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1

合集下载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

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专业:年级:学号:学生姓名:学习中心: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Ⅰ)一、建安风骨的定义极其特征 (1)(一)什么是建安风骨 (1)(二)建安风骨的特征 (1)二、王粲《登楼赋》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1)(一)王粲《登楼赋》的内容 (2)(二)王粲《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 (3)三、从王粲《登楼赋》的创作看建安风骨的显现 (4)(一)从王粲《登楼赋》写作背景看建安风骨感时怀事的创作特点 (4)(二)《从登楼赋》思想主旨看作者个人情感与建安风骨时代精神的融合 (5)(三)《登楼赋》看建安精神的形成及其特点 (5)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摘要从汉末到建安时期的这段时间,正值政局急剧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刻。

各大主流文体也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当自西汉以来盛行的大赋已经被各种沉重的现实主义枷锁挤压得日薄西山的时候,一大批风格清新刚健的抒情小赋悄然登上文坛,小赋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与大赋的气息奄奄成为对比。

而以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的赋作更是冠绝当代,王粲很得曹氏父子的欣赏,尤其是曹丕更是盛赞其文章,可与张衡蔡邕抗衡。

王粲的作品,也确实不负魏文帝之期许,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高,让王粲不愧为一代文宗。

本文试从王粲《登楼赋》为例,探讨抒情小赋的独特意义,以及《登楼赋》中所体现出的建安风骨。

关键词:王粲;《登楼赋》;抒情小赋;建安风骨ABSTRACT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Jian 'an period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he major mainstream literary styles are also undergoing drastic and profound changes,while the Great Fu that has prevailed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been squeezed by various heavy realistic shackles,a large number of style of fresh and vigorous lyric small Fu quietly boarded the literary world,small Fu show vitality,and big Fu become a contrast. Wang Can Wang Can,one of the seven sons of Kien An,is the best of his generation. He and his father,the Cao family,enjoyed Wang Can's works and Cao Pi in particular praised his works as a rival to Zhang Heng. Wang Can's works,indeed,live up to Cao Pi's expectations,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high,so that Wang Can worthy of a generation of scholar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unique meaning of Lyric Xiao Fu and the Jianan character embodied in Tang Lou Fu from the example of Wang Can s Tang Lou Fu.KEY WORDS:Wang Can; Ode to climbing a building; Lyric Ode; Jianan Character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其特征(一)什么是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在东汉末年的一个年号,起止时间是由公元19年开始,到219年为止。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建安风骨——精选推荐

建安风骨——精选推荐

建安风⾻1建安⽂学汉献帝建安年间⾄于魏黄初年间乃⾄魏明帝时期,在曹魏集团的北⽅形成⼀个⽂学中⼼,其⽂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学”,建安⽂学是中国⽂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1。

由于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已经不复存在,在⼠⼈中兴起⼀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使⽂学表现出作家从⾃⾝⽴场出发的对社会与⼈⽣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

2。

⽽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到处是破败景象,在作家的⼼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家对历史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体察。

3。

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柱,因此,⼈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短暂的悲哀。

4。

以曹操为⾸的建安⽂学作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挽狂澜的雄⼼和⾃信,并且把建⽴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命的延续。

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忧时伤乱、悲叹⼈⽣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常强烈、⼗分浓重的感情,这些感情结合在⼀起,就使得建安⽂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

前⼈称建安⽂学“悲凉慷慨”,刘勰《⽂⼼雕龙》也说:“观其时⽂,雅好慷慨,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笔长,故梗概⽽多⽓也。

”⽂⼈创作的中⼼,从辞赋转移到五⾔诗歌,形成中国⽂学史上第⼀次⽂⼈诗歌的创作⾼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学中的主导地位。

2建安风⾻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操“挟天⼦以令诸侯”,以天下为⼰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有很⼤影响。

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曹植怀抱“戮⼒上国,流惠下民” 的壮志,⽽不⽢以⽂⼠⾃居。

