展的人的意志、欲望、直觉、情致等进行重新认识和审视。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不同黑格尔那样将悲剧的产生放在其哲学体系之中来进行,而是借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即日神阿波罗和农业之神,即酒神狄奥尼索斯来说明悲剧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日神在希腊人心中是光明之神,庄严肃穆、安静祥和,以其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给人以梦幻和遐想,使人忘却暂时的痛苦,沉溺在生命的欢乐之中。
而酒神却狂放不羁,纵情欢乐,任其原始本能和情感自由宣泄和流淌,从而恢复人的本真,冲破一切束缚,回归原始自然的体验。
“尼采将日神作为一种希腊文化的象征而这只能在壮丽典雅的古希腊神庙和雕塑中发现这种特性:严谨、适度、和谐,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只有在对比中才能从酒神的狂欢节发现希腊世俗文化的另外一半,只有这样才算完整懂得希腊艺术,然而这并不损害他赋予‘日神’的意义。
”①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这是根植于人的本能深处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始本能冲动,一种是肯定生命的日神冲动,一种是否定生命而复归宇宙本体的酒神冲动。
在艺术中造型艺术源于日神冲动,而音乐源于酒神冲动,悲剧正是造型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两者融为一体,兼而有之。
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诞生“根源”的解读
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诞生“根源”的解读摘要: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哲学思想与前人关于“悲剧”定义的对比中,对尼采酒神精神的权利意志,超人哲学和审美本质的解读和探索.酒神与日神所诞生的具体细节解读中探索尼采“悲剧”的深层意义.人与自然是尼采悲剧探索的根据,对人充分肯定的哲学形而上学基础上对尼采《悲剧的诞生》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哲学含义进行探讨.关键词: 酒神悲剧诞生人与自然审美哲学精神西藏民族大学 16级文艺学硕士王玉莲(一)尼采《悲剧的诞生》产生的背景在人与自然分离的紧张关系中,古代社会的原始粗野理性化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人价值的判断不是理性和智慧,而是作为一种道德判断.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正是试图弥合和恢复人与自然的原始的统一和人生命力的冲动,使人称之为人.《悲剧的诞生》中的思想基础是奠定在前人基础上的.“造物主即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现代人手里,就完全变坏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1]卢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技术革命的质疑.人应该恢复到对自然社会本真认识.席勒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的感性与理性是和谐统一的.人的生活活动也就是人的艺术审美活动到现代社会科学理性导致了人内在分裂,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称古希腊人是感性功能与理性功能统一的完美的人,想象的青春型和理性的成年型结合.这种人性在我们身上体现出形式冲动的对象,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可分割的呈现在我们身上,人无需在他处寻觅自然,人在自己身上就可以发现自然,并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然而,自然在现代社会对人来说已成为一种观念,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和科学理性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分离.自然从人道主义中消失了.将自然等同于希腊童年时期的神话孕育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真实性.感情本身带有浪漫特点,感受自然本身诗性.恢复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过程中.席勒认为艺术作用于审美,人的完整性是感性和理性,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恢复古希腊人内部的统一和人与社会的自然状态.黑格尔认为在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素材将内容和感情联系起来,人怜悯和恐惧的情感与人害怕于外界的力量的强大持有的敬畏之情.人自身力量的有限性对外界产生敬畏之情和害怕于自身自为力量所产生受难者肯定和实体性同情的伦理之情.悲剧所具有的矛盾冲突的精神对立,体现在现实的伦理道德.具有普遍的代表和神圣的不可侵犯特点.悲剧理论产生于亚力士多德的《诗学》,主要讨论的悲剧和史诗,以理论化的方式提出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所具有心灵净化功能,引起人怜悯和恐惧.尼采以酒神精神为主的悲剧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酒神精神现象学,否定苏格拉底的理性世界观。
高人对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深度剖析
高人对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深度剖析11869年,25岁的尼采被破格任命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
