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顿生态哲学观中的荒野

合集下载

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

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

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摘要文章从美国与荒野、荒野实践、荒野伦理、荒野诗学以及荒野文明五方面探讨深层生态学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

作为在荒野上建立起来的民族,美国的历史常被当作一部东部拓居与西部拓荒的历史。

斯奈德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美国西部荒莽山地度过,是一位身体力行的荒野诗人。

斯奈德的荒野观比较系统完整。

斯奈德的诗歌大多以荒野为背景,号召人们回归荒野,在荒野中沉思。

斯奈德强调荒野的治疗作用,认为荒野与文明的交汇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

荒野伦理处理的是社会对生态系统及大地的所作所为问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更为民主的、更带包容性和永恒价值的伦理,是一种普世伦理。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生态批评;荒野伦理;荒野诗学一、美国与荒野西方当代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强调荒野的价值,他将自己的环境伦理学著作取名为《哲学走向荒野》,以表示对荒野的关怀。

罗尔斯顿说:“25年前(20世纪60年代前),就是最敏锐的观察家也不会预料到哲学会有一个荒野转向。

最近哲学界转向对人类与地球生态系之关系的严肃反思,比任何一次哲学上的转变都出乎人们的意料。

”荒野是受人类干预最小或未经开发的地域和生态系统,是真实的、自在的自然,即原生态的自然。

美国人民是一个在荒野中缔造社会的民族。

与欧洲相比,北美那广阔而未开垦的土地、无边无际的荒野,被认为是真正的美国特色,“荒野”成了爱国者的热爱对象。

正如劳伦斯·布伊尔所言:“远离城市的郊外和前工业化的地域开始与美国的文化特征联系在一起,成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一个神话。

美国的自然环境成为它最显著的一种文化资源。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生态观念,它赞美荒野,培养人们对荒野的认同意识,认为所有生物都按其自身方式生存。

这种观念能够促使人们从大地征服者的角色向大地共同体中普通一员的角色转换。

汉斯·哈斯在《自然与美国人:三个世纪中态度之变化》中指出,在19世纪上半叶,人与荒野之间的紧密关系开始形成了一种模式。

回归荒野:斯奈德与罗尔斯顿荒野观之比较研究

回归荒野:斯奈德与罗尔斯顿荒野观之比较研究

文集 《 禅定 荒野  ̄ ( T h e P r a c t i c e o f t h e Wi l d ) 中 的“ 荒野” 也
用“ t h e w i l d ” 来表示 。 罗尔斯顿亦肯定荒野 的价值 , 将荒野视
为人类的根 , 并提出价值走向荒野。其著作《 哲学走 向荒野》
Fe b . 201 4
回归荒野 : 斯奈德 与罗尔斯 顿荒野观之 比较研 究
仇 艳
4 1 0 0 8 2 ) ( 湖 南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湖 南 长沙

要 :加里 ・ 斯奈德被称为“ 深层 生态学的桂冠诗人” , 他号召人 类回归荒野 , 其诗作 大多以荒野为背景 , 体现 了独特的

即充满野性之 自 然。 在西方传统 中 , “ 荒野 ” 一词具 有否 定意
义, 被视 为人们应该 远离的荒凉地带。如在《 圣经》 当中 , 亚 当与夏娃被驱逐伊甸 园, 来到受诅咒的荒野 , 此处“ 荒野” 与 伊甸园相对 , 含有否定意义。而斯奈德与罗尔斯顿都一反传 统, 将 荒野 视为纯洁神圣的 自然。 同时 , 他们 都注重荒野 的
荒 野观 。 霍 尔姆 斯 ・ 罗 尔斯 顿 强调 荒 野 的 价 值 , 倡 导 哲 学走 向 荒 野 , 其 著 作 同样 体 现 了深 刻 的 荒野 观 。
关 键 词 :加 里 ・ 斯 奈德 ; 霍 尔姆 斯 ・ 罗 尔斯 顿 ; 荒野观 ; 比较 研 究
中圈分类号 : I 1 0 6
野性 , 将生物共 同栖息的野性 之所视为独一无二 的地方。两
w i l d e ne r s s ” 与“ t h e w i l d ” 表示 客观存在 的“ 荒野 ” , 这 两者之

