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畏惧型人格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以低自尊为核心,以充满了恐惧,充满了被人拒绝不被接纳的这种焦虑感所主导的一种人格障碍体。

今天在介绍人格障碍的时候,我要稍微做一下区别。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说到每一个人格障碍的时候,都用的是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的内容,那么关于这一种人格障碍,我们要联系一下中国人,咱们自己也有一个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如果是以这个标准的话,我们会看到在中国的精神分类与诊断标准里面,其实没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为什么在美国有在中国就没有了?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系统的角度来看待人格障碍的这个内容。

我们先来说一下,在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定义是什么?它有具体有哪几个表现?

我先来介绍一下它描述到的七种症状,那么只要满足其中四项,就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正向的可以来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一个指标了。

第一,他们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感到受伤。

第二,他们除了至亲之外,几乎是没有任何好朋友,没有知心人的,或者说仅有一个非常小的社交空间。

第三,他们除非是非常的确信自己是受欢迎的,一般情况下,他们非常不愿意卷入到他人的事务之中,或者其他的社交环境之中。

第四,他们的行为是很退缩的,对于需要人际交往的这些社会活动或者说工作,总是尽量的避免,尽量的逃避。

第五,他们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会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他们常常会对问题不作回应,因为怕自己的回答惹人烦惹人讨厌。

第六,他们是非常的敏感和羞涩的,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所以常常是一种扑克脸的状态,给别人的印象是他们非常的冷淡,非常的疏远。

第七,他们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是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也就是说他们对事实真实存在的挑战缺乏客观的认定,特别容易扩大困难度,畏难心理很强。

这个是美国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是这么讲的。但我们中国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不仅没有这个病,然后还用另外一个比较相似的,但是又和它不一样的人格障碍疾病来代替它,这个名字是什么呢?就是焦虑型人格障碍。

同样是极其低的自尊心,同样是非常强大的畏难心理,非常持续的而且特别的稳固的紧张感恐惧感,在美国的文化下会看到是,如果你不喜欢社交,你可以躲避开他,回避掉这些社交情景,你不喜欢关系你可以回避掉关系,你可以自己一个人过相对隔离的生活,特别的疏离于人群和社区,一个人生活,所以我们给你做一个人格的障碍的命名,就叫做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说畏惧型人格障碍。但在中国我们却是焦虑型人格障碍,虽然它们的内核是一样,都是低自尊,都是非常恐惧,都是特别的害怕被拒绝,特别敏感的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来做出反应,但是我们为什么会给它起名叫焦虑型人格障碍而不说回避型人格障碍呢?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一个文化特征。

在一个集体主义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你自己去选择完全过自己的生活,这个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的。即使你去这样做了,你依然背负着你天生所属的家人、你所属的社会关系对你的评价,所有这些评价都会被你背负起来。我们常常体会到极度的焦虑,惴惴不安,总觉得自己还不够,一定要去尝试再去做点什么。即使心中是很痛苦的,自尊心常常是感到很脆弱的,也很想要逃避任何和他人有关的这种关系,但我们往往在集体文化下不会这么做,所以表现出来的就不会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而更多的是焦虑型人格障碍。

我个人觉得在这条人格障碍上,两个国家不同的诊断和命名的标准,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些思考,也就是说,在同样的一种低自尊、紧张感和恐惧感的驱使之下,不同的文化会推动着我们去做出不同的适应,或者说去允许我们做出不同的适应。这些都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全面的更加透彻的角度来了解人格障碍的形成核心是什么,它的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

那么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说畏惧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

研究显示其实是既有天生基因的作用,又有很多后天成长环境或者养育方式影响。比如说在畏惧型人格障碍个体身上常见到的是,他们的负向的消极的自我评价,有的时候是严重的偏离了客观状态的,他们很容易扩大自己的或者放大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个人的评价也是非常的苛刻,而且非常的不友好。

很多时候我们极度消极的否认式的自我评价的声音,很多时候来自于外界的尤其是养育人的一种认定,他们经常会说:“你这太不好了”,“你太不中用了”,“你这孩子太不争气了,怎么就这么笨,怎么就这么没有用”等等类似这样的话,如果在儿时常常听到,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被环境中的其它力量所植入的话,会在我们的意识深层形成这样一个内在的声音,内在声音会不断地发出声音来去发挥作用,在我们遇到挑战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或者生活变故的时候,就会有这样一个声音在脑子里不断地说:“你不行,这件事完蛋了,你一定会搞砸的!”所以这样的声音可以说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形成的一个核心原因。

在谈到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谈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去提前预防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

我们前面讲到,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有着对自己负向的自我评判,这种自我评判特别的有失偏颇,无法全面地看到自己。而我们每一个要成长的人都得允许自己一个犯错的权利,那么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从儿时起就是没有这样的犯错的权利的,所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边是非常强大的畏难的心理,恐惧挑战和恐惧困难,另外一边又是一旦遇到挑战以后,极其强烈的对自己的负向评价,

对挑战对困难的过度夸大,然后因为这两点相互作用,他们也就没有办法真的允许自己去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犯错的权利,没有这个过程,他们的成长的肌肉就得不到锻炼。所以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认定的确是非常心虚的,那么这种心虚感又会反过来加大了面对下一个困难的时候更加强大的畏难心理,恐惧感更重,紧张也更持续。

这样一个负向的循环圈一旦形成的话,要去打破它真的是非常难。这也是为什么在应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的时候,预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需要我们在开始建立这样的一个负向循环的时候就去识别出来,比如说告诉自己说:“我干嘛对自己这么苛刻?如果说完全没有办法去触碰一个有挑战有困难的事情的话,那么我的能力又怎么可能真正得到提高或者加强?如果能力没有办法去在遇到小的困难的时候得到练习得到加强的话,那么我再往前走,我人生的路会越来越难走,我的生活状态会越来越隔离,越来越疏离于环境社区或者工作的场合,甚至是亲密的关系。”

由此可见,其实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那么怎么治疗?在现在的研究中发现,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来访者就是人格障碍本人可以投入持续的去进行心理咨询,尤其是认知疗法,去打破它的一些负向循环的这种思维模式,虽然打破这个模式往往很难,因为这样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是根深蒂固发展很多年的,但是一旦去持续地接受咨询接受治疗的话,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得到改变和极大改善的可能性也是很乐观的。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和其他的人格障碍不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虽然他们会逃离社交,会疏远人群,但他们内心其实是渴望社交,渴望陪伴的,也是渴望连接的,所以这个痛苦感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动力源,来推动他们去持续地接受咨询,接受改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