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期末综述
神经生物学复习提纲 2014
神经生物学复习提纲 2014一、名词解释1.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将递质释放如间隙后,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使某些离子进出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形成电位。
2.电压门控通道:细胞中一种接收外来电位变化,通过通道的开闭而引起细胞膜出现新的电位变化或其他细胞内功能变化的离子通道。
他们具有和离子通道相类似的结构。
但是在他们的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些对跨膜电位敏感的亚基或基团。
3.耳蜗电位:在耳蜗未受刺激时,以鼓阶中的外淋巴的电位为参考零电位,蜗管内淋巴所具有的电位。
4.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触点。
从神经纤维传来的信号即通过接头传给肌纤维。
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特化的化学突触,其递质是Ach。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是谷氨酸或γ-氨基丁酸。
5.G蛋白耦联受体: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
其立体结构中都有七个跨膜α螺旋,且其肽链的C端和连接第5和第6个跨膜螺旋的胞内环上都有G蛋白的结合位点。
只见于真核生物之中,参与很多细胞信号传导过程。
6.高尔基腱器官:脊椎动物承受骨骼肌张力的器官。
在腱纤维的纺锤形的腱束上,缠绕着感觉神经末梢,与肌梭的构造相似,能感受肌肉工作中张力的变化。
7.光致超极化:光刺激导致的感受器细胞的膜电位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8.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或细胞通讯能改变细胞命运的一段时期。
9.逆向跨神经元的变性:由于丧失神经元支配的靶组织而使该神经元发生逆向变性或死亡。
10.昼夜节律: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
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人体生理功能也有明显昼夜节律波动。
昼夜节律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节律紊乱,会造成工作效率下降。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发育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递质等。
本文将对神经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主要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部分。
细胞体内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负责细胞的代谢和调控活动。
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细胞的输入信息,轴突负责传递神经冲动,而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
2. 神经系统的分层结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节)。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整体的调控和控制,而周围神经系统则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或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出来。
3.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细胞内部产生的电信号,可以在神经细胞内传导,也可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
神经冲动的传导是由离子通道的开闭所控制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端时,会释放出神经递质,通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4.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可变性。
它可以通过长期增强或长期抑制来增加或减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突触可塑性在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5.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冲动在突触传递时释放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兴奋或抑制相邻神经元。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和谷氨酸等。
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清除是神经信号传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6. 神经发育神经发育是指神经系统在胚胎和幼年阶段形成和成熟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包括神经细胞的生成、迁移和分化,以及神经突触的形成和重塑。
神经发育的异常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7.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神经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和脊髓灰质炎)以及神经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神经生物学的异常有关。
总结:神经生物学牵涉到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分层结构、神经冲动的传导、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神经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神经生物学简答题论述题
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区别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的信息传递物质。
(2)在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化学物质,虽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异的受体,但他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传递的效应,把这类化学物质叫做神经调质。
(3)递质和调质并无明显的界限,一方面,调质是由递质中派生出来的概念,不少情况下,递质包含着调质,另一方面,有些化学物质在有些情况下发挥着递质作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发挥着调质作用。
举例说明促代谢受体和促离子型受体的区别促离子型受体通常可分为海人藻酸(KA)受体、AMPA受体和NMDA受体三种类型的受体。
KA 和AMPA受体过去合称为非NMDA受体。
它们对谷氨酸的反应较快,其耦联通道的电导较低,尤其是KA受体。
NMDA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的大多数靶神经元上场同时存在NMDA受体。
KA和AMAP受体除分布于神经元外,还见于细胞胶质细胞;而NMDA受体仅存在于神经元上。
NMDA受体过度激活可造成钙离子大量内流或细胞内储存钙离子的释放而引起神经元死亡。
(2)促代谢型受体也广泛分布于脑内,在突触前和突触后均有分布,可能参与突触的可塑性。
促代谢型受体对运动协调和空间认知能力有影响。
光感受器的换能过程光照→视紫红质分解变构→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激活磷酸二酯酶→分解cGMP→cGMP↓→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终足生物节律的分类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到几月、几年。
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Nature:如何写出一个完美综述?超强干货来袭
Nature:如何写出⼀个完美综述?超强⼲货来袭本⽂来源:WPGLYGH 微算云平台写在前⾯每个搞科研的都离不开阅读综述或者是写综述,综述能够让你快速地了解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还能够给⼈启发,未来该做些什么。
同时综述的写作难度也更⾼,需要对⽂献进⾏搜集,整理,⾮常花时间,如何选择⼀个好的⾓度,如果将⽂献串起来,都是令⼈头疼的。
因此Nature采访了⼏位科学家为⼤家指点指点。
⽂献综述是科学家的重要资源。
他们提供⼀个领域的历史背景,同时提供其未来发展的意见。
撰写综述可以为⾃⼰的研究提供灵感,并进⾏⼀些写作练习。
但是,很少有科学家受过如何写综述的训练——或者如何构成⼀篇优秀的综述,甚⾄选择要使⽤的合适的软件也是⼀个复杂的决定。
因此,Nature杂志向编辑和⼯作中的科学家们询问了他们的建议。
各路⼤神WENTING ZHAO:要集中注意⼒,避免术语(新加坡南洋理⼯⼤学化学与⽣物医学⼯程助理教授)当我还是⼀个研究⽣的时候,综述写作提⾼了我对我的领域历史的理解。