王粲、陈琳、徐⼲、阮瑀、刘桢等⼈,都有卓荦不凡的⽓质。

王粲的《从军诗》⾃抒壮志云:“服⾝事⼲⼽,岂得念所私。

”“被⽻在先登,⽢⼼除国疾。

”陈琳《诗》云:“建功不及时,钟⿍何所铭。

魏晋文学——建安风骨

魏晋文学——建安风骨
二、仗气爱奇的刘桢
刘桢的诗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
他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 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 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第三节 王粲、刘桢和蔡琰
二、仗气爱奇的刘桢 刘履说:“初言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
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 (《选诗补注》卷二)
“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他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
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
3、曹操的诗歌创作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蒿里行》写的是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
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
更重要的是,《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
人七言古诗。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二、曹丕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 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
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比之曹操,曹丕更努力于个人情感 的表达。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 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而 琴瑟满堂,女娥长歌时,他又会因“爲乐常苦迟”(《大 墻上蒿行》)而心悲。
他父亲的诗一样。 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
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 如《白马篇》
第二节 曹植
二、曹植的创作
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 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 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 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 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赠白马王彪》、《美女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和精神特征。

在建安时期,即三国时代的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学活动,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三国文学的特色,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安风骨的概念和内涵1. 建安风骨的起源建安风骨一词最早出自《三国演义》,在小说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根据史实和文学想象,描述了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其中,通过对诸葛亮、赵云等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塑造了一个建安风骨的意境,表现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2. 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了时代的精神特征和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斗争和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变幻莫测,人们面对这样的时代,形成了一种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建安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真实、深刻、凝重的风格,注重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的刻画,这些都是建安风骨的内涵所在。

二、建安风骨的文学代表作品1.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三国时代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建安时期的精神风貌和文学风格。

2. 《诸葛亮传》《诸葛亮传》是建安文学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作者陈寿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的描写和评价,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和表现,体现了建安文学的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三、建安风骨与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关系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洛神赋》简介
《洛神赋》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 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 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 上多有借鉴宋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 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 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 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 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
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 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 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 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 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 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 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 富, 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文帝——曹丕
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 一部有系统的文学评论专著。
——评析——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1建安文学汉献帝建安年间至于魏黄初年间乃至魏明帝时期,在曹魏集团的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其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1。

由于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已经不复存在,在士人中兴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

2。

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到处是破败景象,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家对历史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体察。

3。

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

4。

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作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

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这些感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刘勰《文心雕龙》也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人创作的中心,从辞赋转移到五言诗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

2建安风骨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

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曹植怀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而不甘以文士自居。

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等人,都有卓荦不凡的气质。

王粲的《从军诗》自抒壮志云:“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

”“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

”陈琳《诗》云:“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

”“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摘要: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背景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三、建安风骨的特点与影响
四、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文: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为代表的诗文风格。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而文学创作却在这种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建安风骨的作品以其俊爽刚健、慷慨悲凉的特点,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典范。

在建安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曹氏父子,以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七子的诗文作品,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还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风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扬政治理想、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及笔调朗畅、意境宏大。

这些特点使得建安风骨的作品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建安风骨还流露出生涯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成为了唐代诗歌繁荣的重要基石。

同时,建安风骨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
多文人墨客纷纷效仿,进一步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建安风骨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展现了文学家的理想和抱负。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一、建安时期背景建安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时期,从公元184年到220年,这个时期是东汉朝廷衰败、地方割据、战乱频繁的时期。

由于政治腐败和内外战乱的影响,东汉政权逐渐瓦解,各地豪强割据,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国鼎立局面。

二、建安风骨的概念建安风骨是指在建安时期,士人对于时局变迁、社会动荡的思考和回应。

在这个时期,士人们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局面,他们以自身的风度和品质来应对这个时代的挑战,表现出了独特的风骨。

三、建安风骨的特点1. 忠诚正直建安时期,士人们对于官方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们主张忠诚正直,追求公义和真理。