走向“荒野”还是走出“荒野”?——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及其根源

走向“荒野”还是走出“荒野”?——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及其根源
似是而非 , 有指 明价 值 的 主体 是什 么 , 没有 说 明价值 既没 也
的存在所固有的。自然之物的存 在本身即代表了它们的价
范畴的性质。
1自然价值 的主体 是人还 是 自然 本 身?对 这 一问题 。 、 自
值”“ 然之物的价值具有内在性, ,自 人类不能去规定它。 而只
能去认识它、 利用它。…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 ”∞ 存在” 等同 于“ 价值” 了。与之相关 , 他们把自然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也看成是价值关系。“ 实质上 , 无机 自 、 、 然 人 植物、 微生物都 互为价值关系。他们认为 自然价值有三大系统。 ” 即自然一人
法的神秘 主义 、 向荒野的反人道 主义 。而造成这 些困境 的根 源 。 是 以排斥 实战为特征 的本 体论的 荒野 自然观。 走 便
关键词: 然中心主义; 自 生态伦理学; 困境; 荒野 自 然现; 实践; 自然价值 ; 自然权利
中围分类 号 :09 3 1 8 . 3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6—40 (0 6O —0 0 —0 10 72 2 0 ) 1 0 5 6
困境 之一 : 自然价值 的悖论
自 然中心主义为寻找保护 自 然的理论依据 。 并不满足于
承认 自然对人而言 的工具 性 价值 。 而是 提 出 了“ 自然 的内在
价值” 概念。罗尔斯顿提出“ 哲学走向荒野” 命题的实质就是 值 了 , 例如那些 被生 态 平衡 规 律所 淘 汰 的生 物 , 显然 这是 对
第 2 卷 7
践确立起来 的。离开人与 自然之间 的实践与认 识活动 , 既无
为依据 . 把生态环 境 的破 坏 归罪 于 人类 中心 主义 . 于逻 辑 这 和历史都 是不通的 。他 们提 出如 果否 认 自然 内在价值 , 必 就 然把 自然排 斥 在人 类 道 德 关 怀 之外 : 人们 无 须 对 自然 讲 道

走向荒野:天地之美的现代回归——罗尔斯顿的生态美学

走向荒野:天地之美的现代回归——罗尔斯顿的生态美学
荒野一词中有着某种东西神关照要发现或感受到自然的审美价值很重要是与自由一词相契合的不管这自由是荒野河的一点是要将它与某种使用价值区分开来如此那被决定的自由还是空中翱翔的鹰的更多自发方可以发现或感受大自然内在和自足性的完美
2011年 8月 第 36卷 第 4期
哲 学 研 究
A ug. 20ll V o1.36 NO.4
和 欣 赏“自然 ”或 “荒 野 ”之 美 。哲 学走 向 荒野 ,在 荒 野 中体 验 生命 或 自然 的 宁静 、神 秘 、广 阔 与 美 ;在 感悟 自然 之 美的 同 时 ,
学 会 回 归 自然 、敬 畏 生 命 的 真 理 。
关 键 词 :罗 尔斯 顿 ;走 向 荒 野 ;哲 学 ;生 态 美 学
中 图分 类 号 :B82—05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5—6378(20l1)04—0032—05
霍 尔姆 斯 ·罗尔 斯 顿 (1933一)是 美 国克 罗拉 多 州 立 大 学 知 名 哲 学 教 授 ,国 际 环 境 伦 理 学 会 创 始 人 ,世 界 著 名 的 生 态 哲 学 开 拓 者 和 奠 基 者 。 刘 耳 、叶平 译 为 中文 并 由吉林 人 民出 版社 2000年 出 版 的《哲学 走 向 荒 野 》一 书 ,是 其 多 年 发 表 的生 态 哲学 与生 态 伦 理 学 论 文 集 。该 书 出 版 不 久 ,在 国 内便 引起 强 烈 反 响 ,一 时 被 学 界 和广 大 读 者 誉 为 “绿 色圣 经”。书 中所 坚 持 和 阐扬 的 深层 生 态 哲 学 立场 和价 值 理 念 ,与 本 人 正 在 研 究 的 国家 哲 学 社 会科 学基 金课 题《大生 命 视 域下 的庄 子哲 学 研 究 》 中的庄子 道 家 自然 主义 生 命哲 学 多 有 契合 。细读 此 书 ,相 知恨 晚 ,因信 古 今哲 人 ,灵 犀 冥 通 ;东 西 文 化 ,遥相 契会 。这 里扼 要 解 析 罗尔 斯 顿《哲 学 走 向 荒野 》的“荒野 ”哲学 与美 学观 ,以飨 读者 。

关于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哲学认知

关于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哲学认知

关于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哲学认知摘要:罗尔斯顿是“美国环境伦理学之父”,他的“自然价值论”伦理思想明确了生态系统具有客观内在价值的观点,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理论的新思考。