我还了解到领域中尚未解决的挑战。
例如,在写我作为博⼠⽣的第⼀篇评论时,我感到沮丧的是,我们对细胞如何主动感知、如何与⽤于药物传递的纳⽶颗粒相互作⽤和如何适应知之甚少。
这⼀经历促使我去研究如何修饰纳⽶颗粒的表⾯特性,以增强⽣物传感。
当我转⼊博⼠后研究时,这个问题让我发现细胞膜曲率的作⽤,这引导了我的论⽂发表和我⽬前的研究重点。
如果没有写那篇综述,我是不会开始这个领域的。
学⽣在写第⼀篇评论时普遍存在的⼀个问题是过于雄⼼勃勃。
当我写这篇⽂章的时候,我想象着对⽣物应⽤中使⽤的每⼀种纳⽶材料做⼀个全⾯的总结。
它最终变成了⼀项庞⼤的⼯作,讨论的论⽂太多,⽽且没有明确的分类⽅法。
我们最终发表了这项⼯作,但决定将讨论严格限制在⽣物传感的纳⽶颗粒上,⽽不是覆盖不同的纳⽶材料在⽣物学上是如何使⽤的。
我给学⽣的建议是,要接受这⼀点:综述不像教科书,它应该提供⼀个更集中的讨论,跳过⼀些主题是可以的,这样你就不会分散读者的注意⼒。
《神经生物学》学习总结
《神经生物学》学习总结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任何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有其运动规律和物质基础。
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都不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它们都是神经系统活动(特别是人类的大脑活动)的结果。
学习神经生物学就是要从最基本的生物学角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最基本的角度探索人类心理的奥秘,开发人类的潜能,为人类的自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一部分第一章1细胞:细胞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是特化的即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人和其他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分化,由分化的细胞组成具有专门功能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在神经系统的主导之下,并且互相协调统一,进行完整的生命过程;2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组成;蛋白质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关----载体、通道、离子泵等;与辨认和接受细胞环境中特异的化学刺激有关----受体;具有酶的催化作用----如腺苷酸环化酶、Na+-K+ATP酶;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如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等;3 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界膜,是物质转运、能量传送、维持细胞代谢和动态平衡的枢纽,物质的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一些小分子脂溶性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扩散到低的一侧-----不需要能量和其它物质的参与如常见的气体分子;2)易化扩散一些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扩散到低的一侧----需要细胞膜蛋白质的参与,但不需要能量;载体协助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的扩散;通道扩散------神经细胞膜在活动中对离子的通透作用;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或离子由低浓度侧移向高浓度侧的过程;它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也需要镶嵌蛋白质(泵)的参与;4)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入胞作用----大分子物质和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出胞作用----大分子物质和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的过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功能:细胞膜受体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它与环境中的特定结构的物质(信息)相结合,引起细胞内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效应(如兴奋传递过程中的递质受体); 4基本组织:组织是指构造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人体的组织可以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结构,故称为基本组织;5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因此,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起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神经,神经核,神经节,灰质,白质也属于组织)6器官:是指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执行一定功能的结构;如:脑(脑干,大脑,间脑等)、脊髓、,神经,心、肺、肝、肾、脾、胃;7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功能,即为系统;如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胰等器官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执行消化和吸收功能;人体有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九个;神经系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主导系统,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之下,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作为统一的整体活动;第二章1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接受,识别,整合体内,外环境传入的信息,调节机体各系统的功能,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2中枢神经系统有脑(位于颅腔)和脊髓(位于椎管)组成;外被有三层连续的脑脊膜(硬膜,蛛网膜,软膜)3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连接;下端齐第12胸椎至第3腰椎(由此可以认为,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发育不同步);两侧有31对脊神经附着;故为31个节段(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节1,与人体的体节相对应);4脊髓内部分别形成灰质和白质;灰质:神经元及其突起共同组成;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的传导束(有上行传到束和下行传导束)组成;5脊髓灰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组成)在脊髓内部呈”蝴蝶形”结构,每侧前部扩大为前角,与前根相连,前根为传出纤维,属于远动行成分);后部狭长为后角(与后根相连,后根为传入纤维,属于感觉性成分);在胸-腰段脊髓节段的前后角之间有向外突出的侧角(交感神经起源);中央管前后的灰质相互连接称灰质连合.中央管为神经管发育为中枢神经系统遗留的管状结构;6脊髓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 由前索,后索,侧索组成;它们中起止相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构成一条传导束(通路),包括上行(脊-脑感觉信息)传导通路和下行(脑-脊运动信息)传导通路,它们位于灰质的周边;紧贴灰质边缘的是短距离的传导纤维(起止于脊髓上下节段,起联系上下节段的作用)是固有束;7脑: 由大脑,间脑,小脑,脑干组成;脑干自上而下为中脑,脑桥,延髓组成;由神经元胞体为主形成的大脑,小脑表面的皮质(灰质);由神经元深入脑实质聚集成的团块结构(脑神经核团); 脑内神经元发出的突起及脊髓神经元,脊神经节神经元突起形成的纤维束(白质,也称传导束,传导通路) ;脑干的灰质结构主要有:与脑神经(Ⅲ-ⅩⅡ)相关的神经核;脑干的白质纤维束:有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另外,脑干网状结构是界与灰质与白质的神经组织)8脑干网状结构:为脑干内灰质与纤维之间的区域,纤维纵横交织,并分布大量的神经元胞体故得名;其内有上行激活系统,生命中枢;它参与躯体的运动与感觉,内脏活动调节,控制脑的觉醒与睡眠,机体的节律性活动和神经内分泌;9小脑:参与运动的协调与控制,但不参与运动的启动(非随意);一旦小脑受到损害,机体的协调活动就会发生障碍(如注意性震颤,问题:与静止性震颤的神经机制有何不同?);10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通过横行的神经纤维板--胼胝体相连;大脑分4个叶(额,顶,颞,枕叶)和脑岛;大脑表面为灰质,隆起为”回”,凹陷为”沟”; 