他们在言行中展现出坚定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念,不随波逐流,不为权势所动。

2. 仁爱和乐善好施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士人们对于社会的困苦和人民的疾苦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怀和同情。

他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穷困的人民,以仁爱和乐善好施的精神影响和帮助周围的人。

3. 文学艺术的繁荣建安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士人们借助文学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就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艺术精湛为特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4. 诗歌和音乐的盛行建安时期,士人们广泛地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

诗歌和音乐的盛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建安风骨的重要手段。

四、建安风骨的影响建安风骨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传承建安风骨的思想和精神被后世所传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建安风骨的精神一直被崇尚和推崇,成为了中国士人的楷模和榜样。

2. 文学艺术的发展建安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建安时期的诗歌和音乐作品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建安风骨代表人物

建安风骨代表人物

建安风骨代表人物
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有:
1.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被誉为“建安八英”之首,是建安文化的开创者。

2.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誉为“建安八英”之一,是建安文化的推动者。

3.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誉为“建安八英”之一,是建安文化的坚定拥护者。

4.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誉为“建安八英”之一,是建安文化的拥护者。

5. 吕布:三国时期著名武将,被誉为“建安八英”之一,是建安文化的反对者。

6. 马超:三国时期著名武将,被誉为“建安八英”之一,是建安文化的反对者。

7. 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将领,被誉为“建安八英”之一,是建安文化的拥护者。

8.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被誉为“建安八英”之一,是建安文化的推广者。

第一讲建安风骨

第一讲建安风骨

燕歌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 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qiàn)思归 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 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姓韩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 限河梁。
小结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 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 上。 曹丕诗歌题材 公宴诗 抒情言志之作 写男女爱情及游子思妇题材 曹丕诗歌主导风格:清新流丽、细腻缠绵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 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植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 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野田 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 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 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 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 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 怀,抚心长太息。(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 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 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jiè)令心悲。(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 感喟。)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和时代风貌。

建安风骨以其艺术特色、时代底蕴和政治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安风骨的“建安”二字,源自东汉末年豪杰陈琳所著的《三国志平话》,以描绘其时时局为背景,因此有“建安四年”之称。

而“风骨”指的则是时代的气概和精神风貌。

建安风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安时期是兵戈纷争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路英雄豪杰怀揣夺取天下的梦想,于是形成了以刚烈英武为标志的建安精神风貌。

2. 建安时期文化的特点是切中时弊,勇于开拓,丰富而多样,他们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争衡短论,互相切磋,以求得政治权力的最大化,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建安风骨的时代特点。

3. 建安风骨倡导的是崇尚正义和忠义的价值观,对于不法不义之事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这种价值观的提出,也为后世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在文化艺术上,建安风骨推崇白话文,标志着文学创作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转变,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 建安风骨秉持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以志士仁人的胸怀和才干为根本,追求天下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以达到民生安定的目的。

6. 建安风骨的思想内涵是以个人英雄主义、忠诚信义和理想主义等为特点,这种思想体现了当时历史和政治条件下人们的追求和价值。

这种价值观对于后世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7. 建安风骨还在审美观念方面有着独特的影响,追求的是坚贞不移、忠义守信的美德,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和时代风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风采。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释义】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吸收了《诗经》中“国风”与“楚辞”的文学成就,发展了五言诗体和七言诗体。

【例句】 1、他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年轻人,为人处世很有建安风骨,而且很谦虚。

2、这种建安风骨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气节,为人类历史所罕见。

3、自己也将很快提升到后天三花境界。

这些无上玄功却不显于人前,只待飞升之时再说,至于从此便无法修炼,这等秘密却又绝对保守,天下间岂能找出第二人?”李英琼微笑道:“正因为是天机,所以才要等你飞升之后才能告诉你,先生难道真想飞升么?”2。

