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车间操作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浸出车间操作规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浸出法制油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对原料及主要辅助材料的要求第四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五章、工艺与设备及工艺参数
第六章、安装与调试
第七章、操作与使用
第八章、维修与保养
第九章、排除故障
第十章、消除溶剂
第一章总则
1.1植物油脂是人民生活的重要食品。车间人员要努力提高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及出油率,为国家增产油脂。
1.2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食用油脂要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做到对动物(人体)无害。
1.3车间生产中、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要符合国家及地方对三废处理的规定和要求,作好保护环境卫生。
1.4要“安全生产”,保证职工生命安全及国家财产安全,不得违章操作。
1.5车间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改善工人劳动条件。
第二章浸出基本原理
油脂浸出过程就是利用油料中的油脂能够溶解在选定的溶剂中的特性,并借两者之间相互扩散的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制油方法。在化工单元操作中叫萃取或提取,它实质上是一个物质传递过程,所得混合油利用溶剂(挥发性物质)与油脂(不挥发性物质)的沸点的不同进行蒸发、汽提,使溶剂变成蒸汽并与油脂分离而得到浸出毛油,溶剂蒸汽经过冷凝和冷却,回收以后继续循环使用;粕内含有一定量的溶剂,对其进行干燥处理、并回收其中溶剂,得到干粕。
第三章对原料及主要辅助材料的要求
3.1入浸料胚性状要求:
水分:9%—10%
含油:18%—21%
豆胚厚度:0.25mm—0.3mm
粉末度(30目/25.4mm):≤5%
温度:50℃—55℃
3.2溶剂:
本工艺采用国产6号溶剂油,其质量应优于(达到)如下指标:
3.3蒸汽、冷却水
蒸汽压力应不低于0.7MPa,含水不能过高,蒸汽应经分水处理,以便于直接蒸汽脱溶。
冷却水进水温度25℃以下(夏季不得高于30℃),出水温度不得超过35℃(夏天不得高于40℃)。
3.4熟练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四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处理量:1500T/D
4.2 粕残油:≤1%
4.3 粕水分:11%—13%
4.4粕残溶:500PPM(或引爆实验合格)
4.5毛油残溶:300PPM
4.6、毛油总挥发物:≤0.3%
4.7溶剂损耗:1.5—2Kg/吨料
4.8水蒸汽消耗:280Kg/吨料
4.9水耗:1:1左右(700-800 Kg/吨料)
第五章:工艺与设备及工艺技术参数5.1工艺流程说明:(祥(详)见工艺流程图)
5.1.1浸出工序
5.1.2蒸脱工序
5.1.3蒸发工序
5.1.4溶剂冷却及分水工序
5.1.5尾气吸收工序
5.2 设备
5.3工艺技术参数
5.3.1履带浸出器:
a入浸物料温度:50—55℃(浸出器内温度)
b溶剂温度:55℃
c混合油浓度:18—22%
d料层厚度:900—1100mm
5.3.2DTDC蒸脱机:
予脱层:间接蒸汽压力要求0.6—0.8MPa,控制溶剂蒸汽温度在75—82℃(80℃—85℃)为宜。
蒸脱层:直接蒸汽压力0.05—0.15MPa,以控制溶剂蒸汽的温度为80℃左右。喷入的蒸汽使料温控制在104℃(100℃—104℃)左右。
烘干层:热空气的温度应保持在120℃左右。
粕水分:10—13%。
粕引爆实验合格,粕熟化,不糊不焦
出料粕温:≤40℃(一般20—30℃)
5.3.3蒸发器与汽提塔:
5.3.4湿尘捕集器
冷凝液进口温度:80-90℃左右
冷凝液出口温度:80-90℃左右(用热水罐内的水(进行循环))5.3.5低真空喷射泵
蒸汽进口压力:0.5Mpa
真空度:-0.05MPa
5.3.6高真空喷射泵:
蒸汽进口压力:0.5Mpa
真空度:-0.062Mpa
5.3.7分水箱:
新鲜溶剂温度:55-60℃
5.3.8、冷凝器:
冷却水进口温度:25℃以下(南方28-35℃)
冷却液出口温度:35℃以下(南方35-40℃)
南方进出口水温(差值)约5℃(—6℃)
5.3.9蒸煮罐:
蒸煮温度:90℃左右
5.3.10尾气吸收装置:
尾气进口温度:25℃-30℃左右
吸收塔进口温度:35℃-40℃左右
解吸塔富油出口温度:110-120℃
第六章安装与调试
6.1安装:
车间内应做到工艺流程合理,设备及管道布置整齐,操作安全、检修方便,采光好。
6.1.1除设备设计注明外,其余设备安装后垂直度允差1.5/1000,在高度上允差4毫米。
6.1.2设备运转平稳,灵活,无异常噪音,轴承温升不超过正常使用温度,电机负荷在正常状态。
6.1.3输送设备的安装,外壳连接紧密,内表面连接部位运转过程中不得有碰、卡现象。
6.1.4操作温度超过60℃的设备及管道按规定加保温层。
6.1.5管道安装
6.1.5.1管道应沿着车间壁或操作平台平行敷设。
6.1.5.2对口焊接的管道应做到内壁平齐,错口不超过壁厚的10%,最大不超过1.5毫米。
6.1.5.3直径100毫米以下的管道的对接焊缝不允许在管道弯曲部位。
6.1.5.4各管道沿介质流向安装坡度不得小于0.2%,且均应设排空装置。
6.1.5.5蒸汽管道必须加保温层,保温层不得有减薄,脱落现象,不得用易燃材料代替。
6.1.5.6各种管道应涂染不同颜色的油漆以便于识别,蒸汽管白色、混合油管黄色、溶剂管红色、水管绿色、自由气体管浅蓝色、溶剂蒸汽管蓝色。
6.1.6仪表应安装在照明良好和易于观察的位置,使用的表盘不得小于100毫米。
6.1.7阀门安装要保证密封良好,安装整齐,操作方便。
6.1.8一切电器设施均应采取防爆型,防爆电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
6.1.9防爆电器设备要选用工厂用防爆安全型,隔爆型。
6.1.10设备、管道、钢制操作平台与门窗,非带电金属部位,金属电线管等,均应保护接地,电器设备,金属外壳应单独接地。
6.1.11输送混合油,溶剂,溶剂蒸汽的管道不得作为电器保护接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