11大脑深部为白质,由联络系,投射系,连合系3部分纤维组成;以投射束最重要,由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上行,下行纤维组成,集中于内囊部位(易发生中风的部位);12-1大脑表面的灰质也称皮质,分化成为特殊的功能区-----脑中枢;有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听中枢,视中枢,平衡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又分化为与视,听,读,写有关的视觉性,听觉性,运动性,书写语言中枢;12-2人类大脑皮层的发达从两个方面体现出:(1)沟回的出现,使其表面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特殊功能区的分化13边缘系统:从发生上由古皮质,旧皮质演化成的结构------包括梨状皮质,内嗅区,隔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海马,杏仁核,视前区,下丘脑乳头体----部分大脑核团及部分皮质区构成围绕间脑的环周结构-----与情绪,记忆等有关;14外周神经系统也称为周围神经系统: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结构;由神经节和神经组成;脊,脑神经:与脊髓,脑相连:分布与躯体的骨骼肌,皮肤等参与躯体的感觉与运动;内脏神经:也与脑,脊髓相连,分布与内脏器官的心肌,平滑肌,腺体等;15-1脑神经12对:对称性分布于头,颈,躯干,四肢;脊神经31对:颈神经C1-8对,胸神经T1-12对,腰神经L1-5对,骶神经S1-5对,尾神经1对;15-2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后根合并而成,从椎间孔穿出椎管;前根为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传出性突起组成;后根为传入性神经,与脊髓的后角相关连;15自主神经系统:为内脏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内脏运动神经系统的活动因较不受随意控制而得名;16在血液和神经组织之间存在一道屏障------血脑屏障; 人体内除血脑屏障之外,还有血-睾屏障和胎盘屏障,对人类的生存有极其重大的意义;17神经系统是进化的产物: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的细胞虽然对刺激产生反应,但它不是专门的神经细胞;海绵动物(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但细胞分化程度低,也没有典型的神经细胞; 原始神经元最早出现在腔肠动物(如水螅),突起相互交叉连接呈网状;构成了弥散神经系统; 节状神经系统--------神经元只集合为若干神经节节肢动物;(如虾)的节状神经系统; 另外还出现了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绝缘,支持,营养等作用; 梯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如涡虫)的神经细胞集中形成两条并列的神经索,通过横向的神经联系. 管状神经系统---脊索动物在个体发生中,由外胚叶的神经板凹陷封闭围成神经管发育而成;脊椎动物及人的脊髓的中央管和脑室就是管状神经系统的证明;在管状神经系统的脑部进化中,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虽然都有逐步集中和增大,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大脑两个半球表面的大脑皮质的出现和发展.高等的哺乳动物的大脑皮质虽然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人的大脑皮质不但面积大而且厚,其分化程度也很高;18人脑功能的可塑性: 一般认为,高等哺乳动物脑所实现的行为多数是定型化的;它们后天的习得性行为很少;而人脑的功能在出生后还有很长的发育成熟阶段;人脑的这种可塑性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大致在15-17岁才达到高峰.这表明,人脑在出生后还有为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发展潜能;即存在巨大的可塑性;但可塑性存在着临界期;狼孩的发现及后来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18-2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神经生物学是关于神经系统的科学领域,涉及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疾病等各方面知识。
本文将从细胞水平、单元回路水平、神经系统水平三个方面,总结一些常见的神经生物学知识点。
细胞水平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
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
树突主要接收神经冲动,而轴突则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元的典型结构有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
2.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非神经元细胞,主要具有支持、保护神经元的功能。
与神经元相比,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更多。
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密集胶质细胞是三种常见的胶质细胞。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电信号。
其产生主要是由于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关机制。
动作电位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间序列特征,可以被记录和分析。
4.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一种神经信号传递方式,由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影响相邻神经元或肌肉、腺体等靶细胞。
突触传递主要包括化学突触传递和电子突触传递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的,后者是通过电流通过直接传递关节隙。
5.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能力的改变。
其主要形式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LTP和LTD的产生机制包括突触前活动变化、突触后细胞膜电位变化和神经递质浓度变化等。
单元回路水平1. 神经环路神经环路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网络结构。
神经环路可以通过神经突触连接,从而形成复杂的功能。
常见的神经环路包括反射弧和中枢神经环路等。
2. 突触后势突触后势是当神经元被兴奋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形成的一种延迟激活现象。
突触后势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不同的突触类型而异,但是它可以影响神经元的电活动,从而影响神经网络的功能。
3. 网络动力学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回路具有复杂的动力学特性。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三个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关注人们是如何感知、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工作记忆和注意力机制。
例如,Hayes等人(2018)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不同组分在大脑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Blackwell 等人(2019)的研究发现,分散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绩,这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本节将以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为重点,综述相关研究。
在婴幼儿期,研究人员关注婴儿的认知发展、情感互动和语言习得等方面。
例如,Woodward(2017)的研究发现,婴儿在早期就对社会行为有着敏锐的感知,他们可以识别并理解他人的意图和目标,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交认知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青少年期,身份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Berenbaum和Beltz(2016)的研究发现,性别发展既受遗传因素影响,也受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对于性别认同的研究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节将以抑郁症和焦虑症为例,综述相关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研究人员关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一项由Smith等人(2018)进行的系统综述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疗效最显著的方法。
而在焦虑症的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聚焦于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心理治疗。