既然我已经让老师失望了,就请允许我让你失望吧!呵呵……呵呵……3、本尊先将金花留在,无须多礼,直接回家就是。

4、姐姐,小弟还记得当年红杏枝头的海誓山盟。

5、青年突然眉头紧锁,说道:“我知道是谁了,谢天谢地,我终于知道是谁干的了!可惜那个卑鄙的贼子修为高深莫测,竟能蒙蔽两位天尊,看来此人身份定然非同一般。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人多半便是有着‘玉虚散人’之称的萧笑天了。

”张婷秀眉微皱,不解道:“他不是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经飞升了吗?怎会……”只听老者冷声道:“三百年前他只是元婴期,哪里会有如今这般强横的神识,又怎会察觉得了你这种修为的低阶修士呢?”6。

其言曰:「彼,一其心,其政闷闷;虽有拱璧之朝,以示民路。

夫,如是其甚也。

」(论语宪问篇第十六)。

8。

虽与之论道经邦,策功定霸,下以治身,其亦不与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9。

古人有云:“满招损,谦受益。

”本人近日来颇为感慨,这九字之经典放诸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10。

譬如大家平日都穿同样的衣服,但是只要有钱,可以穿得非常豪华。

11。

夫以匹夫之细,而犹欲养其父母妻子,供其上下而不可足,而况欲为天下国家乎! 12。

正是这件事情使陈寅恪开始对自己的祖国丧失了信心,对满清王朝萌生厌恶并急切的希冀恢复故国的思想。

13。

虽然只是残奥会,我依旧保持绿色环保的理念,随手关闭电源,即刻离场。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从国计民生的角度看,那是个不值得庆幸的乱世。

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学界则诞生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后世一般称之为“建安风骨”。

李白高吟“蓬莱文章建安骨”,陈子昂亦感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建安风骨的魅力经久不衰,直到今天还荡着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回响。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那个时代,听一听建安风骨幽远的呼唤。

一、建安风骨概况“风骨”最早见于汉魏时期的人物品评,“风”偏重于评价人的精神面貌,“骨”侧重于描述人的仪态形体。

“建安风骨”也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名士集中或直接,或间接通过作品表现出的时代风貌。

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是三曹七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他们不仅是当时的政治领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在他们周围簇拥着邺下文人集团。

七子即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他们是王粲、陈琳、阮瑀、徐乾、应玚、刘桢、孔融。

他们的作品大致代表了建安时期三曹之外的文学成就。

二、建安风骨的意蕴1.对政治理想的慷慨悲歌东汉末期,政治长期处在混乱黑暗当中。

东汉皇帝早夭,没有实权,深宫妇人及其家族的手伸向朝堂,导致了外戚干政。

比如东汉顺帝十一岁就继位,其皇后梁氏一族声势大显。

皇后兄长梁冀专权,势焰滔天,被称为“跋扈将军”。

后来汉桓帝策动五位宦官将梁氏赶尽杀绝,不仅没能肃清朝政,反而使宦官权倾朝野,进入了宦官专政的时代。

汉灵帝时十常侍乱政,何进掌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得不说东汉高层政治就是一场无意义的黑暗循环。

他们卖官鬻爵,横行霸道。

在这样“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期,百姓苦不堪言,多次爆发起义。

壮志满襟的读书人与士大夫,陷入了无尽的虚妄。

一方面他们从小深受儒家精神熏染,希望能匡扶汉室,维护正统;另一方面他们的抗争触动了宦官阶层的利益,引发“党锢之祸”,饱尝辛酸。

孔融曾与宦官的对立者李膺、张俭交往,事情败露后被朝廷抓捕,孔融抵死不从;王粲的曾祖王龚,终其一生与宦官搏斗。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这“建安风骨”呀!啥是建安风骨呢?建安风骨
就像是一阵烈烈的风,吹过那个特定的时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你想想啊,那个时候的文人墨客们,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和豪情,
用文字抒发着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有对生活的感悟。