罗尔斯顿以生态学为基本出发点重新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哲学的荒野转向问题,超越了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关于人是世界主宰的片面认识,提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其有关自然价值的思想实质是要将内在价值的对象由人扩展至自然,从而为人类保护自然寻找合法性依据,同时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主观偏好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价值;荒野转向;遵循自然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5)12-0308-02一、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思想的内涵要想真正地理解自然价值思想,首先就必须弄明白什么是自然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自然价值的含义是什么。

由于伦理学家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或者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等原因。

因而,对自然价值的理解也不同。

泰勒认为,所谓自然价值实际上是指生命体的价值。

在自然物中,由于生命体具有自我目的和利害关系,所以它具有善;生命体的价值就是它自身所具有的善,岩石与沙土等无机物由于其自身不具有自我目的与利害关系,不具有善,所以也就没有价值[1]。

在这里,他把自然价值看成了自然生命体的一种固有的属性了。

当然,在环境伦理学中,对自然价值问题谈的最多的,也是最透彻的,当属自然价值论的创始人罗尔斯顿。

一方面,他从传统的价值论出发,认为自然价值是指自然物具有对人有用的工具价值,如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等:另一方面,他又从生态学出发,认为自然价值是指自然物所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体验的内在价值,如生命支撑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价值、生命价值等等。

此外,他还认为,不仅自然物具有价值,而且生态系统本身也具有价值,可以称为系统价值。

他把人类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的行为,同利奥波德关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本身就具有价值的观点结合起来,认为我们在自然界中保持的价值,是我们理解为美的、稳定的、有序的、完整的、和谐的等等东西[2]。

“生态的”还是“环境的”?(上)

“生态的”还是“环境的”?(上)

“生态的”还是“环境的”?(上)——生态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王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生态文学研究团队福建厦门 361005)本文发表于《鄱阳湖学刊》创刊号(2009年第1期,国内统一刊号:CN36-1307/X,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848),该刊由江西省社科院主办,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专门刊载生态文明研究的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曾繁仁先生、蒙培元先生、Patrick Murphy教授、Scott Slovic教授是该刊编委会成员,创刊号发表了国内外若干生态文明研究大家的文章,包括蒙培元、斯洛维克、曾建平等人的文章。

摘要:“生态的”与“环境的”是两个含义截然不同的用语。

所谓“生态的”,主要是指生态思想的,是指在生态主义指导下的。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文化。

所谓“环境的”,主要是指环境思想的,是指在环境主义指导下的。

“生态主义”与“环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二者在思想观念上的尖锐对立是普遍而深刻的。

在人类中心还是生态整体、二元对立还是整体合一、环境保护还是生态保护、改良思想文化还是变革思想文化、可持续发展还是可承受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生态主义与环境主义持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关键词:生态主义环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在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并越来越蔚为大观的生态文化研究中,常常可以看到两类不同的术语。

一类是“生态XX”,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生态正义”等;另一类则是“环境XX”,如“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文学”、“环境批评”、“环境美学”、“环境正义”等。

尽管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和学者倾向于采用“生态的”这个限定语,尽管“eco-”这个前缀在思想刊物、学术出版物、学术会议上大量出现;但仍有相当多的学者坚持用“环境XX”而不用“生态XX”来指代他们所讨论的话题和研究的对象,许多人对“生态的”这个限定语的特殊含义思考得不够,常常将它与“环境的”相互混用。

生态名言

生态名言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Only if we care will we help.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Only if we help shall all be saved.——珍·古道尔Jane Goodall荒野是我们在现象世界中能体验到的生命最原初的基础,也是生命最原初的动力。

荒野的价值,既在于它生发出人类各种奇特的体验,也在于它在各种荒野地上不断的生发出多种多样的地形特征与独特的故事。

虽然我们常常求助于科学,以获得对有价值的荒野事件的洞见,但说到底,荒野中还是有一种科学所不能把握的价值。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道德期望必须与其对自然生态的道德责任相联系,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必须建立一种等价交换机制,以此限制、消除人类对自然生态不负责任的邪恶行为和自利欲望的膨胀,匡正天人之间的严重不和谐关系。

”张立文:《和合学概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洞察力能使我们看到,忽视精神而以追求物质为目的为主的生活,自然使得人与人对立,国与国对立,因为人的需要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只能在精神王国里实现,在物质王国里永远不能实现。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一个物种进化水平越高,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就越发达,对快乐与痛苦的感觉能力就越强。

因此对越是感觉能力高的动物个体,就越应该加以尊重。

”(意思是少杀动物,多吃植物)H.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生态伦理学的根据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议西方近代以来的伦理学思想,绵延着“道义论”和“功利论”两条主线,这两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也反映到了现代的生态伦理学理论中来,具体表现为以道义论或者以功利论为理论基础去建构生态伦理学。