受德国浪漫主义思想传统影响,青年的尼采内心中鼓荡着一种怀疑与批判一切的浪漫精神。
我们知道浪漫哲学源于对启蒙理性哲学的反驳,其泾渭分明地倡导一种对哲学之真的要求,即诗。
以浪漫的诗性所幻化出的某种方式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除却思维活动中对客体表面东西的依附,使人的精神摆脱客观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的诱惑,使主客观之间形成一条没有阻碍的平坦大道,自在地往来。
正是在这种诗意的幻想中,尼采对生命主题进行重新考量和验证,我们可以看到,他秉承一种浪漫的批评精神,有刺激性趣味的语言,最后终于完成了他诗化形式的著作《悲剧的诞生》。
21881年,尼采著作的《道德系谱学》运用系谱学方法分析道德问题,重新估定人的价值与标准、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一定情境下将各种价值链结为一体的判断。
尼采当时秉持了一种浪漫派精神,以自我的主观意识去设定客观非我的本体性之思,运用格言的形式驱驰自已的语言行为展开追问,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飞扬的诗心去展开写作,使他的写作风格显出独特的个性色彩。
3尼采是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世界观为依托,去解释希腊人的天性和希腊文化的本质。
从表面看,叔本华似乎并没有超出康德哲学的范围,其实他已对康德的先验认识形式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转向了唯我论,另一方面转向了非理牲的直观。
叔本华是以谢林、费希特关于非理性意志的和意志的直观性为基础,确定自己非理性的生命意志哲学。
叔本华认为康德的现象和物自体之间所持的区分观是合理的,对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取消物自体持不同的观点,叔本华认为物自体可以通过直观被认识,他将之视为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理性和知识都是从属的,即意志才是所有的主导。
人们一旦进入审美的沉思时,意志便逃离了这一审美的过程。
而人生本来是与痛苦相伴的,受意志的支配,人们在意志被审美所抛却时又是多么的痛苦和空虚。
而原本尊重叔本华生命意志说的尼采却说:“个人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人类认识的不一致,最终认识的不可靠,能力的不平等,这一切使个人需要艺术。
论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
论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作者:马小虎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1期摘要:如何源初地领会希腊精神乃是《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
在尼采看来,“希腊的明朗”的两种形式——阿波罗式的明朗与苏格拉底式的明朗均不足以代表源初的希腊精神。
源初的希腊精神乃是借助形而上学的意志而得以诞生的希腊悲剧精神或狄奥尼索斯精神。
在面对痛苦方面,希腊悲剧之形而上学策略远远胜过阿波罗之艺术策略与苏格拉底之理论策略。
关键词:意志形而上学;痛苦;悲剧;希腊的明朗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悲剧的诞生》?无论是1872年《悲剧的诞生》一书问世以来的西方思想界,还是1986年此书中译本问世以来的汉语思想界,对此都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总体而论,这些争议围绕两个方面:该书是不是一部古典学作品?它是不是一部美学作品?一方面,这部作品自问世之初,就受到著名学者维拉莫维茨的激烈批判,连尼采的恩师李契尔对此书的态度都很冷淡,再后来人们甚至挑出书中的许多常识性的硬伤。
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在国内多被视为一部美学作品,在此维度上人们作了热烈的讨论。
然而,结合诸多研究,我们基本上可以作出如下判断:《悲剧的诞生》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古典学作品,也不仅是一部所谓的美学作品,而是一部特殊的哲学作品。
虽然此书的题材是古典学的题材,但是尼采的创作意图远不在学究性的考据上,而在于传达一种对源初希腊精神的向往。
虽然它涉及到许多艺术现象,但是尼采的重心不在于探讨一种美学,而在于从希腊悲剧中提取出源初的希腊精神。
因此,如何源初地领会希腊精神,这是《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希腊悲剧如何借助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志而得以诞生?希腊人与痛苦的关系发生了何种转变?希腊的明朗究竟是不是源初的希腊精神?一、意志形而上学为了说明《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必须预先说明什么是形而上学以及什么是尼采的形而上学。
1936—1940年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作了6个尼采专题讲座,不仅对尼采的形而上学作了强力诠释,并且对一般而言的形而上学也作了精辟的梳理。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书报告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书报告主要简介第一部分《悲剧的诞生》之简析本书的序言《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写于1886年,相隔十六年后,尼采的一些美学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故而这篇序可以分为两大板块:第一节至第五节是全书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的一份提纲(虽然这份提纲列得依旧混乱、毫无章法),大多以问句的方式,基本上涵盖了书中所涉及的问题——(强者的)悲观主义或者说酒神精神与苏格拉底主义的对立(第一节),对知识或理性的审美批判(第二节),悲剧的起源(第四节),艺术的形而上意义及酒神学说(第五节);第二板块从第六节至第七节,为体现标题“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的部分,第六节通过与叔本华的“决裂”来强化酒神学说的现实意义,第七节则是针对自身的“浪漫主义倾向”进行的清算,进一步明确了酒神精神。
