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讲义

合集下载

【园所培训学习】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本土发展趋势(讲义)

【园所培训学习】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本土发展趋势(讲义)

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本土发展趋势(全文3375字)(一)梳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1.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上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

从教育内容、方法,到玩具和设施,先效仿日本,后效仿西方。

(2)改革的内容幼儿园课程的科学化、本土化,如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3)改革的影响1928 年, 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教育会议, 陈鹤琴被任命为幼稚园课程及教材编辑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 主持拟定了《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

教育部于1932 年正式公布了全国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该标准主要根据南京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成果拟订(1936年修订),一直沿用到40年代末期。

影响到80年代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在整顿和改造原有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

50年代,教育部邀请两位苏联专家来我国讲学,推广苏联的经验。

之后,通过行政途径层层下达与实施。

(2)改革的内容引进“作业”教学,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规定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各个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强调科目本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活动,将教育贯穿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

(3)改革的影响这次改革全盘接受了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

改革所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作。

这迎合了50年代我国摆脱战争困扰、百业待兴时的需要,对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80年代初,我国继续采取学科课程体系,对解决文化大革命动乱带来的破坏、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很有价值。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

(一)教育基础一、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义务教育的历史2.新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3.义务教育的现状二、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背景2.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3.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4.课程设置5.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与意义2.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3.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4.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5.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四、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1.学校文化2.学校管理五、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1.教育的发展2.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六、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七、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个案法5.历史法6.比较法7.教育行动研究8.教育质性研究9.教育叙事研究八、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1.教师角色与地位2.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3.教师的成长与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5.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九、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二章学生指导一、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身心发展的概念2.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二、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1.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2)注意发展的特点(3)记忆发展的特点2.学习兴趣培养(1)改革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兴趣(2)渗透情意因素,帮助人人成功,激发兴趣3.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方法三、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高等教育学讲义

高等教育学讲义
现的各门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即主要是书本知识,是以教材为 中介的间接经验; ❖ 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 程,即再发现的过程; ❖ 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第六讲 教学过程与原则
2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
师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和学为 主体相结合的关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三、人才类型
❖ 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精英人才不够,一般人才没有特色
19世纪中期以前,基本是英才教育模式,以后逐渐具有大众化的 色彩。
在英培养才之外培养一般高级人才,并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建立 多种不同的标准。
第四讲 高等教育目标
❖ 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19世纪中叶前,基本是学术人才,
莫里尔法案之后,实用人才得到重视,19世纪末,美国培养实 用人才的学校在数量上超过学术型大学。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某一专业门类(类)的基础课 专业课程:某一专业(种)的课,该专业最必要的核心课程,最
基本的训练。以及起启发点拨作用的课 工科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 课程的层次结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第五讲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课程的横向结构:必修和选修
展,但仍保留部分小专业
第五讲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第二节 高校的课程结构
课程:教学科目及其内容。或在学校指导下的和学生自我安排的 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和学习、活动本身及其过程中的非计划 因素。
一、课程的纵向结构:层次结构:按学生认识规律、专业发展规 律和专业教育规律划分
公共课程:高校所有专业都有的课程:最基础的德智体教育课程。 基础课程:一般基础课程。某一学科门类(科)的必修基本理论

教育学《课程——讲义》

教育学《课程——讲义》

《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课程究竟是什么”是课程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课程即“课”“程”,在我国早就被广泛使用,有确定的含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里,“课”的基本含义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程”的本意是一种长度单位,被引申为事物发展的经过或步骤。

课程的基本含义是,人们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努力的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并关乎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属于严肃圣神的事业。

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第一个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内容、学科设置程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是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定义。

但只概括出课程的主体,不能反映出课程的全部。

局限性:1)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远远超出了学科范围2)把作为“客观文化”的知识直接等同于课程3)易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陶冶,创造力表现及师生互动4)把课程内容和课程过程割裂开,片面强调内容,忽视过程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20世纪20年代,巴比特在《课程》及《如何编制课程》中提出这个观点,6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后经泰勒,塔巴,凯尔等人修改,发展至今。