例如,Lee和Telch(2017)的研究发现,颞叶癫痫手术可以有效治疗难治性焦虑症,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神经元突触神经胶质细胞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2. 简述突触的分类。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4. 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5.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一、名词解释: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二、问答题:1.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2.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性是什么?3. 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4. 比较生物电记录技术的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5. 静息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 综述静息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7. 简述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一、名词解释:局部电位突触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离子电导兴奋兴奋性阈强度二、问答题:1. 离子学说的要点是什么?2. 简述局部电位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3.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4. 简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条件及依据是什么?5. 综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6. 综述动作电位-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7. 试以阈电位概念解释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8. 试述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一、名词解释:化学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二、问答题:1. 简述神经电信号传递及其传递方式2. 试述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比较EPSP和IPSP的产生及其特征。
4. 简述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5. 简述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6. 简述突触可塑性及其产生机制。
7.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及作用。
第五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一、名词解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戴尔原则二、问答题:1.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2.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 简述Ca2+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有关神经生物学方面的pdf文档
有关神经生物学方面的pdf文档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生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了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神经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1.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高度复杂的组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而神经元则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它是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细胞。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结构组成。
神经元把电化学信息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输,从而完成神经信息传递的过程。
2. 突触传递信息的机制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它分为化学突触和电气突触两种。
化学突触是大多数突触的类型,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
电气突触则通过直接连接细胞膜的通道来传递信息。
化学突触中神经递质通过受体和离子通道激活内部信号通路,最终引起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3. 神经可塑性的基础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本质机制,它包括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网络可塑性两个层面。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连接的实时可变性,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等。
神经网络可塑性则是指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可变性,也可以通过轴突的再连接和突触的转移来实现。
4.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情绪等。
神经系统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微观上来说,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活动决定了行为和认知的结果;从宏观上来说,大脑不同部分的结构和连接方式指导了不同类型的信息处理。
总之,神经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在人类认知、行为、疾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解神经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将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智慧的本质提供指导。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研究显示抑郁症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学研究、等方面对抑郁症的发病机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生物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持久低落,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还伴有自杀倾向。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急速,压力沉重,抑郁症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列世界十大疾病第五位。
据统计,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会出现这种问题,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1亿人多人。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可能会成为全球人类的第2号杀手。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形象地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的抑郁症状,尽管大部分抑郁症不经治疗也能在3~6个月内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治疗。