在这篇序言排山倒海般的发问中,我们已经能够读出书中作者所持有的观点。
如第一节第二自然段在那些尼采看来都应当做肯定回答的诘问中,分明已经显现了哲人对“强者的悲观主义”的高扬,对理性主义的抨击。
甚至一些核心的美学原则都已经点出,如“只有作为审美意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3]。
这些已经告诉我们尼采创作这本书的目标:开创一种艺术的形而上学,即“用艺术家的眼光看生活,然而用生活的眼光来看艺术”。
第二板块则体现了尼采中后期美学思想的一些转变。
主要是他在自己的哲学思想成熟后对早期浪漫主义倾向的一个清算。
《献给理查德?瓦格纳的前言》的内容则比较简单,一言以蔽之——“艺术……是此生的最高使命和真正的形而上活动”[4]。
主体部分则又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前十五章为尼采文艺理论的阐释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则是将前文提出的文学、美学思想在德意志文艺复兴中的方法论应用,故而下面的内容概括以第一板块为主,后十章的内容与前文多有重复,可以用于对前面概念的佐证和解释。
而由上文可见,尼采《悲剧的诞生》存在着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古希腊悲剧起源的探讨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另一层则是潜藏在这些讨论背后的、真正的内核——审美对于人的存在之意义的决定作用,即所谓“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的最初形式。
赵广明:论尼采的“整体性”真理
赵广明:论尼采的“整体性”真理赵广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一思考整体、整全、大全、绝对统一性等,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基本理路,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谢林的绝对同一、雅斯贝尔斯的大全等等,都表明了这一理路的源远流长和重要性。
哲学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整体性”问题,从中可以管窥他们最幽深的哲学思考,而尼采特别值得重视,因为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念。
哲学总是在寻找具有最终确定性和决定性的东西,这种东西被定名为真理,而尼采对真理的寻找和思考,恰恰是对传统哲学及其真理观的批判和解构。
《善与恶的彼岸》就是从这种批判和解构开始的。
在尼采看来,真理概念,深刻体现出传统哲学的偏见与迷失,对最确定最本质最真实东西的探究,使西方哲学和精神从一开始就误入歧途。
西方哲学史所呈现出的真理史,乃是真正的“谬误的历史”,在其中,当初被视为绝对真理的东西,一步一步变成虚无,一个曾经的“真实世界”(Wahre Welt)一步一步失真,最终变成了寓言。
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用极为简洁生动的文字,勾画出西方哲学的心路历程。
这节文字题为“‘真实的世界’如何最终成了寓言——一个谬误的历史”,首段如下①:真实的世界,哲人、虔诚者和有德行者是可以达到的,——他生活于其中,他就是它。
(理念最古老的形式,比较明智、简单、令人信服。
对这个句子的改写:“我,柏拉图,就是真理。
”)柏拉图用他的理念思想几乎一劳永逸地确定了西方哲学的根基和品性,理念就是真理,而看见、把握、领会了永恒理念的人,就是哲人,就是虔敬和道德的化身,也就是真理的化身。
哲学坚信绝对的求真意志或纯粹的精神可以达到绝对真理,这种达到同时意味着他们自身生命存在、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真理化,意味着他们的信仰和道德。
哲学,即热爱智慧、追求真理,正是哲人的生活方式。
但尼采不这么看,他认为柏拉图是整个谬误历史的根源②:从古到今人类犯下的最严重、最持久和最危险的错误就是教条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即,柏拉图所发明的纯粹精神和善本身。
论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
论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论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摘要:如何源初地领会希腊精神乃是《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
在尼采看来,“希腊的明朗”的两种形式——阿波罗式的明朗与苏格拉底式的明朗均不足以代表源初的希腊精神。
源初的希腊精神乃是借助形而上学的意志而得以诞生的希腊悲剧精神或狄奥尼索斯精神。
在面对痛苦方面,希腊悲剧之形而上学策略远远胜过阿波罗之艺术策略与苏格拉底之理论策略。
关键词:意志形而上学;痛苦;悲剧;希腊的明朗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悲剧的诞生》,无论是1872年《悲剧的诞生》一书问世以来的西方思想界,还是1986年此书中译本问世以来的汉语思想界,对此都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总体而论,这些争议围绕两个方面:该书是不是一部古典学作品,它是不是一部美学作品,一方面,这部作品自问世之初,就受到著名学者维拉莫维茨的激烈批判,连尼采的恩师李契尔对此书的态度都很冷淡,再后来人们甚至挑出书中的许多常识性的硬伤。
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在国内多被视为一部美学作品,在此维度上人们作了热烈的讨论。
然而,结合诸多研究,我们基本上可以作出如下判断:《悲剧的诞生》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古典学作品,也不仅是一部所谓的美学作品,而是一部特殊的哲学作品。