这种观点强调预测,控制,效率,把目标看成是至高无上的。

局限性:1)预期发生的事情与实际发生的事情存在差异2)把预期的学习结果作为课程的基本因素,会忽视非预期结果3.课程即学习经验20世纪初杜威根据实用主义教育论,反对把课程看作预先决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类观点,认为手段和目的是一个连续体,是一个过程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认为课程应当是学生在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活动的经验。

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专业基础-18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专业基础-18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专业基础-18(总分93, 做题时间90分钟)一、简答题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要点](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要点](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要点](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要点]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学生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具体来说,包括:(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教研活动讲义(3篇)

教研活动讲义(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特举办本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和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 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活动内容(一)专题讲座1. 主题: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2. 主讲人:XXX教授3. 内容:-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与定位-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二)案例分析1. 主题:优秀教学案例分享2. 主讲人:XXX老师3. 内容:- 案例背景介绍-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三)教学研讨1. 主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参与人员:全体教师3. 内容:- 分组讨论: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 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 集体评议: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四)实践操作1. 主题:教学设计实践2. 参与人员:全体教师3. 内容:- 教学设计训练:根据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展示:分组展示教学设计,互相评价- 教学设计修改:根据评价意见,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四、活动安排(一)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下午2:00-5:00(二)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五、活动要求1. 全体教师务必按时参加活动,不得缺席。

2. 活动期间,请保持会场秩序,认真聆听讲座,积极参与讨论。

3. 活动结束后,请各教研组认真总结活动成果,并形成书面报告。

六、预期成果1. 教师对课程改革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将课程改革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讲义

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讲义

建 设 数 码 社 区
学校完善了数码社区后,可以构建以学校网站为信息平台的互动交流系统,建设班级与个人主页,开设校园论坛,安装资源库及考试系统。师生可以将自己与班级的网页作为展示风采的“电子墙报”,也可以将班级或学校的一些问题或决策搬进论坛进行讨论,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在完成了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期中期末测试与批阅已经不再是梦想。此外,师生共写教育笔记的行动与网络媒介的结合更显得方便、有效。
创 设 特 色 学 校
我希望我们的学校百花齐放,精彩分呈。如果说应试教育只有一个赢家,而在特色学校学校里每个孩子都是赢家。历史不大会记住共性,只会记住个性。所以特色就是卓越。实验学校应当在行动中创造自己的品牌,构建自己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学校的传统。
关于新教育实验十大领域
关于新课程改革(1)
“新课程”,准确地说应是共和国历史上第八次课程改革,起步于1996年7月至1997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次涉及9个省市的城市与县镇的16000名中小学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项关于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 从而于98年形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并几经修改,教育部于2001年6月公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缘起
“我的教育理想”(2000年)“教育在线”网站(2002年)“新教育之梦”(2002年) 第一所实验学校( 2002年9月) 全国近百所学校参加首批实验 各省市的一大批老师加入实验的大军 千千万万的教师正在行动中
关于新教育实验
关于新教育实验(张向阳与费建妹的故事(的故事)
关于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
营 造 书 香 校 园〈新世纪教育〉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各推荐100本。〈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名篇诵读本〉“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是一道跨不过的坎“万里”读书节、湖塘桥图书广场等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基本含义——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是广义的,是投入和产出的结合;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

正式提出在1990年3月“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不仅主导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教育民主化1、定义——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涉及内容:4点。

思想精髓:参与、自治的思想。

既是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一项中心课题,也是各国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目标,已成为许多国家主要的教育政策。

教育信息化1、含义: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与科研。

2、表现:信息教育课程列入正式课程;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利:对人的发展和教育工作创造了极有力的条件;提高教育的直观性。

4、弊: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含义:教育的规模、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教育的个性化新的生产方式要求新一代具有创造性、个性及广泛的适应性,这是教育个性化的社会基础。