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并非一般的情绪或性格问题,而是一种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是先天遗传因素、早年神经发育异常和后天不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病机理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方面.二、相关文献综述(一)抑郁症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生物技术和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特定部位,如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丘脑背内核,下丘脑和中脑中央灰质的形态结构变化是抑郁症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已经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部位的体积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进行检查,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及海马结构有某些变化,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沟变宽、前脑体积缩小、海马容量减少。
神经干细胞综述
神经干细胞综述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细胞不具备更新能力 ,一旦受损乃至死亡 ,不能再生 ,这种观点使人们对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及脑脊髓损伤的治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虽然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 ,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 ,神经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存在 ,特别是成体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对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分布、分化机制及应用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神经干细胞的特点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如下:①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
②通过分裂产生相同的神经干细胞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同时 ,也能产生子细胞并进一步分化成各种成熟细胞。
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几代 ,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
③神经干细胞通过两种方式生长 ,一种是对称分裂 ,形成两个相同的神经干细胞 ;另一种是非对称分裂 ,由于细胞质中的调节分化蛋白不均匀的分配 ,使得一个子细胞不可逆的走向分化的终端而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细胞 ,另一个子细胞则保持亲代的特征 ,仍作为神经干细胞保留下来。
分化细胞的数目受分化前干细胞的数目和分裂次数控制。
2 神经干细胞与其它类型干细胞的关系按分化潜能的大小 ,干细胞基本上可分为 3种类型 :第一类是全能干细胞 ,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 ,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全身 2 0 0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进而形成个体 ;第二类是多能干细胞 ,这种干细胞也具有分化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类是单能干细胞 ,如神经干细胞等 ,这种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
然而横向分化的发现 ,使这个观点受到了挑战 ,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造血细胞。
总之 ,生命体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及保证持续生长。
神经生物学试卷及答案6套
神经生物学试卷及答案6套神经生物学1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写在括号内。
每题1分,共30题,共30分)1.腺苷酸环化酶(AC)包括Ⅰ~Ⅷ等8种亚型,按其激活特点可分为如下三类:()A ACⅡ、Ⅵ和Ⅶ可被G-蛋白αs和βγ亚单位协同激活;B ACⅤ、Ⅳ和Ⅵ的活性可被G-蛋白αi 亚单位和Ca2+抑制;C ACⅠ、Ⅲ和Ⅷ可被G-蛋白αs亚单位和Ca2+-钙调蛋白协同激活;D ACⅠ、Ⅲ和Ⅷ可被G-蛋白αi 亚单位和Ca2+-钙调蛋白抑制。
2.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包括如下三类:()A.ERK s、JNK s和p38等三类12个亚型;B.ERK s、JAK s和p38等三类12个亚型;C.ERK s、JAK s和SAPKs等三类12个亚型;D.JAK s、JNK s和SAPKs等三类12个亚型。
3.3.部分G-蛋白偶联的7跨膜受体介导了磷脂酶C(PLC)信号转导通路,如下那些受体属于此类受体:()A.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 B);B.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 A);C.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D.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活性受体。
4.与寡肽基序(Oligopeptide motifs)相结合的可能蛋白质结构域(Proteindomain)包括:()A PH结构域;B EF-hand和C2结构域;C SH2和SH3结构域;D PTB/PID和激酶结构域。
5.神经管的闭合最早的部分是:()A 前段;B 中段;C 后段;D 同时闭合。
6.关于胚胎神经元的产生,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 细胞增生过程中核有周期性变化;B 在孕第5周至第5个月最明显;C 早期以垂直方式为主,后期以水平方式为主;D 边缘带(脑膜侧)是细胞增生区域。
7.轴突生长依赖于细胞间直接接触、细胞与胞外基质的接触、细胞间借远距离弥散物质的通讯,其过程不包括:()A 通路选择;B 靶位选择;C 靶细胞的定位;D 生长锥的种类。
神经生物学综述
神经生物学综述11107215 姚笛1 神经生物学的定义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表明,21世纪的自然科学重心将在生命科学,而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领域,必将飞速发展。
在医学这个大的学科内,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
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
神经生物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进展很快,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还要及时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2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以及研究热点神经生物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便是脑,脑是高等生物最复杂的器官,同时神经元几乎是最难培养的细胞。
神经生物学的材料与生物学的其它学科一样,是动物,从低等的果蝇到高等的小鼠、人。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同样离不开核酸的分析与蛋白质的分析,分子生物学的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也是神经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但是由于脑的特殊性,所以神经生物学研究还需要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电生理法便是其中的一种,电生理是用电刺激的方法来研究神经回路、神经元在特殊生理条件下的反应。
膜片钳是用于测量离子通道活动的精密检测方法。
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的遗传与发育研究,自1993年Zieglgansberger W 和Tolle TR提出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神经疼痛(pain)的疾病机理以来,细胞信号传导网络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系统生物学已经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神经生物学可以说进行研究的难度很大,但是尽管如此,它还是吸引了许多人进行研究探讨。
主要是因为他有许多令人着迷的地方一各种神经疾病之谜。
这当中尤其重要的是老年痴呆,比如说帕金森氏病。
神经生物学重点复习版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接受、传导兴奋)、轴突(产生、传导兴奋)。
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树突分类:①按树突的分布情况分类:双花束细胞、a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②按树突是否有棘突:有棘神经元、无棘神经元。
③按树突的构型:同类树突、异类树突、特异树突神经元。
3)、根据轴突的长度分类:高尔基I型神经元、高尔基II型神经元。
