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生白生平




因母亲患湿热病,致力于医学,平生钻研 医籍,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书, 博采众方,医术精深。 《清史稿》“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 爽,疗治多有异迹”。 时以医术高傲,曾对袁枚说:“我之医如 君之诗,能以神行。所谓人在屋中,我来 天外是也。 素与叶桂不睦,有“踏雪斋”与“扫叶庄” 之说,但每见叶桂处方,无不击节称善。
第十二章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薛生白生平 医学著作
《湿热病篇》简介
《湿热病篇》类解
薛生白生平
薛雪(1681~1770),
字生白,号一瓢,晚号 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 居苏州南园俞家桥,先 习儒,因母多病,遂习 医,治疗多奇效,与叶 桂齐名。
薛生白生平

早年学于名儒叶燮,与沈德 潜同学,诗文俱佳,乾隆初 年,两征博学鸿词科,均不 就。工画兰,喜交游,与袁 枚交往甚深。博学多通,著 作甚多,有《一瓢斋诗存》、 《一瓢诗话》、《吾以吾 集》。善拳技。一生豪迈而 淡泊,年九十岁卒。
39.暑月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 肺虚而咳者, 宜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味。
பைடு நூலகம்
寒湿兼表——类证
40.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寒所遏,皮肤 蒸热,凛凛畏寒,头痛头重,自汗烦渴,或 腹痛吐泻者, 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
湿热滞下
41.湿热内滞太阴,郁久而为滞下,其证胸 痞腹痛,下坠窘迫,脓血稠黏,里急后 重,脉软数者,宜厚朴、黄芩、神曲、广 皮、木香、槟榔、柴胡、煨葛根、银花炭、 荆芥炭等味。
29.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 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 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 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 脉故伏,非真阳外脱也,宜五苓散去术 加滑石、酒炒川连、生地、芪皮等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0.湿热证发痉神昏,足冷阴缩,下体外受 客寒, 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 汤熏洗。
寒湿困阻——类证
44.暑湿内袭,腹痛吐利,胸痞脉缓者,湿 浊内阻太阴,宜缩聪饮。 45.暑月饮冷过多,寒湿内留,水谷不分, 上吐下泻,肢冷脉浮者,宜大顺散。 46.腹痛下利,胸痞烦燥口渴,脉数大,按 之豁然空者,宜冷香饮子。
湿热病传变规律
湿邪
脾胃
卫分
气分
营血分
谢 谢
医学著作
《湿热病篇》(《湿热
条辨》) 《医经原旨》 《薛氏医案》 《薛生白医案》 《扫叶庄医案》 《校刊内经知要》
医学著作——《医经原旨》
医学著作——《碎玉篇》
湿热病篇
首载舒松摩《医师秘笈》中,称《湿热
条辨》(35条),注明为薛生白所作; 章虚谷从《医师秘笈》中将其收入《医 门棒喝》; 王孟英《温热经纬》中称薛生白《湿热 病篇》(46条)。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痉)
6.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 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仿凉膈散; 宜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
仿承气微下之例。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痉)
7.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 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 宜 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 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湿热病的感邪途径、发病、传变与温热
病的异同?
湿热病与伤寒的异同?
邪在卫表
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 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邪在卫表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 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 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 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

湿热病提纲
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为何说本条是湿热证提纲?
恶寒——类伤寒 但热不寒,汗出——类温病(温热类) 胸痞——湿热中阻 病因——湿热 舌白——湿邪内盛 病位——脾胃 口渴——邪热伤津 受邪途径——口鼻 不引饮——湿邪弥漫 发病机理——内外相引
思考题
湿热变证——兼少阳相火
16.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 木火上逆, 宜温胆汤加瓜蒌、碧玉 散等味。
17.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 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 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 下即止。
湿热在络
18.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 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枇杷 叶、六一散等味。
19.湿热证十馀日,大势已退,惟口渴汗 出,骨节痛,馀邪留滞经络,宜元米汤泡 於术,隔一宿去术煎饮。
湿热在络
20.湿热证数日后,汗出热不除,或痉,忽 头痛不止者,营液大亏,厥阳风火上升, 宜羚羊角、蔓荆子、钩藤、玄参、生地、 女贞子等味。
暑湿郁表
21.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 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宜六一散一两, 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湿热病篇
1. 湿热病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 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表证。 2. 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变中心在脾胃, 常引起厥阴、少阳的变证。 3. 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 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了湿热病当从三焦 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 创立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 病的辨治体系更完善。
31.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恼,眼 欲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 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 加葛根。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2.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 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 营分。宜大剂犀角、紫草、茜根、贯众、 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味。 33.湿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 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 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邪微神伤
27.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 惊悸梦惕,馀邪内留,胆气未舒,宜酒浸 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28.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 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乾,胃气不 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 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莲子等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痉)
4.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
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 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 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 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痉)
5.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宜犀黄、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 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4.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 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 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主 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 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柴胡、 桃仁泥等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5.湿热证口渴,苔黄起刺,脉弦缓,囊缩 舌鞭,谵语昏不知人,两手搐搦,津枯 邪滞, 宜鲜芦根、生首乌、鲜稻根等味, 若脉有力,大便不通者,大黄亦可加入。
湿热滞下
42.痢久伤阳,脉虚滑脱者,真人养脏汤加 甘草、当归、白芍。 43.痢久伤阴,虚坐努责者, 宜用熟地炭、 炒当归、炒白芍、灸甘草、广皮之属。
寒湿困阻——类证
25.湿热证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 湿中少阴之阳,宜人参、白术、附子、 茯苓、益智等味。 26.暑月病初起,但恶寒,面黄口不渴,神 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湿困太阴 之阳,宜仿缩脾饮,甚则大顺散、来复 丹等法。
邪在气分
11.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 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通草 等味。 12.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 宜用辛开, 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 味。
邪在气分
13.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馀 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 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 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6.湿热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乾黄 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 腑,宜用承气汤下之。
暑湿直犯阳明
37.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 脉洪大而长者,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 相合。 宜白虎加苍术汤。
暑湿伤气
38.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 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 虚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主治。
湿热下利
22.湿热证按法治之,数日後忽吐下一时并 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 宜生谷芽、 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 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湿热下利
23.湿热证十馀日后,左关弦数,腹时痛, 时圊血,肛门热痛,血液内燥,热邪传入厥 阴之证,宜仿白头翁法。
24.湿热证十馀日后,尺脉数,下利或咽痛, 口渴心烦,下泉不足,热邪直犯少阴之阴, 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邪在气分
14.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 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果、槟榔、 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 地浆水煎。
湿热变证——兼少阳相火
15.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乾 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 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 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
邪在气分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 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 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
邪在气分
9.湿热证,数日后脘中湿闷,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 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邪在气分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 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 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 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