就好比曹操,他
的诗那叫一个霸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哇,这是多么强烈的进
取精神啊!这不就是建安风骨的体现吗?这就好像是一个勇士,毫不
畏惧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还有那曹植,他的诗作情感丰富得很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把那种无奈和悲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心里都忍不住一阵
难受。

这不就像是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的纠结和痛苦吗?
建安风骨可不单单是文字上的厉害,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啊!它
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勇敢、坚毅、豪情和深情。

它就像一座巍峨的
山峰,屹立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让后人敬仰和赞叹。

你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有时候是不是也需要一点建安风骨呢?遇到
困难不退缩,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道不是吗?
建安风骨就是那个时代独特的魅力所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要好好去感受它,理解它,让它在我们的心中也能焕发出属于我
们自己的光芒。

总之,建安风骨,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品味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骨气风力,又广泛吸取了汉魏以来笔记小说、语录辞赋的文学营养,更加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经这样描写过建安文学:“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为袁绍檄豫州文》)其中“纷吾既有此内美”指的就是建安作家具有真挚、纯朴的感情;而“重之以修能”则强调了建安文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和创作精神。

这两句话反映出当时建安作家对待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他们求真务实的思想品格。

建安时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建安风骨”,即具有雄浑刚健的审美风格。

它的代表性作家是曹氏父子和“三曹”。

曹操的诗今存一首,但基本上是慷慨悲壮的;其乐府诗虽不乏真情实感,但往往杂有玄言诗的成分,艺术上不及曹操的诗成熟。

曹丕、曹植是“三曹”中成就最高者,其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也是刚健有力的,具有阳刚之美。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在统一局面下由于分裂割据造成的南北文化交流,尤其是南方文化对北方文化的渗透,带来了某些影响。

东晋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后,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士族地主势力的兴起,给予北方文学新的活力。

东晋文坛名家辈出,文学创作丰富多彩,号称“太康之治”。

在辞赋方面,出现了以陆机、张载为代表的玄学家,以“二张”、“二陆”为代表的清谈家,以郭璞、桓温为代表的道教家,还有陶渊明等田园诗人。

散文方面,出现了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郭璞的《游仙诗》等一批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总体而言,东晋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骈文的兴盛。

刘宋政权衰落以后,文学形式趋于衰微,出现了大量的骈俪文,其中以江淹为代表的宫体文,情韵相胜,文笔优美,浮艳淫靡。

西晋的文学成就远不如东晋。

而到了南北朝后期,各地文学开始复兴,随着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南北文学的融合也逐渐完成,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学繁荣昌盛的坚实基础。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内涵界定历有争议(40页【22】),侧重指建安诗歌的艺术表现。

两大主题:反映现实,讴歌理想。

风格特征:慷慨悲凉,明朗刚健。

(四重内涵: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见33、34页)形成原因:遭逢乱世的悲悯情怀;重整乾坤的英雄意识。

是建安风骨的鲜明体现。

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及断限建安文学≠建安年间(196—220)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间跨度为40年左右。

约自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模糊说法(1)“三祖”时代;(2)跨越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时期。

二、“邺下风流”邺:邺城(今河北临漳),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邺下时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阶段。

“邺下风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建安文学的代名词。

三、建安诗歌的发展进程两个近源:汉乐府民歌;汉末文人古诗。

发展进程:由受乐府民歌影响很深的状态,转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

曹操是这一过程的开端,“七子”、曹丕为其发展,曹植为完成者。

四、关于“建安风骨”(“汉魏风骨”)“风骨”原为人物品藻术语。

风指风采、风神、风姿、风度。

骨指骨相、骨法。

风、骨连用指个人整体的风度、品格。

如《宋书•武帝纪》说刘裕“风骨奇特”、“风骨不恒”。

“风骨”成为文论术语《文心雕龙》首次将其用于文论,有《风骨》篇。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严羽最早提出“建安风骨”概念。