所谓道义论,也称之为义务论,是指以道义、义务和责任作为行动依据,以行为的正当性、应当性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而所谓功利论,也称功利主义,是指以功利、效用作为行为依据并进而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在长期的思想交锋和碰撞中,道义论和功利论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道德理念、道德标准、道德追求和伦理精神:首先,两者的道德理念不同在道义论看来,道德本身就是目的,道义论关注的是人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履行的义务,因而它往往诉诸于一定的行为规则;而在功利论的理论视野中,道德只是获得功利的手段和工具,功利论关注的是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功用、效益,因而偏重于利益的算计和对价值的诉求。

其次,两者在道德标准问题上有显著的差别。

道义论把道德理性理解为道德行为的内在本质,主张从人类理性中去寻找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认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是人的善良意愿,或者是某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它们才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源自于善良愿望和理性原则的动机成为断定行为正当与否的评价标准;功利论则认为道义论的道德标准是空泛的,明确主张从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功用和效果上去探寻道德标准,认为行为的善恶与否在于该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总量”的多少、所产生的“快乐总量与痛苦总量的绝对差额”的大小。

再次,两者的道德追求也是有差异的。

道义论“重动机轻结果”,专注于普遍的道德理性的建立,追求正义的实现;功利论“重结果轻动机”,强调功用、效果,把对善的追求就直接理解为寻求“善超过恶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利超过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害超过利的最小差额”。

外国现代生态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人物简介

外国现代生态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人物简介
• 成长于一个充满文学和艺术氛围的环境中
早期教育
• 在私立学校接受教育
• 对自然和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教育背景与学术成就
硕士学位
• 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
• 研究动物生态学
博士学位
• 在剑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 研究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
学术成就
• 成为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
• 参与创建了多个自然保护区
• 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保护实践观念
• 倡导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 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保护实践行动
• 提倡环保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 倡导生态保护和社会责任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对生态文化研究的影响
生态文化研究影响
• 创作了多部生态文学作品
• 对生态学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和自然的和谐
• 倡导简朴、自然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荒野之歌》的生态美学价值
01
生态美学价值
• 描绘了美国荒野的自然美景和生态多样性
• 强调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美学价值
02
生态美学观念
• 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 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03
生态美学实践
• 提倡环保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生态教育贡献
• 在大学开设生态学和环境保护课程
• 培养了大量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
生态教育观念
• 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 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教育实践
• 提倡环保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 倡导生态保护和社会责任
05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对现代生态学的影响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生态伦理学的根据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议西方近代以来的伦理学思想,绵延着“道义论”和“功利论”两条主线,这两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也反映到了现代的生态伦理学理论中来,具体表现为以道义论或者以功利论为理论基础去建构生态伦理学。

所谓道义论,也称之为义务论,是指以道义、义务和责任作为行动依据,以行为的正当性、应当性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而所谓功利论,也称功利主义,是指以功利、效用作为行为依据并进而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在长期的思想交锋和碰撞中,道义论和功利论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道德理念、道德标准、道德追求和伦理精神:首先,两者的道德理念不同在道义论看来,道德本身就是目的,道义论关注的是人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履行的义务,因而它往往诉诸于一定的行为规则;而在功利论的理论视野中,道德只是获得功利的手段和工具,功利论关注的是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功用、效益,因而偏重于利益的算计和对价值的诉求。

其次,两者在道德标准问题上有显著的差别。

道义论把道德理性理解为道德行为的内在本质,主张从人类理性中去寻找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认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是人的善良意愿,或者是某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它们才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源自于善良愿望和理性原则的动机成为断定行为正当与否的评价标准;功利论则认为道义论的道德标准是空泛的,明确主张从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功用和效果上去探寻道德标准,认为行为的善恶与否在于该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总量”的多少、所产生的“快乐总量与痛苦总量的绝对差额”的大小。

再次,两者的道德追求也是有差异的。

道义论“重动机轻结果”,专注于普遍的道德理性的建立,追求正义的实现;功利论“重结果轻动机”,强调功用、效果,把对善的追求就直接理解为寻求“善超过恶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利超过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害超过利的最小差额”。

生态伦理学的四大哲学困境

生态伦理学的四大哲学困境

持荒野的“ 完整 、 稳定与美丽” 。罗尔斯顿干脆把
他 的哲 学 取 名 为 “ 向荒 野 ” 哲 学 。在 他 们 看 走 的
主宰的诗人和唯物主义者 , 都过于容易忘记 : 使他 们惊叹的 自 然现象 的秩序和复杂性 , 最低 限度也 像人本身的记忆和思想一样 , 是人 的认识能力 的 产物。[[ ] ’] ’