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社会中的激烈竞争也需要培养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需要。

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

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专家讲座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

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

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

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

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2、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科学教育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核心课程,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 强调手、脑结合。

(3) 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4) 采用探究法。

(5)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6) 实施写实性评价。

3、自然教学取得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教育学(二),讲义 第五章

教育学(二),讲义 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结构课程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一)课程要素的演化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这里所说的“经验”,主要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经验,即前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所积累的基本认识成果。

所谓“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课程要素演化的规律:首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课程结构的要素纯属于间接经验的要素,没有包含学生必要的直接经验。

这同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相适应的。

到20世纪上半叶,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和课程自身发展的内部矛盾,出现了杜威等人设计的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课程。

其课程要素主要取自学生的直接经验。

至20世纪50年代,杜威的活动课程被否定,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直接经验为次的新型课程,其课程要素比较全面,组合也日趋合理,这就是课程要素演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二)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新中国的学校课程基本上属于现代课程。

虽然它尚未完全摆脱传统课程的影响,但是,它正向现代课程转化。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认知经验要素:是新生一代需要掌握的人类科学文化中的基本知识以及人类有关的基本技能与基本能力的经验。

道德经验要素:是年轻一代需要继承的社会主义道德中最基本的观点、品质和行为习惯。

审美经验要素:是社会主义新公民需要学习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立于关于审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观点。

健身经验要素:是儿童和青少年需要获取的前人关于健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习惯。

课程要素确定后,还需转化为一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课程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3)课程的基本结构。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考纲链接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5.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①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

(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

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6.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7.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

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

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

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2023年最新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文

2023年最新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文

2023年最新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文【摘要】网络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政策的扶持等给网络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还处在发展初期,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网络课程的制作以及学习支持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网络;网络教育;网络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网络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实施远程教育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

新技术的发展,终身教育的兴起,促进了网络教育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一、网络教育发展现状目前,世界各国对网络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社会中让教育处于一个优势的位置,从而走在社会发展前列。

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23年,全世界的远程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增加45%的速度扩张着。

到2023年,全世界有7000万人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

(一)国外网络教育发展概况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网络教育,克林顿政府曾宣布要把教育广泛地建立在INTERNET上,1996年向全体公民提出:2023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

美国教育部投资7800万美元用以建立网上课程,联邦政府用20亿美元推动所有中小学生使用电脑。

为了实现克林顿政府宣布的计划,国家每年用于网络教育的开支达100-200亿美元。

这一举措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教育国际化新的制高点做准备。

国家视网上文凭或学位同传统学校颁发的文凭或学位一样,越来越多的大学通过互联网招收学生和发文凭。

1995年只有28%的大学提供网上课程,但到1998年猛增到60%。

据统计,在美国通过站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60%以上的企业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学历教育是美国高校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现有的166万远程教育学生中,有134万多人在攻读学历或学位课程。

美国远程教育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种类达到4。

学习解读2023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讲稿

学习解读2023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讲稿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学习解读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讲义)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第一部分:《行动方案》的出台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有关文件精神为出发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突出育人方式改革,加强统筹指导,强化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实验教学、培训研修等支撑,立足处理好统一规范管理与激发改革活力的关系,引导各地各校将育人蓝图转化为自觉的改革行动,引导校长、教师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第二部分:《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行动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四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第二部分行动目标,针对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行动,2023年启动改革,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第三部分重点任务,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五方面提出了14项举措,紧紧抓住制订课程实施规划、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加强科学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学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第四部分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宣传推广,为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教育部将加强工作指导、提供专业支撑,推动各地各校细化落实措施,及时总结并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典型经验、优秀成果,持续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部分:《行动方案》的全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制定本行动方案。