刘勰论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时序》)(认为建安文学基本符合“风骨”的规定性。

)今人对“建安风骨”的理解阅读书目1、三曹别集(黄节、夏传才、赵幼文等注本)2、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节曹氏父子一、曹操的英雄本色1、其人之英雄本色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形象:《三国志》称其“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演义》中却为“汉贼”……常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精神实质却是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复归。

建安风骨——精选推荐

建安风骨——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一220),共25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蔡琰。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

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2.正始之音:正始时出现了玄谈领袖何晏、王弼,另有名士裴徽、荀粲、傅嘏、夏侯玄、钟会以及“竹林七贤”等。

何晏、王弼祖述老庄,为无为、无名之论,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掀起玄谈之风,世称“正始之音”。

3.玄言诗是起于西晋、盛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它的基本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诗品》)。

4.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2—493),永明体是永明年间形成的新诗体,又叫新体或新变体,其特点是注重声律和对仗,要求严格遵守“四声八病”之说作诗,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王融等。

永明体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为促进诗歌向近体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5.志怪小说,记述神仙学术,鬼魅妖怪,殊方怪物,佛法各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6.志人小说,又称秩事小说,汉末以品评人物,谈论玄理之风,开始在士族文人中流行,出现了专门记述清淡之士言语辞令和风流秩事的小说类作品。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7.《世说新语》,编撰者刘义庆,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秩事和玄虚清淡,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在当时起到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8.上官体: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

建安风骨的说法

建安风骨的说法

建安风骨的说法“建安风骨”这个说法来源于“韩非子”这本古代著名学术著作,它针对当时西周末年时期的几位政治家进行深入的论述和评估,其中就涉及“建安风骨”一词。

这本著作标志着西周初期政治思想和思维方式转变的开始,随着西周时期政治上的变革,“建安风骨”也承受着独特的价值,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建安风骨”指的是为国家服务的政治家的一种精神态度,这种态度要求他们勇于冒险,不惧怕坚持正义,坚持自己的信仰,讲求自强不息的精神,把自己的政治本意融入于政治决策中,并且以此为准则,顽强抗争,勇于担当,不惧怕危险,为国家奉献自己,为人民服事。

因此,“建安风骨”被称为一种社会主义精神,其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精神,被称为政治家们所遵循的“正义精神”。

“建安风骨”的思想源出于西周末年时期的几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们的统治下,政治上逐渐完善了国家的体制,西周的权力梁子统治之下有着较强的政治集权,其臣下们也都按照“建安风骨”的思想去服务国家,听从他们领导者的指挥,勇敢牺牲自己,勇于创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建安风骨”被称为情义精神,其中蕴含着一种孝悌精神,强调政治家应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为国家的繁荣、利益和繁荣奉献自己。

西周末年时期“建安风骨”,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其精神价值依然存在,“建安风骨”依然被许多政治家、社会各界人士赞誉为一种伟大的精神,他们传承、提倡这种精神,将其深植到人们的心里,让人们永远地铭记,并把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建安风骨”这一精神价值依然被世人认可,这种精神内涵激发了许多政治家为国家服务,捍卫人民利益的热情,给人们以勇敢与信念,促使人们不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奉献自己,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奋斗。

“建安风骨”是一种传承下来的精神价值,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就像一颗不断发光的星星,照亮着我们的未来,激励我们实现梦想,挑战极限,为实现未来的美好前景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 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风骨一词最早用于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

”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魏晋风骨------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

刘勰所谓"风骨",歧说纷纭。

学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第一种看法,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第二种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

风骨篇是风格专论,专门论述"风清骨峻"这种风格特点。

第三种认为,风骨是对一种美学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是"传神"、"自然"等等。

第四种认为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

它包括两个方面:"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

第五种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它一方面有情的因素(表现为风),另一方面有理的因素(表现为骨)
我认为以宗白华先生为代表的第五种观点较为的当。

他说:"我认为骨和辞是有关系的。

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他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理也清楚了。

'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

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

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