荒 野 自然观 的本体论 困境
果关于某物 的主观映象不是依靠把某物作为对象
( 认识的或改造的对象) 而产生 的, 那它就是子虚 乌有 的胡说八道。正如列宁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
认 识论 和经 验批 判 主 义 的认 识论 》 文 中所批 判 一
Hale Waihona Puke “ 荒野 ” 词是 生 态 伦 理 学 最 为 青 睐 、 是 生 一 也
术 与辩证法 )0 5年第 4期) )0 2 。
维普资讯

1 ・ 8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3 卷 9
的形式” 。即使这个映象是错误 的, 但它仍然是 以 自 然作为对象的实践结果 。“ 从理论领域说来 , 植 物、 动物 、 石头、 空气、 光等等 , 一方面作为 自然科 学的对象 , 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 都是人的意识 的一部分 , 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 是人必须事先进 行加工 以便 享用 和消化 的精 神食 粮 。[[5 因 , ] , nz 。 ] 此, 生态伦理学所青睐的“ 荒野” 实质是 虚假 的荒
近年 来 , 随着 环 境 问 题 的 日益 凸显 与地 球 绿
荒野的上述“ 品格 ” 不过是 自然的 自在表现。 生态伦理学对荒野 的 自在性的肯定 , 本身就是对
荒野 的 自在 性 的否 定 。因为 , 践是 认 识 的发 生 实 学 基础 ; 照认 识 发生 与发 展 的逻 辑 , 按 荒野 的 先在

节能环保的名人名言

节能环保的名人名言

节能环保的名人名言节能环保的名人名言11、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2、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3、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4、河水的眼泪不再清澈,高山的头发日见稀疏。

5、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6、一个物种进化水平越高,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就越发达,对快乐与痛苦的感觉能力就越强。

因此对越是感觉能力高的动物个体,就越应该加以尊重。

——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7、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8、快快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9、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10、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11、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12、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1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

14、请不要践踏您脚下的青草,因为,它和你一样,是都有这绿化环境的神圣使命。

1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节能环保的名人名言2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2、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3、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4、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爱迪生)5、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6、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7、隔岸观火。

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9、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1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13、人寿几何?逝如朝霞。

时无重至,华不在阳陆机14、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别林斯基)15、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16、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罗丹)1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论荒野的概念和保护

论荒野的概念和保护

论荒野的概念和保护论荒野的概念和保护叶平(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一、导论荒野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中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

但是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过程中,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罗尔斯顿把他的环境伦理学探索,冠名为“哲学走向荒野”(Philosophy Gone Wild)。

就美国大多数环境主义者而言,荒野保存是非常重要的。

荒野不仅仅为多样的非人类生命形式提供避难所(Sanctuary),而且有潜力转变人们的生活,提供通常所描述的神圣和庄严的体验。

尽管尊重荒野得到西方大多数环境主义者承认,但是,就全球范围而言,还是存在着对荒野价值的认识问题,以及把荒野价值转换为具体行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政策理由和根据问题。

[1](P.239)我国对荒野的认识多年来存在误区,传统观念认为,荒野是没有价值的地区,或应当被开发的地区。

这在建国初期,就体现在黑龙江开发“北大荒”和大规模砍伐原始森林的“大跃进”运动中。

即使在10年前,也曾经有不少省份出台了“拍卖五荒(荒山、荒坡、荒沟、荒地和荒滩)”、“消灭五荒”的政策,有的省份还喊出已经消灭“荒”了。

但是,自从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和嫩江出现的特大洪水,以“铁”的事实揭示荒野的意义以来,我国环境决策意识由“浅生态学”开始向“深生态学”发展。

荒野的保护开始纳入国家重点实施计划。

2000年我国国有重点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1年国家对扎龙湿地第一次实施“生态供水工程”。

荒野的生态价值悄然进入我国环境决策的视野。

荒野是与文化相对立的存在物,荒野保护的实质是各国文化能否接受并承认其不可毁灭的价值。

印度环境科学家古哈(Ramachandra Guha)认为,荒野保存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他主张,在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保护荒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而是基本生存问题,包括土壤侵蚀、空气和水污染、食物安全和燃油短缺等问题。

[2]考利科特接受古哈的批评,指出在美国承认的标准的荒野观念①[1],不仅仅在概念上是有缺陷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不可操作的。

生态伦理的哲学观念革命

生态伦理的哲学观念革命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型查垒垒竺!堡!!望堕羹曩圈圜窭麓生态伦理的哲学观念革命岳步永摘要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面临着极大的问题——生态危机,同时人类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人类从环境的惩罚中苏醒过来,思考着如何善待自然与如何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生物学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面临着极大的问题——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人类也因此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通过对生态问题的探求,对血的教训的思考——生态伦理思考;探求人类与自然如何怎样共生共存,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中动植物,使自然动植物以其自身完善的方式,是一个伦理问题。