4)、根据功能联系分类: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5)、根据神经元的作用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6)、根据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2. 简述突触的分类。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分类:1)、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轴—体、轴—树、轴—轴三种最为主要。
2)、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分类:依傍性突触、包围性突触。
3)、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I型突触(非对称性突触)、II型突触(对称性突触)。
4)、根据突触囊泡形态分类:S型突触、F型突触。
5)、根据突触的功能特异性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6)、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化学突触、电突触。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突触。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
1)、突触前成分:神经末梢膨大的部分,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递质量子释放的基础,可分为①无颗粒囊泡②颗粒囊泡。
【神经生物学】【考试重点】【懒人版】
●什么是神经生物学、它的范畴1.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
2.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
●什么是行为——有动机、有目的的行动●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类行为由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
●行为在诺贝尔得奖上的争论?●脑的基本结构、组成——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小延站在桥的中间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系统,具有的1.共性: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骨架等2.神经元特性1)细胞轴突和树突2)特殊的结构(如突触)和化学信号(如神经递质)3)通过电化学突触相互联系4)不能复制5)膜内外的盐溶液;磷脂膜;跨膜蛋白质3.神经胶质细胞特性1)无突触。
2)与神经元不同,可终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3)低电阻通路的缝隙连接,无动作电位4)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组织构筑的塑型、修复、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物质转运对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代谢的调节、维持微环境的稳定、通过对细胞间液中K+的缓冲作用影响神经活动、参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神经元新生●细胞骨架:微管;神经丝;微丝1.微管:组成→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tau(与老年痴呆症相关)异二聚体为单位,有极性。
功能:细胞器的定位和物质运输2.微丝:成分→Actin肌动蛋白,组装需要ATP修饰蛋白,微丝是由球形-肌动蛋白形成的聚合体,生长锥运动3.神经丝: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调节细胞和轴突的大小和直径●什么是轴浆运输,它的分子马达?1.指化学物质和某些细胞器在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突起之间的运输,是双向性的。
1)快速轴浆运输顺向运输: 囊泡、线粒体等膜结构细胞器逆向运输:神经营养因子病毒如狂犬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慢速轴浆运输顺向运输:胞浆中可溶性成分和细胞骨架成分2.分子马达:驱动蛋白动力蛋白3.应用:追踪脑内突触连接●髓鞘是什么?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一般只出现在脊椎动物的轴突,在树突没有分布。
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综述
齐红梅 , 刘微娜 , 季浏
QI Ho n g me i , L I U We i n a 。 , J I Li u ’ 。
摘 要: 近 年研 究表明 , 运动对抑郁有积极作 用 , 其效果可媲 美心理干预或 药物 治疗 , 甚 至更为显著 。而 且适 当运动无任何 副作用 , 还 能降低 心血管疾病 、 糖尿 病等的发病率。 虽然运动作为抗抑郁 的干预手段 已引起 了广泛关注 , 但其 内在机 制尚不明确 。基 于现有 的抑郁症发病机理 的各 种假说 , 并 结合 运动抗抑 郁的 实证研 究, 提 出运动抗抑郁 的神 经 生物 学机制 可 能涉及到 中枢 单胺 类神 经递质 系统 、 神 经营养物 质、 神 经 内分泌 系统 、 神经免疫 系统 , 以及 中枢神经 系统组 织形 态结构等 方面的 变化。这不仅进 一 步丰
Ab s t r a c t : Re s e a r c h e s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s h o w t h a t p h y s i c a l e x e r c i s e , a s a n o n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c o p i n g s t r a t e — g Y, h a s b e e n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e f f e c t i v e a s p s y c h o t h e r a p y a n d e v e n mo r e e f f e c t i v e t h a n o t h e r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a t t e n t i o n , y e t t h e u n d e r l y i n g me c h a n i s m i s s t i l 1 u n c l e a r . B a s e d o n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h y p o t h e s i s o n d e p r e s - s i o n, i n c o mb i n a t i o n wi t h t h e e mp i r i c a l s t u d i e s , t h e f o l l o wi n g f a c t o r s a r e c o n s i d e r e d t o e x p l a i n t h e n e u r o b i -
医学神经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神经生物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神经肽:是泛指存在于神经组织并参与神经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细胞,是一类特殊的信息物质。
2.快速突触传递:递质激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通过对受体的变构作用使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反应。
仅需几秒。
3.适宜刺激: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
4.给光—中心细胞:光照射中心区引起细胞兴奋,光照射周围区则抑制此细胞。
用弥散光同时照射中心和周围,他们的反应倾向于彼此抵消,但以兴奋为主。
5.撤光—中心细胞:光照射中心区引起细胞抑制,光照射周围区则兴奋此细胞。
用弥散光同时照射中心和周围,他们的反应倾向于彼此抵消,但以抑制为主。
6.前馈性调节:是根据身体将要发生的平衡扰乱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8.感觉器的换能:接受能量刺激,并将所感受到的能量刺激转换成为电信号。
9.日节律:周期大约为24小时的生物节律。
10.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跨膜电位差。
1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2.发生器电位:当感受器细胞和感觉神经末梢受到感觉刺激时,便产生与刺激强度相适应的非传导性电位变化,由此电位变化而产生向中冲动时,称为发生器电位。
13.突触:神经元之间实现信息传递的特异功能接触部位。
14.LTP:长时程增强,由于突触连续活动,而产生的可延续数小时,乃至数日的该突触活动的强增现象。
15.视色素的活化:当光照时,一个视紫红质接受一个光子后,其中的11-顺视黄醛变成全反视黄醛,使其与视蛋白分子分离,此过程视色素的活化。
16.感受野:是指所有能影响该神经元活动的感受器所组成的空间范围。
17.tryptophan hydroxylase:色氨酸羟化酶(TPH) 一种氧化酶,使色氨酸羟化成仅5—羟色氨酸;其催化作用需要O ,也需要四氢喋啶(PH )作为辅酶,TPH结构中含有Fe ,因此Fe 螯合剂可抑制其活性。
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综述