最新教育学课件《课程》上课讲义

最新教育学课件《课程》上课讲义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
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 支柱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 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 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 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 的路径。
一、课程概述
(二)与课程相关的三个文本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
二、课程设计
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二、课程设计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5
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 观测、可量化。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 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二、课程设计
➢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6
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 的标准。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在 历史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 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
二、课程设计
➢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6
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 和发展程度。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 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 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 作”领域。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把“学习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 生对课程的理解、体验,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 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的支配作用,认为课程内 容不全是由课程专家支配的,还要受学生身心发 展与态度的制约。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 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研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指导思想:
❖第一,教育民主化思想。 ❖第二,教育回归生活。 ❖第三,人本主义思想。 ❖ 第四,终身教育思想。 ❖ 第五,建构主义理论。 ❖ 第六,多元智力理论与成功智力理论。 如上几种教育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世界各国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改革体现出了平等性 、生活化、个性化、发展性、多元化等特点。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也是一个 追求变革与超越的时代。在世纪之交,世界 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在总结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 勾画未来的蓝图。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 任何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无法回避课程领域的 革新,事实上历次重大的教育改革都是从课 程改革开始的。
一、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 (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的设置;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计;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教材的编制。
❖ (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制约着课程的总体水平和各科
教材的广度、深度与难度。
第二节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发展动向
在信息社会,除去掌握基础知识以外,学校及其课程还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该教给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技能;

(2)课程内容必须谨慎选择,在记忆材料上不能花费
过多的时间;

(3)要引导学生能使用和改变信息;

(4)学生学会对形势做个人分析,做出正确决定;

(5)学会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

(6)注重创造性教育。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可以从横向 和纵向两方面分析。横向分析指在同一时期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课程变革的影响,纵向分 析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态的文化对课程 变革的影响。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使知识陈旧率提高的同时,也
使得知识总量急剧增加。占有何种知识以及如何占有知识成 为学校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进展分析
❖ 由于各国的课改情况不同而且限于篇幅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了解许多内容,所以下面 将选取一些有共性的东西进行介绍。
(一)课程管理走向权力分享
随着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演进和政府力量逐 渐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无论是集权型的课程管理 体制还是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都越来越关注课程 开发的开放性与民主化,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课程 管理无论“统得过死”还是“放得过宽”,都不利于课程 自身的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集权与 分权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状态以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 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背景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日益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
,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课程改革也 面临着压力与动力并存的局面。
世界各国的教育本身也是成功与失败并存。教 育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重任,迫使教育者对教育问题 做出了一系列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主导当代世界各 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讲 义
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
大纲内容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学生 发展与课程变革。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一轮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二)整体设计课程结构
当今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结构的改革,它是处 理和解决升学与就业、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打好基础与发展个性的症结 所在,世界各国为实现课程结构整体的全面性的功能并克服传统分科课程 单一结构的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了致力于优化课程结构的教育 改革。
主要发达国家首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类型进行了调整与完善,使课程 结构改革朝着向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 选修课程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并充分体现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国外的经验表明 ,从影响学科构成的因素(主要是教育目标、学科发展本身的特点与学生 身心特点)出发进行超越单门学科的“学科群”的分类及其构成的研究是 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明确不同课程的功能、特点及其年级地位 。从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中小学课程设置的一般趋势是:小学低年 级倡导综合课程,高年级以后强调分科课程,高中后期阶段又倡导更高层 次上的综合课程,其中小学综合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出于儿童认知特点考虑 的,而高中综合课程的设置则主要基于现代学科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二)课程改革的普遍理念与目标
总的说来,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在各个国家都是相通的,都强调如下 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第二,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三,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第四,重视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第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政 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和 学生发展。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政治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两方面。 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对课程的性质起决定作 用。社会意识形态更与课程内容具有血肉般 的联系。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经济是基础,是影响课程系统的根本性 要素,它往往以两种并行的方式影响课程: 一是通过政治意识、政治权力等中介因素影 响课程,一是直接影响课程。
(三)改进教科书制度
教科书作为学校各门学科的主要教材,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 课程改革中主要发达国家也非常关注教科书 的编写与审定。
❖ 要求学生了解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并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 主要包括:
第一节 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 第三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