而且,这还关系到人类文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

一、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是-f l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

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1办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生态伦理学研究生态道德的问题。

它对目前全球生态系统中出现的环境道德现象加以理论概括和哲学探讨,研究生态道德的提出,生态意识的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特征,阐明生态道德的价值。

生态伦理学是生物学知识和人类价值观念的统一,生态伦理学要强调一点,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生态,实际上是生物的生态。

生态伦理实际上首先就要关注好我们人类自身生物的伦理,这就涉及到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内容。

欧美环境伦理观——自然价值论

欧美环境伦理观——自然价值论
自然界作为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它 的价值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和 生态过程中,并在生态关系和生态过 程中实现,表现了自然价值的系统性。
固有价值
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界自身的创造, 是以它自身为尺度,无需其他参照系 的客观性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生态系统的价值
罗尔斯顿认为,生态系统也是价值存在的一个单元:一个具有包容力的重要生存单元,没有 它,有机体就不可能生存。共同体比个体更为重要,因为它们相对来说存在的时间较为持久 。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包括了对个性的持续不断的选择。 在生态系统中,有机体既从工具利用的角度来评判其他有机体和地球资源,也从内在的角度 来评价某些事物:它们的身体,它们的生命形式。因此,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是客观地存 在于生态系统中的。就其对共同体的贡献而言,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难分伯仲。 在生态系统的层面,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工具价值,也不仅是内在价值,最重要的是系统价值 。系统价值不仅仅是部分价值的总和,它弥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系统价值是某种充满创造 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物就是那被编织进了工具利用关系网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整体 价值的一部分,不能把它割裂出来孤立地加以评价。在一个功能性的整体中,内在价值恰似 波动中的粒子,而工具价值亦如由粒子组成的波。
此作使价值走向了荒野,承认了自然价值的存在。
苔藓在阿巴拉契山的南段生长得极为茂盛,因为似乎别人都不怎么关心他们。 但它们就在那里,不顾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话,也不给人带来什么好处,只是自 己繁茂地生长着。的确,整个自然界都是那样——森林和土壤、阳光和雨水、 河流和山峰、循环的四季、野生花草和野生动物 ——所有这些本来就存在的自 然事物,支撑着其他一切。人类傲慢地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可这些自然 事物是在人类之前就已存在了。这个可贵的世界,这个人类能够评价的世界, 不是没有价值的;正相反,是它产生了价值 ——在我们所能想象到的事物中, 没有什么比它更接近终极存在。

《哲学走向荒野》读后感

《哲学走向荒野》读后感

《哲学走向荒野》读后感《哲学走向荒野》内容概要:在世界生存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荒野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损毁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的读者,激励他们自觉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哲学走向荒野》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这是由一位开创的环境伦理学家从6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撰写的15篇论文。

这本集子分为四部分:伦理学与自然、自然中的价值、实践中的环境哲学,以及体验中的天然……罗尔斯顿的著作常会带来美国自然哲学的上品。

他天生具有写作的才能,文笔优雅。

这本书是很好的图书,因为它也诗作是完美的文学作品。

罗尔斯顿所提了令人不安的问题,提出了艰巨的挑战。

内容的安排非常仪态……哲学走向荒野的读后感,源出京东网的网友:这是我生下来十分打动我心与魂的书籍。

童年在林学院校园大学城的荒野里玩耍,长大在大自然的荒野里旅行,多少的领略老爷子都让老爷子以及译者极精准地表达出来。

P141 ”随着对自然了解的增加,会从自然的多样性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P76 " 从对自然的沉思中,我们能感受到白尾鼠生命是一种维持在混沌之上的短暂的美。

”P76 “生态的观点试图帮助我们在无情自然的冷漠,残暴与邪恶的表象中及这表象之后看到自然的美丽,完整与稳定。

在这一点上,生态的论者多半往往是接近一种宗教的维度,这并非一种巧合。

”P72 “我们的伦理生活应该在效率和道德的双重意义上使我们全面性保持与自然的很好的适应。

这就是爱默生推崇将道德的行为定义为自然规律时的含义。

在这与自然的交流中有一种生命的伦理,所以说与自然荒野的接触跟上跟上大学一样,都是真正的教育说必须的。

P456 ” 9月,阔翼鹰在我们上空往南飞过,这是纯粹日间活动的猛禽,我一直把它们威势作为野心与自由的象征。

“P426 ”这些山脉的能量不仅流注到我们的物质生命中,也流注到我们的精神生命中会。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 西方” , 因而并不能给 中国的环境美学带来很 好 的 观点 建议 。我走遍 了世界各地 , 也 已经在美 国的不 同地 区居住 了几 十年 , 我一 直在 研 究思 考 环境 美 学。 因此我将 提 出一 些深入性 的问题 . 以此引发 大