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综述生命科学是一个新兴的、不断发展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它关注的是生物体的基本机能和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生命科学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专业学者参与研究。
从神经生物学到细胞生物学,从基因组学到免疫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都呈现出不断进步的态势。
本篇文章将就近期一些有代表性的生命科学前沿研究进行综述。
一、神经科学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人类生命最为关键和神秘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神经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人类大脑的秘密。
他们已经对脑功能有着更好的认识,但是对于脑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科学家们甚至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最新研究表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等神经元类型都起着重要作用,而它们的活动状态则受到了各种化学信号的控制。
二、细胞生物学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因此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人类生命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细胞内的各种分子和蛋白质之间的作用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
一个细胞内常见的结构称为“细胞膜”,它是细胞内外的隔离基质,对细胞内分子之间的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关注基因体结构和功能、基因活动及其调控等方面的一个学科。
当前的基因组研究已涉及到多个领域,如各种生物模型的基因组学研究、基因调控模型的分析及人类遗传病病因的研究等。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目前已经对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被运用在基因疗法等领域。
四、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外来异物过程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医学方面的重要领域。
现代免疫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免疫细胞和各种因素进行理解和生物学处理;二是对人体的抗病性知识的了解,包括对疾病传播途径的理解,以及对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的识别。
五、新药物开发生命科学的进展不仅在学术领域中表现突出,其实也表现在药品研发领域。
毕竟,这些都是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及应用生命科学学院09级生物技术1班;余振洋;200900140156;摘要:雌激素在多种生理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包括维持生殖、骨稳态、免疫、心血管生理活动的正常运作等,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
近些年来的研究显示它还具有神经系统保护的作用。
本文着重就近年来关于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以及其逐渐成为研究热门的相关临床意义进行概述。
关键词:雌激素(estrogen);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神经保护(neuroprotection);基因组效应(genomic effects);非基因组效应(nongenomic effects)引言:雌激素(estrogen,E)主要由卵巢和胎盘产生,少数也由肾上腺皮质产生,它与孕激素共同维持女性的生殖周期及生理特征[1]。
然而近些年对中枢神经的研究表明,雌激素不仅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具有神经营养作用,而且对成年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
它能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减少再灌注损伤,促进学习记忆,促进神经生长发育,抗细胞凋亡和减缓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3],如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缺血性卒中。
但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复杂,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一、雌激素对神经保护的经典作用机制对雌激素在神经系统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占主流的依然是经典的直接基因组作用,即雌激素与其核型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和间接基因组作用,即雌激素激活膜型受体从而介导第二信使发挥作用。
1.1直接基因组作用1.1.1 雌激素核型受体在直接基因组作用机制中,雌激素主要通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介导发挥生物学效应,其核型受体包括两个亚型: 雌激素受体α和β。
ERα在经典的靶组织细胞中低表达或不表达,而ERβ在非经典组织中高表达[4]。
大量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在基底前脑、间脑、中脑、海马、杏仁体、大脑皮质、小脑皮质等中均有广泛分布,且具有性别差异。
它可能参与了雌激素对认知、情绪、内分泌、神经营养、生殖、肿瘤发生等多种神经功能的调节[5]。
1.1.2 直接基因组作用机制有许多研究者已经证实了ERα在神经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于ERβ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如,Wang 等[6]的研究证明,ERβ基因被剔除的小鼠大脑皮质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显著减少,并且两年之后其大脑明显较正常小鼠小。
关于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保护的关系研究,可以追溯到Garcia Segura等[7]在1999年用红藻氨酸神经毒素引起的大鼠脑损伤实验。
该试验结果表明在脑损伤时局部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合成雌激素,而该激素具有调节突触重建、增加脑血流量,减少神经细胞死亡而促进神经再生的重要功能。
此后,Hosli 等[8]用免疫组化及电生理技术证明在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上有雌激素受体α及β的表达,且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更为明显。
同时,Klinge等[9]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可直接促进脑内神经细胞轴突及树突的生长,有建立和维持突触功能的作用。
1.2间接基因组作用1.2.1 膜型受体最近的研究认为,膜型受体(membrane estrogen receptor,mER)是一种G蛋白耦联的受体,而且认为该受体为GPR30。
GPR30能介导快速信号转导途径,也能调控基因转录[10]。
实验表明,虽然雌激素介导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 phosphonionsitid-3 kinase,PI3K)途径能被ERα所介导,但此途径也能由GPR30 所介导。
在某些情况下,ERα和GRP30都是必需的,但当ERα缺乏时,GPR30 能替代ERα介导雌激素依赖的效应。
也有观点认为,mER 是STX-结合蛋白,此蛋白通过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上β-内啡肽和氨酪酸突触,导致兴奋性降低,从而调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11]。
1.2.2 快速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上文中提到,膜型受体能介导快速信号转导机制。
在快速信号传导中,ERK/MAPK和CREB雌激素可通过ERK/MAPK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
雌激素结合膜受体,通过下游分子Src、Ras、Raf、Mek 级联快速激活ERK。
MAPK 被激活后,引起CREB磷酸化,从而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
除此之外,MAPK还是糖原合成激酶3β的抑制剂。
MAPK可以使糖原合成激酶3β的第九位的丝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抑制其活性,促使分泌型淀粉样前体蛋白生成增加[12]。
Aβ具有神经毒作用,能诱导神经元的死亡、胞内钙超载、自由基产生等。
A β的沉积能诱发和加重阿尔茨海默病。