虽然此书的题材是古典学的题材,但是尼采的创作意图远不在学究性的考据上,而在于传达一种对源初希腊精神的向往。
虽然它涉及到许多艺术现象,但是尼采的重心不在于探讨一种美学,而在于从希腊悲剧中提取出源初的希腊精神。
因此,如何源初地领会希腊精神,这是《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希腊悲剧如何借助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志而得以诞生,希腊人与痛苦的关系发生了何种转变,希腊的明朗究竟是不是源初的希腊精神,一、意志形而上学为了说明《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必须预先说明什么是形而上学以及什么是尼采的形而上学。
1936—1940年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作了6个尼采专题讲座,不仅对尼采的形而上学作了强力诠释,并且对一般而言的形而上学也作了精辟的梳理。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500字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500字《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500字有时候觉得自己实在太笨了,读了一本书,只是差不多懂了,但对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完全不知道,马克思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合逻辑的吧,对我来说活学活用真是很难很难…很佩服能把知识尤其是哲学贯彻于人生的人,毕竟大多人只是靠着工具理性和直觉在生活。
贯彻知识与逻辑学于生存,很强需要很大的勇气,还有对精神的深知和信任。
年轻少不更事的人来说,还有可能吧…哲学思想可能只是简单明了却自以为是的哲学,等步入现实后(或…个性原则崩溃…)呢?等哲学天道真正显露出它的复杂和玄妙呢?我们就像20世纪那群迷惘的人因那样,选择“我信,因为荒谬”了吗?17世纪的人生如梦,18世纪的理性光辉,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年代就步入荒诞了吗?21世纪呢?哲学越来越不愿意让我们轻盈地快乐起来了。
回来写读书笔记,前两章还是相当两章地讲故事。
第一章.详述了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精神,就是丘壳和酒神精神,两者由希腊意志(“意志”估计是从叔本华那儿借用的),结合正式成为阿提刻悲剧艺术。
梦境在造型艺术(包括史诗)上起作用,它直接呈现现象的愉悦感。
梦境由“生存的底层”转化而来,其固存于人的性质就由于此,也因此,其愉悦必然性在于画景的反映。
但是即使在幻景达到极致,也可以感受其若明若灭,正如最明澈之人会觉得生活若明若灭(估计因为醉境在幻兽吧)。
梦境于阿波罗的掌管下,是完满的,但是它存在界限,即个性原则(叔本华所谓“幻maja”):苦海中人所寄身的一叶慈舟,在苦难中赖此独处的静观而活。
个性原则与静观是梦境的最高境界,是至美至乐的,也是梦不可逾越的边界。
个性原则崩溃时(毕竟它不是真相,是幻),人在惶恐之外却世事产生人世间的狂喜,这就是酒神理论性的显露,随个性原则的摧毁和狂喜醉态产生,“万物与我为一”。
嗯,竞技状态醉境状态的描写十分宏大淋漓,实在缩写不出来了。
第二章.梦境与醉境是原始创造力的无人力斧凿的聪明才智,悲剧艺术家时空被视为在醉境中遭受梦境感召,则“为一”的过程呈现为版画惯常的梦景图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一直思考的,他们最初都体现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关系中。
并最终定格在狄俄尼索斯信仰中。
阿波罗是太阳神,他所代表的是“官方”、“正统”的艺术形象。
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抵,他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中就带有狂诞的因子。
再者酒神的祭祀仪式时,人们聚集在一起,且歌且舞,情绪亢奋,达到颠狂状态,冲破平时禁忌,放纵性欲,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乐。
其意味着狂喜、冲动、放纵和解脱,使其代表着人的自然冲动、迷醉状态下的野性。
尼采把日神和酒神分别比作梦境和迷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在梦境中,人们暂时忘记了痛苦,而进入一种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尼采认为,在这里,每人都有自己的天地,这里是自我和个体的天堂,人人都有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那么预示着光明同时也具有严格的界定,对无节制的激情的遏制,以及充满智慧的宁静,就是日神的特征,也是个体的世界,艺术依靠的是“个体化原则”。
然而,梦毕竟是幻象,人们不愿继续沉缅于虚假的梦境之中,而渴望去把握世界真实的本质。
于是,人们苏醒过来,进入另一种迷醉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个体逐渐“进入酒神的陶然忘我之境,忘掉了日神的清规戒律”,并向本真状态进发,最终与世界本体之意志融为一体。
个人获得了完全的解脱,生命达到疯狂肯定的巅峰。
日神式的自我主体消失了,个体化原则遭到彻底破坏,理智也不复存在,个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自然那永恒的存在,那么这就所谓的“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代表着个体性原则的日神终将挣扎沉浸回复于代表生命本源的、整体的酒神母体中。
他寻求的悲剧效果,是“作为整体被感受到但没有否定个体的存在”,是个体在回复整体性本源中的自我毁灭与更高生命的涅槃新生。
最终达到的这种新整体性本源是酒神所主导的悲剧中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
之间难以名状的关联,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