艺术与 自然 : 中国景观是艺术的创作?
境政策的关系, 为 发 展 美 丽 中 国提 出建 议 。 这 些 将 对 中西 方 环境 美 学 的对 话 产 生 重 要 的 影 响。 [ 关键词] 环境美 学; 景观 ; 环 境 问题 ; 生态美学; 人 与 自然 ; 哲学
虽 然 我 曾经 六次 造访 中 国 , 但 由 于我个 人 太
环境美学在中国: 东西方的对话
。霍 尔 姆 斯 ・ 罗尔 斯 顿 Ⅲ 文 谢 梦 云 译
[ 摘 要 ] 本 文 就 环 境 美 学 领 域 中 的“ 艺 术 与 自然 ” “ 城市 、 乡村 与 荒 野 ” “ 人居之处” “ 景观之丑” 等 问题 提
出看 法 , 并 结 合 西 方 环境 美 学 思想 与 中 国儒 家 、 道 家 等哲 学 中 的环 境 思 想 , 通 过 探 讨 环境 美 学 与生 态 美 学 、 环
在西方 ,我们通常认 为环境美学源于 自然 , 而
非源于建造 的环境 。科罗拉多大峡谷 、 大提 顿国家 公 园或者 约塞米 蒂 国家公 园都有 一种不 同于凤凰 城、 圣路 易斯 、 洛杉矶 的美 。 我们通常将环境 审美和
家 的思考 。此外 . 我非常希望能够从读者 的反馈 中
找到为我答疑解惑 的东西 。
居到这个荒野 中的欧洲人 。 中国有 记录的历史就 已 经达 6 0 0 0年 以上 .并且在不 断地进行 自己的景 观 创建 。 因此 , 在中国 , 景观一直 以来就是人类与周 围 的 自然系统交互 的结果 。 中国人一直在以一种艺术 的手法来阐释景观 。 同时又把它看作是一种 自然作 用的过程 。也许对于西方来说 , 这是未来 的发展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尔斯顿生态哲学观中的荒野
“荒野”是罗尔斯顿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他构建环境伦理并为该伦理寻求合
法性的重要支撑,以下是搜集的一篇探究罗尔斯顿生态哲学观的,欢迎阅读借鉴。

20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日益对抗的恶化状态,各领域的学者纷纷将
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态。

其中,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指出一种助力于生态改善的哲学发展新态势---生态哲学,并为其发展做出大量的奠基和开拓性工作。

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缓解及生态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人类从观念上转变对自然和自然价值的定位,为此罗尔斯顿构建具有其理论特色的环境伦理,并将环境伦理诠释为:它并不要求我们把生态系统的总体作为偶像来崇拜,而只是要求我们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此体系中包围着个体,对个体有所限制,但并不压制个体。

[1]
“荒野”是罗尔斯顿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他构建环境伦理并为该伦理寻求合
法性的重要支撑。

我国学者叶平将荒野定义为“生态规律起主导作用,没有人迹,或虽有
人到过、干预过,但没有制约或影响自然规律起主导作用的非人工的陆地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的迹地等”.[2]
除了现实的物质意义之外,荒野还具有更进一步的哲学和价值意义。

“‘荒野’是一种自
组织生态系统,是那些有权为自己而生存繁荣的存在物之栖息地,是自然价值之源,其本身具有丰富意蕴,其有限性蕴含无限性,物质性蕴含精神性,自然性蕴含自由性。

”[3]
罗尔斯顿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自然内在价值和哲学意义的角度来使用“荒野”一词,他认
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并非不好意义上的‘荒野’……她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
生命共同体”.[4]重新发现和认识荒野之美是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解的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过程,罗尔斯顿敏锐地感知到理论界哲学发展的荒野倾向,并认为这一变化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他甚至称自己为“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
一、纯粹与本真的荒野
荒野之美,首先体现在它本真纯粹和孕育生命的特征上。

荒野存在于人类诞生之前,它是“自然的自然”,具有比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更加纯粹、更加本真的特质。

正是在如此本真的土壤上,孕育了生命的诞生。

“荒野”作为一种自在的主体,并不是因为人类才存在的,“荒野并非仅在过去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现在也仍然是产生生命的基质”.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以及已经消逝在时间洪流中的繁多的生物种群,都是由简单生物在一无所有的荒野中逐步进化而来的。