雌激素可通过ERK/MAPK信号通路减少Aβ的沉积,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根据最新的科研资料显示,研究者已确定雌激素通过迅速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参与细胞的死亡过程的机制。
由此雌激素被证明是通过促进细胞生长、死亡以及阻止轴突细胞的修剪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的[13]。
二、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最新研究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雌激素可直接介导抗氧化作用来最终达到神经保护的目的。
与此同时,线粒体功能的调节与雌激素对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也正成为新型研究热点。
2.1 雌激素介导抗氧化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雌激素能通过对抗氧化作用来实现神经保护。
Behl[14]在用β淀粉样蛋白、谷氨酸、过氧化氢处理的大鼠神经细胞培养液中加入雌激素,结果发现雌激素及一些雌激素诱导剂均可阻止过氧化物的积聚,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上述物质的损害,证明了雌激素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神经细胞的死亡具有保护作用。
早前Behl等[15]已证实,这种雌激素的抗氧化效应不能被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所阻断,其抗氧化活性依赖于类固醇分子的A环的c3位的羟基的存在,并且不依赖于雌激素受体的激活。
此外,雌激素的代谢产物儿茶酚雌激素也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作用,并且,雌激素还可促进超氧歧化酶的表达及激活,而超氧歧化酶正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
2.2 线粒体功能的调节与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最近的研究显示,线粒体有可能是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靶标,在介导雌激素神经保护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6].早前的科学家已经得出结论,多条不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能够参与引发神经细胞的死亡病理过程,而雌激素则对其中多条损伤性信号传导通路有阻断作用。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主要能源生产器,是众多信号传导通路的启动点或交叉点,其功能直接决定细胞的生存和死亡[17]。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对神经血管单元的整体调节和保护作用是通过其对线粒体的功能的影响所致[18]。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雌激素可以通过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调节线粒体功能。
一方面,雌激素可以通过其受体的“经典”作用机制,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糖裂解酶、三羧酸循环所需酶类和ATP合成酶的表达[19],从而提高糖的利用并发挥脑保护作用。
同时,雌激素还可以通过调节Bcl家族蛋白的表达来提高细胞对抗凋亡的能力[20]。
最新的研究得出结论,雌激素可改善葡萄糖代谢,保护线粒体ATP合成功能并抑制自由基生成,维持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细胞内钙稳态,从而抑制或减轻氧化应激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或坏死,有效保护神经细胞和组织[21]。
三.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在临床应用上的研究2.1 雌激素与中枢神经疾病的关系2.1.1 雌激素与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特征之一是老年斑。
老年斑与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有关。
Aβ的神经毒作用主要表现是诱导神经元的死亡、胞内钙超载、自由基产生、活化小胶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抑制胆碱能神经的功能等。
在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减少加速Aβ的沉积诱发和加重AD的危险。
雌激素替代疗法使AD得以改善。
研究表明雌激素有抑制Aβ的沉积作用[22]。
2.1.1 雌激素与Parkinson(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多巴胺能(DA)神经元损伤,尤其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丧失致神经元退化。
Westberg等[23]研究发现: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表达ERβ,而ERα表达量很低甚至无,因此ERβ可能介导了雌激素对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
雌激素可通过拮抗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神经营养等方式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影响,预防或延迟帕金森病的发生,缓解其症状。
2.1.2 雌激素与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疾病,抑郁水平受雌激素影响产生自然波动,女性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与雌激素下降具明显相关性,雌激素替代治疗能减轻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状[24]。
2.1.3 雌激素与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使人失去活力的独特的人类精神疾病,并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其在发病年龄、病程、疾病的临床表现或是在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及预后方面均具有明显性别差异性。
患者ERα转录类型和形式可能会发生改变,转录因子结合改变可使精神分裂症症状严重患者额皮质海马ERαmRNA水平降低[25]。
ERα基因5’端DNA变异能影响精神分裂症程度和皮层ERαmRNA的水平[26]。
2.2 雌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2.2.1 雌激素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术中的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在雌二醇的作用下胚胎干细胞可发育为神经元,而且比成体干细胞更能转化为胶质细胞[27],胚胎干细胞发育为神经元时触突长度变短而分枝数目增加[28]。
它可诱导人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理论基础[29]。
2.2.2 雌激素在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最近研究表明,雌激素可通过抗氧化作用使视网膜节细胞得到保护。
有科学家发现,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某种途径间接地激活视网膜神经细胞中存在的PI3K的活性,并阻断过氧化氢对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细胞的生存率,对视网膜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30]。
2.2.3 雌激素对急性神经外伤的作用国内外的许多实验已证实雌激素是通过减少细胞的凋亡、抑制炎症反应等来促进实验性脊髓损伤(SCI)中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的。
在重型颅脑外伤研究中,Roof等[31]发现给予雌激素的动物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雄性组。
而Garcia-Estrada等[32]在脑外伤研究过程中发现雌激素可下调刺激胶质细胞激活方面的因子,减少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促进脑功能的康复。
三.展望雌激素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其神经保护的作用。
它能抵抗细胞凋亡,增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抗氧化、抗炎症等,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膜瘤、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33]。
但是,在雌激素展示其强大功能的同时,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不同雌激素受体分子机制有何差异及如何互相作用、是否还有未发现的雌激素作用机制,雌激素在神经性系统疾病的治疗中究竟还有哪些功能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