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语法研究课程
——语义指向分析
(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
(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一)是补语。
例如:
(1)砍光了
(2)砍累了
(3)砍钝了
(4)砍快了
(5)砍疼了
(6)砍坏了
其中,“光”、“累”、“钝”、“快”、“疼”、“坏”都是“砍”的补语,但这些补语的语义指向各不同。
“光”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累”在语义上指砍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钝”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工具,如“刀砍钝了”。
“快”在语义上指向“砍”这一动作本身,用来表现动作的速度,如“你砍快了,慢点儿砍”。
“疼”在语义上有可能指向“砍”的受事,如“你把砍疼了”,
也有可能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今天连续砍了三个小时的树,把手给砍疼了”。
而“坏”在语义上有三种指向,一是指向“砍”的受事,如“他把门砍坏了”。
二是指向“砍”的工具,如“这把斧头才用几次就被砍坏了”。
三是指向施事的隶属部分,如“砍慢点了,别把身子骨砍坏了”。
“砍光了”、“砍累了”……其“砍”的补语都是指向名词性成分,但具体又不同。
“砍光了”的补语“光”指向“砍”的受事,“砍累了”的补语“累”指向“砍”的施事。
因此,如果某个成分属于指向名词性成分的,还需考虑那个成分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二)是修饰语。
例如:“两位报社的记者”中“两位”指向“记者”,“两家报社的记者”中“两家”指向“报社”,而“两个报社的记者”中的“两个”有两种指向,一是指向“报社”,一是指向“记者”。
三个句子层次差不多,然而差别却很大。
原因是修饰语的指向不同。
(三)是谓语。
例如:
(1)他很好。
(2)昨天还很好,今天他怎么就病倒了?
例(1)谓语“很好”在语义上指向句内的主语“他”;而例(2)中的“很好”不是指向句内某个成分,而是指向没有在句中出现的“他”。
指向句内成分,还是句外成分也是分析语义需要考虑的问题。
语义指向分析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合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从而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语义指向分析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1、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一些虚词词义的认识。
例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在说“副词”就的用法时,指出“就”有确定事物范围、强调数量多少等几种方法,特别是“就”既可以强调数量少,又可以强调数量多。
(1)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
这是一个歧义句,它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这样划
分后,“就”语义指向“五百斤”,从而限制了“五百斤”,表示重量轻,相对地三个人就显得多;二是“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其中“就”语义指向“三个
人”,从而限制了“三个人”,表示人数少,相对地五百斤就显得重。
三是“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这句中,“就”语义指向“抬起了”,从而限制了动作本身,
表示只抬起而没再干别的什么。
2、有助于分化歧义句式,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歧义句式是客观存在的。
不同性质的歧义句式有不同的分化方法,有歧义句式需要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加以分化。
例如:
(1)你别砍坏了。
这个句子,既可以表示a:“你别把桌子(或别的什么被砍的东西)砍坏了”,也可表示b:“你别把刀砍坏了”。
这两种意思无法用层次分析法、成分定性法、
变换分析法加以分化,因为无论从层次构造、语法结构关系上看,还是从句式变换上看,表示这两种意思时都是一样的,其格式都是“NP+别+V+A+了”。
对于这样的歧义句式就可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来加以分化,因为补语“坏”的语义指向不同:表示a意时,补语“坏”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受事,如桌子什么的;表示b意时,补语“坏”在语义上则指向“砍”的工具,如刀。
由此我们就分化了“你别砍坏了”这一歧义句。
证明是,如果将其变换为“NP1+别+把+NP2+V+A+了”,那么“把”的宾语NP2可以是受事宾语,如:“你别把桌子砍坏了”,也可以是工具宾语,如:“你别把刀砍坏了。
”
有时某些歧义结构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来加以分化,比较简单方便。
例如: (1)他只给了十元钱。
这个句子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a) 他光给了十元钱, (没有给别的什么) 。
也可以理解为(b) 他仅给了十元钱,(没有多给一点儿) 。
这个格式的歧义是由限定副词“只”具有两个不同的义项造成的: ①表示限定范围,②表示数量少。
“只”表示①的意义时,理解为(a) 义;“只”表示②的意义时,理解为(b) 义。
用说明词义虽然能分化歧义,但是比较复杂,不如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来分化,比较简单方便。
只需要指出“只”不同的语义指向就可以了。
当句式表示(a)义时,“只”在语义上指向“钱”;当句式表示(b)义时,“只”在语义上指向“十元”。
3、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语义指向分析法也为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如“洗净了”和“洗累了”都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单音节形容词构成的“动结式”(动词带结果补语的格式)再带上“了”的格式,但实际上再句式变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洗净了洗累了
我把衣服洗净了。
* 我把衣服洗累了。
脏衣服被我洗净了。
* 脏衣服把我洗净了。
* 我洗衣服洗净了。
我洗衣服洗累了。
* 这盆衣服把我洗净了。
这盆衣服把我洗累了。
衣服洗净了。
?衣服洗累了。
?我洗净了。
我洗累了。
相同的句法结构,有着不同的句式变化。
语义指向分析法可以帮我们作出解释。
因为二者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同:“洗净了”里的补语“净”在语义上指向“洗”这个动作的受事,而“洗累了”里的补语“累”在语义上指向“洗”这个动作的施事,这是补语语义指向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句式变化上的差异。
4、有助于开阔语法思路,讲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除了上文提到了三种情况(补语、修饰语、谓语)的语义指向值得分析,其它还有很多,比如副词的语义指向,连词、代词的语义指向等等。
如有些连词由于位置不同其语义指向也不同。
例如:“只有、只要、不管“等用在主语之前,其语义指向后边整个主谓结构;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其语义指向后边的谓语部分。
从而可以引起句子意义的变化。
例如:
(1) 只有经理外出洽谈生意,他才能借此轻松一下。
(2) 只要小张说清楚,他是不会有意见的。
这两句中的连词“只有”和“只要”都用在主语之前,其语义指向都是后边的整个主谓结构,后一分句的主语“他”也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另有所指的对象,句子没有歧义。
如果这两句中的连词都用在主语之后“
(1) 经理只有外出洽谈生意,他才能借此轻松一下。
(2) 小张只要说清楚,他是不会有意见的。
那么连词的语义指向就是后边的谓语部分,谓语动词的施事可能是前边的主语,也可能是一定语境另有所指的对象,后一分句的主语“他”既可以回指前一分句的主语;也可以另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