荒野提供了生命孕育和发展的场所,从最初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演变为今天我们仍栖居于其中的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由此产生出
了一个物种丰富的精彩世界。

正是在荒野中,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完善才得以实现。

荒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的多样性为生命发展的多样性提供可能。

荒野的构造愈是复杂、它所容纳的内部要素愈是丰富,生命进化的过程和结果就愈加丰富多彩。

“生物环境的复杂性是
与人类生命的丰富性密切相关的……人类复杂的生命是环境复杂性的一种产物,也以环境
的复杂性为其支撑。

这种复杂性并非仅是生物性的,而且也是精神和文化方面的。

人类心智最大限度的发展依赖于环境的繁富。

”正是在复杂多样的荒野中,才演化出世界各地区
丰富多样的人类社群。

二、人类历史中的荒野
从传统的人类意义的角度出发,荒野仅仅只是为我们提供资源性价值,并承担分解和净化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

可是,从更为深层次维度来思考和审视人类社会和历史,我们会发现,荒野的角色不仅仅是人类进行经济掠夺的对象。

荒野不仅是孕育和哺育生命的“母亲”,对人类来说,它还是教导人类成长的“父亲”.在远古的蒙昧时代,人类从荒野中获取维持生命的物质,在荒野的法则中积累生存的经验,并像尊敬长者那样尊敬甚至崇拜和畏惧着神秘的荒野。

我们的幸运在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进程中运用得天独厚的思维能力和理性不断地改善着自身,但是对于这个世界来说,这不代表我们就比其他的生物更为高贵。

荒野对于所有的生命都“一视同仁”,我们必须和其他物种寻求共同生存的方法。

当更高级的生命形式进化出来时,较低级的生命形式并非就不存在了。

很多低等生物留下来了,而且是生态网中很基本的成员。

没有我们人类的文化,它们仍能运行;但如果没有它们,
我们就无法生存,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赖以为生的生物共同体的金字塔。

这个世界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是地球的原住民,任何物种都并不因上帝的谕旨就必须降格成人类的奴仆①。

三、作为精神象征的荒野
荒野自然承载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寄托,作为一个教导者参与着人类历史。

荒野自然“不仅是科学的源泉,也是诗、哲学与宗教的源泉,它能给我们以非常深刻的教育:当我
们凝视着大海的怒涛或午夜的星空,或是在显微镜下窥视爬行中的粘菌原生质团中原生质的回流时,我们会产生谦卑之感”.
在远古蒙昧时代,人类在与荒野自然的互动和交流中生发了自身文化和思想的萌芽,我们自豪地称之为“文明”的所有产物---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其产生和形成本就受到
自然荒野的极大影响;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和文化奠定了一个族群的基本文化框架并
成为其文化的基本预设。

我们高度评价的东西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古老的年代在天然的荒野中产生的,而在文化中则成了基本的预设。

另一方面,荒野也记录着人类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地石壁上的刻画也昭示着早期的人类是如何生活和表达他们感情的。

可以说,荒野这座恢弘无比的博物馆,穿越了时空的限制,记录着人类历史的每一个脚印。

荒野自然是孕育生命的母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寄托。

可以说,荒野不仅是人类物质上的故乡,更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栖居之所,人们在荒野中获得丰富而多样的审美体验。

外在于人类的荒野有着其自身的价值性。

“作为产生生命的源,荒野本身就有其内在的价值……当荒野使参观者获得审美体验时,它承载着一种价值……我们的欣赏活动所捕捉到并表达出来的价值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在荒野中流动了,我们现在只是继承了这种价值。


我们正愈加认识到荒野之美,以及对于人类来说,它是如此不可或缺,人类与其他物种更是“命运交织到一起的同伴”.这种认识转变的表现之一即是:哲学界转向对人类与地球生态系之关系的严肃反思,[11]简言之,“哲学走向荒野”.
哲学的荒野转向要求建立一种环境伦理,这种伦理不是要求将伦理关注的焦点“从人类转移到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而是从任何一种个体扩展到整个系统”,因为“共同体拥有价值”,就像“我们把价值赋予国家、民族、教会、托拉斯、公司和社区”这些能使个体受益的组织结构一样,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符合相同逻辑的价值。

这也是罗尔斯顿描述荒野之美的目的之一:我们应该认识到荒野具有其内在价值性且尊重荒野的价值,并自觉地限制我们作为个体的行为。


[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9.
[2]叶平。

生态哲学视野下的荒野[J].哲学研究,2004,(10):64-69.
[3]包庆德,李立静。

荒野:当代哲学转向与生态学哥白尼革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16-120.
[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0.
[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11.
[6][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7.
[7][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12.
[8][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48.
[9][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11.
[10][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15.
[1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
[1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9-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